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小学生: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南柯一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25:05

  近日,民政部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这是中央就农民工融入社区问题下发的第一个专门政策文件。今后,就业、医疗、住房等社区服务项目将逐步覆盖农民工,社区在拟订社区发展规划等事项时,也将听取农民工的意见。

    看到这则消息,确实为农民工感到由衷的高兴,毕竟农民工又向城里人迈进了一步。但农民工要想真正成为城里人,融入城市的血脉中,还必须依赖于一系列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通常指的是“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他们是城市最基层的建设者。然而,城乡二元结构在制度安排上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水平低、社会保障程度低等现象长期存在,外来人员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

    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8.9%跃升至目前的50%,但这其中喜忧参半,忧在于,很多时候,城市化仅仅体现在“城市”本身的扩张,而非人口的城市化率。绝大部分农民工仍然只是城市过客,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即城市本身仍然按照原来体制下的户籍制度进行管理,而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权益和福利附着于户籍。因此,除非农村的富人能够承受比市民更高的公共服务成本(比如学校赞助费),否则,几乎没有可能举家迁往城市,并融入一座城市。

    农民工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种职业,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制度性身份。对农民工的歧视是歧视性的身份制度在城市空间中的延伸、再生。城市中不仅已经形成“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二重社会,而且,“身份制”的世袭效应更在出现,农民工的孩子们普遍被贴上了农民的身份标签,他们在城市中被称为农民工子女、民工子弟,这些概念甚至已经进入相关的城市公共政策。这是公众悲观的理由所在。

    目前,中国正处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多重叠加的发展过程中,而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要求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公民的自由迁徙,从而要求公民身份的变迁,但它们并不自发导致公民身份的平等和公民权利的实现。实现公民身份的平等、维护公民平等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关键是民主化的政治改革。从中国的经验看,户籍制度、社区制度、教育制度、工会制度、选举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于切实维护公民合法的政治经济权益,特别是其自由权、平等权、参与权、居住权、劳动权、休息权和社会福利权,具有实质性的重大意义。没有这些制度的改革,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越深入、越发展,可能会造成公民身份和公民权利的更加失衡。这就必然要求政府及时推行民主治理变革,努力消除公民身份的差异,确保全体国民享有平等的公民身份,维护全体人民的人权和公民权。

    当然制度的改革变迁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这当中观念的转变应该先行。近日,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和农民工输出大省河南的省委书记,都提出将适时取消“农民工”称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1月3日提出,广东将加快研究并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根据职业和工作年限享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真正融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表示,“农民工”这样的称谓本身就带有歧视色彩,呼吁社会慎用这一称谓。“工农商学兵,本是职业的划分,为什么唯独农民永远要被加上特定的标签呢?”

    前述针对农民工融入社区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实施和称谓观念的变革,让我们对农民工的未来充满了希冀,但是如果配套的制度变革跟不上,这一切或许仍将是“南柯一梦”!

   赵海均 紫城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