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流星雨第3部:人教版高中高一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1(还有2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1:58:18
   

第一章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国家入手,分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揭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同时履行义务。作为公民,要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三、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新课程学习

1.1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史上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 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教师活动: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民主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正确地是  (   )

A.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B.国家是为社会谋利益的工具

C. 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D. 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答案:B

[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宪法的这一规定直接表明了我国的: (1)国体   (2)国家性质

(3)民主的广泛性    (4)民主的真实性             (   )

A.(2)    B.(3)    C.(1)(2)    D.(3)(4)

答案:C

[例3]下列对民主与专政关系的理解不正确地是(   )

A.对一定阶级既有民主又有专政   B.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C.民主与专政互为前提           D.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答案:A

[例4] 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      )

A. 人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民主权利

B. 一切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都是国家的主人

C. 对社会的大多数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D.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答案 D

课余作业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国家的有关知识,要紧紧抓住国家的本质和鲜明的阶级性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2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进行新

二、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思考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民行使了哪些政治权利,履行了哪些政治性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四)实例探究

[例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说明  (   )

A. 我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我国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C.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不能放弃的    D. 我国全民民主的国家

答案:B

[例2] 下列对政治自由的理解正确地是(   )

A.法律约束下的自由不是真正的民主      B.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C.自由以法律为前提,超越法律无自由    D.自由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

答案:C

[例3]在我国,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这表明 (   )

A.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B.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

C.公民在法律上具有同样的权利义务   D.要先履行义务再享有权利

答案:A

[例4]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社会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表明:(1)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2)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4)既要享有权利,又要履行义务(      )

E. (1)(2)   B.(1)(2)(3)  C.(1)(2)(4)  D.(1)(2)(3)(4)

答案 C

课余作业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应该如何正确地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3  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多采用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问题。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政治生活呢?

(二)进行新

三、自觉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二、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3页内容,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三、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教师活动:同学们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你还知道有哪些可以参与的政治活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径,这对我们今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证明了奋斗方向。

(四)实例探究

[例1]许多地区和部门在推行政务公开活动中,创造出公开监督、执行公示、公民评议等一些较好的办法。这些办法  (   )

A. 表明政府坚持依法治国原则      B.表明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C. 国家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D.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答案:B

[例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   (   )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依法治国  

D.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

答案:D

[例3]有人说:“政治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参与不参与无所谓。”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地是(   )

A.错误,政治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B.错误,这样必然损害全体人民的利益

C.错误,这是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的表现   D.正确,因为公民有自己的自由

答案:D

[例4] 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有助于:(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维护国家利益  (4)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

A.(1)(2)(3) B.(2)(3)(4) C.(1)(2)(4) D.(1)(2)(3)(4)

答案 D

课余作业

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学生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明白有关道理。

 

 

第二课    公民的政治参与

全章概述

本课分析我国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作用,感悟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本章可分为4个框题

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二、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三、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四、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新课程学习 

2.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

2、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的问题涉及学生具体的民主活动实践,建议多引入、创设具体的政治活动情景等辅助学习、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二)进行新

四、民主选举面面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镜头一反映的是直接选举,镜头二反映的是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2、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1)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缺点: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为等额选举。

优缺点: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为差额选举。

优缺点: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

可见。各种选举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6-18页内容,结合我国并不同时期选举方式的变化,了解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选择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来确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方便,人民群众的民主素养不高,我国只在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中实行了直接选举。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增强,政治参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人大代表选举,并实行了差额选举。

(2)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18页,说明为什么要重视自己的选举权利?如何重视并使用好自己的选举权利?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  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

(1)行使好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是否积极参与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2、  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

(1)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2)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3)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选举方式以及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应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珍惜并运用好选举权,以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选举方式属于间接选举的是  (   )

A. 全班同学投票选举自己的班长      B.县人大代表选举市人大代表

C. 某村村民选举村委会主任          D.某乡镇选举本乡镇人大代表

答案:B

[例2] 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1)物质生活条件   (2)国家性质

(3)选民文化水平    (4)候选人的结构构成  (   )

