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台风卡努 英文新闻:准退休族必读,如果谋划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9:24:55
                                                                                                                      50多岁的“准退休族”必读 如何谋划未来

  古人云:“五十知天命”。走过人生最高潮、最精彩的阶段,50岁过后的人们慢慢走向人生的收获期,期待着美丽的人生夕阳

生活经历动荡盼安逸

  目前50~60岁年龄段的人们,出生于1945~1955年间,他们与时代 “同呼吸、共命脉” ,经历过社会巨大的变迁。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上山下乡插过队,返城后,有些人当上了工人,有些人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拨大学生,并留在高校成了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些人赶上“洋插队”从海外“镀金”回国做上了公司高管的好位子,另有大批人为了祖国经济建设的转轨转制而“下岗”失业。

  他们的前半辈子,为祖国建设和改革牺牲小我,为子女成长委屈自己,唯独没有想过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留下点什么。辛苦工作几十年,经历了丰富而动荡的人生,他们其实更需要较为安逸的晚年生活。可以说,他们是目前各类在职人群中最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养老规划的。但综合各方面状况来看,他们又都还没有什么成形的养老计划,他们对于退休养老的规划意识比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甚至比70年代出生的人群都还要低得多。

  
生活状态趋稳筹养老

  随着儿女们的逐渐成长、自立甚至组建起自己的小家庭,年过半百的人们处于从家庭稳定期逐步走向空巢期的阶段;在事业上,50岁上下的人们一般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收入水平都已达到了高峰状态,退休之前的5~10年,无论是职位还是薪水,一般人已经不会再有大幅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上,债务一般也已逐渐减轻甚至全部偿还,生活开销基本不愁。

  在这种较为稳定的生活状态下,50岁人的养老规划可以遵循“查清现有基础,规划将来状态,调整现有方式,积极增加储备”的步骤来进行。当然,由于现有基础不同,对将来生活的目标追求不同,高中低不同收入档次的“准退休族”在理财上也要有所侧重。  
高收入阶层重在资产增值

  对于基础较好,收入较高的50岁人群而言,为了不至于“坐吃山空”,可以从现有积蓄中腾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大钱生小钱”的增值活动。由于靠工作来累积财富的过程即将结束,因此50岁左右的高收入人群可以扩大投资,依靠投资性行为来增加自己未来的非劳动性收入。但又因他们已进入人生后期,风险承受能力低,所以应多选择风险小、收益稳定的投资品种,少进行风险大的项目。

  对于高收入、高储备,以及一些中等状态的50岁人群而言,其投资项目应该以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为主,尽管这些产品的收益可能仍旧无法完全抵御通货膨胀,但其收益稳定、风险较小、利于变现的特点比较适合老年人。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这个作为储蓄替代产品的投资项目其收益率通常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而且可以随时取现,是保守投资的首选工具。

中低收入群切忌高风险投资     对于中低收入的准退休家庭而言,切忌进行股票、外汇等风险性较高的投资行为。在证券营业部或者银行的外汇交易大厅里,熙熙攘攘的常是退休工人的身影。不少人在50岁左右就办理了内退或各种形式的退休,生活重心一下子没了着落,于是很多人选择了股票或外汇投资作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主要寄托,同时希望从中多多筹备一些养老费用,用上海话说就是:“赚点小菜钱”。但实际情形却是,过去几年股市低迷至今让许多老人非但没有“赚到小菜钱”,反而把自己的养老金深“套”其中。而汇市的高风险性,以及对于专业知识的高要求性,也常常让老人成为为别人“抬轿子”的典型。

  本来养老储备就不充足,实在不宜将这些辛苦积攒的钱都拿去炒股。对于中等基础的人群而言,目前拥有一套便于出租和变现的小户型房产还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养老储备渠道。

  而对于收入更低的人群而言,手中的存款数额可能连房产投资的首付款都还不够,但也不能让这些存款在银行账户里干等,可以转为比较稳妥的货币市场基金或时下新开发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让资产保守增值。

“准退休族”应该注意的“四个点”

  对于50多岁的“准退休族”而言,退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在准备退休的过程中,以下四点是需要大家加以注意的。

