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evisu卖:[转]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5:11:49

[转]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0-02-09 11:27:04|  分类: 论文翻译参考 |字号 订阅

转自:http://www.ntxnw.com.cn/xz/newone.asp?app    

 我地气候资源优越,适宜粮食作物生长。但因受气候的影响,水稻生产期间存在洪涝、干旱、夏季高温、台风、秋季低温等气象灾害,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一、气候变化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1、气候变化与水稻病虫害发生

2005年我地水稻病虫害除秧田期间灰飞虱、条纹叶枯病发生严重外,其它病虫发生情况均与常年相近。由于当年整个冬季气温偏高,灰飞虱的存活率高;加之春季温高水少,更利于灰飞虱的发生发展,灰飞虱繁殖能力强,灰飞虱虫量极高,在秧田期暴发,且引起条纹叶枯病发生严重。

2006年大规模的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了稻谷的生长,部分农田失收。稻谷生长前期部分稻田发生了条纹叶枯病,影响了稻谷生长。稻谷生长后期,三代、四代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大面积发作,且防治效果不是很好。

2007年异常天气导致今年水稻病虫害发生严重。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今年发生较往年特别严重,这都是几次强热带风暴惹的祸。主要是7月份光顾的4次台风,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随气流从东南亚、我国南方地区大量迁入,虫量急剧上升,发生呈流行趋势,构成威胁我地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8月下旬中后期,高温高湿引发了纹枯病、纵卷叶虫、稻瘟病和稻曲病。06年9月份平均气温正常偏高,降水多为过程性降水,为褐飞虱发生危害的适宜温度,对褐飞虱产卵和繁殖十分有利。造成这段时期内的褐飞虱大爆发。

2、水稻病虫害发生对水稻的危害情况

2005年发生与为害最重的是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1.5万亩,预计造成损失230吨左右。06年发生与为害最重的是三代、四代纵卷叶螟,累计发生面积3万亩,预计造成损失110吨左右,其次是四代褐飞虱,发生面积2.5亩,预计造成损失150吨左右。06年发生与危害的主要是纹枯病和四代褐飞虱,发生面积2万亩左右,通过有力防治,几乎未受到损失。

二、气候变化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气候变化与水稻生长

2005年水稻减产是因为穗数减少、千粒重降低,穗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条纹叶枯病为害重,千粒重降低则与后期干旱而各地断水普遍比较早有很大关系(不少地方9月23、24日向后就不再打水)。2005年夏季高温主要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夏季高温总日数4~28天,明显多于常年同期,是1961年以来夏季高温日数最多的一年。孕穗期气温偏高,多雷阵雨天气。抽穗~灌浆结实期,光温正常,降水总体偏少,后期水浆管理不到位,千粒重下降。

2006年水稻减产主要是因为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而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倒伏。有近50%的田块发生倒伏。同时10月1日突然降温,使得不少水稻青枯死苗, 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气候等方面原因,齐穗比常年迟5~7天,而收割却并未因此而推迟,10月15前就基本上结束(比常年还提早了3~4天),这不仅造成温光资源浪费,而且对粒重、对产量也造成一定影响。

2007年虽然天气异常,但经过强化宣传,控制住了病虫的危害,水稻产量明显上升;但少部分防治不到位,密度高的水稻田块还是出现了褐飞虱“冒穿”和倒伏现象。

  2、气候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通过对我县01~06年气象资料与我们当地产量进行分析,发现:年度之间7月份至10月份的总积温、总降雨量、总日照时数变化与产量不相一致,这表明三者与产量关系不密切,对产量影响不直接;但通过关联度分析产量与日照关联度最大;这既表明水稻产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的天气条件尤其是光照条件,同时也佐证了水稻产量主要来自于抽穗以后的光合产物。

三、气候变化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温度

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一是温度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开花至成熟阶段的高温可显著缩短成熟天数,造成成熟后籽粒充实不良,垩白大,胚透明度低,籽粒不饱满,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低,米粒无光泽。成熟期的有效积温与米粒的透明度为负相关关系。二是温度对大米的蒸煮食用也有明显的影响:灌浆期间气温高,则米饭较硬。灌浆结实期间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则米饭香味较浓。

