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昌旭家庭情况:见招拆招 警方揭秘9大骗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12:02
见招拆招 警方揭秘9大骗术2012-01-02 12:05

当今社会,行骗者可谓无孔不入,骗术可谓无奇不有。除了用法律武器来制裁违法者,还需要大家提高警惕,识破行骗者的伎俩,不给行骗者可趁之机。为此,记者于近日采访了市公安局,总结归纳了9种骗术,以给大家警示。

1、拾物平分以假乱真

        一天,陈女士骑自行车至张杨公路时,突然发现地上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定睛一看,居然是条金项链。这时,旁边一男子冲上前一把将项链抢在手里,并声称两人平分项链。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陈女士摘下自己价值不菲的金戒指,换取了男子手中的项链。回到家后,陈女士喜滋滋地给家人展示自己的“收获”,哪知大家一掂量,就发现这是一条假的金项链。
  警方支招:“拾物平分”的骗术虽然老套,但还是有不少市民频频中招。市民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做到不贪心、不轻信、不要随便跟陌生人去僻静地方。毕竟此类骗术利用的只是某些人的贪财心理,只需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就能有效防止此类案件发生。

2、“大仙”算命卷走存款

        一天上午,孙大妈上街买菜时,一名陌生的年轻女子拉着孙大妈哭诉自己丢失了孩子。当热心的孙大妈安慰女子时,旁边走来一名中年妇女,神神秘秘地说:“附近有个算命的老头,一算就知道。”随后,三人一同前去找“大仙”问问。
  三人遇上“大仙”后,“大仙”不仅算出了三人的身份,甚至连孙大妈的年纪,家里有几口人都算出来了,这可让孙大妈开了眼界。“你的儿子和老公在这3天之内要出事。”听“大仙”这么一说,孙大妈吓得脸色惨白,毫不犹豫地根据“大仙”的指示,将4万余元积蓄从银行全部取出交给了“大仙”保管。不料等到孙大妈再去拿钱时,“大仙”没了踪影。
  警方支招:遇到陌生男女主动套近乎、拉家常或者打听“大仙”、“神医”时要警惕,避而远之,一旦遇到他们死皮赖脸纠缠,可以想方设法稳住骗子,然后及时报案或巧妙求助他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陌生男女带回家里,更不能将钱财等物随便委托或交由陌生人携带保管。

3、回收玉镯骗去钱财

        一天,市民曹老伯外出买菜时碰上一名陌生男子拿着个“玉手镯”询问哪里可以回收。曹老伯刚想回答,路边两名陌生男子突然上前,不住地称赞玉手镯成色好,边说边掏出钱包想要购买。
  “钱没带够。”男子一脸懊恼地劝说曹老伯,“要不让给你吧,这么低的价格等于捡了个大便宜。”尽管曹老伯并不懂行,但在两名男子的劝说下,他还是忍不住掏出数百元现金购买了玉手镯。然而经过鉴定,该手镯是劣质货。
  警方支招:此类案件发案地域以中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菜场或学校周围路段为主,侵害对象多是文化程度较低、自我防范意识薄弱的中老年人。一旦遇到陌生人前来搭话,市民应提高警惕,不要因贪小便宜而上当,并妥善保管好自身财物。

4、账户涉嫌诈骗需转账

        7月22日上午,一名自称市人民法院法官的男子拨通了市民陈女士家中的固定电话,称陈在上海办理的招商银行信用卡已透支近万元,现传票已寄到张家港市人民法院。陈女士告诉对方自己并未在上海办理信用卡,对方称她的身份信息可能被盗用了,并将电话转至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随后一自称姓黄的男子称陈女士的账户涉嫌诈骗,让陈女士将自己名下的资金全部转到一张工商银行卡上,以确保资金安全。当时陈女士被吓了一跳,随即将4.8万余元转到了对方提供的账户上。
  转账后,陈女士越想越不对劲,立刻拨打“法官”电话,对方却已停机。
  警方支招:接到此类电话欠费、信用卡透支等电话,不要轻信对方,不要透露自己和家人身份、银行卡等信息,更不要去银行汇款,如有疑问可向当地电信部门或警方咨询;一旦被骗,要及时报警,尽可能挽回经济损失。

