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的简谱:《书坛怪圈解密》之五:亡意求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5:29:11

书坛怪圈解秘之五:亡意求态----王根权(2007年11月15日)

只要翻开有关书法的书籍、杂志、报刊,乃或折页、文选,“创意”一词无处不显,处处可见。但顺词寻去,却很难寻到所创之意了。给人的感觉是“创意”如同幻影,看到的很多,却很少能抓住那么一半个。给人的影响是“创意”只是个响亮的口号,不提不喊不行。不提不喊就不是大家,就上不了层次。人们似乎明白了什么,“创意”原来是用来迷惑人的幌子,只要用它幌来幌去,幌那么几下就把人给吓唬住了。按照吓唬人者们眼下那么多的所谓“创意”作品的所谓“创意”认真看去,结果发现原来这些所谓的“创意”者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书法中的创意。在他们的笔下“意”早已亡去,而且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所留下的只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态”,或者说“变态”。
那么,什么是书法中的创意呢?为了将这一问题说清楚,我们不妨先看看绘画中的创意。石鲁先生是大家所熟悉的画家,其《曙光》和《转战陕北》两幅作品想必也不陌生。《曙光》的画面是从窑洞窗户透出的灯光,群山和群山远处的曙光。人们品赏这幅作品时,自然地就会把灯光、黑暗的群山、群山远处的曙光相联系,自然会感受到灯光下的主人公在干什么,将他和中国革命相联系。《转战陕北》只画了一匹半马,两条半枪,三个半人。但人们能够感到千军万马的存在,能感觉到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现在再回到书法上。这里也列举几幅大家所熟悉的书法作品来说明这个问题。一幅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颜真卿的行草书远不及他的“颜体楷书”对后世的影响大,但其在书写《祭侄文稿》时并未用其“颜体楷书”而用的是行草书。这幅书作自始至终情感的起伏跌宕随笔自然流动。从书作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侄子季明的绵绵情思和发自肺腑的悲伤,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杀害侄子的叛军的愤怒和痛恨。故此这幅书作被后世尊为神品。
再看看毛泽东为《人民日报》所提写的报头。毛泽东用俊秀圆润的笔调所书的“人民日报”四个字。那个“人”字虽然只有两笔,给人的感觉是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是个豪情满怀一步能跨一座山,昂首阔步可在地球上散步的巨人。进而感觉到人民之善良、人民之勇敢、人民之智慧和人民之伟大。从而联想起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再举一个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当代书法家的例子。著名书法家薛铸先生为陕西省图书馆大厅书写了一幅内容为“知识就是力量”的创意书作,被刻于石上,置于展厅。这是一幅命题作品。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第一个难题就是布局问题。一行太长,两行太短。薛铸先生通过精心构思后采取了避让穿插大小错落的技法解决了这一难题。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其核心和重心在于“力量”两个字,因此他选取“力”字作为该幅作品的字眼。薛铸先生精通各体,能熟练书写一百余种字体。在书写这幅作品时,他没有选用飘逸娟美的书体,也未选用瘦硬刚劲单薄外露的书体,最后确定选用丰润、博厚、刚劲、奔放的草书去突显知识的力量感。效果很好。尤其是那个“力”字,他变“一波三折”为“一笔三勒”,终了嘎然收笔,力量感立即跃然纸上,且有笔止势聚,蓄力待发之感。
现在我们就可以回答,什么是书法中的“创意”了。那就是充分运用书法的艺术语言,选取最能够体现和反映所写内容思想情感的书体形式,有效地反映和体现所写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同时还要能够反映和表现书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境。由此可知,所创之意一定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新的思想意境。这才是书法中的创意。
我们知道,创意是书法创作中最高的一个境界层次,最被人们所看重。一幅具有创意的书作就可以介定一位书法家或书法大家,它往往和该书法家的姓名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同现在的歌星一样,提起这个人,大家一定会想到他唱的某首歌,听到某首歌,大家也一定会想到这个人。同理,提及某一幅创意书作,人们一定会想到它的书家,提到这位书法家,人们也一定会想到他的创意作品。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看重书法创意的原因。同时,也是那些本来不是创意的书作硬要往创意上去粘、去靠的原因。
