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想秀现在谁主持:旅途的脚印——索达吉堪布日记 - 佛子园地 - 嘉绒寺论坛 - Powered by D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53:31
',1)">',2)">
注册登录
宁玛·嘉绒寺首页
嘉绒寺论坛
搜索
会员
帮助
导航
嘉绒寺论坛 »佛子园地 » 旅途的脚印——索达吉堪布日记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悬赏
发布辩论
发布活动
发布视频
发布商品
光明云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光明云 当前离线
UID
234
帖子
2204
精华
0
积分
2368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5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1#打印 字体大小: tT
发表于 2006-4-22 00:39 |只看该作者
旅途的脚印——索达吉堪布日记
放   生
“年岁渐长,体魄日衰,盛年不在,暮境即来。”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我的现状。岁月之流,即将跨入第40个春秋,常言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作为一名凡夫,要彻底泯灭业惑烦恼,却决非一日之寒。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365天?眼看生命的时日不多,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时光,使之过得丰盈饱满?前辈的高僧大德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教言,时刻观察自己的心和行为,每天哪怕是以论典中的一个偈子来约束自己,也必定会有所裨益。在这新一年的开端,忽然产生这样一个念头,记下每一天的经历和感受,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这难得的暇满人生,或许对自己、对道友们会有一些益处。这就是我写这本日记的初衷。
今天是藏历的大年初一,农历大年初二,街头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很多人都穿着今年最流行的唐装,到农贸市场买各种鲜活的鸡鸭鱼兔,虾蟹虫鸟回家过年,这几天也是这些可怜众生最悲惨的日子。我决定以救护生命作为新一年的开端。
刚进农贸市场,就看见一幕令人触目惊心的场面。一位青年男子正在以狰狞的神态从竹笼里抓出一只鹌鹑,毫不留情地活活将它的羽毛拔出,可怜的鸟儿发出啁哳的叫声,这叫声是那么的虚弱而短暂,以至于不能让屠夫产生丝毫的犹豫。很快,它的羽毛被扒光,露出粉红色的身体,一把锋利的剪刀剖开了它的腹腔,内脏被掏了出来,头脚被剪下扔到一边,所有程序的完成不到一分钟,被掏空的身体发出微微的颤动,扔在一边的头睁着不屈的眼,仿佛在控诉它的委屈:“为什么?为什么?”
我不忍心再看下去,买下了所有剩余的鹌鹑,共150只,送到郊外的闽南佛学院,使之回归山林。一边念着放生仪轨,一边默默地祈祷:但愿当地人能废除 “天上龙肉,地下鹌鹑肉”,“吃了鹌鹑肉,活到九十九”的陋习。也希望我的后半生能为放生多做一些贡献。
今天也是学院持明法会召开的第一天,法王如意宝打电话给学院全体僧众,希望大家好好念咒,他老人家也将与眷属一起在成都共修。上师的教导带给大家莫大的鼓励和安慰,很多人都流下了激动和思念的泪水。
近一个多月以来,为了听从医嘱,我不得不离开雪域高原,来到这春色宜人的厦门,独在异乡为异客,难免有浪迹天涯,四处飘零之感。回想在学院的美好时光,不由自主地拨通了弟弟的电话,请他把话筒放在喇叭旁,听筒里传出了悠扬的颂经声,令人心驰神往。我多么盼望着冰雪消融、春暖花开、草木复苏的季节能早点到来,美丽的喇荣能春色常在,学院的僧众们不再遭受严寒的袭击,能在融融春光里接受佛法甘露的洗礼啊!
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喇嘛钦!
壬午年正月初一
2002年2月13日
快   修
当今很多在家修行人,时常被各种琐事所缠绕,父母、儿子、工作、家庭……,时刻悬悬在念,始终舍不得放弃;而应当以修行为主业的出家人,虽然披上了袈裟,却整日忙碌于建道场、塑佛像、摄受弟子……,执着一些名相上的善事,往内观的时间实在是微乎其微。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令人生出无数感慨:作为一名真正的修行人,应放下外缘,内观心的本性。这也是历代大成就者成功的要诀。
《米拉日巴广传》中曾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一次,至尊米拉日巴即将返回家乡,在与玛尔巴译师依依惜别之际,译师赠送了一段金玉良言作为精神口粮:“弟子啊!如果没有舍弃尘世,将世间琐事与胜法混为一谈,则修法必将荒废。弟子当思轮回苦,所谓轮回之自性,纵吾幻变生百舌,历经无边俱胝劫,不能尽数悉宣说,吾演妙法莫糟蹋。”米拉日巴一直牢记上师言教,离开上师后也依教奉行,最终圆证圣者果位。
不仅佛教的成就者们有此感慨,包括世间的智者,也深知贪恋荣华富贵,浪费大好时光,终将落得一场空白的道理。《菜根谭》中云:“一场闲富贵,很很争来,只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也为夭。”生死者,呼吸之间也。
学会放下吧!
壬午年正月初二
2002年2月14日
生  日
今天是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的诞辰之日,若按藏历的计岁方式计算,他老人家已是七十高龄了。
作为弟子,在相续中生起的哪怕是一丝的慈悲和智慧,无不得益于上师的大悲加持。
且不论上师多生累劫的无量功德,但于此生,上师就以其无缘大悲度化了难以计数的无边众生,利生事业高如须弥。其威名已传遍东西方,可谓震寰宇、撼三界。上师的无边功德、无量慈悲、无比恩德,即使穷我一生也难叙其九牛一毛,概括而言即:具足智慧、悲愿广大、戒律清净、广转*法 伦。但这单薄苍白的十六个字,又岂能与上师的巍巍厚德相提并论?
“人活七十古来稀”,如今上师在显现上已进入老年,并身患各种疾病。然而,度化众生的事业并未因此而停滞,反而日益增上。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仍不顾年老体衰,为各地信众摸顶加持,尽心尽力地在他众的心田中播下善根的种子。
很多地方的弟子都不约而同地在今天大力放生,并祈祷上师长久住世。以上师的加持力,而使无数生灵从寒光凛冽的屠刀下解救出来,如果这些生灵有知,它们该如何表达对这份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在它们聆听各种心咒与名号的时刻,它们又该如何传递对这份恩情的回报之意?这些信众们因此而培植的善根,世间的那一种语言又能贴切地加以描述?……以我浅陋的智慧实在无力想象这一切。他老人家哪怕住世一刻,利益都是不可思议的啊!
今天,来自美国的医生正在为上师精心治疗,我双手合十,虔诚祈祷,愿上师的病体能早日痊愈。使我们能日日蒙受他老人家的大恩加被。喇嘛钦!
壬午年正月初三
2002年2月15日
护  士
那个小护士又板着她那张挤不出一丝笑容的脸进来了,“昨天大便几次?”
住院一个多月以来,每天除了这句例行公事的话,再也没有多余的一句问候。我觉得实在可笑:“你为什么不问问我的病情如何,只问这些无聊的问题?”她抬起那颗高贵的头颅,白我一眼,便转身拂袖而去,令我思绪纷纭:
这的确是一个五浊兴盛的时代,某些医院不再以救死扶伤为宗旨,市场上充斥着假医生、假药,人们对金钱的贪婪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白衣天使”的形象早已荡然无存,医疗部门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成了丑恶聚集地的代名词。我曾亲眼目睹病入膏肓之人因不能凑足医疗费而被扫地出门的可怜遭遇。
佛陀当年在因地时,曾亲自担当医生护士的职责,悉心地照料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以解除众生的疾苦,用自己作病人12年积累的药品布施病人;《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也发愿:“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无数的高僧大德也为利益有情而鞠躬尽瘁,丝毫不顾个人之安危。
不仅仅在佛教界,世间的仁人志士们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的良好祝福。
多么希望佛陀精神能深入人心,让世界多一分美好,少一分丑恶啊!
