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lph lauren香水:暗黑之心乃病态之罪,张爱玲《易经》弑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2:29:59
          暗黑之心乃病态之罪,张爱玲《易经》弑弟  如果这本书不是自传式小说,如果这本书不是写给外国读者的小说,如果张爱玲能写点身外事的话,我都不敢也不愿意打两星,但当书里出现了一些这样的内容,我感到恐怖。这样的作者,让人感到恐怖和害怕。 
   
  把亲弟弟虚构写死。这要在其他小说中,无可非议。但作为自传体小说,讲一个活到上世纪90年代的弟弟,写成20岁不到就死掉,简直不可思议。小说中虚构的这个情节,读来真让人后怕,浑身顿起凉意。何恨之有,非得使之死,方可解心结。 
   
  世人都知道张爱玲有个弟弟,叫做张子静。一生平凡,未取得很大成就。有记者采访他,合作完成了一本书《我的姊姊张爱玲》,先是台湾出版,后来国内也出版了简体字版。全书看得出,他对姐姐的感情很深,从小就目睹了天才姐姐的处境和经历,他这样说,姐姐对我总是疏于问候。但他归结于姐姐晚年生活境况的不如意和困苦,没有抱怨。 
   
  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弟弟,仰慕姐姐的弟弟,青年时候在学校里办杂志,向姐姐约稿,未料张爱玲如此拒绝,你们办的这样不出名的杂志,我不能给你们写稿,败坏我的名誉。从一些事件,可以看出,张爱玲似乎对这个弟弟就不感冒。在上世纪90年代,姐弟联系上后,在一封回复弟弟的信件中,她言语淡然,无同胞之热切,大意是说,我也帮不上你的忙,寥寥几句,仓促结局。 
   
  按照通常伦理,姐姐对弟弟的感情总是亲热的,总是觉得弟弟有百般的好,除非大逆不道,或者行了不可饶恕之罪恶,一般不至于心理有太多的过节。但张爱玲对弟弟的态度,实在莫名,乃至不可理喻。明眼人都看得出《易经》里的弟弟来源于张子静的形象。但何至于,把弟弟写死了呢!实在难以理解,其内心暗黑之深,非我们常人所能洞悉了。 
   
  还好这个小说张爱玲生前没有出版,因为美国市场不买账,认为写得私人,琐碎,繁复无趣,没有对中国革命的恨和牢骚,不值得出版,这也出乎张爱玲的期待。原本来美国,写易经和雷峰塔这两本书,就是套美国读者欢心,不然何至于把之前的故事拿来重复。倘若这个书很早就出版了,被引进到国内翻译了,被张子静先生看见了,那将是怎样的伤心和悲痛。 
   
  然而,除却虚构弟弟的死亡,在《雷峰塔》和《易经》中,关于大家族的秘密让人惊叹,怀疑母亲和舅舅没有血缘,姑姑和妈妈关系很差为钱闹得不开心,姑姑和表哥暗地相好,行乱伦之事,也怀疑弟弟不是亲弟弟,是那里捡来的或者是偷情的产物。 
   
  目瞪口呆,去美国的张爱玲何至于如此?其内心深处的变态,在藏了数十年后,终于发泄了出来,竟何至于如此疯狂?如此编排?如此猜测?如此怀疑?张爱玲到底在想什么?偏执,固执,病态,不可理喻,瞎猜。求助懂心理知识的高手,有无可能从她的小说中病态的诸多人物,去推测作者本人的心思? 
   
  孤独地活在美国,新书不受待见,收入微薄,生存艰难,张爱玲活得很惨淡。或许是种种不顺,更加刺激了她本来就敏感的神经,诉之于笔,则不免苛刻刁钻起来,对在国内种种境遇,尤其是诸多人等,加以病态式的剖析分割,猜这个,测那个,都是阴谋,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书里,张爱玲把弟弟杀了。这是事实,作为阅读了不少年的张迷,在张子静先生的那本书,还为此感动过,但杀戮这等行为,哪怕是在文字里,在自传里,面对亲生弟弟,下此手,并阴暗地猜测怀疑弟弟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其心之暗,其罪之昭,无法解释,唯求明白人的解释,于我,是再也难以重新捧起她的书了。 
   
  从这两本书后,不敢再迷恋张爱玲了。迷恋一个变态或者病态者,时间久了,早晚连自己也要变成神经病。可以说,但凡欣赏并痴迷张爱玲小说者,内心深处都有一点小病态,但限于小,还不够暗黑,自得其乐而已。 
   
  但在自传体小说中,将没死的亲弟弟虚构写死,张爱玲是第一个。不不知道谁会是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