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星香奈儿乳房图片:苏州史金霞老师关于阅读、写作与鉴赏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47:50
苏州史金霞老师关于阅读、写作与鉴赏的资料 (2011-11-26 10:56:00)一路追随

 

转载<> var $tag='苏州,宋体,一九八四,《红楼梦》,奥威尔,教育'; var $tag_code='d74c33b139672c13c3b2b9df020c513b'; var $r_quote_bligid='4a4d01700100url9';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分类: 作文教学  

阅读、写作与鉴赏三结合,如何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去

阅读、写作、鉴赏是语文教学的三个核心,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将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加深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阅读教学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梳理脉络,宏观把握。

第二步,对文本的具体赏析或者深入探究,即微观品味。

第三步,写作,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 

第四步,鉴赏,写作中,必有品鉴评判,有欣赏分析,而品评赏析之于阅读写作,也是一个互相转化促进的关系。

第五步,汇总成章,相互交流,各取所长。

特别说明两点:

n       将这几个步骤,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久而久之,学生阅读、写作和鉴赏的能力会越来越强,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有效加深。

n       阅读对象不能仅仅是一本语文书,阅读是没有疆界的,教师应该做的,是打破语文课堂的樊篱,多开几扇门,多造几页窗,给学生拓宽阅读的领域,为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

二、具体做法(一)“给读”

n       给学生提供阅读素材

n       我把学校安排给语文学科的每周两节晚自习确定为阅读课,从时事新闻、经典文本中挑选材料印发给学生阅读。所有的时事新闻、国际内外的风云变幻,都成为教学资源。

n       我还结合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每天精心选择文本,坚持给学生“每课一读”,王小波和陈丹青,龙应台和周国平,李泽厚和刘小枫,高尔泰、杨显惠,王开岭、史铁生,奥威尔、乔治桑,萨特、加谬、昆德拉……

(二)“带读”

n       带领学生一起搜集素材。

n       我除了继续坚持给学生编选阅读材料之外,还经常把这些任务下放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搜集整理,筛选信息,探骊得珠。

n       我不再给学生“每课一读”,而是每课都会推荐书目,每周都会特别安排一节语文课,作为孩子们的阅读课,或者集中阅读我们的专题阅读讲义,或者自主阅读他们正在读的书,或者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配套的读本篇目……

(三)“教读”

n       教会学生享受阅读写作与鉴赏的过程。

n       因为教材的改革,必修教材之外,还有选修教材和读本,而这些文章因为审查相对宽松,基本都是文质兼美之作,很多胜于必修课文。

n       在语文课上,让孩子们静静地阅读,边读边点评,或品味语言文字,或评判思想观点,或由一个话题引起自己的感想……

n       课后,将书收上来,在他们的点评之上我再点评。享受静静的阅读时光,彼此对话交流。

(四)“赏读”

n       师生共赏,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n       我们还有专门的读书摘评本和随笔本。读书摘评本,摘记自己所读文章书籍的语段,并做点评,每一摘记的语段,都要注明出处、作者和页码,以养成严谨负责的治学精神,每一段点评之后,都要留白,因为我还要与孩子们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

(五)“共读”

n       在读学生点评时,教师要有意地与之对话:反问,追问,促使其思考,探寻。

n       2011 年8 月31 日,我在阅读学生的暑假作业之读书摘评时,看到薄雨濛同学这样点评龙应台的《生气,没有用吗?》一文:

n       举了许多现实中台北的例子,作者对他们的行为嗤之以鼻上前阻止,可阻止的只有作者一个,对他们来说只当耳旁风吹过了,也不往心里去,这就是社会现实。一个人生气,一个人的正义感是没有用的,一个人的斥责根本不会有人在意,社会并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

n       我便追问她:

“社会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吗?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确实,社会不会有任何改变。那么,请想想,什么构成了社会?”

当看到她摘读龙应台的《以沉默为耻》中“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就有几流的社会……不,沉默不是美德,是耻辱”这段文字后的评论:

“在面对统治者时,不能沉默,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时,我给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布什曾说过一段话,相当好,形容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不知你有没有听过或者读过。提示一下:笼子。”

n       一周以后,摘评本再收上来,薄雨濛在那一页空白处,写下了这样两段话: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这个笼子四周插着五根栅栏,那就是选票,言论自由,司法独立,军队国家化和三权分立。”

 

