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震攻略:红楼乱弹——宝钗凭什么为众钗之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00:29
。宝钗,恰恰是红楼中一位褒贬不一、理解偏差很大的人物。总体来说,对于黛玉、湘云、探春等人,评价起来偏差远没有那么大,分歧也要小得多,观点截然对立的更少。但是说到宝钗,似乎阵营立即就会变得对立分明起来。赞她好的,又是停机德,又是山中高士,又是八面玲珑,能干周到,几近尽善尽美;贬她坏的,又是藏奸,又是虚伪,又是无情,实在不值效仿。不管是褒是贬,宝钗的能力和美貌却又是公认的,以至于许多男士愿意娶宝钗这样的女人为妻,我相信,这许多的男士里,有相当一部分人也许并不是因为强烈地喜欢宝钗而要娶她的。我还相信,论起可爱来,黛玉、湘云和探春都要胜过宝钗。读过拙文煮茶聊红楼的人,一定记得我对红楼主要的裙钗们作的象征性意义的想象。唯独对于宝钗,我没有这么做,而是列出了一系列问题,来反问我自己与各位。最简单的问题是,红楼十二钗,凭什么老曹让宝钗位列第一?也许有人要说,十二钗的排位难道一定有什么讲究吗?也不一定,这不过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我相信,谁排前谁排后肯定不是偶然的,而是老曹有意安排的,就象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一样,虽然这样比并不确切。怎样看待宝钗,与怎样读红楼关系甚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当我把红楼当做一个爱情小说来读的时候,宝钗这个人物无论如何统一不起来,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宝钗能有什么远大理想。虽然书中的很多情节,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为一个有停机德的人,作为一个山中高士,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看,宝钗的行为并不是全然统一并令人信服的。明知宝黛深深相爱,还要一步步渗透进入;扑蝶时灵巧转身,转嫁不利于黛玉;抄捡大观园时,忙不迭地搬出避嫌。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如果宝钗不能符合山中高士的美誉,那么老曹为什么要把她排在第一位呢?大家知道,老曹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哭着悲着的女儿里,宝钗是第一个,那他为什么要让她名实不符呢?也许并不是老曹让她名实不符,而是我们没有读懂宝钗或老曹。同样在煮茶聊红楼里,我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红楼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一部寓有深刻现实意义的社会小说,在这里,作者勾勒了一个末世社会,伤时骂世,讽刺和痛骂了末世舞台上的君不仁、臣不良、父不慈和子不孝。着意刻划了那些历历有人的闺阁女子。贾府和大观园,实乃可比于一个微缩化了的现实社会,小小麻雀,五脏俱全。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也许好多事情就能看得通透一点了。宝钗藏愚守拙,安分随时,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正是做大事者最常见的深藏不露、大智若愚的典型性格。对于这类人而言,保存自己是最重要的,隐蔽自己是最重要的,不过分在乎那些小节,当沧海横流之时,方显出英雄本色。所以,宝钗能处理好府中园里各层次人的关系,她不怠慢你,但未见得心里就看得起你,如对赵姨娘。对于贾母、王夫人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当然不遗余力地搞好关系,即便遇到金钏之死这样的事,宝钗照样会去安慰王夫人,虽然她被人责为无情也无所谓。刘姥姥的笑话笑倒了众人,独宝钗没有写到,我们可以想见其猝然临事而不惊之态。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她可不会轻易地去破坏,宁可急中生智,转嫁给黛玉也在所不惜。抄捡大观园,她当然要先避嫌疑,任何时候,保存自己才是上策。连自己都保存不了的人,还能把握局势吗?更别提什么挽狂澜于既倒了。能做大事者,必定要有非凡的能力。众钗里表现了最全面才能的,无疑是宝钗。众钗们在诗才上堪可一比,而以黛玉、宝钗、湘云和妙玉为最高,凤姐最弱。黛玉重建桃花社,表现了她的组织能力。而最初大起诗社之风的,是探春,探春的能力有目共睹,更何况后来代凤姐理事,兴利除宿弊,才华尽显。湘云呢?空有一腔热情,赤手就想办螃蟹宴,根本不知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看来办不得大事。凤姐显然是个能人,能做大事,但吃亏于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看得更高更远,况且私心太重,手段过毒,所以,凤姐怕是做不了重臣的。宝钗呢?从惜春画画就可看出,她的周到考虑、合理安排和广博知识,处理事情井然有条;湘云办席,宝钗细解办席之道,令湘云受益不浅;凭心而论,兴利除弊,本是探春的主意和方案,可是,最后宝钗后来居上,小惠全大体,喧宾夺主获得众下人的好评,公平吗?确实有点不公平。但这就是宝钗的能力,有能力的人总是能把握最好的机遇,并做到事半功倍。我常会有这样的想象,前面不动声色地写了宝钗小惠全大体,可真当她做了贾府的少奶奶,贾府面临分崩离析之时,她会不会有大惠挽狂澜呢?我想,依老曹的思路,很可能会有吧!不一定能挽住,但一定会挽。后四十回一定会有表现宝钗才能的文字。可惜,上天这么吝啬,不让我们看到后面整整几十回。从这个意义上说,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表现了宝钗的高远之志;而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则清楚地表明了处理现实问题的不拘一格和非凡手段。恰如无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样,众流归海,结果最终比过程更重要。说到老曹,我们得来看看他的心态。老曹历经沧桑,半生潦倒,辛苦十年,一把辛酸泪,作成这满纸荒唐言,他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说到底,是无材补天的困惑和无奈。如何理解无材补天?我认为有二层意思,一者,是没有机会补天的无奈;二者,是能不能补天的困惑。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通病,就是心比天高,同时又眼高手低。洋洋乎万言,倚马可待,而解决问题,常常不得其门而入。更甚者,他们常常没有足够的坚韧和执着,容易走顺道,而难以面对逆境,面对困难,知难而上者少,消极逃避者多。更有不通时务者,一旦弃官,连自己的温饱都不能解决。大才耶?庸才耶?智耶?愚耶?老曹一定是从前人的身上,从自己的身上,看到了这些东西,并有深刻的反思,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形诸于文,还怕后人不解其中味。有人说宝钗和黛玉是对立的,她们二人不可能兼美。这是对老曹最大的误解。宝钗和黛玉非但不是对立,而恰恰是老曹反思后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是理想主义;一个是停机德,一个是咏絮才。无论其中哪一个,都不是完美的。现实主义者堪为重臣,但不免失之于小节和品质的不足;理想主义者目标远大,但不免失之于空有热情成事不足。所以,要调和,要兼美。只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才是理想境界和理想人生。为什么只有宝钗和黛玉的判词是合在一起写的?正是老曹提醒读者,要兼美。以前,我总不理解,宝钗和黛玉长相、性格等都相距甚远,她们兼美起来会是什么样的?会美吗?原来兼美之意就领会错了,当然想不出什么结果来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值得我们反复思索,它说的就是综合素质。社稷重臣们不洞明世事,不练达人情,能在紧要关头站出来建功立业吗?绝对不能!大观园众钗里,谁是最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的人呢?无疑是宝钗。众钗在最后一个个死亡的死亡,出家的出家,远嫁的远嫁,而宝钗虽然没能获得真诚爱情,却终能保全自身,不也体现了为人处世的水平吗?宝钗不为众钗之首,还有谁更有资格坐这头把交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