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情的全家福:佛法是怎么回事!!!!(莫大机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1:40:14
全文摘自地藏论坛刘欣师兄
《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中,地藏菩萨给大家讲述了佛法了义的核心问题。而且有述理、有具体的方法、还有针对末法众生根性的开示。能够理解熟悉这些开示,对佛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就会有个很清晰的了解。

所以我觉得这部分应该和大家反复探讨和学习。立这么个帖子希望就此部分经典开示和大家一起温习。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

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该如何向想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们介绍能令其修行增进获益的方便法门?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

地藏菩萨说:如果有众生志向大乘佛法,应当先了解修习大乘佛法开始最根本的事情是什么。这件事情就是以一实境界为对象,修习对一实境界的信心和理解。因为对一实境界的信心增长、理解增长,就会快速获得成就菩萨乘的种子,也就是获得大乘佛法的善根、善因。

佛法对事物规律的阐述是因果法。什么事情都有其因,无因则无果。佛法也是这样。成就佛法就要有因。就是种子。佛法中有时候又称种姓。你有了这个种子才会成长、壮大。变成果实。圆满佛果。这一切都是种子的作用。种子决定了你将来的得到的 果实。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什么种子,得到的就是什么果实。这就是很朴素的因果理论。

而大乘佛法的种子、种姓该怎么得到?地藏菩萨告诉我们就是依止一实境界,修习信心和理解。紧紧围绕一实境界来增长对它的信心和理解。一实境界说起来似乎很多人不熟悉。这是佛法的名词问题。一实境界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性。佛性在佛教经典中还有很多名称,比如:法身、如来藏等等。

大家对一实境界的信心和理解就是我们进入大乘佛法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大乘佛法的种子。没有这个做种子当然也没有果实了。而这个种子是最为珍贵、最为特殊的种子。因为它结的果实是佛果。

《瑜伽师地论》讲:若诸菩萨成就种姓;尚过一切声闻独觉;何况其余一切有情。当知种姓无上最胜。何以故?略有二种净。一、烦恼障净。二、所知障净。一切声闻独觉种姓、唯能当证烦恼障净;不能当证所知障净。菩萨种姓、亦能当证烦恼障净;亦能当证所知障净。是故说言:望彼一切无上最胜

简单说就是如果你成就了菩萨种姓,那就胜过一切声闻缘觉,胜过其他一切众生,这是一切种子中的NO1。比如声闻缘觉可以得烦恼障净。消除烦恼。但不能摆脱所知障。不能证得最究竟的智慧。而菩萨种姓,能净烦恼障、能净所知障,能彻底远离烦恼。

所以如果你说自己修习大乘佛法,志向大乘佛法,那么先问问自己对于一实境界、佛性有几分信心和理解。就知道是否有大乘佛法的种姓,这个是大乘佛法的根本。

那么下面地藏菩萨就开始给大家介绍一实境界,好让大家快速获得菩萨种姓。圆满大乘佛法的善因。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

一实境界就是众生心体。大家的真心。这个心并不是我们平时思考的那个心。那个叫妄心。这里是帮我们认识什么是自己的真心。

这个真心,本来不生不灭。

说到不生不灭。不少人并不清楚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都说佛教有这么几句常用的口头语,什么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里面意味着什么,了解的并不清楚。不生不灭向大家展示的是真心的一个特性,那就是这个真心,既没有出生,也不会有灭绝、消失。其实既然从未出生,也就谈不上什么消失。

为什么要展示这个特性。就是要让大家好分辨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凡有生灭就自然不是真心。

比如今天我们想要吃西红柿,这是生了一个念头,念头过去了便是灭。这个思想的心就不是真心。因为有生灭。又比如我睡觉的时候,也没做梦,好像没有那么多想法了,这个时候我们平时的那个“我的思想”不见了,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平时依赖的思想,也是生灭的,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那么这就是佛教提醒大家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了,真心、真正的我,怎么会一会儿生,一会儿灭呢?当然不会,不会一会儿有我,一会儿没有我吧。真正的真心应该是从来就在,没有开端、没有结束。没有产生、没有消失的。如果我会消失,那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了。如果我会出生,那出生之前我在何处?莫名其妙就出现了?这都讲不通。

佛法给大家指出来,我们不需要担心“自己”会不见、不需要担心我们会有结束,或者灰飞烟灭、神形俱灭之类的事情。不要担心。

不管我们生还是死,不管我们穷还是富,不管我们是多少万亿年之后,还是轮回多少次,还是就在现在,真心本来就在,从来就在,从未移动或者离开。既不会有什么开端,也不会有什么结束。有时候这并不太容易用语言来描述。从本以来,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真正开始了解佛法真谛的人会很安详、会很踏实。即便从前有各种不好的习惯,尚未完全修正。也会有这种心境。因为他了解自己真正的自我,本来就在,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是如此。自性清净。清净这个词大家常说。在佛教中清净指什么,清净指没有过失和烦恼、没有错误也没有痛苦。什么人没有烦恼和痛苦?或者说怎样才没有烦恼和痛苦?我们有生死就有痛苦,有轮回就有痛苦。有欲望就有痛苦。这是一种现象。于是才有舍弃欲望、舍弃自我这样来避免痛苦的。这样对不对?有道理。但不彻底,因为舍弃欲望、舍弃自我依然也是一种欲望。希望避免痛苦的欲望。这也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佛法最彻底的教导是:自性清净,就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是清净的,远离了烦恼和痛苦的。所以我们无论是谈论欲望还是舍弃欲望、是生死轮回还是脱离轮回。这些都非自性。因为自性本来没有烦恼,谈不上脱离烦恼,本来没有痛苦谈不上脱离痛苦。本来没有轮回、所以也就无所谓脱离、不脱离轮回。

所以《圆觉经》讲: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自性清净、如来圆觉、“一实境界”,都是同样的意思。真正的清净是本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本来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解脱烦恼一说,也就没有了脱离苦海、成佛这么一说。

凡是说到,解脱轮回、成佛、证菩提,这都和自性没有关系。和自性无关。

你轮回也罢、不轮回也罢、痛苦也罢、烦恼也罢。解脱烦恼也罢、没有痛苦也罢。统统和自性没关系。

也就是说随你怎么折腾。你是做十恶不赦之人,你是做天底下第一善人,你是成佛成仙,都和自性没什么关系。上下亿万年、纵横天地广,无所谓的。自性丝毫不动.

比如虚空一样。你说你怎么折腾会影响虚空呢?不可能。没有虚空你可能什么都干不了,没有虚空你的一切都没有地方呆。可你说因此而感谢虚空?没什么意义。谢它骂它,有意义么?对虚空来说毫无意义。

自性也是如此。本来清净。随你如何折腾,它本来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在佛典中经常把自性比作虚空。因为虚空没有形象,无法描述,虚空没有障碍,虚空不会障碍你,随便你如何也不会阻碍你,更不会反对你。而你也无法障碍虚空,你不可能去影响它、对它产生任何一丝影响。虚空不会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更不会有的地方没有。任何地方的虚空都一样,没什么差别。没有所谓的变异、因为本来没有可以变的。虚空有什么地方能够变化?没有。更没有增加、减少的可能。

并不是虚空要保持一个恒定的状态。要不增不减,而是它本来如此、没有可增加、可减少的内容。而且虚空无所不在,你找不到一个地方没有虚空,所以叫无所不至、圆满十方。

自性真心也是如此。自性真心并无一个具体的形象。自性真心并不阻碍任何事物,你想成恶成善,对自性来说并无意义。而成善成恶,也对自性毫无影响。十恶不赦的人也一样自性清净。并无变化。

自性并没有你的自性、他的自性的区别。而且也没有差别,不会这里的和那里的有什么不同。自性也不会有变异,更不可能出现增加、减少这样的变化。本来就没有能够增加与减少的东西。

我们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自性之上,但自性并无改变、并无影响,和虚空一样。我们再怎么折腾,自性依然是自性。
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

那么接下来这句话就不那么难理解了。众生、声闻辟支佛诸圣者,菩萨、诸佛的自性真心,有区别么?没有区别。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任何差别。不会说佛的自性就高一些,大一些。没有这回事。一样的。都是不生不灭的。从本以来、无始以来、就是这样的。从来没有变动过,从来也不会被什么所污染,也就无所谓干净。本来就这样,又没有可能变化,怎么会有污染、污染被消除呢。

自性真心、一实境界(真如)就是这样的。这些就是自性真心的特性。是佛用语言给我们去直接描述一实境界是怎么回事:

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染无净、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无二无别,不变不异

有时候大家学佛时间长了,或者看经看得多了。这些东西当作很高深的,也不去思维。忽略过去了。其实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深究、去思维其义的地方。好好玩味、逐步深入进去。就自然而然成熟善根,步入大乘佛法之门,自然而然于佛法中迅速增进。

这是进入大乘的必要之路。能把自性这些特性理解清楚,对了解佛法是怎么回事是必不可少的。

假如大家对此真的起了兴趣,开始对自己的佛性真心起了探究、明了之心,并把这个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时时玩味探究。那就是真正发起了菩提心。这在佛法中是特别重要、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西方极乐世界。《观无量寿经》中把往生的情况分为九品。而发菩提心作为往生资粮,则为上品下生。如果再进一步能够对佛性有所领悟,那就属于上品中生,由此可见菩提心在佛法中的重要。

佛法讲了什么?就讲这个事情。说穿了就是告诉大家这件事情。希望大家能身亲体会这个事情。但不是每个人看了这些就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意思,去身体力行。因为理解这个、对此有兴趣,愿意探究佛性,那真是需要极大的福报和善根才行。所以后面世尊还得展开继续讲述,来让大家更深入了解。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所谓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等法,种种心数,非青非黄,非赤非白,亦非杂色;无有长短、方圆、大小,乃至尽于十方虚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状,无一区分而可得者。

一实境界给大家描述过了。接下来地藏菩萨给我们说虚妄的妄心是什么。

分别,就是我们平时的思维,这个思维都是在辨识、判断、测度、思量。凡是有心起分别,都是幻化、不真实的。为什么不是真实的?因为不能长久、不能永恒、有生灭、有限制、有障碍。前面实际上已经说过了。一实境界自性真心的特点是什么,不生不灭的、无障无碍的。和这个特性相反,那自然就不真实了。

今天有,明天没有,或者现在有,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的东西就是幻化和虚妄的。今天有我某某某,这是有心分别,一闭眼,没睁眼,没了。这就是幻化。

幻化是有迷惑性的,比如我们的人生几十年,甚至能到上百年。时间拉长似乎就给人一种错觉。真实的错觉。觉得这个挺真实的。实际上大家其实很容易理解人生如梦的感慨。比如想想自己的童年呢?有回忆,但过去了,再也没有了。幻化的,回头看看,全都好像做了一个梦一样。到了七八十,面对死亡的时候更有这个感慨。梦啊,什么时候就得准备下一个梦了。这一个就要结束了。这就是幻化,立体电影,一场接着一场。

有心分别本身就是幻化,因为所有的辨识、判断、测度都不是永恒的,在不停的变化中。都有产生的时候,也有消失的时候。对一个事物的判断,肯定有开始,也肯定有结束。没有任何一个辨识、测度能长久保留。从物理学上讲就可以知道,事物真正的样子是永远测不准的。随时都是动态的。只不过我们是一大堆相对稳定的分子原子。

识、受、想、行、忆念、缘虑、觉知

识:就是判断了别辨识

受:指能够领受、接纳的含义。能够接受各种信息

想:概念、思想,能够体现出虚幻的形态、言语。

行:是指造作,包括身语意业。都是行

忆念:记忆、回想

觉知:感觉察知。

所有这些我们平时“心”的行为,都是虚拟幻化的,没有具体的形象、颜色。你描绘不出这个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也找不到它。当然为什么是这样的,世尊在后面就有更详细具体的讲述了。但以众生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因为众生无明愚痴,以及长久以来的习气使然。所以化现出虚妄的境界,令大家心生念著,不能自拔。

这一段讲的有点长,我们一点点来体会。无明、愚痴,这是我们很长很长以来的习惯了。因为这个习气,导致了我们能够化现虚妄境界,而且会心生念著。会入迷。

这个事情,在现在特别容易解释了。大家现在看电脑、电脑的屏幕上就有各种图文、戏剧、电影、小说。大家迷不迷?不知道有多少人着迷。那小说中的情节、电影中的人物,存在不存在?都没有。不信你把电脑拆开了看。有没有星球大战的战舰?有没有穿越小说的主人公?电脑里只有硬盘、CPU、内存。

屏幕上有什么?屏幕上实际只有各种分辨率不同的光点。但这些光点在我们的理解之下,就化现成了生动的事情。这就是现妄境界。而且生念著。入迷了。这就是我们的习惯,或者说习气。

现在更先进的技术,已经有了3D电影。立体感非常强的。已经能不需要我们自己在脑子中幻化了。直接给眼睛一个立体的图像。

所以慢慢的就会如科幻小说、电影中展现的那样。将来人们分不太清楚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没什么差别。同样都不过是提供给人的各种信号。只要提供足够的信号,就可以等同于真实。

可反过来,真实呢?不过也就是提供了丰富的信号而已。提供给你足够真实的视觉、触觉、声音等等信号。那也就是“真实”了。

科幻小说虽然能够进展到探究真实和虚幻的区别这种问题。但他们却想不出来起根本的核心在什么地方。而佛法告诉我们,我们的这种无明、愚痴的习气是最根本的问题。

因为我们习惯了,习惯了现妄境界。大家都知道网络游戏多么吸引人吧。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对虚幻的人物那么感兴趣?说穿了不就是屏幕上的画么。可在网络上,自己的“化身”打怪升级、组团PK不亦乐乎。这就是现妄境界。把那个图片赋予了“我”。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赋予了“生命”。这个大家都能有所理解。

那么说到我们的“现实”,我们的身体,也是无明给赋予了“我”的,和电脑中虚幻的人物一样。同样是我们的习气所致。我们的这个无明,根本不会管什么真、假,它就是这种习惯,习气。随时随地化现出“我”的妄境界。包括我们的身体和所谓的“现实”。不过是更为逼真一些、更宏大一些的角色扮演游戏。

所以有的青少年,因为网络游戏甚至自杀。你就可以理解了,就此而言,游戏中的世界已经相对于我们这个“现实”更加真实了。如果技术更加进步,更加逼真,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沉迷网络,不可自拔。足够多的信息,加强了妄心幻化的境界。大家已经有些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了。

而这一切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那种习气所致。因为无明而随时化现妄想境界,几个线条我们可以幻化出图画,一堆不同颜色亮度的点,可以幻化出各种图案,甚至是场面宏大的电影。如果更复杂一些,那幻化出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 。所谓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谓有

这个虚妄的心,虚妄在哪里呢?就是能思考、判断、测度的心,我们觉得平时一言一行都是自己的心所指挥,它应该是自我的主宰。可问题出来了。这个心不能自知。

不能了解自己,不能认识自己。不能弄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为什么存在、怎么会有这样那样的念头等等。

这是妄心最大的缺陷。也是我们判断什么是妄的最明确的依据。

我们还拿网络游戏这个虚幻的世界举例子。你注册了账号,这个人物身份就成了你的“化身”,实际上这个账号代表什么?一堆电子符号而已。可妄心的习气是什么,妄自谓有。它赋予虚幻的事务,“有”的意义。它认为这是有的,有意义的。很多大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孩子的游戏那么吸引人。其实大家没什么差别,不过吸引的对象不同了。孩子被游戏吸引,大人被更大的游戏吸引。

这个妄心,能够赋予很多事物“有意义”,但却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这样。无法了解自己为什么这么运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今天为什么突然就冒出来一个念头想去吃鲜笋?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出来的这个念头?不知道,反正就是有这么个念头了。

几乎没人追究自己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喜欢这个、为什么厌恶那个、自己的这些念头从哪里冒出来的?

绝大部分人都是妄心说我喜欢这个,于是就认为:我喜欢这个。都是如此。千百年来、无数劫都是如此。少有人反观问一下,刚才这个念头从哪里来的?

妄心没有这个功能。妄心不会反观自察、不会自己了解自己。只会无穷无尽地现妄境界,到处赋予“我”的概念。起觉知想,计我、我所,而实无有觉知之相,以此妄心毕竟无体,不可见故

不仅不了解,而且还自认为有,自认自己是“我”。并且觉得自己能够感知、能够体察周围的世界。于是就产生了:自我。 自我产生之后紧接着是:我的 。围绕我而存在的一切事物。但是实际上根本没有觉知,因为妄心本来没有真正的实体,没有实际存在过。你也找不到这么个妄心究竟在何处。

这个妄心会自己起“觉知相”,认为自己可以感知、察觉真实的世界。但实际上这个“觉知相”是虚幻的,本来没有的。

这个问题大家觉得不可接受。难道我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假的么。真的还是假的,我们举个例子:

做梦。做梦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是真是假?梦中也有山河大地、也有人情百态。有恐怖、有欢喜。有城市有乡村。这一切我们并非是靠对外界的觉知而来。

可见这个觉知其实并非一定要有外境的信息才行。也就是说这个觉知并不是真的感知世界。现在的科技逐步发达,骗过我们的听觉、视觉、触觉等等感官已经能逐步做到。更加告诉我们这个觉知之相靠不住。根本就是虚幻的。

这个觉知之相之所以是虚幻的,更因为产生“觉知相”的妄心,本来就是虚幻的。

为什么说妄心虚幻。因为我们找不到这个妄心,这个妄心并无可以把捉的实际。

我们的妄心并不永恒,而是虚无缥缈。忽有忽无。在这个念头过去,下个念头没来的时候,妄心在哪里?睡眠却无梦的时候,妄心在哪里?一切不思的时候,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心在哪里?

这些问题都是禅师常常问道的,为什么这么问,就是为了提醒大家那个会生灭的妄心不是真正的自我,妄心一会儿存在,一会儿并不存在。妄念多的时候似乎不察觉,因为一个接一个,好像是非常实在。但妄念少的时候就会比较明显。所以禅师们有时候会想办法让你猛的进入没有妄念的情境。

那么接下来,再进一步,一切不思、前念已去,后念未至的时候,我在哪里?

古时候的禅师选徒弟,根器较利。这个问题提出来很多人就会起疑心,啊,这个念头过去、下一个没来,那我就肯定不是这些忽来忽去的念头,那我是谁?我在哪?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对此起疑心,感兴趣。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

任何事物都不会自认自己是存在的,树木不会自认自己是树木,需要去生长开花。河流不会认为自己是河流,需要流动。椅子不会认为自己是椅子,要提供给人坐。电脑也不会自认是电脑,需要保存、运算各种数据。

所有这一切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妄想心赋予的那个名字。更不会自认为自己是椅子,而那个是飞机、这个是空气,那个是房子。

它们绝不会认为椅子和飞机有什么区别。更不会认为树木和电脑要分成两个物体来对待。

同样,没有妄想心,大家不会自认为我是“某某某”,更不会认为他是“某某某”,也不会认为这两者之间哪个是自己,哪个是对方

再进一步,没有妄想心,就不会有,这个身体是我某某某的,而其它的一切是相对于我的外境。这是我,那是我之外的世界。

世间一切都是因为妄想心而“有”,因“有”了产生此是我,彼是非。这是一切错误的起点。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内自无故,谓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种种法想,谓有谓无,谓彼谓此,谓是谓非,谓好谓恶,乃至妄生无量无边法想。当如是知,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

世间的一切都没有这种“有”,不会自认自己存在,而没有这种“存在”、“有”的妄想,则一切均没有差别。然后妄想心会产生这个错误的认知。不仅如此,妄想心并不知道这个“存在”和“有”其实并不存在,本来没有的东西,妄想心赋予了其错误的意义。于是因为这个“有”,自然就会产生有无的概念,这里有,那里无,这是我,那是你,这是对那是错,这是我喜欢的,那是我不喜欢的。由此而派生出无量无边的想法、妄念。所以一切法、我们遇到的一切境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妄想而来。妄想心是根本。

佛教中经常说“空”,很多人就不了解,这山河大地不是明明存在。明明在眼前么。怎么说空。世尊在这里开示的非常清楚,为什么说空。因为本来无所谓这存在的山河大地。本来无所谓你眼前的景物,本来无所谓出生,无所谓存在,无所谓有。

空并不是说消灭什么,实际上说消灭什么,还是承认其为存在和有的,佛法中的空是指本来没有。本来是空。

我们的妄想心则赋予了“有”,赋予了“存在”,赋予了你我、是非、善恶、等等一切。一切的问题都是从此而生。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觉知前境界故,说名为心。

这个妄心并无真正的形象、具体可把捉的对象。也是依靠境界而有的。就是在相对于外境、觉知各种外境的时候才有。这个是妄心。

这个妄心由于本来是虚幻的。如同空中虚幻的图像一样。并无一个真正的自身。如同你看到一幅抽象派的画作。你看这个像壶、他看这个像马。你说这个壶、这个马本来有没有?根本没有。全是想出来的。又比如大家的眼睛得了病。看到空中有晃动的金光、星星。你说这些金光和星星,都在哪里?哪都没有。本来没有,看错了。就是这么回事。一个误会。所以说无自相。本来没有妄心这个相。被错搞出来的。

妄心就是如此,本来是没有的。就和大家因为眼睛有病,看到虚空中本来没有的花朵、星星。这些东西本来没有。本来没有妄心,当然就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形象、具体的对象可以把握。你找不到的。

妄心也是依靠对境而有。前面说了妄心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的各种思想、判断、辨识等等无一不是针对一个对象而来的。都是有相对的对境才有的。而没有对境,妄想也就失去了依靠,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妄心的作用就是感觉接受各种信息,并且进行针对的思考、判断、推理、辨识、总结。失去了对象,妄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如果没有对境,把这个对境去掉,自然也就把妄心去掉了。

故此大家就可以观察一下自心,自己的念头是不是都是有对象的,有一个针对的目标。或者再观察一下,如果没有任何对境、放弃任何对象,对立的事情,自己在哪里?