案例1:高一学生高悦点评龙应台的《目送》

 

n       有很多事,我宁愿和陌生人说,不愿和父母讲。我不觉得这是叛逆。他们作为我的监护人,在我不懂事理的时候耐心地教导我,我很感激他们,但是,我希望他们可以把我当做一个和他们平等的人来对待。他们会强迫他们的朋友早饭一定要吃下一大堆东西吗?他们会查看他们的朋友的手机通话和短信吗?或许,是出于爱我,但是爱我,请先尊重我和我的选择。我终有长大的一天,终有离开你们的一天,我是想默默地告诉你们:不必追。(这段话写得我哭了……

 

案例2:高一学生吴依洲评点《红楼梦》里“顽童闹学堂”

n       在大闹学堂之后,挑起事端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先是秦钟和香怜两人被金荣发现,金荣胡编乱造后激起了学堂中各个集团的愤怒。其中最强是贾蔷,他能看透人们的性格,挑拨“又年轻不谙世事”的茗烟之后就预知了接下来发生的战斗,“故意整整衣服”走了。不出所料,在势力、地位、金钱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谁都不服,混战难以避免。“顽童闹学堂”的背后,是中国几千年留下的封建等级观念,权力,地位,成为左右人们行为的力量。“我爸是李刚”不也就这样么?

 

案例3:高一学生陆绮点评《红楼梦》第八回

n       宝钗在这儿可谓使了个欲擒故纵的法,她心里实想将自己的金锁给宝玉看,但又不想自己拿出来,以免失了大家闺秀的风度。于是就使宝玉想看而自己不得已才将贴身每天带着的无趣儿的东西拿给宝玉看。莺儿在这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小姐有个明事体的丫鬟是多么重要。

高一学生邹岚点评史铁生《病隙碎笔》。

 

n       不止是写作,有时候我觉得在阅读时自己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自己似乎总认为书上的是正确的,而没有意识到书上的观点只是作者在表达他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定要强加在读者身上,确实,面对他人的思考时,自己也要思考。

案例5:高一学生魏明仪点评奥威尔《一九八四》。

n       看《一九八四》时,会有一种错觉,总以为这本书在讲文革时的中国,把白的说成黑的,把正的说成反的。这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极权主义导致的共同结果。“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自己头脑有限度的人才看到了别人的限度而忽略了自己的,于是他们一定要把别人从一个限度里拉出来塞在自己的这个限度里,不幸的是,他们是掌权者,这样他们更能为所欲为……

 

案例6:高二学生白剑悦点评王开岭《多闻草木少识人》

n       自然的缺少导致美的缺失,进而又引发艺术与道德的缺失。人应该承认,我们不了解一朵花一只鸟的模样、精神、内心以及它们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但并不全然承认《诗经》即为生活,还应有一颗心去体味沧桑,探索人心真正的隐秘彷徨痛苦,正视我们的内心,拥抱众生的自然。

 

案例7:高三的学生点评金子美铃的童谣

 

n       这种哲理诗带着童真与淳朴,会悄悄地钻进你的心里,让你感到心疼又欣慰,那是一块非常纯净的土地,有孩子们美妙的笑声与低低的抽泣,满满的自信和纯纯的美丽,你会被这个纯真和懂事的女孩所感动,你会感受到一股蓝色的阳光的清新。

n       回头看来,单纯干净的童话里才隐藏着最浓郁的悲伤,它们无法排解,只好幻出最案例7:高三的孩子回顾自己的阅读

n       美的景色来抚慰自己,却不知这样的抚慰才是最疼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有勇气面对自己,即使面对自己的弱点,我已不只是单纯地感到悲哀了,面对自己的长处,也不仅仅只有骄傲了。是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自己思考,读书并不是把别人的观点塞到自己脑袋中,而是在那些名家的引导下去思考自己可能未曾想到的事。

n       高中以来的阅读,使我明白得最透彻的应是对待人与事的态度,对未知的保持沉默,对一知半解的谨慎小心,重启认识的大门,放下傲慢与偏见。

 

n       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多种阅读手段、多样化的文本、多方位的启发,引导激励学生,促使学生的阅读视野逐渐开阔,将古今中外,尽收眼底;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帮助学生养成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交流的习惯,并且逐步具备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追问的思维品质。这样,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会越来越强,阅读写作会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有思想。

 

推荐几本书和杂志

n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n       (日本)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n       (巴西)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

n       (美)帕克·J·帕尔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n       (英)赫·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n       杂志《读写月报 新教育》(邮发代号44—72

n       杂志《教师博览》(原创版邮发代号:44-76 ,文摘版邮发代号:44-70

n       杂志《师道》(邮发代号:46-212

阅读全文(23)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上一篇:余映潮 "美文美教”浅谈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 下一篇:“角度”的美妙—例谈教材研读与阅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