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柱赫车祸:2011年至今 重庆分配公租房11万套 30万人喜圆安居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6:44:55

                 2011年至今 重庆分配公租房11万套 30万人喜圆安居梦  作者:记者    文章发于:重庆日报  乌有之乡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12-2-7          【字体: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2011年至今 重庆分配公租房11万套 30万人喜圆安居梦

    我们身边的这座城市变了:绿地越来越多,出行越来越方便,休闲去处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冒了出来……近年来,山城市民对于身边的这些新变化,感受越来越强烈。这些变化,来自于宜居重庆建设的推动。也正是这一建设,使重庆在2010年、2011年相继荣膺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特别是2011年,民意调查显示,市民生活满意度高达90.2%。

    “市场+保障”

    现在,21岁的董昆再也不用两地奔波了,“周末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梦想终于成真了,多亏我们住进了公租房!”

    2009年底,从垫江来到主城区的董昆,与朋友在南岸区响水路一个小区租房居住。租金倒是便宜,每月350元,但住进去之后她傻眼了,房东把一个三室一厅的房子,硬生生隔成了近20个单间,每间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床头柜。

    一个月后,她终于不能忍受这恶劣的环境,重新开始找房。那段时间,白天上班,晚上找房,周末约人看房,成为她生活的主旋律。

    去年2月,我市公租房开始接受申请。董昆早早递交了申请书;当年夏天,她就搬进了配套齐全的公租房小区民心佳园。

    自2011年2月全市实施首次公租房摇号申请以来,截至目前,主城进行了四次公租房摇号申请,全市公租房分配量达11万套,近30万人像董昆一样住上公租房,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住有所居,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重庆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供给体系——

    对低端,重庆大规模推进公租房建设,提出3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项目,累计开建2871万平方米,摇号配租11万套;对中端,将房地产投资控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左右,按城市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规划房地产开发项目,将楼面地价控制在房价的1/3以内;对高端,率先开展房产税试点,规范高档商品房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有效抑制了投机炒房和不合理高端消费。

    一系列调控措施的推出,使得重庆主城区房价处于全国大中城市中低位。与此同时,去年重庆圆满完成主城区1218万平方米危旧房拆迁任务,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大幅提升。

    改善主城居住条件的大手笔,还有“城中村”拆迁、工矿棚户区改造。截至去年底,“城中村”改造三年累计完成房屋拆除932.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政府确定的726万平方米拆迁任务。2011年一年,我市计划完成工矿棚户区改造60万平方米,实际完成工矿棚户区改造65.64万平方米。

    巴渝新居让农民住上乡村小别墅

    在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巨变的同时,乡村也在发生着改变——

    闲来无事,渝北区洛碛镇新石村村民蒋太文喜欢搬张凳子坐在院坝前,打量自家干净利落的小庭院。

    2009年,蒋太文还为屋子漏雨发愁。他家的屋顶,盖的是以前农村常见的小青瓦,风一吹就会掉,下雨时还会漏雨。所以,每年他都要把屋顶上的瓦片重新翻盖一遍。

    2010年起,蒋太文再也没有为漏雨发愁过。不仅如此,他家的院坝发生了一次大的改变——当年3月,他家的房屋被列为新石村首批农房改造对象进行了装修,蒋太文只出了20%维修资金,就拥有了一栋崭新、靓丽的“农村小别墅”。

    市城乡建委有关人士介绍,重庆农民自建新房平均使用年限为17.5年,建房周期一般为15~20年;按照“巴渝新居通用图集”修建的农房,使用年限将达到40年以上,建房周期大大延长。

    不仅如此,农村危房通过改造后,实现保值增值。据测算,农民散建新房户均市场价值6.5万元,采用巴渝新居通用图集在农民新村建的农房户均市场价值11.3万元,户均增值3.8万元,经过改造的农村危房平均增值约4.4万元。

    以建设农民新村为契机,我市还推动了农村“六通六有”,即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有1个小广场、1个便民商业网点、1个医务室、1个垃圾收运站、1个农家书屋和1个幼儿园等。

    如今在全市各个农民新村,房舍整齐有序,庭院干净整洁,文化健身设施齐全。“下雨走路不湿鞋,煮饭炒菜不用柴,龙头一拧水自来”,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