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战警游戏:成吉思汗好勇斗狠胆略非人箭杀胞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20:41

黄金家族是黄金家族,但黄金家族到成吉思汗时已经二十多代,已经不只成吉思汗家族一脉。问题于是变为,到成吉思汗时,真正居统治地位的是黄金家族中的哪一支?否则,就算你是黄金家族的后代,也不一定会有什么地位。

很不幸,到成吉思汗时,权力中心已经偏离了成吉思汗家族。本来,在成吉思汗的爷爷时,权力仍然还在成吉思汗家族的手中,成吉思汗爷爷之后,大权旁落,所以,成吉思汗也算赶上了家道中落。

这是由蒙古的汗位传承制度决定的。与汉民族的皇帝指定继承人不同,蒙古汗位的继承是会议制度,在位的合罕无权决定谁是继承人,决定权在大忽拉尔会议。

成吉思汗的爷爷一生共生有七子,成吉思汗的父亲是他的二子。成吉思汗的爷爷病逝后,大忽拉尔会议将大权让给了他爷爷的一位表弟俺巴孩。这一安排实际上也就使成吉思汗父亲的家族离开了权力中心,而俺巴孩的泰亦赤兀惕族则如日中天,这一族也是黄金家族,而且,如今是占统治地位的黄金家族。不管这样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有一点是确实的,那就是,这早早决定了成吉思汗日后的苦日子和危难困境,也为成吉思汗造就了一个强大对手,使成吉思汗日后的出头之路异常艰难。

也许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成吉思汗也概莫能外。

九岁时,最疼爱他的父亲为了给他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

父亲的死,彻底改变了成吉思汗的生活。

父亲在时,虽然不在权力中心,但由于父亲的勇士(巴阿秃儿)地位,还没有什么人能欺负到他。但现在,父亲死了,成吉思汗父亲一族被离弃和放逐的日子也到了。如果被放逐,就是外族,就不再是黄金家族,黄金家族就是这样清理门户的。为了优化黄金家族,弱者必须被清除出去,就像古希腊斯巴达人将弱小的婴儿丢进山谷一样。成吉思汗后来也是这样做的,当他决定将政权让给他的三儿子时,他说,如果你的家族中也有软弱无能之辈,其他强大的家族也可以取代之。换言之,你的家族也可能会被逐出黄金家族。

接下来所发生的,绝对是成吉思汗始料未及的。

转眼已是春天,又到了祭祖的日子。这一天,和往常一样,在祖陵的院中,照例烧制了许多饭菜,牵来一匹马,三只羊,并准备了许多马鬃、烧酒、金币和几匹织锦。

“时辰到!”随着司仪一声吆喝,一伯颜马上带着许多萨满走上前去,在祭场中央挖出一个大坑,然后在坑中堆起牛粪和干柴,以火镰点燃。不一会儿,坑中就燃起熊熊大火。

“祭祖开始!”司仪的话音刚落,早有刀斧手出来杀羊斩马,然后将其连同马鬃、烧酒一并丢入火中。在场人员这时则卟嗵全都跪地,口中连呼历代先祖而嗑拜。

“祭祀结束!”见坑中的大火完全熄灭,司仪这才抬头吆喝道。众人这时也才纷纷抬头起身。

“现在开始分胙物!”这是祭祀的最后一个仪式。胙物也就是那些在火中的供物,这时大多已烤得皮焦肉嫩。随着司仪一声令下,刚才还肃穆寂静的场子一下子热闹起来。

不过,这么大的场合,这么热闹的人群中竟没有成吉思汗母子的身影。等成吉思汗母子闻讯赶来时,仪式已经结束,只剩一些残羹冷炙。成吉思汗的母亲上去与俺巴孩合罕的夫人们论理,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情也不叫上他们 ——是因为也速该死了吗?那些夫人们一脸不耐烦,回敬道:有吃的能碰上已算福气,还要人请?我们为什么要请你们?——是因为俺巴孩死了吗?

