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里尹慈爱的扮演者: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六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7:51:35
',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五頁,最後一行:
【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
這兩句講的是《華嚴經》文殊菩薩教導眾菩薩修行的十波羅蜜,我們學到「精進」,今天我們來學「禪定、般若」。在大乘經裡面,關於這部分佛說得很多,經論裡面處處都可以看到,我們就一般最普通的說法給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梵語禪那,華言靜慮」,我們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靜慮,禪那是靜,它有靜慮的意思在裡頭,「專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謂也」。實在講,我們一般把它翻作禪定,禪是梵語禪那,定是中國字,跟中國這個定的意思很接近,但是並不完全相同。因為中國這個定裡面不見得有慮,慮實在講就是觀,覺觀,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這個定是活活潑潑,不是死定。如果定裡面沒有觀,這個定修成叫無想定,功夫也相當可觀。這種定修成之後,他將來往生是四禪天裡面的無想天,無想定是因,無想天是他的果報。為什麼?定雖然有,他沒有慧;換句話說,沒有慧不能破無明,麻煩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佛法教導我們,戒定慧三學非常重要,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而成就的,這個成就就是成就無上菩提。在中國,我們常常聽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是慧的功力。慧從哪裡來?慧從定來。由此可知,這個慧不是從經教當中得來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諸位一定要曉得,從外面學得來的叫知識,不是智慧。修學佛法,不能夠體會佛的真實義,依照文字去修學,戒能持得好,也能得定,但是慧不會開,那怎麼樣?那所學的叫佛學,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佛學不能解決問題,佛慧就能解決問題。佛慧從哪裡來的?給諸位說,佛慧是自己本有的。世尊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告訴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範圍大了,上面從十法界的佛菩薩,下面到三途地獄眾生,全都包括了。不但包括這些有情眾生,像《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它包含了所有的眾生,這個眾生是廣義的眾生。廣義的眾生是佛經裡面的本意,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眾生。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四大五蘊,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礦物,乃至自然現象,沒有一樣不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眾生兩個字的範圍包括就太大了,沒有一樣不包括在其中。所以眾生兩個字的意思我們要了解,並不專指是人類,或者是專指畜生類、六道裡面有情眾生,那範圍還大,不僅是這些。
各個都有如來智慧德相,現在我們逐漸明白,你看有情眾生說他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我們要問,這些植物、這些礦物也有嗎?真有,日本江本博士給我們做的水實驗,我們從他實驗裡面明白了。他這十幾年來用水做實驗,水是礦物,不是植物,通過他的實驗,真的證明水有見聞覺知、有受想行識。它會看,它會聽,給它看文字,無論寫哪一國的文字,它統統會看。寫個愛字,用中文寫,用英文寫,用法文寫,用阿拉伯文寫,無論用哪一種文字去寫,它都懂,它都能看,都認識,比我們人聰明。它會聽,會聽音樂,我們放古典音樂給它聽,它反應的結晶非常美。用現在西方搖滾樂給它聽,顯示出來的圖案就很難看。它懂得人的意思,我們起心動念,一個善念,它就善的來應你;惡念,它就用惡的圖案來表示、來應你。我們從這個實驗,再看看佛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的,我們就曉得,整個宇宙,連虛空都是屬於有機體,也就是說活的,它不是死的,虛空也有見聞覺知。如果沒有見聞覺知,虛空怎麼會產生變化?虛空怎麼能夠傳達信息?