就好像六祖问的问题: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本来面目? 现在我们该知道六祖为什么要这样问了吧。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源主。

这个妄心与外境界相互依存共生,但并无先后次序。它是一切境界事物的源头和主人。

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因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妄心不能了达一实境界、不能了解体会真如实相,故此说心有无明。因为无明而化现种种虚妄境界。而无明消灭,种种境界也自然消灭。

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


并不能说一切外境界自己不能了达一实境界,外境界也有无明。更不能说因为外境界的缘故,而产生无明。因为诸佛并未因外境界而生无明。

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因如此义,是故但说一切诸法依心为本。

再则,无明妄心并不因为外境界消灭而消灭。因为一切外境界本来没有,虚幻无实。本来是空。所以说一切诸法均以无明妄心为本。

世尊在这里给我们用严密的逻辑分析了无明妄心和而外境界的关系。它们之间虽然无法分出次序先后,但却是以无明妄心为主。无明妄心是一切境界事物的源头。

诸佛不生无明,说明生不生无明和外境界并无直接关系,因为诸佛并不因为外境界而生无明。

从这里我们就能领会一点。修学佛法该从何入手。世界上不少宗教、哲学不了解这个,所以对于解脱痛苦走错了方向。甚至有的外道邪教以自杀、屠杀等手段,妄想通过消灭自身、他人、改变外境界的方法获得解脱。这都是走错了路。

我们之所以没有最终极的智慧,无法摆脱无明愚痴,问题并不在外境界上,如果在外境界那么说明我们获得的智慧是不可靠的。外境界改变岂非我们的智慧也要改变?一切问题是在无明妄心上。一切佛法的修行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做文章。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


诸法,也就是万法。是指一切现象与存在,通俗的说一切你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妄心所为。

义是指意义、道理。体是指本质、实质。义体不异,就类似佛法中常说的理和事。这两者并无差异,我们只是为了更容易理解而进行了分类。实际上这两者都是被妄心所包含。

无论是理上的,事上的,其实不用非要区分。大家只要把最核心的东西搞清楚就好了。因为一切都是妄心所摄。

在佛法修行上,无论是戒律、禅定、智慧、般若等等,还是世俗中各种事物。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这个心。因为一切都是妄心所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所以从此心下手,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法门。

现代社会很多人了解佛法一开始并不是求智慧,而是求福报、世俗中的各种利益。当然这也很好,能够在佛法中种下善因。佛法也有很多办法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里面有的人就有感应,有的人就不是那么灵光。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注意这个核心。佛法中所有的办法,都是围绕这个心来运作的。各种办法、法门、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原则是一样的。那就是在调控、运用这个心。

假如佛教的某个法门你虽然做了,但并未真正影响、调控到“心”,那自然就差强人意。

比如念佛,为什么说有时候喊破喉咙也枉然呢,嘴里念,心里没念,耳朵没仔细听,最后妄想心跑到其它地方了。那效果就不行了。

你求菩萨这个事情,那个事情。天天念多少遍佛号,可如果仍然是妄念纷飞,甚至念佛号的时候也一样,这说明心并未被影响多少,自然也暂时看不到结果。虽然种下了善因。但想要见到结果就不容易了。

这就是佛法修行的唯一法门。不二法门:一切唯心所摄。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从心所起,和心一起造作万象,它们都是必要的条件,生灭都是一起的。要有一起有,要灭一起灭。

一切境界都是随心所缘念,因为我们的妄心是念念相续,不间断的出现。因为一切外相也是持续不断的存在。但因为这个并非永恒,所以只能说暂时为有。

这个现象其实就和我们看电影一样。电影,就是一幅图片接着一幅图片,连起来就好像是真实的动作一样。我们所了解的世界其实也是这样。因为心所化现,和外境界一起作用产生了一个让我们以为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妄想心持续不断的作用产生的。因为妄心虽然有生有灭,但却连绵不断,让我们就误以为这个世界是持续存在的,真实的。

妄心和外境界一起作用才会产生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这就好像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样,缺了谁都不能构成整体,存在的时候就一起存在,消失的时候也就一起消失。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

接下来世尊给我们把佛教中的“心”,做了明确的分类。这个分类简明易懂。并没有太多的名相、名词。但是能够让我们清楚佛法中这个心的含义都包括什么。

我们先大致根据这个开示做一个划分:

心包括: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中又包括两个部分:真和妄。

这就是我们说“心”的构成。

其中的真心,就是我们说的佛性。真如。这个心是清净的、圆满的。没有烦恼、错误、痛苦、变异。没有障碍和局限。而且是我们难以窥见和把握的。这个真心是永恒不不变的。一切诸法都是在这个真心的基础上产生建立的。没有真心,一切都不会存在。

前面说了真心就如同虚空,没有虚空,一切都无法存在,可世间一切却又不是虚空。

所言妄者,谓起念、分别、觉知、缘虑、忆想等事,虽复相续能生一切种种境界,而内虚伪,无有真实,不可见故。

而心内相,妄的部分,就是我们平时弄的各种思维念头、感知、记忆等等。这个妄心,是能够持续不断的变现出种种境界,前面也说过了。如同电影一样,一个个画面连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立体、动态的情节。妄心就是如此,一个个念头、感知、记忆变现出一个连续存在的世界。

但是这个妄心是虚幻的,并无真实的本质。也找不到此妄心的存在。就如空中虚幻的花朵,电影中各种虚构人物一样,根本并不存在。所言心外相者,谓一切诸法种种境界等,随有所念,境界现前,故知有内心及内心差别。

心外相呢,就是我们所了解的一切存在与现象,我们所在的世界、万物等等。随着我们的妄念而变现出来的境界。由此我们才能体察出我们所存在的妄心,和种种不同的妄念差别。

如是当知,内妄相者,为因为体;外妄相者,为果为用。依如此等义,是故我说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内妄心和外妄相的关系是什么呢?内妄心是因,是本体,外妄相是果,结果,是本体的运用,体现出来的作用。

所以说一切诸法都可以称为心。因为都是心的作用。

这个关系说的很明确。心内相中的妄,是心外相的根源,本源,心外相是我们的心内相的体现和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一切存在都是心的体现。而且是妄心的体现。都是妄心所主宰。

又复当知,心外相者,如梦所见种种境界,唯心想作,无实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无明识梦所见,妄想作故。

我们又应该知道,心外相,也就是我们了解的这个世界,如同梦中所见的一切一样。都是妄心造作的,其实并不存在。所有的境界现象都是这样。都是无明梦见,妄想造作。

说到这里,对于佛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我们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佛法的最终目的是干什么?让大家梦醒。不再做这个梦了。

现在我们感觉这个梦很真实,一切都真实可依,有时间、有空间、有感觉、有触觉,有思想、有理论。等等事物,无不彰显着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是真实的。可我们还是有很多的困扰,为什么人会死?假如真实的世界,我们这个“我”,死了去哪里?

很多人认为是人死如灯灭,就是没有了。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我”凭空就出来了?然后又自然消失了?那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我”是长久存在的,那为什么身体会死,死了“我”又去了哪里?

但是假如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境,那就都能解释的通了。我们不过是梦中的角色,我们也并未真正存在过,真实的自我现在正在睡觉。而我们之所以由生至死,不过是一场梦,接着变化了,又变成了另外一场梦。

禅师们有时候会说:不移半步到西方。

如果你真的了解这个无明之梦,就能理解这句话了。不外乎一个梦境,变成了另外的梦境。真正的那个自我,那个本性真心其实根本未曾移动。而妄心不过是更换了一个场景。又开始了另外一出戏。复次,应知内心念念不住故,所见所缘一切境界亦随心念念不住,所谓: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是生灭相,但有名字,实不可得。

我们又应该知道,这个妄心是念念不住的,什么是念念不住?不停留,这个妄心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一件事物上面。而是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连绵不断的变换着。大家想想,自己平时的念头是不是这样,从起床,到上班,你的念头不会只有一个,而是成片的涌来,几点了?上班不?早点吃什么,衣服在哪里等等,这还是好的,很多念头是我们自己根本没有察觉过的,沮丧的、悲伤的、兴奋的。不一而足。这些念头都不会停留,来了一闪而过,接着下一个,不断变换的。

所以说妄心有,则种种境界现象有。妄心无,则种种境界现象灭。妄心存在,就会存在我们认知的种种境界,妄心消失,虚妄的东西也跟着消失。
佛法为什么教导禅定、制心一处,这个太难了。把妄心定在一处,不动,那是非常困难的。一旦你做到了,那就等于说消灭了绝大部分妄心。也就是用这种办法来减少妄心,妄心极大减少了,虚幻的现象也自然极大的减少了,我们了解真正的自我、佛性就容易了。否则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我们很难挣扎出来。

这个妄心生生灭灭,一个来随后又灭,接着下一个念头来,又灭。生灭相。只有名字,并无真实。不可得,你得不到。因为没有真实,真实的是不会生灭,能灭的话自然得不到。就算貌似得到了,也还是等于没有。因为会灭呀。

大家想想,人生几十年,你这几十年的念头现在保存了几个?你得不到的,都是妄的。

很多人着迷于这个世界的工作、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事业追求、婚姻、儿孙,等等这些。从佛法角度说是空,不少人就不理解,为什么空?这不都是真实的吗?我们能离开现实社会么?眼睁睁的现实为什么是空呢?

的确,说的也有道理。倒不是因为这些是真实,而是因为妄念是念念不住的,是连贯的,虽然一个过来灭了,接着下一个来,但却是连贯的。有前因后果的。所以我们就觉得真实了。

类似电影的胶片一样,下一个图片,总是以上一个图片为基础的,一个个下来,就变成了连贯的动作,丰富的情节了。这样我们就被陷进去了,变成了这个人生情节的忠实粉丝。而看不到其实人生的真相不过是一大堆妄念的集合。

妄念灭了我们才会离开这个陷阱,才会脱离这个情节的车轮,避免跟着它继续滚动。也就是脱离轮回。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来至于心,如镜中像,无来无去。是故一切法,求生灭定相,了不可得。所谓一切法毕竟无体,本来常空,实不生灭故。

我们所说的内妄心和心外相,也就是和外境界之间其实并无交集,妄心并不会跑到外境界,而外境界也不会跑到妄心这里。这个关系如同镜子中的影响一样。没有实质的来去,仅仅是显现的影像。所以说一切境界想要了解其真正的生灭之相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境界、外境,本来没有实体,本来并不存在,既然本不存在,也就没有所谓生灭。

很多人探求真理,人生真理。其实我们所了解到的,能够认知到的,其实都不是真理。这似乎听起来不禁令人绝望,也令人无法接受。但现实中物理学家却发现我们所能了解、观察到的,其实都仅仅是事物外界的部分信息。而事务的真实面目从理论上是无法真正探知的。

佛陀其实在这里早就给我们做了一个精辟的叙述。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的妄心和外境界本来就没有交集,没有往来。妄心本来虚幻,所以就不会有所谓的往来。只能如同镜子中显现的影响一样,反映出事物的一部分形象。

而这个镜子每个人还各有不同。有的尚且平坦,大部分干脆就是哈哈镜,甚至万花筒,更甚至是显示屏。本来没有的也能显示出来。

所以在妄心是无法反映出真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它除了本身虚幻,并无实际存在之外,它只能反映事物的映像,而且还是扭曲的形象。比如,我们只能接受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等信号。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就是凭着这些信号,然后在妄想心中综合出一个外境。但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吗?当然不是了。

这些信号不是事物的本质,更不是事物的本身。我们了解到的不过是外界的某些特性,而非外境界的真相。

而真实或许和我们所了解的完全不同。

很多朋友看过《骇客帝国》科幻电影。那里叙述的就是一种可能,和庄子梦蝶的道理一样。都是对显示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疑问,这世界可能仅仅是外界灌输给的信号,一个梦境。让你认为这是大厦、那是土地、河流、机械、其它各色人等。当然电影探究的是一种可能,可能是这个样子的。

佛法告诉我们:虽然不是有什么造物主灌输的程序,真实世界也并不是如电影中的那种描述,但我们生活的外境界的确就是各种信号的传输而已。

不过佛法的比喻更为简单,如同镜子中的影像,我们了解的永远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妄心中的影像。

更不要问镜子中有影像,那肯定应该有原物吧?呵呵,没有原物。电脑显示屏显示的各种图案都有原物么?没有。就那么出来了,电影中的各种虚构形象,会有原物么?没有的。妄想心也是如此,外境界也是如此。毕竟无体,本来空寂。本来没有。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很让人失望是不是?没关系我们现在还是梦中说梦吧。如是一切法实不生灭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彼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以无分别相故。无分别相者,于一切处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一切现象本来并无生灭,也就没有境界差别,本来同一,名为:真如、第一义、自性、清净心。这清净心是纯净圆满的,没有分别相、差别相。遍满十方,无所不在,因无所不在所以能建立一切现象。

前面说了一切法,本来不生,也自然无灭,本来没有生灭。也就是真正的真相是,并无万法,并无外境界、并无妄心、并无这些纷纷扰扰,百态丛生的世界。这些都是妄心所现,本来不生,本来虚幻,本来不真。

而没有这些,剩下的就是真实。什么是真实的?真实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没有时间前后,没有大小区别、没有你我,没有群体和集团。远离各种区别、判断、辨识。真实的境界是纯净、圆满的。这个真实的境界就是佛性、自性、真如、圆觉。就是一实境界。

这个真实的境界无所不在,遍满十方,无一处缺乏、无一处没有。处处同一。而我们一切妄心所显现的万法则无不建立在这个真实的世界。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功德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一切现化,种种功业,恒常炽然,未曾休息。所谓遍一切世界,皆示作业,种种化益故。

这个真心,又称如来藏,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清净功德。诸佛法身,本来没有障碍与缺陷,自在不灭。种种化现、作用,始终运作,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停止和间断。一切十方世界,都是如此运作,种种化现利益。

现在说到真心,真心又称如来藏、又称佛性、法身等等名字,不一而足。这个真心具足一切功德。妄心有没有这个功德?没有,只有法身佛性有这个功德,而这个法身佛性我们人人本具,我们人人都有。所以大家不要担心,不必恐惧,说修行佛法如何如何艰难。其实不过是大家本有的东西,找到它就可以。

真心佛性本来具足,本来圆满,因为一切功德、一切变化,无不是以真心佛性为基础。没有真心佛性的功能,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妄心与心外相均因真心佛性所提供的功能而有,也无法脱离这个如来藏。

但真心虽然化现种种运作,提供种种妄心、心外相所需的功能,却自己并不曾有丝毫动摇和改变。

前面的比喻曾说过,镜子里景物在不断变化。但镜子从来不动,镜中的景物确需依靠镜子提供的功能而有,也无法脱离镜子而显现,镜子对于镜中的景物来说那就是“具足一切功德”的,一切都依靠镜子的功能而建立。

所以不要说佛性真心我们并不了解,不能达到。其实我们时时刻刻在使用它。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一切就是依靠佛性而得。我们的形象体貌,外界环境,内心变化,无一不是佛性、真心所提供。只是我们的运用方式有点问题。

佛性真心没有分别,并不会针对善恶而有所区别。不会因为这是善就多加一点,那是恶而减少一点。因为一切善恶、外境并不是佛性真心造作,而是妄心造作。佛性并没有做这种区分变化。佛性真心只提供其基础和功能。这一点是其它任何宗教都不一样的。佛教并不承认有所谓的造物主。如果有所谓的造物主,那世间的一切罪恶都是它造出来的了。佛教告诉我们,大家本具佛性,一切功能,一切运作、一切现象都是佛性提供的功能和基础,妄心和外境才是造作的实施者。

如同一块显示屏,显示屏其实本身并无特别的喜好,显示屏可能显示喜剧、也可能显示悲剧,可能歌颂英雄,也可能阐述邪恶。这都是妄心造作,一旦妄心消失,一切影像也都消失。妄心灭,则境界亦灭。而各种情节剧情和显示屏其实半点关系没有。哪怕剧情多么波澜壮阔,显示屏从来不会因为剧情而有变化。

佛性真心也是如此,一切妄心外境、千万年也好,无量劫也罢,众生芸芸,都是以佛性真心提供的功能运作而化现,但佛性真心从来不动,从来没有改变。也从不因为这是佛菩萨就多些,那是地狱众生就少些。

实际上我们和佛一样在运用着佛性,我们遇到的幸福与困苦,痛苦与快乐,遇到的一切、了解的一切,都是依佛性而建立。区别只是我们是被妄心所控制,而佛菩萨则选择放弃妄心、放弃无明。
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所谓无分别相,不念彼此,平等无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业,同自然化,体无别异故。如是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故,随诸众生死此生彼,恒为作依。

一佛身,既是一切佛身,一切诸佛,则是一佛身。有所运作都是一样,没有分别,不会有彼此之念,平等无二,因一法性有所运作,则其体性为一切法性统一,因为并无体性上的区别。所以说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随众生的生死轮回,为其依靠。

这一段说的,一佛身,则是一切佛身,一切佛身,则是一佛身。是佛教中常用的一段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好似玄妙难懂。甚至被后人神秘化。其实佛陀并不会故意说让大家难以理解的话,佛陀的开示只会是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的了解他所讲述的内容。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指的是佛性真心的特性。诸佛法身,本来同一,本来没有二,没有三,没有四,更没有无量众生。没有无量诸佛、菩萨。诸佛法身,也就是如来藏,也就是真心。那个是没有你我他的,没有123。故此佛性谈不上一,谈不上一切。佛性就不分1/2佛性、或者百分之几。这就如同银幕上的角色,虽然有名有姓。但你不能说显示张三的这块屏幕叫张三的屏幕,显示李四的屏幕叫李四的屏幕。屏幕就是屏幕,里面哪怕显示了亿万人,也只是一块屏幕在运作。

只不过我们很少发觉是屏幕在显示影像,我们一般只会指着屏幕说:张三如何如何,李四如何如何。所以佛陀告知大家,佛性不会划分彼此,不会有张三李四之分,人人平等,人人无二,什么是无二,无二就是没有二,只有一,就是一个,再怎么数也不会数出个二来。

不少人总是觉得难以理解。总觉得张三的佛性,怎么会和李四的佛性同体无二呢?这个世界那么多众生,那不乱套了么?不乱套,佛性虽然无二,妄心却是有无量。无量众生也不过是无量无明妄心的体现。这个无明妄心体现了多少众生,都和佛性毫无关系。镜子中可以映出亿万人,一个个都活生生的,不曾有一丝混乱。就是这个道理。

对佛性来说不仅仅是众生个体,甚至空间、时间都不过是妄心的展现。和佛性也并无关系。问一下,虚空中可有佛性?当然有。遍一切处,虚空中怎么没有佛性?可有些人搞不清楚佛教教理,就会认为,啊,佛性是众生才有的。错了,这个说法颠倒了。众生是什么?众生是无明妄心的展现。可以没有众生,但不会没有佛性。成佛也并不是真的去把一个众生搞成高级生命。成佛是知道了解佛性,消除无明妄心,消除人我之念,换句话说是“消灭众生”。

那么虚空呢?空间不过是妄念的展现,时间也是一样。佛性为什么说遍一切处,圆满不动?当然是不动的,因为空间对佛性没有意义。佛性真心本来没有动与不动的区别。虚空也好,山河大地也好,无一不是妄境界,无一不依佛性而起。

所以众生生此死彼,佛性动过吗?没有。众生无论是在婆娑地狱,还是极乐世界,佛性从来不动。不曾移过半步。所以对于真正了达佛性的人来说,就是不移半步到西方。西方只在目前。譬如虚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种种形类,以一切色像种种形类,皆依虚空而有,建立生长,住虚空中,为虚空处所摄,以虚空为体,无有能出虚空界分者。当知色像之中,虚空之界不可毁灭,色像坏时,还归虚空,而虚空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诸佛法身亦复如是,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长,住法身中,为法身处所摄,以法身为体,无有能出法身界分者。

对于佛性,世尊继续给我们用比喻来解释,如同虚空一样,能够容纳一切万物。一切万物外境,都依虚空而有,都是在虚空之中,被虚空所摄受,以虚空为基础,没有能够脱离虚空的事物。而万物可灭,虚空不可会灭,无论万物会灭与否,虚空则毫无动摇,没有增减,没有变动。

虚空是佛陀在解释佛性的时候常用的一个比喻。以虚空为喻,佛性也有相同的特质。佛性、法身能够容受一切众生的种种果报、种种因缘转变,这些都依靠佛性而得存在、增长。被法身佛性所摄受,于法身佛性中存在,以法身为其本质,没有能脱离法身的。

这些特质我们了解佛法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些是我们了解佛性、指导我们修行的重要原则,深刻了解这些内容就是直接进入佛法最为核心的部分。

就佛性真心而言,众生的一切因缘果报、轮回都是容纳于其中的。如同镜子中存在无量人物,这些人各个不同,有不同的因果,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外境,都不一样,而这一切都是容纳于佛性真心之中,以佛性真心为本,离不开佛性真心。虽然如此,但佛性真心并无任何改变、没有变动,没有增减。无论我们是智慧、是愚痴,是佛弟子,是魔王,还是地狱众生,佛性真心没有任何却别,没有任何不同,而且都是依靠佛性真心在运作。无论是作恶,做善,都是如此。

即便众生可灭,佛性不可灭。如同万物可灭,虚空不灭一样。佛性真心并不以众生成佛、不成佛、众生死亡、轮回、移动、迁徙而有任何变动。就众生而言,一切皆是幻化,虚妄的万法,无一不是成住坏空。众生的一切无一不是有开始、有存在、有会灭、有空寂。故此均是幻化。但佛性真心则没有开始和出生,没有开始和出生自然也没有存在,没有存在,自然没有毁坏。本自空寂。

佛性本来空寂,亦如虚空。虚空可有体相?可有音容?虚空并非存在,也并非不存在。佛性也是如此。佛性并非我们常人能够理解是是一种“存在”,有那么一种物质,可以称为佛性。这是错误,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可以称为佛性,因为如果有,佛性就成了可以把捉,可以存在的事物,那就肯定有了开始,也会有毁灭。这个后面世尊还有专门的阐述。当知一切众生身中,诸佛法身亦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归法身,而法身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如同虚空,我们一切众生的法身、佛性,也同样不可毁坏,即便烦恼消灭、众生我见消灭、法身还是法身,并无增减、变动。但是因为无明的关系,因为愚痴的因缘、被熏习力量所影响,化现出虚妄境界。因为虚妄境界熏习力量,而起妄想相应的心,知道有我,有我所有的,造作积累各种业力,受生死轮回痛苦。故说这法身名为众生。

前面已经说了,诸佛法身、众生法身同一,本无二分。一切众生无不有诸佛法身。诸佛法身也不可毁灭。烦恼消灭、众生虚幻的妄境界消灭,剩下的仍然是法身佛性,法身佛性并无任何变动、没有增减。有无众生并不会影响佛性法身。

众生身中法身不可毁灭,并不是说众生身外就没有法身。没有佛性。大家在此多加注意。众生本来幻化,因为无明愚痴导致我们有了一个错误,一个错误的认知,这个错误的认知反复熏习,习惯成为自然,出现种种虚妄境界,出现了“我”,出现了“我的”,这才出现的众生。众生无一没有“我见”,没有“我所”,因为有我,所以有他,有众生,有善恶,有对错。有轮回。所以称其为众生。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法身,却又根本不影响法身。因为本来虚幻。

如同虚空中幻化出来的花朵。你可以称其为花朵。虽然这个花朵是虚幻的,一旦溃灭,仍然是虚空。但被妄想左右的我们很少对这种虚幻的花朵说:这是虚空。都认为这是花朵。

又如大家看到的电影屏幕,屏幕上成千上万的人物,大家都被剧情吸引,只会指着屏幕说这是张三、那是李四。却没有人会说:这是屏幕。

佛性也是如此。众生芸芸,同样幻化。同样佛性本来不动,可是被妄想左右的我们只会说:这是我,那是你,这是我的,那是你的。没人会说,众生本来虚幻,本来无我,本来清净,唯一法身。

