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和周海媚拍拖过么:《西游记》中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0:49:25
《西游记》中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渊源  剑门碧玉 于 2010-7-14 0:58:07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文/乐云=========================================================

与如来佛祖、观音菩萨来源于印度佛教不同,西王母是汉民族自己创造的一位“最伟大、最美丽的女性神”,她美丽端庄,品德贤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神话体系中的重要人物。

早期的西王母是一位凶狠残暴、半兽半人的怪神。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皆有。”

长着人的面孔,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这就是西王母的原始形象。而她生活的环境则更是凶险:既有“鹅毛飘不起”的弱水环绕之,又有炙烤难耐的焰火之山御之。凶险的环境造就出丑陋凶恶的女神。它手中掌有“司天之厉及五残”之权,随时能够向人间降下瘟疫和刑罚,给人间带来绵绵无尽的灾难。

汉代以后,西王母的形象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职能变了,它掌起了管理能令人人长生不死药的权力,成为汉代求仙若渴的皇帝、方士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汉代人对长生不死及成仙的渴望,无形中拉近了西王母和人们之间的情感距离。其二是外貌的由丑到美,她摇身一变为一个风姿绰约的绝色佳人。《汉武帝内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金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凤文之舄。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中,天姿掩霭,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这段文字至少传递出三条信息:其一,西王母拥有绝世容颜;其二,年龄大约三十余;其三,出身显贵却又拥有慈悲心肠。比如她就曾将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予汉武帝。至此,西王母的这一形象牢牢地扎根于人们心中。

《西游记》传承了对西王母的这一形象认识。她居住在“琼香缭绕,瑞霭缤纷”的瑶池仙境;在蟠桃园亲手栽种能益寿延年,长生不老的仙桃。这些“夭夭灼灼”的仙桃具有着非同寻常的功效:三千年一熟的蟠桃,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的蟠桃,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蟋桃,人吃了则更是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小说中津津乐道地叙述蟠桃的神奇,又和传说中西王母掌管长生不老仙药这一职能相互呼应。

但《西游记》中对西王母形象还是有些细微的改造。主要归结为两点:其一是小说中的西王母被赋予玉帝夫人的尊贵地位,这从各路神仙下属对她“王母娘娘”的称呼上可见一斑。其二是王母娘娘每年都要大开宝阁,在瑶池大办“蟠桃胜会”,只要是有俸禄的神仙地老,均在被邀请之列(孙悟空没有俸禄,因而不在邀请之列)。而正是这两处小小的改造,使得王母娘娘身上体现出另外一种职能,即安抚。

读过《西游记》的读者可能都会有这样的认识,玉帝是个乖戾、残暴、冷酷的君王。在他的淫威之下,天上各路神仙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致卷帘大将失手打碎玉玻璃都引来其他人的“大惊失色”。虽然依靠这种高压政策,玉帝获得了暂时的至高无上,但长而久之,必然对天宫的统治不利。王母娘娘的“蟠桃胜会”适时地缓和了天宫的这种紧张气氛。每年的蟠桃会,她广邀各路神仙,大宴宾客,一方面既有以玉帝的名义安抚下属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能探听各路动向,维护天宫的长治久安。我们当然不会忘记如来降服孙悟空后的“安天大会”。在安天大会上,只见王母娘娘引一班仙子、仙娥、美姬、毛女,飘飘荡荡舞向佛前,施礼道:“前被妖猴搅乱蟠桃嘉会,请众仙众神,俱未成功。今蒙如来***链锁顽猴,喜庆‘安天大会’,无物可谢,今是我净手亲摘大株蟠桃数颗奉献。”一番巧妙的奉承硬是让向来不动声色的如来佛祖欣然领受。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王母娘娘不仅是玉帝的“贤内助”,更是一位颇有手腕的天宫外交家。
分享到:          回帖人:剑门碧玉    影响力指数:733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2-1-5 1:23:14   
十年砍柴: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西王母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这首七绝《瑶池》是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所写,善于描摹男女情感的李义山,将上古时代一段传说,演绎出一幕凄婉的相思场景。在昆仑山下,水波如镜的瑶池边,位个年轻美丽的少妇倚在打开的窗户后面,听远方传来忧伤的《黄竹歌》,便幽怨地自问:穆天子呀,你那八匹骏马能日行三万里,为什么不再来瑶池见我呢?你伤透了奴家的心呀。

闺怨是唐诗中很普遍的题材,如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瑶池》中“闺怨”的主人公是西王母,中国传说中神通广大、身份高贵的女人,而她埋怨的对象,也不是普通的男人,而是统治东方一个强大国家的周天子。

据古书《穆天子传》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晋代出土的《竹书纪年》则说得更详细:“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

据这两部古书所载,可以知道周穆王和西王母至少见过三次。第一次周天子西巡到了瑶池,第二次是来年西王母到长安觐见天子,再过一年周天子又去了瑶池会见西王母,而且这一次两人都很high,是不是发生了一夜情不得而知,但两人唱歌互答,歌声中满是恋恋不舍的情愫。谣,则是“徒歌”,即无伴奏的清唱,可见两人撇开了乐队,相处在私密的环境中。王母唱道,白云悠悠,道路遥远,你若不死的话还能再来呀。周天子满口应承道,等我回到东土,将国家治理好了,三年后我再来看你。听到周天子的承诺,恋恋不舍的西王母又唱道:我作为上天的女儿治理西土,不得已呀,这里野兽成群,处于草莽中,现在又要和你离别,我是多么的不舍呀。

这段描写,完全是一幕小妹妹送情郎。可见李商隐的诗是有所本的。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有个西王母呢?周天子和他究竟是否发生过恋情?年代久远已不可考。《穆天子传》记载的是周穆王驾上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等骏马,由造父赶车,伯夭作向导,从宗周出发,越过漳水,到达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饮酬酢。其中的宗周,学者认为是指镐京(今陕西西安);穆王的西行路线,从镐京出发,穿越今甘肃,抵达青海。

周朝的祖先文王、武王,乃出自“西戎”,可以说这是一个有着少数民族血统的部落,后来统一了中原,但他们对自己的发祥地-----西北一带,不敢忽视。周天子西巡,很可能是天子一种统战术,对广袤的西部各部落进行安抚。而西王母,则可能古羌一个女部落首领。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羌的一部分混入汉族,周朝宗室即是古羌的一支,另一部分发展为藏族。《山海经》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很显然,一副半人半兽的形象,若真是这样,堂堂天子怎么可能与之发生恋情甚至肌肤之亲呢?若撇开神话成份,这个女酋长,很可能是穿着虎豹皮做的衣服,像老虎那样大口吃肉,长发飘飘,女高音穿透力极强。——这实在是青海草原上一位充满野性的牧羊女形象呀。看惯了深宫中那些规规矩矩嫔妃的周天子,爱上这样一位女首领,不是很正常么? -----只是男人多薄情,当了天子更是如此。惹得多情的牧羊女望穿秋水,不见伊人。

回到长安的穆天子,会不会想起多情的西王母呢?或者唱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