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张国荣还在:景德镇的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8:03:30


2007年第五届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者共161人,陶瓷类35人。

其中,景德镇大师11人,约占陶瓷类31.4%。

 

详见如下:

 

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类)

 

江西 景德镇  王锡良 1922-    家传

江西 南  昌   杨厚兴 1915-1992  师承

广东 佛  山   刘  传 1916-2000  自学

  

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类)

 

江苏 宜  兴  顾景舟 1915-1995   家传

江西 景德镇  张松茂 1934-      

江西 景德镇  秦锡麟 1942-    景陶

河南 禹  州  刘福安 1949-

广东 潮  州  陈钟鸣 1936-       景陶

广东 佛  山  庄  稼 1931-2006   师承

广东 广  州  赵国垣 1925-1991  

 

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类)

 

辽宁          关宝琮1935-       鲁迅美院,1960年入景陶学习

江苏 宜  兴   吕尧臣 1940-       师承

江苏 宜  兴   汪寅仙 1943-       师承

江苏 宜  兴   徐秀棠 1937-       工美,1958年工美进修

江苏 宜  兴   蒋  蓉 1919-       家传

福建 德  化   许兴泰 1941-       家传

江西 景德镇   唐自强 1940-    景陶

江西 景德镇   王恩怀 1935-    家传师承

江西 景德镇   王隆夫 1931-    家传

江西 景德镇   李  进 1940-    师承

山东 淄  博   陈贻谟 1933-       工美,1959年于工美进修

山东 淄  博   冯乃藻 1933-       家传

湖南 醴  陵   邓文科 1930-       师承

广东 佛  山   廖洪标 1936-       家传,1957年工美进修

广东 佛  山   刘泽棉 1937-       家传,1958年工美进修

广东 佛  山   梅文鼎 1940-       广州美院

广东 佛  山   曾  良 1924-2003   师承,


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类)

 

江苏 宜  兴   徐汉棠 1932-    工美,1975年工美进修

江苏 宜  兴   谭泉海 1939-    工美,1975年工美进修

浙江 杭  州   嵇锡贵 1941-    景陶

浙江 龙  泉   徐朝兴 1943-    师承

江西 景德镇    戴荣华 1940-   景陶

江西 景德镇    熊钢如 1941-   景陶

江西 景德镇    刘远长 1939-   景陶

江西 景德镇    徐庆庚 1941-   景陶

江西 景德镇    张育贤 1938-   景陶

广东 佛  山    黄松坚 1940-  

广西 钦  州    李人帡 1946-   工美,81年工美学习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类)

 

河北 曲  阳   陈文增 1954-

河北 邯  郸   刘立忠 1944-

上海 上  海   李游宇 1954-  工美

江苏 宜  兴   鲍志强 1946-  工美,1975年工美进修

江苏 宜  兴   顾绍培1945-   师承

江苏 宜  兴   李昌鸿 1937-  师承

江苏 宜  兴   周桂珍 1943-  师承

浙江 杭  州   郭琳山 1939-  同济大学

浙江 龙  泉   毛正聪 1940-

浙江 龙  泉   夏侯文 1935-  景陶

安徽 界  首   卢义山 1922-  1953年中国美院进修

福建 德  化   苏清河 1941-

江西 南  昌   冯  杰 1945-  师承

江西 景德镇   何叔水 1940-   家传

江西 景德镇   黄卖九 1938-

江西 景德镇   赖德全 1955-   景德镇职工大学

江西 景德镇   李菊生 1944-   江西师范学院

江西 景德镇   李文跃 1959-   景德镇职工大学

江西 景德镇   宁勤征 1957-   景陶

江西 景德镇   饶晓晴 1961-   景陶

江西 景德镇   王怀俊 1943-   景陶

江西 景德镇   徐亚凤 1940-   景陶

江西 景德镇   杨苏明 1940-   景陶

江西 景德镇   余仰贤 1944-   工美,1980年入工美进修

以下数据资料,不准不怪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原来由轻工部主持,

 

1979年第一届34人。陶瓷类3人,景德镇产区1人;

1988年第二届62人。陶瓷类7人,景德镇产区2人;

1993年第三届64人。陶瓷类17人,景德镇产区4人;

1997年第四届44人。陶瓷类11人,景德镇产区5人。

 

前四届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者共204人,陶瓷类38人。

其中,景德镇大师人数共12人,约占陶瓷类31.6%。

 

十年后,由发改委等9部位主持评选工作,

 

链接:教授与大师的名分之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e531390100dhwi.html

记者 彭禹旺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教授与大师之争由来已久。

大师的评比,与教授的名分并无冲突。然而,由于近年的市场出现了一种崇尚大师而轻教授的较为明显苗头,所以便有很多教授对此表示非常的不满,并衍生了一些教授与大师的排名、艺术含量、理论基础等各种争论。

 

这是一场典型的关公战秦琼式的臆战,而且只有在拥有1700多年制瓷历史、全国独有的陶瓷院校的景德镇这个城市舞台上才会上演。

 

