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石兰: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52:10

                              广州讲坛第八讲: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
                                                            以下是直播实录;
                                欢迎来到直播现场。
                                张岂之:有机会到广州讲坛和朋友们讨论一些学术的问题,我感到十分的荣幸,也感到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这个题目论坛的组织者之前在电话里就已经跟我说了,刚才主持人对我的介绍,可能因为我没有发电邮介绍我现在的具体情况,这些基本上都是在网上找到的,有些已经过时了,反正我是大学的教师,大家记得这样的定位就可以了,其他都无关紧要了。
                                我今天讲的题目,正如刚才主持人所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格局,我想讲三个问题。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什么;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理论模式;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格局。最晚不会超过十一点半,我们中间不休息了。
                                我开始讲第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很多,著作也很多,交流也比较多,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很多,有观念文化,有物质文化,还有制度文化,等等等等,究竟这中间用一句话来表述,它的主题是什么,而且文字也不长,很简短,概括性很强,可以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概括进去,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学人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我看这方面用一句话来概括,然后来发挥自己的看法还比较少一些。
                                我自己经过多年的研究,我现在的认识是这样的。
                                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是什么存在和思维的架构关系,这个用不上,因此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寻找唯物一家、唯心一家,那是徒劳无功,我们找了几十年也没有找准确,都有些问题。
                                我们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有我们自己的特点,中国历史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主题,如果要用文字来表述,我想似乎可以这样去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什么是天道,天道是指天地的来源及其法则,也就是自然界的法则,就叫天道。人道是指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的道理,人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自身的道理,还有人类社会的道理。这些方面积累的成果,是值得我们后人很好的消化和研究。为什么是这样的主题,不是别的主题,和希腊文明发展不一样,原因在哪里,因为中国走向文明社会的路径和道路,和希腊有所不同,特别表现在我们中国,从历史来看,有一个长远的农耕的历史,这是分不开的。
                                现在考古把很多资料挖掘出来了,距离现在七千年左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就是在今天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村落的东北,有一个遗址的发现,在历史上就叫做“河姆渡”文化,那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长期文化,1973年才开始发现的。给我们很大启示,在这个地区很适合种植稻米,也就是说在距离今天七千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在长江中游一带,我们的先民已经懂得如何种稻子了,如何吃大米了。这是七千年前。现在的农业考古发现,还没有超过七千年的。将来如果发现更早种稻米的时候的话,就还可以往前推了。
                                还有就是半坡遗址,在西安的东北面,在河旁边的一个村落,距离现在六千年左右。在这个遗址就发现了小米,有好几斗之多。确确实实我们的先民在距离今天六千年之前,就已经懂得了种小米,而且也会吃小米了。
                                现在我们农业的考古,在这一点上,考古学家的看法都是一样的,距离今天七千年到六千年之间,我们一个农业的格局,南面种稻米吃稻米,北面种小米吃小米,距离今天七千年到六千年左右。假如时间更长,超过七千年的话,就要看考古的发现怎样,不能凭空想象了。