从无始来,就是没有开始,为什么没有开始?时间也是幻化,因为有了,人我,有了众生,就会有生死,就会有时间前后。如果你去追之前是什么,能够永远追下去。不过没有意义。比如一个虚构的人物,你可以反复追问他的爷爷的爷爷是谁,再往前的爷爷是谁?可以一直追下去。但没有意义。因为人物本身就是虚构,时间就本来不真实了。所以佛教用无始,没有开始。当有了“我,我的”,才会有开始,有生死,有时间。

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愚痴,就是非智慧,就是非真相。不是真相却能幻想,却能有妄念。却能化现妄境界。因妄念和妄境界产生有“我”的感觉,有了我,进一步有“我所”,就是“我的”。因为这个才会造善造恶,生死轮回。才会称为众生。

而众生造善造恶也好,轮回生死也罢,怎么样?其实也是虚幻。本来虚幻。法身不动。本来不动,没有增减。本来无妄轮回,无妄人我。一切清净。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众生之中如果法身佛性的熏习、影响有力,则烦恼逐渐减少,厌离世间轮回。会求涅磐道,相信一实境界,修六婆罗密等一切菩提法,这样的人名为菩萨。如果这些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则得远离无明迷惑。这称为佛。

大家修行佛法为的是什么?各有各的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脱离轮回,破除无明,证得佛果。佛法的修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里用简单的话讲的很明白。众生依法身佛性而熏习,就能逐渐消除烦恼,生菩提心,厌离世间。于一实境界生信心,修行六婆罗密。这样的人叫菩萨。

很多人修学佛法后有不少的烦恼,为什么,一方面想学佛,一方面又贪恋世间的各种事物,无法自拔。今努力两天,接着怠懈三天。进一退三。你没有根本。没有真正的出发点。没有真正的厌离心。厌离心怎么来的?法身熏习有力才行,你要依法身自性为核心来修行,这样烦恼自然逐渐浅薄,烦恼少了,才能真正去求涅磐道。才能真正修行禅定、智慧、戒律。不少人学佛是戒守不了,诵经耐不下心,打坐也是隔三差五,功夫也没长进。好想学了佛,选择多了,妄想也多了,烦恼也多了。

这是起始点就有些错位。前面《占察善恶业报经》已经明确说了: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这个道理是一样的。烦恼太多的人,也就是业障太多,这样的人学佛就似乎困难重重,想进步特别难。那么你先从了解、深信法身自性开始吧。好好体会玩味。这样烦恼自然减少。厌离世间的心、修行佛法的心自然而然就有了。自然而然,就进入了大乘佛法之门。这就是为什么下卷开头说: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长故,速疾得入菩萨种性。这里就再次提醒大家。强调一下。

同时跟大家说清楚,佛法到底是干什么,菩萨道到底怎么修。
那么成佛呢?修行菩萨道,圆满一切善法。这个善法,什么叫善?真正的善是什么?在佛法中有很多种解释。那么最根本的是什么?智慧叫善、愚痴叫不善。远离人我叫善,妄想执著叫不善。真的善,是圆满清净的。真正的 善是法身自性。这个只有善、没有恶。因为只有法身自性是没有烦恼,远离痛苦,恒常不灭的。世间很多的善是有漏善,是善恶相对的。

佛法成就的最终的善法,就是法身自性。佛教中你说功德福报大的事情多得很。但没有任何功德福报能同法身自性相比,因为法身自性才是功德之源。任何事情都无法和其相比。

一切善法满足,只能通过法身自性,一实境界来实现。因为其它任何事情都无法满足,凡有所作皆是虚妄。唯此真实。

远离无明睡者,是为佛。无明愚痴就如同我们的一场梦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有对人生如梦的阐述、描述。庄周梦蝶,黄粱美梦。都是典故。但没有佛法这样告诉你这个梦是怎么回事,梦该怎么醒,醒了之后我们有什么好处,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这个只有佛法做到了。

无明轮回就是在睡梦中。梦中你可能经历了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一世世的风霜雪雨,噩梦连连,偶尔会脸带微笑。现在有人开始叫你了。诸佛菩萨再开始叫大家了。度化众生说的真实点,就是诸佛菩萨想让大家醒过来。

大家演戏演的时间太长了,角色扮演一场接着一场,太投入了。需要回归本来面目了。佛菩萨就是干这个事情。看看哪个有了厌倦心,想出来了,就帮一把。佛法就是用来干这个的。

梦里大家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甚至可能是蝴蝶,是走兽,和我们现在一样,我们不过是做一个叫做“我”的梦。这个梦里,有我。于是就有我的什么什么,我干什么什么,我有什么什么。于是追求、积累、反复、失去,从生至死,轮转不修。

现在该醒醒了。醒了就远离了“我”,就远离了无明睡梦,就是佛了。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而众生、菩萨、佛,这不过是依照世间的假名而有所称谓,有所区别。对法身来说,并无改变,没有差异。

成佛也好,菩萨也好,众生也好。这叫世间假名。就是假的。实际上本来没有这些东西,这些区别。没有所谓的佛、菩萨、众生。本来没有。都是因为有了虚幻的世间,才有虚幻的妄想和名称。没有妄想,哪里来的佛菩萨?

那么成佛了,得到了什么?没得到什么,因为成佛,法身佛性并不动,并没有什么变化。除了我们虚幻的梦境消失,真实的东西未曾有一丝改变。法身佛性在众生、地狱不减、在佛菩萨不增。法身佛性并无差别。梦中大千世界宛然存在,梦醒了一切都无。你得到什么了?只不过是从噩梦中醒来而已。因为真实本来是没有痛苦、没有错误、没有变异的。

所以说“佛““菩萨”“众生”,这都是梦话。梦醒了本来没有,没有众生,没有佛,没有菩萨。本来清净,圆满无二。

法身佛性,从来未曾动过,众生也好,菩萨也好,都是梦中的事情。如同我们做梦时候谈论梦该怎么醒一样。梦中说梦两重虚。什么时候醒了,就没了。

要说有人做梦做得也挺好的,梦中能笑出来。这是好梦。梦里非常舒服。这时候叫他醒或许就非常不愿意。但绝大部分人少不了做噩梦。也自然少不了想脱离这个噩梦。这就是佛菩萨帮忙的地方了。醒了,自然没有众生、没有菩萨。佛呢?本来不生,焉何有灭。本来没有。

很多人还是需要靠逻辑思维去推论,这个习惯很强,所以他就很难理解这个本来无佛的说法。这似乎完全颠覆了佛法么。其实恰恰是这样。按照逻辑来说,既然有佛,那就有开始,第一位佛哪里来的?什么时候生的?什么时候灭的?这些问题都很符合逻辑。这放在佛法中就是错误的。本来没有,本来不存在。因为法身本来不动,没有你成佛的时候法身是佛,不成佛的时候法身就变化了。没有变化。

唯一不同的是妄,虚幻的妄念认为有众生,认为有菩萨,认为有个梦需要醒。于是就妄称梦醒后为佛。其实一切都是虚妄的想法。用《圆觉经》的说法就是: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本来没有这出戏。本来梦里的一切就是不存在。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

前面是简单的说了一下一实境界的含义。若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两种观法。一个是:唯心识观,第二个是真如实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

学习唯心识观该怎么做呢。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语意业的造作,都要观察。了知一切均是妄心,乃至任何境界,只要是妄心所念、所住。都要观察。不要令妄心无记攀缘而没有觉知。

前面讲了一大段,就是地藏菩萨给大家简单说了说一实境界的含义。有的人能够听进去,有的则是一头雾水。这也很正常。不是每个人都有福报和善根,一上来就对一实境界有兴趣,甚至有所领会的。

接下来说的则是具体的修行方便,具体的法门。这个更多人会感兴趣。因为不少人对于佛性法身是有兴趣,但鉴于相关的教理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所以不知道如何修行。尤其是后世以禅宗为代表,讲究参禅、参话头这样的方式,表面上看去玄而又玄,初学很容易有畏难和迷惑。就更不容易进步。

其实直指佛性法身的修行法门不是没有,地藏菩萨在这里说的就很明白: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这就是初学就可以直指法身佛性的法门。捷径中的捷径。最为直接。

那么具体的法门就是先修唯心识观。

这个唯心识观怎么修?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观察自己的身语意的造作。由此知道一切都是这个妄心的作用。或者说只要是我们的心有所念,心里在挂念什么,想什么、琢磨什么,都要了解观察,都要觉察。不能糊里糊涂地过去了。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心里想什么自己其实并没有觉察,想什么就是什么。心里起什么念头自己其实从来不曾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看。都是认为念头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这些念头。念头想什么那就是自己想什么。亲如一家,甚至浑然一体。不过这正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妄心的作用。起的妄境界。

让我们观察自己的心念就是让我们开始入手破除这个妄心展现的妄境界。

观察自己的心念说起来容易,可要一开始掌握,还要随时随地观察,并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因为大部分人习惯了被妄念左右。观察个三五分钟就被妄念牵走了。脑子里的念头跑了十万八千里转移大圈,才又想起来,呀,我没观察呢。

所以建议大家先不用急着一切时,一切处观察心念。而是找个固定的时间来做。不一定非要摆个打坐的姿势,只要这个时间腾出来,我们专门观心。这样习惯了,才会逐步在生活中也能观心。否则我们妄念和觉察容易打架,不容易兼顾。

这样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只要什么都不干,静静观察自己的心念。如果还不是很清楚该怎么修,那我再说的更浅白一点。坐在哪里,别的都不干,就问自己一个问题:现在我在想什么?反反复复地问,问一下,就会有一次觉照。慢慢地这个问题就会连城一片。如同一个镜子一样,自己的什么心念都会清清楚楚的映现出来。不少人听说过一个禅宗公案,说一个禅师向一位大居士乞食,居士询问:古镜未磨时如何?”道禅师答:“黑如漆。”店主再问:“古镜既磨后如何?”有道禅师答:“照天照地。”结果大居士不供养。

不过居士的问题,其实并非那么玄妙。凡是禅观入手了的人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是那么回事。而且你到什么程度,说出来的话行家一听就明白。这位禅师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等大家把唯心识观练熟悉,有了点成就了,也会知道黑如漆是怎么回事。没有观心之前自己就是黑如漆。没有光明、没有觉醒。随着你不断的询问自己心里想什么,慢慢地这句话就变成一面镜子,不劳费力,自然而然就那么映出自己的一个个念头纷至沓来,又渺然无踪。那就是照天照地了。

而且告诉大家这是积累福报的无上法门。为什么,我们以后再详细说。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对于我们的念头都应该观察。我们心有所念,都应该令自己清楚觉知。了解自己的各种妄念自生,而非一切境界,有妄念,有分别。

对于我们自己的妄念都应该觉知观察。我们的妄心随时随地在变幻,不断地挂念不同的东西。思考不同的事物。这叫心有所住,心有所缘念。我们应该令内心对这些念头一一觉察。知道自己的念头在琢磨什么,挂念什么,思考什么。

这样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平时控制自己的念头,自己的那些分别、评判、推理、喜好、厌恶等等,都是自己的内心所生的。并非外境界所生,也不是外境界有所分别。都是自己的凭空妄想。比如对于同一块石头,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想法,这就是妄念凭空产生的。和石头真的关系不太大了。

不过这里跟大家强调一下,唯心识观是让我们观察自己的念头,觉察自己都在想什么,挂念什么,思考什么。但并没有让大家对这些念头有所评判,有所区分,甚至有所行动。这一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比如你发现自己有些念头非常不堪,不必难受、不必反感,更不必非要压服住,想方设法去不再想。这些都属于针对自己的念头有所行动了。这都不要。我们需要作的只是觉察。觉察就够了。这一点是不少人学习禅观很难入门的原因。

觉察只是做一面镜子,只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用去处理这些念头。一旦你去抑恶扬善,一旦你感到惭愧、或者激动,或者难过等等,甚至想办法去处理它,其实就是被这些念头所左右。就被这些念头牵着走了。那就不容易上手。

对付妄念的最好办法,就是清清楚楚地知道,觉察。但不予理会。只要知道就够了。无论你的妄念多么不堪,多么令人激动,多么恐怖,多么慈爱。这些都不是跟随、反对这些妄念的理由。哪怕你心里想的是准备发动世界大战、准备杀人,也是如此,只要清清楚楚地知道。

清清楚楚地知道,如同镜子一般,里面的内容是清清楚楚的映现。但镜子绝不会对镜子映现的内容有所反应。我们也是如此。妄念我们逐一觉察,但不予理睬,既不跟随这些妄念,也不反对这些妄念。

这并不是放任,放任的话,肯定是我们认同了妄念,跟着这些妄念走了,那就是被妄念所左右,那就肯定会按照妄念的想法执行,会有各种情绪和反应了。我们平时就是如此。这也不是如石头一样无知,因为妄念都一清二楚,自己都知道。

唯心识观就是这么入手的。一开始肯定大家做不到那么好。哪怕是抽出时间,专门进行禅观,有人甚至还会加上其它的方法调整身心。但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被妄念左右。开始做几分钟可能还是那么回事。但不知怎么一晃自己就放弃了觉察,跟着妄念变成了一体,随着妄念就走了。身体似乎没动,但觉察没了,只有妄念。过了半天才缓过神,发现自己又被牵走了。这是很正常的。初入门的都是如此。

这里就是需要坚持了。坚持下去,慢慢的就会形成习惯。慢慢就能把持住自己,让觉察连绵不断。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

我们观察自心生起的念头,比如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等各种念头,但一切境界并未起这些念头,一切外境并无这种妄念,本来并无长短、无好恶,无有无。本来离一切相。这样观察自己的念头,就会逐步体会一切法唯心想生。

修行唯心识观的法门,逐步深入,就会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心念是如何升起,如何消灭,如何转换的。这个过程有时候非常快,有时候则能持续一段时间。但无论如何妄念基本上都是不断变动的。从这里的房子,接着转到大饼烧饼,接着又可能到了千里之外。就是这么变幻不定。平时我们深陷其中,并不觉得。可一旦反观觉察,观心如镜,那这个妄念的不合理,妄念的虚妄就会越来越明显。

佛法总说我们的念头是虚妄的,大部分人都不会很相信,有的说相信只是建立在对佛教的信心之上,妄念到底多虚妄,其实并无体会。每天依旧是被妄念左右,每天依旧是在这个色壳子中被一个个虚幻的念头牵引。反观自心,就会逐步体会到这个虚妄的问题。随着功夫的深入,你会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念头那么的变幻无常,根本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一脚天上,一脚地下。上一秒是仁慈,下一秒就可能是龌龊下流。甚至是毫无理由,毫无原因,就那么凭空升起来,凭空冒出来的。

而这些念头也都和各种外境有关。外境提供了妄念一些助缘,可外境本身并无任何念头,不会产生妄念。不会自认长短、多少、有无等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是我们的自己升起来的。完全是自己各种从前的因缘、习气的体现。比如这里放着一万块钱。亿万富豪可能会觉得太少。普通人家会觉得太多。这就是妄念的不同。却不是那一叠钞票自己有什么想法。

其实即便没有外境,我们的妄念也依然会层出不穷地冒出来。根本不需要什么外境的刺激。比如做梦,哪怕双眼闭着,也一样是什么景象都有。这念头你说虚妄不虚妄?其实完全都是假的。

所以外境其实本来无相,本来没有是非长短。而所有的概念、判断、推理都是我们自己内心所生。唯心识观就是会让大家逐步体会到这个妄念的虚妄,体会到一切唯心想生。体会到这个才能进一步脱离虚妄的控制,恢复真实的面目。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如果没有心,则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自己有差别的感觉。常应该这样反观觉察内心。知道一切都是妄念所现,并无真实境界。不要中端荒废这种观心。这就是修学唯心识观。如果没有觉察到自己的心念,自然会认外境界为实有。这就不是唯心识观了。

修学唯心识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体征“一切唯心”。我们没有修行之前的状态都是不知自心念。没有觉察反观自己的心念,没有这种觉察自然就会认妄念为真实。认为妄念就是自己,认为这个妄念的念头就是自己的思想。这种认同就会产生对各种外境界的认同。因为一切境界其实都是妄念自己展现的,认同了妄念,我们也就认同了妄念展现的一切。这就是我们平时的状态。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认贼作父。贼是什么?就是妄念。我们把妄念当作了自己最亲近,最信赖的。而我们自己真正的主人则被妄念遗忘,或者说妄念本来就不清楚真实是什么。

《楞严经》中说了个非常好的比喻,主人和客人 。主人是什么?主人在自己的房子中肯定是不动的。客人在房子里肯定是要走的。所以我们的念头来来去去,从来没有停歇,这就是客人。可平时我们总以为这些客人就是主人。真正的主人在哪里?我们不知道。

怎么才能知道真正的主人在哪里?大家修学唯心识观,了解自己的念头,来来去去 ,了解了妄念虚幻不实,和一切唯心,一切本来虚幻。当我们知道妄念就是客人,不可能停留的时候,那个真实的,不懂的,最后剩下的就是真正的主人了。

所以我们应当时常守记内心,觉察内心的各种念头,逐步就会感受到这个妄念的各种特性,逐步就会淡离妄念,不真实的东西,我们会自然而言的远离,远离不真实的东西。剩下的自然就是真实的。

同时随着我们逐步的了解妄念、远离妄念。我们自性真心的功德就会逐步显现出来。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瞋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

觉察自心的人自然知道自己的各种贪念、嗔恚、愚痴邪见等等妄想,知道善、不善、无记等等意业。知道妄念劳虑的种种痛苦。如果于坐禅时随心所缘念,念念觉察,知道一切均是妄念生灭,如同水流,灯焰,没有片刻暂停,这样就得到色寂三昧。

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自然会知道自己的哪个念头是贪、是嗔、是邪见。观心的时间长了,并不需要去系统学习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无记。而是自然有一种体会,能明明白白感到这样的念头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有错误,是不是不妥,是不是清净。而且你会感到随时随地被妄念奴役试衣间多么痛苦的事情,什么叫自由?不受妄念左右才是最为自由的。什么是清净、幸福?什么是极乐,远离妄念才是最清净、最幸福的。那个幸福比任何妄念中欲望的满足都更圆满,更长久永恒。

大家平时感受到的幸福多数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痛苦的缓解。我们的某个欲望、某个愿望得到了满足,这就是我们的幸福。而欲望其实就是妄想和执着的体现。在这个妄想的驱使下,因为愿望得不到就产生痛苦,一旦满足,或者短暂满足,那就成了我们的“幸福”。

而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净,没有痛苦的境界是不受妄念所左右,没有虚妄,唯有真实和自由。

我们每天被妄念左右是非常痛苦的,实际上是一切痛苦的源泉。我们的一切担忧、彷徨、压力、恐惧、哀伤都是因为我们跟随妄念,被它所左右。成为了妄念的奴隶。所以说劳虑诸苦。这是痛苦。

佛教说的苦,并不一种说教,也不是一种概念的灌输。而是觉察了自己的内心之后深切的体会。观心的功夫深入,你会切实体会到被妄念愚弄的痛苦,你会对从前被妄念每日牵引的日子感到无比的厌倦。那怎么能称为生活?

无量劫来我们就是如此,没有一刻自由,随时随地被妄念左右。这个妄念是连绵不断的,让我们应接不暇,让我们无暇对自己有一点反观觉察,虽然虚幻不实,生生灭灭,却又层出不穷,让人迷惑其中,无法自拔。让我们陷在一个虚幻的、无法摆脱痛苦的梦境当中。

这个时候你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什么是苦,什么是空,什么是无常。对照释迦牟尼佛的开示,你会有原来如此,果真这样的感叹。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

得色寂三昧后接下来可以修习:奢摩他观心、毗婆舍那观心。奢摩他观心,是思维我们的心,没有可见形象、圆满不动,没有来去,本无生灭,远离分别。

修学唯心识观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修行奢摩他、信毗婆舍那这两种禅观。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给我们详细讲述了禅观的顺序。首先是消除业障、忏悔业障,利用占察轮的善巧方便可以得知自己是否业障清净。有了这个基础后,修习唯心识观。再接下来才是奢摩他观心。次第井然。大家最好按照这个顺序来走。

末法时代现在很多人对禅观、观心兴趣不大,觉得很难上手,效果也未必看得见。觉得是一种比较困难的法门。其实恰恰相反。这个法门是最直接、最快速,效果最容易看得见的。问题在于很多人并没有按照一定的次第来。首先忏悔业障那一步就没做好。业障没有清净,后面的禅观就有很多的困难了。这是自然而然的。而且不是说你不修这个法门,就不用忏悔业障,消除业障了,任何法门恶业都会造成修行的困难阻碍。甚至导致走入歧途。这一点我们该牢记在心。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

这一段经文说的非常清楚。恶业多的人,因为过去生中恶业熏习有力,此生必犯重戒,多做恶事。这样的人修行禅定智慧。很难有效果,甚至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信受邪见。

这个原则不是说说就算的。不管是什么法门,无不是禅定智慧所摄。哪怕你念佛也是一样。念佛也一样是禅定。都要把前面忏悔业障这一步走好。只要你学佛总觉得没有进步那肯定是这个基础没有打好。

奢摩他又叫静虑、寂静、止息。《瑜伽师地论》: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奢摩他?答:为欲寂静一切烦恼,正安止故

我们在修学唯心识观,了解一切唯心之后,自然知道妄念并非自己,虚幻不实。这个时候就可以进一步思维我们的真心,无形无相、不可以色香声味触等了解,圆满无缺,不动不变,无有来去,本来不生不灭。无分别、无判断、无烦恼、无痛苦。如果我们没有修行唯心识观。不能了解一切唯心、妄念虚幻不实的话,这一步就不容易观起来。更不容易以此消除一切烦恼。

以奢摩他观心,就是以对真心的思维直接进入一真法界、一实境界。直入法身。灭除无明烦恼。对于真心来说,一切言语都是不那么贴切的。大部分的描述都是以否定我们的逻辑判断来实现。所以这种观心就是在不断消除我们的妄想、妄念。

佛性法身并非妄念所能了解。只能这么体会、证悟。随着妄想无明日渐薄稀,则法身佛性则自然显现,其恒常不变、无生无灭、圆满不动我们自然了知。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修习毗婆舍那观,观想内外各种物质,随心生,随心灭。乃至观想佛身也是如此。随心生,随心灭。如同幻化,如水中月、镜中像一样不真实。这些幻象既不是真心,也不离真心,没有来去、或者非来去,没有生或不生,没有做或不做。