A.(1)(2)    B.(1)(3)    C.(1)(2)(3)    D.(1)(2)(3)(4)

答案:C

[例3]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宜采用的选举方式是(   )

A.间接选举   B.差额选举  C.直接选举     D.等额选举

答案:A

[例4] 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一个重要尺度是(    )

F. 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民主权利多少

G.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能力高低

H. 选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文化知识的多少

I.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并认真行使选举权

答案 D

课余作业

作业:比较几种不同的选举方式

 

选举方式

含义

优点

局限性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

 

 

 

差额选举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学生实际参与问题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民主参与的方式和意义,提高参与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2.2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2、理解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3、运用实例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提高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教学难点

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建议多引入民主决策的具体材料、数据、实例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政府的决策往往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起居,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至关重要。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是各项决策能够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但是,随着我国民主形式的日益丰富,还有更多的机会、渠道直接参与决策,对决策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本节将进一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9页漫画,并思考讨论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

第二种观点充分发扬了民主,倾听群众意见,公民能够参与决策过程,这样形成的决策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体现人民根本利益,是科学合理的。第一种观点恰好相反,是不可取的。

作为决策者应该让公民充分参与决策过程,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目前,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渠道很多,如电话、信函、网络、新闻媒体等,都可以用来参与决策。下面我们就学习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问题。

一、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1、间接参与决策

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是公民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它要求选出的决策者必须代表民意、反映民情、体现人民利益。

2、直接参与决策

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对决策的形成发挥积极作用,是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就是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0页,并思考讨论这种方式依据、参与形式、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

为什么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因为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因此,决策机关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民意的过程,也是公民积极参与决策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决策反映民意。

方式: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等

(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0页,并思考讨论这种方式依据、参与形式、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

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决策机关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专家意见,集中学者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0页,并思考讨论这种方式依据、参与形式、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就是,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原因: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决策的知情权,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是公民参与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0-21页,并说明这种方式的依据、参与形式、目的是什么?思考讨论2002年铁路价格听证会材料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

这是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听证。在听证会上,公民可以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发现决策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修正、完善。听证于民的目的,就是为了决策利民。

2002年我国首次国家级价格听证会参与者,主要来自国家计委、铁道部、消费者、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等几个方面。各方在春运、署运及主要节假日列车票价是否上调,如何上调问题上存在差异。票价适当上调,对于缓解客运压力,引到居民消费等有积极作用,也符合价值规律,但不可一刀切,对老少边穷地区和打工农民的利益应有所考虑。同时,票价提高,更应该提高客运服务质量。作为决策者,应该全面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和利益要求,作出科学合理的票价调整决策。

二、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2页,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说明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对决策者: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片面性。

2、对公民: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2页课堂探究,讨论如果你来组织这一听证会,应该邀请哪些人参加?如何设置会议程序?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决策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决策的能力。

(四)实例探究

[例1]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前提是  (   )

A. 召开信息发布会            B. 调查研究,拓宽民意反映渠道

C. 赋予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    D. 决策者的决策能力

答案:B

[例2] 下列对政府决策的理解正确地是(   )

A.是政府的事情,与一般群众无关      B.要从国家利益而不是群众利益考虑

C.要考虑各方面利益,反映人民意愿    D.由专家学者论证决策即可

答案:C

[例3]实施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的依据是,公民有对涉及公众利益决策的 (   )

A.知情权       B.决策权        C.监督权    D.表决权

答案:A

[例4] 下列对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理解正确地是:(1)有利于把人民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  (2)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反映民意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和贯彻执行  (4)有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

J.  (1)(2)(3)   B.(2)(3)(4)  C.(1)(2)(4)  D.(1)(2)(3)(4)

答案 D

课余作业

比较民主决策的不同方式

方式

含义

主要方式

依据

主要目的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学生实际参与问题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民主参与的方式和意义,提高参与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2.3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