1022日,《北京娱乐信报》对陶院教授郭文连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舒惠娟夫妇的一篇报道,将这一尖锐问题推上了媒体前沿。

 

新闻背景

1979年,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轻工业部为了推动工艺美术的发展,在全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评选出了第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紧跟其后,各省也以同样的标准评选出了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之后,轻工业部及后来的轻工业联合会又评了三届。今年,国家发改委进行了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自第一届之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多了一个硬性条件:必须是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

 

按人事部门职称方面的文件规定,职称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其中教授为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为工艺美术类最高职称,享受副高待遇。尽管省级大师是在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基础上评出,后来评国家级大师又必须具备省级的条件,给人以国家级大师超过但最起码完全可以达到正高的感觉,但因人事部门没有这种规定,在工资制度中也未作任何调整,所以这一推算无法成立。不管是省级还是国家级,大师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广泛看好大师

前不久,远在萍乡的亲戚找到浮梁某机关工作的程先生,想花1万元钱买件景德镇的国家级大师作品送人。于是,程先生满世界找人联系,结果得知这个价位下,只能买些国家级大师的茶杯、笔筒或者更小作品,部分教授的中小型瓷板画或瓷瓶。程先生将情况向亲戚作了反馈,并征求意见问买教授的作品可不可以,不想亲戚态度坚决地表示,除了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外,其他教授、省级大师的作品一概不要。

 

不只是买者本人,一些陶瓷方面的经纪人也一样,他们大多都只认同大师,而不太看好教授的作品。据新都陶瓷园的刘家泉介绍,他曾多次受外地藏家委托,在景德镇收集陶瓷作品,但几乎每次都明确要求只要大师的。

 

郭文连说,从上个世纪起,他便经常接到一些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举办陶瓷艺术作品展的邀请函,在邀请对象中,有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甚至中青年陶瓷艺术爱好者,但很少有教授。“我对这种现象很气愤,所以从来不参加。”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表现在市场上,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认为教授不如大师吃香。陶院教授周国桢说,平时参加一些活动时,很多人为了显示对自己的尊重,都是以大师相称,而隐去教授。陶院教授姚永康也举了一个例子,有人在介绍某教授所带的研究生时,也说是某大师所带的研究生。“只有教授才能带研究生,大师能带研究生吗?”

 

名录排序之争

大师越来越被看好,教授似乎被慢慢淡忘,从而引起了教授的非常不满,不仅有言而且有行。

最初的争论据说是几年前。有关部门有了一份陶瓷名人录,上面有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有市政府命名的陶瓷艺术名人和陶瓷世家,有省级、市级甚至市非公有制企业高级工艺美术师,但却没有教授。一次市领导在陶院参加活动时,郭文连对这份名录的不解作了反映,之后,名录作了增补。

 

圈内盛传着一个故事:就在名录增补之前,一位陶瓷经纪人打电话给某知名教授,说在作品展的名字公布中,把他的名字排在了省级大师后面,言语中透露出对他已足够尊重之意。这个电话让该教授非常愤慨:“我是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委,国家级大师都是我评出来的,你把我排在省大师后面还以为很看得起我?”

 

于是,名录增补又冒出了一个排序的新问题,使这个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了。有关部门门还专门为此召集了人事等多个部门进行商讨,最后决定将专业技术职称排前面,荣誉称号类排后面。

 

艺术含量之争

名录的排序并未在市场中引起什么变化,大师的作品销量、价位仍然比教授看好。于是,作品的市场情况与艺术含量关系成了新的争论焦点。

 

教授大多不屑大师的艺术水平。有人指出,教授的评选必须要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发表了一定量的专业论文等条件,决定着教授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理论知识,所以教授的作品都比较强调艺术,更具创造力和创新性。工艺美术大师特别是早期所评,他们大部分都未受过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方面的教育,都是家传或师传型。

 

王锡良是第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贯谦虚的他对于教授们所指表示非常赞同。他先以钟莲生为例说,在教授中有着一批基本功非常扎实,理论知识极其丰富的教授。接着,他谈起了自己:“我就是跟叔父学习陶瓷绘画的,只是后来在部所接触了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在北京遇到了更多的专业人士之后,才开始钻研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

熊钢如是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的评委,他认为教授和大师之间根本不具可比性。大师的评选本意是从各种工艺中推出一批优秀者,并不要求具备多深的理论水平,教授的本职要求必须要知识丰富,专业技术扎实。因为景德镇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不仅理论知识,实践也比大师强的教授大有人在,这都很正常。

熊钢如说,大师与教授不同,前者具有明显的市场性,可以炒作,后者来不得半点虚假。作品的市场趋热、价位走高等现象,都不是它艺术的衡量标准。

教授评“师”之争

不知是否教授的作品艺术含量高而导致的曲高和寡,也不知是否以教育为主的教授在作品创作中不善寻找市场切入点,还是其它原因,总之在市场上大师是比教授看好。所以便出现了教授参评大师的现象,对此,部分教授认为是自贬。

 