毗婆舍那,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观”的意思。这个毗婆舍那观心,则是观察我们所了解的一切事物,都是随心所生、随心所灭。心到则有,心过则无。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错认妄念为自己,才丢失了佛性法身。因为妄念虚幻,一会注意这里,一会儿注意那里。注意这里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无论是什么,哪怕是我们观想佛的形象,乃至真正见佛报身,无量庄严,都是如此,妄心所生。因为妄心而有。当妄念变化离开,则灭。

我们妄念中的种种事物,种种世界,就如同电影一样,就是银幕中的一幕幕图片。如同镜子中显示的万里山河,如同水中的月亮。看着似乎是那么回事。但就是不真实,就不是真实的本体。好像是有你有我,有山有河,有生死,有轮回。但就是妄念中的影响,虚空中的幻觉。

我们正是因为被这个幻觉迷惑,我们太认同妄念,认同了妄念自然就认同了有这么一个我,有生死,有轮回。自然就遗忘了那个真正本来的自性。

这一切幻象,虽然不是什么真实,却又离不开真实的佛性法身。就如同镜子中的景物,虽然并非真实,只是投射的影像,甚至还是扭曲的影像,却离不开镜子一样。但镜子和这些虚拟的景物并无什么关系。有没有这些,镜子从来不变。

又如水中的月亮,那肯定是大小、形状看着是那么一回事,但肯定和实物不一样。肯定是扭曲的。这个月亮就是幻的。可这个月亮是映在水里的,离不开水,但月亮和水又没什么关系。有没有月亮映在上面,水还是水,并无改变。

佛性和妄念就是如此。妄念中的种种世界,就是虚幻的,甚至是极为扭曲的,和真实相距甚远。但妄念虽然本身虚幻但却离不开佛性。虽然必须依靠佛性,但佛性和妄念并无关系,有无妄念,佛性都是佛性,从未改变过。从未增减过。更不会特意对妄念有什么反对或意见,对没有妄念有什么支持。都不会有。妄念不离自性,却非自性。

妄念本来虚幻,并无来去,没有造作。并不是真的有什么创造,有什么设立,有什么凭空出现了。并不是这样。如同镜子中显现山河大地、显现小桥流水,你说有什么变动?什么东西创造出来了?什么东西跑到镜子中去了?都没有。佛性和妄念就是如此。妄念中的大千世界,种种生死轮回,你说有什么变化没有?没有。本来虚幻,本来不真。哪怕妄念中上演的戏多么激烈、伟大、动人、感人。催人泪下。也没什么东西真正存在过,更没什么东西被创造出来。甚至没什么东西变化过。

到了这一步才会真正理解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那是真的本来无一物。而非自作高深,故弄玄虚。事情本来如此。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修习这两种观心,就能迅速入门一乘之道。这个唯心识观是最上智慧之门,能令其心精进有力,增长信解,迅速得入一实境界。得发无上大菩提心。

这两种观心可以迅速入门一乘了义佛法。因为这两种方法是直指人心,直接从认识妄念的虚幻不实,到了解一切唯心。直接破开无明妄想。是面对面的直接和妄想执著斗争。了解了妄心的虚幻,自然会逐步远离虚幻,那接下来了解真实的佛性、自性就顺理成章了。这个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就是法身自性的大门。是最直接的法门。

能够令心猛利,是求证佛法之力。增长对一实境界的信心和理解。在唯心识观的修行,修行的效果是看得到的,一步有一步的效验。随着我们观察自心的功夫增长,各种习气也会逐渐淡薄。很多原先难以戒除的事情,会自然而然改善。随着对自心的种种情况了解。什么是贪、嗔、痴,以及经典中各种名词的描述,你会逐步有切身的体会,这不是学习经论得到的,而是切身的体会。能够深切感受到佛经中对于佛法、佛法对治的种种问题,都是怎么回事。

或者说你对经典的理解会逐步增长,从前不能理解、体会的内容现在自己就亲身体会了。你会得到仅仅读诵经典时候无法理解的意义。这样对于以后经典开示一实境界就自然而然有了相当的基础。甚至具备了言下大悟的条件。这一步如果扎实走过,后面的道路几乎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这都是因为信解力的增长。

本经下卷开首就提到了,大乘佛法的首先是以一实境界为核心的,也就是以佛性法身为核心。那么希望证得这个法身佛性的愿望和志向,就是菩提心。而且是大菩提心。平素我们说菩提心,就是志求成佛的心。这个菩提心未必对佛有多深的了解。可能仅仅是见到佛的形象、听到佛的故事,起了希求渴望的心。这个尚未深入。那么了解了佛法是什么,了解了法身自性是佛法的核心,了解了一切唯心之后,我们志向证得菩提,证得法身自性,证得没有虚幻的真实境界,这个心叫大菩提心了。之所以大,是因为我们的志向更为具体,更准确了。这个大菩提心的功德是说不完的。很多人说希望往生西方,你看看《观无量寿经》讲的三辈九品,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会不会往生?那是上品的程度。你只要真真切切对法身自性感兴趣了,有了切实的志向,希望证得的心,往生就有保障。

说到《观无量寿经》,从三辈九品的排序中,上品,是紧紧围绕菩提心、第一义,也就是一实境界来说的。这个是最殊胜的资粮。事实上无论是哪个法门。越是针对法身自性而修,功德福报越是殊胜。原因无他,因为我们所有的功德福报,其实都是出自我们的自性,本来不从他而有。而自性功德圆满无缺,福报无量。这是佛法的功德之源。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超过。依此修行,也是功德福报增长最快速的。同时也是最为圆满的。毕竟我们行善做事积累福报多数是某一个方面。布施、供养、放生、诵经、持戒等等,所获福报都是某一个方面的,财富、寿命、智慧等等各不相同。这都有局限。深入修学一实境界,获得的是圆满的功德福报。因为这是挖掘探究功德之源,功德不求而自生。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

修学真如实观,需要思维自性无生无灭,不会住于见闻觉知,远离一切分别之念。这样则渐渐能经历空、识、无少、非想非非想等禅定境界。得相似空三昧。此时,识、想、受、行等粗大分别相不再现前。

真如实观怎么修,直接开始思维佛性法身。这个佛性法身,无生无灭。没有开始,没有终结。时间不起作用。法身佛性没有这个概念: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灭。本来无生,焉何有灭。那你说这不是从来没存在过么?不是从未存在过,是我们无法用生灭法去了解。你不能说法身佛性何时生的,何时会灭。法身佛性不属于生灭法,远离时间的概念。

我们所了解的一切,都属于见闻觉知。我们就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这些感觉来了解世界的。而法身自性并不会和这些感觉有所交汇。这个见闻觉知无法察觉法身佛性的存在。法身佛性本来圆满不动,更不会就某一事物而有所住,有所牵挂、挂碍,有所停留。

法身佛性远离分别。一切分别判断、推理逻辑等等和法身佛性毫无关系。那都是妄念。都是虚幻不实,随时变化无常的东西。一切分别想念不可长久,而佛性是不动不变。所以这两者没有可交集的地方。既然是妄念、既然是分别肯定不是佛性。佛性则肯定不会分别什么。因为佛性圆满十方,无有缺憾。法身没有形象、没有变动。一旦分别判断那肯定是有所变动,有什么事情发生了。这肯定不是佛性。佛性从来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从来没有任何事物被创造,从来不曾有过改变。

真如实观上手是直接逐步超越无色界定。从法身佛性入手,肯定不会涉及到欲界、色界定。因为法身佛性并无形象、没有妄念欲想。所以不会涉及到欲界、色界。直接是从无色界定开始。

超越四空定 ,得相似空三昧。这个和真正的空还有距离。不过这个三昧已经能够让我们的识受想行的粗大分别不起作用。已经把相当一部分的妄想烦恼摆脱掉了。其实这个程度已经是绝大多数修行者难以企及的程度。超过了一切世间禅定。

这个并不是我们初学入手的地方。故此仅仅是简单介绍。大家需要看后面怎么修行的次第,如果真的需要修习再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部分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从这个法门修学,则会被真正的善知识,慈悲大士所守护,功德善根逐渐增长,远离各种障碍。坚持下去,就能获得心寂三昧。再进一步入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则见无量诸佛,发深广行愿心、住坚信位。也就是说:修习奢摩他、毗婆舍那两种观法,得决定无疑的信解,能得坚定志向。不再喜爱世间各种禅定。修行一切善根菩提分法,生死轮回中无所畏惧,不再喜乐志向二乘佛法。因为修习此二种观心的殊胜方便,种种智慧逐渐显发,这是因为此法门是修行根本的缘故。

末法时代我们修学佛法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生活上的,修行上的。末法邪师邪见众多。这些问题总是困扰着不少同修。可如果从唯心识观开始逐步深入,则自然会有真正的善知识来帮助你,守护你,自然有护法维护。让你远离各种障碍。这个法门只需要你能勤修不废,坚持不懈。其他的一概不用担心。

坚持下去就会从心寂三昧、一行三昧一步步深入。最终得见诸佛。

一些同修可能知道这个一行三昧是怎么回事。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过。这个一行三昧,就是: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就是指佛性法身。专注于法身自性。入一行三昧的方法不少。念佛也可以。《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就讲了念佛入一行三昧的方法。各种方法其实殊途同归。

关键是得一行三昧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得一行三昧后,能见无量佛,能发深广行心。《观无量寿经》讲三辈九品中上品上生时强调需要有深心。就是这个心。能发此心,说明已得一行三昧。这是比较高的要求了。真能修行至此,那上品上生无疑。

从这两种观心修行下去,我们对法身自性的信解就能增长、志向就能坚定。大菩提心就会真正的出现。这不是普通人说说就算的。是真实的,贯穿于你的生命之中。你会以这个为自己终身的目标和理想,你会把证得法身自性作为自己的最大事业,你始终不会忘记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此大菩提心会让你远离一切世间禅定、二乘佛法,凡是与证得法身自性无关的修行法门,你不再感兴趣。凡是有助于此的则无一不去积极尝试。随着我们对法身自性的了解体会,将不再畏惧生死轮回。

现在不少人对禅门有个误解,认为参禅悟道,未必能脱离轮回,甚至轮回后依然会受苦报等等。其实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修行此唯心识观,如果想往生净土,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随着我们修行的深入,逐步了解体会了妄想本来虚幻,轮回本来即是幻想。则不再对轮回有所畏惧。这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心存畏惧,其实就依然是对妄想轮回的认可。依然是认同自身、我见、认同妄念、和妄轮回。想要打破这个轮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认清体会他的虚幻不实,认清了,真正了解了,自然就不再恐惧它,害怕它。甚至可以改变、利用之。

恐惧轮回在某个时期可能促进我们修学佛法,是一种动力,随着修行这种恐惧应该是逐步减少。了解其本来虚幻不实的本质。这说么我们在修行上走入了最为直接正确的道路。但没有了对轮回的恐惧,我们并不因此而消减修学佛法的动力,因为动力更多来自于我们证得法身自性,了解真相的大菩提心。

由于此唯心识观以及后续的种种方便是紧紧围绕一实境界来修行,故此所获得的智慧福报是圆满无缺的。所产生的智慧并不是某一个方面。因为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修行。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修学以上法门,依一实境界、法身佛性而修信解,这样的人可以分为利根和钝根。利根就是已经能了解一切外境界唯心造作,虚幻不实,如梦如幻。而且对此坚信无疑,烦恼障碍轻微,散乱心少。这样的人可以直接学习真如实观。钝根的人不能了知一切外境界唯心所造,虚妄不实。情欲碍染深厚,烦恼障碍多生。心念难以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凡是有志于证得法身佛性的同修,立志成佛,愿意获得无上智慧的同修。都要先判断一下自己,对自己有个大致的了解和分类。

说到利根和钝根。在佛法中真的是说的都快烂了。很多人不清楚什么叫钝根、利根。以为这是什么玄而又玄的机缘、缘分。不是的,什么是钝根利根。不仅在佛法中有定义,而且有怎么判断的标准。而且大家对自己应该好好判断一下。因为这涉及到怎么学佛,如何修行的大问题。

《六祖坛经》讲: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于是后世大家都把禅宗当作了上根人才能修的法。这是个误解。六祖传的是顿悟法门,在此经中也就是相当于真如实观。能够直接修行这个法门的人是利根、上根。可禅宗并不是只有为利根人说的。还有渐法,有为钝根人说的法。

严格来说上根人毕竟不是大多数,所以大家最应该关注的是钝根的修法,不过末法时代大家对禅宗误解很深,多多少少看不起渐修,看不起脚踏实地的修行。故此错失了很好的佛法之缘。其实即便是钝根,从唯心识观修行,那也是非常直接的大乘无上智慧之法。而且正对多数众生的根基。从此进修,快捷无比。直接登堂入室。

利根和钝根,我们一起跟地藏菩萨学习一下怎么分辨:

利根的人首先已经了解外境界如梦如幻,虚幻不实,而且对此坚信不疑。都是妄心所做。这种人,首先不会对世间的种种利益有太多的欲望和牵挂。既然知道是假的,怎么会牵挂、欲望呢。普通人天天想着升官发财,这种人是不太可能的。这些不太在考虑的范畴之内。对这些的理解不是靠听人说,听经典讲后,就是知道一下那么简单。是要坚信不疑的。不是你听了经典说的,哦,知道了,外境界虚幻不实,如梦如幻。到时候一转身到社会上继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样就肯定不是了。这不叫坚信不疑。

利根的人烦恼障碍轻微,他们不会有过多的烦恼郁闷,他们不太可能神经兮兮、得什么抑郁症。很多自觉学佛有根器的人未必是利根,特别是神经兮兮的,特别内向,烦恼重重,这不是利根的表现,那是烦恼重,业障重的表现。烦恼轻微的人,平时不太容易发火,贪心欲念不重,比较平和。心智清明。

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散乱心少,做事情专注,不容易分心。如果一个人做事情,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不能集中精力,或者不能在一定时间内专注,说明这个人容易被妄心左右。绝对不是利根。这样的人在世间的福报也不容易聚集。原因很简单:总是被妄念左右更容易造业。
利根的人对于这个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智慧基础。已经能够体会到这个世界其实是虚幻的,如同梦境,故此烦恼少,谁会因为一场梦而过多烦恼呢?本来不真的东西。如果为其烦恼自然是当真了。了解一切妄境界 是虚妄心的造作。自己的妄心是罪魁祸首。故此他们散乱心就少,不容易被妄心左右。

有了这些基础。那么可以直接修真如实观,直接求证法身佛性。可以对这样的人直讲。可以棒喝。他们有顷刻开悟,直见法身的可能。像禅宗六祖大师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大字不识,未学佛法却能知道佛性不分南北。人人等同。厨房干活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嗔恚、没有不满。不被妄念、情绪左右。这都是利根的表现。而五祖大师也是因此而知道他是上根之人。

上根人在佛法修行上会进步很快。不过这样的人不是什么天生的福气好,而是从前世的善根福德导致的。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是末法时代,这样人日渐稀少。

后世禅宗日渐衰微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本来专门提供给上根利器修行人的法门,不得不面对大众,是个人就来参禅,是个人就谈机锋,是个人就喊顿悟开悟。直接导致了法门被越来越多的人误解歪曲。看到后世不管是谁都去参话头,看禅宗语录,说些奇奇怪怪的禅语。是很好笑的。在这里大家向地藏菩萨学习了什么是利根就可以了解,我们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程度,是否可以直接去搞开悟,自己谈的那些莫名其妙的禅语机锋是否真的懂了。如果不是我们也不必灰心,因为通过正确的修行,我们也可以变成利根。利根并不完全是天生的。

人的根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学佛的朋友一定要清楚的。所谓的利根也只是修行路途上的一个中转站,努力下去,你自然也会到达这里。哪怕你刚刚起步。所以不是说你现在是钝根,这一辈子就是钝根了。这是绝对错误的。接下来什么是钝根呢?和利根正好相反,目前尚没有知道外境界唯心所现,不清楚一切境界虚幻不实,因此钝根对于世间的一切都很看重,因为认真嘛。既然当真了,自然就很重视。既然重视世间的事物,比如权利、金钱、美色这些,那么自然情欲就较为深厚,欲望比较强烈,平素想的也不外是这些东西。造作的业力也自然重些。这样的人修行的障碍就大。平素烦恼就多。心思也重。总是被妄心驱使。这个妄心他认以为真,自然就容易受妄心的控制。这样想调伏这个妄心自然困难重重。他就非常难以相信这个妄心不是他自己,总是非常认同自己的每个念头,很难有一丝观照自心的想法和行动。这样的人如果有少许善根因缘,愿意学佛修行,尤其是修学大乘佛法,要先从唯心识观学起。

绝大部分人其实都属于钝根。相比较而言,其中愿意学习佛法,求证菩提的人是福德因缘稍好。我们学习佛法不要怕自己是钝根。因为基本上都是这样。少有人特别超前。按照经典所言,一步步做下去,钝根自然变成利根。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说一开始大家都可以从唯心识观做起,这里仅仅是说两种观法的次序。如果业障深厚的人,前面已经说了,需要先从忏悔业障开始,等三业逐步清净,按照经典所说有了善相,这时候再修唯心识观是比较稳妥的步骤。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坚净信菩萨讲:我今为此未来恶世像法向尽,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请问如来。可见此经针对的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像法结束末法到来。而我们也正好发现此经所讲的内容,尤其是针对利根、钝根的开示,正对目前对大乘禅门的误解和积弊。从心中不得不敬佩诸佛菩萨智慧威神之力。此经所说如朗日消除迷雾,为末法希求大乘无上智慧的同修开辟殊胜法缘,获难得稀有善果。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行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

如果有人虽然学习这个法门,但因为善根微薄,不能进步,各种烦恼不能逐渐调伏,心中存有疑惑怯懦,害怕堕三恶道,生八难之处,害怕轮回中不能遇到诸佛菩萨,并供养、听闻正法。害怕菩提道修行困难,难以成就。有这样种种的怀疑担心和种种障碍。这样的人应该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经常念诵地藏菩萨的名字。如果能够一心,则善根增长,其意猛利。

修学的过程中不少人会遇到困难,这是因为我们的善根微薄,烦恼业障较多的缘故。这是有不少具体的表现的。比如修行中如果很难进步,停滞不前。自己的烦恼难以调伏。自己的脾气、习性很难改善,妄念欲望猛烈却不能调整、比如以前容易嗔恚,现在还是很容易发火发怒。这就是修行有了障碍,没有进步。

或者是修学过程中有了动摇,出现了疑心,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害怕担心很多事情。比如害怕自己无法脱离轮回。末法这样的言论特别多,比如你修行这个法门无法度你,此生不成就就还得轮回,轮回后就都完了,等等。这是害怕堕落。尤其是三恶道。

害怕生八难之处。八难就是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1地狱、2饿鬼、3畜生、4北俱卢洲、5无想天、6盲聋喑哑、7世智辩聪、8佛前佛后。前三个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害怕见不到佛,无法供养,无法听闻正法,自然也无法修行,脱离轮回。

最常见的是害怕修行的道路非常困难,难以成就。现在这样的观念十分流行。害怕自己此生不能成就还得轮回,而末法时代,此生即能成就,困难太大。自己又不愿意多付出精力和时间。当然担心了。

这样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从世俗的逻辑上是成立的。但从真正大乘法门来说,是不成立的。前面说了什么是大乘佛法?首先是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为本。这是根本。那么从这个根本起步,那本来就是要明白轮回的虚幻、外境界的虚幻不实,唯心所现。从此起修。故此大乘佛法的修行,会自然远离轮回的恐惧、或者说远离各种恐惧。凡有恐惧说明我们害怕,害怕的东西当然是我们认为那是真实的东西。虚幻的事情你肯定不怕。修行就是会远离恐惧的。如果你修行大乘佛法,最后越来越害怕,害怕轮回,害怕堕落,就走得偏了。说明轮回、生死、自我都还很重,很真实。

现实中不少人会遇到这样的疑惑、障碍。那么怎么办呢?佛法有很多方便法门,来对治这些问题。地藏菩萨这里就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多多念诵地藏菩萨的名字。如果你能专注于此,心系一缘。那么自然善根增长。念力猛利无比。

其实这个方法在佛法中特别多。专心一境,系心一缘。有大功德、大利益。尤其是心系佛号、或者观想佛的形象。这样的方法。为什么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原理都是一样的。我们的这些障碍和业力怎么体现的?都是通过妄想体现的,体现出各种担忧、烦恼、嗔恚等等。如果因为我们业力的缘故,这些东西就像是自发的一样,不断地侵袭我们。

他有这个习气、习惯。随时随地出现。你很难摆脱抗拒。而且这也是我们造作恶业最多的方式。一念嗔心造作无量业力和障碍。如果你任由妄念的攻击,那么最后就是无法自拔,被业力、烦恼障碍所左右。怎么抗拒这个攻击呢?念佛、专心一境。这样妄念就无法攻占我们了。所以,为什么要我们一切时、一切处呢?因为妄想就是一切时,一切处存在的。不分什么时间地点。所以你念佛,也不要分什么时间地点。那个是我们防护妄念占领自己的盾牌。你专心于佛的时候,你还担忧、害怕么,各种妄想自然无法升起。你就不会随便在那里打什么担忧、怯懦、恐惧等等妄想。自然不被这些妄念所左右。

不仅如此。我们专心于佛菩萨名号,专心于佛形象,都是心念善,而且这个念头是最善的。善念自然有善果,而且这个善果是最省事,功效最大的。说句笑话就是性价比最好的。这样一来,一个能帮我们抵御妄念,一个能让我们获得善报。这个方法就成了一个非常殊胜方便的法门。

但是你不能一边嘴里念着,心里跑到其它地方去了。把这个当作念佛。这不叫一心。也起不到前面说的作用。所以念佛关键是要一心。要专念。不少人总是说专念,专念,把这个专理解成了专门,我就念这尊佛,不念那尊佛,以为这叫专念。不是这样。专念是专心、专注的意思。一心才叫专念,后面经典里还对此更详细的阐述,叫:专意诵念,一心不乱。这个就更明白了。

这样专注念佛,念菩萨,即减少妄念造作恶业,又培植殊胜福报,这一正一反,效用就非常好。

这样念诵就能减少我们的烦恼障碍,与修行唯心识观等观法相互促进,会如虎添翼。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
当观地藏菩萨法身、一切诸佛法身、与自己的法身,体性平等、没有差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皈依的方向。又观察自己身心,无常、苦、无我、不净、虚妄不实、如同幻化,这个是我们应当远离的。

地藏菩萨法身、诸佛法身、和我们自己的法身,本来等同无二。我们自己有没有法身?有。虽然我们还不了解。但并非没有。否则佛性就不是遍一切处了。那我们的法身,和佛的法身是一是二?肯定不是二,绝不会是两个,不会是佛有佛的法身,我们有我们的法身,有这个区别也不叫佛性了。佛性本来并无一二之分,之所以有张三佛性、李四佛性,是因为我们妄心的划分,妄心自己以为有张三和李四。其实无论妄心如何分,真心佛性从来没有分开过。有分有合,有你有我则不是佛性。有张三有李四那肯定是妄心。而非佛性。