2、正确理解基层民主管理中公民民主参与的形式

3、联系实际分析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提高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验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

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参与的形式和作用

教学难点

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参与的形式和作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建议教师多采用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都是民主管理的要求,保证人民群众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本节将进一步学习民主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

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3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展示了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进程。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作为我国基层民主的自治机构,是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重要实践形式,得到了国家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对于保障、扩大基层民主有重要意义。

1、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24页内容,说明农村的基层民主形式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1)含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广大农民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2)村民自治的内容:

村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委会干部。这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

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这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日常事务的有效途径。

运用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干部和村委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4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教师点评:主要方式有,理财小组检查监督,村务公开,民主质询会等。

(3)注意几个问题

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其设立目的是让村民自我管理本村日常事务,其最高代表是村委会主任;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民在民主管理上的伟大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它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2、城市的居民委员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内容,说明城市的基层民主形式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和作用?

(1)含义: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2)作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城市居民自治的内容:

居委会干部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回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这一制度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5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教师点评: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维护居民的合法利益,居民通过居委会反映自己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二、共建祥和的文明社区

1、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有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6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教师点评:公民应在本地事务中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2、青年学生应积极参与民主管理

青年学生应着眼于未来发展,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获得更多民主管理机会,以不同方式尝试参与参与民主管理活动。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基层民主管理形式和主要内容,明确了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这对我们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等,有重大作用。

(四)实例探究

[例1]我国农村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  (   )

A. 居民委员会        B.村民委员会

C. 村党支部          D.村民监督委员会

答案:B

[例2]下列内容不属于居民委员会管理的是   (   )

A.调解居民纠纷         B.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C.维护居民合法权益     D.办理居民户口

答案:D

[例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   )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实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D.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

答案:D

[例4] 下列关于村民自治的说法正确地是:(1)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干部(2)村委会是我国最基层政权机关 (3)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  (4)村规民约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      )

A.(1)(2)(3)   B.(2)(3)(4)   C.(1)(2)(4)   D.(1)(3)(4)

答案 D

课余作业

请你调查了解一下所在村或社区的基层民主自治状况,并设计一份《村民(居民)自治章程》。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明白有关道理。

 

2.4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利、作用

2、理解公民的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3、学会分析如何行使监督权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形成民主监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重点

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利、作用、重要性。

教学难点

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建议多引入选举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表现在公民可以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还体现在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进行民主监督,为守望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本节将进一步学习民主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7页“探究材料”,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对于派出所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刘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究竟什么是公民的监督权?有哪些途径来行使?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7-28页内容,了解这方面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一、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

1、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1)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权

当我们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他们的职责,没有做好应该做的工作时,有权对其提出批评,对改进工作提出建议。

(2)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的权利

当我们和家人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请求免除、减轻处理或予以平反,给予公正待遇。

(2)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的权利

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要求依法处理。

2、民主监督的方式

(1)信访举报制度

信访举报制度是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这是我们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都设立了接待人民来信来访的工作机构,依法规范各自的行为,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证。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就是将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连接人民群众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纽带。这一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

(3)舆论监督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就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民主监督。

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4)此外,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途径,为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

教师活动:可见,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渠道,行使监督权,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行使好监督权对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行使监督权才是正确的?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29-30页内容,思考这一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二、依法行使监督权

1、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有利于消除腐败、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2)要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

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采用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

在依法行使申诉、控告、检举权利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实反映情况,不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不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检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围堵、攻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

本课总结: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政治生活;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进行就能保证有序的参与,否则就必然导致无序局面。

因此,能否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能否真正的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民主监督的有关知识,懂得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具有广泛而真实的监督权,公民只有积极的依法行使监督权,才能有效地守望我们共同的幸福家园。

(四)实例探究

[例1]当公民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依法享有  (   )