我們在旅行當中也曾經做過試驗,我們看到天空的雲彩,那塊雲彩不太大,我們看到之後就對著它,眼睛盯著它、對著它,心裡面念散掉散掉散掉,沒有幾分鐘它真的散掉,散得乾乾淨淨,再也看不見。另外再選一片,不要選太大的,太大的時間長,選個小小的一片雲彩,你也盯著它,你心裡念著散掉散掉,念個幾聲它就散掉了。這就是說明整個宇宙,所以佛法講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怎麼想它就怎麼變。從這個道理我們也就能夠引申,逐漸的明白一種現象,或者是古老的預言、現代的預言,多半都是跟我們講有災難這個訊息,到時候沒有了。是不是他說錯了?我的想法不見得,他沒說錯,他說的是那個時候,現在隔了這麼多天,人心裡有變化。那個時候的人心不善,所以預測到什麼時候有災難,到這個時候人心變善,災難就不現了,千變萬化,不能夠預測的。預測是給我們一個信息,這些信息說實在話全都屬於良性的。譬如給我們講這些災難的預言,我們曉得某時候會有什麼樣的災難,我們如何化解?用心念去化解,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讓我們的心善、言善、行善,無一不善,一切不善的業因沒有了,不善的果報就不會現前。
所以方法,一定要採取大乘教裡面所教給我們的方法去化解,化解裡面特別是人事,為什麼?人的念頭最強,我們要化解世間的災難,就先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能把這些東西化開,災難自然就沒有了。能不能化解?連動物、植物我們都能跟它溝通,都能相應,人哪有不能化解的?不能化解是怨恨太深了,我們要有耐心,這就要有定功,不能著急。我們始終以真誠心來相待,時間久了自然有感應。也許要十年,也許要二十年,也許三、四十年,到他臨終的時候他才省悟過來,「某人是個好人,我錯怪他了」。真有,不是沒有。人有良心,什麼時候發現?他自己的業障也消了才能發現,他的業障沒有消的話,就很不容易發現。所以我們要在旁邊幫助他消業障,我們每天念佛、誦經、拜佛都迴向給他,希望他業障早一天消除,他就能覺悟,他就能回頭是岸,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
所以定,定裡頭有慮,就是有觀。禪定也翻作止觀,止是止息,觀就是覺觀。他在定中,定中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那個定裡頭是無明,那裡頭沒有觀,就是沒有慧。所以他是定慧等學,定慧雙修。這個解釋好,一個告訴我們專心,一個告訴我們守一。世出世間的聖賢教人,於一切法的成就不外乎這個總的原則綱領,真正明白之後我們才相信,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今天,我們遭遇這個時代,今天在整個地球上來講,不是屬於某一個地區,史無前例的混亂,從什麼地方混亂起?就是心不定。現在是從小孩都能看出來,甚至連幼稚園的兒童都是心浮氣躁,他定不下來。到青少年,乃至到老年,你看到幾個人心情能定下來,每天能歡歡喜喜的?這社會上不是沒有,太少了,少見。所以一切善法不能成就,一切惡法不斷在擴張。連科學家都給我們提出警告,講的是地球的末日,地球末日從哪來的?怎麼形成的?人為的。人放棄了戒定慧,戒定慧的反面就是貪瞋痴,貪瞋痴要是覺悟了,就回歸到戒定慧;戒定慧迷失了,他就變成貪瞋痴。所以大乘教裡面有句話說「煩惱即菩提」,煩惱是貪瞋痴,菩提是戒定慧,它是一體的兩面,就在覺迷。我們如何能夠轉迷為覺,那像一般宗教裡面講的,我們就得救了。
轉不過來,佛有方便法,先教導我們轉惡為善。真轉過來了,中國諺語裡有句話說得好,叫「福至心靈」,你的福報現前,你突然聰明了,智慧也連帶會開了,福至心靈。由此可知,人在迷惑顛倒的時候沒福報。如果在迷惑,福報現前,那是什麼?那是災難現前,他受不了,福報帶給他的是災禍,他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幸福,你看在中國,這也是我們這幾年所極力在這裡提倡的儒釋道的三個根,道家的《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一類勸善的書,裡頭是真理,絕對不是迷信。世間享受大富大貴這些人,決定有累世的陰德,他自己修的,他祖宗修的,他才能得大富貴,不是偶然的。如果沒有陰功,自己沒有積功累德,也沒有祖上的積德,他要是突然發了,我們講暴發戶,時間一定不長,不多幾年,身敗名裂,家破人亡。這在古今中外,你細心去觀察,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能夠保持富貴的是陰德、陰功,真正做好事不必要人知道。做好事,人家一表揚,表彰一下,你就報掉了。不善的事情希望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責備你、批評你,也就報掉,好!報掉好,惡的都報掉,善的?善的不要讓人知道,累積多少世!我們在中國古籍裡面所看到的,官位做到一個尚書,像現在講的部長,過去生中修善積德要修多少輩子?至少要十輩子,十世,才能修到這個位子。那麼你就想想歷代帝王,尤其是開國的帝王,他自己跟他祖宗修的德行,如果要沒有那麼厚,他怎麼能享國幾百年,傳幾十世,哪有那麼大的福報?