故此我们的法身,这个话其实讲的就不对。法身,没有你我,没有你的,我的。法身佛性体性本来平等。就好像镜子里映出张三、李四一样,镜子里的张三就认为我存在的这部分,就是我的镜子,李四的是李四的镜子,其实呢?镜子既不是张三的、也不是李四的。是他们妄想出来的。

法身佛性本来不动,不会划分出你我他、更不会划分出佛、菩萨、众生。一切平等,无二无别。肯定没有区别。有了区别那就不是法身佛性。

法身佛性本来不生,更没有灭。什么是不生?没有出生,有生就有生之前如何,那肯定不是佛性。佛性圆满不动,没有起始、开始。因无生故此也无灭。佛性远离生灭之法。所以法性不可能和某某人、某某佛挂上钩。某某佛没成佛前佛性在哪里?我们生前死后佛性在哪里?这些你我他、成与不成佛、生死、轮回,都和佛性没有关系。和这些有关系就是生灭了。

佛性是常乐我净的。佛性是常。没有变异的。不可能变异、变动、变化的。不会有任何变换。不会有任何区别。无论任何时间、空间的变异对佛性没有意义。

佛性没有任何烦恼、没有任何错误,没有任何痛苦。故此说乐。远离一切痛苦。说快乐,很多人会想到佛经中不是说了天人也很快乐。但那个快乐只是痛苦短暂的缓解、仍然有烦恼、有错误。最终还要轮回。这就不是真正的乐。真正的乐是没有任何烦恼。轮回是不是烦恼?这种烦恼都没有。有自我就有烦恼。佛性就没有我的概念。有生死起灭就有烦恼,佛性就没有生死。本来皆空怎么会灭。不可能灭。谁能让虚空消灭呢。不可能。

佛性是我们真正的那个“我”。平素自称我们其实都是幻像。佛性这个我不受约束、没有束缚、没有牵绊。因为其不是靠虚幻堆积出来的,所以真实。大家其实可以问问自己我们平时说的“我”,这个虚幻的我是由什么组成的?身份、地位、亲属关系、职业、财富等等。儿子的父亲、母亲的儿子、单位的某某主管、某某的妻子。这些东西多少是真实的?都是会变的。哪怕你最坚固的都是可以变的。最坚固的我就是我们的身体了。这个身体我们也要死的,也要丢弃,也会变化毁坏的。这些都是被各种因、缘所束缚的。那不叫真实的我。需要靠什么来证明的,那就不是真我。真我本来如此,无需依靠其他的事物来证明或者组成。

而凡是并非真我的东西都是变异的、变化的。这一点和佛性正好相反。假我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乃至生死。佛性则无变化。《楞严经》说的客人和主人的比喻就是讲这个意思。真正的主人是不会动的。来来去去的肯定是客人。我们的一切,比如身体生命、比如财富地位、比如夫妻儿女、比如事业成就都是不断变化的。都是来来去去的。这就都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无需这些东西。本来就在。

佛性清净,没有污染、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是为清净。这是佛教中清净的含义。即便我们现在烦恼千万、痛苦万状、我们的佛性也是清净的,从来没有改变过。从来都是清净的。如果有污染,再去消除污染,那就不是佛性。佛性本来清净。本来不动。佛性是不可能被污染的。有染有无染,那就是变化了。佛性从来没有变化,自然也不会被污染。

那么我们很多人都觉得佛性不是被我们的烦恼所遮盖了么?那是从虚妄的这个我的角度所说。遮盖的是虚妄的我,让我们无法了解真正的自我。无法了解真正清净的法身佛性。就好像电影屏幕上的人物一样,无论是痛苦百般、激情万状、还是笑语春风。那是虚幻变化。可这些人物都是虚幻的。你不能说这些人物遮盖了屏幕。屏幕没有被遮盖。屏幕一直在那里,本来不变、本来不动。虚幻的人物遮盖的是我们的妄心。我们谁看电影是去看屏幕了?都是被那些幻化的影像吸引。实际上那还是屏幕。如果你不理会那些人物故事,你会发现那不过就是块屏幕。从来没有变化。

又比如镜子中映出来的大千世界,也是如此。你能说这些影响遮盖了镜子吗?不是这样的。是我们看到了里面的大千世界,被影响吸引住了。根本没有瞧那个镜子。镜子从来没变化。只是我们被虚幻的烦恼所迷惑了。

就如同我们带了一副特别的眼镜。再看天空完全是另一幅模样。你能说天空被遮盖了么?是我们被遮盖了。天空从来没有变化过。这种虚妄的身心相,如同水中的花朵、镜中的月亮,看着像,其实不是,并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所了解的一切境界都是如此。都是妄心所成。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故此说一切皆空。的确,一切皆空。这不同于盲目的虚无论。而是告诉大家,这不是真实的。本来不存在的。本来并非如此。我们所了解一切境界、一切人我,一切精神世界、一切思想都是如此,都是妄心的操作。本来不真、如幻如化。本来皆空。并无真实。

妄想的身心并非自我。因为在不断的变换中。妄心是一个接一个的。此起彼伏。此消彼涨。这些妄心被错认为我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因为这个误会,再加上眼耳鼻舌身等接受的信息,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念。这个心念其实不是我。身体也不是我。身体要更换,会死亡。身体如同我们的衣服,到时候需要替换。等替换的时候,你不可能认为自我会被替换。所以身心妄像本来无我、非我。

因为妄认这个身体是我,妄认虚妄的心念是我的思想。故此我们有烦恼、有障碍、有痛苦。有这些就是不清净。故此说不净。真正的清净是没有变异的。没有生死更替的。真正的清净是没有烦恼、没有束缚的。是绝对自由、绝对真实的。而虚妄的身心无法摆脱生死轮回,虚妄的身心不可能没有束缚和烦恼。当然更不可能真实了。所以说此身心妄相不净。

这苦、空、无我、属于佛教三法印的总原则。因为一切的身心自我,一切的境界、一切事物,都属于妄心所造,都逃不脱这三种规律。

正因为有痛苦、非真实、非自我。所以如同梦境一样。虚幻不实。很多人都会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历历往事如同梦中。这就是大家对自身虚妄相的一种疑问。从前的我、从前的事情都已消灭、没了。从前的“我”都没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认为的这个我不真实。不靠谱。真实的我,不会有什么改变。圆满不动的。有变化、有变异的,并非真实、并非自我。

而这样虚幻的自我和世界,带来了众多的痛苦。生老病死、所爱分离、仇怨恰逢、愿望不得实现。我们自身的妄想身心还会因为习气带来各种烦恼障碍和痛苦。比如习惯于嗔恚、贪欲成瘾。淫欲炽盛。凡此所有都是虚妄身心带来的作用。

这也正是为什么佛会开示佛法。为何有度化、救度、为什么有人希望求证佛法智慧、为什么有人想脱离轮回,为什么有人修行佛法精进不怠。原因只有一个:离苦得乐。这样的痛苦我们需要摆脱,我们厌恶这种痛苦。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佛法在干什么?佛法就是帮我们脱离目前的困境。一方面我们惑于虚妄的身心。一方面我们又被虚妄身心带来的痛苦所困扰。希望摆脱它。如此佛法出现。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修学如是观法。能迅速增长净信之心。各种障碍都会渐渐减少。为什么呢。这样的人才是闻地藏菩萨名号、闻诸佛名号。这样的人才是至心礼拜供养地藏菩萨、也是至心供养礼拜十方诸佛之人。这样才是学习大乘深经,书写、供养恭敬、持大乘深经的人。这样的人才是读诵手持大乘深经的人。这样的人才称为远离邪见,于甚深佛法不会诽谤的人。这样的人才叫于第一实义修学信解。这样的人才能灭除各种罪障。这样的人是无量功德所聚。这样的人舍身肯定不会堕落恶道、不会生于八难之处。还会听闻正法、修学信解、也能随愿往生佛国净土。

修学这样的观法,是指什么观法?就是前面所讲的这个以一实境界为核心,依此修学信解的观法。修学佛法如果紧紧围绕着这个核心来修行。那么你就是走了一条再直接不过的路。没有任何比这条道路更为直接的。而且如此修学,增长的叫净信之心。什么是净?前面说了真正的清净是什么?没有烦恼妄想、没有痛苦、没有错误。这个叫净。我们平时所说的信,相当一部分不能称为净信。为什么?有所求、有期望。目的各不相同。为了此生的事业、地位、财富、婚姻等等。为了来生的事业地位、财富等等。为了来生的福报。各种各样的愿望。这个都不叫净。这都是夹杂着妄想烦恼的。

净信,那是信什么?信这个是真理、信这个是真相。信这个是能解决一切的智慧。相信这个是净信。相信法身佛性是净信。这个净信是大乘的开始。而大乘是以一实境界为根本的。

故此修行这种观法,能增长的是净信。最为殊胜的信心。增长的是我们证得无上菩提、法身佛性之心。这个叫大菩提心。这是在我们了解了法身佛性是真相、真理的前提下,对一实境界越来越了解的基础上的信心。故此殊胜。这不同于我们看到很多人口中说的“信佛”,实际上连佛是什么都不清楚,甚至还当是类似神仙的存在。那不叫净信。因为这是尚未获得正见的一种“信”,不可能称为净信。

以一实境界为本来修行观法。这是消灭业障的不二法门。有人会说,佛经里那么多消除业障的法子呢,不光是这一个吧?那是,消灭业障有很多法子。可是唯有证得法身自性才是彻底消灭各种烦恼业障的方法。业障怎么来的?业障就是因为妄认为我来的。妄认自己的身体是我,妄认自己的妄想是我。就是这么来的。除非你能证得法身自性,否则一切业障的源头是不可能消失。也就是所有业障罪业还是会源源不断的产生。

而围绕法身佛性修行是在挖业力的根。这个根挖出来了。一切罪业烟消云散。而且不是说非要证得法身自性的那一刹那才会有效。不是的。是渐渐减损。随着我们的修行,这个功效是一步步产生的。

所以不要误会如此修学观法,不能灭除业障、不能积累福报功德。唯有证得什么什么才能得到什么什么。错了。这种方法是灭除业障最直接的。是积累福报最圆满的。(为什么说圆满后面有提到)。而且是随着修行就逐步显现的。这个毋庸置疑。这绝不是一种平素看不到效果,非要等大彻大悟那一天才能得到什么法门。那是对禅观的一种严重误解。接着是关于闻名这一段,其实挺有颠覆性的。有时候很多人修学佛法,很容易被字面上的意思给搞糊涂。我们在佛经中经常见到,听闻一些佛的佛号就能有什么什么功德,能怎么怎么样。可闻名到底是怎么个闻名?这里告诉大家如此修学才叫学习闻名。学习闻地藏菩萨名号、十方诸佛名号。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复杂。《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把闻名简单理解成听闻其声其名。不就是金刚经讲的这个了么?不是这样的。修学如是观法,尚且是学习闻名。这里说的闻名,是了解真正的佛是什么,法身自性是什么。这是在闻那个真正的佛。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这叫真正的闻名。

接下来我们常常听到经典里讲,至心礼拜供养佛菩萨,有什么好处。这些好处有的非常令人眼馋。有财富的、事业地位的等等。可现实中太多的人失望了。有的解释说,你不灵是你不信。信了就灵了。可我觉得这个说法太难以令人信服了。要说拜几拜,可能心里未必特别相信。这是可能的。但如果一个人坚持念佛,或者其它的法门修行几年。你再说不信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不信我耗费这么长时间干什么。问题其实不在这里。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花了那么多功夫和时间,说一点不信那是不可能的。

说到底问题的关键在于至心这两个字。在《占察善恶业报经》的上卷,地藏菩萨为我们详细阐述了至心的含义。至心被分成了三档。最次的一档,也就是最差的一级,也需要达到:系想不乱,心住了了。达到这个至心才会有各种效果显现。最好的至心是什么:与法相应,究竟不退。什么与佛法最相应?自然是法身佛性。这是最好的至心。说到这里大家也可以明白了。为什么这里说修学这种观法,是学习至心供养佛菩萨了。这是最为殊胜的至心。这种供养是最为殊胜的供养。最无上的法供养。

而真正想要得到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福报,如此修学则是最为圆满和迅速的。因为这里修的是最上至心、这里的修学与法相应最为直接。

修学这样禅观的人才是真正受持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是什么?就是从各种角度、用各种办法让我们体证法身自性的教材。大乘经典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法身自性。经典中常常说念诵、受持、书写大乘经典有什么功德。这个功德都是非常殊胜。可是这个功德却并不如切实修学禅观。为什么?因为修学禅观、增长净信、体证一实境界才是大乘经典的目的。才是大乘经典的核心。如此修行就是身体力行大乘经典的教导。这是最为殊胜的法供养。功德最大。如果仅仅是口头念诵一下,和切实修学禅观的功德相比,就有限的多了。这是不能比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唯有切实修学禅观,增长净信才是真正的受持大乘经典。因为依教奉行的缘故。

如此修学才会远离邪见。我们都知道,学习佛法首先要了解正见、分辨邪见。平素我们了解正见都是从经典的各种教导中获得。怎么样正确,怎么样错误。可修学此禅观可以令大家自动远离邪见。为什么呢?因为唯有法身自性没有邪见、没有错误。随着我们逐步体证佛性,我们自然会逐步远离邪见的困扰。自然而然获得正见。只要依法修行,自然能够明了什么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这些都是在禅观中直接的体悟。清晰明了。和经典对照你会发现,经典所说的教理和自己的体悟相应无差。

末法邪师如恒河沙,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邪见颇多,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时间长短、不同的派别和团体。而一个修行下去自然远离邪见的法门是非常珍贵的。修行这个法门对于一实境界、甚深了义佛法不会诽谤。因为我们会逐步对了义佛法增长信心。说起了义佛法,不少人会心存疑虑。会有各种各样的 想法和担忧。这是很常见的。因为佛经中对于法身自性的开示讲的表面上非常玄妙。什么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什么不垢不净。很难用普通的逻辑和推理其了解它。于是不少人因为不了解而有疑问,因为疑问而有不信。这还是好的。如果因为不信而诽谤之,有的甚至持一种完全否定大乘佛教的态度,那问题就比较大了。

那么对于法身自性、一实境界怎么样才能自然了解呢?当然是修行唯心识观、真如实观。对于法身自性的信心和体悟自然增长。净信增长当然不会再毁谤。因为我们能够逐步体会、印证经典中对法身自性的这些开示。这些开示你用逻辑思维、妄想推理是无法了解的。不可能懂。但直接体会就可以印证。

也就是说净信增长自然不会诽谤大乘了义佛法。

除诸罪障我们前面也说过了。修行这个法门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罪障的问题。之所以说是从根本上,是因为罪障的根,就在我见、在妄想烦恼、在妄认自身心相。而此法门就是直接在挖这个根。罪障自然逐渐消灭了。随着妄想减少、我见淡薄、恶业自然减损。我们法身自性的功德也就逐步显现。

说到功德,我们不少人认为大家一定要做个什么善事、布施点钱、放放生、印经塑像等等这才会有功德。当然不错。不过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功德怎么来的?所有的功德都是因为我们的善行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我们的障碍、妄想和烦恼。从而使自性功德得以展露一部分。

比如布施,布施饮食、金钱、医药等等。都是消除了一部分我执、我所有的。因为这些布施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的。而布施出去自然是克服了我执、我所有的观念。这样功德福报才会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穷人坚定布施两钱可能比富人布施千万的功德还要大。并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事情,而是因为这个事情是否能消除罪障、减少烦恼、从而令自性功德展露。

《六祖坛经》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一切功德福报不从外来,都是我们法身自性本来具有的功德。都是我们本有的。在《骂意经》讲: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救十方天下人的功德大不大?比我们平时放生的功德应该大吧?这个数量就没法比。但这个功德不如我们好好观心的功德。为什么?因为好好观心更能消除我们的烦恼障碍,更能展露自性法身的功德。

同时修学此法门因为是从根本着手,所以是无量功德聚。不是那种布施得到布施的果报,忍辱得到忍辱的果报、不邪淫有不邪淫的果报。修这个法门一切功德自然会聚。因为这个法门从根本着手,不是某个方面,某个局部。所以是无量功德聚。

这样的人死后绝对不会堕落于恶道。也不会听闻不到佛法。依然会修行增长净信。当然如果想往生净土,也可以遂愿。

这里经典给大家做了保证。你修行这个法门,放心,不会跑到恶道去,更不会中断修学。舍身后还会继续修行。所以大家就放下心来,不用担心有人宣扬说搞观心、禅观,死了之后一轮回就都没有了。那是不懂的人这么说的。这种殊胜法门种下的是最为稀有的因。长出的是大菩提心、诸佛华果。这个是很难被扼杀掉的。如此修行将来绝对是有保障的。绝对不会走错路。从此可知。社会上流传所谓禅门开悟者轮回会迷、会堕落,是经不起推敲的。真正的彻悟法性那已经是大乘初地菩萨、欢喜地菩萨。其功德不可思议。

假如实在担心。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往生净土。修学这个法门是最为殊胜的往生资粮。前面不是说了,这样才是真正学习闻佛名号。这样的人十方净土诸佛菩萨不接纳,那还能接纳谁?比如极乐世界,《观无量寿经》里看看九品的条件、切实修学这个法门那就是上品往生。最有资格的往生者。

能够修学这样法门,可以说是真正步入大乘了义佛法之门。登堂入室。不走冤枉路。而且是纲举目张。当然因为末法、像法的缘故,邪师邪见众多、不正确的观点有的甚至颇为流行。很多人都对这样的法门心存畏惧和误解。对于畏惧,地藏菩萨在后面有详细的分类对症说明。对于误解,这一段所讲述的问题正好纠正了不少。

如果你真的对此法门有兴趣,切实修行,那么恭喜你,你走上了一条坦途、最有保障的坦途,而且是笔直的快车道。这样的人,末法中极为稀有。

在《占察善恶业报经》开首不是说: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鲜;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因为末法环境的因素,我们现在修行此法门正是时机。而且有所成就尚有可能。至少信心增长、发大菩提心是可期望。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如果想要生他方现在的佛国净土,应当随那个世界佛的名字,专心念诵,到一心不乱的地步。再加上前面所述的观法。决定会往生净土。善根增长、迅速获得不退转。

往生净土对于现在我们学佛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的人甚至把此作为了此生的最终目标。当然净土有很多。不是只有极乐世界。东方药师如来的净琉璃光净土、不动如来妙喜净土等等。无论你是想往生哪一世界都可以。所需要做的是随此世界佛的名字,专心致志诵念,一心不乱。这里首先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这个方法几乎是净土法门的总纲。可这里并没有提其它的条件。要知道往生不同的净土,需要不同的条件。而且要求的重点可能也不尽相同。比如西方极乐,是随着品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临终无法自主的需要旁人帮助,这是下品,能自主往生的必须有戒律的成就。这就能达到中品了。在往上就涉及到了菩提心、大乘了义等等内容。除了西方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净土的要求又有不同,需要斋戒、诵经、念诵佛号等等。但是在这里,我们并未看到各种不同的要求。这里的法门是一票通达。想去哪里都成。

为什么?有什么不一样呢?关键在于:如上观察。这四个字。要说念佛,大部分净土法门都有。但在念佛的基础上加上如上观察,那就不一样了。这个就是禅净双修。齐头并进。原因还是前面所说。大乘法门以法身自性为本,依此观法,就是从根本上修。那么念佛+禅观的模式就成了一张往生任何净土的通票。因为抓住了根本,因为功德福报足够。没有加上如上观察四个字,那就不一定能够变成通票了。可见此观心法门是多么重要、功德福报不可思议。

把念佛法门和唯心识观共修,已经是地藏菩萨在此经典中明确提出来了。所以大家就不必再考虑这个法门是否有合理性、是否适合末法众生的根基,是否会因为修两种法门导致半吊子,修不成,欲速则不达等等疑问。这些疑问在现在不少还很流行。甚至是有名气的祖师提出来。不过我们以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来看,既然经典明确提出了这一法门,那么这些疑问都已经不成问题了。怀疑这个法门的合理性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

同时此法门是针对任何想要往生净土的人。任何想往生他方佛国净土的人,都可以修此法门。这个法门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大的。而大家想要给自己的往生加上保险,能够百分之百的保证,那么最好是依此法门修行:念佛+禅观。

虽然我们前面说了,既然地藏菩萨提出了此法门,那么就说明此法门的合理性。可有的同修因为受到各种其它不同意见的影响,还是心存疑虑的。比如修行两种法门是否会反而修不好呢?这个担心还是有的。地藏菩萨提出来的法门,肯定不会有这种作用。这是从信心上说的。实际上几种法门一起修在其它经典中也有不少。最典型的就是《圆觉经》提出来的各种修行法门。禅那、奢摩他、三摩钵提三种法门可以单修,可以先修一种再修一种,可以两种一起修,甚至能三种一起修。这几种法门是可以相互容纳,可以并行而不冲突,甚至是互补的,甚至是从慢车道走上快车道。

比如念佛法门是以妄制妄的法门。我们自己造作一个善念。用这个念头打掉其它的妄想。而唯心识观、真如实观,是观心的法门,从妄念开始观察。这两者其实一点不冲突。加起来,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观我们念佛的心。念佛是一个个念头,我们为什么不能观呢?观心前面说了: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一切时,一切处,包括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也就是说一天24小时,无论我们干什么、想什么,在什么地方,观心可以随时随地修行。那么我们念佛的时候可不可以观呢?当然可以了,念佛也没有在一切时、一切处之外。其实观心并不涉及我们做什么、干什么、想什么。你想杀人放火也好、你念佛菩萨名号也好。都可以观心,实际上我们的念头就是这样的,一会儿是天上、一会儿是地下。一会儿善、一会儿恶。而念佛的时候观心只不过是具体到了念佛这件事上。这只是观心的一部分。

就念佛法门而言,我们最希望的是达到一心不乱。我们念佛初始,还无法达到消除妄念的程度,妄念还是时不时会把我们占领。念着念着就打妄想了。这时候需要什么?需要自觉,觉察。觉察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在念佛上。这不就是观心嘛。所以这两种法门是可以相互容纳,并无影响和障碍。不仅没有影响,还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这两个法门其实你愿意一起修,还是单独修,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如果你对念佛+观心的法门感兴趣,那么我们继续探讨一下这个法门入手的方法。

要说这个法门也很容易讲,就是一句话:观念佛的心。

如果想要切实修行这个法门,那么建议大家先修唯心识观的这个法门。修几天、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有了基础之后,就可以比较容易的上路了。因为念佛是易行道,入手容易。谁都可以上手。但一心不乱,就不容易。而观心,则是初始不太容易把握,一旦入了门,养成了习惯,后面就如同顺水行舟的感觉。所以修行这个法门,开始的难点在唯心识观。唯心识观熟悉了。观心有点基础了。这个时候再加上念佛就是很简单的事情。其实并没有什么困难。

