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恺威为什么没娶颖儿:《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读书笔记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9:37:12

第4步:计划与执行(2)

 

    人物类特写的报道要点:

    点评:这就是个向导,指引着记者如何采访,防止宝贵的采访时间变成一个滔滔不绝的采访对象的独角戏,更会避免记者回到办公室,面对厚厚一叠采访笔记无话可写。

 

    1、历史:我的写作对象的过去对于他或她的今天的现状有什么样的影响?

    点评:同样,这个背景很容易被采访对象身上的新闻性所遮蔽,而失去了最有说服力的由头,或者最能打动人的细节。

 

    2、性质(取代了前面的范围部分)

    我的写作对象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性质值得报道,个性、职业,还是其他方面?(这一点在综述中要强调——有哪些行为举动反映着这些性质?这些性质如何影响了写作对象的命运和生活?)

    我的写作对象具有哪些典型性?他或她与同类人有多少类似性?(这一点在微观特写中要强调——他们是否具有共同特征,哪些共同特征?他们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哪些同样经历?)

    点评: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物通讯的写法,定位后才能继续随后的采访,并确定采访侧重点。

 

    3、价值和标准(取代前面的原因部分)

    我的写作对象最相信什么?他的这种信念在他实现目标的努力中有何影响?

    这些信念与同类人的信念是否相同?在哪些方面相同或不同?程度如何?

    这些价值观、标准和目标都是从哪里产生的?

    点评:人物能立起来的关键,精神!切记!

 

    4、影响:

    我的写作对象对于周围人或同类人有何影响?这些影响是什么?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我的写作对象如何受到环境、人或同类的人影响?这些影响哪些是正面的,哪些是负面的?

    点评: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人,与外界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莫将采访对象写成了真空中的“死人”。

 

    5、反作用:

    其他人对于我的写作对象的行为和态度有什么样的反应?可能的话用他们的行动来告诉我。

    我的写作对象又是如何回应环境、周围人和同类人对他或她的影响的?同样,用行动说明。

    点评:从另一个角度来写人。

 

    6、未来:

    我的写作对象认为他或她的未来会怎样?

    其他人对于这一点如何看?

    点评:采访中要注意,否则可能会失去一个很好的结尾哟。

 

二、设置优先选项:

    以事件通讯为例:如果故事处于发展期,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中心事件本身的细节挖掘上;如果故事处于成熟期,人们对中心事件可能已非常熟悉:稍提下中心事件,把重点放在影响和反作用上。

    在报道之前就决定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是一件非常危险和主观的事情。记者必须对自己的计划采取灵活态度,在工作中不断修改自己的计划。

    最后一个元素:焦点和人物。尽量关注最底层的信息,否则我们的故事就无法成功。

    那容易找到的专家很少有什么故事,他们至多只是帮助你讲故事的助手。真正的故事发生在大街上,没有公关人员向记者招手示意,也没有电脑吐出的诱人数据,那里的人也不会因为向记者提供信息而得到什么好处。这块领地对陌生人来说是凶险的,但是为了获得能够让读者信服的细节和直接感受,为了让他们相信我们的判断,我们必须到新闻一线去。其实多数情况下,我们到那里去,同样也是为了说服我们自己。我所说的底层,是事件发生的最底层。

    点评:找第一手的资料,而不单要转手的信息;要来自当事人有血有肉的细节,而不单要专家学者宏观的概括。记者不接触当事人就可以建立事件的框架,但要往进填入丰满的血肉,则需要也必须到事件核心去,找当事人去,找和事件有切身利害关系的采访对象去。

 

三、采访报道

    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清楚哪些素材可以推动故事的发展。

    聪明人:对故事主题有广泛了解,深入研究,能合作,原提供帮助,立场客观平衡。清楚事件是怎样的,能提供有理有据的分析和预测。

    点评:这是记者最容易找到的采访对象,只是质量有所差别而已。但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此,真正的工作还没开始呢。

 

    论文人:某一方面的研究者。

    点评:就看记者的阅读面了,看他的文章就行,找到本人,也就是听他再讲一遍他发表过的文章而已。必须要见,也要看过文章再见。

 

    师傅:处在事件中心或者是非常接近事件中心的人,这些人知识渊博,能够为记者提供有用的背景信息,并帮助记者找到其他能够帮助他的人,通常,他们还能帮助记者找到故事的主角。

    点评:这个最显重要,也最为难得,需要努力。

 

    故事的主角:采访报道中真正重要的工作是深入到故事的最底层,收集所有能够给故事带来活力的细节、插曲和人物。这一部分的工作不应该过早完成,而是应该在我们对故事有了广泛了解后再开始行动。否则我们可能不知道该听谁的话,该寻找什么信息。

    点评:真正的采访开始了,发挥你的采访技巧吧,亲爱的同仁。

 

    信息源对于记者的出现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只有在他们消除了对他的疑虑后,他们才会表现出真实的一面。

    我们必须让信息源知道,我们是作为普通人与他们交谈,而且我们是真的对他们感兴趣,这样才能获得我需要的信息。造成不能把信息源当作柠檬对待,期望在几分钟内就把所有的柠檬汁都挤出来。

    我不喜欢和那些对我没有兴趣而只对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感兴趣的人进行交谈。故事的信息源也是一样的,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修信息源建立至少30分钟的友好关系。

    点评:记者不要过于功利性,要知道,采访前记者做了长时间的准备,而采访对象有时在见到记者面之前什么都没有准备,甚至都不知道记者找他干什么。要给采访对象一点时间去适应采访,适应自己。

 

    记者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广泛的,没有威胁性的,这样可以让采访对象有几分钟时间来判断一下采访者的意图,以及采访者是否可信。在这种信任建立起来后,记者的问题逐渐具体清楚起来。

    点评:采访提问时的一个小技巧。

 

    如果记者能够像学生接近老师那样接近他的信息源的话,他就能够激发那些专家们的内心愿望,因为专家们都是喜欢炫耀自己的知识。

    点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呵呵,无知的记者能问出好东西。扮猪吃老虎吧,就算是很懂,有时也需要让别人来说出来。

 

    在采访过程中,用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话来填补沉默的记者,往往错过了得到好引语的机会。让信息源来填补沉默。如果你认为被采访者的回答并不完整,如果感觉对方的回答没有表现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那就继续等待下去。他感觉到回答没有让你满意的时候,往往会对之前的陈述进行补充,或者完全推翻前面说过的话。

    如果你在采访中提供太多帮助,反而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点评:记者采访时不要诱供,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去提问“你刚才说得是这样这样吗?”采访对象说:“是。”后来,记者自己的总结就变成了采访对象的直接引语,如果满篇都是这样的话,那整个篇文章采访对象看了后都会觉得陌生。一个好的记者,从来不会“强奸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