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一起看过的剧集:千万投资收益背后的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3:42:32

  我是一个海归,最近1年,我的个人股票帐户中增加了1200万元投资收益,我的投资回报率400%。以前我的正职是一家跨国公司的并购经理,我看过中国很多企业,也代表外方"巧取豪夺"了几家国内的国营企业,因为时常受到良心的谴责,上月黯然辞职。


  我的选股三原则

一.丈母娘原则

    每一笔投资前,我都会问自己"如果这是丈母娘的钱,我还会投吗?"我想很少有人愿意损失丈母娘的钱--哈哈,丈母娘一生气,后果很严重。记得99年时,我丈母娘见我internet股票(CSCO,INTL)很赚钱,就把她所有的积蓄给了我去买股票。眼见NASDAQ迭创新高,我内心挣扎斗争了许久,终于还是决定给她买了PhilipMorris(nowAltria,MO)。当时,Philip Morris官司缠身,股票也一路跌至左右。但是从它的资产平衡表分析,公司也值每股。到今天这笔投资已成长了6倍余(包括dividend以及Kraft分股)。这一幸运之举改变了我一生的投资策略。丈母娘原则也就成了我的最高原则。其核心就是不能亏钱。


二.终值至上原则

    任何学习过DCF理论的人都知道,终值(Terminal Value)往往高于短期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就是说一家公司的长远现金流能力更重要。这也是巴菲特不买科技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他说他不懂,有意思的是,大部分的留美华人都认为自己懂科技股:-)。如果我不能确定其增长率>4-5%,我就将其剔除出我的基本股票池database(大概维持在300只股票,主要为美国,欧洲,和南韩的公司)。绝大部分的科技股都不满足这一条。所以我的投资组合也就比较非主流。说起科技股,加个小插曲。我是在Netscape IPO第一天购买其股票的"幸运儿"之一。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Netscape?


三.应对而非预测原则。

  这一条其实不能算是原则或战略,而是战术。但凡是人,尤其新手,都喜欢预测,为了警戒自己,我就将其升格为战略。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前两条。其实明眼人早已看出,本人的这些原则,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早有论述。我只不过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说了一遍。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会介绍具体的战术。


  在上文中,我介绍了我的选股三原则,即丈母娘原则,终值至上原则,和应对而非预测原则。下面谈谈我的具体操作方法,即所谓战术。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本着这一方针,我的核心思路是战略要简单且不变,但战术要灵活而多样。战略决定买什么股,战术决定何时买及买多少。相对于战略,战术要复杂一些。我的年度目标是15-20%,如果你希望20+%,你可能要失望了。


  一、选择估价模型

    现代企业评估理论提出了许多估价模型,现金流贴现Discounted Cash Flow(DCF),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 清算价值Liquidation Value等等。我个人比较偏爱DCF模型。准确估算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一般计算一个范围,也就是两个值:一个'乐观值'和一个'悲观值',这样得到一个范围。然后用悲观值算出股价的折扣--如果股价高于内在价值,折扣为负(这类股自然不值得投资)。根据折扣高低,可以排列出股票顺序。我个人的经验表明,计算,即使是粗略的,也比不计算好。比如说3年前我买入石油股时,到底是买XOM,COP还是ECA,'毛估估'是很难确定那个相对更便宜的(P/E是个参考,但不全面)。通过计算,我买了COP和ECA。另外,如果你想在股市里长期赢,就需要勤计算,反复计算,特别是最坏情况,可以增加自己的edge。如果你已在股市滚爬了一阵的话,你会发现绝大部分人是从来不计算的,包括专业的基金经理。计算也可以帮助避感情用事。

  另外,很多人以为DCF模型只适用于价值股,其实它也适用成长股。偶尔成长股也会被错误定价成价值股。但更多时候是用来反证过高股价不能持续-你即使用最乐观的分析师的预估,折扣还是负的。


  二、建立自己的股票池

  我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股票池。中间走了许多弯路。目前数据库里有差不多300支股票,美国股票占了2/3强,欧洲股票占1/4,其余为亚太国家(南韩等)。目前还没有中国股票,也没有拉美股票。拉美股票经常今年长100%,明年跌50%--不是我的喜欢的类型。

  有了股票池 ,下一步是建立观测清单Watch List。根据上面的估价模型,如果股票池里的一支股票折扣大于30%,我就把它放入观测清单。观测清单里一般有5-10支股票,如果赶上象最近的次债危机,观测清单里的股票会大增。这时,就是集中精神的时候。