这还仅仅是排挤成吉思汗一家的第一步,也是最危险的开始,黄金家族中奴仆的组成一部分是外族,另一部分则是黄金家族中那些被排挤出来的家族,至少在成吉思汗的先祖孛端察儿蒙合黑那里就已经这样做了。在成吉思汗的父亲在时,虽然家族的地位已经让位于泰亦赤兀惕人,但毕竟成吉思汗的父亲是一位尚有一定军权军势的人,泰亦赤兀惕家族凡事还尚有收敛,现在,成吉思汗的父亲已经不在,只剩下孤儿寡母,对泰亦赤兀惕家族来说,自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也就益发明目张胆和肆无忌惮了。成吉思汗的母亲当然知道这种危险,孩子还小,而她必须要为本家族可能沦落为奴的危险抗争。但这种抗争是那样的软弱无力,以至于连俺巴孩的两位遗妃都敢当众羞辱她。

该发生的都发生了,排挤成吉思汗一家的阴谋开始了,也许泰亦赤兀惕家族内部对此有分歧。起先,他们并未粗暴地将成吉思汗一家扫地出门,而是决定离弃成吉思汗一家。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发生的一幕,也毫无例外地发生了:树倒猢狲散,当泰亦赤兀惕家族背离成吉思汗一家时,往日成吉思汗父亲的部众中不但很少有人出面规劝,反而落井下石,抛下成吉思汗母子,倒向强大的泰亦赤兀惕家族一边,尾随其而去,唯独那位在成吉思汗父亲死时把成吉思汗从其岳父母家带回来的男仆的爸爸看不下去,上前劝说,还被泰亦赤兀惕家族的头人一枪刺中脊背,跌落马下。

最终,成吉思汗一家还是难逃被放逐的宿命。在后来,成吉思汗开始复仇,击败了泰亦赤兀惕家族,泰亦赤兀惕的一个最重要的头人在被手下缚往成吉思汗处时,对试图营救他的儿子们说,他在成吉思汗被放逐到人迹罕至的荒野时曾给以帮助,因此成吉思汗不会害他,而恐儿子们在营救自己时反被那些绝望的下人所杀,由此便知成吉思汗确实是先被离弃然后又被放逐了。怎么说也是个贵族的成吉思汗可能根本不会想到在小小年纪就体验了如此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不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对泰亦赤兀惕家族复仇的火种,也开始打造成吉思汗后来冷酷无情的性格。不过事情总会有两面性,与憎相对,成吉思汗也开始懂得应该感谢谁,感谢什么。患难见真情,成吉思汗后来对那因劝说人们不要背弃自己而被刺落马下的家奴一家是很够意思的。也许恨之愈深,方能爱之愈切,成吉思汗的这种极端矛盾的性格贯穿了其一生。

现在,就剩下成吉思汗母子了,曾贵为巴阿秃儿(英雄)夫人的成吉思汗的母亲和那位苏夫人要抚育七子,自是苦不堪言。就这样,岁月在艰难困苦中一天天流逝,成吉思汗的母亲也在一天天变老、变丑。斡难河的时间老人见证了这一分分秒秒、时时刻刻:

母亲诃额仑,辛勤育诸童。

头戴夫人帽,紧勒衣腰带。

奔波于苍原,剑掘地下食。

往返斡难河,树采众野果。

渐渐的,孩子们也长大了,也开始帮母亲做一些事。

河湖边垂钓,钓老弱病残之鱼。

曲针为钩,钩那细鳞参条。

勤结密网,捕捞河湖鱼虾。

不过,在这种场合,蒙古人却不曾提到那位苏夫人,虽然她也算是成吉思汗的妈妈,但毕竟不是成吉思汗的生母。这样的日子一晃又是几年,眼看苦日子就要熬出了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尽管这在各民族都时有发生。

事情起源于成吉思汗父亲的两个老婆各自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一边是成吉思汗与大弟弟合撒儿,一边是成吉思汗父亲的二老婆的两个儿子——别克贴儿、别勒古台。而起因则是一条很小的鱼,这个世界上许多大事件的起因似乎都不大。

一天,四兄弟垂钓于斡难河,铁木真和合撒儿在一侧,别克贴儿、别勒古台在另一侧。不到一会儿,合撒儿的鱼钩便猛地一沉。 “快!”铁木真眼尖,最先看到,忙道,“鱼咬钩了。”

合撒儿连忙收线,哗,一条石鲢被提出水面,在水中涌起层层涟漪。 “好大一条鱼!”合撒儿边从钩上取鱼边道:“这下妈妈准保会高兴坏了!”正说话时,但见那石鲢一窜,竟从合撒儿手中脱出,掉在别克贴儿旁边的草地上。别克贴儿就势一扑将石鲢罩住,然后将其捉牢。