                                但是这个农耕的历史,说明不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因为文明社会有一些标志,要有文字,要有城市等等。后来到夏代,究竟存在不存在一个夏代,国内学者的看法以及国际上汉学家的看法、历史学家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我们对夏代的文化不怎么了解,而且现在也没有发现有夏代的文字,所以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轩辕皇帝就作为中华民族的初族,但是司马迁也没有明确说轩辕皇帝离西汉时期有多远,大体来说就是五千年,但是是不是五千年也不确定,因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还是刚刚开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所以党的十六大征求党内外专家的意见,最后多了一个字,朋友们都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有五千年那是没有变的,五千年要写,就是多了一个字,“多”,那就是五千多年了。如果变成六千年,那也是五千多年了,所以加了一个“多”字来说,对考古学界、历史学界来说都更加确切了。
                                这么长的农耕历史,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也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农业靠天吃饭,因此就必须要研究天和人的关系,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这是当时我们农耕悠久历史决定后来中国原创性的文化,必须以天道和人道作为主题。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原理恐怕变化不了,人类的文明历史尽管道路不同,千差万别,但是这个原理今天看来还是对的。
                                到西周时期,距离现在有三千多年,西周时期有一本书,朋友们都清楚的书——《周易》,也叫《易经》。在《周易》里明确把主题提出来了,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必须同时学习两门学问,一门学问,它称之为天文,为什么要学习天文呢,要了解时间和季节的变化,为什么要了解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呢,这样才能把农业生产搞好,如果搞农业生产对季节和天文不了解,那么就搞不好,所以要学习天文,讲的很好,概括的非常好。和天文相对的,还有一门学问,君子也必须要学习的,就叫做人文,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活动的这个人文,或者是教书中的人文精神中。人文这个词,究竟从西方那个著作翻译过来的,西方有文艺复兴,有人文精神,有人说中国没有人文精神,但是我说这个说法错了,在西周的典籍里就有人文这个词了,学习人文之后,就可以化到天下,让好的思想、好的制度,可以让天下人接受,脱离野蛮,走向文明,这就叫做人文。世界典籍里说人文最早的,应该算是《周易》这本书了。
                                天文是探讨天道,人文是探讨人道,这就构成了我们整个的传统文化主题了。
                                现在我要稍微多说几句了,有一次我讲课,学生问,文明这个词究竟是西方那本著作里第一次提出的呢?我又提出了,为什么必须是西方提这个词,为什么不能说是中国古籍里哪一本首先提到文明。现在大学生对古籍了解的比较少,认为整个人类的文明,西方总是走在前面,我认为不然,我说西周时期有一本书《尚书》里有一篇《尧典》首先提出文明的。什么是文明呢?治国者,他的道德,他的知识水平,应该象太阳一样光芒四射,这就叫做文明,在《尚书》里把文明讲的很清楚。在西周时期的思想界有一个大的争论,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就叫做文野之争、文野之变,文就是文明,野就是野蛮,从西周时期开始,有一些知识界的精英代表,就认为整个的历史,就是摆脱野蛮,不断的趋向于文明,把历史作为一个文明史。这个看法,在若干年几千年以后来看也是正确的。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词——“文化”,传统文化,一定要把广东省建设成为文化大省等,这都是非常好的理念。
                                张岂之:什么是文化?我个人专门研究过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我认为文化需要通俗化,让老百姓都可以了解,不要太学术化,文化对文化的无穷再解释,那就不得了。我个人的理解,文化是不能脱离文明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追求文明,建立文明,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以及所留下来的深刻的教训,就叫做文化。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有一个目标,什么目标呢?建立文明,摆脱野蛮,因此我们建立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也积累了很多深刻的教训,这个深刻的教训就被我们称之为文化里的糟粕,文化里的劣质,因此谈文化,不能离开文明作为目标。整个文化的目标就是文明,使得文明的建设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发展,这里面形成的经验和教训,就称之为文化了。
                                这样解释文化,我们就离文化近了,就在我们的身边,靠我们很近,也并不神秘了。这样一部整个的中国历史,就叫做中国文明史。当然在历史上有阶级斗争,但是我们不能把历史上的阶级斗争,作为历史的一个轴线,历史的轴线是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奋斗不息的创造文明的过程,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成果,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一直到今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仍然有必要理解历史上形成的优秀的文化,这样理解今天就要方便很多,我们的起点就高很多了。