在中國歷史上看,享受真正福德,印光大師講這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沒享什麼福,是一個很平凡的讀書人,家境並不好。他的德行、他的言教,世世代代教化多少人成聖成賢成為君子?這個功德大,太大了!一直傳到近代,孔德成先生是第七十五代。孔先生早年到美國舊金山,入關的時候,美國海關人員聽到是孔老夫子的後代,特別禮遇,開貴賓的通道歡迎他。祖宗之德,再加上自己的修學,才有這種成就。我們明瞭之後,不修怎麼行?實在講,最殊勝、最真實的大德、大成就是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無與倫比的福報。誰能成就?善導大師說得好,善導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唐朝時候人。他老人家說,這個無比殊勝的法門,當身成就的法門,萬修萬人去,只要你肯信,你願意修,你認真去修,沒有一個不成功,這都是實話。為什麼我們許許多多的念佛人,修了很多年都沒成就,原因在哪裡?犯了這個地方所講的毛病,他不專心,他不守一,所以他不能成就。如果專心、守一,真的是萬修萬人去。
我在美國見到一個人,以前講經我曾經提過,華府周老先生,中國人,在當地開一個麵包店,他不學佛,好像沒什麼宗教信仰,人是個好人。我們在美國那個時候,他突然生病,再一檢查,癌症三期,醫院也放棄治療,待在家裡那也是痛苦不堪。家人這個時候求神問卜,找到我們淨宗學會,那時候還不叫淨宗學會,叫「華府佛教會」,我們人也不多,只有大概四、五十個人,在那裡成立這麼一個小會,華府佛教會。我們就有幾個熱心的同修去看他,看他那樣子不行了,就勸導他,人生太苦,沒有什麼值得留戀,把淨土法門介紹給他,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人有善根,他一聽就接受,就告訴他的太太、他的家人,不要給他求醫問卜,不要了,統統全家幫助他念佛求生淨土。念了一天,他就告訴家人他不感覺到疼痛了,他說很好,日夜不斷的給他念,好像是三、四天,他就往生了,走得很清楚很明白。交代家人,臨終的時候他看到佛來接引他,他走了。真正給我們證明《彌陀經》上所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他從前沒有學過佛,也沒有聽過經,他也不知道有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臨終前三、四天才聽到,他就成功了。我們親眼看到,這給我們非常大的欣慰,證明《彌陀經》上佛講的話不是假的。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宋朝瑩珂法師,也是念佛念了三天,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那是古時候。沒想到在二十多年前,我們在華盛頓DC親眼看到這個周先生,他是開麵包店的。由此可知,這個法門真的是不難,就是專心、守一,這周先生他做到了,雖然時間不長,三、四天,專心、守一,他就成功。
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我們心不專,我們念佛的時候心裡夾雜著雜念,我們的意不誠,對於淨宗法門、對於經教裡面的教誨沒有圓滿的信心,那就半信半疑,你不能說他不信,你也不能說他真信,是在這種狀態之下。雖念佛,他夾雜,尤其是現在人,日夜都不能安寧,什麼原因?身上帶著手機,這個東西麻煩。在從前連電話都沒有的時代,人心清淨多了。手機是什麼?手機是魔,魔障,不是好東西,有什麼方便?叫你胡思亂想它給你帶來方便,除這個之外,它對你有什麼好處?沒有一點好處。可是現在人他放不下。放不下那你就接受干擾,接受干擾又沒有定力,所以修行的功夫全被它破壞了。現代的社會誘惑力量太大,誘惑在佛法裡面講就是魔障,它擾亂你,讓你心神不安,讓你幾分鐘的定力都沒有,這個太痛苦了。特別是從政的這些人,如果做到高級領導人,真正是日理萬機。我也曾經遇到過這些高級領導人,我奉勸他,每天早晚,因為他們並不信佛,每天早晚至少要靜坐十分鐘到十五分鐘。早晨一次,晚上一次,身體放鬆,什麼念頭都沒有,能夠幫助他恢復精神,恢復體力,對他健康有好處,這個他很樂意接受。諸位要曉得,十分鐘到十五分鐘靜坐下來也不是容易事情,不相信,你自己試驗試驗看,你就知道,別說十分鐘,一分鐘裡頭都好多個妄念出來。得沒有妄念才行,功夫才得力,有妄念,功夫就不得力。我們念佛人是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執持名號,也就是說名號一句一句接一句,裡面決定不會有一個妄念夾雜,這就行,這叫真功夫。