  
注意一:对子女“自私”一点

  “准退休族”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子女过于“慷慨”,一切都为子女着想,不仅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子女工作后还要资助他们买房;有了第三代后,还要帮着子女照顾小孩,这自然也少不了要贴钱。

而对自己却过于“吝啬”,只要是子女有需求,当父母的总是有求必应,而用在自己身上的钱则少得可怜。

  对于多数的“准退休族”而言,他们是从低工资时代走过来的,积累并不多,面对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就势必要走上“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上去。但由于现在的“准退休族”大多只有一个子女,寄希望于子女来负责自己的养老问题越来越不现实。因此,“准退休族”现在就应该“自私”一点,先安排好自己的养老金,再去帮助子女解决困难。只有自己不成为子女的负担,才是对子女最大的帮助。

  
注意二:投资要安全一点

  “准退休族”在投资方面一定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因为他们手里的资金是未来的养老钱,如果因为投资失败而受到损失,将影响到退休后的生活。由于距离退休的时间不长了,他们缺少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能够重头再来的机会和时间。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出入于证券营业部,但这并不说明股市是一个值得“准退休族”去投资的地方。特别是像中国股市,由于存在很大的制度性缺陷,风险就更大了,到股市里去搏击,真正能取得成功的人并不多。

  对于“准退休族”来说,债券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品种,尤其是国债,由于收益稳定,又能够保底,选择合适期限的国债进行投资,可以获得高于银行储蓄的收益。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新的理财工具,在现金管理上具有优势,对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讲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品种。人民币理财产品一面世,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说明这也是一个好产品。另外,资金比较充裕的“准退休族”还可以考虑投资一些租金收益较高的房产。

  
注意三:身体要健康一点

  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相比,“准退休族”在身体条件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而在工作方面,“准退休族”承受的压力并不比年轻人轻。如果不承认现实的差距,仍然像年轻时一样忘我工作,其结果就是落下一身的毛病。

  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如果到退休的时候,病魔缠身,有再多的钱也无法享受。反过来讲,如果不生病,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医药费开支,相应也减少了对养老金的需求。

  因此,“准退休族”在工作中更应注意劳逸结合,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为退休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注意四:技能要多掌握一点

  在“准退休族”中,最不怕退休后没钱花的就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因为当他们需要钱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技能获得财富。我曾经碰到一位老人,他退休后就靠卖冷饮过日子。由于他经营有方,利润可观,几个子女反倒成了他的帮手,有的帮他进货,有的帮他送饭,有的帮他收钱,而他只要在那里吆喝两声生意就来了。赚钱了,他还愁自己的生活没着落吗?

  还有我们前面写到的教授和张太太,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长,即使退休了,也有很多赚钱的路数。从这一点上看,技能的储备和资金的储备同样重要。以前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准退休族”如何养老之温饱族:广开财路 赚取人生最后一桶金

  在这个大都市中,他们是最最普通的一个群体,普通得容易让如今时尚潮流中的年轻人将他们遗忘。如果你终日只是穿梭于高档写字楼和繁华商业区之间,如果你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还有这样一群人散居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他们年过五旬,赚钱能力有限,夫妻一方或双方都曾有过下岗的经历,儿子或女儿总是有一段长时间睡阳台或灶间的记忆,夫妻俩从来没在大商场里买过衣服,尝试过股票投资却深“套”其中。但他们和同龄的公司高管、大学教授们一样,也面临退休养老的问题。有所差异的是,由于这一群人的物质基础较薄弱,他们的养老问题更为棘手。

  
收入低来源少保障不足

  53岁的崔建新和51岁的妻子黄培玉就是这样一对收入较低的“准退休族”夫妻。

  崔是一家中型国有企业的工人,目前每月工资1300元,60岁退休后每月养老金为1050元。黄培玉去年因为集团改制后就待退在家了,待退工资是720元,55岁正式退休后每月可领850元。而全家每年的日常开支维持在1.2万元左右,加上孩子的学杂费、日常看病的自负部分等,每年的总支出差不多要2万元。也就是说,如今他们每年差不多能省下5000元左右。

