法国留学签证被拒两次:教育案例精选-编者按[合肥第三十八中学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01:09
教育案例精选-编者按   作者:袁方正  来源:合肥第三十八中学 更新:2008-10-17
 

 编者按:记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如此,读书如此,其他也如此。精选若干例,与大家共享。

 

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如果在几年前,你问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我会斩钉截铁大言不惭地回答:“恐怕在20万个父亲中,你才能找到一个象我这么了解孩子的人!”说这样的大话是有根据的。在女儿的整个初中阶段,我们父女俩之间经常进行有趣的谈话,老谋深算的我,常使女儿惊讶地大叫:“怎么我心里想什么你都知道?”

女儿进入高中后,我算是领教了什么叫“高考战车”,每天五点半她就要起来,自己匆匆吃点东西,六点多就出门了。晚上,我们只有晚饭的十几分钟可以聊聊,吃完饭她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关门。做作业直至深夜。我和女儿从容谈话的时间急剧减少。

我渐渐感到“信息短缺”,以往“特别了解”女儿的信心开始动摇,事实上,除了议论一下每次测验考试的成绩,我们几乎来不及再聊点别的。在女儿上高二时,没有和我商量,告诉我“要分文理科班了,我报了文科”。

我心头一震,心想“大事不好”,这意味着女儿对自己的理科前景做出了否定评价。

在理性上,我是坚决反对中学分什么“文”、“理”班的(我甚至认为大学本科阶段也应该是“通才教育”),谁有权这么早就强迫一个孩子只能学什么呢?凭什么这么早就认定一个孩子不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呢?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对自己“适于”学什么做出正确判断呢?

我小心翼翼地问女儿:“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呢?”女儿说:“老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

这话让我怒火中烧,一个为人师者,怎么可以这样摧毁学生的自信呢?“再想想怎么样?我认为老师说得没有道理,你很正常,并没有偏科……”“你说没用,反正我得选一个!”我默然。

家长和学生,竟这样只能屈服于现存的教育制度而毫无反抗余地——哪怕它是如此荒唐!

我读过不少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深知“评价”和评价的方式在一个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因此,哪怕孩子在某次考试中成绩不好,我也总是说:“这没关系,没准儿比全对还好,因为错过的东西印象更深!”但是我也感到,家长的鼓励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小,因为你不“专业”、不“权威”,孩子做不出来的题,你通常也做不出来;你指导的作文,通常还会被判低分。

很明显,在学校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时我深感恐惧:我几乎已经完全不了解女儿了——每天能和她有效相处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她一天要在学校呆10个小时,要说:“了解”,恐怕没有人能比老师更了解孩子了。可是很遗憾,无论是每学期一两次的家长会,还是学期结束时老师给孩子的评语,都丝毫不能增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我相信与我有同感的家长很多,家长会实际上就是“动员会”,动员家长与学校一起来给学生施加压力,无论哪一科的老师讲话,都是形势多么多么“严峻”,希望家长“督促、督促、督促”——每次家长会后,都有几个悲惨地被点名留下的男人女人,那笃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每个学期结束后,成绩单上照例有老师的评语,本来这是一个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大好机会,可惜,每次都是那寥寥二三十个字,几乎是年年相同的套话——两三个词儿的优点和两三个词儿的缺点——有一次的评语绝对是学生的字体,看来老师自己根本就没有写评语的兴趣,干脆让学生干部代劳了。

有一次女儿回家后很不情愿地告诉我,班主任老师让你晚上10点钟给她打电话。我诚惶诚恐地掐着表准点打过去,不出所料,那是一大堆“必须及时改正”的缺点!——老师大义凛然,刀刀见血,听得我头皮直发麻!

女儿问“老师说我什么了”,我犹豫了一下,“嗯,没什么了不起的……”,考虑到老师对家长说话多少还会客气一点,我难以想象这些当面对女儿说出来时是个什么气势,我不能再雪上加霜。

尽管我对女儿很有信心,觉得她是一个心智很正常的孩子,品行也没什么必须矫正的缺陷,但她的理科成绩确实有江河日下的趋势,老师对女儿的评价开始影响我,“也许女儿真是缺乏理科方面的才能?”“也许她真是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也许她学习真的不够努力?”我自己都能感到在给女儿打气时有些言不由衷了。

终于有一天,女儿迟疑地对我说:“爸,我厌学了……”

“是吗?”我沉默无语,内心涌起一片可怕的绝望。我明白错不在女儿,是什么让她苦苦挣扎到高三,却突然丧失了自信和学习兴趣?!她曾是一个多么快乐和不甘人后的女孩儿呀……

所有这些,大概就是当有可能脱离这种教育的机会来临时,我和女儿都没有犹豫的原因。

几乎丧失了学习自信的女儿,在美国会怎么样呢?她在陌生的英语教育环境中将遇到巨大困难,这是我可以想见的,也许她一开始就会沦为班上成绩最差的一名,美老师会对这样的学生作何评价呢?我简直不敢想下去,并且做好了女儿再上两年高中的思想准备。

仿佛在验证我的预计一样,进入美国高中没两天,女儿就在邮件中告诉我,“大量的单词听不懂,所有的计算、作图都用计算机,我都不会……”。每一次美国历史课考试女儿竟得了个“F”。我心情沉重,但别无退路,“这是正常的适应期,你一定会挺过去的!”听天由命吧!