壬午年正月初四
2002年2月16日
上  网
随着科学日新月异的不断进步,世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电脑等现代化设备已不再显得遥不可及,甚至在边远的藏地也有了网吧。各种现代手段使时空的距离不复存在,即使远隔天涯也有了咫尺之感,古今之人也可在网上神交。真可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很多人通过网络,增长了智慧,也使自己的人格变得高尚起来。
一些大德们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论坛,通过现代工具之方便,将无数饱受烦恼折磨的有情引入了解脱正道。
然而,其负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网上所提供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多青少年整日沉迷于此,并且因为不能善加辨别而增上三毒烦恼,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一些出家人也不问闻思修,而对色情、暴力网站情有独钟。科学的果实正在遭到滥用与浪费,十分令人堪忧。
有智慧的人能利用善巧方便自利利他,没有智慧的人却只能利用各种方便造作恶业。正如《宝积经》所云:“佛告迦叶,具慧之士依方便得解脱,乏智之人依方便得束缚。”这段佛经也同样适用于对网络信息的取舍问题。
但愿人们能谨记这句教言。
壬午年正月初五
2002年2月17日
闭  关
离开喇荣已经142天,临走之前,学院的360多位修行人共同发愿,在那具有殊胜加持的圣地闭关142天修持密法,每天按照闭关教言修习至少4-6座。当时我也曾有此愿望,但因公务繁杂、病魔缠身,而未能如愿。
几个月以来,我几乎是在病床上度过了这段宝贵时光。目睹过众多病人的痛苦,耳闻过无数患者的惨叫。昨日的病友已被死神唤去,今日的同室也不知有几人能享明日之春光。若不利用如今的大好时光苦修,在临死之时,终将不由自主地随业力流转,谁也不能救护。
今天,闭关共修已经圆满,世间的人们时常在毫无意义的日子,大搞各种名目繁多的纪念活动。与他们的主题相比,此事就更应该纪念及庆贺。在此五浊兴盛之时,能以内观心的本性为日程的修行人是十分罕见的。不论他们的修行结果如何,都应该有很大功德。
很巧,此时正翻开《宣说决定真如经》,佛于经中云:“舍利子,何人以守持十戒而听闻之功德,与此人于弹指间修习真如等持之功德相比,后者更为超胜。”经中所言,真实不虚,世间之人为了财色名食睡尚且“衣带渐宽终不悔”,更何况为了自他之解脱。如果实修之人能将闭关要诀再进行广修有多好啊!
壬午年正月初六
2002年2月18日
少  眠
我们不能睡得太多,不能过分懒惰。否则世间出世间之事均不能成功。
其实睡觉也是一种习惯,有些人就从不睡觉:
佛在因地时转世为德光王子,为了供养佛陀,多年以来一直远离睡眠,除了吃饭和大小便,从不休息。
金厄瓦格西也从不睡眠,唯一修持善法。上师种敦巴说:“弟子啊,应当祛除身体的疲劳,否则四大不调,会生病的。”金厄瓦格西说:“身体健康固然好,但一想到暇满难得,就觉得没有空闲休息。”他在一生中念了九亿遍不动佛心咒。
世间的很多成功者,他们也不愿将大好的光阴用于卧榻之上的酣睡。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每天只睡4小时,即晚上8点到12点,起床后立即利用夜深人静的机会奋力写作。他一生中能写出《人间喜剧》等96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无不得益于他的勤奋。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云:“诸人寿短其一半,夜间入眠如死亡,又遭病老等众苦,余半也无享乐际。”《入菩萨行论》中也云:“依此人生筏,能渡大苦海,此筏复难得,愚者勿贪眠!”
作为一名修行人应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些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应将时间荒废在昏睡痴眠当中。
壬午年正月初七
2002年2月19日
看  破
这所位于沿海城市近郊的佛学院环境幽雅,气候宜人。这里远离都市之喧嚣,小溪潺潺,流过草地和碎石;林木繁茂,长满翠绿的山坡。攀缘植物与灌木丛中,各种不知名的花朵竞相开放、香气袭人。鸟儿在林间婉转地鸣叫着,刹时穿过树梢,飞入云霄。令人想起藏传佛教那些伟大的大成就者们修行的圣地。若看破世间、闭关修行之人在此搭建茅棚,实乃惬意之事。
记得阿底峡尊者在印藏弘法事业圆满,即将示现圆寂之时。弟子中一位叫恰彻却的瑜珈师启禀尊者:“上师圆寂后,我将好好修法。”上师并不满意,回答说:“希望你能放下杂事。”弟子又说:“那讲经说法呢?”上师态度也如前。弟子再问:“边修边讲如何?”上师仍如前面一样回答。“那么,弟子应当如何行事?”尊者回答说:“应当舍弃今世一切琐事。”
恰彻却将上师教言牢牢记在心间,抛弃尘世间的一切,去往热振的寂静山林。那里山峰逶迤,气势雄伟,山顶上是一片积雪,无数条以融雪积成的瀑布从岩石的缝隙中奔腾而下,滋润了山间的树木和草地,养育了林间和睦相处的飞禽走兽。
清晨,太阳越过山顶,将它温暖的光辉投射下来,照耀着修行者和他的动物伙伴们;夜晚,微风吹拂,万籁俱寂,修行者和他的动物伙伴们都悄无声息地笼罩在夜色之中。他饮着甘甜清冽的山泉,吃着鲜美如饴的山果。从不与任何人交往,更不去挂念世间的繁杂事务。穷其一生都是这样锲而不舍地精进修持,终于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壬午年正月初八
2002年2月20日
于闽南佛学院后山静处
收藏分享评分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回复引用
订阅TOP
光明云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光明云 当前离线
UID
234
帖子
2204
精华
0
积分
2368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5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2#
发表于 2006-4-22 00:42 |只看该作者
政   教
作为实修的人本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解脱修。”
但偶尔看看新闻,并因此而对众生的苦难生起悲心,对未来的梦想生起厌离心,也会成为修行助缘的。
翻开报纸,看到国家主席江泽民与美国总统布什的一段对话:“中国有很多公民信教。我不信宗教,但对宗教很感兴趣。我看过《圣经》、《古兰经》、《金刚经》……”看到这里,顿生许多感慨:
《金刚经》云:“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颂,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见,上至一国之主,下至庶民百姓,不论何人,读颂《金刚经》皆可种下善根,获得不可思议功德。
在藏汉的历史上,佛法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无数的史册中,都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君主与高僧大德结下不解之缘的美传。
且不论赤松德赞与莲花生大师、静命堪布的深厚情谊。仅就元帝忽必烈封八思巴为“皇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辅治国政,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之称,也足见佛法于当时朝廷及民众之重要,实非凡夫所能度测。
一代雄主苻坚为了得到道安法师,不惜发动襄阳之战,再次证明了佛法价值的弥足珍贵。
唐朝的武则天对佛法更是恭敬有加,曾写下著名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该颂流传至今,并成为众多修行人颂经之前必不可少的发愿文。
至于达摩与梁武帝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引起过众多世间人的误解,人们都视梁武帝为不懂佛法真谛的笨蛋。其实在我看来,梁武帝的佛学造诣不能说不高,只是众生的根基及因缘不允许他只接受“不立文字”的禅宗而已。于世俗谛广积福德资粮,仍不失为一种令民众积累善根之方便法门,梁武帝能有此超胜于其他君主的远见,不能不令我赞叹。
君主若能作到不是以统治民众为目的,而是为了民众今生来世的安乐,从心里对佛教生起恭敬心,实乃众生之幸事!