                                这里附带讲一句,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不是西方来的?然后中国跟在后面?中国其实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特别是十六大三中全会,要持续协调发展,对照现实,第一页就出来了。什么是以人为本呢?整个社会的主体就是人,研究人的需要,就是我们几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一个主题,研究了人需要什么,这就是我们几千年文化史里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我们需要物质财富,没有物质财富生活不下去,我们还需要精神财富,光有物质财富,吃饭没有问题、温饱没有问题,我们还有精神、情感的抒发,这都是有需要的,因此我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以人为本的含义是深刻的。要看到社会的主体——人,需要什么,而且社会要创造条件,满足人性全面的发展要求,各个方面都需要,这个就叫做以人为本。如果没有这一点,就不叫做以人为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光有经济速度的增长不够,只有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不够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是基础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有精神的、感情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发展到现在,党和国家所达到的最高认识。三中全会创造性的发展,邓小平的理论就是对以人为本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光有物质财富不够,要进行协调发展,还需要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传统文化里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发展做了深刻的论述,多种理论的财富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吸收,更好的让我们理解三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张岂之教授正在演讲
                                张岂之:第二个问题,我就想讲的稍微具体一些了。
                                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几个理论模式,大体上我归纳了一下,根据我的研究,也参考了其他学者的成果,大体上有四种模式,就是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进行之后对文化有很深的影响,但是基本上天道和人道的关系,还是这四种模式,所以我现在进行一些具体的解剖,供朋友们参考。
                                第一个理论的模式,天道自然、人道无为的理论模式。天道是自然而然的,人道就应该象自然一样无为。中国文化里也是我们的骄傲,过去对它的评价有偏颇的地方,就是道家的思想,过去评价道家思想认为是消极的,是不求进取的,等等等等,批评的很厉害,认为是唯心论的。现在看来不是这样,具有很深刻的道理。道家的开创者是老子,老百姓读中国人文经典最好读几本,小平同志说大家读马克思的原著不要太多,要少而精,要读一读中国传统文化,两本东西,一本是老子的道德经,也叫做道德经五千言,还有就是记载孔子和学生的对话论语。老子这些人在历史上被渲染,变成一半是人一半是神,实际上他就是人,姓李名耳,叫老聃。为什么是“聃”呢?古书里的注解很多,聃者耳朵很长,很聪明,一个年老的长者,很有智慧的人,就是老子了。反而把本人的姓名李耳忘记了。
                                老子的书就是《道德经》,又叫做《道德经五千言》,五千个字,根据很多专家的研究,不是春秋末期老子写的,而是战国时期道家的门徒来整理老子的思想,给他写出来的。老子这本书,我建议在座的很有修养的年轻的学子,和我们岁数比较大的一些老同志,都要看一看。
                                我是越看越觉得这本书的理论思维非常深刻,它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人道应该学习天道。怎么学习?老子五千言中很重要的范畴就是道,统计了一下,老子全书一共八十一章,每一章都很短,直接谈到道的,出现道字的有七十七章,几乎每一章都出现了。而道字概念的范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什么是道呢?谈天道一定要谈到天地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听听是怎样形成的,把这个形成的过程,老子书就希望能够描述一下,因此老子书第一章就提出了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很有趣,一个概念叫“无”,这个无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它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决定性,今天很多朋友们研究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之后,有些问题解释不了,后来产生了量子物理学,这个量子物理学就没有具体的形象。老子的“无”就是没有具体形象,多高多长体积多大,说不清楚,这是无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好象空间什么也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只是你看不见而已。无中生有,从空气、不确定性里产生有,有是什么呢?万事万物最初的形态就叫做“有”,有形态了,可以被人的感官感受到了,就开始叫有,很多东西产生了,就叫有万有。这就是无中生有,从无中,从空间里,从不确定性里,产生了万事万物的最初形态。
