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脑瘫是怎么引起的:课堂提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5:43:31

答问题和提问题谁更快乐?

 

提问和回答都是快乐的,这跟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是一样的。 教师问过问题之后,必须让学生来回答它们。问题清楚、水平多样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这里教师经过一段等待时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是尤为重要的。

等待时间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使之得出答案所使用的停顿时间。它包括:1.教师问问题与学生回答之间的停顿;2.一个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反馈之间的停顿。

为了使等待时间更有效,问完问题之后,可以环顾教室,默默数5下,再叫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在重复、重新表述另外的问题之前,至少要停顿几秒钟,否则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妨碍他们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千万不要打断他们。当他们回答完毕,要停下来,用几秒钟思考一下他们的答案,让别的学生也思考一下这个答案,然后再考虑应该如何继续。

教师应该使等待时间与所问问题的难度相匹配。一般来讲,低层次、收敛型问题比高层次、发散型、过程类问题停顿时间短。因此,应使用不同的等待时间,以满足学生处理问题、思考答案的需要。

等待时间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然而,大多数教师仍然主要让学生自愿回答问题。这一作法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平等。有效的提问要求问到尽量多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不主动举手回答的学生。一个好的做法是,提出问题,停顿,让所有的学生思考,然后让一个学生来回答。为保证所有的学生有均等的机会,我们可以将每个学生的名字写在一张卡片上,随机抽取卡片,让学生回答问题。这一做法能够使我们知道哪个学生回答过问题了。为使所有的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我们的提问方式要多样性,随机抽取学生回答下一个问题。提问所有的学生,尤其是那些非自愿回答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它使得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和我们交流或获得成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程度的机会。

 

为课堂提问的偏向把脉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教师因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有所偏颇,致使自己在课堂上的提问有所偏差。

一、         浅层互动的偏向

提问是对学生思维和探究欲望的诱发,是以问题的存在价值为前提的。如果教师问无选择信手拈来,问无重点,遍地撒网,问无力度,不假思索,课堂宝贵的时间就必然会消耗在看似热闹的对口表演之中。

师生对话流畅,但流畅的背后隐藏着以下不足: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深度理解,缺乏对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引导。二是缺乏对“对话”本质的认识。由于教师的提问缺乏整体性、诱发性,师生虽在对话,学生虽在表述,但彼此缺乏思维的互动,教师如果能从整体上钻研教材,提问的力度就会有效增强,设问的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二、         就事论事的偏向

而从教学现状看,不少教师的提问就事论事,缺乏宽度,难以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多角度的探究、深层次的理解,难以透视语言丰富的内涵。

三、浅尝辄止的偏向

四、片面独特的偏向

 

优化课堂提问的六个策略

 

段志贵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准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力求实现课堂提问从内容、方式、语言、结构、过程到导学关系等诸方面的科学性安排和艺术性组织。

一、精心酝酿──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至少应当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育测量中的难度PH=1-W,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至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二、巧妙安排──优化课堂提问的结构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注重整体性

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2.要体现量力性

一方面,要适时,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适量。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可借鉴系统工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删除,达到精简数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3.要增强灵活性

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合理调控──优化课堂提问的语言

无论是问话还是解答,从高标准、严要求角度看,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都应力求实现“六要”。一要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三要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含蓄性;四要语言精炼。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五要语言质朴。做到诚恳和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六要语言机敏。为顺利答疑解惑,要善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所谓明白,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那种罗罗嗦嗦的冗长叙述,只能让学生昏昏然,抓不住提问的要领。在问题的解答上,要尤其注意语言节奏感的合理运用。所谓节奏感,是指教师解答时,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停顿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回味、思考的时间)。

四、科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

课堂提问过程的优化,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置境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

2.置疑阶段在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促进学生回答;可以给出相关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他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五、丰富多彩──优化课堂提问的形式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直问

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2.曲问

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寻找契机。

3.反问

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4.激问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5.引问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6.追问

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六、主辅分明──优化课堂提问中的导学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毫无疑问,课堂提问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因为在课堂提问中教与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关系表面化,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本身最为直接。

一方面,课堂提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在我们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采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问题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还未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错了,不必说了。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才是。

另一方面,在我们组织课堂提问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条件。在我们设计提问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因作用,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同时,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要有意无意地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教学目标。

《教学与管理》

课堂提问的策略  

 