A. 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B.申诉和诉讼的权利

C. 揭发和举报的权利      D.指控和告发的权利

答案:B

[例2] 某公民发现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贪污受贿行为,于是通过信函向当地检察机关反映情况,经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查处一起重大行贿受贿案件。这一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   (   )

A.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B.舆论监督制度

C.信访举报制度            D.监督听证会方式

答案:C

[例3]下列对民主监督的意义理解正确地是(   )

A.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   B.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

C.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答案:A

[例4] 某村民因修公路占用本村土地,组织村民集体上访,围攻县政府领导人员,影响了政府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正确地是(      )

K. 组织村民集体上访是一种违法行为

L. 是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表现

M. 是维护村民合法利益的正当行为

N.是一种无序的政治参与行为

答案 D

课余作业

我国主要有哪些民主监督的方式?公民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明白有关道理。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全章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实例入手,通过认识政府履行国家职能及其表现来感受和理解政府的作用,真正体味到我们的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与服务;通过政府践行对人民负责原则感悟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通过了解公民向政府求助的途径,深刻理解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新课程学习 

3.1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作用。

2、理解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及履行的原因;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3、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结合日常生活的事例,感受政府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  从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具体事实,判断其属于何种职能

2、  说明政府履行其职能对我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的政府职能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升华对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认同。同时,公民也应向政府寻求解决自身困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帮助,这也有助于政府工作的改进。

教学重点、难点

政府职能的问题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政治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运用电脑课件展示:

1、  国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  实施再就业工程,安置下岗职工

3、  制定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师总结:上述活动,都属于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也是我们要学的内容。

(二)进行新

五、危难之中见“公仆”本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页并播放有关“非典”时期的资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在“非典”期间,通过政府积极履行其职责,首先,缓解了群众的恐慌心理,减少了“非典”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的消极影响,提高了人民与疫情斗争的信心与勇气。通过政府的努力,稳定了市场秩序,保证了“非典”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2、假如没有这样一个政府,“非典”给我国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1)如果政府不及时公布疫情、澄清事实,群众的恐慌心理加剧,会无法正常生产和生活。(2)市场会出现混乱,部分行业、企业会经营困难,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3)如果不及时进行控制,对“非典”患者及时救助,会使更多的人失去生命。(4)如果疫情得不到及时控制,还会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也给西方国家封锁扼杀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口。

二、政府的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

教师活动: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思考我国的政府性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根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府必然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职能的实施反映国家性质,我们的国家职能有哪些?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

(1)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为什么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破坏了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和秩序,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要使我们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搞发展,必须强化这一职能。

怎样做    第一,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严厉打击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第二,继续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第三,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和黑恶势力,使社会治安状况有明显进步。第四,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把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履行经济建设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的根本任务     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主要矛盾

            经济调节

怎样做      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这种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据以上论断,在新时期,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政府职能也非常重要。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关键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这个意义上,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的宣传,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为什么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自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怎样做    一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二要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三要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四要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五要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等。

3、政府职能的履行

教师提问: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是不是什么都管?应该怎样去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搬。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办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三、便民利民的政府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8页,思考、讨论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点评:

1、政府的作用

所谓政府的作用,也就是政府通过实施其职能所达到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这些,从政府角度讲,正是政府的主要职能:管理与服务。因此,政府职能行使的越充分,政府的作用越明显。我们应该通过对政府作用的理解和感受,真正理解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公民个人,既然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就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就要求公民个人必须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2、公民个人必须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首先,要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深刻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其次,要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政府的职能,通过对政府职能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对政府职能的履行的了解,感受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四)实例探究

[例1]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严打”斗争,集中力量打击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等。我国的严打斗争是在行使(   )

A. 保障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

C.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答案:A

[例2] 近年来,为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务院对该地区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一事实表明国务院具有   (     )