                                张岂之:2500年前,能够说到这一点,就说明人类的智慧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究竟怎样的产生,把这个过程说出来,老子经过研究说出来了。道就是产生一,什么是一,一是代词,一生二,二就有了对立了,二生三,三生万物。最新的研究,自然宇宙形成的道理,不管进来有哪些具体的学术成就,都逃不了这样的公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对立,然后到丰富,然后到万物。究竟是什么产生的,谁命令它产生的,四个字,“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一个形容词,道产生万物,自然而然产生的,没有行政命令,也没有人意志的命令,也不是任何人杜撰出来的,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这是永恒的命题,我们的祖先在2500年前,在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里就提出了道法自然,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厚理论思维、历史传统的国家,我们后代的子孙因以自豪,我们祖先探讨天道,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遗产,我们应该从其中更好的继承,便于我们今天探讨新的问题。
                                老子还歌颂天道,这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勉强的,天道是无私的,太阳出来之后光芒四射,万物都得了好处,万物都在太阳的照射下成长,农业、庄稼、森林等等,天道无私,天道不争,它不和任何人争,而且天道不表现自己,哎呀我做的事情真不得了,你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给你们的,你看没有我的光芒,你哪儿有饭吃,没有我的光芒怎么会有森林,没有我的光芒怎么可以白天行走啊,但是它是不言的,是无私的,是不争的,但是它囊括一切,都包含在里头了,所有的世界一切,和天道都有关系。所以在我们古籍里,特别是哲学味很浓厚的古籍里,对天道做这样的描述,恐怕老子是第一家,很深刻。
                                那么人道应该怎样?预先就有一个前提,人道应该和天道和谐发展,怎么才能和谐发展?人道就应该学习天道,人道应该效仿天道,把天道的本质用到人自身来,提高人的认识,应该用到社会上来,在探讨人道的问题上,老子的书有深刻的论述。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天道在不断的运行,运行的规律是什么呢?怎么运行?古人在春秋末期都了解天道是不停的在运行,究竟怎样的运行,你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变成了一种原理。老子的书对这一点是一个很巨大的发明,他用了“反者道之动”,向自己的对立面运动,因此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论命题,什么命题呢?四个字“物极必反”。2500年前老子就提出了这一点,事物很兴盛,兴盛到顶点,然后就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衰落。                              会场一角
                                我们原来还不太了解,还是顶峰,物极必反,把老子的原理忘记的干干净净,所以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老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强的东西是什么?最经久的东西是什么?可以延缓物极必反规律的是什么?有人提出是大树,最坚强。老子说一阵大风来了之后,树连根拔起。最坚强的东西在老子的观念里,就是“水”。水不骄傲,水由西向东流,水向低处流,人往高走处,水并不认为自己往低处流身份而低下,所以圣人要治国,就不要害怕自己卑下,应该象水一样,自处于卑下的地位,不是站在老百姓的头上,而是和老百姓一起,以百姓之心为心,以老百姓的感情作为感情,这就是圣人,这就是不可战胜的,这就可以逃脱物极必反规律的惩罚。
                                水还有一个特点,水是不断的向前运动的,由西向东流,任何力量都阻碍不了,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人类向上向前的发展,所以水是最坚强的,那把它用在人处世上就是“无为”,无为就是自然而然。圣人不要装出一副样子作秀,而是要自然而然,和老百姓心心相印,这样治国就可以吸引很多老百姓了。
                                所以老子这本书里提的人道,有几个要点。一个不要勉强做任何的事情,要自然而然的使事情做成功。第二,要考虑到三个原则,老子讲我有三宝,三件宝贝,我要爱我的老百姓,爱了之后产生了一种力量,产生了勇敢,你没有爱就产生不了勇,这是第一宝。第二我要简,生活要简朴,不要豪华,不要浪费,不要奢侈,唯有如此,才能积聚天下的财富,使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强大。第三宝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不要事事认为我的看法比别人的看法要高明,不要认为一切我都看的很准,这叫做不敢为天下先。我不敢认为我自己是天下最聪明的人,这一条就是要受批评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条被批评的最厉害,老子底下还有一句话,不敢为天下先就有一个结果,聚天下英才为自己用之。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表现的方方面面都聪明的不得了,高人一等,你底下的人还能用得上吗?下面的人积极性还能发挥出来吗?不敢为天下先的领导,才会造成一个结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你要帮助我,我不是事事聪明的,这样才能发挥别人的积极性。