不久,似乎奇迹发生了。女儿那边好消息不断传来,“突破”先从法语开始,女儿首次得了满分!女儿说,一次法语课,有别的老师进来找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正忙着,她就跟我聊了两句,我们老师过来以后说“她刚从中国来”。那个老师说“我知道”。我们老师又说“刚来,法语就已经得100了”。那个老师感叹:“Jesus(耶稣呀)!“这声惊叹让女儿心花怒放。

很快,她的化学又开始频频获满分。女儿给我的信写道:今天化学考试又得了100。老师判完了卷子以后,拿给别的老师看,然后说:“班里没别人这样,这都能当标准答卷了。”正好有别的班的人来问问题,他就跟那人说:“问Stephanie(斯蒂芬),她什么都知道。”

女儿的每次邮件,都要写几句老师对她的评价。让我惊奇的是,这些评价无一例外是赞扬,而且往往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赞扬,“你们要努力呀,否则将来你们都要给斯蒂芬打工去了”等等,女儿说“我都不好意思了”。

这些赞扬有点像兴奋剂,不知为什么,女儿开始自信得让我感到陌生,一些我原来并未发现的特质似乎开始呈现。我不大有把握有资格“指导”她了。

果然,3个月过去,女儿不经我同意,干脆地告诉我“准备今年就申请大学”,她甚至已经试着考了一次“托福”。我愣了一会儿,觉得女儿有点好高骛远,“托福”能考个四五百分就了不起了,她什么时候见过这个世面呀!

不久,成绩出来了,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她竟考了600多分,这个成绩申请美国大学富富有余。

女儿真的开始申请大学了。她告诉我其中一个必要程序是中学老师的推荐信。与中国的“一考定终身”完全不同,美国对申请入大学的学生采用复合评价,不仅要看你“大学入学资格考试”(SAT)的成绩如何,你平时的成绩也占一定的比例,还要看你有什么特长,甚至做多少时间的社会公益工作,中学老师的评价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我大大地担心起,以往国内老师对女儿的评价言犹在耳,刚刚在美国学校里呆了几个月,美老师怎么可能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呢?

女儿似乎忘了这件事。其后一段时间的邮件里,她绝口不提老师的评价是什么。我想糟了,美国是个信用社会,老师向大学推荐学生关系到自己的声誉,绝不会像中国人通常认为的是个“人情”,拣好话说就是了。也许,美老师是否愿意推荐女儿都是个问题——女儿不提,我也不好问。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接到厚厚的一封信,是女儿从美国寄来的。打开一看,是4封美国老师给大学的推荐信!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读,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油然而生——

法语老师的推荐信

在过去的5个月中,我很高兴认识斯蒂芬。她去年10月到沙龙高中读书时,我教她法语。法语对她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她的第二外语),同时她不得不掌握英语(她的第一外语),还要适应新的文化氛围,但所有这些都没有难倒她。

斯蒂芬是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她在沙龙高中的第一周,就问是否可以放学后留下,让我教她以前没有学的功课。令我惊奇的是,斯蒂芬在一个小时内就都学会了。她不时地展示她的语言天赋。在班里她的学习成绩最好(从开学第一天起,她的分数没有低于A的)。她对细节和微妙的语法差别有敏锐的目光,能成功地记住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对她适应困难的法语发音的能力印象非常深刻。斯蒂芬学习勤奋、自觉,总是认真完成作业,以自己的努力和精确超出我的预期。

斯蒂芬是成熟、友好的女孩。她的同学大部分像大一新生,只有她像大四学生。她在小组中做得也不错,我经常看见她给同学讲解难题。另外,我们课下经常交谈,她既和我分享她的经历,又喜欢问我有趣的问题。

我相信,斯蒂芬在大学里会继续在个人学术方面取得进步,获取成功。对你的2005班(毕业班)来说,她是宝贵的财富。我毫无保留地推荐她。

                                 凯瑟琳·M·特纳

亲切、自然和对学生细致的观察,竟使我这个看惯了“套话”的人一时间感到既新鲜又温暖,评价可以这样写的呀!

数学老师的评语

我很高兴写这封信,并以我的名誉担保,斯蒂芬今年参加了我的初级微积分课程的学习。学习期间,我发现斯蒂芬不仅勤学好问,而且富有同情心。她总是努力、认真的完成作业。她在数学和解决难题方面有显著特长。

斯蒂芬经常以自己优雅而且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难题,完成数学证明。斯蒂芬也常常帮助身边的同学做难题。在校期间,斯蒂芬为了得到问题答案,通常比别人回家晚,有时候她也在学校里帮助别的同学。

学生们尊重她的文静和才智以及她解释问题时的耐心。显然,她在享受着帮助同学的乐趣。有斯蒂芬做学生我很高兴,她在任何校园都会受到珍视。为上述及更多原因,我向贵校推荐斯蒂芬。

                                  特雷西·史密斯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女儿竟有数学“特长”?还能“优雅”而“创造性”地解决难题?!她不是“没有数学脑子”吗?

老师的评语

斯蒂芬从不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学术辩论。她的准备总是全面而准确。她不喜欢大惊小怪,对每个可能的事件都有预测。有的学生考试时爱靠运气“赢取胜利”,获得最佳,但斯蒂芬不这样,她付出的代价是时间和努力,这在她优秀的作业中有所反映。

斯蒂芬不仅仅是学术机器。她对学习感到兴奋。有的学生仅仅是搜集信息,而斯蒂芬在探索智慧。她与困难的概念搏斗;对有挑战性的问题,她不接受简单的答案。她所做的是把不同的想法结合起来,把众多概念放在一起。她不怕在解决难题时碰壁。我很喜欢像她这样有毅力的学生。她能适应高水平的大学学业吗?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

人格的力量。这就是全部。这就是麦粒和谷壳的区别,这就是斯蒂芬的内在。不自负,不自私,不虚伪,她是积极向上的女孩,能够明辨是非。

斯蒂芬勇于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当事情不顺利时不找借口。她知道如何自我解嘲,也知道如何关心别人。她不贬低别人,也不利用别人。她尊重人,对人公平、体贴。她具有人格的力量。我就以此来结束我的评价。

约翰·C·科林斯     

英文老师对女儿的评价让我目瞪口呆,有哪位老师会对一个学生的品质“以性命来担保”?!无论对学业上的特点描述,还是对内在人格的观察,甚至对女儿未来的预期,这位有博士学位的老师都远远超过了我这个父亲——我感到惭愧,以这样宽阔的视野对一个孩子作出评价,对我,对中国的教育文化来说都是陌生的。