“那是我们捉住的,还给我们!”这边铁木真不依了。 “笑话,你们捉住的?怎么在我们手上?”别克贴儿根本不予理会。 “你们也太不讲理了!”合撒儿也插话道。 “你们才不讲理呢!”别勒古台则为别克贴儿帮腔。

双方就一路争执着回到了家。 “妈妈!瞧,我们打了多大一条石鲢,够我们饱餐一顿了!”别克贴儿老远就叫了起来。 “嘿,好大啊,别克贴儿真了不起。”话还没说完,铁木真就接话了:“妈妈,那不是他们钓的,是我们钓的。” “不对,是我们钓的!” “不对,是我们钓的!” “我们钓的!” “我们钓的!”双方又争执起来。

“好了,好了!”这样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这回轮诃额仑发火了:“你们都是骨肉兄弟,怎么能如此相处?”说着,板起脸对成吉思汗道: “看看我们现在,除了自己的影子,一个朋友也没有,除了马尾巴就没有带缨子的东西,不知何时才能摆脱人家的迫害?可你却像阿阑妈妈的孩子一样不能与人和睦相处,这怎么得了?”

原以为妈妈一定会向着自己,谁想却被妈妈一顿呵斥,铁木真心中甚感冤屈,心中顿起报复的念头。

“长此以往,我们怎么和他们共处?”一气之下,便拉过合撒儿密议起来。

这天,铁木真忽听母亲让别克贴儿把自家的九匹马牵到后山溜溜,不禁暗喜:“机会来了!”马上唤过合撒儿尾随了出去。不久就见别克贴儿把九匹马赶上了山坡,自己靠在一棵大树的荫凉下小憩。铁木真四下一望,见并无他人,便对合撒儿道:“天赐良机,快,你从前我从后,箭杀别克贴儿!”说完,两人一前一后蹑手蹑脚,抽箭直逼别克贴儿。

待别克贴儿发现的时候,一切都已晚矣,危情之下,只得强辩:“你们怎么能这样?泰亦赤兀惕家族的苦难还没有受够吗?为什么要自相残杀?

为什么要把我视为眼外睫毛口中骨梗?母亲不是说了,我们除了自己的影子就没有任何朋友,除了马尾就不再有缨,你们为什么还要起这种歹心?”铁木真铁青着脸,丝毫不为所动。别克贴儿知道再说已无益,便横下一条心道:“好了,好了,大丈夫,死则死矣,无所畏惧,只是求你们不要毁了我家族炉灶,千万不要加害别勒古台!”说完,盘腿席地从容候死。卟,卟,铁木真和合撒儿两箭齐发,可怜别克贴儿即刻便扑倒在血泊中。

多少年后,成吉思汗箭杀其弟的行为仍然是那么扑朔迷离,颇令人费解。对成吉思汗来说,这绝对算不上光彩的一笔,所以任何美化都无济于事。好心的人们总希望一个善良的解释:或许一念之差?或许醉酒了?或许无意识?或许是某种神志不清?然而所有的非理性的理解和解释都在离开正确的轨道。在这点上,《元史》是对的,它称成吉思汗 “深沉而有大略”,决不应将成吉思汗的这种行为理解成一时的心血来潮。同样,成吉思汗的母亲也是对的,知子莫如母,她深知成吉思汗的内心有非常美好的一面——如果谁要是对成吉思汗好的话,那么成吉思汗的高回报会让他大吃一惊;她也深知成吉思汗的另一面 ——如果谁有负于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回报也定会使他大吃一惊。

