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工商袋在哪买:(三江纪事)让高村山歌经久流传——探寻高村山歌的足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1:50:37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09-06-14
●本报记者  张瑜  徐登科  通讯员  邱钧彦

人家嫁夫绳咁掂,我夫似元宝未烧,
训低两头蚊蚊翘,我又驼背你弯腰。
系咁嘅刀入咁鞘,我又驼背你弯腰,
系咁嘅鬼入咁庙,系咁乡村打咁蘸。
近日,记者在云安县高村镇赶了一场歌堂,其中一对年近七旬的山歌手对唱的山歌《驼背夫妻互嘲》,风趣幽默,惹得现场歌友热烈鼓掌和开怀大笑。有人说,在云安县高村镇听高村人唱山歌,就如同吃腻了大鱼大肉后,品尝清淡的小菜一般,享受的是一种原生态的感觉。
源于生活  活跃民间
“高村山歌”,源于云安县高村镇,高村古称“歌村”(民国初年改高村),因当地人喜唱山歌,甚至经常发生因对唱争胜互不相让而耽误了干活的事情,歌村因而得名。
高村山歌源于生活,源于地缘,该地山高路遥,传递信息,相互交流都必须高声叫喊、引吭长啸,抑扬顿挫遂而成歌。歌村山歌多以歌唱大自然、劳动情景、民俗或物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感,表达爱情,诉说不幸的,后发展到专门请唱的有如红白大事等专题内容,如进宅歌、祝寿歌等,也有猜谜、对答的,还有独吟、对唱、群和、打擂台等。
据了解,高村山歌以当地白话传唱,多为四句一首,每句七字,基本每句押韵。也有多句长篇,特别是叙事山歌有几百句甚至以上的。高村山歌群众基础深厚,素材来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句式精炼、易传易颂。
盛于高村  发扬于外
在高村镇,记者听到了不少在当地流传的与高村山歌有关的故事,了解了高村山歌的历史渊源。
高村山歌主要流传于云安县及郁南县、云城区等部分地区。它源于高村,盛于高村,流传于外,发扬于外。
高村“山歌王”黄泽平告诉记者,高村原在深山密林之中,有信息动态需传递交流时,必须引吭长啸,节奏柔和悦耳者即以为歌,并遂成风气。殷实人家有红白喜庆之事需唱歌助兴时,都喜欢请歌村歌师到场颂唱以助兴。时至现在,各地的人家也是请云安(高村、镇安、白石等地)的歌师唱歌为主。
传说,广西刘三姐前身刘三妹是歌村人,后逃难广西,被称为“刘三姐”,她即是高村山歌的代表人物,是高村山歌的化身,时称歌仙。故歌村名声在外,且渐传渐远。50年代初,歌手伍凤英出席全国劳模大会时,即席用山歌演唱,表达对毛主席、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时任全国文联主席、文化部部长的郭沫若带头鼓掌并即席和诗。
随后,当时的云浮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到高村镇等地收集整理了几百首山歌,油印出版了5万多字的山歌集;60年代,云浮曾举行过山歌大赛,挖掘出丰富的民间山歌素材,并收集整理出版了《云浮山歌》;“文化大革命”时期,高村山歌遭严重摧残,云安县境内仅有高村、白石、镇安等地有歌师10余人;1984年,整理编辑《云浮民歌选》,收集高村山歌162首,约7万字;世纪交替前后,云安县组织了两次高村山歌大赛;进入21世纪,云安县文联、文广新局等单位收集高村山歌几百首,近10万字;2007年,高村山歌代表人物黄泽平、曾桂梅代表云安参加广东省首届曲艺大赛;2008年,在高村举办了高村山歌擂台赛。
自由叙事  不求完美
女:烧捆炮仗好大沟,应返对面震晕头,
呯 铃嘭栏响门口,欢乐愉快庆祝寿。
男:今日呢度拥浮浮,欢乐愉快庆祝寿,
人海人山数难考,出入分秒无停留。
———《祝寿歌》
歌村山歌多以歌唱大自然、劳动情景、民俗或物品等,也有抒发个人情感,表达爱情,诉说不幸等,后发展到专门请唱的有如红白大事等专题内容的,如进宅歌、祝寿歌等。其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咏物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和历史传说歌等。高村山歌群众基础深厚,生活来源广泛,语言粗犷通俗、平白如话、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句式精炼、结构独特、易颂易传。
“表演程式自由、长篇叙事多、文学性较强、音乐性不追求完美”是高村山歌的特点。
记者了解到,高村山歌表演程式并无严格约制,可以在家里唱、在田野唱、在山岗唱,边走路边唱,边工作边唱,总之兴起即唱;可以独吟、对唱、群和、打擂台等;无乐队伴奏,无乐器衬音。“无谱的山歌”,这是当地人给高村山歌的定义。高村山歌的调子随歌词内容遣词用韵的不同而不同,并无严格意义上的某“曲”某“调”,更无形成专门的曲牌调名;演唱时基本按一定的程式唱下去,变化不大;节奏不明显,以口语说话形式传唱,如讲如诉,如唱如颂;高村山歌并不强调音色。大多歌师并不以此为标准追求,只认为吐字清晰、有较好的内容即可,如对唱,追求的是反应灵敏,斗胜争强,以期压倒对方为胜。
