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32周是几个月:近九成儿女承认不够孝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59:49
   

 

 

《环球人物》杂志 记者 田亮
 
    春节将近,安徽人杨师傅和妻子、孩子,带着置办的年货高兴地往老家赶,准备和72岁的老父亲团聚。迎接他们的,却是紧闭的房门。敲了几次,没人应答,杨师傅从门缝里看到父亲在躺床上一动不动,心里咯噔一下。撞开门后,他才发现,父亲早已去世了——喜庆的春节前,这则悲伤的消息在网上吸引了大量的点击。


    杨师傅的遭遇也许太过特殊,相比而言,刘鹏的经历更具普遍性。除夕,刘鹏回到老家,把一沓崭新而整齐的百元纸币交到了61岁的母亲手里。“这是我们单位今年的年终奖,1万元,您拿着吧。”“你们买房不用钱吗?”母亲看着这沓还用白纸条捆着的钱,并没有马上接过来。“还有呢。”刘鹏低声说。


    刘鹏今年28岁,甘肃农村出生,两个姐姐均已出嫁。他现在在北京一家咨询公司上班。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说及在家中与母亲的这段极简单的对话时,他的语气是沉重而无奈的。“我一年的收入超过10万了,拿出来孝敬父母的不足10%。在时间上,一年到头,我最多也就在春节、国庆两个长假期间回老家看望父母,加在一起也就十来天,不到一年的4%。真是愧对父母。”


    曾几何时,《常回家看看》成了春节里最热门的歌曲,当我们踏上返乡之路时,不妨想想过去的这一年,我们留出了多少时间、金钱、情感给自己的父母?


孝有两个层次 


    “孝”本是人之天性,如今却成了当代人心中的痛,原因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孝”有两个层次:文化层次和制度层次。从文化层次来讲,子女在主客观上都该去尽孝;从制度层次来讲,孝是一种家庭保障,这跟小农经济是相适应的。但如今,经济发展早已把人进行市场化配置,这就产生了人户分离。同时,很多人在城市里谋生,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投入到自己身上的物质和金钱比较多,客观上会影响尽孝。


    以杨师傅为例,他和妻子都在合肥打工,孩子也在当地的一所学校读书,父亲住在离合肥70公里的长丰县。杨师傅大概半个月回一次老家,给父亲带些米、菜等生活用品,父亲去世后,他后悔莫及,“平时打工太忙了,顾不上老父亲。”


    刘鹏则告诉记者:“年前,我刚跟女友领了结婚证。她在北京一所中学当老师。我们俩每月包括房租各项开支大概要6000元,研究生毕业快3年了,我们只攒了15万。我们准备攒够30万就先在北京贷款买套小房子,也算是给女友一个‘交代’吧。认识6年,我没给她买过像样的首饰和化妆品。”而父母,只能是在心里惦记了,“像我们这样农村出来的人,活得太紧张,小时候忙着好好学习,长大了忙着好好挣钱,日后估计还要好好琢磨怎样让孩子不被落下。也许得等这些都忙完了,才能好好尽孝吧。”


    刘鹏和杨师傅都属于人户分离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8日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为2.71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布新,则从代际关系的角度解释了孝心弱化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面临很多转变,长辈的决策权甚至建议权弱化了。比如说就业、婚姻,现在都是年轻人自己决策,家长的意见越来越弱。”


“老板的话比老爸的管用” 


    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经常会成为当代人无所适从的借口,但对父母,重要的其实还是一片心。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养老取决于情感、人口、经济和时间4个变量。在城市,关键在于情感和人口两个变量。人口变量,指的是子女数对父母养老的影响。目前,城市独生子女多,但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会起到弥补作用。“情感变量,则是子女对老年人的孝敬程度,是决定性的首要变量,因为它决定着对经济资源和时间资源的动员能力。如果没有来自子女孝德的支持,那么即便有法律强制下的赡养行为,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也是有缺损的。”


    一位80多岁的北京老人,被儿子送到西城区一所老年公寓长住。儿子上下班就从公寓经过,但一年也就去看望父亲一两次,来了也待不了多长时间。走时,他总会给父亲一笔钱,“用不着省钱,想吃什么买么”。但老年公寓里吃住等条件都挺好,老人上哪花钱去呀?儿子每年会带着8岁的孩子出国旅游,一去就是好几天;可老父亲连让他带着在北京城里转转的“机会”都没有。这种落差,让老人很失落。


    在记者的采访对象中,“70后”安健在尽孝上是做得最好的,但他在这方面仍有遗憾。2003年,安健把武汉老家的房子卖了20万元,加上家里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钱,在上海市宝山区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如今三代同堂,也算是能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了,但身为公司骨干,安健正常工作日下班已是午夜,父母早已入睡。“即便是周末,领导一个电话打过来,我也只能把父母和孩子先放在一边。老板的话比老爸的管用。”


    春节前夕,某媒体对158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向父母尽孝方面,86.3%的人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仅13.7%的人觉得“足够了”。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功感慨:“社会发展越快的时候,也是老年人危机最深重的时候,他们常常是牺牲品,而且他们也只能牺牲。因为社会要保证整体的发展,对老人有时是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


弘扬孝文化上没有缓兵之计 


    如何增强尽孝意识?有人提议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也有组织开展“孝子培养工程”,计划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还有些中小学会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倡导学生给父母洗脚,甚至把这当成家庭作业。有媒体称,这是“看对了病,开错了方,徒具观赏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得更直接:“这是愚孝。”公众也不认可,网民张遇哲说:“轰轰烈烈的运动过后,我们的精神沙漠还是雨过地皮干的贫瘠土壤。”


文化学者叶匡政则认为,这些“形象工程”是对中华孝道的曲解,搞这些的人自己都不一定真正了解孝的含义,这些活动最终带来的结果很可能会产生偏差。


    他告诉记者:“要从根本上弘扬孝文化,必须从教育这个根儿上着手。现在的教科书,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分完全拿走了,只有知识的传承,缺乏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弘扬孝文化上没有缓兵之计,必须要改变教育方式,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否则只会一代比一代更不孝,想亡羊补牢都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