壬午年正月初九
2002年2月21日
业  感
今天,我去拜访了一位据说有现代华佗之称的中医。在经过一番故弄玄虚的检查折腾之后,“华佗”给我开了药。并苦口婆心地再三叮嘱,除了他的药,其他的药一律不能服用。继而又以不可一世的神情,对西医的治疗方式和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抨击。
听着他滔滔不绝的演说,顿生许多感慨:对于同一病症,中西医常会有不同的说法,《金匮要略》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也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也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由此可见,中医所认为的疾病之因,多由经络受邪及九窍壅塞所致。而西医则认为是人体细胞免疫力下降所致。虽然二者说法不一,但我们却应该承认其皆有道理,不能随意肯定一方而贬斥另一方。
这就如同佛教与科学的世界观有着天壤之别一样,很多人对这一点始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以其缺智乏慧的分别念,想当然地推导出一个自以为是的结论:因为佛教理论所说的须弥山、四大部洲与科学相违,所以佛教是有悖于真理的。
其实这与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不相同的道理一样,稍微懂一点佛教理论的人都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与不同人的业力有关,比如同样是榴莲,有的人视之为美味,有的人则认为它其臭无比;同样一个女人,有人认为貌若天仙,有人却认为无异于无盐再世。
作为凡夫,对不清楚的问题应该详细观察之后再下结论,不要因妄加诽谤而造下口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百业经》中因造口业,而感于地狱中以舌耕田之苦的公案,我想凡是看过的人,都不会不引起一番思索吧!
壬午年正月初十
2002年2月22日
明  天
喇嘛钦!
如果没有尽快修行,何时才会有修行的机会啊!
明天是否还在世上也很难说,翻开《因缘品》,里面讲道:“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尔死主大军,启是汝亲戚。”
元朝的石屋清珙禅师长年以岩石为居,清心寡欲,与世无交,其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山居诗,却篇篇沁出山野的清香。“岩房终日寂寥寥,世念可曾有一毫?虽着衣裳吃粥饭,恰似死了未曾烧。”表明禅师虽已超越生死之境界,却劝导世人要放弃世念,而以舍身赴死之心虔诚求道。
生命如风中之油灯,随时面临熄灭的危险。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性的树。”谁也难以断定,下一步可能面临什么。
明天能否醒来,谁也难以断定。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言:“寿命害多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中,能得觉醒极稀奇。”麦彭仁波切的弟子单秋大师在班马的多科森林中闭关时,每天晚上不论何时,只要一醒来,就开始修法、磕头或作转绕。他说:“难道你知道你明天还在吗?难道你还要睡吗?”
世间有智慧的人,对寿命无常也有很深的认识。康纳勒普说:“今天的事要今天做完,太阳绝不会为你而再升。”清朝的文嘉有在《明日歌》中也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我与和我一样的假修行人,常常将事情推至明天,在散乱中抛掷了大好时光。看到前辈们的言教,我必须督促自己:放下一切琐事,去修吧!
壬午年正月十一日
2002年2月23日
智  悲
真的修行人不是口头上说一些漂亮的话,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要有真正的遁世修道之心。
大梅禅师在马祖处见性开悟后,到浙江四明山隐居。多年以后,师兄盐官齐安得知下落,欣然派人迎请。禅师就写了两首偈子以示推辞,“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哪得苦追寻。”以无用之枯木自喻,以婉言谢绝。又写道“一池荷叶衣无尽,树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舍入深居。”表明其出世意念已坚,任你春花秋月,再不为之开花绽叶,洗尽尘世之七情六欲,甘以荷叶为衣,松花为食,超三界,离五蕴,世事对之无可奈何的气魄,真乃大修行人之所为。实在令我深感惭愧。
色达霍西的秋甲堪布也是这样,他曾追随上师的足迹到石渠求道。一生中舍弃一切名闻利养,象前辈噶当派大德一样,十多年来一直住在霍西一间简陋的板皮房里,生活异常艰苦,却无牵无挂,逍遥自在地坚持修行,直至圆寂。他曾说过一段话:“真的修行人因为有智慧而不贪执一切,对众生无勤而生悲心。如果智慧悲心具足,则显密精要全部统揽;如果不具足,即使在嘴上夸夸其谈地谈论利众、闭关等等美妙的言辞,过几天还是会为一己私利而殚精竭虑地奔波。全知无垢光尊者说过:‘修行人应象衣服穿反了一样有很大转变。’”所以,说得再多,如果没有智慧和悲心,也是枉然。切记!
壬午年正月十二日清晨
2002年2月24日
精  进
杯里的茉莉花茶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阳光越过高大乔木的枝叶,暖暖地洒了下来。
坐在阳台上,手捧《心性休息大疏》,却难以入神。
旁边是厦门中学,今天开学了。穿着整齐校服的学生涌进美丽的校园,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也使我这颗易为外境所转的心开始活跃起来。
这是一所现代化设施齐全的中学,有崭新整齐的教学楼,广阔平坦的操场,五彩缤纷的花园,和蔼亲切的师长。集合做操时是那么的统一和谐;自由娱乐时又是那么地天真活泼。使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在宗塔中学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时虽然没有如此优越的条件,衣服也是破旧不堪,但心情却是一样地快乐。然而,事过境迁,当时同寝室的7位好友中,华泽、泽比、单比3位都相继离开人世。虽然我时常在梦中又回到年轻时代,与他们共享青春的恩赐。但一觉醒来后,我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往日的良辰美景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也不知他们转生于何道,但不论如何,我都真诚地希望他们能获得安乐,“嗡嘛呢巴美吽舍!”
如今我也是上40的人了,即使能活到60岁,也只有20个冬夏。“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稀。”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过:“时间无声的脚步,不会因为你有很多的事要处理而稍停片刻。”时间给勤奋的人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的人只会留下懊悔和空虚。
今日不精进,更待何时?
壬午年正月十三日
2002年2月25日
忏  悔
今天是元宵节,也正值藏历的神变月期间。很多藏地的修行人都在此月修习善法,如持八关斋戒、转绕、顶礼、放生等等。汉地的人则在今天放鞭炮、点灯笼、舞狮子等,十分热闹开心。
但是,愚痴的人们为了使亲朋好友的团聚更加“多姿多彩”,常常不惜以众生的生命作为代价。无数生灵在今天惨遭涂炭,被无情地判处死刑。它们惨遭被刀割、油煎、烹煮等等残酷刑法,使欢庆的背后演出了一幕幕人间炼狱的血腥场景。
“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让我们为那些惨遭不幸的众生,也为那些造作恶业的众生忏悔吧!