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罗瑞卿的女儿写的一篇文章,说毛主席曾经送过他父亲两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是聪明的,到顶点了,好象把每个人的心肺都看得很清楚了,就没有人敢跟着他了,这个领导太可怕了,可怕的不得了。最初以理论的形态,最初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提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发展的地位,当然我们到今天,搞现代化建设,十六届三中全会其中有一条,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当然内容不完全一样,但是思路,我们的祖先开拓,一直到现在都有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欧洲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你是找不到的,一切都要经过人类的支配,不经过人类的支配不行,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有它的弱点,人类历史的成果,如果把一切都看做是自然而然的,那么有些苦恼,有些个人的不愉快,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我想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座还有一些老同志,身体经常不舒服,或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一些不愉快,我们在1957年,北京大学的校长马寅初先生,因为提倡人口要计划,也就是计划生育,受到了无理的批判。他自己坚决不做任何检讨,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做检讨,最后把他北大校长职务去掉了。马老就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个人要有浩然正气,为正气而活,就可以顶住任何的困难,无愧自己的良心,无愧于自己对国家民族承担的责任。他还写了一副对联,联是有对称的,有道家意味的,马老就这样写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今天让你做校长是时间的需要,今天不让你做校长也是时间的需要,和庭前的花开花落没有区别。下联很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在座一些老同志如果有病要赶紧治病,不要因为有病,首先在心理上有沉重的打击。道家也是给我们留下了很丰厚的遗产,调解人的心理,人道是很高智商的,有何种情绪的波动,就是要调节的,起码道家的自然之理提出了一个方案,也是很好的事情。所以老子的书是值得一读的,很给我们帮助。
                                2500年前中华民族以老子为代表,敢于探索天道是怎样形成的,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创新,我们今天讲科学创业、教育创新等,在当时老子的创新是了不起的,而且第一次提出了人要和自然和谐发展,我们不断的积累经验,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最后我们的思想认识又提高一段,以人为本,注意协调发展,注意持续发展,而且把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写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                              张岂之在论坛上
                                张岂之: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历史传统,那完全是不一样的,老子提出来,到战国中期,他的几代门徒,道家又几个人出来了,就叫做庄周,美称为庄子。庄子的书就比较大了,内篇有多少,外篇有多少。庄子的书包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都是进寓言故事,是接着老子说的,老子说人道向天道学习,庄子就认为恐怕麻烦,人道向天道学习,做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很难,难在哪里?他把困难找出来了。举出几种,距离现在二千多年,我们祖先的大哲学家提出的思想,让我们后人受到启发。第一个困难,人总是想盲目的改造自然,不了解自然的特点,怎么能做到人道和天道的和谐发展呢?庄子都是以寓言故事说的,他说中央有一个省叫混沌,没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没有嘴巴不能品尝美味佳肴,没有耳朵不能听美妙的乐曲,没有眼睛不能看大千世界美好的图景,我们能享受到的他都享受不了,没有感觉,但是他平时对我们还是不错的,我们应该报恩,让他们享受跟我们一样的待遇,也能够品尝佳肴美味等等,然后决定每天在混沌身上打一个窟窿,七日打出七窍,出现了眼睛鼻子耳朵嘴巴,七日混沌死。什么意思?抓住了人的特点,人是盲目的改造自然,以自己的面目改造自然,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把混沌弄死了,自然也破坏了。
                                我们不能不惊叹于我们的祖先在战国中期,当时城市发展,自然之理遭受到破坏,他以小故事的形式提醒世人,老子说的人道向天道学习很难做到。我也时经常翻庄子的书,看到之后也是掩卷而思。
                                 第二,人的误区很多,人总是认为自己很聪明,但是实际上人的弱点很多,弱点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主观制造的,比如说在齐物论,庄子最有名的一篇文章里,那就写的非常清楚了,一位老年人养了一只猴子,猴子每天要吃松子,朝三暮四,早上三颗,晚上四颗,猴子很愤怒,不行,吃不饱,罢食。看了庄子的书我才知道在战国中期就有了罢食,不吃,看这个老汉能够把我们怎么样,这个人很聪明,改变方案,朝四暮三,加起来还是七颗,但是猴子很高兴,欢呼雀跃,认为老汉对我们真不错,真好,真人道。但是庄子说实际上都没有改变,加起来都是七颗,都是松子,没有任何的改善。庄子是骂猴子,猴子不认识字,目的不在于骂猴子,在庄子书里骂猴子的地方,都是骂的人类。因此引申出人道向天道学习很难,有很多误区,自然之理体会不了,很深刻。