如果现在大家一直修念佛,那么也可以直接体会。念佛的时候随时觉察自己念佛的心念。其实绝大部分念佛入门的朋友,少不了这种觉察的心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念佛念的好的人,不少是自觉不自觉地修行着念佛+观心的法门。因为妄念如同猿猴,很难把它抓住。单用念佛,有的朋友就不容易定下来,而同时觉察自己的心念,就想是又加了一道网,这样妄念自然就更容易被打掉。所以说禅净两个很难完全分开就是这个原因。

念佛的时候,要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念头,看着自己是不是真的心里在念佛。这个念佛可不是嘴里光出声就算的。不少人嘴里念,心里却打妄想。而且这妄想一打就收不住闸。现在呢我们不仅念佛,而且要随时觉察念佛的时候,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在念佛。这个大部分人并不是很难做到,因为人的注意力、专注能力虽然各有不同,但坚持个一两分钟、三五分钟绝大部分人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绝大部分人念佛头五分钟还觉得像那么回事,接着妄念就越来越多了。所以刚开始这几分钟,我们还是能够体会这个念佛+禅观的法门。

很多人会感到说着简单,但做起来还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这个观念佛的心到底该怎么样开始。前面曾经和大家说了唯心识观怎么入手,那就是从问自己:现在自己想什么,这个问题开始。如果是观心加上念佛,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了一个固定的答案:佛号。问自己一句,念佛一句。问自己现在在想什么?念佛一声。虽然这个是间断的,不连贯的。问一次,答一次。慢慢这个问题会连成片,不再是一句句的形式了,而是连续不断的觉察,而佛号也会自然连成片。这样逐步就会体会到“观自己念佛的心”的感受。

这个法门摄心极为有力,当然困难也有,开始可能不太好把握。随着逐步熟悉,进步也会加速。所以开始不必贪多。每天先从短时间练习,三五分钟。等大致能够掌握,觉察能够逐步成片,不再是一句句的问了,可以适当增加时间。具体的方法大家参考论坛上:《学佛秘籍》这篇帖子的说明。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

如前一心系念思维诸佛法身,在所有善根中其善业是最殊胜的。

系念就是说把我们的心念放置一处,不念其它。这个和专念的意思相仿。就是专心、至心的意思。而这个心当然是指我们的妄心。这个妄心,我们让它专心诸佛法身上。

这个讲的是前面所说真如实观。思维诸佛平等法身。如何思维,思维什么?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思维我们这个法身自性,无生无灭,本来不动,本来清净,没有分别,本来具足。妄心不是难以驾驭么,你让它琢磨,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什么是从来不动的?什么是你我他本来一体的?是本来无二、毫无差别的?你去思维这个。有人会说这怎么有点像参禅呢?说对了,这就是参禅。

参禅就是这么来的,不过后世不少禅师在其基础上根据不同人的情况和根基,做了对应的变化。模样变了,但本质都是这些东西。参本来面目、参念佛是谁、参万法归何处等等。名字变了,实际上换汤不换药。都是最终引导对方思维这个法身自性是怎么回事。可这个是因人而异的,不是统一的。参话头是针对不同的人而作的调整,并不能拿来作为所有人统一的方便。

如果想要找个大家都能用的,那就是经典这里说的,参:诸佛平等法身,不生不灭,无二无别、不变不异,这是什么?你就思维这个,那就是参禅。最正宗的参话头。

前面说了利根才能修真如实观,所以古往今来的禅师大都说学参禅是上根利器才能办的事情。这是有根据的。也的确如此。只不过不少人不太清楚的就是,不是利根,你只要从唯心识观修起就行了,基础好了,就变成利根了。
那么一心系念法身自性,这个在所有善根中是最殊胜的。无论你念诵什么佛号、持什么咒、做什么布施、修什么功德,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没有比这个更有力的。因为这是直接进入佛法的根本。大乘的根本。最为圆满的功德,最殊胜有力的功德。有了这个其它一切都不在话下。

法身自性就是一切功德福报的来源。法身自性本来一切具足。我们所谓的福报、功德,看上去是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得来的。实际上不是。是我们消除自己的烦恼妄念得来的。一切本来就在,从来都没有失去过,只是我们没看到,看到了,就能享受到了。

为什么我们布施的时候,有穷人布施一点钱,和富人布施大笔财富功德差不多呢?因为不是看你做了多少事情,是看你消除了多少自己的妄想烦恼,减少了多少执着。

如同一块透镜,你把它上面的污垢磨下去点,就能多透出点光亮。可你不能说这光亮原来没有,原来有的,而且一点不少。我们的自性也是如此。福报功德都在那里摆着,诸佛菩萨功德无量,也不是他们布施的钱更多。而是他们的妄想烦恼更少。

所以直接接近法身自性,思维法身,就是在直接打开功德福报的宝库。无论你做什么,功德福报不可能超过这个。不可能比这个强,更不可能比这个圆满。比如布施有布施的果报、邪淫有不邪淫的果报。这些善行的果报都是有偏于一个方面。可思维法身自性则是圆满的,包含一切。前者如同在局部打磨污垢,让光明展现一部分,后者如同用强力的去污剂全面消除。

我们和诸佛菩萨的法身自性本来一体,无二无别,诸佛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功德,诸佛的福报就是我们的福报,但只你打开法身自性这个宝库,便无需考虑其它。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精进修行此法门,则逐渐能接近一行三昧,如果证得一行三昧则成就广大微妙行心,此为证得相似无生法忍。这是因为能闻地藏菩萨名号的缘故、也能闻十方诸佛名号的缘故,是能至心礼拜供养地藏菩萨、十方诸佛的缘故。是能闻大乘甚深经典的缘故,能执持、书写、供养、受持大乘甚深经典的缘故。能对佛法究竟第一实义不生恐惧,远离诽谤。能得正见、能信解的缘故。能除灭种种罪障、现得无量功德聚的缘故。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前,能发起利益众生种种愿行的缘故。能闻地藏菩萨名之人是得决定信利益行的缘故。乃至一切能行之事,都是因为得不退一乘佛法之因的缘故。如果以杂乱垢心,虽然称颂地藏菩萨名号,但不能叫做闻名,也不能生决定信解,只能获得世间善报,不会得到广大深妙利益。这种杂乱垢心,虽然修各种善,但都不能得到深大利益。

这里提到的一行三昧是什么?通俗点说就是专以一种法门、行止而修禅定的境界。 比如专心于念佛可得一行三昧,专心于思维法身自性可得一行三昧。这里说的观心、念佛、思维一实境界、或者观心加念佛,等等都可以作为一行三昧的方法。

如果能够以此修行得三昧,三昧的意思就是正定,得一行三昧,就能成就广大、微妙、行心。什么是广大,就是包含一切,无不具备,无不具足,这叫广大。微妙呢?难以究竟、难以言说。行心是指我们的身语意,合在一起了。能够得到一行三昧,就能成就广大、微妙的身语意。这就是相似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是什么?就是能够信受通达法身佛性、一实境界。坚固不退。这叫无生法忍。

也就是说我们修学这个法门,精进修下去,会逐步接近一行三昧。这个一行三昧不是说到了什么时候会突然就证得了,而是逐步、逐渐的接近。下一分功夫就有一步的效果。到了一行三昧的境界,则我们的身语意业也会达到广大微妙的境界。这个境界不太容易描述。比如我们平素的思想、愿望、愿力狭劣。这不是说我们的愿望不好,比如回向法界,我们大部分人是这么一说,具体的观感并不太明显。别说法界,我们能联系到本地、本省、中国的众生那都很难。更何况法界之大难以思议。在《观无量寿经》中讲的:心想羸劣。凡夫就是如此。我们的心想达不到那种程度。可如果能够达到一行三昧,那么我们的身语意、我们的愿力广大微妙,这时候再回向法界的时候,因为广大心力则会很直观、很接近。这只是举一个比较侧面局部的例子。为的是说明广大微妙行心的作用,真的境界恐怕只有我们自己切身体会才能知晓。为什么如此修行的人能够迅速成就一行三昧、无生法忍呢?因为这才是闻地藏菩萨名号、闻诸佛名号的缘故。因为这才叫读诵、受持、书写大乘甚深经典。因为这个法门能消除恶业、生无量功德、能于佛法第一义中增长信解、不生恐怖畏惧,不生诽谤。生正见,除妄想烦恼。

为什么会有佛法?说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温一下自己学习佛法的目的。大家学佛,其实都是因为某个问题、某个困扰来的。希望佛法能够解决。无论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还是法理上的困惑,都是因为有问题才来的。佛法是干什么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你希望福报、财富地位、生活幸福,那佛法告诉大家因缘果报是怎么运作的,怎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同境遇,遇到生活中的问题该如何面对和解决。对人生、哲理、这个世界有困惑的,希望弄清楚。佛法告诉大家世间的真相。对轮回厌烦的,告诉大家各种脱离轮回的办法。想要寻找终极的智慧、寻找真理的,佛法告诉大家如何获得最彻底的觉悟。

所以从通俗的意义上,之所以有佛法,就是为了帮助大家离苦得乐。所以大家如果学习佛法,越学感到越来越痛苦,恐怕就不对头了。

每个人接触,熟悉,到学习佛法,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目的不一样,喜好的部分也不一样。但这一切,佛法中所设置的一切,并不是单纯为了满足大家的种种要求,佛法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能够彻底觉悟,能够得到最终极的智慧。其它的内容都是为了帮助大家逐步接近这个目的。

这个目的就是佛法的核心和根本。如何得到最终极的智慧,如何获得彻底的觉悟呢?那就是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体会到我们的法身自性。只有了解体会到法身自性,我们才会真正获得智慧和福报。才能脱离一切烦恼痛苦、脱离一切虚妄轮回。

故此能够对这个法门感兴趣、身体力行,那么你真的是中大奖了。亿万人中没有几个。尤其是这样的末法时代。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闻佛名号的。才是真正读诵受持大乘经典的,因为这样的人是佛法目的的体现,是佛法最终目的的体现。佛法之所以设立,就是为了这一刻,就是为了让大家对法身自性开始增长信解、从而证得一实境界。

这样的人就算是放到学佛的人中都是非常稀少的。学佛的朋友目的各有不同、偏好也不一样。直接愿意从法身自性这里下手的,现在已经稀少的如同恐龙一样。这样的人不能消除罪业,谁还会消除罪业?这样的人不获得大福报,谁还能获得大福报?这样的人如果不能往生净土,谁还有资格往生?

我们如果希望证得无上菩提,获得彻底的觉悟,在对法身自性的信解增长基础上所发的菩提心,和对法身自性并不了解的情况下是不一样的。很多学佛的朋友,说到我也要成佛,也要证菩提。可菩提到底怎么回事,并不清楚。成佛的目的可能是因为了解到佛的福报大、佛的智慧高,成佛有各种各样的好处,甚至佛的容貌好,都成为“我要成佛”这个愿望的原因。这个菩提心还不能称为大菩提心。

当我们对法身自性有了了解,信解增长,开始体悟的时候,我们对佛法的目的、佛法的智慧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法身自性,不生不灭、无二无别、圆满十方,无有变异等等特质有了认识,甚至有了体会的时候,这时候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珍宝。因为还有人在听闻这个佛法核心的第一义,并不信解、甚至恐惧远离。所以这个时候依然能对此矢志不渝的追求,依然能坚定,我要证得此无上智慧的人,才是成佛的种子,这时候所发我要成佛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大菩提心。

经典提到的是无分别菩提心,什么是无分别?无分别就是诸法实相,无二无别,无你我,无相对。你了解这个的时候所发菩提心,那是殊胜的菩提心。

因为修行是以法身自性为核心,令寂静智现。寂静是指的涅磐的状态,也就是一实境界,法身自性的描述,寂静是指本无生,本来无生,所以寂静。这个所产生的智慧。不是烦恼妄心所生。而是从自性中产生。

所以无分别菩提心可以生寂静智。这个因果关系就很清楚了。

那么这个法身自性,本来无生,更无有灭,圆满不动,是不是就如一潭死水呢?不是这样的,法身自性具足万法。《六祖坛经》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点也不错。自性清净,但不等于毫无生机。恰恰相反,因为法身自性无障无碍,没有局限,所以能生万法,即便是我们目前的一切,也都是依法身自性所建立。所以越是能够了解体证法身自性,那么越是可以发起种种方便、种种行愿。在没有了解法身自性的时候,我们是凡夫,我们处处有障碍。无论是思维、创意、毅力和精神都有障碍,障碍小的人,在世间功业上能有创新、有毅力,能成就一番事业,障碍大点,那我们平时连一个坏习惯都难以改正。可随着我们对法身自性的了解和体悟,我们会发现这会逐步改善,我们会越来越把握自己的一切,从而拥有更多的方便和行愿。比如我们以前可能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慢慢觉得自己有信心、有能力、有办法做到了,用现代的话,就好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当然真正在法身自性上有了体悟,这种能力肯定会用于传播佛法,帮助大家了解佛法真谛上面去。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了。

所谓真正听闻地藏菩萨、诸佛名号,真正受持大乘甚深经典,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肯定以法身自性为核心修行,专注于一实境界,逐步增长信解。这样的人会得决定信,这个信不会动摇,不会改变。你不会再了解、体悟了这样的事情之后再去相信其它的哲学、宗教,再去喜欢其他的事情,嗜好。再去怀疑佛法的正确。因为除此之外你不可能找到一切问题的答案,你已经看到了解决一切疑难、困惑、痛苦的方法,甚至开始体会其逐步显现的利益。所以不会再改弦易辙。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修学佛法的各种利益,逐步展露,转转增胜,越来越明显。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专注于大乘根本:法身自性、一实境界而修学,在这里增长净信的缘故。因为这个大乘之因,佛法之种,被维护好了的缘故。听闻、念诵诸佛名号,能不能得利益,能得什么样的利益,这里讲的非常明白。什么才叫真正的听闻佛号,前面也说了,是指以法身自性为目标,修行智慧法门。这样的人才能称为真正听闻佛号了。所以大家要知道大家平时看到经典上讲的听闻佛号有什么什么好处,首先要会想一下自己算不算真正的听闻。当然,并不是说没有如此修行、没有志求证得法身自性,那么听闻念诵佛号就没有利益了。

杂乱垢心,是和至心正好相反的。我们的心在佛经里比喻说: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我们平时的心如同疯狂的大象、到处跳跃的猿猴一样,很难控制。很少能够专注于一。心念不仅到处奔逸,而且还极为有力,我们会不知不觉就跟着走了。这就是杂乱垢心。

在这种情况下,听闻、念诵佛号,并不是没有利益。而是说只有世间善报,念佛毕竟是善因,得到的肯定是善果。这个不必怀疑。但善果有大有小,类型不同。杂乱垢心念诵佛号所得的功德只能是世间的利益,产生一些世间的福报。却无法增长净信、不能对大乘了义佛法的信解增长产生促进。不能得到广大深妙的利益。

什么是世间,世间即是所谓有情世界,是有漏的,因妄想烦恼生的。是有痛苦的、无常的、不会是永恒的。那么世间福报,也就是说能让我们在这个因果轮回的生活中好一些。但无法最终改变痛苦、无常的规律。

所以大家就要注意到这个问题了,现在念佛的人很多,但是其中以法身自性为修行核心和目的的人并不多见,能够希望往生极乐世界已经挺好了。可这里讲的问题让我们需要警惕。因为杂乱垢心所念诵的佛号只有世间利益,那么出世间、出轮回的利益呢?出世间、脱离轮回的利益都是广大深妙利益。

那么你想脱离轮回,往生佛国净土,杂乱垢心是否能够达到呢?显然是不可能的。

出世间的福报是广大、深妙的利益。所谓广大前面曾讲过,目前我们的心力所及十分狭隘,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空间、数量都很有限。甚至一个具体的形象,都难以呈现。这个和我们的杂乱垢心有很大关系。而出世间福报,则是产生永久的利益、利益的范围、数量更是目前我们难以思议的。

有句话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句话现在我们应该知道是不是有道理了。事实就是如此。杂乱垢心只能产生短暂的、狭小的世间福报。无法产生脱离轮回,证得法身自性的广大、深大利益福报。

除了杂乱还要注意一个词,垢心。所谓垢,就是烦恼污染的意思。如果是从情欲、我执、私心等等角度,这样念佛所得的利益也一样是得世间福报。不能得广大福报利益,不能得出世间的利益。

举个例子《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念诵经典回向法界和回向自己眷属的功德是相距甚远的。回向法界是百千生福报利益,而回向自家眷属,则是三生受报。后者就是典型的世间利益,前者就是较为广大的福报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佛教讲事物的运行都是因果律,有原因,有结果。回向法界是什么因?回向自己的眷属是什么因?很明显是不同的。前者的心是广大心、而非垢心,后者呢?自我的成分就更多了一点。因不同,果自然不同。广大心的因产生的自然是广大果报。

所以我们看到不少的人看到经典上所讲念佛可以有什么利益,所以都很高兴,嘴里念着,但各人目的想法不同。这样的念佛,就不一定有经典上所说的那种殊胜福报,就可能无法产生脱离轮回、证得法身自性的动力。因为因不一样的缘故。这并不是佛号不灵、也不是佛经上讲的不对,而是我们自己的发心和专注程度不同。

这样一来,我们对经典上讲述的各种念诵佛号、经典的功德利益就有了准确的把握。不是说上面说的百分之百大家都能得到。要看我们的发心和至心的程度。而现实中我们也的确很难看到能够完全不打折扣地得到经典上所叙述的功德的实例。发心广大,得到的福报自然广大,发心求证法身自性,就不是烦恼垢心了,自然得到的是脱离轮回的果报。这样再加上至心这样才能实打实,不打折扣地得到经典上阐述的各种殊胜果报。

其实这个原理不仅仅存在于念佛,念诵经典上。这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原理、原则。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无论是什么善行,都是如此的。发心不同,果报不同。不是清净发心,而是从自我、私欲角度发心无论做什么都不会产出世间、广大深妙的果报。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

勤心修学如上法门无相禅的人,不久就能获得深大利益,逐步证得佛果。所谓深大利益,就是因为成就信忍的缘故得坚信法;因为成就顺忍的缘故得坚修位;成就无生法忍的缘故入正真位。成就信忍即是成佛的种子,成就顺忍能解了如来行愿,成就无生法忍的人能证得如来行业。

无相禅,就是《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所阐述的法门的名字。如法修学这个法门,不会用漫长的时间就会获得深大利益,逐步证得佛果。佛果是逐步证得的,渐次作佛。不是一步而就的。在佛教史上曾有禅门顿渐之分,其实这种分法颇为荒唐。没有人不是渐悟、渐修。所谓顿悟,不过是渐修基础上产生的飞跃。即便是此生此世看上去好像是一言顿悟,那也是累生累世、不知道多少劫才打下的基础。所以大家没必要羡慕顿悟、也不可轻视渐悟。因为这是一条道路上的两个路段。实际上是一条路。便如从北京到上海,坐飞机那叫顿。快的很。可去飞机场,那叫渐。似乎是很慢。但你缺少不了。

深大利益到底是什么。这里地藏菩萨做了明确的阐述。第一个就是信忍、成就坚信法。

什么是信忍?《无所有菩萨经》讲:已住信忍,无疑无惑。没有疑惑,是为信忍。对什么没有疑惑?这个目标一定搞清楚。这部经反反复复讲了这么多,就是让大家对法身自性、一实境界信解增长。所谓没有疑惑,就是对法身自性没有疑惑。绝对了解相信。不仅仅是相信,关键是了解。无疑,是了解。我清楚的时知道了,这个法身自性、一实境界是怎么回事,怎么修证,这样才能真正的相信。这个叫信忍。

严格的说,证得信忍,必定是初见法性。如此才会没有疑惑。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开悟了,见本来面目等等。就大乘佛法来说,信忍,必定是初地到三地的菩萨。《护国仁王般若经》讲:复次信忍菩萨。谓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信忍成就必定是这三地菩萨。至少是初地,欢喜地菩萨。成就信忍就是真正的大乘菩萨。是有神通的。《无所有菩萨经》:善男子。诸佛世尊于大神通能决了见。诸菩萨等若未得忍唯以信行。若诸菩萨有得忍者。于佛神通少分已入。诸佛世尊对于大神通是不用说的,肯定是彻底了解的。诸菩萨如果未得忍,那么只有凭借信心修行,如果能得忍者则于佛的神通至少会有一些。所以我们知道这个开悟了,并不是你自己说说就算的,那可是真正的大乘佛法果位,是佛法圣者。彻见佛法真谛,见与佛齐,有了部分神通威德。

证得信忍,故此得坚信位。《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曾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坚信,就是坚定的相信,为什么坚定的相信?因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因为确确实实知道、了解、体会了。所以会坚信。所以你说开悟的人,会不会不信极乐世界?绝不可能。为什么?大彻大悟的人见到了法身自性,那是真正的佛。无论什么佛国净土,都是建立在法身自性之上。我们平时说念佛见佛,大彻大悟之人就是已经见佛之人。对于佛法,不会有任何的不信、任何的怀疑。所以千万不要说大彻大悟的人不相信佛法、不相信极乐世界。不要有这种误会。入坚修位,坚定的修行。这个利益又进了一步。从坚信到坚修。是因为成就顺忍的缘故。顺忍是什么意思。顺从的意思。顺从什么呢。顺从菩提道,顺从佛法。到这个地步,会自然而然跟随佛法的道路走下去,不会再走上其它的道路。因为这时候我们了解了佛法的的根本,亲见了这个世界、自身的真相。明白自己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什么是我们自己该实现的价值。所以这时候自然坚修,坚定地修习。因为其他的事情不可能再影响到这样的人修证佛法。无论是人、是环境、是灾祸、是享乐,都无法改变这样的人的志向。

我们现在常常听说人讲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其实佛法也是如此。修证佛法其实是最货真价实的实现自身价值。因为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什么自身价值。因为我们身心是幻,本来空寂。无论你是做什么世间的事业,无一例外都是假的。只不过我们把他认为是真的而已。

所以我们平素谈到的自身价值都是我们自认为其有价值,所以这个事业、成就才会有价值。无论此世多么崇高、多么卑贱、多么宏伟、多么渺小,都无一例外统统是本来空寂,并无实有。都是妄心赋予的价值。在佛教的历史上你会发现少有佛教大师会投身于世间的事业,哪怕是高尚的慈善事业。并不是因为佛教不好慈善,菩萨道讲的就是慈悲喜舍。大乘佛法的修证者,不好的是“事业”。无论是什么事业。

便如释迦牟尼佛放弃王位一样。如果他热衷于慈善事业,那当了国王慈善事业可以做到最大。他没有去做。他只是传播佛法。做他该做的那一份。

就佛法来说并无做事业的心。本来这个自我都是幻化,就根本没有了出发点。就连弘扬佛法也一样。是随缘、随份、随力去做。而没有一定要做一份弘法的事业这么种想法。

因为本来无事,一切事情都是妄心搞出来的。所以一切事情都是本来不生的,本来空寂的。世界上唯一真实的事情,就是证得法身自性,圆满佛果。而这件事情,修证佛法,也一样是随份随力的。

之所以说道这里就是想请大家一起了解。大乘佛法的修行,坚修位,不是说我们那样,我要努力!我要每天做多少功课!我要拜多少佛!!,恨不得拿个布条写上“奋”字勒脑门上。那肯定不是顺忍,不是坚修。因为还是从“我”出发,从我要修学、我要福报、我要解脱来出发。

自古以来禅宗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悟后还得修行。一种是悟后不用再修。还经常吵的一塌糊涂。那么彻见法性的人怎么修呢?《华严经》讲:由此供养诸佛如来。发生成就有情方便。以布施爱语成就有情。后二摄法未全通达。但以胜解力故。而行。于此十种波罗蜜多施到彼岸而得增上。余到彼岸随力随分。非不修行。这说的非常清楚。我们能证得法身自性,那就会有胜解力,见解殊胜,所谓“见与佛齐”。佛法的道理上绝对没有问题。都通达了。佛法怎么回事,一清二楚。凭着这个法布施、救度众生。但这时候并非消除所有障碍,并非是神通威神具足。这时候其它的修证就是随分随力。并不是不修行。这还仅仅是欢喜地菩萨。那么成就顺忍,自然更不会有更多的刻意和自我。

佛家为什么常说随缘?因为刻意地做一项事业与自我有很大关系。而一项事业成就会极大的增强自我的感觉。你会觉得自我有价值、有意义。可恰恰就是这个把虚幻的东西变的更真实了。但佛法并不禁止人做事,不是说非要不做。这个也不对。包括修行也是一样。做是要做的。随分随力,做自己该做的。真有一份责任也一样担。不逃避、不留恋。因为成就无生法忍的缘故,入正真位。无生法忍,在佛法经典中是一个特别常见的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大般若经》: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以自相空,观一切法,已入菩萨正性离生,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所造作。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由得如是无生法忍故,名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忍在这里是确认、明确了解的意思。无生法忍,是指不退转菩萨,通达:本来无我,本来空寂,观一切法亦是如此。本来无生,本来空寂。本来不动。本来无法可得。也本来无可造作。一切毕竟不生。于此安住不退。称为无生法忍。

《大智度论》说的就更明白一点: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

无生法忍,就是明确、确定了,诸法本来空寂,本来不生,不生自然无灭。既然不生,就是不可造作。

这都是在说什么?