2、光照

光照强度对稻米品质也有影响,水稻生育后期光照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特别是在营养生长过旺、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的情况下,则垩白米发生会增多。但光照太强,温度相应提高,使成熟过程缩短,也会增大垩白率。此外,光照强度过强和过弱都会降低蛋白质含量。

3、水分

2006年由于倒伏较早,后期大部分田块就没有再灌水,导致稻谷质量相当差,米小,米硬,垩白米增多,籽粒不饱满,病斑较多,出糙率低,每百斤稻谷好的出米也只有67斤左右,差的只有50多斤,是近年来所少见的。相同的品种05年与04年米质差距太大。

四、应对气候变化和稳定水稻生产的措施

1、加强品种与农业气象的适应性研究

    在水稻品种的改良、熟性的搭配、农田管理措施的实施等方面,均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只有以气象条件为基础,根据水稻品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因地因时制宜,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才能获得高产。我地以迟熟中粳的品种为主,对于一些早熟品种由于8中下旬温度偏高,与抽穗扬花稳合,导致空瘪粒的增加。过迟的品种,由于生育期的拉长,后期叶色深,南方稻飞虱的迁入,稻飞虱大发生可能性大,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再加上品种过迟以后对后茬小麦的适期播种带来影响。

2、加强农业气象的预测预报

    目前,人类还无法控制天气的变化,因而天气变化造成的灾害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提高天气变化的监测手段、预报时效、农业气象中长期和短期的预报准确率及实施人工影响天气等措施,可达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损失的目的。

3、采取综合措施适应气候变化

    近几十年来,随着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日益增加,全球气候受到明显的影响。其中水稻生产期间,夏季气温偏低,抛栽期干旱缺水,台风暴雨,日照时数减少,秋季持续高温等。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农业科研部门应选育抗倒伏、抗病力强的新品种,从作物株形、叶面积大小等方面提高光合作用能力,以提高产量。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宣传培训、优良品种的推介、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并稳定植保队伍等。同时还必须加强农业保险业的建设,加强农用车口和打水员的管理,以应对天气的变化。

4、配套高效栽培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

根据水稻的特性与栽培措施的关系,本着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应掌握如下一些基本的栽培措施。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适时播种、适时移栽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关键。播种期安排要重点考虑天气干旱、抽穗扬花-灌浆-结实期的温度条件和病虫害发生。我地播种时间不能过早,以避开灰飞虱的危害;但又不能过迟,迟了以后,生育期达不到,后期易遇高温和稻飞虱危害,以5月15-20日为宜。

(2)适当稀植,合理安排种植密度。水稻种植密度对水稻后期倒伏、对病虫害发生、对田间小气候和稻米品质有较大的影响。在肥力保证的前提下,适当稀植,增加通风透光条件,增加单株营养面积可以提高产量和米质,一般每亩抛栽2万穴,基本苗在8万左右。要大力提倡机插秧,抛秧一定要降低基本苗,以减少台风造成水稻倒伏的影响。

(3)合理肥料运筹。抛秧稻一生所得N、P、K数量与一般的移栽稻相似。氮肥的运筹上宜采用平衡施肥法。即:基、追肥各占50%,基肥中有机、无机各占50%(不含秸秆还田量),追肥中分蘖肥与穗肥各占50%,基、蘖、穗肥的比例为5:2.5:2.5。在上等地力上,以4:3:3比例更好。适当减少基肥用量,可恰好利用抛秧的早发优势,使群体中期稳长,并依苗情施穗肥,主攻大穗。

(4)科学排灌,后期重管。水浆管理对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稻生产前期的水浆管理旨在减少无效分蘖并减少主穗与分蘖穗之间的差距,为提高产量打下基础。后期的灌排措施是要提高根系的活力、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品质和产量,是整个水浆管理的重点。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要浅水灌溉,不宜断水过早,干旱季节要抗旱灌水,以免脱水过早形成青枯死苗,从而影响产量和稻米的外观品质以及蒸煮食用品质。

(5)综合防治病虫害。水稻生产一方面要尽量减少病虫对稻株和谷粒的危害,以提高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要减少农药用量,严格控制毒性高、残留期长的农药品种,保证稻米的安全。为此,防治上应坚持综合防治策略,要在适期内用药,科学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