  2004年儿子考上应用技术学院在学校寄宿后,夫妻俩才终于尝到了“二人世界”的滋味。崔家离儿子学校较近,都在杨浦区,是一套一室户的老公房。除了这套产权房,崔建新夫妇20多年省吃俭用攒了6万元钱,主要为儿子将来结婚准备着。

  看上去,除了收入较低以外,老崔一家生活还算过得去,至少他们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比起那些至今仍然住在没有产权的房子里或煤卫与别人合用的家庭已经好多了。而且,等到老崔夫妇全都退休后,两人每月的养老金总计能有1900元,即便考虑到物价上涨等潜在因素,维持两人的基本生活开销应该不成问题。而且,儿子马上就要经济独立,不再需要他们抚养,负担减轻了一大半。

  但我们了解到,两人虽然都参加了所在单位的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但无任何商业保险。黄的身体本来就不好,高血压和偏头疼困扰她多年,今后夫妻两人还可能患上各种重大疾病,但社会医保的覆盖面毕竟有限,不能完全应付生病支出,用药等也有限制。对他们这种低薪“准退休”族群而言,至今没有储存一份专门的重大疾病医疗金是最为头疼的。

  
想用家产帮助孩子成家

  “宁可苦自己,不肯穷孩子。”这是崔建新多年来一贯的想法和做法。好在崔家的儿子还算比较懂事,虽然从小到大成绩并不是班里最好,但也懂得体贴家里的难处,很少要求父母给自己穿戴一些价格昂贵的衣服,而且中专毕业后直接升到了大专。

  “虽然儿子很懂事,说过工作以后不会再要我们钱。但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也比较难找。明年他毕业后刚开始的收入肯定也不会高,因此我和他妈商量着家里的存款就不要去动它,只等到时候帮儿子一把,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结婚买房。” 崔建新眼神中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坚毅的父爱和对儿子未来前途美好的向往。

  可面对目前上海的高房价,崔建新也显得有点无能为力,6万元钱在郊区也只能买10个平方米的住宅,儿子大专毕业后收入也不会太高,贷款买房短时间内肯定是买不起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现在住的房子让给儿子当婚房。可把房子让给儿子后,自己上哪去住呢?难道真的要去养老院吗?虽然现在也在提倡进养老院,但条件较好的养老公寓和养老院收费都在2000元/月以上,如此一来退休金就全部贡献给养老院了,自己的零花钱去哪找?再说,还没过60岁,并不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养老院和七八十岁的老人们生活在一起。

  
抓紧时间赚最后一桶金

  崔建新觉得,要想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要想能对儿子有所帮助,关键是要增加家庭的收入,他考虑过让妻子去开个小店,做点小买卖,但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们怕蚀本,所以至今没有行动。

  前一阶段有一家便利店招营业员,黄培玉去应聘并被录用,但干了几天她就觉得吃不消,干了一周就病到了,最后只能不干了。现在,她每天去证券公司看看行情,可轻易不太敢买股票,每次也都只买100~200股,做了几笔交易,输赢都不大。

  她也考虑过去做家政服务员,反正儿子平时不回来,家里也没什么活要干,还不如去帮别人家去干点家务,赚点外快。可真到要行动的时候,她又犹豫了。以前,在工厂当工人,虽然清苦,但还算体面,毕竟是工人“老大哥”。现在,去外面给人做家政服务,自己能拉下脸来,儿子的脸往哪放。不过,听说市场上“上海阿姨”供不应求,薪酬水平也较高,她还是有点动心。而儿子对于妈妈的想法并不太支持,他说:“妈妈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出去做家政是很辛苦的,没有好的身体根本坚持不下来。我明年就毕业了,找到工作后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补贴家里,用不着妈妈出去受累。”

  
◆点评:

