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者1粤语版百度:韩寒方舟子掐架惹人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34:25

韩寒方舟子掐架让人烦

先是质疑韩寒的成名作《杯里窥人》有硬伤,继而又从其文史水平、写作能力方面论证韩寒曾接受代笔。春节期间,“打假斗士”方舟子将矛头指向80后代表人物韩寒,在微博掀起一场大讨论。昨日,韩寒在数度回应后,委托律师就方舟子(方是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提起法律诉讼。方舟子称“欢迎起诉”,并强调诉讼不会对他继续分析署名韩寒的文章产生任何影响。…【详细】

整个春节期间,“韩寒大战方舟子”就已经成为最吸引眼球的网络事件。到了现在,事情发展成了“连续剧”,让人看得有点烦…

韩寒、方舟子是两个符号

这场论战由麦田引起
当意见领袖遇上打假斗士

在某种意义上,两位都是这个社会的符号化人物:韩寒代表着具有独立思考与社会担当的年轻一代,而方舟子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这个社会的真实底线。试想,如果没有韩寒的发言,这个社会的声音就可能没有那么多元;而如果没有方舟子的打假,则一些假象便会在这个社会堂而皇之流行。所以,当看到两位社会焦点人物在微博肉搏后决定打官司时,真的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 无论是谁赢,都会有一个结果上的输家。而这种结果无疑会影响到公众对社会意见领袖的印象。…【详细】

掐架可能会越来越多

世界上没有天才,也没有神,如果要说这次韩寒的问题,就是输给了“神”。于是,一切变得很不正常。

要知道,如果有一个热爱文学的父亲,爱好文学就说不定受到父亲影响,父亲也极有可能给自己修改一下作文,提出一些建议,在书籍出版过程中,编辑也可能提出修改意见,甚至进行个别字句的修改。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哪怕提过建议,修改后,编辑也提过意见,也修改过,作者还是自己。没有这些,就成了“神”。如果把这些都否定,显然会引来质疑者们如潮的质疑。…【详细】

跳出事件本身看,民主大潮渐临,注定你我会越来越不习惯,各种观点不一,各种掐架,这才是正常的社会。唯一不太正常的是,因为是过渡期,带着专制社会阴影的思维会不由自主以专制暴力语言攻击别人,随着社会继续进化,这样的暴戾思维和暴力语言会越来越少,总有一天中国人都会彬彬有礼起来。

任何符号都会随着时代消亡

麦田道歉后,方舟子继续质疑韩寒
韩寒输给了“神”

韩寒有错,错在刻意维持那个天才的形象太久,他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天才,但每一个天才背后都有无数的苦练,这个过程被他自己与崇拜他的人刻意地淡化了。走入三十岁、有了妻儿之后,这些已然是累赘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向牛逼的状态存在?这是因为韩寒特殊的学习背景造成的,也是一种虚荣的表现。您想,要是您从牛津毕业而成功,这个故事就平庸了很多,但要是您从纽约皇后区打拼出来,成功就多了一些传奇。也正是在这种反向牛逼的状态下,很多时候就给人留下了把柄,按照这种形象走下去,有些事情必然会自相矛盾。这也是为什么方舟子能抓住韩寒父子某些叙述不一致、韩寒自己叙述不一致的原因。…【详细】

方舟子输给了“私”

方舟子本身就恨偏执,也正是这种偏执成就了他学术打假的功业。但从这个时候起,私敌已经超出了公义,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无论是贺卫方、于建嵘还是罗永浩、韩寒,几战都是因私而起,并且早就超出了他平日所标榜的科学领域。因私而起必然智昏,这也是为什么网友一钓鱼他就上钩的原因,完全没有平时取证、求证的细心,只求打倒对方或者造成对方减血,已然顾不了许多了。

方舟子打假碰到这种状态并不奇怪,这也未必全怪他。在他打假的生涯当中,他属于起诉、质证、宣判的全能型选手,这固然是其个性决定,但也是我们这里没有一个合适学术仲裁机构能够公平地处理学术造假行为有关。被他打假的人往往毫发未损,最多有点儿暂时的困扰。这种状态下,方舟子自己不宣判的话,怕是更没有作用了。…【详细】

现在该如何面对这两个符号

韩寒亮出自己的手稿回应质疑
谩骂与人身攻击肯定是低级的

这次论战中,在情绪化方面,韩寒一方甚至要大于方舟子一方,近年来被贴上“意见领袖”“公共知识分子”“公民代表”等诸多标签的韩寒,在论战时也使用了诸多非理性的言词,不但没有与其身份所相称的思考与表达,就连早期大战白烨、高晓松等人时的放松姿态也消失了,多余的愤怒让韩寒在论战时处在了被动的状态,加大了其“被误解”的几率。…【详细】

如果了解这些年发生于公众人物之间的口舌之争,便不会对“韩方大战”感到奇怪,这不过是以前诸多类似事件的再一次重演,只有揣度与怀疑,不讲事实与证据,只有攻击与谩骂,缺少冷静与反思,只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浮躁的社会,知识分子本应以理性之美开启民智,但却往往被社会的浮躁影响,走上言论的极端,徒给人们留下笑柄。

在公共话题讨论上,我们还很原始

任何公共话题都可能涉及到具体人的形象和声誉,但因为是公共话题又关系到公众的利益,因此必须有人发言、质疑、讨论。此时,公共讨论的界限在哪里?何种发言是可以接受的,而何种发言可能引起负面影响?如果我们明白事实是发言的依据,而客观是理性的表现,则应该明确,公共发言需要秉持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确凿的事实和无偏见的意见。只有事实确凿,才能保证发言不沦为妄言,只有保证意见出于公共立场,才能保证观点不会偏颇。这两点无疑是任何公共话题讨论都应该坚守的。

符号自身的权益也要受到保护

有“掐架”,才是正常的社会
身份不清是引起混乱的主因

韩寒是疑似公众人物,针对他的各种议论一直都非常多,他也从中获得了很大收益。在这些言论中,这次出现了巨大的质疑声,其中有部分属于言论自由,但自由有边界,一则他是不掌握公权力的疑似公众人物,因此有些私权属于绝对不可侵入领域。代笔本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因此在私权保护传统深厚的国家,没有人会多管这种闲事———任何人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都有义务假定署名者就是作者本人。即使鉴于韩寒是疑似公众人物,有人感兴趣,也得有节制。…【详细】

警惕打着自由的幌子践踏个体

疑韩案中,最可怕的不在少数几个系统“质疑”者,而在于无数跟风盲从者,这些人正如历次政治运动中整别人也往往最后被别人整的惨剧制造商。与他们的先邪一样,他们不懂言论自由边界,不懂所谓公共利益该到哪里止步,毫无半点尊重私权的意识,是否害己尚待将来,而害人已是现实。这种做法若不加阻止而形成社会惯习,时机合适时,可能会产生比“文革”更为疯狂的“转基因文革”,以更大邪恶能量释放。

论战进行到现在,已经让网友疲惫甚至生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