               周存英    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数学课堂提问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 、 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唯一。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听了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红色部分占长方形的1/3;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1/5;蓝色和黄色部分共占长方形的2/5;红色和蓝色部分或红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4/5。学生回答到这里,如果老师延迟评价,迫使学生继续想下去,还会产生下面的答案: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1/3;蓝色和黄色部分共相当于红色部分的2/3;蓝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黄色部分的1/4;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蓝色部分的1/4。学生的这些较为巧妙的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 突破式提问:突破式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而往往是超越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只能用课本上的现成知识回答,而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能量,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回答问题。其作用,一是开阔知识视野,处处留心皆学问。二是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三是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相信离开老师,自己也能获得知识。四是提供一个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其目的,无疑是培养探索意识,保持学习热情,丰富知识基础,为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这一问题一经提出,对于那些极爱表现自己,又不怕怯场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是大好时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百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可以看出有道金属线。如果没有就是假钱。”一个学生接着说:“里面还有一个人头像,如果没有也是假钱。”另一个学生说:“人民币上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太多了,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再说现在是信息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千差万别、千奇百怪,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知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信息相互影响,相互撞击,相互吸收,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比较式提问:比较式提问,是指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众多答案中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优的答案。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提问,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两组学生身高的数据,要求比较出哪   组学生的身高更高一些。根据这个题目老师提问:“你认为怎样比能更快、更准确地比出结果?”听到这个问题一个同学回答:“一个一个地比,把比得的结果记下来。”接着就有同学回答:“可以把各组人的身高数加起来,比总数。”还有同学思考的是“比各组的平均身高。”在这些答案中哪个最好呢,有同学反对第一种比法,认为:一个一个地比容易出错,一会儿第一组的人高,一会儿第二组的人高,比着比着就混淆了。大家对这一认识表示同意。还有同学反对第二种比法,认为:两组的人数不相同,怎么比总身高呢?大家对这一看法也表示赞同。接着大家评论了第三种比较的方法,感觉求平均数比较合理。于是教师抓住时机宣布,今天就来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用比较式的方法提问,学生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又进行集中思维训练。根据问题发散,再根据比较集中,不受定势的影响,在众多平凡的答案中产生出不平凡的答案。这才是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  

 

    四、启发式提问:所谓启发式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  

 

    例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课尾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的,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呢?”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假设、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且都不出学生知识经验的范围。这样的提问,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而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这个过程才能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启发式提问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师本身的创造性,一般的教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会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而好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一般教师不易发现的问题,那才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总之,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如注意提问的策略,从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出发,一定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参考文献:  

 

《山东教育》2008年第2期  

 

《北京教育》2005年第9期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课堂提问的策略》一文已被“中国德育资源网”整理收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该文章来自《中国德育资源网》详情见 http://www.516xz.cn/Article/dyky/lltt/200903/9368.html

 

 

皮亚杰式的课堂提问

(理论学习与经验体会)

皮亚杰(Piaget)式的提问是近年国外教育界流行的教学方式,强调为学生设立自己学习和发现的环境,反对给学生现成知识和现成答案的做法。这种提问方法有助于产生思考时的非平衡状态,帮助他们感知和思索他们所相信的知识未必是正确的,从而在顺应和同化新信息的同时获得认知和思维的发展。下面简要列举几种问题。

    探究性问题

【例】国王的王冠做好了,却不知道王冠是否纯金制造。你有什么办法呢?学生不断提出想法和问题,教师不断反问,并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对学生的一些问题还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寻找答案。

假设性问题

即给学生一个假设条件,让他们自己思考结果如何。

【例】对上述问题,教师问学生:假如国王能给你同样质量的纯金,那你可以怎么办呢?又如,假如地球上没有重力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归类性问题

【例】我们用比值的方法定义了比热容,你还能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逻辑性问题

这类问题给予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探究事物本质的机会。

【例】天平的一盒砝码质量大小分布与人民币币值之间有什么相似点,由此规律你能知道测量质量时应按照怎样的顺序取砝码才方便?

    课堂发问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其次要注意问题的清晰程度。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表述清楚,容易理解,便于学生找出问题的核心。

还要注意发问的次数。高效教师课堂发问的频率更高。

一般来说,教师发问后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如果学生思考时间过长教师就有必要给问题增设台阶或进行引导、提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