這個話說得容易,做到不容易。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過很多次,有真正修行人向他老人家請教,念佛念了三年五年,一支香裡面還有幾個妄念起來,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告訴他,你功夫不錯了。一支香,長香是一個半小時,平常的香是一個小時,在中國從前,寺廟裡連時鐘都沒有,講堂、禪堂、念佛堂用什麼來計算時間?用香。我們就算普通香,一個小時,一個小時裡面起的念頭不超過十個,那功夫就不錯了。所以印光大師勉勵這些人要繼續努力,所謂功不唐捐,你認真努力繼續下去,慢慢的妄念愈來愈少。真能把妄念減少、降低,祕訣沒有別的,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放下。古大德有兩句話教導我們,「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能夠不必要接觸的人不需要接觸,能夠避免的事要盡量把它避免,保持你心地的清淨。譬如現在在家庭裡面,電視不能看,它完全是擾亂我們。家裡擺個電視,就是大魔王在那裡,你要能修清淨心,談何容易!現在年輕人不但有電視,還有網路,他還有電腦,那就更麻煩。從前古時候沒有這些科學這些儀器,還要選擇山林裡面去住個小茅蓬,跟農村至少距離要三里路以上,就是他這個茅蓬所在地三里之內不可以有人家,這種地方佛經上的名詞叫「阿蘭若」,這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寂靜處,就是這個地方是很安靜的地方,安靜到聽不到聲音。農村裡面,叫的聲音最大是牛叫,牛叫的聲音聽不到,幫助自己修定。現在我們要找這樣的環境可不容易,所以現在人的成就,不成就則已,成就,功夫決定比古人高,因為古人要是讓他生活在現代環境裡面,他也不會成就。所以現在的環境考驗是非常的嚴峻,在這種考驗當中你都能如如不動,你能夠專心守一,你的成就決定超過古人,道理在此地。
在現前這個時代,人的價值觀變了,倫理道德觀念也變了,現代人講的是人權,是自由、是開放、是創新,這個麻煩可大了。父母不能管兒女,老師不能管學生,下一代怎麼辦?所以你冷靜往前面一看,你沒有辦法不悲觀。在中國幾千年來,父母教兒女、老師教學生嚴格,所謂嚴父出孝子,嚴師出高徒,現在不能教。你要是教導嚴格,你犯法,你還要去坐牢,這世界怎麼辦?所以,今天能不能成就全靠自律,已經沒有人來管你,不是父母不慈悲,不是老師不管教。在這個時代,法律規定不許父母管教兒女,不許老師管教學生,這種法律,我們能夠想到,將來的社會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樣下去能夠綿延幾代?我的看法不過三代,那就像一些宗教裡面所講的,世界末日現前。現在這個世界災難這麼多,今天有個同學下載一篇新聞告訴我,就是最近這個流行感冒,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嚴重警告,可能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會感染。現在世界上人口是六十億,三分之一就是二十億人會感染,你說多可怕!不能不小心提防。
所以我是勸勉同學們,不怕,什麼樣災難都不怕,念佛早生淨土。對這個世間不要再留戀,你的心善行善,念念憶念阿彌陀佛,念念存心極樂世界。如果你不該在這個災難走,你平安無事,如果該在這個災難走,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事,不是壞事,完全沒有恐懼的心,沒有貪生怕死的念頭,好!在大乘佛法,我們在學《華嚴經》,尤其學這個《妄盡還源觀》,這個裡面告訴我們,人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是身體,靈性不死,我們的靈性是不生不滅。到這個世間來,唯一的目標不是別的,是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就對了。像在學校念書一樣,唯一的目標是要升級,年年往上升。我們這一生是在人道,來生生到天道,那就比這一生強多了,天人的德行比我們高,我們要向上爬。最高、最完美、最殊勝的是極樂世界,因為你要是生到極樂世界去,你就成佛了,那真叫一了百了。我們應該把這一生當中所做的一切好事,都迴向求生淨土,不求人天福報。你要知道,求人天福報當然求得到,可是輪迴太苦,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又何況在六道裡頭,生生世世跟眾生結的冤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多可怕。所以文殊菩薩十波羅蜜裡面,這一段我們最要緊的就是要學到一個專心守一。今天的專心、守一,在哪裡?就在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才真正有穩穩當當的成就。《華嚴經》能不能聽?能聽,為什麼?《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華嚴經》到最後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可以聽,不要去學,除非你是發心走弘法利生這個路子。我學講經,我發心續佛慧命,留在這個世間把這些大乘經講給大家聽,這個你就要學。如果沒有發這個心,這個東西也不是隨便發的,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智慧、還有沒有緣分?你真的是有智慧、有能力,沒有緣分也不行,這個路子是很艱苦的。如果覺得我這個能力不夠,那不如我先到極樂世界,我到極樂世界學成了再來,那就太穩當了。總而言之,學佛要有智慧,要懂得怎麼選擇法?