  崔建新夫妇的想法代表了现在一大批家长的想法,无论自己多苦,也要帮孩子一把。但老实说,现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像老崔家这几万元的存款,有点“杯水车薪”的意思。还不如留着给自己养老,尤其是作为医疗费用的基础金,减少孩子们将来的负担。现在把这部分钱留在自己身边,将来碰上生病就可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子女,不给处于“夹心族”状态的子女增加更多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手中只有一套小屋,而没有任何其他资产的“准退休族”而言,更要守住自己现有的房产。这套房子有点像“命根子”,比子女更为“保险”。我国目前正在积极酝酿“反向抵押贷款”政策和实施细则,对于低薪的“准退休族”而言,手中的房产能在将来派上大用场,在社会养老金不足以支撑自己生活必需的时候,可以将房产反向抵押取得现金流;在社会养老金能基本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情况下,也可以用这套房子来“换钱”,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生活水平,或作为大病医疗金和长期看护费用。

  像崔建新夫妇这样有一个懂事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有些孩子就不同了,他们不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经常需要家长补贴。像这样的家庭,更是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即将步入退休年龄的家长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孩子家里经济条件较差,不能在吃穿用上和别人攀比。同时要培养孩子们“经济独立”的意识。比如大学期间,让他们自己去争取勤工助学的机会,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从家长到孩子,都不要为了面子问题,在学校和社会里“打肿脸充胖子”。

  但需要重点提醒的是,从子女这里省下来的有限资金,千万不要再去买股票。由于现在国内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较大,非常不适宜只有几万元资金的“准退休”人群去投资,否则很有可能血本无归,还不如老老实实买点国债或货币市场基金来缓慢增值。

  像黄培玉这样内退在家的人,应该趁着自己还年轻,能干一点是一点,不要太计较面子问题,现在去做家政服务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开始的时候可以少做一点,如果体力能够支撑再多做一点,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做家政每个月可以有1000元以上的收入。

  在抓住最后的实际积累财富的同时,一定要提醒这批“准退休族”,要学会对自己好一些,不宜太过劳累,注意饮食健康,加强锻炼保重身体。一方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另一方面,健康的身体就是为自己省钱为子女省心。老年不生病、少生病,也就是“减免”了一半的养老需求。养生其实是养老的最高境界。

 

“准退休族”如何养老之小康篇:退休金一“金“两用

  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磨练,当年的知识青年如今已经步入了“准退休族”的行列,他们当中除了少数人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多数人仍在为家庭辛勤工作着。

 

我们称他们为小康族,其主要的特征是:收入水平中等,每月有结余;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面积不一定很大;家中有存款,但不足以过上富足退休的生活;能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对于这样的“准退休族”而言,如何准备退休金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只有做好了规划,才能让自己未来几十年的退休生活更加精彩。让我们来看看王新和朱萧云是如何来规划养老的吧。

  
白手起家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一家国有企业科室工作的王新这样形容自己和妻子朱萧云的生活。

  他们结识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在苏北农村插队的共同经历,让这对夫妻产生了更多的共鸣。家里的兄弟姐妹多,王新和朱萧云的生活几乎是“白手起家”,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如今的他们住在杨浦区一套二室一厅的老公房内,这套房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刚刚推行房改政策的时候买下的,当时,两人拿出了家中所有的储蓄。

  谈到这套房子,朱萧云不无欣慰地告诉记者,“那时候的月收入不过几百元,一下子拿出4万元来买房和装修,对于我们这辈人来说,算是个重大的决策了。”

  王新也说:“刚买下这套房的时候,我们真的很开心,当时还有很多上海人住在石库门的房子里,没有卫生设施,要用马桶。而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真是像做梦一样。那时候,这些房子叫新公房,现在大家都改称老公房了。”

  “这些年,我们也动过换套大点房产的念头。可是房价这么贵,我们的收入有限,想想女儿的学业和婚嫁,想想我们的养老生活,最后还是决定放弃了。”

  王新现在一家国有企业的科室里工作,妻子朱萧云在书店上班,两人的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朱萧云很会持家,每个月家庭的开支控制在2000元以内,每月的结余2000元。此外,王新夫妇还有一套用于出租的房产。那是前几年股市低迷的时候,王新把股市投资变现后,付了5万元的首付款,在一所高校附近置买的,总价为15万元。因为地段好、租金低,很受附近大学生的欢迎,每个月房租收入有1000元,除了还贷的600元,还有400元收入可以补贴家用。

