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喜害的厉害怎么办:中国文学体裁的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28:20
文学体裁概述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要量体裁衣,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例如神话、史诗、寓言、行情诗、叙事诗、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悲剧、喜剧、正剧、抒情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形式之丰盈,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它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更为无数的外国学人所称道。
  
  在戏剧方面,远在十三世纪,就出现了元杂剧的辉煌。它的代表人物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了70部杂剧。那惊天地泣鬼神的《窦娥冤》,那轻松、明快、活泼、幽默的喜剧《救风尘》,那颂扬正义、鞭挞邪恶的公案戏《鲁斋郎》,那翻卷着时代风云的历史剧《单刀会》等风格多样、色彩纷呈的剧作,不仅展示了我国戏剧的丰富性、成熟性和厚重感,而且还把唐诗和宋词的优点熔为一炉,把诗词的功能由一般的吟诵扩展到配乐吟唱,将诗和歌密切地结合起来。
  
  唐诗、宋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使语言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至。它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变化多样而又严整有序,而时代伟人毛泽东,不仅继承了它的优秀传统,而且还把这一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在小说方面,还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现了“标志市民文艺样式”的“宋话本”。元末明初又有两部长篇小说的伟大杰作问世,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两部内容博大、气势恢宏、人物过百的长篇巨著,享有世界声誉。
  
  在革命风暴中诞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我国现代文学(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学),以其更先进、更合理、更美好的崭新姿态,前进在今日世界进步文学的前列。《阿Q正传》、《子夜》、《家》、《春》、《秋》、《暴风骤雨》、《平凡的世界》等小说;《雷雨》、《日出》、《茶馆》、《蔡文姬》等话剧;郭沫若、艾青、贺敬之、郭小川、李季等诗人的诗歌,都以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跨进世界文学的殿堂,为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编织出更为璀璨夺目的花环。
  
  中国文学体裁发展
  
  中国文学在其文字诞生以前就已经产生了,就是神话和传说;可惜在上古时没有加以整理,大多散佚了。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迭反复的章法,是那时代诗体的主要特色。紧接着,在南方的楚地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屈原为代表作家。自古以来,“风”、“骚”并称。就创作方法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随着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体──乐府,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了汉魏六朝诗坛。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有强烈的现实感。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汉末佚名诗人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了。七言诗的产生稍后于五言诗;其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
  
  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确立了,中国诗歌进入了黄金时代,伟大诗人辈出。
  
  中国诗歌与音乐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子填词渐成风气。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成为一代文学。词人在作品中“言诗之所不能言”,表现人的欢愉愁怨情绪。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
  
  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不断传进中原,这种“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的发展。散曲和传统诗歌有显著区别,就在于它大量地吸收民间的方言俚语,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的色彩。
  
  当宋词、元曲在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同时,传统的诗歌仍创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的诗,其数量十分多,并有自身的特色,但从总的成就上说,没有超过唐代。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正宗的,还有散文。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是《尚书》,其中所收集的大都是一些誓词、政府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以及一些记叙文字。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散交迅速发展。首先得到较大发展的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不过,由于儒、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流派,所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最大的。这时期的散文的基本特点是:一、感情激越,论辩性强;二、文章宏丽,辞藻华美,结构严谨;三、多用寓言和比喻。这时,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经确定。
  
  汉代继承了战国时代的散文传统,但更讲究文采,而且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在进入这个小高潮的同时,也暗伏着骈文的生机和散文的危机。然而,正是在汉代,产生了司马迁的《史记》这部巨著,达到了史传文学的高峰。
  
  骈文兴盛之后,散文式微。直到唐代,韩愈、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对过于矫饰、渐趋空洞的骈文,散文才恢复它的生机和地位。
  
  明清的小品文是纯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样式,这时期的小品文吸收了唐代以降游记散文的精髓,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笔记文的谐趣和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赋与骈文,是中国文学中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两种体裁。赋导源于楚辞体,流行于两汉,它有诗的韵脚,尚铺张扬厉。骈文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追求句式的整齐,强调对仗的工稳乃至音律的和谐,不要求押韵。
  
  鲁迅曾说:“小说和戏曲,中国向来是看作邪宗的。”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中,分正宗的文学和邪宗的文学。小说,总是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一般也难登大雅之堂,一直未受重视。所以,中国的小说和戏曲发展得比较晚。在元、明、清时代,小说和戏曲才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如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戏曲中的《窦娥冤》(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说中的《三国演义》(罗贯中)、《西游记》(吴承恩)等,也是艺术中的珍品。《红楼梦》(曹雪芹)更是辉煌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