据王锡良介绍,他在1979年参加评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虽未看到过正式文件,但却听说有关部门曾经指出,教授本身就是国家承认的最高职称,没必要参加这种面向工厂、研究所社会性评比,所以当时的参评对象中没有教授,“都是手艺人”。王锡良说,后来的几届评比,因为自己不参加,所以也从来没关心过。他只知道,秦锡麟是先在部所评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然后调进陶院再评教授的。

 

确如王锡良所说,最初的大师评比一直没有教授参与。这一局面在2004年12月底发生了变化,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评选的35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陶院有一位教授入选。接着,在去年开始的进行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中,我省推荐的20个名单中,又有了李菊生、张学文、姚永康三位教授,在拟增加推荐的5个名单中,有任瑞华。

 

尽管“评师”的名单中有教授,但据坊间传闻说,此次评审组长、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教授对此坚决反对。

 

熊钢如认为,既然评选部门的文件都允许教授参评,那么这件事也无可非议。据他介绍,常沙娜在会上确实提出了教授不宜参评,应该把机会让给其他人,但并未得到什么响应。

 

评审公正之争

在各种争论的同时还有教授提出,评选教授的条件要求比较高,聘任的量更少,到目前为止包括离退休的陶瓷艺术类教授还是20位左右。大师的评比不仅条件宽,而且还存在一些不正之风,现在评得也很泛滥。这一争论遭到了大师和一些局外人的反驳,说教授评选同样也存在抄袭论文、拉关系等不正之风。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尚无最终结果,但坊间却有了几种版本:景德镇有10人入选,其中只有一名教授;10名入选人中,没有一名教授;有一名教授入选,但因常沙娜的反对而再遭淘汰。

 

郭文连以第一种版本为例,谈出了自己对大师评选不公的看法。他说,四位参评教授都艺术实力雄厚,业内影响非常大,如果一位落选的话可以说是正常,便现在却三位落选,让人怎么能不对这种评选产生怀疑呢?

 

教授为何参评

其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有教授入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有教授参评都不是首次的事。据陶院一位教授介绍,此前早就发生过教授参评省级大师的故事。

 

当时,陶院接到一份关于教授也可参评省大师的文件后,非常愤慨的教授们集中开了一个会,并达成只接受评选单位给教授都套这个称号,坚决不参评的一致意见。但在会后,该院仍有一位教授自己报了名并获评,最后因陶院不肯盖章而“黄了”。

 

去年底,郭文连接到发改委的电话,通知他报名参加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郭文连当即表示,自己是教授,已经是正高职称了,不可能参加副高评选。工作人员听明白后,问郭文连“是不是不需要通知教授了?”郭文连连忙解释说,这只代表自己个人观点。

 

教授为什么会参评国家级甚至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他以前也极力反对教授评大师,但由于市场上崇尚大师而轻视教授的现象太明显了,所以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弄个大师日子要好混些”。

 

为何出现偏崇

争论还有很多,但导火索只有一个:市场崇尚大师而轻教授。这种偏崇风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舆论主导市场!郭文连坚持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一个作品或者产品的市场好坏,取决于宣传时间的长短和力度的大小。近年来,一些媒体和政府部门都只注重大师的宣传,从不对教授作宣传,是大师比教授吃香的主要原因。

 

周国桢认为艺术市场很怪,那些比较强调艺术、具有创造性和创新型的作品不太适应,它需要的是更多的比较传统,甚至可以说很俗的东西,教授与大师的两种艺术风格决定着大师比教授的吃香。

 

更多的人认为这种偏崇是因为大师前面冠有中国二字,“省级大师就没有教授吃香。”还有人认为,国家级大师很少,而教授却很多(这一说法的人,存在着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历史较短,而以为国家级大师仅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同时还未把教授进行专业特别是陶瓷艺术专业划分的误解。)。

 

同时,郭文连还认为,这种现象与个别陶瓷经纪人为使原本拥有的大师作品增值,而刻意炒作有分不开的关系。

 

历史只看作品

11月1日,一位陶瓷艺术工作者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送去了两本新出的作品集,张育贤非常抱歉地告诉对方,至今为止自己连一本折页都未印过,只能以那本介绍全市城雕的书作回赠。

 

“大师比教授吃香?如果大师们这样感觉,那是俗不可耐的结果,如果教授们这么认为,那是不自信的表现。”

 

张育贤认为,大师的评比有一定的商业性,能否评上除了艺术水平外,还取决于更多的其它因素。“我不能因为自己是国家级大师,就以为自己比省级大师和高工的水平高,其实民间有很多水平非常高的人,他什么职称和称号都没有。”

 

“历史最终还是看作品的水平”,张育贤翘起大拇指说:“钟莲生是教授不是大师,而且今后也不会参加大师评选,但他的作品就是好,我们谁能说他的水平会低于大师?”

 

“我认为大师不是一顶皇冠,而是一种压力,评上了以后要时刻提醒自己作品是否对得起这个称号。”张育贤说,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才感觉得到,自己评上大师以后水平比以前提高了。

 

和张育贤的说法几乎一样,王锡良说他评上大师之后,最主要的心情就是担心别人说他的水平不配大师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