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岚作品:如何关爱病重的人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14:40

如何关爱病重的人们_-----医生寄语(二)

(2010-08-15 16:52:52)  

如何关爱病重的人们?——医生寄语

二十多年前,我在医学院读书。我的姥姥得了结肠癌。我至今还记得姥姥走的那个晚上。妈妈是姥姥唯一的女儿,又是内科医生。姥姥已经病了多年,那个晚上,妈妈对我说“姥姥快不行了。可能就在今晚....”,尽管我是学医了,但是当晚我还是很害怕。因为我第一次见到亲人病危的情景。就在我的家里,那是晚上十一点多,姥姥的呼吸越来越弱,但是她还是很清醒。妈妈和我一直守在姥姥身边。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姥姥。只是看妈妈逐渐站起身,把头贴近姥姥的耳朵,我猜想,妈妈一定是想安慰一下姥姥,告诉她“应该坚持”,“很快会好的”等等。岂料妈妈贴在姥姥的耳朵旁说:“妈妈,您放心去吧,我们都会照顾好自己的。”这句话至今回想在我的脑海,我当时并不理解妈妈为什么会说这些话。没想到,姥姥真的微微点了点头,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仿佛真的放心了,静静地走了....现在看来,妈妈的做法是对的,是真实的,是理性的。

现代医学的发展是有限的,许多病人用现有的医疗手段是无法治愈的。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让这些人少受痛苦?我在博客中的“难说再见”曾经给一个编辑看了,他们说写得太悲了,应该加上一些“向上”的东西。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习惯于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我们的病人。其实,一个身患癌症的病人有啥是非常痛苦的。我们的安慰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并不能让我们的感到舒服。因为他们的痛苦是来自身体,他们的感受是常人难以体会的。有个病人曾经对我说,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生不如死”,因为他们真的承受着心灵和躯体的痛苦。对这些人,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几年前有一个文人,叫陆幼清,他得了癌症,没有接受任何治疗,他把他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好像叫“死亡日记”,他以非常美丽的文字记录了他患病后的感受,真的非常感人。

记得在实习儿科的时候,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孩得了白血病,他快不行了。许多老师同学都安慰他,他表现的很坚强。只有一个老医生和他说,孩子,我们知道你不舒服,你可能就要离开我们了。你最喜爱谁啊?孩子说:"外公,但是他已经不在了。外婆说外公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老医生接着说:孩子,你静静地睡吧,你很快会见到你的外公了....”“真的吗?”孩子眼里闪着光芒。“是的,孩子,睡吧....”。我们眼看着这个孩子慢慢的离开了我们。他走了,带着他的希望,怀着马上要见到外公的喜悦走了......

面对死亡,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关怀,客观的安慰,还是那个比喻——“人生好比一个运行的列车,从我们出生就来到了车上,有的人可能因为病得先下车了,对于那些先下车的人们,不要害怕,因为我们大家都要下车,我们还会见面的....

    十五床老王得了直肠癌,手术那天所有的的好朋友和同事都去看他.包括了单位的领导和他的同事们.老王被从手术室推出来,已经半醒了,眼睛睁得很大,看著周围的人们,那表情显得有点迷茫,他好像在找什么.....

     "出来了,出来了"家属和单位的人都簇拥了上去.老王在找什么,但根本没有力量说话.

尽管大家都围上去了,但是谁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此时老王还没有完全清醒,只是眼神里流露显着期望着有谁能够和他说些什么.

   "老王,你真勇敢!"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戴着一幅近视眼镜,把脸贴近他的耳朵说,老王微微摇了摇头.

老王的妻子紧紧握住丈夫的手,眼里含着泪水,但只见她的嘴微微动了动,但没有发出什么声音.

      病人被推进病房,手术室的护士和麻醉医生们把老王安顿妥当后,把老王留给家属.家属和单位的领导都站在病床的两旁,但大家都没有说话.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这时,我走进了病房,见此情景,先安慰了病人的家属.让他们留一个人即可,其他人到外面等候,病人需要休息.此时老王的眼睛仍然睁得大大的,他一眼看见了我,我走进他的床前,贴近他的耳朵对他说:"老王,手术非常顺利,我们把你身体里的病灶都拿走了,拿干净了,你放心吧!另外,你的肛门保住了,没有改道!",老王听了以后,正在输液的手微微前伸,我知道是想抓住我的手,我把手送过去,他紧紧抓住我的手,眼里闪动着泪花>....我告诉他,"你好好休息,明天就会好多了."老王认真地点了点头,面带微笑,轻轻地闭上眼睛休息了,我知道,此时他放心了.