下面說,「禪有二種」,這是一般講的,一個是「世間禪,謂色界、無色界、凡夫所修禪也」。這是什麼?色界四禪,無色界四定,還是禪定,合起來我們稱它為四禪八定。四禪八定就是四禪四定,四禪定、四空定,合起來稱八定。四禪八定是凡夫修的,佛經裡面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諸位要想了解,你就看天台大師的著作《摩訶止觀》、《小止觀》、《六妙門》,都是講這些。要曉得這些東西不是佛門的,雖不是佛門,佛門修定要從這裡開始,這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所修的。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釋迦牟尼佛出生的那個時代,可以說在全球宗教、學術最發達的一個地區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歷史悠久,我跟他們有接觸,而且是很多次的接觸,現在他們不叫婆羅門教,叫興都教。我們有些人也把它翻作印度教,實際上它叫興都教,這是婆羅門教的後身。他們告訴我,他們的歷史有一萬多年,這我能相信,他們這個宗教重視禪定,不重視歷史,所以它沒有歷史記載。但是今天在全世界宗教界裡面,一般承認它至少有八千五百年。所以我們在新加坡,九個宗教在一起聚會的時候,總是把它擺在第一位,它歷史最久。我們是按歷史長久來排列,它是排在第一,它有八千五百年。第二位是猶太教,猶太教有四千多年。第三位是拜火教,拜火教人雖然不多,它至少有三千五百年,比佛教至少要早五百年,所以它在第三位。第四位才排到佛教。四禪八定就是婆羅門教修的,這個裡面功夫有淺深不同,修定。
定功是修了,修的不到家,我們稱它叫未到定,修這個考試不及格。六十分及格,五十分不及格,四十分也不及格,三十分也不及格,但是他總有一點小定,在二十八層天裡面就非常明顯的看出來。如果沒有修定,修《十善業道》,上品十善生天。最高生到哪裡?四王天、忉利天,再往上去就不行。再往上去得加一點定功,這個定功叫未到定,他還有一點小的定功能夠生夜摩天。夜摩天再往上去,定功要深一層。我們好像拿這個比喻,他修定功只能拿到三十分,這就可以到夜摩天,四十分就可以到兜率天,五十分就可以到化樂天,六十分就到他化自在天,化樂天是第五層,他化自在天是第六層。定要真修成功,初禪修成功,他就不在欲界,他就到色界初禪去了,定的功夫一層一層不一樣。所以古代印度婆羅門都修禪定,除了宗教修禪定之外,學術界普遍也修禪定。我們知道禪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也就是說在禪定當中,六道他都見到。完全見到那是什麼?那是第八定,四禪四空,那對於六道情形完全透徹,上面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下面到阿鼻地獄,這哪裡是假的?不是假的。誰修誰就能證得,修的人多,各個人都證得,這就不是假的。你不修你就見不到,你要肯修你就能見到。
怎麼修法?先要有基礎,基礎還是我們現代講的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沒有一個不圓滿成就,不能疏忽。《十善業道》、《感應篇》、《弟子規》,你真做到你的心才定得下來,你要不做到不行,這叫因戒得定,定的淺深那個層次就太多太多,說不盡。再告訴同學一句話,這個很要緊。佛家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修什麼?統統修禪定,如果不是修禪定,這就不是佛法。如果是佛法,就決定離不開禪定,那是用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修禪定,他們的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手段、方法不相同,那真叫無量無邊。所以四弘誓願裡面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全部都是禪定、般若。我們念佛是不是禪定?是的,佛在《大集經》上講得很清楚,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就用這句佛號把所有一切妄念打掉。真會用功怎麼用法?念頭才一起,不管這個念頭是善念是惡念,只要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就歸到阿彌陀佛去,這叫會念,不讓你的念頭相續。所以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念頭起來,善念惡念都無所謂,它會起來,習氣嘛,它一起來馬上就覺悟。什麼是覺悟?這一聲阿彌陀佛就是覺悟,把這個念頭打掉,換成阿彌陀佛。不起念的時候,阿彌陀佛不起也沒有關係,一有念頭,他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個人功夫就得力,這個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我們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看我們自己想一想有沒有這個功夫,沒這個功夫,妄念繼續,念念相續,這就麻煩。怎麼辦?是我們念佛的功夫不夠,我們的警覺心不高,還沒有辦法取而代之。努力,把它念熟,熟透了,自自然然這個境界就現前,只要念頭起來,就是阿彌陀佛。所以用一念,阿彌陀佛這一念,把所有的念頭都打掉。你要曉得,只要是念頭都是妄念。什麼叫正念?沒有念頭叫正念,沒有念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正念。如果沒有念頭,什麼都不知道,迷惑顛倒,那叫無明,那也是錯誤的。佛就教導我們執持名號,好!念念是阿彌陀佛,這是覺觀,有覺有觀;不起一切妄念,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定,這是禪定,所以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它怎麼不是深妙禪?它一點都不假。
