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几个月能生育:原创日志作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44:42

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

(1)工业化:①时间,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②内容,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③成就,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其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农业集体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3.制订1936年苏联新宪法:(14页)

(1)背景:社会主义苏联的重大变化;目的,以法律的形式把变化肯定下来;时间,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大会苏联制订了新宪法,

(2)内容:它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仗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公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意义:它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4.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确立: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因苏联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影响,这一体制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成为社会主义的传统体制。

    (2)形成原因: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内部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的产物,也是斯大林领导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直接结果。(简要过程:内战、战策、新策、工业化、集体化、计划)

苏联是一个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外部又有着国际帝国主义的包围,必须利用国家权利,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发展。因此,政治与经济的集中在所难免。但是这种集中不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规律,自身存在着一些弊端。

(3)特点:①经济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②政治特征: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最后导致个人的高度集权。

① ②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4)影响(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积极:①这种体制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②它在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及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都曾有效地发挥过积极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战后不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③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消极:但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陷和明显的弊端。①政治,它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

③后来它日益阻碍苏联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这项制度对以后苏联影响最大最为深远。

比较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异同

相同点:

①领导: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都领导了革命,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两次革命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当家做了国家的主人。

②指导思想: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并且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③方向:由无产阶级领导,反对帝国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革命,都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④手段: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⑤影响: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不同点:

①性质: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其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它推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道路:俄国十月革命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然后再推向其他地区。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首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③影响: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问答题自十月革命到3O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

(一)经济政策及影响:

①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设想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在内战结束后,其消极影响日增,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③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④1925年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7年又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此后不久,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从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到1937年,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对农民利益损害较大等。

⑤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形成。后来,此体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阻碍。

(二)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地、高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