  
养老金合理调用

  “这几年几乎没有存下多少钱,钱大都花在女儿身上了。”前几年,女儿上大学的开销是家庭的主要支出项目,每年的大学学费、女儿的生活费差不多要花去15000元。不过去年开始,女儿在一家外企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这给王新夫妇减少了不小的压力。女儿虽然吃住在家里,可是现在可以承担自己的生活开销了。

  除了房产投资外,夫妇俩还有12万元的存款,由于股市风险太大,他们早就不做了,钱全部放在银行里。以前也考虑过买国债,可一到买国债的时候,银行就会排长队。“我们现在都还在上班,总不好意思请假出来去买国债吧。”

  令夫妇俩最感到遗憾的是,他们从没有买过商业保险,现在想买一些重大疾病险,但可供选择的品种比较少,价格也太贵,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太划算。王新说:“要是早几年买就好了,现在就只能靠医保了。但愿我们俩不要生大毛病,要不然手里这点钱还不够看病的。”

  在谈到自己如何养老的时候,朱萧云犹豫地说出了心中的一件烦事。原来,夫妇俩虽说生活上略有盈余,可是靠着工资攒下的积蓄毕竟有限。以前,家庭的生活重心一直放在了独生女身上。女儿的教育费用花销,勤俭持家的朱萧云可是从来都没有说个“不”字。现在女儿大了,眼看着也要步入谈婚论嫁的年纪,疼爱女儿的朱萧云想要把那套用于出租的房产卖掉,为女儿买房付一笔首付款。

  可是老伴却不答应,王新说:“养儿不防老,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们以后的退休收入,虽然度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可是身体有点小毛小病的,一进医院就是大笔的医疗费、看护费,到时候谁来帮我们出这笔钱?这套房产,平时还能收些租金,需要用钱的时候也可以派上用处。”

  但女儿结婚时的新房总是要解决的,如果靠他们自己慢慢积累首付款,估计还得5~6年时间,这还要在房价不能大幅上涨的前提下。朱萧云说:“现在上海的年轻人结婚,有几个可以不靠父母资助买房,6个人供一套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等有能力买房了再结婚,女儿不都要成30多岁的老姑娘了吗?”最后,夫妇俩和女儿商量了一下,决定把10万元存款拿出来作为购房首付款的一部分,女儿结婚后,每月上缴500元作为父母的养老金,这样既解决了首付款问题,又不会对自己的退休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

  在谈到自己退休后的打算时,朱萧云说:“我们这代人就是劳碌命,从小就吃苦惯了,到退休也不会闲下来。女儿很快就要结婚了,结婚后还有生孩子的问题,我已经和女儿说好了,等有了第三代后,我来帮她带。反正退休后也没别的事情做,带带小孩也算是发挥余热吧。”

  
◆点评:

  像王新夫妇这样中等收入的“准退休族”, 既没有积攒下大量财富供自己富足养老,也缺乏能够“退而不休”的技能,日常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退休金,因此在退休前多积累资金至关重要。

  在王新夫妇的理财规划当中,最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对自己养老金与子女婚嫁金的处理问题。现在,很多父母都是以子女为中心,对子女过于慷慨,对自己过于吝啬。在自己的退休生活还没有充分保障的前提下,他们把大量的资金都投资到了子女身上,把自己的养老问题也完全放到了子女身上,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预期寿命也在延长,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试想一下,让一对夫妇供养至少4个老人和1个小孩负担有多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长辈对小辈最大的支持就是不成为小辈的负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退休前积累足够的养老金。

  王新夫妇的方法是值得大家借鉴的。由于买房需要一大笔钱,而且是一次性的,而养老同样需要一大笔钱,但并不要求一次性到位。王新夫妇采取“借钱”给女儿的做法就使得一笔钱起到了两个作用,既解决了女儿购房首付款的问题,也考虑到了今后的养老需求问题。

  当然,他们的理财方式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说,王新夫妇准备将来替女儿带小孩,这样和女儿住在一起会比较方便。因此,可以考虑将两套房产中的一套出售,所得款项来替女儿做首付款,等不需要带小孩的时候再搬出来,住到另一套里。这样做的好处是手里的现金可以多一点,女儿购房的首付款也可以多付一点,按照现在的租金和房价计算,出租收益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