                                郭沫若先生讲读庄子书之后,感觉很犀利,解剖人生,犀利的使人都发抖。所以后来有人讲,在某某人身上有猴性,首先对猴性进行解剖的就是庄子先生。从自然中来,现在又回到自然中去,中国古代红白喜事是符合自然之理的。不容易,人道向天道学习。
                                第三,人的角色经常在转换过程中,从哲学上讲老是角色转换不过来,因此就会留下悲剧,怎么谈人道向天道学习,那不就是空话了吗?所以庄子有一个著名的话,庄生梦蝴蝶,我梦见我自己成为了蝴蝶,在花丛里飞来飞去,多么逍遥自在,多么的舒畅,而且一会儿就醒了,想不起来了,究竟是庄生梦到蝴蝶,还是蝴蝶梦到庄生,角色搞乱了。所以庄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形象的比喻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们任何一个认识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了客体,角色转换要很好才行,但是就是角色转换不好,悲剧都来源于无法进行角色的转换。
                                二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再读庄生梦蝴蝶的故事,很多家庭的悲剧都可以稍得其解。在哪一个机关里是领导,是这样的角色,回到自己温馨的家,如果还是摆出领导的面目,指挥来指挥去,儿女、夫人怎么样等等,都要向我请示,我给你批条子,你到超市买点东西等,家庭肯定破裂,多重角色不能根据自然之理转换,老是一个角色在那里,家庭不破裂才怪,这就是人的误区之一。
                                如果允许我举例子,我可以举很多例子,人道向天道学习,谈何容易。人和自然的和谐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要得到必须从理论和哲学上有所学习,不能有任何主观的东西来引导自己。看到这里使二十一世纪的人聪明起来的,中国古代还有这样的哲学家,把人的弱点解剖的这么犀利,那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很深刻的近似之处,不能说传统文化对我们没有一点用处。这是一种理论模式。
                                第二种理论模式,知性、知天的理论模式。什么是人道,人道就是人性,知道了人性就知道了人道。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么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在历史上有一个大的争论,这个争论现在看来非常的好,非常的必要,什么争论呢?讨论什么是人性?世界历史上有没有专门几百年的时间来探讨人性和兽性的区别在哪里?没有的!孔子第一个系统的进行论述什么是人性,必须承认人性,不承认人性就谈不上以人为本。我们过去长期熏陶被马克思主义,被其影响,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要谈人性,而且要提我们提倡的人性。孔子在讲人性要疏导,人性要引导,如果不引导的话,完全是自然的人性,恐怕还是不行的。赡养父母,给他一点饭吃,那就叫做赡养吗,孔子说这不是赡养,牛马都能做到的那是兽性,要以人性对父母赡养,影响要有善心,不是说你每次回家拿钱或者做事情就可以,要经常和父母交流。我去年到台湾跟国民党部队退下来的一些领导吃饭,有一个画家是延安画派的,他不但画好而且所有的通俗歌曲都会歌,我说能不能唱一个常回家看看,他唱的很有感情,这些国民党退下的领导都老泪纵横。
                                儒家从人性出发,在这个情况下,知道人性就知道人道,但是后来受到佛教的影响,基本上也是这个模式,这个模式也是很可贵的,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认为是这样的。
                                张岂之:下面讲第三个理论,天道有常,人道有本。反过来讲,中国传统文化里天道和人道都是天人合一,不要把他们分开。天就是自然,自然有它自己本身的功能,人是有自己思维的,有人的特点。人和自然是不能分开的,要看到他们各有特点,因此人怎么跟自然对话,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从哲学理论来说,起码要认识到从自然界分离出去,和自然界相对有一个认识主题,这个主题的作用在哪里,例如天道是不断的运动和发展的,君子讲的天行有常,有规则、有法则,天地运行有常规,这种常规人怎么对应,是适应它还是违反它,人就应该适应这种常规,参加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参加自然的变化活动,而且厉行节约,把农业生产搞好,这样人也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这样来做到天道和人道的相符。在这个基础上,人认识法则利用法则为人类服务,抓住农业这个根本,使得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这种理论也是很高明的,也非常深刻。所以光有天人合一是不很的,天人相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探讨天道人道二则关系很有关系的理论思想。
                                要探讨怎样是自然之理,怎样是道德,怎样的人是发展的人,天道和人道的关系问题上,不管有多少理论模式。只有一种声音不行,一种颜色也不行,一种口味也不行,应该合而不同,所以中国中庸里讲了一句话,道并行而不悖,这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天道人道问题上最可贵的遗产,我们今天要发扬。这是第二个问题讲的。最后一个问题,今天怎样看优秀的传统文化。