"老师,我们刚见到他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您说完了,我们的病人好像真的非常满意啊"

"是啊,作为医生,你一定要知道病人这时的想法,你想想,经过昨夜漫长的等待,加之今天的手术,病人最关心的是什么?不是你的安慰的话,而是关系手术进行的如何?对直肠癌的病人,最关心的是肛门有没有改道?"

这是我的真实经历,在一个接受过手术的病人,你给他什么样的安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应该了解病人此时在想些什么?我觉得我们的医生在了解你治疗的病人病情的同时,应该花些时间去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

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我们非常希望我们对医生们能够了解这些变化.所谓生物医学模式是我们的医生关心的是病人身上的病,我们关心的是我们选择的手术方法,化疗方案等等.

现代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要求医生不仅仅是关注把病人身上的病,更重要的是把病人作为一个人,因为生病产生的心理问题.肿瘤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疾病,人们得肿瘤,内心充满恐惧.有人说一半的病人是被肿瘤夺去了生命,一半病人是被肿瘤吓死的.我们应该关切病人的心理问题.

    我们的家属有时候不理解,为什么医生要在病人这么病重的时候和他谈手术,殊不知这时候病人最想知道的是他的病情.所有的所谓"善意的谎言"在这时显得苍白无力,得了癌症的病人是生活在现实当中的人们.生命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最清楚.我们的亲属往往关注的是让病人吃些什么?我们要更加耐心地呵护他们.可是得了癌症的病人最期待的是什么?是回归社会,回归原有属于他们的生活.如果你们把癌症病人经历了手术的恢复期,当作一个病人去精心呵护,实际上无异于告诉病人,"你的生命已经十分短暂".设想,一个得了癌症的病人,本来病情不严重,但是太多的亲人来看望他,他的内心一定会想,"看来我的生命不会太长,这么多以前很少来往的亲人都来看我,分明是怕迟了看不到我"我们想想看,这样的"关怀"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呢?

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

(2012-02-05 16:40:38)

笔者在美国工作时曾与美国同行进行交流,当我们谈起中国人术前谈话签字是患者家属时,他们大为吃惊,这在他们看来不可思议。美国联邦法律规定,病人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医生不能以任何理由隐瞒病情,病人对自己疾病的知情权将使它可以充分安排自己剩余的时间,处理好财产遗嘱及有关事宜。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历史原因,在对待“坏消息”方面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差异。

刘老师被确诊为胃癌,下周马上要动手术了,“怎样和母亲谈下周的手术呢?”她的女儿真害怕母亲难以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几乎所有患癌症病人的家庭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52万个新发癌病例。也就是说,每年我国有152万家庭将要承受“癌”这个坏消息带来的沉重打击。究竟该不该告诉病人坏消息,是家属、医师、护士所面临的关系千家万户的现实问题。

医生:因人而异,渐进原则――压力变动力

我是这样告诉刘老师的:“刘老师,您的病情不像您想的那么简单,可也不是我们预料的那么糟,您需要进行手术探查,手术可以明确诊断,也可以切除病病变的脏器,您是有知识的人,相信这道理对您来说并不难理解,您同意吗?”刘老师爽快地同意了手术。事后她对我讲:“从您和我第一次谈话,我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当我能面对肿瘤的时候,我和女儿反而都轻松了许多。”

再举个例子:患结肠癌的陈先生一直认为自己得了结肠息肉,当医生提出术后要化疗,陈先生嘀咕开了:听说得了癌才要化疗,莫非……接受过医学伦理学培训的护士做了以下解释:“陈先生,您得了肠息肉,但有一部分病变病理上看不太好,为了防止这种病变进一步向恶性发展,大夫要您化疗。”一句话使陈先生既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又把一个坏消息传递给了病人。殊不知,当人们坦然面对肿瘤的时候,原来的压力就已经变成了战胜肿瘤的动力了。坏消息如何告诉病人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是有差别的,许多心理健康的肿瘤病人对坏消息的承受力远比人们预料的强。逐渐地把坏消息传递给病人可能更有利于临床的治疗。健康的心理造成了康复的病人。