  在资金的管理上,存银行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虽然到银行买国债比较麻烦,但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如购买交易所上市国债,选择合适的期限,收益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像现在7年期国债的收益率都在4%以上,和住房出租的收益率差不多,购买也很方便,和买卖股票的手续相同,王新夫妇做过股票,买卖国债应该不成问题。平时的小额资金也可以通过投资货币市场基金来提高收益率。


“准退休族”如何谋划未来之高薪篇:一技在手 退休无忧

  在“准退休族”中,有一批“幸运儿”,他们在文革结束后考进了大学,成为了改革开放时期的第一批青年人才。经过20多年的打拼,他们要么走上了领导岗位,要么成为了技术骨干。

 

在上海,他们的年薪一般在10万元以上,有些还有公司的股份等。他们不太将未来生活寄托在单位发的退休金上,因为1000~2000元的退休金无法维持现在的生活质量,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资产——存折上的余额、股票的市值,当然还有房产的市场价格,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继续让这上面的数字增值,而是这些数字怎样让自己更舒适更快乐地走完人生的后半程。

  
退而不休的养老生活

  张志平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准退休族”。55岁的他是沪上某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平日里除了周三周五有课的时候出现在学校,大多数时间也是在家里搞研究,写些学术性论文,或者很潇洒地和自己的学生在MSN上交流。教授如今的月薪7000元左右,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津贴等收入,教授的月总收入在10000元以上。他的一个学生更是向记者透露,这些收入不过是教授总收入中的一部分,由于在业内享有较高的权威,教授主编的系列教材已经成为考研、考博的必读书目之一,单这一项每年分得的稿费,就达到100000元以上。另外,教授还经常外出为一些大公司做技术咨询,有一笔不菲的咨询费收入。

  问起退休后的打算,教授还显得有些茫然。“退休?好像很遥远的事啊!”

  的确,教授在年纪轻轻升为博士生导师之后,其退休年龄就自动延长到65岁。而且由于学术上的权威,教授极有可能被本校或者其他学校返聘,在65岁之后继续带博士生、上课,维持这样的收入也丝毫没有问题。教授还有一项拿手绝活,那就是精通日文和英文。“我可以把日文和英文的技术手册对翻,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现在我是没时间,等退休了,时间富裕了,赚点外快还是挺容易的。有几家日本公司就找我联系过相关业务,我都以时间不够拒绝了。”

  太太过去是某报社的编辑部主任,如今退休在家仍然没有“封笔”,报纸杂志上不时有其文章出现,加上退休金,一个月的收入有5000多元。

  
企盼精彩的“二人世界”

  尽管在家不“赋闲”,太太已经在规划着今后的幸福生活了。她说:“我们这代人生活够苦了,三年自然灾害吃过糠,文化大革命下过乡,好在当年恢复高考时考上了大学,要不然我们也会像很多同龄人一样遭遇下岗了。现在,我们虽然不用为生活发愁,也是应该考虑考虑如何过好自己的后半生了。我有朋友在苏州买了别墅,打算退休后到西山钓鱼吃野味,很是羡慕啊。我也在让他们帮忙打听那边别墅的价格,准备买一套退休后住过去。”太太说起这个,眼神里满是憧憬,毕竟,夫妇两个人忙碌了几十年,由于自己长期待在北京记者站,而教授又不时外出讲学,总是聚多离少,人生幸福的“二人世界”似乎就浓缩在退休后的日子了。

  “哦,对了,如果说愿望我也有一个,那就是到世界各地旅游,把人一生中值得去的50个地方走个遍。”教授说着的时候看看太太,眼睛里都是歉疚,“省得她老埋怨说我从不带她出去旅游。”