 指导老师的评语

去年10月的一天,斯蒂芬从中国来到马萨诸塞州沙龙市的沙龙高中,坐在我的办公室里登记注册,成了我们这里的新学生。哇!我无法理解她脑子里会想些什么。第一印象容易给人错误导向,但我很快被这个女孩的沉着、聪明才智所震惊。开始关注在她身上会发生什么。

幸运的是,斯蒂芬11岁时曾经在澳大利亚住过一年半,英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错。我们开始制订帮助斯蒂芬的学习计划。当天,斯蒂芬表示她的目标是争取和其他高年级学生一样从沙龙中学毕业,然后申请在美国读大学。作为一个在沙龙中学做过37年顾问,接触过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人,我不得不指出斯蒂芬的目标太高了。但是,她以轻柔却坚定的语气笑着回答:“我是高年级学生,想这个学年就毕业。”

斯蒂芬表现得很完美。在我做顾问的经历中,还没有听说过有外国学生比她更快地完成了学术转型。谦虚的斯蒂芬甚至不愿意接受她应得的高分数。数学和其他理科方面的科目对她来说很轻松,遥遥领先于她的同班同学。她喜欢语言,学起法语来是个明星。然而在英语和美国历史方面,她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还需要努力。她的所有老师都有共同的想法,“她太不可思议了,请再给我们20个像斯蒂芬这样的学生”!他们一致赞扬她的勤奋、学术好奇心、专心学习和愿意帮助小组中其他同学的行为。平时斯蒂芬在课堂上很安静,但一被叫到回答问题时总是清楚无误,显示出极强的理解力。

她的历史老师这样评价:“考虑到斯蒂芬有限的学习英语的经历,她在字谜、小测验和写作方面的成就是惊人的。我知道她花几个小时做每日的字谜测验准备,这胜过她的同学。她在我的班仅仅3个月写作就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她总是来寻求帮助,问很棒的问题。”

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她在美国有竞争力的大学里会非常成功。她的法语老师补充说:“尽管这只是初级法语班,但斯蒂芬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她对语言敏感,在一个小时内就能掌握别的同学一个月才能记住的单词。她人也很好,总是耐心地帮助同一小组中落后的、新来的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因而他们特别愿意和她在同一小组。毫无疑问,斯蒂芬聪明、专心、勤奋,而且特别有组织纪律性。”

最后,教她初等微积分和三角学的老师这样评价斯蒂芬:“一个优秀的学习数学的学生,拥有极高的数学技能。她的作业总是无可挑剔,很明显,她依靠直觉,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她谦虚、不摆架子、文静,但是她积极主动地伸手帮助同学。她经常放学后来找我,而我在忙着和别的学生交谈时,她就在教室里帮助其他同学。”

斯蒂芬在学业上越来越自信,同时她也开始交朋友,在社交方面开始变得轻松自如。她爱好运动,希望能参加我们学校的春季田径比赛。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和沙龙高中的同龄人有许多共同之处。最近,她的父亲问她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有什么区别时,她说:“老师不一样。美老师非常亲切、友好。考完试他们进行评论;而在中国,我们只是拿到分数。在中国我们需要死记硬背,而在美国你不得不学习思考,学会表达思想。”

斯蒂芬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孩。她独立、灵活,非常善于适应生活中的变化。她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将来在大学的学习。尽管她想念父亲、其他亲人和在中国的朋友,但她肯定对大学的挑战有准备。在沙龙高中的极短时间里,她就证明了自己是优秀的学生,是积极进取、善于接受挑战的女孩。

我满怀热情地赞同最具竞争力的大学接纳她。

乔·贝克汉姆     

这像是一份学生评价吗?说实话,贝克汉姆先生的推荐信,我读起来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在与我娓娓而谈,亲切、从容,充满热忱。显而易见,他是如此负责,除了自己的观察,还逐一征询了女儿所有科目老师的意见,遣词用语非常谨慎——例如,我很担心女儿因为爱面子不主动在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而这是美国教育中非常被看重品质,几次在邮件中叮嘱她要“改正这个缺点”。贝克汉姆先生也发现了这一点,但他使用的词是中性的——“安静”。他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什么呢?呵护着学生的自尊!

读完这些老师极具个性的评价,那个“没有数学脑子”的、只能上文科班的、垂头丧气感到“厌学”的女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看起来正全面获得进展,甚至有点出类拔萃的女儿!仅仅三四个月过去,女儿的学习状态和自信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是什么起了如此奇妙的催化作用?

我想说,是不同的评价标准使然!一个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自暴自弃。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在中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者否定,后者肯定,哪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呢?当然是后者,这早已被心理学上著名的“森塔尔效应”所证明——仅仅是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一部分学生就会比另外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应当反省、深思的吗?

尽管相隔万里,我还是想大声对这些了不起的美老师说声“谢谢“,他们做到了我这个父亲力不从心的事,让女儿重新“起飞”。我已不在乎这些评价对大学录取女儿产生什么影响,但我问女儿,是不是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个叫科林斯的老师在评价自己时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种都不应该怀疑”!

女儿热烈地回应:“Yeah!!”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1年4月2日)

 

 

 

让赏识之光照亮每一个学生的人生

前不久,有幸聆听了著名教育活动家欧阳老师的一场关于赏识孩子的演讲。听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们一直都是赏识教育的忠实执行者。如果说我们没有赏识的话,那也许是对自己的孩子;对学生,每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都是做得非常好的。可以这样说,一个不会赏识自己学生的班主任,是不可能当好班主任的。

如果学生是“月亮”,老师的赏识就是“太阳”,只有在“太阳”的照耀下,“月亮”才能发光发热,才能成为一轮明月;如果学生是一根蜡烛,教师的赏识就是“火柴”,只有“火柴”才能让蜡烛燃烧;如果学生是花朵,教师的赏识就是“甘霖”,只有“甘霖”才能滋润花朵的根苗。一句话,赏识的作用是神奇的,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都不能忽视这一点。