①     组织我国经济建设的职能     ②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职能

③调控地区经济发展的职能      ④制定法律和政策的职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例3] 资源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海水开源,大势所趋。天津是国家确定的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市政府将淡化的海水纳入水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建立专项资金,采取一系列扶植措施,使海水淡化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市政府的决策主要在履行(      )

O.政治职能             B.  经济职能

C.  文化职能             D.  环保职能

答案 B

[例4]政府履行职能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新生婴儿到派出所登记户口     ②政府办学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③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而破产导致工人下岗      ④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供人们日常使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一些单位的工作,从而体会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3.2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2、理解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理解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3、列举生活中接触到的事例,探究政府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目标

3、  能够从政府的具体行为中,领会其工作的基本原则。

4、  能够阐明在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如何处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政府责任 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升华对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认同。同时,公民也应向政府寻求解决自身困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帮助,这也有助于政府工作的改进。

教学重点、难点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     教学难点

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与上节政府的职能密切相连,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政治生活的具体事例和上节政府行使职能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主要学习了政府的职能是什么以及行使职能的重要作用。我们的政府在不停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能,职能的行使说明了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也说明了我们的政府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二)进行新课

六、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9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市长最关注的是政府要搞好公共服务。市长的各项承诺意味着作为政府应该更多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2、正是因为有了市长的承诺,才会使更多的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使更多的人解决了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的状况;使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等。

3、市长承诺的目的是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增强服务职能。通过职能的行使是更多的人享受到政府的服务,使人民真正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这样公开承诺,一方面,有利于广大市民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政府,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而积极支持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使政府的职能履行情况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0页中南海新华门影壁,思考:毛泽东手写“为人民服务”用意是什么?

学生积极回答: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教师活动:对人民负责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从理论上讲,这一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政府活动中的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要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1、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政府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教师活动:请大家列举实例什么本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检验政府是否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关键是看其有没有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是否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有没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做法,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有没有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像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嫉恶如仇,顶住压力,不畏恐吓,端掉几个涉黑犯罪团伙,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正是 坚持为人民服务态度的体现。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中。要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一步一步落实好,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紧迫问题上,努力是政府的工作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教师活动:近年来,某些地方,政府为捞“政绩”,搞了很多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请你谈谈对“形象工程”的看法?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这些“形象工程”第一,增加了政府财政的开支,劳民伤财;第二,搞“形象工程”捞的是所谓的“政绩”,而不是着力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第三,会助长某些公职人员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滋长了腐败。

5、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我们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教师活动:如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教师 点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另一方面,还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三、求助有门 投诉有道

教师活动: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遇到困难,自己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受到侵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得帮助呢?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一方面,可以从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得到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求助于政府,学会向政府求助或投诉 。

作为政府,要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一些不良现象,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教材42页就提到了几种方式与途径。请大家了解几种方式的特点和优点,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自己合法利益受侵害是我们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和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联系大量生活实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政府,并了解了寻求帮助的一些途径与方式,使我们学会向政府求助。

(四)实例探究

[例1] 2004年1月,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各地政府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农业部的有关规定断然采取措施,避免禽流感病毒的扩散。这说明 _____ 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         )

A. 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B.对人民负责原则

C. 民主集中制原则                  D.群众路线

答案:B

[例2]对人民负责原则表现在政府工作中的许多方面,其中在工作方法上的表现是   (   )

       A.为人民服务                 B.求真务实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依法行政

答案:C

[例3]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湖北省考察时强调,各级政府要重视信访工作,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这主要体现了 (    )

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②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

③公民能够利用这一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④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有没有践行对人民负责原则?是如何践行的?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情况,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教材的政治学道理。

 

第四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全章概述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权力,滋生腐败。因此,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接受人民监督。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将会认识到依法行政是政府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是依法治国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刻理解加强对政府的监督的重要作用。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新课程学习

4.1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依法行政的含义、任务及其具体要求。

2、理解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二)能力目标

6、  归纳分析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7、  辨证的观点看待政府权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观念、正确地权力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政府依法行政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内容涉及政府的行政活动,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政府政治活动的具体要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政府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中有非常广泛而重大的权力,涉及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作为政府如何去行使手中的权力,才能符合人民意愿,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依法行政。