  
收入高投资少

  由于工作忙,教授不太喜欢投资,家里现在住的还是单位分配的一套3室1厅的房子(产权已经买下来了)。这几年上海的房产市场这么好,也没有促使他们再购置房产。家中的主要资产就是银行存款,但教授对于有多少家财口风很紧,我们只能根据其收入和支出情况来进行推算,考虑到他们有能力一次性支付购买别墅和计划周游世界,估计家庭存款在300万元以上。而太太却对投资颇有兴趣,喜欢时不时玩玩股票,这几年也有50万元投进去。但自从股市2200点下来之后就缩水到20万元左右了。“我都没什么信心了,打算‘割肉’出来到苏州买别墅去。”太太说。除了股票,他们不再有其他任何投资。至于保险,用太太的话说“一直想买,也没找到合适的。”他们也担心退休之后生病,但好在攒了一笔养老金,就准备着来应付医院了。

  
不靠儿女养老

  两人只有一个儿子,已经结婚,并在去年生下了一个小孙女。尽管张太太一再说儿子不够优秀,但在普通岗位上兢兢业业,所得收入能维持生活,夫妇俩也表示满意了。但儿子在有了孩子之后,原来两室一厅的住房显得有点紧张,曾吞吞吐吐地向父母表示想换一套大点的房子。为这件事,老俩口还差点起了矛盾。“我的意思是家里反正有存款,买一套送给他们算了,孩子赚钱也辛苦,但我先生不这样想,他觉得年轻人应该自己奋斗,给他买套婚房已经足够了,再买一套实在说不过去。”

  关于养老,他们更不指望儿子了,“生孙女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好,不帮他们带孩子,同样我们老了也进养老院,或者在家里请保姆,不要他们养老。”太太话说得干脆。

  
◆点评:

  教授夫妇规划的退休生活着实让人羡慕。他们能这样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夫妇俩都有一技之长,这种专业技能保证了他们在退休后,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余热”,从而维持现在的收入水平,也就可以维持现在的生活质量。除了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公司高管、资深记者或编辑,不少50多岁的人们处在这样的岗位上。在这个知识经济年代里,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为社会忙碌了大半辈子,也为自己“挣足”了薪水和福利,奠定了今后养老的坚实基础。对于他们来说,退休不是一件让人担心的事,而只是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

  享受当然是重要的。但反观太太的退休计划,仍然有几点需要调整,比如说在给儿子买房的问题上。正如教授所言,儿子长大独立生活之后,夫妇俩的确没有必要帮儿子付清全款,这样一来就耗掉自己多年的积蓄,影响其他方面的退休规划。如果想在资金上拉儿子一把,太太完全可以先帮儿子付清房款的30%首付,然后让儿子自己去每月偿还银行贷款。省下的资金,太太就可以尽情去挑选西山的别墅,而不会有财务方面的困扰了。

  另外从股市里“割肉”的想法也有些唐突。教授退休之后还可以继续工作,即使不工作也有版权费、稿费之类的收入进账,两人在维持生活质量上应该没有问题,当然也就不需要把股票折价抛掉了。尤其现在股市处于历史低点,等市场转好再抛出说不定还有获利呢!

  享受当然不是“坐吃山空”。仔细观察教授太太的退休规划,便发现他们和大多“准退休族”一样,少了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的计划。而在资金充裕的情形下,两人完全可以合理调配现有资金,购买一些医疗险或者传统寿险,让未来的生活来源更有保证,从容应对多种“突发状况”。

  人老最怕“病来磨”,尤其对于高薪准退休族来说,紧张或者无规律的生活状态,巨大的工作压力都无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职业病”,或许你现在毫无感觉,然而一旦在退休后发作,总会带来一些经济上的被动。保险是应对这种风险的较佳策略。

  如果在退休之前,子女皆已成年、房屋贷款也都付清,各项的人生及家庭责任亦已经完成,在风险管理方面,就可以完全依照个人的需要来规划。一般而言,这个时期应重视更周全、保险金额更高的住院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及防癌保险等。由于住院医疗保险多是附加险种,准退休族可以选择一些万能险作为主险,然后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其中保障和投资部分的比例。值得提醒的是,50~60岁左右的人,在保险方面的风险评估上,属于高风险的族群,其保费的结构中“风险成本”所占之比例特别高。

  而如果你对资金闲置缺乏安全感,你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稳健投资来实现资金升值,开放式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和投资型保险都是比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