乔美仁波切的《善法集》中有一简单方便的窍决:“将金刚萨埵观想于头顶,自金刚萨埵发出无量金刚萨埵,位于死去的或活着的众生头顶。尽力念诵百字明后,自金刚萨埵身体降下甘露,自他一切有情罪障得以清净,再念108遍百字明后,金刚萨埵化光融入自他一切众生。于忏悔对境、忏悔者无缘之境界中修习空性,于空性中片刻入定。此乃世俗谛和胜义谛忏悔之法。依此,前世无量罪障也可得以清净。”
这种修法不仅仅适用于今天,即使在平时,如果能以此修法为家人、为他人所造恶业进行忏悔,也不但很有必要,而且非常方便。
壬午年正月十四日
2002年2月26日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3#
发表于 2007-6-8 17:23 |只看该作者
勿  贪
利衰、苦乐、称讥、毁誉,这八种世俗法,世间的人特别贪执。然而,却是修行人之大障。了达一切如芭蕉般无实,不生贪恋,方为修行人之本分。《入菩萨行论》中云:“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孰为亲与友?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要达到很高的境界,必须舍弃一切外物,现量证悟二无我,方能不为八风所动。
一次,色顿山谷的信众迎请种敦巴去传法。他对弟子吉祥自在说:“你代我去吧,我正在修舍弃世间之法,若去了会对修习舍弃世间不利。”然后就终日穿着一件缀满补丁的陈旧衣服,将上衣脱下,两只袖子搭在双肩,有时独自消逝于柏树林中,有时倚在藤杖上打杵休息,口中念着《亲友书》中的句子:“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讥,了俗世八法,齐心离斯境。”有时又喃喃自语:“我是希求解脱者,莫为名闻利养缚。”等全部文字,有时仅念出开头部分,有时仅念诵了一半,就已经安住。
他对弟子的唯一教言就是:“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不要希求世间法。”他的大弟子金厄瓦遵照教言,栉风沐雨,苦苦修习。终于平息了世间八法,达到“雷霆不能骇其念,火焦不能伤其虑”的境界。
壬午年正月十五日
2002年2月27日
内  观
“总之,通达心性光明不变之真如,并证悟诸法仅是假立实则空性后,如果精进修道,则将完全转依或彻底清净诸遍计执着心之不净迷现,从而趋至本地,圆满现有身语意无尽庄严轮清净刹土。”此乃一切教法之精华。三世诸佛之本体,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疏》中,将八万四千法门归纳为一句话,留与后世有缘者,实为我等之幸事。世间之如意宝也不能相提并论。
若能心往内观,时刻安住此境界,则能现前心性之本来光明。否则,因由二取执着,从而颠倒迷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将柴米油盐、恩恩怨怨、荣辱得失、是非成败的包袱背在肩上,通往轮回的通衢大道便会为之洞开。
唐朝怪僧拾得禅师曾说:“一向迷本心,终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况复不遂者,虚用平生志。”见世间之人不明此理,为一些蝇头小利,苦苦钻营,禅师又复道:“悠悠尘里人,常乐尘中趣,我见尘中人,心多生悯顾。何哉悯此流,念彼尘中苦。”可见禅师悲心之切。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心,禅师只能徒唤奈何了!
但愿禅师的这番苦心不会被时光的风刮到九霄云外去了!
壬午年正月十六日
2002年2月28日
生  死
生命,在音乐家的乐章里,是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笛声;在文学家的笔下,是荒漠中的一缕甘甜清泉;在社会学家的眼里,是奔驰着的欲望列车;……生命,是那么地充满了诗情画意,却又那么地深不可测。随着地球的转动,人类创造了绚烂多姿的物质文明。然而,关于生命的问题,却如同古埃及文明留下的千古之迷一样,一直成为西方人难以逾越的天堑。
直到温慈将藏传佛教揭示生死之迷的典籍《西藏度亡经》翻译成文,昭然示众,才填补了西方关于人类灵魂奥秘之空白。该书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极大关注,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从而使藏传佛教在西方名声大振。也使人们在茶余饭后,开始考虑生存和死亡的问题。但这并不象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中的王子,每天思索生存和死亡,却以悲剧而告终。现代的人们将如何面临死亡作为课题,各种临终关怀机构应运而生。
那木达司于73年创办了临终关怀机构,为癌症、爱滋病晚期患者提供服务。他们视病人如亲人,了解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在绝望中求得希望。他亲自到旧金山为即将死去的布鲁斯传授他从《西藏度亡经》中获得的教言:“不要逃避痛苦,坦诚你的过错,学会宁静和安详,慢慢地认知心的本来光明。……”在那木达司的引导下,布鲁斯因痛苦而曲扭的脸逐渐缓和下来,在安详中缓缓而去。
令西方人大跌眼镜的是,几乎每一个老一点的西藏人,都是临终关怀方面的专家。他们从小就被训练如何面对死亡,很多修行人依照前辈大德的言教实修,早已将死亡作为脱离肉身、跃往解脱的一种契机。其他人也是将死亡作为生命的一种转化过程。与西方人临终之时,手足无措,只能求助于医生的境况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感谢莲花生大师给西藏人在精神上留下的这笔生死秘诀的宝贵财富!
壬午年正月十七日
2002年3月1日
恐  怖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们享受着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巨大物质财富。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带来的一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东西,却因腐烂发酵而未作清理,正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息,搅乱了我们的往日的宁静。使原有的传统几乎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经成为了一个童话,人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遭到恐怖的袭击。白天怕小偷,夜晚惧强盗。走在街上,胆战心惊;坐在家里,提心吊胆。虽然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安装起鸟笼一样的防护拦,却并不能抑制人们的恐怖心态。
9·11事件后,世界各国都在尽力采取各种方式,以期对恐怖活动予以致命的打击,结果却收效甚微。
美国第一畅销书《恐怖档案》中透露,为了维护和平,挽救无辜生命,美国政府悬赏500万美圆寻找本·拉登的下落。并保证为提供线索者的保密身份,并为其家人转移居住地提供方便等等。尽管待遇优厚,但至今却毫无下文。
《入菩萨行论》中云:“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瞋心,则同灭众敌。”如果没有调服自己的内心,而想将世间的怨敌一一消灭,完全是痴心妄想!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世为一婆罗门。一次,他与蛇、鸽子、乌鸦、野兽在一起,野兽说:“恐怖是最大的痛苦。”乌鸦说:“饥饿是最大的痛苦。”蛇说:“瞋恨是最大的痛苦。”鸽子说:“贪心是最大的痛苦。”婆罗门为了断除它们的四大痛苦,而对它们说:“痛苦的根源是无明,要远离痛苦,必须持守五戒。”蛇、鸽子、乌鸦、野兽依此法行持,而转世得人生,并经修持,终获果位。
其实,历代很多修行人生活的山涧、岩洞,都是远离恐怖的殊胜地。元代的石屋清珙禅师在岩畔的三间石屋里苦修,方圆几十里,荒无人烟,柴门也是虚设的,从不关闭。因为除了自己没有其他人出入。故写下了“黄叶任从流水去,白云曾便入山来,寥寥岩畔三间屋,两片柴门竟日开。”可见其悠闲自在之心情。真是羡煞我也!