5、“老友”来电要汇款

        “猜猜我是谁?能不能听出我的声音?”“哈哈,我是老陈啊。”上月,家住市区城南的曹先生突然接到一名陌生男子打来的电话,男子在电话中热情地问候了他,还声称自己现在在广东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过几天要来张家港看望许久未见面的老友曹先生。尽管压根想不起这位“老友”的姓名,但好客的曹先生还是连连答应,两人在电话中叙了会旧,并约好改日见面。然而两天后的一早,曹先生突然接到“老陈”的求救:“老朋友,不瞒你说,我现在在南京出差,昨晚酒喝多了,出去嫖娼被警察抓了,现在要交5000元罚款,但我没带这么多现金。”曹先生听出了对方话中之意,主动汇钱借给对方“救急”。
  汇钱后,曹先生致电“老陈”询问事情是否解决,不料对方已经关机。
  警方支招:如果接到“猜猜我是谁”的电话,不要去猜,应直接询问对方姓名;在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可通过第三方亲朋进行核实;可提出见面要求,如对方百般推脱,可以洞察其破绽;当对方说自己遇到突发事件急需用钱时,要核实事件的真实性,可以向相关办案部门了解。一旦确定对方是骗子,应立刻报案。

6、“退款”原来是骗款

        6月9日下午,市民张先生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教育局工作人员,在与张先生核对了其女儿的姓名和学校后,称教育局出台新政策,要给学生发放助学补贴,让张先生给教育局退款办公室打电话。因对方所报信息准确,张先生没多想就拨通了所提供的电话号码,接电话的女子说张先生有助学补贴1987元,让张先生到银行ATM机操作转账。张先生按对方指示到某银行的ATM机上操作,没想到不仅那1987元钱没到账,自己卡内的3963元也被转走了。
  警方支招:接到此类电话市民一定要仔细甄别,如有疑问,可向有关部门求证或拨打110咨询;要及时了解相关的政策,提高识别能力,切记不能根据对方要求,轻易到自动取款机上操作,防止财产受损。

7、冒充身份来“借钱”

        上周,小徐正在单位上班,突然电脑屏幕右下角有个熟悉的头像不停闪动着。小徐点开QQ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好友“朱某”,对方提出最近惹了点麻烦,急需用钱,想请小徐救个急。由于平日里两人关系极好,为人爽快的小徐没有推辞,马上就去银行向“朱某”提供的银行账户内汇去了5000元钱。
  数日后,小徐在街上巧遇朱某,便询问对方跟自己借钱的事情,朱某听得莫名其妙,自己最近根本没有上网,何来借钱的事,他立即掏出手机登录自己的QQ,哪知QQ怎么也登录不上,小徐这才意识自己受骗了。
  警方支招:市民在上网时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为好友或打开对方发来的邮件或文档,更不要轻易透露亲朋好友的个人资料。网络聊天时,一旦对方提到经济上的要求时,要多方核实确认后再给予帮助。另外,网上交友需谨慎,不要随便泄露个人信息,并杜绝财物往来,以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8、廉价充值卡是废纸

        市民小李浏览网页时发现了一个招商网站,声称可提供2折的手机充值卡。小李十分动心,觉得自己捡到了大便宜,立即向对方指定的银行账户汇去了2000元购买了100张充值卡。
  两天后,充值卡寄到了他的家中,然而验货时小李却发现,这批充值卡的密码错误,无法充值,他立刻给王小姐打电话询问原因,“充值卡还没有激活,如需激活则需要一定数量的保证金。”生怕2000元货款打了水漂,小李鬼使神差地向对方再次汇去了2000元保证金。然而钱汇去后,这些充值卡仍然无法充值,且小李再次拨打王小姐的电话,对方再也没有接听。
  警方支招:网络购物时不要贪便宜,拒绝购买与市场价格相差过大的网络商品,低价背后通常是不法分子的骗局或以次充好。网购时,注意查看卖家信用及商品品质,选择使用比较安全的支付宝、U盾等支付工具,仔细甄别正规网站与克隆网站,警惕网站域名多了“后缀”或篡改了“字母”、特别是要求客户提供银行卡号和密码的网站,一定要严加防范,避免损失。

9、“内幕行情”套牢股民

        市民姜女士喜欢炒股,但所持股票行情不好,颇苦恼。某日,姜女士发现一网站可提供升值股票,她立即向对方汇去1000元入会费,成为该网站会员。很快对方承诺为姜女士提供升值股票,但需要先缴纳巨额保证金,姜女士毫不犹豫地汇出3万元保证金后,对方果然很快返还了3000元“收益”。
  姜女士激动不已,再次向网站汇去数万元资金,并在家中等待着对方提供的巨额收益。然而数日后,姜女士浏览网站时,发现已无法打开,心急的她马上拨打对方电话,不料也无法接通,损失惨重的姜女士顿时瘫坐在地。
  警方支招:股民在投资时需持谨慎态度,不要相信所谓的“内幕行情”,更不要因贪图“巨额回报”而轻信“升值股票”、“推荐股票”等内幕消息,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