  三、什么样的股票进database

    那么,什么样的股票可以进股票池?有edge才会有长期竞争力;有长期竞争力,才会有终值(第二原则).这个edge可以是规模(比如PG,WMT,JNJ),可以是垄断产品(比如MO,KO,BA,MSFT),也可以是技术壁垒(比如EBAY,AMGN)。总之得有一个别人不能模仿或很难模仿的核心竞争力。一个简单的判断办法是:如果给你(或你认识的最牛的人)一个亿,你能不能对它造成威胁。举个例子,给你一个亿,你能撼动KO,WMT,或PFE吗?答案应该是NO。但是Google呢?我不知道。这一步听上去难,实际上等你有了一定的经验后,还是相对容易的。


  有了初选目标后,我再用以下条款筛选:

  1.公司需有10年以上营运历史,5年以上交易历史。这是我从血的教训里学来的。

  2.ROE>15%。过去5年(最好10年)的平均ROE必须大于15%。这一条可以去除90%的股票(在大规模的丑闻或诉讼下,可放宽至12%,以期用烟蒂价格买到高品质公司,但平时坚持要15%).

  3.利润率>8% 。很多人以为只要营利好就行了,利润率无所谓。其实当经济环境变坏时,利润率是一道有利防线。即使收入下降,公司也还能盈利;而且公司可以通过解雇人手或减少股息度过难关。相反,利润率低的公司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变成负盈利。而且这类公司往往需要出色的管理技能,巴菲特说过,傻瓜也能做好的公司定是好公司。

  4.负债率<40%.在形势好的时候,这个D/E ratio可能不是最重要,但是在形势不好的时候(比如现在),这个可是要人命的东西。别忘了银行家总是在晴天借雨伞给你,而在下雨天要把雨伞收回。

    5.这一步稍微复杂一点。我在计算内在价值时,同时计算一个潜力分数和一个安全分数。这一分数必须大于50(均值为50)。

    经过这五步苛刻的筛选后,剩下的其实都没有300支股票了,但我会把一些主要竞争对手也加入(以作比较),所以总共300余。每年有些涨落,但不大。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反复筛选,都是为了满足第一原则-丈母娘原则。在房地产里,有地段、地段、地段;在股市里,则是安全、安全、安全。


  四、从观测清单到建立投资组合

    经过上述反反复复计算和筛选后,剩下的任务就比较简单了。一句话守株待兔。等什么呢?等坏消息,等丑闻和诉讼,等突发事件,等负面封面故事....正常情况下,30+%折扣的股票还是不多的,但是在负面封面故事满天下或突发事件下,机会还是会来敲门的,比如99年时的MO,911后的GS....

  等折扣> 40%时,我就会考虑逐步买进。这时(或更早些),就得潜心阅读最近一季度的10-Q和过去3年的10-K(如果以前读过,再读一遍!)。另外,我还会参考以下情况作最终筛选:

  1.同等情况下,我会选负债率最低的,市值最高的。

  2.基本上我寻找的是暂时外部原因造成的下跌,不是需要解决方案的。巴菲特都不能扭转Berkshire的纺织业务而于85年不得不将其关闭。九十年代初的IBM是罕见的例外。当然这类标的一般不会满足ROE>15%利润率>8%来到这一级。

  3.有丑闻风暴时,不选风暴中心的(因为它可能真有问题),而选风暴外围的,被风暴扫到的受害者(尤其是后一阶段),阶级斗争总是扩大化-这方面我们最熟悉了。抓AB团,抓着抓着,就到处都是AB团了。在安然丑闻案发时,Enron , WorldCom无疑是风暴中心,但后期就扩大化了-FNM和AIG就是好机会(我买了AIG ,但漏了FNM)。至于后来的Sarbanes-Oxley法案又矫枉过正了(特别是section404),对小公司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以至于国会又得考虑修正案。


  五、制定纪律,严格执行

  选对了股票,也买对了股票,但还可能亏钱。为什么?没有自律(self-discipline)。经过多年正反两方面的教训,我给自己立了以下纪律:

  1.任何股票,不管盈亏,至少持有2年。因为得持有2年以上,买入时,会格外小心。也因为至少持有2年,不会过早卖掉。

  2.宁可错过三千,也不追赶一个。每支股票都必须经历股票池database,观测Watch List ,建立组合portfolio三部曲,没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