                                现在还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到二十一世纪我们东方文化可以在世界上展现,可以东风压倒西风。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东方文化中的缺点还是比较多的,缺乏近代政治文明的思想,因此主要要向西方文明来学习,补充我们自己的不足,还是西方文明占先。我个人都不支持这两种观点。我个人认为,二十一世纪传统文化的格局,一个重要的方面,二十世纪在政治上应该是一个多极的世界,这一点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而且文化上是多元的,我们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当代的我们自己先进的文化,也就是中外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我们先进的理论。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学习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包含西方的优秀文化,我们不采取西风压倒东风或者是东风压倒西风的看法,那是冷战时期的思想,不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我们要把这个认识丢掉。相融,融合,然后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建设我们自己当代先进文化,以此推动我们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我是相融论、融合论,不是一方面站胜一方面,也不是相冲突的,而是融合论,综合全世界优秀文化,在融合中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还有一点,必须在这里说明的,我们的优秀文化里,有没有弱点呢,讲你这样好那样好,有弱点,第一个弱点,我们在政治文明上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缺点在哪里,我们有古代的民本主义,什么叫民本主义,以人民老百姓为本的政治,向往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民本主义和现代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有联系,但是有区别,区别在哪里?过去人民要靠一个皇帝给予恩赐,所以战国时期孟子跑来跑去,将自己的道理讲过君主听,希望君主采纳他的观点,然后给老百姓恩赐,采取必要的政府措施,使老百姓首先是农民得到好处。而不是现代的民本思想,人民为主题的思想,这个思想是一种新的思想理论模式,建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我们有民本主义,这是好的传统,不能说是坏的,但是它有不足,因为它距离当代、现代的法制思想还有距离,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把中国现代的民族思想结合中国实际的情况,必须这样做,不能因为有民本主义就认为有一切,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一切。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发展我们自己。                              “我还要解释卦,用一句话解释清楚,卦是什么?”
                                张岂之:我还要解释卦,用一句话解释清楚,卦是什么?因此在易经里,朋友们看,要用形象的东西给他解释一下。天地运行不停顿。占大地的情况,又叫坤卦,道德的修养,知识的修养,能够容纳万物,那就很了不起了。易经解释的非常清楚,而且容易记得住,所以1911年,梁启超到清华大学,给当时的学子讲君子厚德载物,后来也变成了校训。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训练,到清华大学庆祝九十年校庆的时候,大家就认可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最好的校训了。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精神,这个提的好,好在哪里呢?光提爱国主义不行,而爱国主义跟统一分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统一。还有就是我们的自强不息精神,还有几大方面。民族精神,当然我们还有厚德载物的精神,所以易经、周易,虽然是战国的书,但是战国末期很多学者研究它,把它哲学的道理提炼出来,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种理论模式。大体有这四种理论模式,所以这里看出来,老子所讲的以人为本,认识自然之理的人很了不起,到老子以后,孔子孟子作为理想的人,它是道德的人,到荀子根据农业生产的规律,来搞好农业生产,使人这个主体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它所讲的人是时间的人,而易转里所讲的人,自强不息的人是发展的人,你看自然之理的人,道德的人,实践的人,发展的人,在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四种模式,都体现出来了,因此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天道和人道方面显著的特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简单的讲,就是人学。