往上去,到第八定,這在世間禪定裡面就到頂了,他出不了六道,為什麼?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處天,這裡面不但欲沒有(欲是講五欲:財色名食睡),念頭都沒有了。給諸位說,他不是真的沒有,是定功很深,把它控制住,它不起作用,它不會起來,這是定功。但是這個定功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這個定功能定多長?八萬大劫。這個時間太長了,一個大劫是什麼?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叫一個大劫;換句話說,我們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他的定力就沒有了。定力一沒有,他的煩惱習氣就冒出來,這一冒出來,依舊隨著業力去輪迴,這事情麻煩,爬到最頂上,最後還會摔下來。所以,世間禪定不能解決問題。佛出現於世,為什麼出現在印度,不出現在別的地方?有道理。印度一般修行人能達到這個境界,佛到那裡去度他們,告訴他們四禪八定不究竟,究竟怎麼?究竟要修出世間禪定,「謂聲聞、緣覺、菩薩所修禪」。聲聞所修的是九次第定,你看八定再提升是第九定,這一提升就超越六道,佛法裡面講十法界。六道往上去還有四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沒出十法界。六道是個圈圈,十法界是外面一個大圈圈,大乘教裡面叫六道是凡夫,跟外面大圈圈來講,這叫內凡,內凡是講六道。六道之外,四法界叫外凡,六道之外,他也是凡夫,比我們聰明,智慧高多了。為什麼叫他凡夫?他沒有見性。所以佛法成就是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是真佛,不是十法界的佛。這個佛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佛,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裡面的佛,那統統叫成佛。這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淨土宗常常講四土三輩九品,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有常寂光土、有實報莊嚴土、有方便有餘土、有凡聖同居土。我們娑婆世界有沒有?有,六道就是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就是方便有餘土。但是我們這個世界,六道每一道都有空間維次的問題,四聖法界裡面也有空間維次的問題,聲聞見不到緣覺,緣覺見不到菩薩,都有這個問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空間維次,這叫特別法門,真正不可思議。我們一般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生哪裡?生凡聖同居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它沒有六道,它只有兩道,人天兩道。阿修羅、羅剎、餓鬼、地獄、畜生,沒有,極樂世界沒有。你要想,它為什麼沒有?你進入那個世界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條件是什麼?心地清淨、善良、念佛,沒有這三個條件,不能生淨土。心淨則佛土淨,心地善良、清淨、念佛,他怎麼會墮畜生道?他怎麼會墮地獄?所以它那邊根本就沒有畜生、地獄、餓鬼,沒有,這一點我們要明白。
我們真正念佛人決定不能造三惡道的業,造三惡道的業,要帶到極樂世界是帶不去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斷惡修善,要把貪瞋痴慢放下。如果對人的態度很傲慢,你馬上警覺到,這是我往生的障礙,我能不能往生就打問號了。沒有貪瞋痴慢疑,就決定得生。為什麼說你帶業?是帶業,你還帶習氣,你貪瞋痴慢疑的習氣沒斷掉,可以帶;貪瞋痴慢疑的現行不能帶。什麼叫習氣?常常在一起學習的同修我想都很清楚,習氣不好斷。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得人身,沒有白來。我們常講,祖師大德也常常教訓我們,記住,帶不去的統統要放下。哪些東西帶不去?名聞利養帶不去,五欲六塵帶不去,你在這上操心幹什麼?你錯了。身帶不去,財產帶不去,帶不去的就應該放下。放下,不是跟你講事,事無所謂,是講你的心,你的心裡決定不能有這個東西。什麼東西帶得去?善業帶得去,淨業帶得去,這句阿彌陀佛帶得去。《行願品》裡面講的十大願王帶得去,文殊菩薩十波羅蜜帶得去,帶得去的要好好去幹,帶不去的統統丟掉。
現在世間人迷得最嚴重的是財,這個東西帶不去,一定要把它捨乾淨。所以世尊教導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生活清苦一點好,好在什麼地方?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生活太富裕,這地方不錯,極樂世界雖然聽說過,誰能證明它是真的?他有懷疑。如果在這個世間多受苦、多受難,對極樂世界一聽說就真的嚮往,真想去,他的心情跟我們就不一樣。由此可知,佛教導我們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要常常想到六道苦,十法界也苦,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出不了這個範圍,你說這多可憐!諸佛如來也是生生世世從來沒有離開過眾生,我們也曾經親近過,沒有得度,什麼原因?不聽話,沒有依教奉行。不能說我們與佛沒有緣,沒有緣的話,這一生你怎麼能夠在此地坐兩個小時?你能在這裡坐兩個小時,說明你有善根,你的善根很深厚。為什麼沒有成功?沒有認真依教奉行。我們這一生如果還不認真,來生還搞六道輪迴,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樣子。現在理搞明白了,事清楚了,關鍵就在我們幹不幹?肯幹,這一生就超越。不肯認真奉行,還要貪著名聞利養,我們這一生就又錯過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才是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能夠依教奉行,這一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特別是遇到淨土法門,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真的是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