就后者而言,成吉思汗的凶残是鲜有人及的,这也就是为何为了一条鱼(或别的什么,比如雀)可以箭杀自己的弟弟的事会发生在成吉思汗的身上。也就难怪成吉思汗的母亲会骂他为 “紧咬自己胞衣的合撒儿狗 ”、“山中疾驰的凶豹 ”、“失去控制的怒狮 ”、“喜欢生吞猎物的蟒蛇 ”、“向自己的影子猛扑的海青鹰 ”、“专门窃吞残羹剩汁的鳄鱼 ”、“专踏羊踪的疯驼 ”、“专乘风雪突袭的恶狼 ”、“自食其子的黄鹘 ”、“护巢的凶豺 ”、“挑食的猛虎”、“横冲直撞的秃鹫 ”。如果不是出离愤怒,一个母亲无论如何也不会一口气将这么多野物堆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但是成吉思汗的凶残或许也有他的理由。在蒙古(实际上在哪儿都差不多)一个弱者是不可能会得到任何人(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敌人)的尊重的,成吉思汗父亲死后的家道衰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更重要的是,一个屡被欺凌久久生活于强者阴影中的弱者在性格上也最终会变得懦弱和自卑。所以如果不甘于此,必须要反击,这有如欧洲的决斗,虽无确切把握获胜,但必须要敢于应战,毕竟这是扞卫尊严最直接也是最无奈的办法。只不过成吉思汗不拘于形式,不宣而战并采取了偷袭,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又大大违背了决斗的法则。但成吉思汗才不会管这些,相比之下,结果的最终胜负才是他最关心的。

所以,不能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成吉思汗对其弟的行为,结合以后成吉思汗的一生看,这可能是成吉思汗经历的第一次残酷斗争,从容赴死的别克贴儿是他的第一个敌人。很有可能,在成吉思汗一家的几个孩子中,居中心地位的是别克贴儿,他欺负成吉思汗,几个孩子也都十分怕他,他才是真正的孩子王。这一点可从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说过的话里得到证明,原来类似抢成吉思汗的鱼这样的事屡屡发生,就在抢鱼前不久,他还曾抢过成吉思汗打下的一只小雀。但他能从容赴死,其勇其胆也可见一斑。而成吉思汗竟选择了置他于死地的极端方式,说明成吉思汗是多么在意这个对手。后来在成吉思汗一生的无数次较量中,他那些真正的对手,大都受到如此 “礼遇 ”,从无一个例外,而对于很多一般对手则宽容得多。成吉思汗就生活在别克贴儿的阴影中并试图冒险改变这一切。所以,成吉思汗可能压根就没有把箭杀胞弟的行为理解为小孩之间的普通斗殴,别克贴儿可能是他走出阴影、走向自尊、进而走向复仇的第一个障碍。也许在成吉思汗看来,要是连别克贴儿这一关都不能过,根本不用提男人的自尊,更不用说复仇了。箭杀胞弟,可能在以后很大程度上注定了成吉思汗解决冲突的方式,也表明了成吉思汗对正义的理解 ——对爱你的人用更多的爱回报,对害你的人加倍惩罚。反映出了成吉思汗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决心和狠心。成吉思汗父亲的几个儿子都不错,别克贴儿可能更不错,他可能在许多方面优于成吉思汗,但在不择手段方面他彻底输给了成吉思汗,他缺乏足够的狠心。成吉思汗则可能坚信,要使自己人和敌人都慑服,必须要足够勇猛,无所畏惧,必须要有铁一般的决心和狠心,不能有任何的优柔寡断,不能被任何失败的阴影所笼罩。成吉思汗以此告诉世人,我连自己的亲弟弟都敢杀,我还有什么不敢的?这也许影响了成吉思汗的一生,至少后来在成吉思汗的眼中,复兴蒙古的方式似乎只有一种,那就是铁腕行动,这远远超出了一般的道德意义。成吉思汗在饱尝了世态炎凉后,可能开始执拗地认为,如果不走出这一步,根本就不能结束蒙古战乱不止、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局面。

除此之外,这一行为也真实地反映成吉思汗的胆略。

成吉思汗的这种品质一方面可能源于地理环境的恶劣。这在今天的漠北高原甚至更广的北方地区仍然是一种生存的基本能力,如果一个男人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一生都不会被人看起。那样,不仅出人头地的梦想别想实现,而且一辈子都要面对众人各种各样的当众的或背地的羞辱。直至今日,同南国水乡相比,漠北高原的环境仍然是异常恶劣,没有一定的胆略,生活仍然会倍感艰难,何况那时?