患者:消除恐惧,面对现实――精神解脱

在人们的想象中,当听到癌这个坏消息后,多数病人会昏倒,或泪如泉涌、痛不欲生,或万念俱灰、轻生寻短。仔细分析首先是观念上的误区,肿瘤知识普及不够。目前很大一部分癌是可以治愈的,但“癌”这个字眼太刺耳,太直截了当。病人宁可说自己的病变“不太好”,也不愿与把自己和癌划上等号。从心理学角度看,短暂多次的弱信号刺激较快速刺激更易被接受。这就要求逐渐地将坏消息告诉病人。事实上相当一部分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处于半梦半醒之间,全当时自己“难得糊涂”吧!一旦恐惧消除便可以从容面对,冷静地理性地面对各种坏消息。相信今后更多的病人会临“癌”不惧,不再谈“癌”色变。

癌症病人不需要隐瞒

父亲得了癌症,每天我都抽时间去看他,在他病重的时候,我问他:“您需要什么?”父亲沉思了片刻回答道:“我需要你多陪陪我,其他的都不用了。”父亲走了好几个月了,可他的音容笑貌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是个整天和癌症病人打交道的外科医师,我在反思,除了对癌症病人病情的了解,对他们的心理我们究竟了解多少?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毫无疑问,癌症带给我们的是坏消息,提到它我们想到的仅仅是死亡,想到的是原本平静的生活即将结束。我们还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于是,患者的子女在想:如何陪老人走完最后的人生?患者的父母在想:如何实现孩子最后的心愿?患者的单位在想:如何安排余下的工作,后事如何让家人满意、领导放心……所有的人忽略了这些不幸事件中的主角——癌症病人的想法。此刻我们的病人在想些什么?眼前发生的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我的行医经历中,我所看到的大多数中国家庭对癌症的第一反应是隐瞒。他们确信,癌症将是对病人最沉重的打击,无论如何不能让亲人遭受这样的打击。我在看肿瘤门诊的过程中,许多病人的家属都要事先嘱咐我:“病人什么都不知道,千万别告诉他。”事实上,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对患者隐瞒病情是不可能的。他们在感到身体不适之后,都会想到可能的结果。我接触的大多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都告诉我,他们其实早就从家属反常的表情、过度的关心、表面上过分的轻松中知道自己患的可能是癌症。可见,这种善意的隐瞒是徒劳的。

坏消息到底该不该告诉病人?我的回答是:应该!但是告诉病人坏消息的方式有很多种。首先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性格、职业、年龄、阅历、文化程度以及精神类型都一样,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也各有不同。如果我们遇到的病人是石光荣(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男主角),像他这样一个性格坚强,办事果断,而且身经百战的男子汉,我们可以直接把坏消息告诉他。但是,如果病人的精神本来就比较脆弱,猜疑多虑,我们对这类病人就要加倍小心关注。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必定会引起强烈的精神反应,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伤害。此时要避重就轻,逐渐地告诉他们。总的来说,我认为癌症病人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远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强得多。

医生和病人家属应该经过充分的沟通,再确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去告诉病人病情。我们不提倡永远不捅开那层窗户纸,那是一种情感上的浪费。如何让病人正视病情,主动出击和医生一道战胜癌症,是医生和家属以及病人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受过专业训练的高资医生应该扮演传递坏消息的主要角色。

癌症病人往往在被确诊后马上成为家中关注的重点,家人们提供一切物质帮助,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此时病人最需要的不是鲜花、营养品、抗癌偏方、与世隔绝的“舒适环境”以及可口的饭菜,而是爱!

病人的亲属们因为工作忙,往往会错误地通过金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片爱心,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突如其来的关怀和环境的变化,其实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恐惧,因为此时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人们为自己送行的脚步声。毫无疑问,这些关心是一种爱,但是我们应该用真诚去表达,用理性的方法去认识病人的情感需求。此时的病人需要的是理解,他们因疾病而蹒跚的身躯需要的是有力的搀扶。我们应该用时间去和他们沟通,去交谈;用真心去关爱,用理性去了解,用科学来治疗。相信爱的力量吧,“善意的隐瞒”是徒劳的,物质的堆积是无用的,但是真诚地面对癌症,真诚地走进癌症病人的心中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