壬午年正月十八日
2002年3月2日
不  知
讨厌的背又开始痛了。
任你春气乍寒乍暖,春云或卷或舒,病痛总是不讲情面的。使人无心窗外的美好春色。
人在生病之时最容易意念死亡。
也许今天就会死去吧!不知《世尊传》是否能翻译完?也不知《心性休息大疏》能否善始善终?因为没有时时忆念死亡,空耗无数光阴。如今老之将至,难免有日薄西山之感。在所剩不多的时日里,更应精勤住持正念,不为外尘所转。
且记一首南宋宏智正觉之语以自勉:
“法喜为食,慈悲为舍,
信佛是归,视身如借。
住正念以唯勤,趣外尘而无暇。”
将法喜作为食物,将慈悲作为房舍,将信佛作为归宿,将身体视为借物,精勤地住持正念,无有闲暇趋逐尘世。勿涉足名利,勿贪恋外境,时刻视生命如风中之烛。
能否做到?
难也!
壬午年正月二十日
2002年3月3日
打  我
历史上的有些大成就者,在摄受弟子时除了温和的教言,也会采取特殊的方法令弟子顿时开悟。
那诺巴依止帝诺巴时经历了十二次大苦行、十二次小苦行。最后,有一天,帝诺巴左手抓住那诺巴的喉窍,右手脱掉鞋子,拿起鞋猛击他的额头,那诺巴骤然昏迷。苏醒之时,相续中生起了与上师一样的功德,证悟了上师的智慧与自己的心无二无别。
宋朝的了义禅师17岁时拜见高峰禅师,高峰禅师赐予他“万法归一”的参禅窍决。此时,了义禅师见松树上落下雪花,便若有所悟地写出一首偈子呈师,师傅不由分说,提起木棒就将其打入深渊。遍体鳞伤的了义于痛苦中反观心的本性,终于得以远离一切方向与戏论,并写下:“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出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性,更失南北与东西”的佳句。
黄檗禅师在摄受弟子临济时,一共打了61棒,造就了旷古绝后的一代宗师,而使丛林里有“临济将军,曹洞农夫”之说。可见其秉承上师传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禅风。
什么时候上师也能给我当头一棒啊!
壬午年正月二十一日
2002年3月4日
教  言
好美的清晨!
窗外是满天朝霞,粲然如焚。房屋、树木、草地、道路……都染上了几分红意。使我也乐融融地陶醉其间,而不知身之所在。贡确森确!(供养三宝!)
随手翻开书本,恰好翻到藏地大成就者、伏藏大师——智悲光尊者给弟子班玛桑顿的一段话:“一个人踏入佛门真正想修行时,常常会有魔障出现。此时应该远离恶友,不随波逐流,小心翼翼地观察;不论与谁接触,都应坚持独立自主的风范;因为即使说真语,也会增长贪瞋心,所以应当视世人形同陌路,坚持禁语;对因果善加取舍,发菩提心;无论在深山还是城市,都应观自己的内心;不论快乐还是痛苦,都应断除分别念,观心的本性;时常处于如梦如幻的境界;观察自心不生不灭的本性,后得之时善根回向菩提。这就是我最深的教言。”
寂光大师也说:“独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三四以上贪瞋因,故吾独自而安住。”
寂静山林是往昔诸佛菩萨获得寂灭之处。那里无有愦闹、散乱,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一切增上生、决定胜之功德皆可无勤而生起,一切行为自然而然会全部转为善法。
何必迟疑,快到寂静山林去独自修心吧!
壬午年正月二十二日
2002年3月5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4#
发表于 2007-6-8 17:28 |只看该作者
善  梦
一觉醒来,时钟刚打过6点。
昨晚做了一个好梦。虽然明知梦境本为幻化,但作为一个凡夫,心里仍然很高兴。一直犹豫着是否把梦境写下来,最终写下来的念头还是占了上风。
这是我离开成都后,第三次梦见麦彭仁波切。
第一次是在医院,在梦中,我得到了《辩法法性论注疏》的传讲。第二次也是在医院,我获得了《辩中边论》、《智者入门》的传承。醒来之后,生起了大慢心,不可抑制地想将自己所得到的传承,及时地为别人传讲、翻译。
昨晚,麦彭仁波切连续以三个人的形象出现。在见其中最后一位时,心里很清楚地感觉到是麦彭仁波切的幻化。他的形象象一位40多岁的康巴在家人,头发黝黑发亮,眼睛炯炯发光,眉毛浓黑,脸膛黑里透红,牙齿洁白如雪,身穿蓝色藏袍,很高兴地躺在我床上的左边……,令我生起强烈的恭敬心,感觉他是诸佛菩萨的智慧身。他看起来平易近人,我也就平时的一些问题向他请教……。醒来之后,仍感觉到他的余温,不敢去坐刚才他坐过的地方。
有人认为把梦讲出来不好,前大德智悲光尊者说:“好梦说出以后,就再也不会显现了。”法王上师也说:“老虎可以跳得很远,青蛙是不能效仿的。”可见把梦说出来不太好。不过,不管怎么现在已经说出去了。
但一直困绕着我,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尽管我多年来一直诚心祈祷,不知无垢光尊者为何始终没有在我的梦中显现?
以上所提及的,只是我偶尔作的好梦,如果将所有的恶梦都记录下来的话,那就成了又臭又长的裹脚了。
壬午年正月二十三日凌晨
2002年3月6日
闭  口
作为修行人平时应常观己过,时刻保持沉默。嘴应用于念诵、赞颂功德等有意义的事,否则会对来世造成很大危害。
莲花生大师离开藏地时教育弟子:经常胡言乱语者容易被别人了知其心,其嬉戏之语有时被理解为真实,其真实语有时又会被误认为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难以成办,诸弟子应闭口寡言为妙。藏地大德常用此语教育弟子,使其免造口业。
伟大的修行者勒索巴格西说:“现在的人喜欢追求大法。整天求此法、求那法,但将所求之法真正进行实修者却十分罕见。那些人从不想所求之法是否修成。许多人自诩为三宝弟子,口里常说:‘我是三宝弟子。’背地里却经常诽谤上师、僧众等。所以我时常在想,我们的口实在是深堕地狱的因。世上如果有人肯听我的话,就应当将嘴锁上,把钥匙交与他人,直到迫不得已必须吃饭的时候才打开,平时都一直紧锁着。如果能这样,那该多好啊!”
宋朝的石门慧开禅师也自称为“默翁”,他在诗里写道:“饱谙世事慵开口,会尽人间只点头。莫道老来无伎俩,更嫌何处不风流。”从该诗的字里行间中,也不经意地流露出禅师早已谙熟世事,进入真正风流、自在、逍遥之境界,既不在乎他人的赞毁,也懒于谈论他人是非短长的博大胸怀。
世间也有“沉默是金”、“满罐水,摇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的说法。由此可见,闭口是多么的重要啊!
壬午年正月二十四日
2002年3月7日
女  人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全世界的妇女都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庆祝这一年一度的节日。电视里、大街上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也有一些地方的妇女,选择在今天为她们在平时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举行游行示威活动。
忽然想起一位女居士问我的问题,为什么在佛经里老是把女人说得很低贱?比如《念住经》云:“女人祸害根,毁坏现后世,若欲利己者,当舍一切女。”《月灯经》云:“此道无法证菩提,是故切莫依女子,犹如极瞋之毒蛇,一切智者舍弃彼。”奉劝别人行持善法、培植善根时也说“顶礼怙主无量光,闻佛阿弥陀名号,乃至未获菩提间,不转女身转贵族。”很多佛经里几乎对所有刹土的描写都少不了一句“更无女人及女人名”或“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化男子,来我刹土。”无垢光尊者也一再奉劝后人:“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仿佛女人成了万恶之源,衰损之根。这种说法是否有点不公平?