而且这胆略也千差万别,杀一只蚂蚁易 ——一般人也不乏这个胆,杀一个人则难 ——一般人也没有这个胆;杀一个无名小卒易 ——尽管一般人也没有这个胆,杀一个英雄豪杰难 ——一般人更是没有这个胆。笔者在塞外生活了二十多年,司空见惯了杀牛、杀羊,那可不是一般的杀,我家对面就是一个屠宰场,每天所杀之牛羊等数以千计,而我直到离开我的家乡,仍然连一只鸡都没有杀过。所以常被家人斥为无用,久而久之,也就不再勉为其难,而让我干一些到对面屠宰场捡拾一些可食之物的活计。由此我想,成吉思汗也会面对类似的问题。

与胆紧密相关的便是一个狠字。大凡大人物都既有胆略又够狠,成吉思汗也不例外。我经常听到或读到关于某些大人物的赞美词,说他们是多么多么慈祥,说实话每次我都有一种错位之感,不由就会想到已故相声大师马三立的那个假善人的段子,因为在我看来,不仅赞美者本身的动机有疑,且那大人物果真如所言,他一定成不了大人物。很多人说达尔文说出了真理 ——适者生存,那大人物肯定是许多人都想成为的,但真正成为大人物的又偏偏那么少,便知许多想成为大人物的人都被挤掉了,当然是被更大的人物挤掉了。不过也不乏这样的情况,想做小人物而做不得,因为别人可能误将你看成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结果你在无奈的反击中一不留神成了大人物。现在不是很流行一不留神就怎么怎么吗?但这样一来,那大人物绝对算不上是慈祥。成吉思汗是不是这种情况很难说,《蒙古秘史》以成吉思汗当时所处草原的战乱烘托出成吉思汗出场的拯救意义,我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完全赞同,但对草原战乱的平息需要狠心,慈善则毫无助益。很难想象慈善家的慈善行为能改变这一点,最终是成吉思汗在自卫反击中改变了这一切,成吉思汗之后的蒙古以及所及地区实现了空前的和平和安定,交通、商业等空前发展,而在此前战乱彻底破坏了这一切。

问题是善总比狠要好听,于是有人在各种动机驱使下或者是把这些大人物的狠粉饰以善,或者是将他们斥之为恶魔。在这方面,成吉思汗和三国时期的曹操的境遇很不相同。曹操倒没有杀自己的胞弟,但他杀了对他有恩的长辈,那长辈原是准备杀猪给曹操压惊的,谁料曹操竟疑他们磨刀霍霍不向猪羊而向他,于是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杀了那与父同辈的恩人,当知道错杀后,为掩人耳目,又对所有人来了个斩草除根,不谓不狠也。于是,汉民族不依不饶了,弑父辈,可谓不孝,弑恩人,可谓不义,斩尽杀绝,可谓不仁,至于如果没有曹操,是否有更多的父辈可能被弑,是否有更多的恩将仇报,是否有更多的生灵涂炭,则统统不管了。相反,什么关公、孔明这些比曹操小的(尽管小还算是大人物)大人物却被贡上了拜谒的案台。两相比较,成吉思汗的狠比曹公不知要强过多少倍,先是弑了自己的小弟弟,后又弑了自己的一些(而不是一个)有共同血缘的父辈,还夺娶了他们的(而不仅是外人的)妻与女,至于弑的父老乡亲(这在汉民族更是不可思议)更是难以计数,却以此狠深受爱戴。曹公有灵,一定会曰:成吉思汗之狠,曹自叹弗如,活该倒霉。究我自己在内蒙多年竟没屠一鸡,主要是缺一个狠字。有几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一次,家里老母鸡孵的一窝小鸡有一只半死不活,爹妈让我丢掉,丢是丢了,但难受了好些天;平生爱养猫,一日被母亲背着送人,也是难受了好些天;至于羊,我始终觉得,那是世上最慈祥的动物,直到现在,说到慈祥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是羊的眼睛。所有这些都令我父母叹气,毕竟,这在今后是麻烦事,因为羊肉是我们主要的食品,我似乎缺乏狠心,而这是像成吉思汗一样的大人物成事的一个不是必要也是充分的条件。

于是也就有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句古训,这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了,为何?就秀才论,别的可能不缺,唯独这一个胆字、一个狠字,不仅奇缺,甚或就简直没有。所以,当初萧何一帮子书斋学者虽想造秦始皇的反,但却被胆和狠束住了手脚(今天又有哪个书斋学者敢站出来说,他强于萧公?要知道,对手是秦始皇,可不是毛毛虫!)结果,硬是将一个既有胆也有狠的刘邦(他在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上显然不像萧何)鼓捣到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