第三種,「出世間上上禪」,這什麼人修的?法身菩薩修的。你看講三種禪,世間禪,四禪八定,是六道裡面的;出世間禪,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修的。出世間上上禪,那是超越十法界,在《華嚴經》上諸位能看到,哪些人修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他們修的,他們修的叫出世間上上禪。由此可知,出世間上上禪好比是研究所博士班,出世間禪好比是大學,取得學位了,世間禪好比是中小學。修行一定要從小學、中學循序漸進才能成就,如果把下面都捨掉,就想學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決定不能成就。這個道理,不但我們自己要明瞭,世尊有明確的教誡,在《佛藏經》裡面佛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你看這個話說得多嚴厲,告訴我們要循序漸進,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例外。可是有一個例外,就是淨土,淨土所以稱為特別法門,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不讚歎,這個要知道。但是淨土的修,要具足三資糧,這個三資糧叫信願行。真信,我們有沒有真信?我們的信心有沒有做到專?有沒有做到一?做到專一,那就是真信;沒有做到,不是真信。這個道理很深,希望諸位要細心去體會。
我們在淨土宗裡面,對於其他宗派裡面的典籍,希不希望涉獵?如果涉獵,就不專、就不一。真正修淨土的人,淨土五經一論,不多,分量不多,但是還是要你專一部經。五經一論一定要修,一定要學,學了之後,你這一生在五經裡面選一部,這才叫專,才叫一。還能涉獵其他的嗎?可是涉獵,基礎,那是講根本,根本就是儒釋道三個根,具備這三個根,五經裡面專攻一部。我是感覺到五經都要念、都了解,選擇一種做為自己每天的定課。有能力、有時間的,選《無量壽經》好。過去出家人,我知道弘一大師,這說了大家都知道,弘一大師出家之後,一生他專一《普賢菩薩行願品》。他早晚課就是受持《行願品》,《行願品》背得很熟,這是五經裡面的一種。如果我們年歲大了,根性不利,記性也不好,那你就選小部,《佛說阿彌陀經》最好。如果再小的,再小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行。這一章在淨宗裡面就是一部經,文字不多,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是二百六十個字,這二百四十四個字,都行。再不然就學鍋漏匠,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好,你看人家三年不是自在往生了嗎?他專他一,鍋漏匠不認識字,《大勢至圓通章》也不行,他也受不了。一句名號,就那樣念三年,他就成就了,自在往生,沒有一點點疾病,站著往生,這是我們的好榜樣。鍋漏匠跟我們是同一個世紀的人,抗戰之前。關鍵就在專心、守一,誰能做到誰就成功。
要知道,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上深妙禪,就是我們在此地講的出世間上上禪,你可不能把它看輕。為什麼?你想想,世間禪修成了,四禪八定,不過是色界天、無色界天而已;出世間禪修成功,也不過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而已。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成功,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它跟《華嚴經》上所講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是平等的,它不是出世間上上禪是什麼?我們如果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都搞清楚,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千經萬論都是在勸導我們、都是在指導我們這麼一個方向,這樣一個目標,你要能接受,你是上上根性,為什麼?你這一生成佛。你能說念佛不是禪嗎?修禪的人要不能迴向往生淨土,那比念佛人差得太多,怎麼比也比不上。學教就更不必說了。
在教下,你們想想學《華嚴》的,真學《華嚴》,他修什麼?在《華嚴經》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念佛求生淨土,給我們做榜樣。善財童子,我早年,民國六十年,我開始第一次講《華嚴經》,也講了很長時間,應該差不多有十七年,但是那個時候常常出國,斷斷續續講了一半。《八十》講過一半,《四十》也講了一半,特別在《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行願品》全文。我講到一半,有一天突然心血來潮,想了一個問題,善財修什麼?講的時候囫圇吞棗,比現在差得很遠,那時候到底是年輕,功底都不夠。我就在經裡面去找,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在《華嚴經》裡面,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入門弟子,是登堂入室,是傳法的弟子。我們看到經文裡面記載,文殊、普賢都是念佛求生淨土,那是文殊菩薩最得意的弟子,承傳大法的弟子,他肯定是修這個法門。我們講經的時候確實疏忽了,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然後再把五十三參細細的來看看,一點都不錯。為什麼?中國諺語常說先入為主,文殊菩薩介紹他去參訪的第一個善知識,那就是先入為主。第一個善知識是德雲比丘,《八十華嚴》叫德雲,《四十華嚴》叫吉祥雲,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翻譯翻的不同,吉祥就是德,德就是吉祥。德雲比丘修什麼法門?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你看他頭一個示現這個,這就叫先入為主。
德雲比丘,就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的,傳授善財童子二十一種念佛門,這二十一種一展開,就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所講的無量無邊的法門,就是二十一大類,歸納為二十一類。這就說明什麼?門門都是念佛法門,這不可思議。我們是想到這個問題,回過頭來再看這個經,看出門道出來。然後再繼續往下去,當中五十一個善知識,五十三參,五十一個善知識,代表什麼?代表無量法門,把無量法門歸納為五十一類。代表的人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才曉得這個法門廣大。善財參學,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他在文殊菩薩會上是開根本智,五十三參是成就後得智。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對這個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佛法智慧是真實的,通過歷練的,這是真實智慧。