其实,这都是因为她对佛经了解不够而产生的误会,经书中的某些教言,只不过是针对女人嫉妒心强等特征而宣说的。有关远离女人的教言,是针对不能消除贪心的男人而言。同样,不能消除贪心的女人,也要远离衰损根源之男人。《中观宝鬘论》在罗列女身之不净后说道:“如于自或他,粪秽起厌恶,自他不净身,云何不厌恶?如女身不净,汝自身亦然。”可见男身与女身是具有同等过患的。
如果一个女人具足信心、慈悲心和智慧,她将远远胜过不知取舍因果的男人。在藏传佛教史上,曾涌现过无数的伟大女修行人,如:玛吉拉准空行母、措加空行母等等,她们为后世众生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世间的男子们,又有谁能同她们比肩呢?
《木兰辞》里也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兔子跑起来时,不能辨别它的雄雌。一个女人真正地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时,她与男修行人所获得的功德是同样的。
壬午年正月二十五日
2002年3月8日
断  根
米拉日巴大师曾送弟子寂光一首道歌:“弟子若欲诚修法,应自心坎生信心,切勿瞻顾今生事。尔若欲随吾修行,应知亲友乃魔网,故应掀开此屏障;饮食财物乃魔卒,故应舍弃恶故交;妙欲享受乃魔索,故应遣除此羁绊;知己佳友乃魔女,故应谨防此诱惑;家乡故土乃魔狱,故应速离此囹圄。死时一切必放弃,不如此时舍最佳。若听吾教且修持,汝儿即有胜法缘。”
噶当派大德大波仁波切(索南仁钦)修持境界极高,可连续十天一直处于禅定中不动摇,他非常强调修持,说道:“现境有如恶人不恒常,幻身恰似借物速灭失,财物幻化欺诳痛苦因,故乡如同魔狱束缚源,何人贪执此等漂轮回,当断轮回命脉我执根。”要消除痛苦,远离魔障,获得解脱,必须断除对轮回的贪着。
唐代的道林禅师常年在一棵松树上习禅,被人们称为“鸟巢禅师”。一日,白居易慕名前去拜访。见他住在树上,便说:“禅师住的地方太危险!”
“鸟巢禅师”回答说:“我看大人才危险呢!”
白居易不解地问:“我身为朝廷命官,何险之有?”
“鸟巢禅师”说:“世俗缘业相煎,冤冤相报,烦恼不息,难道不危险吗?”
一句话,说得白居易哑口无言。
是啊!世间之人时时为功名利禄所累,烦恼丛生,难道不是生活在看不见的监狱、魔网中吗?难道不是很危险吗?
速速逃离此险境吧!
壬午年正月二十六日
2002年3月9日
可  怜
当今时代的人早已解决了温饱,但却总给人一种“饥不择食”的感觉,孔雀肉、马肉、蝎子肉、老鼠肉、狗肉……,甚至还有卖人肉包子的传说,不管是真是假,如果这些残忍的恶习继续下去,总有一天会象斑足国王一样啖食人肉的。
偶尔路经一狗肉店,里面宾客如云,个个都满面油光、神采奕奕,他们打着腥臭的饱嗝,忙着与同伴猜拳行令,没有任何人去注意蹲在门口铁笼里的那只黑狗。
它蜷缩着强壮的身躯,可能因为知道自己即将面临宰杀的命运吧,眼里涌着滢滢的泪,以哀怨的神情目视着过往的人群。冷漠的人们都在忙着为衣食而奔波,何有闲暇为一条狗而驻足呢?
这也是前世之因所获之果啊!经云:“若人不恭敬,疑惑四偈师,将成百世狗,复转肿瘤者。” 在业力面前谁也无能为力,我想这条狗也许就是前世辱骂了自己的上师,故而遭此厄运的。
藏地大德麦彭仁波切也说:“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当然,转世为狗尚有其他原因,但除了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发愿转世为狗以外,其他沦落为狗的遭遇,都是因为身语意所造的恶业而致的。
无论转世为狗,还是辱骂上师,都是十分可怜的。
壬午年正月二十七日
2002年3月10日
书于鼓浪屿
荷  花
背井离乡来到这座南方城市,孑然一身、举目无亲之感时常涌上心头。
只有每日独对门前的一泓荷塘,眼见荷叶从才露尖尖角,到如今已是满眼碧绿。荷花袅袅娜娜地开着,紫红、粉红、乳白……,艳丽的色彩猝然跃入视野,令人陶醉、令人痴迷。正当我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景致当中时,忽然发现角落有一朵荷花低着头,显得那么憔悴而忧伤,仿佛满眼的春光都与它毫无关联。
“小荷花,你为什么伤心啊?”
“昨天有一颗露珠,与我十分投缘,我非常珍爱它,但它却被今天的阳光抢走了。一想起我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将从此一去不复返,就使我陷入痛苦深渊而难以自拔。我多么地憎恨阳光啊!他为什么抢走我的小露珠?”
听了小荷花的倾诉,我不知能做点什么。也许麦彭仁波切能给它一些加持吧。
我给小荷花念颂并讲解了我最喜欢的麦彭仁波切教言中的一段文字:“愚者认为诸苦乐,皆从他缘而产生,恒时散于取舍境,贪瞋波涛杂念中。智者了知诸苦乐,悉皆来源于自身,恒时向内观自心,审视自己不放逸。”
听完我的讲解,小荷花终于释然。放下了对露珠的贪心,对阳光也不再起瞋念,并且皈依佛门。看着小荷花一天天成熟起来,虽然日见枯萎,即将凋零,却充实而自信。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三宝的加持真是不可思议啊!
一天,就在我即将离去之时,小荷花斩钉截铁地告诉我:“我一定好好修持佛法!”
其实,小荷花就是每天给我打针的何医生,小露珠是她的男朋友,而阳光是她的姐姐。
从这个故事里,人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壬午年正月二十八日
2002年3月11日
于厦门174医院
关  键
很多人在修法时不想修或修不起,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世法放不下。禅宗也讲看破红尘,看破了,成就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
博朵瓦格西说:如果贪执今生的世间法,虽然一开始觉得放松,其实却会被束缚得很紧。修行人应当以智慧之剑斩断贪执今生的念头。断除今生世间法是最好的教言。现在的一些大修行人,整天谈论风脉明点及其他大法,真正分析观察后看破世间的却很少。口头说一些一两天不能修成的大法毫无利益,不如好好灭除贪世之念。如同即将饿死的人,即使让他看着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也无济于事一样。
不管修什么法,关键在于要懂得诀窍。否则,一味地护持亲友、对付怨敌、积累财产算不上什么智慧。博朵瓦格西又说:闻思再好,不懂得修行教言的人,与傍生没有什么区别。傍生在盘算生计方面,完全可以与人类一较短长。沙蜥蜴为了对付蛇,懂得设计去反咬蛇的身体;乌鸦与猴子也知道互相报仇雪耻;老鼠在积累财产方面的本领,即使世间的守财奴,也不得不甘拜下风;很多动物都精通于抚养自己的子女。作为人,我们又怎能甘愿让自己与旁生不分高低呢?所以,大家应当懂得修行的秘诀。
开创净土宗发祥地之一——东林寺的慧远法师,就可誉为舍弃世间琐事之楷模。当一方霸主桓玄欲劝其还俗做官,“迷而知返”,享受荣华富贵之际,禅师回书曰:“一世之荣,剧若电光,聚散致离,何足贪哉!浅见之徒,何其惑哉!可谓下士闻道,大而笑之,真可谓迷而不返也。”其不畏强势、淡薄名利之高尚气节,真是令人可赞可叹!