(二)进行新

七、政府依法行政

1、什么是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依法处理各种事务。

教师活动: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行政?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2、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性质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做到依法行政对政府有何要求?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3、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4页,联系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政府行政行为,思考、讨论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合法行政:实施行政管理时,应该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合理行政: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平等对待每个公民,不偏私、不歧视,管理措施恰当,避免简单、粗暴,甚至暴力行政。

程序正当:公开行政管理内容,遵循法律程序。注重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等各项权益。

高效便民: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不推委拖延,不互相扯皮,更不能不管不问。

诚实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权责统一:政府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责任的统一。

教师提问: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政府依法履行职能,会有什么意义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4、依法行政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做到依法行政,从政府本身来看,我国政府除了坚持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外,还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二、审慎用权,民主决策

1、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依法处理各种事务。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政府的职权和责任义务依法律形式予以届定,政府才能有章可循,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政府管理行为。

(2)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促进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这是要求理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依法明确各自职权,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力行使程序,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明,导致互相推委、扯皮。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作风关乎政府形象,要加强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观念,加强法律培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是要求根据当前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政府工作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做到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才能真正对人民负责。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5页三峡工程材料,谈谈对政府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的感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政府的依法行政原则,通过对依法行政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四)实例探究

[例1]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这一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体现    (   )

A. 对人民负责原则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D.依法行政

答案:A

[例2] 各级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是因为   (     )

②     依法行政关系人民利益     ② 只要严格依法行政,就能消除腐败

③ 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   ④ 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原因

       A.① ③       B.② ③       C.① ④       D.② ④     

答案:A

[例3] 某县修公路需要占用村民承包地,在没有与村民达成协议情况下,将庄稼毁掉,于是,村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责令县政府对原告作出合理赔偿。这一事实表明(      )

P. 政府不能完全代表人民利益   B.  政府行政职权收到司法监督

C.  人民法院坚持依法行政       D.  村民的土地所有权不容侵犯

答案 B

[例4]加强政风建设要求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不满意的问题。这表明(   )

①为人民服务是依法行政的宗旨     ②政府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④接受群众监督是消除腐败的根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一些单位的工作,体会政府是如何依法行政的。 

4.2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

2、理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二)能力目标

8、  归纳分析监督政府权力的内涵、途径和意义

9、  辨证的观点看待政府权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体会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内容涉及政府的行政活动,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对政府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主要从政府如何行使权力方面学习了政府的有关知识。但是,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好可以造福于民,一旦超越法律,滥用职权,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因此,政府的权力行使,必须受到监督。

(二)进行新课

一、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6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焦点访谈》代表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是群众的喉舌。我国对政府的监督方式多种多样,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既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又能够督促政府工作,保证依法行政。

1、必要性

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能防止权力的滥用,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6-47页,思考:应该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2、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关键

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民主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

法制的约束和监督:就是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使掌权者办事有统一的规范可遵循,确保权力依法行使,合理运行。

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监督形式的内容

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这是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质询等。

(3)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可以通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主动向政府机关提出建设性意见。

(4)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参考第二课民主监督的方式。

(5)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政府行政过程中侵害群众利益时,群众可以到相关政府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到司法部门提出行政诉讼。

(6)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通过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司法监督。

(7)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监察、审计部门是政府内部的行政监督部门,通过加强廉政监督、执法监督、效能监督,督促政府工作人员廉洁从政,防止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教师活动:请大家列举某一监督方式的实例,说明本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如何接受人民监督的?监督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

10、              行政监督的意义

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保证清正廉洁,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更好的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保证真正做到权为民用,造福于民,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二、人民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8页,同时思考什么是“阳光工程”?实施“阳光工程”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1、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更好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执行和捍卫人民的利益,才能保证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落实。

