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渊与少绾的孩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24:27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而自觉投入到实践之中去

学习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难点: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观点一:不会游泳,怎能下水。观点二: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提出疑问:你赞同那个观点?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的两层基本含义:

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教师:展示材料,让学生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①蜜蜂筑巢。②构想美好生活 ③建设小康社会④成功举办奥运会

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播放神七中航天员出舱的模拟动画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具有社会性

提出疑问: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中成功出舱,是单靠他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具有历史性

展示从神五到神七的三次突破说明: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不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⒊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展示案例判断)

⑴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⑵变革社会的实践⑶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阅读课本P44-46的内容,小组研究以下的材料,主动探究该内容,具体材料如下)

研究材料: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如: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

走进科学: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自此,太阳系行星数量将由九颗减为八颗。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科学家通过探测活动,在外太阳系发现越来越多的天体,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由于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人造卫星等先进的探测工具,使得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这说明实践是:                                      (为什么: 在背后补充  )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如:吃一堑,长一智。

走进实验: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而伽利略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走进生活: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实践是:

你能举出关于这个观点的名言或实例吗:

如:学以致用

重点再探究

探究一:阅读教材第42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教材42~43页内容,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观点的不同。

 探究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对这四句话的理解。

材料一: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材料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白自荐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材料三: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两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材料四: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探究三:根据以下不同观点分组进行讨论,究竟认识来自书本还是来自实践?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寇蒂斯说:书籍乃是人类积累智慧的长明灯。

卡莱尔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让我们读书吧!

陆游说:“古人学习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让我们投身实践的怀抱吧!

 探究四:阅读教材第45页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及其特点     三个特点   主观能动性   三者是统一的

的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

(原理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巩固练习: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分)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2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