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玲珑刘诗诗演技尴尬:李红民在2010年楚雄州年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05:04
发布日期:2010-10-13 10:31:09  点击数: 621次
依法修志编鉴  服务科学发展
(2010年10月12日)

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红民 各位领导、同志们:
金秋十月结硕果,丹桂飘香传佳音。正当我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州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全州抗旱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全州各族人民奋力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关键时刻,《楚雄州年鉴》(2010)出版发行了。这是彝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年鉴工作者通力协作、积极为推动彝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在此,我代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州年鉴编辑委员会,向州地方志办公室及所有参与年鉴工作的各部门(单位)和全体年鉴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
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楚雄州年鉴》编纂和发行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依法开展年鉴编纂工作
地方志编纂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重视地方志工作。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为深入贯彻落实《条例》精神,2010年8月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秦光荣签署第160号政府令,正式颁布了《云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规定》对云南省域内地方志的组织编纂、管理、开发利用等工作作了明确界定。《规定》的出台实施,为地方志工作提供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依据,标志着我省地方志事业从此进入依法修志、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条例》和《规定》明确指出,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作为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文化基础事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一项系统工程。依法开展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法定责任。《楚雄州年鉴》是州人民政府主办、州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系统记述全州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地方综合年鉴,也是展现我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发展新成就、新经验、新面貌的重要窗口。自编纂出版22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有力配合,编纂出版质量逐年提高,已成为反映我州改革与发展、成就与经验、失误与教训的最准确、最权威的大型地情书,为各级党政机关鉴往知来、科学谋划、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帮助,为社会各界以及中外投资者了解楚雄、研究楚雄、建设楚雄提供了权威、系统、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当前,全州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云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同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站在科学发展的新高度,充分认识修志编鉴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对地方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履行修志编鉴的重要职责,为党为国为民立言,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担负起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荣使命。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志办负责,各部门广泛参与”的编鉴工作格局,把依法修志工作落实在平常工作中,体现到具体业务上,切实保障《条例》、《工作规定》的贯彻执行。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把地方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地方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条件、人才保障;州级各部门要把修志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对修志工作的领导,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文字功底好的同志选调、充实到修志队伍中来,承担起单位部门的修志编鉴任务。希望各级各部门按照《条例》和《规定》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依法履行地方志工作职责,推动彝州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为服务全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认真总结经验,推动《楚雄州年鉴》编纂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楚雄州年鉴》从创刊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使这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年鉴累获大奖,在全国全省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出版的22部年鉴,汇集了2000余万字的信息资料,全面、系统记录了20余年来彝州党务、政务工作和各行各业改革发展的轨迹,为领导决策、部门开展工作和社会各界了解楚雄、研究楚雄提供了方便,也向国内外宣传、推介了彝州,其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值得肯定的是,通过2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年鉴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成熟的年鉴工作模式,为今后彝州年鉴工作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楚雄州年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常编常新”的编纂理念,在去年的年鉴工作会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年鉴的使用效率,我又提出了“常编常快”的要求。经过全体年鉴工作者近一年的共同奋斗,今年在去年基础上提前一个半月出书,目标终于得以实现,而且还是自创刊以来出版最早的年份。
回顾2010年年鉴编纂工作,《楚雄州年鉴》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展和重大的突破。这是州委、州人民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认真总结经验,提高思想认识,使年鉴编纂工作更好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既是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年鉴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而凸显特色、 打造精品始终是年鉴工作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检验编纂质量的重要标准。纵观2010年年鉴编纂体现了以下特色。
第一,围绕中心工作,准确反映州情。一是门类齐备。2010年年鉴全面反映彝州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轨迹,刊登纵向和横向比较的信息资料,发挥了年鉴“纵可比、横可鉴”的功能。二是资料齐全。注意突破行政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力求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综合反映楚雄州情。三要选题全面。既有概括介绍各行各业发展情况的综合性条目,全面反映事物特征,又有就某一事件、某一进展、某一成果具体记述的专题性条目,尤其是注意选择了具有标志意义的题材。四是完整反映行业状况。所反映的信息要求不仅仅是涉及机构和人的活动情况,更加突出地反映了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通过年鉴点、线、面信息资料的汇集、整理和编纂,使我们对州情年度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拓展。
第二,深入挖掘特点,大力彰显特色。一是抓住地域特点,突出地方特色。2010年年鉴编纂工作紧紧围绕州委、州人民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挖掘彝州所具有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地域特点,在年鉴中彰显楚雄州“人类发祥地、民族风情园、滇川大通道、绿色经济州”的深厚人文底蕴和独特魅力。二是抓住产业特点,突出战略特色。紧紧围绕“强农、兴工、扩城、活商、固基、和谐”工作思路和烟草产业、冶金矿产业、天然药业、绿色食品业、特色旅游业“五大重点产业”发展情况,深入挖掘素材,写深写透,写出特点。充分反映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深层次主体特色。三是把握时代精神,突出发展特色。就现阶段来说,时代精神就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作为全州的综合年鉴,忠实地贯彻、体现了这一时代精神,把楚雄州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建和谐、促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大量鲜活的真实资料作为载体,充分体现州委、州人民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风貌。四是把握年度特点,突出创新特色。2010年的年鉴全面记录了州委、州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楚雄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及时正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全力保持彝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年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和保增长的巨大压力等严峻挑战,州委、州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信心、开拓奋进,科学谋划、果断决策,抓住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昆玉曲楚一体化建设,加速构建滇中城市群的历史机遇,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基本立足点,把落实扩大内需政策作为首要工作,按照“抢抓机遇、化危为机,打牢基础、谋划长远”的理念,突出工作重点,有效扭转和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取得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可喜成绩,在彝州发展历程中写下了极不平凡的一页。