请每位教师记住:你不一定要喜欢你赏识的学生,但你赏识的学生一定会喜欢你。如果你想带好一个班,如果你想上好一门课,你就必须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

赏识的艺术很深奥,其实也很简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班主任要赏识学生;学生也要学会赏识班主任。

科任教师要赏识学生;学生也要学会赏识科任教师。

学生要学会自我赏识;学生也要学会相互赏识。

家长要学会赏识学生;学生也要学会赏识家长。

真正成功的赏识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之下,找到了自信,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老师那里也学会了赏识,不仅仅赏识自己,更会赏识别人,包括自己的同学、老师和家长,并在赏识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和幸福。

家长和老师赏识学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己赏识自己;培养一个具有浓厚赏识氛围的班级环境,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相互赏识,都有被别人赏识的机会,从而在这个集体中生活感到温暖,享受幸福与快乐,不愿离去,更进一步愿意为集体而勤奋学习或是努力工作,愿意做出牺牲,做出贡献。当然,这也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会赏识自己、欣赏别人的人,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赏识优秀学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要委以重任,赋予责任,给她发挥才能的机会,为她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赏识后进学生,不能吝啬语言,不能放过每一次细小的机会,哪怕他身上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只要发现了一点进步,就要放大,及时表扬,决不吝啬老师的赏识,溢美之词也不为过。

赏识学生,不要局限在自己表扬,也可以借他人之口(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与赏识,如学习成绩、课堂纪律、关爱集体、管理能力、体育成绩等等。

仅举几例,谈谈赏识教育的实际运用。

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赏识方法。

赏识春燕同学,不仅仅是在学习成绩上表扬和鼓励,她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上关系和帮助她:一是给她选择的机会并尊重她的选择;二是为她创造和谐的班级环境和人际关系;三是为她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四是从精神上给与经常地、及时的鼓励(用一位老师的成长故事教育她、在奖给她的日记本上写下励志赠言——“苦难是一笔终身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好好珍惜”);五是与他的父母进行沟通;六是带学生到她家里进行慰问,既教育其他人,也让春燕认识到——贫穷并不是耻辱,明知贫穷却不思改变才是可耻。春燕同学没有选择试验班,而是选择了留下,也许我的赏识教育起了作用吧。

赏识丹青同学,则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丹青经常迟到,她的妈妈说她从小学就养成了这一习惯,老师和家长做了很多努力,也无法帮助她改变这一“毛病”。于是,我决定就从这个问题入手,争取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帮助丹青解决迟到的问题。有一天,我在全班公开宣布:如果丹青同学能够连续一个星期不迟到,我就打电话向她的妈妈“报喜”。全班同学都笑了,丹青同学也睁大眼睛看着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从那之后的连续几天,丹青同学果然没有迟到了,我暗自高兴,私底下鼓励她一定要坚持一个星期,让全班同学看一看,让妈妈瞧一瞧。丹青同学也很兴奋,愉快地保证一定做到。一个星期过去了,丹青同学“神奇”地做到了一个星期没有迟到。我履行诺言,给她的妈妈打电话“报喜”,要求她的妈妈一定要表扬丹青,并对她提出新的要求——一个月不迟到;同时我也在班上对丹青同学进行了“高规格”的表扬,丹青同学有点脸红,但眼睛闪闪发亮,我知道她的妈妈一定已经表扬过她了。

赏识学生,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口头表扬,还必须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相互赏识,让学生在同学们的赏识中找到自信,发现不足,从而更好地成长。

高一年级下学期,我班组织开展了“最受欢迎的同学”评选活动,经过海选和复选,最后有10名同学获得了“最受欢迎的同学”人气大奖,并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设置这一奖项的初衷,是因为有很多同学学习成绩差,表现又一般,平时只有受批评的机会,从来没有获奖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和抑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甚至自我放弃,走向“破坏者”的极端。现在我们不以学习成绩论英雄,而以人际关系的好坏、受欢迎的程度作为参考标准,评选出同学们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同学”。结果一大批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上榜,当然也有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如敖春燕上榜。这就给学习成绩一向不好因而很少受到表扬和奖励的同学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露脸的机会,让他们也看到自身的价值;对于成绩好的同学也是一次启发——仅仅学习好不一定受到欢迎,还要努力做一个大家欢迎的人。这既是给了学生们相互赏识的机会,也是教育学生要自我赏识。

赏识学生,如果总是通过自己的口,有时会让学生感到怀疑;如果善借他人之口,效果往往更好。王薇是我班的班长,上学期工作非常出色,但是学习成绩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于是产生了高二不当班长的念头。我不动声色,在班上多次借试验班班主任李荣和年级主任之口,对她进行鼓励,说她是高一年级最优秀的班长,试验班就没有这样能干的班长;同时我也对王薇表达了真诚地感谢——如果没有王薇,我们的3班不会这样好。也许是我的这些赏识之举起了作用,在班级的一次班会上,王薇同学表示要继续做好班长,和同学们一道把我们的班级建设好。

赏识学生,还要让学生学会赏识老师和同学,赏识自己的班集体。本学期春燕同学本来可以去试验班就读,但她选择了留下。在一次精心组织的班会上,我们把离开我班的四名同学都请了回来,并为他们准备了纪念品。春燕同学首先发了言,她说了三条选择留下的理由,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接着其他四位同学也发了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把我班与新班进行了对比,充分肯定了我班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诚恳地指出了我班的问题和不足,同样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几位同学的发言,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同学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我班的可爱和魅力,也更愿意在这个集体中学习和生活,并为这个集体争光添彩。

赏识教育的具体运用,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赏识自己的学生,其实并不难,只有你有一颗爱心,再加上一颗耐心。通过赏识教育,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爱自己、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班集体,要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生活中感受温暖,得到承认,受到重视。如此一来,其他的工作就好办多了。所以,对于普通班的班主任来说,要吸引住学生,要保持班级稳定,做好赏识教育的功夫,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你是不是甘心做一个萝卜

