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猎犬怎么驯服:误区还有多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21:56
                                            误区还有多深?

正值新年,与友闲聊,不由地回首青葱岁月,感慨曾经年少时以为千真万确的真理,到了这把年纪,竟然都是不经推敲的荒谬。

个人是成长了,但从儿时深深的烙印中挣脱出来,到今天的风轻云淡、学会爱自己,需要经历怎样的情感煎熬和心理阻抗。原本应该顺理成章,像现在幸运的年轻一代,会少走多少人生的弯路,免去多少不必须的纠结。

可怕的是,还不知这样的误区究竟有多深,还有多少在潜意识里蛰伏着,至今左右着我们,阻碍着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又有多少人,或许已经成为那个年代的牺牲品,永远无法挣脱,再无一丝希望。不知是这世上本无真理,还是一个个时代本身的过,抑或根本就是教育的误区和失败。

经历同样时代的人,一部分人能够自省和觉悟,有幸走出来,活出本真和自己。可也有相当部分的人,永远地沉溺麻痹下去了,成为时代烙印的牺牲品。希望我们是走出来的那部分,有心力挺住,直到柳暗花明的那一村。

尝试面对下那些曾经共同的以为,像心理师的催眠法,通过直面,或许可以集体治愈。

曾经以为婚姻是一生一世,后来发现可以不是。人生永远是自己的,并非因为婚姻,就是婚姻的,若婚姻不能带来发自内心的幸福,可以放弃。但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又有多少有能力放弃,即便再不幸福,也无法突围。固有的观念让他们深陷泥潭,无力自爱,更无力爱人,只能将错就错到底。

曾经以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后来发现婚姻各种都有。有些人视爱情为生命,有些人当金钱为命根。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活法,完全看个人喜好。难不成,所有没有爱情,或曾经有过又消失了的婚姻,都该解体?有些夸张。现实是,只要婚姻能够满足个体愿望,都能稳定地存活。

曾经以为恋爱、结婚、生子是个标准流程,后来发现大可不必。但是,有多少人喜欢独身,最终被逼成婚;有多少人喜欢丁克,最终屈就生子。依照固有模式,而非依从自己活着,你的人生,还是你原本喜欢的模样吗?坚持自己,怎会无能为力?

曾经以为爱、情、性相统一,后来发现南辕北辙。人是如此复杂的高级动物,怎么可能统一?抑或你想统一,就能统一吗?就像天生性取向同性的人,即使别扭自己,按照大众模式成婚了,终将会是悲剧。一些根深蒂固的天性,终归是违拗不了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现实方式,让自己更放松、更舒适、更愉悦。

曾经以为要把美好的贞操留在新婚里,后来发现试婚未尝不可。买东西还有试用期呢,要找一个过一辈子的人,而且都是毫无经验,就这样一锤定终身,冒的风险不是一般二般。难怪现在人到中年的夫妻出现波动,不无社会因素,全部归于个人品质,有失公允。


曾经以为男女之间有纯真的友谊,后来发现深不可测。交往就是交换,一个无权无利的女子,只有愉悦可以交换。反之,果真只有愉悦,却让男子持久地钟情,不是最深刻的满足和自信吗?所谓纯粹的友谊,也许是稍纵即逝,暂时地交换爱、情,没有性。但能否保证一直没有逾越?精神越轨就不是越轨吗?即便是,有罪吗?有研究发现,世界上的两性,真正匹配、又能幸运地相遇,概率近乎零。换言之,所有现实的情侣,相互间都不能完全地满足。那么这些不满足又能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平衡,哪怕只是片刻?太多的延展空间,无法述清。

曾经以为多爱与单纯无关,后来发现大相径庭。从人性的角度,完全可以同时多爱。比如,一些有才情的美女,男人们难免为之趋之若鹜。因为在充足的爱中泡大,没有生存空间的挤压,没有磨练心机的机会,这样的女子反而更为单纯可爱,也招致了世俗更多的妒忌。记得儿时喜欢的一位漂亮阿姨,可爱、单纯、温柔,被男人们追逐着,最终却因周边大妈们的围堵寻了死。女人的过,男人的过?时代的过?

曾经以为有人陪伴就不会孤单,后来发现严重低估了自己。无法浸入内心的陪伴或热闹,反倒让你愈发孤独,才知道自己的内心原是如此丰富,不是什么人都能安慰得了。只有那个对的人,那份深深的喜欢,才能让你安心和温暖。甚至走到极端,“和自己相处得好,才是最大的不寂寞”?

曾经以为分是命根,后来发现风马牛不相及。痛心的是,到如今,我们的孩子还在应试教育中身陷囹圄。我们不但无力挽救,而且还身不由己地成为帮凶!自己被误导也就罢了,但让你清醒地看着孩子们在曾经的困境中挣扎而束手无策,才是冰冷的绝望。

曾经以为上进永远是好的,后来发现适中才是根本。当然,年轻人需要激励,但人过中年,尤其是女人,能否继续升迁、是否要为潜规则委屈自己,已无需纠结。保持一个适中的位置,保持自己的风格,身心舒适,活出自己,才是要紧。否则,弄得自己不是自己,女人不是女人,有意思吗?

曾经以为只要努力就会被认可,后来发现远非如此。好比职场,只是工作好哪里够,按照清华老师三幅透镜原理,还得有与领导的私交、与同事的结盟,才有进步的可能。若是天性孤傲,没有付出,结果是想当然的。又好比情场,更非努力就能圆满,很多时候是覆水难收、没理可讲。只能换个想法,人生原本无常,能有机缘相交,就值得珍惜和感恩,不能贪心一生一世。

人生如戏,过往皆是云烟,没有永恒。唯有从生活重重的幕布中穿越过来,经过舞台上喜怒哀乐的洗礼,练就一份淡泊的心情、善待自己的能力、惠及他人的宽厚,就平静地幸福了?用尽一生,发现自己、活出自己、释放情感,无憾了。

若是中年可以修炼至此,是不是就达到了陈染描述的优雅境界?“气定神闲,一门多么了不得的艺术;40岁,一生中多么奢侈的季节!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40岁生命就已凋零,她依凭短暂易逝的生物本能活着,年轻是她惟一的通行证;另一种人,40岁生命刚刚开始,她埋葬并穿越了青春期特有的晦涩哲学的泥泞之路,再一次出生!”

喜欢这样的句子:“生命不在于成就什么,或做什么,而在于感觉如何。”“每个人都会很快死去。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不要轻易浪费它,不能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不要被条条框框所限制,不要按照别人的想法来生活。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了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有时候,你的内心和直觉已经知道了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有勇气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都说商场如战场,其实,情场、职场何尝不是如此?一团乱麻、无法解脱时,试图找个简单的办法,按照经济学的逻辑思维,算算成本与受益,做个可行性选择。可惜,人生哪里算得清,经济学称霸的年代已经久远,不然,怎会有心理学的异军突起?相对于外部世界的有规可循,人类的内部世界更加扑朔迷离。

误区究竟还有多深?我们已然面对了冰山上多大的一角?由此,是不是可以更好地生活?未知永远大于已知,求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