第三,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改进创新。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用图、表等手段来体现年鉴的资料性,已成为年鉴发展的必然趋势。《楚雄州年鉴》(2010)在篇目框架、结构调整、内容整合、装帧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成效显著。在2010年卷年鉴编纂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适当增加了一些随文图片,穿插了一定数量的图型、表格,既美化版面,又能形象、直观、简练地展示事物的形态、特点,增强文字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使读者产生新鲜感和阅读兴趣。为了增强宣传效果,办精品名鉴,《楚雄州年鉴》(2010)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新。如封面使用大幅图片,突出反映楚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成就——“彝人古镇·彝人部落”建设状况;在封底结合楚雄AAAA景区“元谋土林”建设发展,刊登了“印象土林”摄影作品;而在彩页内的显著位置特辟专版介绍了楚雄滇中特色大城市规划结构以及未来城镇功能格局方面的有关资料,增强了宣传的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立足新起点,实现《楚雄州年鉴》新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继续“常编常新、常编常快”的同时,还要“常编常精”。要认真查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断总结提升、不断挖掘潜力、不断探索提高,以实干的精神努力打造精品名鉴,实现年鉴工作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就去年的年鉴工作来讲,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下步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一是稿件质量有待提高,工作总结性语言多,文稿缺乏深度,提炼不够,尤其是在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深刻反映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方面还有差距,还不能及时主动地为各级领导深化对州情的认识和发展大势的判断等方面提供较好的服务。二是部分单位或部门对年鉴工作重视不够,未把年鉴工作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来抓,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撰稿人对年鉴撰稿工作的态度不够认真,不但不按时提供稿件,还马虎应付、草创文稿,严重影响了整部年鉴的质量和时效。三是年鉴的时效性还需进一步增强,力争再通过一至两年的探索和努力,实现火把节出书。
关于下步工作,我再强调几点:
第一,加强领导,按时完成编纂任务。编好《楚雄州年鉴》是州委、州人民政府布置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做好年鉴组稿工作,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已发出了通知,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将年鉴编纂纳入年度工作目标,明确任务、配强人员,为年鉴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年鉴作为一种信息产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各级各部门必须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早计划、早安排、早布置,紧密配合,通力协作,精心编写,高质量地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要坚持质量与进度并重,在确保稿件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加快进度,按时交稿。在这里我要提出明确要求,2011年版《楚雄州年鉴》务必于明年8月底前出版发行,各级各部门务必于2011年1月31日前将稿件报送至州地方志办公室。
第二,认真负责,严把年鉴撰稿质量关。《楚雄州年鉴》是涵盖全州各级各部门综合情况的信息载体,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各部门领导一定要加强对上报年鉴资料撰稿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严格审核把关,确保稿件质量。一要保证年鉴资料的丰富、全面、完整,凡是重要的信息资料都要做到应收尽收,不能遗漏;二要突出重点、特点,选择本地、本部门、本行业的大事、新事、要事、特事来进行记述,做到选材精当,特点突出,挖掘深刻,文字准确;三要真实客观、准确无误、可信可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树立“可信、可用、可读、可存、可鉴”的编纂理念,站在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角度看待及审核年鉴反映的内容,严禁虚假、失实、失真等情况发生。
第三,常编常精,提升年鉴品牌影响力。年鉴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于其内在质量,而年鉴质量的稳步提升关键又在于精益求精。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框架设计、栏目编排、内容编纂、文稿审核修改及编审印刷等各个环节,都要认真细致,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抓好落实。要以质量和效果为中心,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踏踏实实做好每个环节工作,为打造年鉴精品奉献智慧和力量。
第四,读鉴用鉴,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编纂出版年鉴的目的在于使用。年鉴出版后,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带头宣传、组织、引导干部群众读鉴用鉴。充分发挥年鉴对推动发展,促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读鉴用鉴活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全州改革发展大局,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使用年鉴,并在使用年鉴中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各项工作。二要注重增加年鉴为民服务的实用性信息资料。把办鉴为民、编鉴亲民、用鉴便民的思想贯穿于年鉴撰稿和编辑的全过程中,着眼于“用”字,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内容上尽可能地选取那些人民群众最关心、各级党委政府正着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在人民大众和政府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使年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一载体。三要认真做好年鉴的征订、发行工作,为读鉴用鉴服务。会后,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做好《楚雄州年鉴》(2010)的征订、发行工作,充分发挥地方综合年鉴的存史、资政、教化、宣传作用,积极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同志们,编纂出版《楚雄州年鉴》是州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政务工作,也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单位的重要职责。各级各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传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云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按照州人民政府和州年鉴编辑委员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迅速行动,通力合作,认真负责地做好年鉴编纂和发行工作,不断提高年鉴质量,为建设“活力楚雄、和谐彝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 楚雄州政府网站
相关信息:
杨红卫在第26个教师节暨州职教园区搬迁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岑化虎在全州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杨红卫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公路条例》公布施行座谈会上的讲话
卢显林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公路条例》公布施行座谈会上的讲话
杨红卫在楚雄州领导干部金融知识高级研修班结业时的讲话
李红民在全州政府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李红民在2009年年鉴暨州志续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红民在全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会上的讲话
李红民在全州2009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红民在全州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