——讲一个处理学生早恋的故事

13—15岁的小孩子,正处于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青春期,这是个极其多变的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棒棒下,这些小孩子终于忍无可忍了,在自己认为长大别人认为小孩的矛盾中四处冲撞,既要考试出成绩,又要回家当乖乖蛋;既想扬眉吐气活个人样,又得聆听没完没了的叮咛、婆婆**的说教,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激烈震荡的内心世界里每一天都演绎着武打片,在他们身上,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打成一片。这时候您来了,道貌岸然地摆出老师的架势,窝着一肚子火想修理修理这些叛逆者。你有完没完啊大哥,自己不烦吗。这恐怕就是一句最经典的回报。倘若您大发雷霆,来了个针尖对锋芒,偏生又不小心损害了这些小孩的自尊心,后果就不好对付了,您得活着,气死了划不来呀。

 孙伟刚是从初一就成为我的高徒,大约是来自矿区的原故,刚来时浑身的毛病,没事了找个架打打,顺便还抽个烟摆个酷。跟我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当时我代着他们去搞一幢新宿舍楼的卫生。当时大家都在试探期,孙伟刚跑前跑后,使劲张罗,明眼的我早就看出,属于光敲锣不来实事的主,喊的厉害不干活,跑的目的是玩热闹。偏生让我逮住不放,脏活专找他干,这时候又想偷尖,不想正花里胡哨地闹腾时,让我在屁股上美美地来了一棍子,吓得将以前的毛病收去了一大半。

其后我与他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拿下这个山头真是不容易。

关于打架的毛病,费去了我大约半吨的唾沫星;关于抽烟的毛病耗掉了我能写个长篇小说的时间,有一个晚上,悄悄地告诉我有事要与我谈,在一个无人的地方,他拿来一个塑料袋,说是一个月来无论是别人给的还是自己买的香烟全交给了我。后来我拿着他给的东西给学校的领导看,我二人抽他交来的香烟,干干的都变了味,足以说明这孙伟刚还真是个东西,没有枉费我对他的一片苦心,此后一年半没得到他抽烟的任何情报。

小伙子终究还是要长大,如果说初一时处理上还能野蛮一点的话,到初二就要十分小心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得不和他要谈谈关于“性”的话题了,性心理教育又摆上了我的桌面。大家都是中国人,深知这玩意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和不正经、肮脏有些亲戚关系。在 “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缺少人文关怀”的一片感慨中,我也有些难做。如何让他们走出对**理解的误区,让**观像三月的春风一样吹拂他们的半成品心灵,成了我一度十分头痛的题目。

这一天的下午,班上的一个女同学生了病,我送他去医务室打吊针。临走时再三交待她别急,下课了我会让别的同学来陪的。恰巧下午的第一节是自习课,我去了教室。孙伟刚神不守舍的样子首先让我发现了,这家伙肯定有戏。果然,趁我在教室外面的时候他也跟了出来,不好意思的说是要请一节课的假,问他因何事请假又嗫嚅着说不出来。好啊,我且看你有什么把戏。

 “肯定是打球的时候把饭卡丢了,还不赶紧去找,找到就快来上课。”我看他难受的样给了个台阶下。

 “正是,我去找一下饭卡,不小心给丢到操场上了,找到了马上就来上课。”说话的孙伟刚那眼神里早就把秘密泄露了出来。我简直忍俊不禁了,难道我成神仙不成,说他的饭卡丢了就丢了。

教室的窗口可以看到操场上的一切,我一边看书,偶尔观察着孙伟刚的去向。他也许猜出背后有一双可憎的眼睛,做出找什么东西的样子。我干着监视人家的这种下三滥活,脸上也烧烧的,埋头不再看。等会无意中一抬头,孙伟刚已经消失了,操场的尽头是医务室。基本上我搞明白了,他是去医务室看望生病的那位女生了。

休说我思想腐朽老化,如果是正常的同学关系,犯不着这么神出鬼没地看望女同学,孙同学的心里肯定有了那么一点小颗颗。这个小颗颗任你神通再广大,也不能阻止它的生成与长大。也好,咱也不妨来个人文教育。

活动课的时候,我与孙伟刚在操场了进行了谈话。

 “她好些了吧?”

 “谁呀老班?”

 “她是不是说了要你去看她?”

 “她是谁?我没听明白老班说的意思。”

 “既然没明白应该是脸上惊讶,你没有惊讶倒有些慌张,这说明了什么,还跟我演戏。”

 “服你了老班,我全招了,您别生气,也别给我爸说行不行?”

 “生什么气呀,这正常的很啊。你又不是魏忠贤,更不是什么柳下惠。有这念头说明你成男子汉了。”

孙伟刚全部跟我谈了他和这位女同学的交往过程。班上的这位女同学是今年开学才转来的,按理应该读初三了,相对比较成熟,在与男生交往中喜欢找些浪漫的体验。由于和她初一没有交往,有好多习惯思维亟待解决,鉴于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反复性,权宜之计是围魏救赵,与她有交往的男生一个个被我挑落马下,同时没少与她谈早恋的话题。但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许人家也是情不自禁,洪水是防不住的,惟一只能疏导。这不,她又瞄上了孙伟刚(孙同学因为从小生长于农村,外形上相对有一点略逊风采),已经飞鸽传书有了些时日。要不她一生病,孙伟刚也不会那么着急,连课都不想上就去看望。

 “其实你的这些事情都很正常,就是我不知道你二人的发展程度,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身体的接触?别不好意思,真有什么,可以说的。”我问孙同学,这句话憋出来还真有些费事。

 “这一点老班尽管放心,我们只是玩的,不会有什么事情。”孙伟刚一脸的通红,眼神却不像是撒谎。

 “这样就好,你们都年龄小,有些事情好奇尤其与女同学的交往中有些懵懂无知,万一整出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可就麻烦了。咱们是人,这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想法,社会对人有约束,不能由着你的性子怎么想干啥就干啥。这里头有个道德的问题和法律的问题,你们不是学权利和义务吗?正所谓男子汉敢做敢当,不讲道德不负责将来到社会上就是垃圾一个。明白没有?”