2、“阳光工程”及其意义

实施“阳光工程”,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是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政府制定和发布文件,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是保证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便于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人民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联系大量生活实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政府的权力行使必须受到有效地制约和监督,这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了解了的一些对政府的权力行使,进行制约和监督途径与方式,我们要学会参与民主监督,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实例探究

[例1] “干部用的准不准,交给群众审一审,干部用的行不行,交给群众评一评”,这种干部任用公示制度  (         )

A. 表明公民有广泛的政治自由      B.有利于对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

C. 体现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D.表明公民享有选举权

答案:B

[例2]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加强对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这一机制主要靠   (   )

       A.举报和惩治     B.民主和集中       C.民主与法制    D.批评和建议

答案:C

[例3]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只有接受监督才能(    )

①保证权为民用     ②保证政府清正廉洁   ③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    ④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课余作业

联系某一监督方式的实例,谈谈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及意义。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章概述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新课程学习

5.1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2、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二)能力目标

11、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

12、              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资料用于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例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努力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内容涉及人大的活动,知识点较多,内容较陌生,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人大政治活动的具体程序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呢?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二)进行新

一、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1、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4页,联系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内容,思考、讨论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宣称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知道多少?请大家谈谈了解的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职权: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6页,思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指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

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依法决定国家和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任免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

(4)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的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作用:决定地方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民代表大会是由谁组成的?他们在我们国家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责任和义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二、人民代表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的方式与任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6页“相关链接”,人大代表的产生的方式与任期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任期五年(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修改)。

3、人大代表的职责和权力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明确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力。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力。2、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7页“三镜头”,并思考、讨论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点评:镜头一反映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表决权;镜头二反映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镜头三反映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认真行使自己的职权,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改进国家机关的工作。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组成、职权等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

(四)实例探究

[例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政府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A

[例2]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审议。根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认真修改后获得通过。上述材料体现了全国人大的 (     )

③     最高立法权    ② 最高任免权    ③ 最高决定权   ④ 最高监督权

A.① ③       B.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     

答案:D

[例3] 上题材料表明全国人大(      )

Q.是我国的领导核心       B.  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C.  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     D.  是我国法律监督机关

答案 B

[例4]人大代表必须把密切联系选民,反映民意、履行职责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这表明(   )

① 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③人民代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④人民代表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课余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的活动,体会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的。

                 

5.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能力目标

13、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

14、              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资料用于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例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努力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内容涉及人大和其他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内容较陌生,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涵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我国人民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决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务的。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二)进行新课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一组镜头反映了我国国家机构中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是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建国家机关、开展管理国家的各种政治活动的。

1、我国的政体

(1)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也就是通过什么方式、制度来组建国家政权机关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9、60页“专家点评、名词点击”材料,同时思考:国家机构一般由哪些国家机关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的组成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国家机构一般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组成。不同国家在具体设置上有所不同。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并同其他国家机关共同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

『了解』: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一个国家的政体总是体现国家的阶级性质,为维护国家性质服务。

(2)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体只能是采用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9-60页,思考:什么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1)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形成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保障,只有统一人民的意志,才能维护人民的根本权益。离开民主的集中和离开集中的民主,就会导致专制独裁和无政府主义。

(2)表现: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法予以罢免。

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第二、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0页“名词点击”材料,同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国家机关分工实施,各司其职,国家机关之间存在着权力制约和监督。既有利于权力机关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统一行使权力,又有利于其他国家机关在集中指导下依法行使民主职权。

第三、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这表明我国中央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分工实施。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

教师活动:根据上面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发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教材61页“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系统简表”,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得以实现。可见,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4)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联系大量政治生活实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四)实例探究

[例1] 我国的政体是  (         )

A. 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      D.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B

[例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是  (   )

       A.依法治国     B.对人民负责  C.民主集中制    D.三权分离

答案:C

[例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的根本政治制度,这表明(    )

①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课余作业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全章概述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新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