说诸法实相、说我们的佛性、说我们的法身自性。我们的法身自性本来空寂,没有任何造作、变动,圆满不动。我们目前的身心则是幻化,身体是临时凑合出来的,拆散了,没有一个能称为“我”的。随时会出毛病,还逐渐会衰老,到了临终还得换。所以这个身体肯定不是真正的自我,我们的心念,忽有忽无,飘忽不定,真正的我不可能是妄念,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妄念如同来来往往的过客,从包子饺子到人造卫星,从明星影视到物理化学,天上地下到处驰骋。这不是真正的自我。这是虚幻的妄念。真正的自我是始终在那里、从来不动的,本来不生的,没有出生,没有开始,本来如此的。

幻化的身心,就如同虚拟的一样,佛经中比喻成虚空中的幻化的花朵,如同镜中的大千世界。实际上并非真实。所以说不可见少法可得,都是虚得,你能得什么?我们在造作的一切事情,都如同屏幕中电影情节一样:纯属虚构。

懂得什么是幻化、什么是真实,了解了真正的自我是法身自性。通达了法身自性本来无生,本来不动自然无可造作,凡有造作必定虚幻,虚幻则不可得。故此一切本来不生。便如虚构的影视情节一样,本来不生。本来没有。本来空寂。问题是我们的妄心赋予了它们意义、赋予了他们情节,我们的妄心于虚幻中产生了虚幻的世界、情节、人物。于虚幻中产生了可造作、可生灭、可轮回的“我”。

打破这个假我的认知,通达法身自性这个“真我”、了解诸法实相、一实境界,毫无障碍,坚定不退,被称之为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在佛教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步骤。证得无生法忍,是成佛必经之路。也是我们的阶段性目标。无生法忍的内容我们也需要清晰的了解,以免在修行过程中因不清楚无生法忍的含义而产生误解,失去了正确的目标,或者走入歧路。
那么接下来地藏菩萨重新叙述了这三项:信忍、顺忍、无生法忍。都意味着什么。信忍,对佛法没有疑惑、没有怀疑,是真正的相信。如果不知道佛法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就不能叫真信,不清楚就信那就是迷信了。比如很多人说信佛,但对佛法讲的什么并不清楚,以为佛就是一种神,以为佛会掌管人世间的事情,以为佛控制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烧香拜佛,却只是求佛保佑,并不清楚佛教的教理。这样的人还是不少的。虽然其中不少人不能说他不虔诚,但却不能叫信忍。因为这并不是明明白白的信。并不是智慧。更不算是如来种姓。这属于“杂乱垢心”。

只有在了解了到底是什么佛法,了解了法身自性是怎么回事,并且坚定的相信这才是佛法的核心,佛法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算是成佛的种子,从这里开始才叫真正步入了成佛之道。

自发自觉地顺着佛法修行的道路走下去,修行下去,是为顺忍。顺忍才会解如来行。诸佛如来的行是什么行呢?诸佛如来最根本的是什么呢。是法身自性。诸佛如来和众生的法身自性本来无差无别,本来无异。法身自性无生无灭、圆满不动。众生幻化、所谓“幻灭觉圆满”。诸佛如来无外乎自觉觉他。自觉,自然是证得法身自性、圆满诸行。觉他是帮助众生证得法身自性。想要真切了解诸佛所行、必须要自己修证,自己亲自去走这条修行之路。这样才能解如来行。

而事实上只有真正通达了解了法身自性,才能理解诸佛如来,因为智慧到了。能够从此修行,才能懂得诸佛如来所作所为是怎么回事,度化众生是怎么回事,如法修行是怎么回事。因为你也在这么走,你也在这么修。

证得无生法忍,也就是通达法身自性、了解真正的佛性。这就是证得如来业。诸佛如来无一不是从证得无生法忍而来。证得法身自性意味着自觉。这就是如来业。也是我们成佛的首要目标。而且也是核心的目标。证得通达法身自性而不退转,意味着我们了解了真正的自己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佛性,自己即是佛。诸佛如来所有行业,所有功德福报,所有威神,其实就是自己,和自己无二无别。这叫证得如来业。

所谓我们的功德福报其实并不从外来,而是完全从法身自性而来,诸佛如来所有功德,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功德,诸佛如来所有善行,善业,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只要我们能了解什么是虚幻的,劈开迷惑我们的迷雾,催醒梦幻,则一切本来如此。渐次作佛者,略说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者、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故;二者、解满法故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三者、证满法故作佛,所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无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诸障,无明梦尽故。

成佛的次第有这么四种。第一种。信具足成佛。就是依成佛之种子,决定相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第二种。解具足成佛。就是依解行,深解法性、知道如来业,无造作,因无恐怖,所以生死涅磐,不做二想。第三种,证具足成佛,所谓依净心,因无求想、得无分别智,及不思议自然之业。第四种,一切功德善行具足成佛,依究竟菩萨地,能除一切障碍,破除无明殆尽。

说到成佛,有不少有争议的说法。在佛教经典中记载,我们这个世界在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是弥勒菩萨成佛,而弥勒菩萨成佛距现在的时间很长,至少是数百万年计。那么在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之间,是否有人成佛呢?应该说没有。这是因为我们所说成佛,比如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都是指的第四种,一切功德行具足、破除无明殆尽、一切业障消除。这才叫真正的成佛。

那么我们在末法时代,各种成佛的说法都有,见性成佛、即身成佛、哪个有根据、如法,那个没根据,不如法呢。都可以从地藏菩萨开示的这四种成佛次第中找到答案。而且说道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末法种很多广为周知的佛教中一些争论问题,在此经中都做了开示,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这说明此经开首说的,这是针对像法将尽、末法初期的众生宣说的一部经典,是非常准确的。或许这就是此经在这个时期开始被人关注、并且弘扬的原因。

我们先看地藏菩萨说的第一种成佛。信满法成佛。信具足做佛。这个做佛仅仅是信心成就。信心具足。什么叫信心具足呢?依种性地,种姓,就是种子。有这个种子,遇到适合的条件,就能开花结果。在佛法上就能成佛。这就是成佛的种子。这是种性。种性怎么产生的?前面说了,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能够迅速得菩萨种性。得信忍成就,成如来种性。所以信具足成佛,也就是具足了成佛的种子。条件合适的时候肯定会成佛。有了这么一个保证了。

那么什么叫信具足?决定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信这个决定不疑,这叫信具足。大家总说信佛信佛,其实信的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信的是这个世界上有神仙、有佛,有的信佛能保佑大家,有的信佛是有智慧、有威德、有福报的。是我们的老师。应该跟他学。更好点的,相信有佛国净土、极乐世界。这些其实都尚未触及核心。

唯有相信诸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这样的信,才是信到了根本。

那么什么东西是不生不灭、清净平等的?这就成了车轱辘话,又回来了。信佛性。信我们的法身自性。这才是真正的信心。你不信这个不能叫信心具足。成佛的种子并不具足。

只有这个法身自性,才会不生不灭。其它的一切都是有生有灭的。就是所谓的无常。佛陀常把佛性比喻为虚空。虚空里有什么东西?太多了,世间的一切都在虚空中,可世间的一切都有出生、有灭亡。哪怕是恒星,也有出生,有灭亡的时候。哪怕是多少亿年。只不过时间长点。只有虚空才不生不灭。为什么不生?本来无所有,虚空有什么?什么都没有,故此从来都在,本来就在,没有开始。为什么不灭?本来空寂、本来就没有出生、开始,自然没有灭亡。佛性也是如此。 你我他、一切众生均建立于佛性基础之上。一切众生、一切世界,都是如此。而一切众生都有生有死。法身自性,本来空寂,本来没有所谓的你、我、他、没有一切众生。这都是幻化的。如同虚空中出现的幻觉。我们所认为的实有众生、有佛、有轮回、有涅磐,均是妄想构造。本来空寂、本来没有。佛性并无这些东西。本来清净。而且从来都是清净的。哪怕我们痛苦、我们愤怒、我们卑鄙无耻。佛性从来清净。因为那一切都是妄想虚构的。

就如同我们的电脑屏幕中各种虚幻的程序、故事、信息、影响。你说有没有。都是虚构的,都是毫无生命的各种电子信息构建的,都是一个0一个1构建的。你把电脑拆了看,里面没有一点故事、新闻。

佛性就如同虚空屏幕一样。一切众生都是上面的显影幻化。无论这些众生如何,高尚崇高、卑鄙无耻、善良仁慈或者恶贯满盈。佛性都始终清净。就如同无论屏幕中的情节多么肮脏,也不会让屏幕稍微脏那么一点一样。所以佛性清净。

因为清净所以平等。你说希特勒和禅宗大德的佛性平等不平等?一样平等。毫无差别。这就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佛性并不分这个人的佛性、那个人的佛性。

所以这里的重点来了。我们修行佛法,求什么?说句实话,那就是没什么可求的。求个什么都没有。求个空。因为佛性并无什么东西能让我们拥有。我们本来就是在佛性之中。本来空寂。本来无所有。本来无一物。

修行佛法真的并没有什么能够让我们得到的。我们不仅得不到任何东西,还要放弃一切。放弃虚幻的自我。

这个你能相信吗?你能理解并体会其中的含义吗?

如果你能够理解,并且坚定的相信。体会到其中的意义。那才叫真正信心具足。真正的成佛种子。

不少人听到一切皆空。不要说信,吓都吓死了。都空了,我怎么办?我的幸福、我的权利地位、我的享受,我的福报都没了呀。这肯定不是成佛的种子。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所以佛法中不提倡对刚刚接触的人,信心不够的人,提这个空法、讲的这么深入。反而要给他信心。告诉他成佛的福报、成佛的好处,佛国净土的富丽堂皇、殊胜境界。没办法,这是信心不够。

说到此,真的知道了,成佛其实一无所得,无一法可得,大家害不害怕?估计有人会的。可你想不想脱离轮回、脱离痛苦?想不想脱离烦恼妄想?想不想了解世间一切的真相?虽然这个真相让你不太容易接受。想探知真相的勇士才能进入这个殿堂。所谓成佛是大丈夫事就是如此。第二种成佛,是解满法。解具足。真正了解了。前面说第一个是信心。第二种就更进一步了。《占察善恶业报经》开首提到,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第一是信,第二是解。佛法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佛性。但这个佛性是不太容易理解的。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含义,需要善根、需要智慧、甚至还需要勇气。

真正理解了,那么自然后面会依照修行。所以说解行并称。

那么解行,理解什么呢?理解如来业无造无作。诸佛如来做什么?造什么业力?是无量功德善业吗?真正的如来业是什么?法身而已。法身做什么?法身什么也不做。

法身本来空寂,本来无生无灭,不增不减,遍一切处、圆满不动,。一切众生、一切世界虽然依法身自性而建立。但法身自性并无变动。并无增减。什么是诸佛如来呢。诸佛法身。真正的如来业,也就是诸佛法身。法身既没有任何造作者,也没有任何造作。

大家看到镜子中的人物,事物在不断运动。可镜子本身有什么造作么?没有任何造作。其实镜子上的景物和镜子没什么关系。虽然这些景物必须依靠镜子才能显出影像。法身自性和我们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虽然依自性而建立,但却并不是自性有什么动作、有什么反应而产生。自性从来不动,从来都是圆满的,没有厚此薄彼,没有主动创造。

你说诸佛如来在做什么?什么都不做。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四十九年,未说一字?本来就没什么是事情发生,没做什么事情。我们众生无量,是幻心、幻身所构,诸佛讲法何尝不是。真正的诸佛如来,哪里有什么出生、成佛、涅磐、讲法。从来没有过。

大家都是自性这面镜子上的影像,这影像需要了解真实的自己:法身自性。所以有佛、菩萨,有修行、有传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有种种法门。可这一切法身自性并无任何动作,哪怕一丝一毫的变动都没有。

那你想想生死有没有关系?成佛不成佛有没有关系?对真正的佛:法身自性来说,毫无关系。无论你成不成佛、无论你是否轮回,法身自性本来如是。从来不动。

这就成了一个很怪的逻辑。大家要成佛,要脱离痛苦,要灭除烦恼。可越是了解真实的自己,你会发现成佛不成佛无所谓。而且当你越是坚定的了解佛法的真谛,你会了解,自己本来是佛,从来都是,从未改变过。无论这个妄想执著的自己成不成佛,都一样。它轮回不轮回都一样。它痛苦不痛苦,都一样。法身自性从来都是如此。所谓生死涅磐不起二想,一样的。

对法身自性来说,你涅磐也好、生死也好、轮回也好、痛苦也好、幸福也好,并无不同。而我们只有越来越了解这个道理才能摆脱轮回。这是一个靠逻辑思维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能够理解这个是累生累劫积累的福报才行。

知道并且深刻体会到了,法身自性从来都在,从来都是如此。并无变动。无论我们如何做,都未曾离开。也不可能离开。那么大家还会有恐怖吗?还会害怕吗?

佛法讲的心安,怎么心安?没有恐怖,没有担心这才是心安。当你还是担心自己轮回、担心自己堕落,担心自己受痛苦。那肯定是心不安,因为恐惧、畏惧、害怕、茫然无知。当你知道无论如何你自己都是佛,无论如何法身自性都在那里。真正的自己都在那里。自然是安心的。坦然自在,心中清凉。

可是大家成佛不少人都是因为恐惧学佛的。呵呵,这就是怪逻辑。因为害怕痛苦、烦恼,害怕轮回、害怕地狱而学佛的大有人在。于是越是害怕,越要学佛,可学了佛后被告知,害怕的东西并不存在。所以佛法中经常说不可思议。靠思维逻辑很难了解佛法的真谛。

当然很多人会说,虽然知道了我们自己是幻身、幻心的结合,知道了一切境界均由心想生,可我们现在还是执着于自己啊。多生多劫的习气还在,被刀砍斧剁依然会疼,真堕落到地狱还是会痛苦不堪哪。这怎么办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信心、解悟不够。当然对此经典后面有专门的讲述,那时候我们看看地藏菩萨怎么开示。第三种是证得做佛。亲证具足。能够亲身体验到了。净心地即是初证法身自性之地。前面说的是信解行,到这里是证了。从信心成就、解行具足、到证得法身自性。一步步增进。

这里说净心、清净无漏之心就是法身自性。所谓净,真正的干净是什么?本来无所有,本来空寂。这是真正的干净,不是相对于肮脏的那种干净。这个净是你想脏也脏不了的,想让它更干净,也干净不了的。这才是真净。

《父子合集经》讲:彼皆无作无罪相,是故不垢亦不净。所以说净心地,并不是说我们把烦恼消灭了、把恶念消除了。不是这样,是找到那个本来就净、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缺憾、从来也未曾变得肮脏的东西。找到那个你根本无法让它变得肮脏、不干净的东西。这是净心。

证得法身自性才会体证什么是无分别、寂静、智慧。分别是我们凡夫最大的烦恼。因为分别就是妄想,因为分别我们有了“我”“我的”概念,没有分别的时候一概清净。有了分别就有了痛苦。有了轮回、有了很多烦恼。所以只要我们还继续承认我们所分别的一切概念,这个轮回痛苦是无法止息的。

无分别则没有痛苦,本来清净。具足圆满。无分别才会真净、真寂静。法身自性即是如此。

有人会产生问题了,那么本来空寂、本来清净,那不成了死水一潭?所以在这里不仅仅提出无分别、寂静。最重要的还有智慧。法身自性圆满一切福报智慧。并非死水一潭。就如同我们看到虚构的电影、电视一样。虽然是虚构的,不真实,但却体现着大量的创意、思想的体现、情节的安排。法身自性作为幻化无量众生的依靠,也同样需要拥有无量的福报与智慧。这个智慧、福报是难以用思维去揣测的。不可思议。
证得法身自性、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己。那么诸佛菩萨所作的事情,也就是自己做的。因为本来无二,本来毫无差别。而法身自性本来无造作,所以证得法身自性并不会去做什么事情。一切自然而然。无论是什么事情、事业、功德,证得法身之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并非是本人有什么企图、志向、目标之类。本来无事,不会庸人自扰。

便如释迦牟尼佛,成佛、传法,数十年。好像非常忙碌、非常困难、非常辛苦。其实本来清净、本来无一物,本来空寂。本来未说一字。因为法身自性本来不动。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既然虚妄,我们不能说没有虚妄便是死水一潭,便是石头。

法身自性,意味着真实。意味着圆满、无缺陷、意味着无量福报、无量功德。故此不会有什么愿望、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志向、有什么希望。如果有这些东西,说明我们尚未圆满、尚有缺憾。而法身自性本身圆满,具足万法。既然本自具足,怎么会有所愿求、有所希望。不会有的,因为本来都已存在,都已拥有。

本来具足的事情,我们是不会有希求的想法。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所以诸佛菩萨证得法身自性,不会有什么求愿、有什么目标。因为他们已经了解了真正的自己,并拥有一切。圆满无憾。而且了解了自己本来拥有这些,不从外得,无始以来这一切始终存在,从未离开、也无法离开。

这个时候你再看看六祖惠能大师悟道时候说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里说的是不是一模一样?