每參訪一個法門,你看到最後「戀德禮辭」,這句話告訴我們,參訪這個善知識,向他請教,承蒙他開示教誨,非常感謝,禮拜,辭了。辭了是什麼?辭的意思很深,是離開他的地方到別的地方參學,這裡頭更重要的一個引申的意思,沒有學他,不學他的,聽他的,他東西我都懂,我還是念阿彌陀佛,如如不動,他還是專還是一。一直到末後,最後一參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沒有禮也沒有辭,你看那一頭一尾,才曉得善財童子是專修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一個念佛的人,沒有一樣不通達。實際上,五十三參在哪裡?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從早到晚,看到的許多人許多事,那就是五十三參。看到怎樣?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慧,心裡怎麼樣?如如不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定。定慧等學,不愚痴,不糊塗,沒有一樣不知道,可是一樣也沒有放在心上,心上只放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華嚴法門裡面講的妙用,隨緣妙用,五十三參是隨緣,妙用是什麼?是如如不動。決定沒有在意,就是你看到、聽到,你都放在意識裡面,那就錯了。不要放在意識裡頭,我們講不要放在心上,這大家更好懂了。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善的也好、惡的也好,染的也好、淨的也好,都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麼?清淨心裡面什麼都沒有。惠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他是講「何處惹塵埃」,我們不說惹,根本就沒有,還惹什麼!說得更徹底一點,沒有。只有阿彌陀佛,妙!妙不可言。
我們早年在佛光山教書,那時候佛光山裡面的老師,有星雲法師,他自己也擔任課程,還有會性法師,有兩位居士,唐一玄居士、方倫居士,還有我一個。我們有一天在一起聊天,吃飯的時候,好像是方倫居士提出來的,他說:我們的學生考試,如果考卷發下去,他在考卷上寫滿阿彌陀佛,這個怎麼處分?你說他是及格還是不及格?我們這幾個老師大家說,這個還是要通過,不能不通過,他跟佛法相應,他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古來大德常常有這種教誨,你無論什麼事情向他請教,他回答你「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他沒有第二句話說。他自己的修功就這樣的傳授給你,他會成就,你跟他一樣,你也能成就。千經萬論,《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什麼?法是佛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佛法,要捨。世尊自己在經上也講了比喻,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好比「黃葉止啼」,這句話是佛說的。「黃葉止啼」是什麼意思?善巧方便,你別以為當真。當真是什麼?真性裡頭一法都沒有,一法不立,那是真正究竟法。說出一法,你要是執著這個法,錯了,佛說的一切法,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不能起心動念,那你就是真正得到。你要一分別、一執著,這個法都變成假的,都不是正法,變成邪法,你不解如來真實義。所以《開經偈》真寫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聽到佛法之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真解如來真實義。這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跟諸位說,四聖法界也做不到,只有出世間上上禪人他做到了,他懂得。
形象上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沒有兩樣,心裡上完全不一樣,叫真修行人。我們再回想一下,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在我們中國,歷代這些祖師大德,真正成就的人,真正成就是什麼?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們示現在世間,跟《還源觀》裡面所講的四德完全相應,四德我們還沒有學到,在後面。第一個「隨緣妙用」,第二個「威儀有則」。隨緣妙用是我剛才講的,形象上跟大家完全相同,內裡頭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妙用。我們修淨宗,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絕不放在心上,就是妙用。「威儀有則」,這一句寫出來了,「威儀住持有則德」,威儀是什麼?行住坐臥完全跟戒律相應,嚴持戒律。我們今天講與《弟子規》相應、與《十善業道》相應、與《感應篇》相應,給一般大眾做出最好的榜樣,來做示範的,這是身教。「柔和質直」,柔和是表現在外面,外面要柔和,內裡面,質直就是真誠,內心要真誠,攝受一切眾生,接引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最後一條,代眾生苦,「普代眾生受苦德」。我們受苦是什麼?給人看的,給眾生看的,就是把世尊最後的遺言「以苦為師」表現出來。「威儀有則」就是持戒,佛最後涅槃的時候留這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可見得這兩條是性德裡面的兩種。以苦為師是普代眾生受苦德,做樣子給他看。我們以清淨心、以真誠心,苦不苦?不苦,苦裡頭有樂,是真樂。你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大乘教裡面常講「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苦裡頭有法喜充滿,這裡頭意思深。所以念佛法門決定不能夠輕視,是《華嚴》、《法華》最後的歸宿,是無上的法門。我們一定要懂得專心、守一,這一生就決定成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