只可惜世上的聪明人太多,但真正对佛法进行实修的人却微乎其微。
壬午年正月二十九日
2002年3月12日
发  心
无论作任何事,以菩提心摄持极为重要。
《弥勒请问经》云:“弥勒,流入大海所有之水,纵经数劫难以灭尽。弥勒,若为菩提心所摄之善法,乃至成就无上正等觉菩提之间永不耗尽。”
如果我们在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哪怕做无记之事,也会增上功德。《华严经》云:“发殊胜菩提心之散乱者,彼身所作、语所言、心所思,皆具意义,恒时唯成善法。”并以250种比喻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是闻思修智慧之甘露乳汁提炼而得之醍醐;是灭除众生热恼之清凉月光;是驱除无明痴暗之璀璨杲日;是令有情趋入解脱之无上津梁。
具备神通的目犍连也不能灭贫女之油灯,因菩提心所摄持故。
无著得以亲见弥勒菩萨,也因生起菩提心故。菩提心之利益真是数不胜数!
壬午年正月三十日
2002年3月13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5#
发表于 2007-6-8 17:31 |只看该作者
答  难
藏地寺院辩论之时经常会涉及到这样的问题:“佛地时有无发心?菩萨戒是否要有一种别解脱戒为基础?”
对此问题的回答也是众说纷纭、各说不一。
总结宁玛派无垢光尊者观点之精华,则为:“佛地时无有从仪轨所得的有学道发心,但具胜义发心。因佛具有得而未失、无缘大悲之发心故。”
《中般若经》云:“我以佛眼照见一切众生,并具发心。赴往东方恒河沙世间之地狱、饿鬼、傍生处为利彼等众生而说法。”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受持菩萨戒须别解脱戒中的任何一种,《菩提道灯论》云:“别解脱戒里恒具七种人,菩萨戒只对有缘者,其余不可得。”
按照中观的观点,任一众生皆可具菩提心,不一定要求必须获得人生。《宝积经》云:“尔时所持法门时,诸天、龙、非天、大鹏、大腹行等无数众生皆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
这两种观点并不相违。发真实菩提心后,别解脱戒里不杀生等戒也必定具足。
此乃祖传的无上至宝啊!
壬午年二月初一
2002年3月14日
无  常
此刻,才华横溢的孙先生坐在我旁边,看着手里自己年轻时的照片,泪水象断线的水晶念珠般洒落下来。
我知道他是在感慨韶华易失、青春不再,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已如长流之水向东而去,再也无法追寻。
见此情景,不禁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想这也是他此刻心灵的真实写照吧。
只可惜他不信佛教,无法用佛教的智慧之剑来斩断这些痛苦,而使这种悲观情绪如汹涌之波涛,一浪高过一浪。真是可悲可叹!
世间的一切,包括青春、财富、感情甚至生命都是瞬息即逝的,白居易有诗言:“勿叹韶华子,俄成皤叟仙。”虽然想留住青春年华,然而生死的脚步却一刻也不会停留。若不利用青春年少的大好时期好好修法,真是令人叹息。麦彭仁波切说:“韶华瞬逝财富动,生命如住阎罗齿,然诸世人不修法,呜呼人行真希奇!”
也许试着给他讲讲这些道理,聪明的他会想通的。我决定合上书本,好好和他谈谈。
壬午年二月初二
2002年3月15日
功  德
一提起功德,无论是否信佛,只要心地善良之人都喜欢做。比如到寺院供香、顶礼、在佛堂供水果、鲜花、为寺院捐款、供养大德、修建希望小学、为贫困山区捐物……。
包括一些做了坏事的人,为了不使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也会做一些功德以弥补罪过。
据说一些地方的寺庙,在大年三十晚上,居然人满为患,烧香磕头的人络绎不绝。公安局、消防车随时在为可能发生的火灾或拥挤不堪的人群作防范。进门的队伍绵延了几条街,门票一涨再涨,仍阻止不了蜂涌而至的人流。
在随喜之余,也令我想到《圣者大涅槃经》中的经文:“若人有生年,以无量七宝,卧具及神馐,供养一切佛,不及一刹那,为众发愿心,功德无有量。”一切功德之中,发菩提心的功德是最大的。哪怕在一刹那间生起愿菩提心,功德也是很大的,生起行菩提心的利益就更是无法衡量。
《胜月女经》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
因此,作为修行人不应求形象上的相似功德。哪怕每天一次,在床上静下来发起殊胜菩提心,其功德也是无量的。
壬午年二月初二
2002年3月16日
大  法
很多修行人都喜欢求大法,大手印、大中观、大圆满、大威德……。还喜欢拜见一些大和尚、大活佛、大法师……。这些特别喜欢大法的人以为可以因此而得大证悟。
其实不然,不论求什么法,都应与自己的根基相应,自己应具有修此法的基本条件。否则,将一事无成。
萨迦班智达的大弟子加尔瓦样功巴,是藏地历史上有名的大成就者,他说:“人们往往只对高深的法趋之若骛,低劣的法不能令其满足。他们对大空性、大无生、高深莫测的大法总是投以关注、欣喜的目光,从不观察自己的相续与佛法是否相应。虽然所修的法是大圆满,但也无济于事,因为大圆满的修行者必须是大圆满的根器。目睹现在的人口若悬河地谈论着象马一样价值昂贵的法,而其人的价值却不如一条狗。已经与法背道而驰,却不愿修习。其实与说唱者扣人心弦的歌声,鹦鹉巧舌如簧的重复没有区别。如果已经了知一两个法,就应当身体力行,实际修持。一旦通达了一两种法,就应让其与内心相融。如果心法未能互相交融,那么,就如同水与粉末未能融合一般,人法之间也相距万里,而不能真正地互相容纳。法就如同肺叶作成的菜汤一样(肺叶全部漂荡在汤面上)仅仅漂浮在口头,而没有任何意义。(整日怨天尤人、骄傲自满,滔滔不绝地抱怨。)这样,修法的意义也就不能充分体现了。”
无论什么法,都应该融入自心,并付诸实践,而不应将其作为一种摆设或向人炫耀的资本。《萨迦格言》也云:“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
修行人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而应踏踏实实的从头做起。
壬午年二月初三
2002年3月17日
母  亲
离开喇荣已有160天了,这是母亲今天在电话里提醒我的。可见她日日都在挂念着远方的不孝之子。
如同世上所有的母亲一样,母亲对我的成长和修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和善良的品格。
我两岁的时候,一次突患疾病。母亲背着高烧不退、奄奄一息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几十公里外的县城走去。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吃了多少苦,马不停蹄地走了整整两天两夜。看到昏迷不醒的我终于从死魔的嘴里逃脱出来,母亲淌满汗水的脸上才绽开了笑颜。
在我儿时的每天晚饭之后,全家人都会围着火塘,母亲就开始念诵她每日的必修课——《极乐愿文》,红红的炉火映着她年轻如花的脸庞,使我生起一种像面见度母一样的圣洁感。娓娓的颂经声仿佛来自于空行刹土,在帐篷间久久回荡……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建立了我最初对佛法的认识。直到如今,每当看到或听到《极乐愿文》的颂词,母亲念诵经文的声音就会在耳边回响。我至今尚能完整地背诵《极乐愿文》,母亲实在是功不可没。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母亲还算年轻,脸色白里透红,眼睛象黑色的宝石,牙齿洁白如雪。一天,我与母亲在山上放牧,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牧草青翠欲滴,花朵五彩缤纷。我们一起捉起了迷藏,当我从花丛中找到母亲时,觉得她象仙女一般美丽。也许这印证了汉地的一句说法:“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如今,岁月的刀斧已将母亲的脸刻得沟壑纵横,两腮凹陷、牙齿脱落,脚也一瘸一拐,几近残废,整天只有拿着一根手杖挪动着沉重的身躯。如果我提起她年轻时代的卓卓风姿,谁也不会相信。岁月不饶人啊!