无量诸佛菩萨圣众,其实做的不过是同一件事情。而了解了这件事情,便再无其它的事情。学佛要说简单,也真是简单,捅破这层窗户纸,一目了然。捅不破,无量劫也是它。

说到这里就可以提一下禅宗见性成佛了。见性成佛的依据就在这里。证满法做佛。见性成佛不是后人瞎说的。是经典提出来的。这个大家要了解。另外从这里可以看出成佛只和一件事情有关,那就是法身自性。其它的一概无关。和身体、和虚幻外境都无关系。所以你要是见到把成佛和其他的什么东西联系起来,就要注意那是不是错误的。第四种,是最圆满的一种,也就是平时我们平时常说的成佛。功德行满足,所谓功德圆满。什么是功德?佛法中说功德如何如何的地方太多了。那么什么是功德呢?就是一切能够消除我们了解、证得法身自性的事情。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过:唯依遍修一切善法,对治诸障,见彼法身,然后乃获功德利益。一切善法都有功德利益。那么在佛法中什么叫善、什么叫恶?从什么标准来判断某件事情是善是恶呢?答案就是看这件事情是否能够消除我们证得法身自性的障碍。能消除这个障碍的事情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

例如布施,为什么布施有功德?有福报?因为布施能够帮助消除我执、消除我所有的观念。所以这是功德。

比如禅定,为什么有功德?因为禅定能够消除妄心、专心一境。令我们更容易证得法身自性。

一切善法,只要是善,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消除障碍,哪怕是一点点障碍。这就是佛教的善恶衡量标准。

而功德圆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切障碍消灭殆尽。无明梦醒,完全的、没有一点余地地回归了真实的自我:法身自性。

完全摆脱了误导我们的妄念、错误的认知。不再认为“我”是这个身体和这个起心动念的妄心的结合体。了解真正的自我是本来存在、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一切、本来圆满无缺、本来不动的。而我们的妄认自我、轮回、生死、修行、证果不证果,如同一场大梦转醒一样,了然无踪。都不存在了。

无明如梦,无明其实就是一个错误的认知,一个误会。这个误会一旦消除,自然错误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不少人都打过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那里的人物,从一个小兵新手,逐步成长,打怪、组团、pk、做任务。慢慢到了一方霸主。非常吸引人。因为那游戏里虚幻的人投射的是自己。那是你的一个“化身”。不过有的人特别的投入。逐渐的现实的世界反而不再受他的关注了。虚幻的世界变成了真实。这就如同我们的无明之梦有类似的地方。真正的自我忘掉了,认同了虚幻的自我。这时候一切都是扭曲的了。如果一旦因为什么因素,明白过来了,知道了游戏毕竟是游戏,是虚幻的东西。不是自己。电脑一关。梦醒了。

人生如梦是不少人都能挂在嘴上的话。当然也有不少人是有点体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苍山大地都不断的变迁,人一代代更替,总会出现不真实的感受。你会感到这就是一场大的立体游戏。你把自己投到了这个躯壳中,在和周围的接触中有种种的思维和念头。这一切似乎都是你的经历,你经历痛苦、欢乐、忧愁、喜悦、孤独、友爱等等一切。

可总有一天游戏会结束。因为死亡。然后重新开始,因为出生。

所以从游戏中清醒过来吧。从睡梦中清醒过来吧。“复次当知,若修学世间有相禅者,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无方便信解力故,贪受诸禅三昧功德而生憍慢,为禅所缚,退求世间;二者、无方便信解力故,依禅发起偏厌离行,怖怯生死,退堕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谓依止一实境界,习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等,虽获世间诸禅功德而不坚著,不复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即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修学世间有相禅定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没有方便信解力,会贪图诸禅定三昧功德,从而产生骄慢心理。被禅定所缚。退求世间果报。第二种是没有方便信解力的情况下,因为禅定发起厌离心、因害怕生死而求二乘佛法。第三种是有方便信解力,依止一实境界,按照奢摩他、毗婆舍那两种观法修行。能相信一切法唯心想生。如梦如幻。虽然获得世间禅定而不留恋执著,也不退求世间果报。又相信生死即涅磐,所以不会退求二乘果报。

我们修学佛法开始起步都是有相作为,有我,有我的目标、有计划步骤、有种种造作等等,这都是有相。并不是说有相不对。而是修行要有善巧方便。在有善巧方便的情况下这个修学才会达成最为殊胜的目标。

什么是善巧方便?方便这个词现在被用烂了。什么都算成方便。行个方便,变成了一种非常规、例外、机巧、小聪明的含义。在佛法中方便不是这个意思。《法华经》讲: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方便的含义是针对一实境界、菩提般若来说的。因为一实境界,无形无相,无造作,不可言说。所以修行佛法的教导,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相对于一实境界来说,我们所学习的佛法就是权巧方便。就如同指向月亮的指头一样。月亮是真实的,而指头是方便。故此佛法中讲的种种开示、如何修行才叫方便,而不是我们随便想个什么小聪明的办法叫做方便。

所谓有方便信解力,是指按照佛所说的道路,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修习奢摩他、毗婆舍那等等法门,这个叫方便信解力。

那么没有这个信解力,不知道何为一实境界,不知道依止此来修行信解,就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禅定而出现的种种乐受、功德福报。世间禅定如此。比如世间的天人福报越好,越需要禅定的功德。世间四禅八定就是如此。所以修行中会有种种殊胜的现象,自己会觉得自己的修行非常了不起,觉得自己的修行已经非常可观,这样下去就会被禅定本身阻碍,最终只能产生世间的福报。

再有就是因为没有方便信解力,在禅定中发起了厌离心,厌离世间轮回,厌离种种烦恼。畏惧轮回、畏惧生死。这样修行也可以证果,不过是二乘。也就是声闻乘。最高证得阿罗汉果。能脱离轮回生死。阿罗汉能断除一切烦恼、不受后生、不入生死轮回。这是二乘佛法的极致。

阿罗汉和大乘佛法有什么区分?其实这个区分并不严密。事实上世尊释迦牟尼佛也可以称阿罗汉。因为也符合阿罗汉的定义。同样也能断除一切烦恼、不受后生、不入生死轮回。但大乘佛法中,诸佛如来不仅仅能够断除一切烦恼、不入生死轮回。还能够彻悟法性,名为自觉。能广度众生,名为觉他。能了达一切,遍知一切,智慧无碍,是正遍知。能圆证法身,现无量福。福慧圆满。确切的说,阿罗汉这个果位,并不追究是否能够证得法身、福慧圆满。只看是否能够灭除烦恼、不入轮回这个结果。

当然如果我们有方便信解力。以一实境界为核心,依上述所讲的各种观心法门修行。逐步信解了知一切唯心所现,如同梦幻。虽然修行过程中会有种种禅定功德而不贪著。因为这不是我们的修行目的。我们并不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什么神功异能、有什么福报享受。而是为了最终的智慧,和圆满的福报。我们所图甚大。不是小小利益就能引诱走的。所谓三有之果,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的果报。这样的果报总会有时间限制,总会有各种局限。所以称为小小的利益。丢西瓜捡芝麻的事情我们不干。

同时我们也能逐步了解轮回的真相。和二乘不同。二乘只要能脱离轮回就可以了。而大乘佛法是求真相、求智慧。要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真相会随着修行逐渐了解。了知生死涅磐本来无差别,了知本无轮回,亦无成佛与不成佛。既然本来虚幻,本来清净,自然不会恐惧和怖畏。二乘佛法追求结果,大乘佛法则更为大气,用现代的话说,吾为真理!如是修学一切诸禅三昧法者,当知有十种次第相门,具足摄取禅定之业,能令学者成就相应,不错不谬。何等为十?一者、摄念方便相;

修学一切禅定三昧法门的佛弟子,应该知道十种修行逐步渐进的阶段。这十个阶次圆满概括了禅定的所有修行步骤。能够让修学禅定的人按部就班对照修行,这样就不会偏差错误。

第一种:摄念方便相。

一切禅定法门的第一阶段都是这个:摄念。也就是专注一念。《佛遗教经》讲: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放纵自己的心念,会消灭善业。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妄念大多是和贪嗔痴、杀盗淫妄酒等不善业有关。放纵自己的妄念直接导致不善业增加,善业减少。除此之外,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有成就,专注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必须要制心一处才会达成。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佛教不是说这个世界是虚妄的,是唯心所现么?为什么我想发财却很穷,我想什么没什么,总是事事不如意?因为我们的妄念杂乱、不能专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讲: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不管我们做什么,专注是取得较大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每天的妄念成千上万,杂乱无章。而妄念大都又和贪嗔痴更亲密。如果真的每个念头都会变成现实,我们现在恐怕就会呆在地狱里了。心想事成是有前提的,首先我们要能专注,心念不能杂乱,其次要清净,贪嗔痴不减损的情况下心想事成那是非常可怖的事情。

大家可以观察四周的人或者事,凡是平时做事情专注的人,福报、成就就会大一些。这个人心思混乱奔逸,不能集中专注。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这样的人多数福报就会差一些。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学业、事业成就,那么平素就注意一些这方面的事情。不要一心二用,吃饭呢就吃饭,玩的时候就玩,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教育小孩也是如此,不要让他养成一边看书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样的习惯。
世间法如此,修学禅定也是如此,首先就是摄念。要把心念至于一处。这一点在佛教经典中反复强调叙述。例如:

《佛说菩萨本业经》讲:降心正意。摄念入禅。

《大宝积经》:心住一境。摄念而住 。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成就禅定。一心摄念  。

《持世经》:菩萨摩诃萨常摄念一处   

此外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摄念就是心住一境。就是专注。无论是修行什么法门,都从这里起步。所谓摄念方便,就是摄念的方法很多,但共同点就是这一个。念佛、观想、观心、持咒、诵经、数息、闻声等等,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首先达成摄念的效果。

同时这个也是我们修行程度的一个检验尺。我们修学禅定,到了什么程度,就可以用这个尺子来衡量一下。看看自己到底什么水平。如果你觉得自己学佛已经很不错,还可以。那可以看看,数息大约几分钟会乱?念佛多长时间不会打妄想?观心能保持不跟着妄念走的时间是多少?这些都问一问。就知道自己的程度了。

有人学佛后知道的挺多,也能念佛、持咒,也能诵经。懂得多了看不起坐禅。总觉得我念佛功德多大多大、持咒功德多大多大,坐禅在那里又耗时间,又没意思。可如果念佛持咒,你不能专注功德能有多大呢。杂乱垢心,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功德能有几何?都变成世间善报的种子。其实你没有佛经上讲的那些广大功德利益。不要小看坐禅。能专注一心定在那里几小时的,说明禅定水平就是比那个念佛五分钟就散乱的高一些。如果坐禅再加上有方便信解力,那功德福报必定无量。不要不服气,有本事我们也一定几小时,一念佛专心几小时不打妄想。那才是真的功德广大。

了解了摄念方便相,我们就知道自己修行的目标了。初步目标就是摄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修行一定要懂得这个过程。没有摄念就没有禅定,没有禅定统统未定。不管你的最终目标是往生也好,是福报也好、智慧也好、神通也好,都要以摄念禅定为第一阶段目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能摄念不乱,你往生有没有把握?有。能不能有福报?能。会不会生智慧?会。这是十拿九稳的的。如果念佛不少年了,还是照样边念边打妄想,连专注五分钟都做不到,往生有把握么?扪心自问一下,有些含糊吧。

没有禅定,心不能专注,一旦有外缘的干扰,很容易被妄念所左右。大家看看周围多少人临终的时候是病痛折磨的?那时候能定下心来念佛没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是不可能的。别说临终的重病,就是平时大家得个感冒、拉肚子,难受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定下心来念佛都是个问题。那些福报不俱而临终业力现前的人有谁保证当时一定有信佛的亲友在旁帮助引导呢。《观无量寿经》讲三辈九品中下品众生往生,临终都有业力阻碍,需要有旁人帮助指导,甚至中品下生也是如此,这样的福报和机缘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从根本上说,佛教中的深大利益,无上利益,无一不是和禅定相关。所谓: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禅定如同树干,没有树干一切枝叶都无法生长。

禅定同时也是一块试金石,现代社会有不少打着佛教旗号,甚至披着袈裟的邪师、恶师。末法邪师众多是经典里预言的。怎么分辨?摄念就是个很好的标准之一。你看他吹的天花乱坠,讲的口若悬河。有没有真的修行?看他是不是真的习惯于做事专注,是不是思路清晰,是不是念佛定下来几个小时,坐禅几个小时。坐禅连十分钟都耐不下来怎么可能是大师。装样子都装不下来。末法没有几个人不需要自己修行,天天热衷在那里和人谈论讲说、演讲,自己很少抽时间摄念禅定,这样的人是不是大师、善知识,你先打个问号。虽然这不是唯一的标准,也不能说念佛、禅定在那里时间长就是大师。但至总要有这个条件才可靠。摄念的方便,或者说摄念的办法有很多。在佛经中给我们总结过。《圆觉经》把修行的法门总结成三个,一个是奢摩他,经典中说是:“取静为行”,就是以静心为方便。比如一个杯子中的水被不断搅拌,里面很浑浊。怎么让它清澈呢?就放在那里好了,不要动它,由它慢慢沉寂。就自然清澈了。我们如果用这种办法来摄念,也就是这样,要诀就是自己不动,不随着妄想去动,静下来。打坐也好,走路、睡觉的时候都可以如此。就是静心,不是非要控制妄念,妄念如同猿猴一样,控制比较困难。我们就把定自己这个主人,妄念说什么我们都不听,就是静下去。这样慢慢妄念就减少了、烦恼也减少了。因为我们静下来、不理妄念了。这时候就能逐步深入下去。

第二个是三摩钵提,说的是“起幻除幻”,世界身心既然幻化,而且妄念烦动,很难控制,那么我们自己造作一个幻化,用这个幻化来排除其它的幻化。这个方法就是用一念代万念。我们平时念佛、持咒、观想都属于此类。需要我们自己造作一个幻化的念头。无论这个念头是佛号、是佛的形象、还是陀罗尼、经典等等原理都是如此。当然这个念头最好是圆满极善的,所以说以佛号、佛的形象、陀罗尼这样的目标最好。因为心中念念所想自然会体现在现实的福报中。专注于一念,而排除其它妄念,这样以来慢慢就能体察出,幻化与自己并非一体,自己造作出来的幻化,并非自己,从而逐步远离幻化,明了真实。

第三个是禅那,是从观心开始,也就是前面所说唯心识观。观察自心妄念生灭。逐步深入进去。自然了知身心幻化。这个方法当初老禅师教导我们的时候说:你就把自己当作一面镜子,就在那里看,妄念来来去去都不要动心,妄念来了不必管,不用抗拒、妄念去了也不必管,不必高兴,你只要如同镜子一样,清清楚楚的知道这些妄念就够了。这里的关键就是:镜子是不会随着镜子里映现出来的景物动的,即便镜子里映出来的是世界大战,你不能跟着它动,不能跟着高兴、悲伤、不能跟着激动。就是做好自己观察员的本分。
大家都看电影,看电视,你看进去了,就跟着激动了,就有情绪的波动,就跟着走了。俗语说看戏的是傻子,演戏的是疯子。我们这里就是锻炼自己看戏的时候不入进去。

修行的法门无外乎这三大类。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方法。也可以一个个试试,看自己适合哪个。简单说来:奢摩他需要意志力,坚定的意志能静的下去。三摩钵提需要勤奋修行,因为幻化的一念要时常提起,才能辟除妄念。而禅那需要一点智慧基础,要了解身心幻化、妄念和佛性,观心才容易上手。

无论具体应用哪种办法,我们的目的都是一个摄念,把如同猿猴一样烦乱奔腾的念头降服住。妄念并不分时间、地点,我们凡夫念念不断。所以摄念不仅仅是说修行的时候,打坐的时候、念佛持咒的时候才摄念。摄念其实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修的。工作的空隙、坐车的时间、做简单家务的时候。凡是并不需要我们集中精力思考的时候都可以修。工作的时候呢。专心工作。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也算是摄念。所以佛弟子的生活,应该是专注,专一的。

所谓专一,并不是说我们做了这个不做那个,我们吃了馒头就不吃烧饼,更不是念了这尊佛,就不能念那尊佛。这不是佛法中专一、专念的含义。而是摄念于此。没有杂乱心念的含义。

24小时的摄念开始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需要逐步训练、习惯。最后慢慢变成自然。所以不要想一蹴而就。不要修了几天,怎么还有妄念,然后就懊悔了。摄念是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不过随着大家摄念的水平提高,你的生活中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注意力提高了,做事情效率更快,更容易有解决的办法;生活中自然而然,不劳外求,福报就增长了;妄念减少,身心安泰。等等很多的好处。需要大家亲身去体会。二者、欲住境界相

我们接下来说第二个,叫欲住境界。

前面说摄念,能够摄念了,才会有欲住。什么是欲住?就是欲念暂时停止了。并不是说没有了。而是暂时停止了,因为你大家摄念,念头专注于一处。所以其它的欲念、各种烦恼,暂时停止了。

欲住的时候慢慢就能体会到佛法的妙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少人一说让他放弃欲望,比如放弃男女的欲望那简直是比杀了他还厉害。又比如放弃权利、财富、名气的欲望,更是坚决不会。欲望似乎是他们最坚定的合作伙伴。

为什么?因为欲望能够给他们以快乐。

有权、有钱、有名气都会让人感到快乐。但是佛教经过释迦牟尼佛及诸大菩萨圣者的证实。欲望产生的快乐是一种假象。

欲望产生的 快乐,都是痛苦的暂时缓解。

比如没有钱的时候很痛苦,有了钱很快乐。这是贫穷的缓解。

有了男女欲望的时候很痛苦,满足了性欲很快乐。这是性欲的释放,短暂的缓解。

有了名气的欲望,却还没有成名的时候,很痛苦。当功成名就了,这个痛苦缓解了,才快乐。

所以世间的快乐都是建立在一种痛苦短暂缓解的基础之上的。并非真正的快乐。

佛教有个比喻,叫刀头舔蜜。《四十二章经》讲:佛言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就是说贪欲这些快乐,如同小孩子贪恋刀刃上面的一抹蜂蜜。去舔它呢。仅仅尝到一点甜头,却有可能舌头被割破的危险。

这些快乐,有可能得到,有可能得不到。普通人得到这样快乐的机会并不大。但为了得到这些快乐,却可能需要冒非常大的风险。承受非常大的痛苦。

为了这些财富、权利、名望,他不仅要承受痛苦,甚至会因为使用这些财富、权利、名望不当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所以说欲望给我们带来的弊大于利。

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无条件的,随时随地,不劳而获的。真正的快乐应该是自发的,不从外得。

但是我们普通人随时随地在受着财色等欲望的困扰。无法自拔。想要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先“欲住”。

先不说消灭欲望,只要先停住这些欲望就可以了。在这个时候你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你会感到无比的轻松和快乐。你会感到这种快乐是“自由”的。你会感受到不受任何牵绊是多么的自由。

想想小孩子,他们欲望很少,吃饱穿暖,有的玩,就非常快乐了。随着年纪的增长,接触的事物越多,欲望越多,就越怎么样?不快乐了。
而佛经谈到的欲住,还和小孩子的那种快乐不一样。小孩子的欲望只是少了。并非停住了。

欲望暂时止息、停止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自由。而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被各种欲望所牵绊,无法感受到这一点。其实哪怕能稍稍体会一点这种欲住的境界,你也会立即明白,这种境界和普通的快乐有多大区别。

那是纯粹的快乐,不假外来,不会停止,始终如一。但一旦我们有了财色、权利等等欲望,哪怕是一点点,这种快乐就立即不见了。被遮盖住了。所以我们现在都是在做赔本买卖。捡起芝麻,关注一点点刀刃上的蜂蜜,丢了西瓜,忽视了源源不断的蜜巢。

希望大家这一生最好有机会能体会一下欲住的境界,哪怕只有一会儿,你也会立即明白佛教讲的真实不虚。信心会越来越坚固。三者、初住境界,分明了了知出、知入相

再进一步。是初住境界。能分明了知出入相。

这个比前面摄念、止欲的境界又高了一些。这个时候心念能维持住比较清净的状态。维持在清净的状态会有什么表现呢?就是分明了知出入相。

什么是出入相?没到这个境界的不好理解。不过我们先从简单的角度说。

呼吸大家都知道。一呼一吸很平常。那么大家可以观察一下。你平时会感觉到你在呼吸么?很少吧?即便是你有意的观察一会儿,也维持不了多少时间。因为你的心念又到了别处。开始念其它的事情了。

生活中各种念头、事物、思考、回应等等,让我们的心念无法停下来,无法清净。而心不清净的时候,我们就感受不到自己的一呼一吸。

不信你感受一下。只有心思定下来。妄念减少了。你的观注才慢慢回到自己的身上。才察觉到自己一直在呼吸呢。

这就是比较初级的知出入了。

不过普通人肯定是维持不了几分钟的。而关注自己的呼吸,也的确是一种锻炼定力的法门。佛教称为念安般。通过关注自己的呼吸,锻炼定力,排除杂念。

但是初住的境界比这个就更复杂一些。不仅仅是呼吸了。人能够维持清净的、没有杂念的状态的时候,不仅仅会觉察到自己的呼吸。还能觉察到其他的东西,比如感觉的出入。比如一阵风拂过,这个体表的觉受是怎么来的,又怎么消失的。比如听到的声音,这种声音,开始怎么升起、又如何消失。都会分明了知。都很清楚。

人越清净对周围的觉察就越微妙。

那么最为微妙的,就是我们的念头、思维了。在初住这个境界,我们可以觉察到一个自己极为细微的思维活动。一个念头如何升起、如何维持、如何变化、又如何消失。都会了了分明。这些都是知出入的范畴。

初住境界是在我们的念头已经被降服,欲望也暂时止息之后的境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就好像水中的沉渣逐渐落下,自然就清澈起来。可以看到其中到底都有什么事物。

我们这一生中,不要说体察自己细微念头的来去。就是自己的呼吸,能够关注的时间都寥寥无几。

为什么呢?妄念杂念太多、欲望太多。什么时候能够心思定下来,欲望少了。我们自然会觉察到自己的呼吸,慢慢会觉察到自己身体各种微妙的运行。直至觉察到自己的细微动念。

所以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平时走路的时候、闲暇的时候、反正无需动脑、办事的时候,你会觉察到自己的出入息么?如果没有,那说明你多半在打妄想。修行的境界还有待提升。这个一点也做不得假。

当我们能够维持在清净的状态,我们会恢复原本的觉察能力。就好像镜子上的灰尘被抹去的时候,四周的一切自然而然映现在镜子上了。

禅宗曾有公案故事,说一个出家人化缘到一位大居士的家里。大居士请教出家人的修行境界,问:古镜未打磨的时候如何?出家人说,黑如漆。又问:打磨后如何,出家人回答:照天照地。结果大居士说不供养。你修行尚未究竟。
我想大家现在应当知道出家人的答案意味着什么了吧。这位出家人并非没有修行。能够修行到古镜照天照地,那也是相当深的功夫了。至少是初住之上了。

修行可不是谈谈禅、搞搞机锋对答。那都是表面的。背后必须有真实的修证。如果你连摄念、欲住、初住这些境界都没有体会。每日还在妄想烦恼中不得出离。却以为对答几句就会开悟、甚至以禅宗自诩,就太不靠谱了。不过现在这样的人不少。四者、善住境界得坚固相

初住的时候的境界是知出入相。在我们的心逐渐清净的时候,慢慢能觉察到了自己的呼吸出入,甚至感觉、念头的出现、消失。但是这个还是间断的。比如打坐的时候才有。事情来了,有干扰了。那么这个初住境界又没有了。断断续续的。

等到逐渐功夫深入。这个境界会逐步坚固。贯穿到我们的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如此。这样就是善住境界。

所谓坚固,讲的通俗点就是我们的一种习惯。这个习惯根深蒂固了。修行这件事情少有天才能够一跃千里。像六祖慧能大师那样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从摄念、欲住、初住等境界一步步修上来。说穿了就是培养我们摄念清净、觉察自心的习惯。当这种习惯,从开始的需要努力、需要特意、甚至要摆好姿势、调整呼吸,抽出专门的时间,到逐渐的能深入、纯熟。慢慢的,不特别做意,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境界。直至任何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摄念清净、觉察自心。

坚固二字看着好像是很生硬。其实这里的坚固相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已经完全变成了自己理所应当的事情。这是真正的坚固。

五者、所作思惟,方便勇猛转求进趣相

不过善住境界的时候有一个毛病。不少人就停在这里了。

有的老师傅说过,这个境界慢慢的会很轻松,很自然。一点不费劲。这时候如果停下来,停多久都有可能。一直这样。不思进取了。所以这个时候反而要思维做意,要千方百计再进一步,再深入一下。

六者、渐得调顺,称心喜乐,除疑惑信解,自安慰相

再进一步,其心调顺,生喜乐、除疑惑、信解彻底、能自安心。

这个时候是彻彻底底的相信佛法教导中的一切了。因为有体证了。确知自己的修行道路是正确的,也确知自己修行下去能够成佛。这时候哪怕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相信佛法也没关系。这个信心不可能再动摇了。

七者、克获胜进,意所专者,少分相应,觉知利益相

接下来,再进一步,就是凡是意所专念,会有少分相应。会有现实中的利益。初步的能心转物。

八者、转修增明,所习坚固,得胜功德,对治成就相

接着修行深入,功德增胜。对治一切障碍烦恼均得克获。

九者、随心有所念作,外现功业,如意相应,不错不谬相

第九,这时候凡所心念,都会直接体现在心外相。而且是如意相应。不错分毫。这是心能转物的直接体现了。

十者、若更异修,依前所得而起方便,次第成就,出入随心,超越自在相。

第十种,就更殊胜了。更自在了。想入禅定就入禅定,想出即出,想体验哪一步就体验哪一步。已经完全自由自在。

是名十种次第相门,摄修禅定之业

这是十种禅定次第。凡是三昧法门都可以用这是个次第来指导。

从第五种境界之后,笔者仅仅能通过字面,以及从前老师傅的转述的意思来简单介绍。大家看看即可。不必当真。因为没有体会的事情,真的不好详细展开。很容易误导。......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