 “这我明白,我不是早给老班说过吗?想做一块玉,而不是一泡屎。”

 “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一桌子的菜,有龙虾、三文鱼、海参、鲍鱼,当然还有萝卜,请问你先吃什么?会不会选择萝卜?”

 “当然不会先吃萝卜。”

 “又有一桌菜,萝卜最新鲜,其次是烧糊的白菜帮子、发焉的秋后茄子,你先吃什么?会不会选择萝卜?”

 “当然先吃萝卜。”

 “那你回去想想,其实你在做着一桌好饭上的萝卜。”

孙伟刚一脸的茫然,半个小时内没搞懂我说话的意思。

 “其实很简单,我们说实话相信你不会在意的,你的学习和长相在班上决不是一流的,这一点不知你承不承认?”

 “这个我信,基本上我最差。”

 “虽然这不是绝对,但根据***同学她的审美观点,的确是这样的,知道她为什么要和你交往吗?”

 “……”

 “是因为别的同学都不愿与她交往,她选择了你,无形之中觉得你最容易掌握,最……还是算了,后面说人家同学不好。总之你要相信我的判断,你的确是做着萝卜,有好的不吃你,没好的才吃你。你自己做决定吧。”

三天后我发觉孙伟刚一脸的轻松,那位女同学一脸的不高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大该猜到了一点。

 “我不甘心做一个萝卜。”孙伟刚某一天做早操时说了一句全班同学都没听懂的话。

 

学生打架之后

背景材料

李晓是老师班里最胆小怕事的一个小男孩。虽然已是四年级的学生了,长得却比有些二年级的学生还要矮小瘦弱。平时,他很少开口,每当老师问他问题时,他总是低着头,回答的声音很轻很轻,像蚊子叫。他与同学的交往很少,从不惹是生非,即使别人惹他,他也一直躲着,忍让着,从不还手,也不告状。倒是班里有些调皮捣蛋的男孩会好玩似的欺侮他,有时用橡皮扔他,有时抢走他的点心,有时又会拿了他的笔不还……人高马大的张强就是其中之一。“老师,李晓把张强打得鼻子出血了!”学生冲进办公室后急切的喊叫声,着实让老师吃了一惊。如果说张强欺侮李晓,这似乎还顺理成章,事情怎么可能倒过来呢?会不会是学生汇报错了呢?老师很纳闷。带着满脑子的疑惑,老师来到教室。只见张强正仰着头,坐在座位上,满手是血。李晓则脸色苍白地呆站着。在他的身旁,散了架的铅笔盒和文具用品撒了一地。“老师,是张强先不好,把李晓的《名侦探柯南》这本书给抢了。”“老师,是李晓把他的铅笔盒打在张强脸上。所以,张强鼻子才出血的。”“老师,张强总是欺侮李晓。”在学生们叽叽喳喳的告状声中,老师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老师请两位学生把张强送到医务室,然后把李晓带到了办公室……

案例思考题

1.如果你是王老师,你会采取哪种教育方式?

A.严厉批评,督促李晓赔礼道歉      

B.在表示理解的同时,指出打人的危害性

C.进行表扬、鼓励                  

D.采用其他教育方法

2.如果你是李晓,你认为王老师会怎样对待你?

案例分析

先来看看老师当时的做法:“李晓,今天你真勇敢,终于像个男子汉了!”老师微笑地对李晓说。李晓抬起头,用惊异的眼睛看着老师,他不相信自己把别人打出了血,老师还会表扬他。“刚才同学们说,张强经常欺侮你,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如果我告诉你,他就会打我的。”李晓的声音轻得使老师不得不把耳朵凑上去。“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他说的。”李晓的声音依然很轻。“他这是吓唬你的。张强欺侮你,抢了你的铅笔。你没有反抗,也没有告诉老师,让老师去批评他,反而害怕他,这样他尝到了甜头,就会经常变着法儿无端地欺侮你。你胆子越小,他的胆子就会越大;而如果你勇敢地据理抗争,对方无理取闹的行为就会受到惩罚,他就不敢再轻易地惹你了。”李晓一知半解,半信半疑,瞪大着眼睛,认真地听老师分析。“今天,你用铅笔盒扔张强以后,他有没有再还手?”李晓摇摇头。“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你的举动已经把张强给镇住了,以后张强就不会再随意地欺侮你了。”李晓听罢,露出了一丝微笑。

王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据王老师介绍,她认为这是一个使胆怯的李晓变得勇敢起来的良好契机。怎样使胆怯的孩子变得勇敢起来,恐怕是许多老师和家长都曾遇到过的问题。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遇事显得很胆怯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像本案例中的李晓那样,上课很少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回答时声音很小,与同学交往少,从不惹是生非而又容易受人欺侮。记得一位小学同学就是这样,他虽然长得高大,但由于性格懦弱,常常让一些个头比他小的同学欺侮。有一次,一个在班里比较捣蛋的同学竟然骑到他的脖子上把他当马开心,当时这位同学虽然脸憋得通红,却丝毫不敢反抗。其实孩子并不是生来就胆怯的,正如王老师所分析的那样:孩子的胆怯心理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的是遗传因素,有的是家庭因素。一方面家长本身比较胆怯,使孩子潜移默化地习得;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孩子保护太多,就会较多地剥夺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时间,于是,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形成胆怯心理。此时,家长若一味地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之类的话,就相当于在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心理暗示,孩子的个性就会朝着父母所认为的方向发展。也有的是不愉快的经历所致。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些孩子未经历挫折,可能并不知道害怕,而当挫折接踵而至时,胆怯的心态就逐渐形成。据李晓父母介绍,李晓之所以变得如此怕事,与其刚入幼儿园时的不愉快的经历有关。李晓天生矮小,胆子不大,因此入幼儿园不久就遭同伴欺侮,由老师疏忽,没有很好地处理,李晓就慢慢变得更加胆小了。让胆怯的学生变懦弱为勇敢,不是简单的几句大道理般鼓励的话语就能奏效的。它需要老师的爱心、责任心和善于抓住契机及时鼓励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准确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的艺术。笔者为老师的做法叫好,就是因为老师在处理李晓打人这件事上十分恰当地运用了这种教育艺术。李晓用铅笔盒扔张强,若发生在一般学生身上,教师就不应该表扬他,而应该及时地指出铅笔盒扔人的危害性,并督促当事人赔礼道歉。而这件事对李晓而言,可以说是其成长历程中的可贵之举,因为懦弱怕事的他终于能用自己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了。此时的教师若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李晓的话,就将进一步导致他内心的封闭与行为的胆怯。也许,有些老师在肯定老师“鼓励”做法有可取之处的同时,还认为若采用“鼓励+批评”的教育方法则是更加完善的做法。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笔者以为:“鼓励+批评”的教育方式在理论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在本案例的情景之下这样做可谓是画蛇添足。因为这时哪怕是一句最婉转的批评,都有可能冲淡“鼓励”这一主题,这实际上等于是丢了西瓜保芝麻,得不偿失。