                                第二个方面,讲了这么多,为什么在中国长期社会里淹没很了多东西,是因为我们在封建社会里,除了少数的开国君主有所作为,大部分的封建帝王,他们以压制人民为主,封建专制主义,这样的政治体制,使得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原创性的那些天道与人道的思想,失去了应有的光辉。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命令一些文人把孟子的书改造,因为孟子的书里有民本思想,他认为不行,所以必须要看到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它光辉的一面,也有它专制主义统治的一面,都不可缺少。再来一个问题,我们的封建社会主义就没有贡献吗?有贡献。比如说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就有贡献,不管你出生怎样,你参加科举考试之后,达到一定的标准,你就可以参政了,或者是参加到中枢决策的机构里,但是不管怎样,最后的决策都是由皇帝来决定,下个星期还有二月河先生来讲这个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皇帝来决定的。所以历史很复杂,看到一面也要看到另一面,尊重历史的发展。所以改革开放之后,始终立足于本国,放眼世界,要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放眼世界,吸收人类所有一切的优秀文化,一定是这样的,最近中央的领导同志,想了解九国历史的兴衰历史,我们去讲课,我们也要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都需要,我们有自己的一些缺点和短处,很难用一句话来说,这是很复杂的。在今天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放在大的思路下去考虑,那就是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多问题都很好解决了。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从哪里开始,就是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从那里结束,就是民族复兴结束,我统计了一下,不下十个地方谈到了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中华民族应该珍惜,应该有真正全面的独立统一,除了台湾之外,但是台湾我们也应该要统一起来,另外就是我们要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不侵略别人,但是别人也不能侵略我们,再就是我们有责任对人类的文明多做贡献,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有辉煌的贡献,也有不足的方面,两河文明抚育了中华儿女,理应为世界文明多做贡献,但是这个贡献,并不是用我们的文明,让其他的国家相信我们的文明,他们首先应该多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明也不会成为全世界统一的文明,应该是全世界大家庭里优秀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时我们还应该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使得我们本身的文明不断的发展起来,所以我说中西文化,以及全人类文化是融合的,不是谁统一谁的问题。                                主持人曾伟玉宣布本次演讲结束,并提醒观众参加周六的讲坛:二月河谈康雍乾文学创作
                                我没有对西方的文化很深入的研究,人文学者有这样的体会,对西方文化研究的越深,在这个基础上,我越是尊重于本国的优秀文化,越是觉得本国优秀文化的难得,越是充满的感情,我们同样的,对中国优秀文化了解的越深,我们越能吸取国外的优秀文化,补足我们本国文化的不足之处,两国文化进行交流和补充。十六大在文化方面提出了很多创新的观点,提出了文化的交融论,这是伟大的创造,意思是说今天我们看政治、军事等等,综合国力的问题,不能离开文化,文化和政治经济交融在一起,一个老的口号,我们想起来很可笑,已经成为过去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难道文化不能唱戏,不但能,还可以和经济等联系在一起,所以文化是和经济等方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这次我来广州,虽然只有不到一整天的时间,但是在广东得到了很多新的启发,我在任何的城市里看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展览,一个交流会,我下午还要来参观,而且我在广州日报上看到广州市有几种图书得到全国优秀奖或者是一等奖,而且看到广州日报、羊城晚报铺面而来的,就是要把珠江三角洲建立成为经济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地区,成为全国走在最前列的地方。而且今天的会,广州论坛各种各种的内容都有,音乐、历史、小说、美术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昭示广州建立成为一个先进的文化大省,能够容纳各种优秀文化的伟大城市的日子距离我们不远了。
                                我最后感谢大家,利用上午的时间,听我很罗嗦的报告,非常感谢,讲得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张岂之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四种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三个方面,做了生动的阐述,对天道、人道、人文、文化、文明、人性等大家都很熟悉的词,张教授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我相信大家都深受教育,也深有启发,在座的每一个同志,都可以把张教授刚才讲的道理,运用于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相信大家都会受益无穷。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教授的精采报告。
                                星期六上午我们还将在这里举办广州讲坛的第九场学术报告会,届时我们将邀请著名的作家二月河先生在这里演讲,欢迎在座的同志们到时都来听报告,今天的报告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