我们还必须指出,书法的创意是有条件的,不是那么轻而易举,随随便便,人人皆可为之的。一般的书法家是达不到,做不来的。书法作品的创意需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一定的文学修养,较高的文学和书法的赏析水平以及深遂的思想等能力作创作的必要条件。同时还需要有机遇和灵感作创作的充分条件。只有这些必要且充分的创作条件同时具备,创意方可产生。否则就不可能有创意作品。
既然书法的“创意”概念是明确的,创意作品与非创意作品是可以区分的,为什么还有那么一些人在“创意”上作文章,下套,设计怪圈去蒙人呢?我们说有三个原因。一是有那么一些人在书法名利的诱惑下丧失了书法人的品行。只要自己写的字与别人的字的形态不一样,就自称其为“创意”,进而拿着这些所谓的“创意”作品到处宣传炒作去蒙人。与之同流合污的还有那些所谓的书法评论家,连自己都说不清楚,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但却在为这些所谓的“创意”作品和书家作“创意”的鼓吹品评。二是书法自诞生之日起,至今始终没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好坏优劣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都是凭主观感觉去说,而大多数情况下又多是由书家本人自己在说,或者雇佣别人去说。其三,书法本身是一门以形象表现的抽象艺术,一般观赏者不具备自我鉴别和品评的能力,多数是“听人云”的盲从者。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的存在,已经不能说就给书坛一群名利钻营者留有空子,确切地说应该是给他们敞开了门户。为什么一些外行或半行人在其它行当很难立脚下去,而在书法行里却极易立足,而且很容易做大,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既然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去约束,又有一群盲从者好忽悠。对于那些没有实力,又想成事的人来说,选择书坛再合适不过了。这样的条件和土壤太好了。在其它所有领域是找不到的,唯有书坛一地。为了获取书法的名利,他们便动起了歪脑筋,把自己的一些变形的、变态的、变格式的、耍怪的、弄丑的等等一系列不入规蹈矩的与众不同的书作硬往创意上去靠、去粘,给自己的作品戴上一顶“创意”的高帽子去充大家蒙人骗人忽悠人。与这些人相配合的还有那么一些装腔作势的所谓书法理论家,凑来了一堆书家名词和书法术语也冠之以“创意”,如同巫婆神汉般地进行着一些逻辑混乱的演唱为其游说呐喊,帮腔助威,一起忽悠。绝大多数人,其中也不乏有书法家和收藏家还真的给蒙住了、骗住了、忽悠住了。当然,书坛并非无人之地,也有他们不如意的时候和地方。经常也会遇到他们忽悠不住的,对他们的所谓“创意”有异议者。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仍然有办法,开始耍懒。要么回避,要么就使出他们的“杀手锏”,用巫婆神汉般的口气,反又常常以“你不懂”钳封其口。整个一个书坛就如此这般地被这么一些人忽悠着、搅和着。
为了能有效地扼制这一书坛歪风,我们必须揭秘这一怪圈。而揭秘这一怪圈的关键又在于我们的书法家以及书法收藏家和书法爱好者必须明确书法创意的概念以及书法创意所具备的必要且充分条件。要分清什么是书法中的创意,什么是非创意。分清什么是书法中的创意作品,什么是书法中的非创意作品。进而分清那些书法理论文章是真正在研讨书法的创意理论,那些书法理论文章是在那里作词汇游戏,是用来吓人蒙人的。
明确了以上概念后,现在回过头来看,以往活跃于书坛的许多大师都是假大师,充斥于书坛的那些所谓的“创意作品”大都是些亡意或无意作品。这些所谓的“创意”作品,连“创体”“创形”都谈不上。准确地说只能是一种“求态”或“变态”作品,而且所求所变的还不是一种正态和美态,而是一种丑态和怪态。
说到了“创体”,我们说创体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篆书、隶书从初始到确立经过了多少年?多少人?颜体、欧体、柳体从诞生到确立也不容易。书法作品中,构得上真正意义的“创体”者,为数也很少。我们的大书法家舒同先生晚期费了那么大的劲才创出了现在人们所见到的
“舒同体”。虽然“舒同体”被输入到了计算机,作为一种字体,可供人们选用,但习书人是否能将其作为临习的楷模,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作出答案。
再说“创形”,“创形”就更不容易了。内容决定形式。书法的形式不是人为想创就创的,也不是人为所能创的。它是由书法所表现的内容所决定,并为内容服务的。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形式,那是需要好多年好多人大家约定成俗后才有的。所谓的“创形”,只能是仿形学形。
问题讨论到这里怪圈可以解秘了,结论也有了。书品、人品、书艺、才艺,这四点是书法人作书的基础和前提。书品、人品不高,很容易误入歪门邪道。书艺、才艺不足,书法之创意便无从论及。今后我们凡是遇到了“创意”作品,我们首先看它有没有“意”,如果有“意”,我们进而要看这个“意”是不是属他所创。有“意”且属他所创,我们就说这是他的创意作品。否则就不是创意作品,属无意作品。如果是学习模仿别人的创意作品,我们就叫它“仿意”作品。对那些即无意又非模仿,只在那里变形、变体、变格式、耍怪弄丑、变态求态而又自称为“创意”的作品,我们通统可以称其为“变态”作品。




本文作者系王根权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薛铸书画艺术研究院顾问、长安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此文转载自王根权先生新浪博客。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