高村山歌有较强的文学性。如反映贫苦农民漂洋过海苦难生活的山歌《过番付家歌信》就是以长篇叙事的表演方式演绎的。此外,山歌中的七字四句式、三五七句式、押韵、接龙、修辞、偷囊、猜谜、拆字等都充分地体现了其文学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偷囊,偷囊,就是相关,即一词关两意。它是高村山歌的特别用语,也是一种特别的表现手法,唱歌时表面上说一样事,其实是说另一码事,而且表面上说的是正面的,其实内在说的是贬损对方的,互相斗胜争强的焦点也在这里。要分辨出是不是偷囊得有一定的水平和敏感度。或许这就是高村山歌上千年历唱不衰的奥妙和重要原因之一。
如女歌师“跛英”设擂台,男歌师郑泉攻擂时的对唱。郑泉攻擂的其中两句:“英姐嘅行真划算,晚晚都稳五六元”。该歌表面意思是说英姐唱歌好赚钱,其实暗指她卖身赚钱,是明显贬损别人。“跛英”驳歌中最精彩的一句是:“辛苦年把有剩存(郑泉)”,该句表面意思是说辛苦工作一年多才有一点剩存(积蓄),而剩存与郑泉谐音,如果你明说我唱歌这行好赚钱,我亦明回答你这行工作也很辛苦,一年到头才有一点积蓄,如果你暗指我去勾引男人耍风流赚钱,那么,若真是这样,一年就有了你这个郑泉,你就是我的私生子了。“跛英”与郑泉的这段对唱应是上乘的偷囊之作。
源远流长  明代鼎盛
高村山歌源远流长,有600年以上历史,明代进入鼎盛时期,孕育出高村山歌代表人物刘三妹。到清末渐渐由兴盛转入衰落,故前清以往的高村山歌传承人已无从考究,若从清末民初作第一代算起,按地域,高村山歌传承人可梳理出高村、白石、镇安三个传承谱系。
目前在云安县活跃的高村山歌的传承人中,黄泽平、曾桂梅、莫福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今年70岁的黄泽平和以歌为媒的妻子曾桂梅是云安县高村镇人,从事高村山歌演唱活动40多年,在邻近地区有较大影响,经常受邀到云安各地和郁南等地演唱,夫妻俩多次合作在市民间艺术节、云安县山歌大赛和歌圩擂台赛中夺冠。每年演唱200多场。
68岁的莫福是云安县镇安镇人,也是唱了40多年的山歌手,多次受邀到云安县、郁南县、罗定市等地演唱山歌或研讨山歌创作等,多次获奖。在3县市均有名气,每年演唱两三百场。
日趋式微  亟需保护
高村山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学术价值、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它是当地人民生活生产中长期积累的历史产物和文化结晶,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是一份值得珍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与西方文化及当代科技文化的撞击,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活动已日渐淡化,古老的高村山歌也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日趋式微。
记者了解到,目前,当地虽然仍有专门以唱山歌为生的专业歌手,但随着观念的转变,年轻一代一心想外出打工闯荡世界,对世代相传下来的传统山歌已不感兴趣,更不愿师从上一辈。年轻人不愿学唱山歌,年老的也懒得教授。子不学,父懒教,甚至有的已成为小有名气的女歌手,结婚后也不再唱山歌了。现在,高村山歌濒危,高村山歌手几乎断层,“80后”已无人接班。曾经,高村镇一位女歌手设班义务授徒,但响应者微乎其微,后来就不了了之。一位年长的山歌手担忧地说:“现在高村山歌已后继无人了。”
据了解,为弘扬高村山歌这门民间艺术,云安县自1996年成立以来,于2001年和2002年均举办过高村山歌大赛,2007年派队参加省曲艺大赛,2008年举办过高村山歌歌圩擂台赛,并以高村山歌参加市举办的民间艺术展演。现在还正着手对高村山歌的收集整理结集工作。
记者了解到,云安县已制订了一个保护高村山歌的5年计划:2009年至2010年,对高村山歌进行全面普查,将第一手资料整理归类,预期目标是完成电子文本和数码音像;2011年,对高村山歌深入研讨、论证,预期目标是出版两本以上专辑;2012年至2013年,兴办高村山歌旅游景点,以旅游导游会唱高村山歌为职业要求。并创编演一出高村山歌剧代表作,作为保留节目。
近日,高村山歌被列入云浮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保护计划,让高村山歌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重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