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多久会好呢: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07:29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2012-02-04 18:15:30) 转载标签:

紫依文集

分类: 诗歌创作


站在词殇的舟头
俯看柔情似水
泼文字之舟
渡一篙幽怀
蓦的,踏入古老沧桑的篇章

君若扬路尘
(指男方似路上的扬尘)
妾若浊水泥
(女方似混水里的泥土)
浮沉各异势
(尘土飞扬,泥土下沉,不在一起)
会合何时谐
(什么时候才可能会和在一起
白首偕老,和谐共处?)

男相思诗句
长相思,催心肝,美人如花隔云端
青鸟不来传锦字,瑶姬何处锁兰房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累行
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   
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 书难托
莫,莫,莫!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昔日横波目,今作泪流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是令人日渐消瘦的心事
是举箸前莫名的伤悲
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筵席

读过此诗
我们会想到一个人
他曾经七步成诗
他的一生分为前半生与后半生
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所以他的作品也是前后差异很大

他就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
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
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现在流传下来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最多
诗有八十多首
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


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
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
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
由于前期有争为太子一段经历
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
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
却“抑郁不得志”
终于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
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著深刻的影响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著贵公子生活
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
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
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
以致太和”(《求自试表》)
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
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


后期以《杂诗》为代表
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
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
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
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
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
《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
曹丕曾命他七步中为诗
不成则将行大法
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
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
如《七哀》、《美女篇》等
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
感情哀婉缠绵
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
《七哀》一首情调尤肖《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
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
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
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
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
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此诗乃一女子哀怨春闺而作
大意为男在江湖飘
女随心仪游
问君何时聚
相守无绝期
这诗写出了古代女人
对爱情难以自己把握的痛苦和担心


就是两个人因为周围的环境条件限制
不合适在一块
也表示人为的条件限制
使恩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表示无奈

此诗《乐府诗集》卷四十一题作《怨诗行》
《宋书乐志.》作《明月诗》
当是晋宋人配乐歌唱时据内容或首句而改题
以从汉魏乐府《七哀》

此诗写高楼思妇对远游不归的"宕子"的思念
全诗十六旬,可分三层
第一层四句从作者的角度
交代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头两句明月照高楼
流光正徘徊流光是闪动着的光
徘徊本意为人在思虑问题时来回踱步
二者结合用以形容月光如水般的来回晃动
真是写活了:也把上一句"明月照高楼"给带活了
由于"徘徊"一辞带来的一丝拟人化气息
更使这两句景中有情
实在是极好的起兴
曹植最工起句(见沈德潜《说诗啐语》)
集中屡见,此二句可称代表

起兴好,则承接难
第三旬点人物看似平淡叙事
实为第四旬蓄势
第四句"悲叹"再加上有余哀
一再加重,方才把起句镇住
悲叹无奇,有余哀"为之后劲
则非大手笔莫办
至此造成悬念
立即转入第二层

第二层两句设问句
借问叹者谁引起下文
用"宕子妻"交代愁思妇"的身分
从侧面道出了悲叹的原因
汉魏之际的"宕子"(后来多写作"荡子")
指的是因某种原因久居外地不能归乡的青壮年男子

东汉晚期有党锢之祸
党人常有转徒江湖者
另外,当时城市发展较快
商业比较发达商人重利
在政治不安定交通受阻隔情况下
也涉历江湖营运
这种种政治、经济上的因素
就是造成"宕子""思妇"这种"城市文学"
或说是"市民文学"的早期萌芽的主题的原因

"思妇"之必居高楼而不在蓬门筚户
就透露出这点消息
这种"宕子"也许在
有所欢,但在思妇心目中
他还是个被迫离乡背井延宕不归之人
与后世称行为邪僻之男子为"荡子"之意大相径庭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
理解此诗的关键是理解"宕子"一词
否则,下文必以多情女怨薄幸儿解之
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
通过第二层承上启下
过渡到第三层十句
这十句全系思妇自言自语
当然是作者代思妇立言
不过这一阵叨唠
也把思妇近乎神经质的深深忆念描摹得尽态极妍
述说者的角度换一换
便取得如许成功
看来是从传统民歌中学来的手法
亦是神来之笔。

君行逾十年
孤妾常独栖两旬
是这一层中的交代过渡旬
十年,以定数代不定数
说明时间之久
孤妾,独栖
加倍地写己身的坚贞与凄凉
曹子建爱用这种"加码"的句子
前面"悲叹有余哀"亦一佳例


本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首先是创造性地运用比喻
曹植在《九愁赋》中说,
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
取喻与此相同却又相异
那才是曹植政治上的真正看法
这个比喻,曹植对它有切身体会与热爱
所以从正反两方面使用它
如前面分析的那样
这个比喻所以好
在于它有多方面的意义
"萁豆相煎",是曹植创造的明喻
尘泥相隔"与之同类,却深沉微婉
二喻相较,若从华实论诗品,当让"尘泥"为上

其次,从整体上看结构安排紧凑
而起句奇崛中尤见功力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
"子建'明月照高楼
流光正徘徊
本以言妇人清夜独居愁思之切
非以咏月也,而后人咏月之句
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
从艺术上讲此发端二句的超妙之姓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云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癖
李陵逸诗也
子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全用止乜旬而不用其意
遂为建安绝唱
少陵: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正用其意而少变其句
亦为唐古峥蝾
今学者第知曹、杜二句之妙
而不知其出于汉也
其实,所谓李陵逸诗并不高明
出现时代也未必早于建安
谁抄谁还难说呢
不过,两相比较
更显出曹植此二旬是"绝唱"
后十旬是全诗重点
通过人捌自叙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遣辞用句又绝无华饰出于肺腑
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自然地倒向她一边同情他的遭际
结语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足以收摄拿篇
子建盖不徒工于发端也

《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
与宫廷诗相对应
有鲜明的民间色彩
从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
到晋朝的张载
再到唐朝的杜甫
诗歌形式内容水平在
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
印《七哀》起于汉末
"它是汉末大动乱时期产生的乐府新题
令见有王粲所作三首
写建安时代动乱征战等情况
较曹植所作为早


《文选》所载尚有张孟阳等后人所作
丁晏《曹集铨评》引李冶、何焯等人的说法
李冶《古今靛》谓人有七情
今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
唯有衷,故谓之七哀
与《远汪》个剐
恫旧伺主于哀
从李氏说,向注失之

范唏文《对床夜语》卷一云
《七哀》诗初不解七哀义
或谓病而哀、义而哀
感而哀、悲而哀
耳闻目见而哀、口叹而哀
鼻酸而哀,所哀虽一事
而七者具也
发挥吕向之说相当明确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
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
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
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
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
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
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紫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