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要让胆怯的学生勇敢起来,就应该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不仅如此,还要教给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像李晓这身材矮小瘦弱的孩子,在同伴中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如何保护自己呢?一方面应鼓励孩子注意营养并经常锻炼使自己强壮起来,另一方面应鼓励他借助他人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比如,在学校可以多与同学交往,多跟同学们玩玩,使自己成为群体的一分子,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真正让他们获得有生命力的勇敢品质。李晓是幸运的,遇上了老师这样的好老师。笔者相信李晓会通过这件事,通过王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一定会克服自己的胆怯,真正成为勇敢的孩子。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由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不愉快经历等原因,常有一些孩子会变得胆怯、懦弱。要让这些孩子勇敢、自信起来,及时捕捉其闪光点(哪怕是过失行为中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艺术,这一做法很可能会使这类孩子终生受益。

 

一张令人深思的纸条

背景材料

孙岚是个性格有些内向长得挺漂亮的小姑娘,只是左边脸颊上有一块圆形的疤痕。开学初,政治课本第一课的内容便是《增强自尊自信》。那一天,当老师讲完“培养正确的自尊心和充分的自信心”这一课,抱着教案走出教室时,孙岚小跑着追了出来。她拉了一下老师的衣襟,轻声说:“老师,要是一个人总是自信不起来该怎么办呢?”老师想了一下,对她说:“这样吧,你回去做一项特殊的作业,把你认识到的自己的优点总结出来,明天交给我,好吗?”她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回去了。

第二天,老师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没有署名,只写着:“遵守纪律、爱劳动”。看着这几个字,老师心底泛起一种酸酸的感觉:这个孩子活得太沉重了。随后柳老师拿出纸笔,开始写一份“孙岚优点录”。除了她自己总结的两条以外,老师又添加了“善良、温柔、乐于助人、坦诚、虚心、渴望成才、言行一致、细致、有爱心”等十余条。放学后,老师找来几位他们班的学生继续了解孙岚的情况,在他们的提醒下又添上了几条。最后,老师写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条:“你有一双非常美丽的大眼睛”。

第二天,孙岚看到了这张写满她的优点的纸。她把目光从纸上移开时眼里有些湿润。她问道:“老师,我真的有这么好吗?”老师拍了拍她的肩膀,没有说话,只是用力点了点头。后来,在结束整节课的内容时,老师让学生们每人写出一个自己认为是班里最出色的学生的名字,然后把大家写好的纸条收上来,一张张地打开来读。很多学生都“入围”了,因为老师并没有限定是哪方面最出色。当念到“孙岚”的名字时,班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显然大家都觉得有些意外。孙岚抬起一直低着的头,用有点怀疑的目光迎着老师。老师带头鼓起掌来,接着全班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案例思考题

1、你认为孙岚的名字是谁写的?

A.孙岚自己  B.老师  C.不好说  D.其他同学

2.如果你恰好也是一个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孩子,不妨你也列出一张你认为是自己优点的单子,每天看看它,你会发现你与从前有什么不同?

案例分析

老师告诉我们,始终没有人知道她所读的那张纸条上,其实一个字都没有……此时无字胜有字,不着一字的纸条倾注了老师对孙岚的发现、关怀、期望和鼓励。

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觉察到孙岚内心的沉重。或许是脸上的那块疤痕,也或许是她本身性格内向等原因,致使孩子看不到自己身上闪光的品质,找不到自己的优点,因而“总是自信不起来”。一般来讲,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都有一种克服这一致命弱点的强烈愿望,但往往又很困惑,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孙岚内心正是处在这种十分矛盾的情况下,“小跑着追上”老师,想得到老师具体的帮助。所幸的是,孙岚遇到的老师,不仅从课本上教学生如何“增强自尊自信”,而且她明白要想使内向、不自信的学生自信起来,只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用极大的爱心、耐心、细心去感知学生的内心要求,用真诚的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去唤醒学生,去鼓励学生,去发现学生。因此在老师看到孙岚写的“遵守纪律、爱劳动”短短7个字的优点时,“心底泛起一种酸酸的感觉”,这时柳老师已从感情上与孙岚融为一体,抬笔写下一份“孙岚优点录”,还不忘在最后重重写下了一条发自心底的赞美——“你有一双非常美丽的大眼睛”。所有这一切都为那张无字的纸条做了很好的铺垫,从中可以看出老师为了鼓励孙岚自信起来所付出的一番苦心。此时,纸条上有没有“孙岚”这个名字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那以后,孙岚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课堂上也经常举手回答问题,她已经完全自信起来了。唤起自信,需要重新发现自我。那张无字纸条的作用就在于使孙岚发现了自己,从而找到了自信。

说到自信,笔者想起这样一件事:

有个学生因学习不太好,对老师的提问常常不能回答。在课堂上他不敢举手,但又怕同学们说他笨,往往举了手却回答不出问题。他为此感到自卑和压抑。老师了解了他的心情,和他秘密约定:“以后回答问题,要是你不能回答就举右手,能回答就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怎么样?”从此,学生信心大增,慢慢地,他举起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多,学习也赶了上来。

这张无字纸条和这个左右手的故事充分说明,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是最重要的。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虽然老师施展了一点小小的“花招”,换来的却是孩子洋溢着笑容的自信,即使这个“花招”带有“欺骗”的嫌疑也是无可厚非的。

 

当课代表不敢领读时

背景材料

王?是高中二年级时由外地转到肖老师班里来的。当时,她的学习成绩只有外语比较突出,其他功课都处于中等水平。她来班时正赶上高二年级分班,班干部和课代表要进行调整,班主任肖老师便指定她当了英语课代表。刚来的王?不爱讲话,天天低着头进出教室,上课时也常埋着头。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她曾多次找肖老师希望辞掉英语课代表职务,好省下心来用在其他科目上。肖老师鼓励她说:“再干一段时间好吗?你有这个能力。”随后,肖老师特意安排她每周二、四早读时间带领同学读英语,她勉强答应了。周二一早肖老师来到教室外,没有听到朗读声,走进教室后,看到同学们都在无声地看书,王?红着脸、低着头坐在椅子上,像是没看见肖老师……

案例思考题

1.面对这种情况肖老师可能会做出哪种选择?

A.非常生气      B.撤换课代表   C.用语言加以鼓励     D.其他

2.你认为王?会怎么做?

案例分析

只见肖老师平静地对同学们说:“学英语可千万不能学成哑巴英语呀,一定要读出声音来。这样吧,每周二、四的早读,就请课代表领读好不好?”大家用掌声表示了赞同。实际上,肖老师是当众将了王?一军。王?很不情愿地站了起来。“上讲台来!”肖老师示意她到前边来。“那好吧,就从上周学的课文开始吧。”王?拿着书、低着头、红着脸走到讲台前,教室里传出了王?那带着颤音的领读声。几个星期过去了,早读就这样持续了下来。一天早晨,肖老师又一次来到教室,看到王?正在讲台前用英语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看着她落落大方、充满自信的样子,还真像个小老师呢。几个月过去了,王?已经能出色地驾驭每周两次的英语早读了。有一次英语老师有事没来上课,王?竟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在课堂上举办了一个英语辩论赛。当快要上肖老师的物理课时,同学们的辩论赛还未结束,个个都显出意犹未尽的样子。上高三时,王?这个原来连课代表都不想当的人,竟然竞选上了班长,并协助肖老师搞了好几项活动。

毕业后的王?给肖老师的第一封信上说:“谢谢老师让我上讲台。这虽然离我的座位只有几步之遥,可它在我人生的路上却是一道至关重要的台阶。在同学们面前,我站在讲台上,我学会了自信,我敢抬头说话了,我觉得我一切都能做好!”肖老师的当众一激把王?“逼”上了讲台,使她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如今王?已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了,她经常给肖老师写信,几乎在每封信上都写着这样一句话,“谢谢老师让我上讲台。”王?的成功就是肖老师的成功。从那以后,尽可能地鼓励学生上讲台,已成了肖老师的一种习惯了。肖老师之所以大胆地鼓励学生上讲台,是因为他深深懂得像王?这类学生,他们不乏领读的实力,只是胆小、内向或不自信等种种非智力因素导致了他们心理上不能或不敢昭示自己于广庭大众之下,宁可被动地等候老师的点将,也不愿主动表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最需要的莫过于老师的鼓励了。

笔者想起日前曾读到这样一则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有一位叫亨利的青年,三十多岁了仍一事无成,在唉声叹气中混日子。

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找到他,兴高采烈地跟他说:“我看到一份杂志,里面有篇文章讲的是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到美国,这个私生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他的全部特点跟你一样:个子很矮,讲的是一口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亨利半信半疑。但是,当他拿起那本杂志琢磨半天后,终于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的孙子!这时,亨利完全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从前,他觉得自己个子矮小,很是自卑,如今,他欣赏自己的正是这一点:“矮个子多好!我爷爷就是靠这个形象指挥千军万马的。”以前,他觉得自己的英语讲得不好,而今,他以讲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而自豪!当他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就跟自己说:“在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孙子的信念,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三年后,他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后来,他请人调查自己的身世,得到的结论是:他不是拿破仑的孙子。但他说:“现在我是不是拿破仑的孙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个成功的秘诀:当我相信时,它就会发生。”

这个故事对我们颇有启发,这一现象不妨称之为“亨利效应”。实际上,在我们的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中也存在着“亨利效应”。

北京通州二中的李圣珍老师,六年中先后收留了五十多个来自各地的“坏孩子”、“笨孩子”、“傻孩子”。这些让老师头疼、令家长失望的“超级差生”,在李老师的“调教”下,个个树立了“我会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信念,并最终得到转化,有的考入了中专,还有的考入了重点大学,全部成为受老师和家长喜欢的好学生、好孩子。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由此可以看出,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心,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教师却认识不到这一点。

他们只亲近考试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疏远成绩差特别是表现不好的学生。对“好学生”有求必应、百般呵护,对“差生”则不屑一顾,甚至谓之为“笨蛋”、“蠢猪”,为其贴上“朽木不可雕”的“标签”而将他们打入另册。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之下,自尊心遭到伤害,自信心消失殆尽。他们失去了上进的动力,有的“破罐破摔”,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上演出一幕幕的校园悲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使每一位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的教育理念。要知道,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有时要比你为他们补一百次课还有价值。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当今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太需要像肖老师这样真正以学生为主,把讲台让出一角给学生的老师。上讲台的每一个学生虽然不可能都像王?那样获得成功,但毕竟是在还学生为学习主体方面所迈出的可喜的一步,也必将使登上讲台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平时胆小怯懦的学生)找到自信并终生受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激将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