父母的恩德是难以估量的,佛陀在《父母恩德经》中宣说了父母的种种恩德。阿底峡尊者也说:孝敬父母与修大悲空性无别。记得曾有一位居士将此话告诉父母,令父母对佛法生起信心,因而皈依了佛门。
但藏族有一句话:“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母亲的心如水一般柔软,儿子的心却如石头一般坚硬。当很多人意识到父母的艰难,想孝敬时,父母已撒手人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所以,趁着父母还健在,应该好好地孝敬老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行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其实,对母亲最大的报答莫过于令其学佛,诚信三宝。令我安慰的是,母亲虔信佛法,并已出家,这也算是我略尽的孝道吧。
母亲,不要牵挂您这个不孝之子。您好好念佛,祈祷三宝,我病好了会尽快回来的。
壬午年二月初四
2002年3月18日
劝  勉
修行的人不仅要时常观自己的内心,方便之时也要度化有缘之人,如自己的家人、朋友及同事,令其皈依、学佛甚至出家学道。很多人也曾尝试过,但因一两次的努力,效果并不明显,便“知难而退”。其实,这也是菩提心尚未真正融入自己相续的原因。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世为精进力比丘,为劝勉吉祥宝王子弃恶行善、皈依佛门,用了84000年(那时众生寿命很长)。其间,他时常坐在王子院子门口的阶梯上,受尽了众人的无端攻击,尝够了王子的傲慢无理。为度化众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终于感动了王子,使之对佛法生起了强烈信心,并皈依佛门。
《经观庄严论》云:“佛子依胜勤,成熟诸众生,为生一善心,千万劫不厌。”无垢光尊者也说:“应当发心乃至仅有一个有情未从轮回中解脱之前,愿为度之而生生世世住于轮回,日日夜夜无有厌倦地精进。纵然是百俱胝劫中令一个众生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也应当以最大的勇气尽力而为。” 作为追随佛陀足迹,担当如来家业的大乘佛子,我们应该如此而行。
能够调服一个众生令其生起菩提心,功德也是极为可观的。《中观四百论》云:“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调服使发心,说福胜于彼。”
说着容易做着难,这里就有几个刚强难化的医生,我天天给他们宣讲佛法,至今却一个皈依的也没有,真令人惭愧。
壬午年二月初五
2002年3月19日
光  阴
世人喜欢以光阴比喻时间,而我更喜欢把它想象成一条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孔子走到河边说:“逝者如斯。”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位智者说:“生命在流动,它是一条河流。”
先哲们都以此强调时光的珍贵。的确,曾经如同河流般消失了的时光,永远不复回归。无论它是辉煌还是暗淡,幸福还是忧伤。人的生命在即生中只有一次,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这段光阴,值得我们深深地思索。
今天一位骄傲的知识分子问我:“您老是强调要我们背诵经论。但我总觉得修行人应以发菩提心、调服烦恼、观修禅定为主。理论上的东西,了解其大概就行了,何必一一背诵浪费很多时间呢?”他说的有道理,但我知道他每天“节约”的时光,并不是用来做他所说的重大要事,而是用于散乱、闲聊、痴睡等无义之事。我回答他说:“你说的有道理。如果你的时间真用于发菩提心、修禅定,我当然随喜。但你是否整天都修禅定而没有时间背诵呢?不是吧。”一句话仿佛使他恍然大悟。他说:“我明白了。其实我嘴上说的好听,实际上并没有好好珍惜时间。从今天起,我要从散乱中至少抽出半个小时背诵。”听了他的告白,我很感欣慰。不仅仅是他,如果所有的修行人每天哪怕抽出十分钟,背诵一个偈子,记下一段公案,一定会有所裨益的。
鲁迅先生也说:“我不是什么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看书和写作了而已。”世间的名人懂得对光阴的珍惜,却不知道用于修行;修行的人懂得修行,却往往不知道珍惜时间。
既然我们无法使时光倒流,如何使人生过得完美,不致临死之时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就应当如海绵挤水一样挤出每一分、每一秒,作有意义的事,而不应散乱度日。
壬午年二月初六
2002年3月20日
深  思
名副其实的大德们修行时,从不希求名声、财富及世间妙欲。恒常以身体力行来断除世间贪欲,希求来世解脱。
藏传佛教噶举派大译师慈祥(绰迫罗杂瓦(1173-1225),曾到印度、尼泊尔依止克什米尔班智达等大成就者,其间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精进研学,终得精通显密教言。回藏地后,广建寺院、弘扬佛法,使佛法之精妙甘露得以沐浴四方。他说:“不知身寿似水泡,不念死主已迫近,纵然修善极众多,仍为此生之武器。不晓名利乃幻化,未弃贡高利牵缚,纵然被奉为圣者,仍为八法之仆役。今生残体未放弃,纵然励力勤修善,终将赤手奔来世,前途渺茫真可怜!不懂轮回之过患,欲妙享乐不知厌,夸夸其谈空口言,亦为狡诈伪君子。”
他的大弟子《布顿佛教史》作者布顿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也说:“为了即生亲怨之利益,贪瞋积财摄受诸眷属,死时眷属受用不跟随,业果苦痛唯有己承受。梵天帝释转轮之王等,所获轮回乐果不稳固,死时未必不会堕恶趣,当于轮回生厌仁亲哲!”(布顿名)
读到这些言教,联想到自己一生中虽然表面行善,但仔细观察,归根结底往往是为了自己今生的利益。为众生、为来世的成分究竟有多少,没有很大把握。前辈大德们的高尚心行真令人羡慕。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现在做起,也许还不是很晚。
壬午年二月初七
2002年3月21日
意  供
有等持及观想能力的人,依靠意幻供养不仅方便而且功德很大。其具体方法如下:
以等持观想各种供品持于手中,供养释迦牟尼佛或其他佛菩萨。若观想能力成熟,可观想尽法界、尽虚空界,遍满诸传承上师、十方三世一切佛,种种菩萨、修行僧众海会围绕。《宝箧经》云:“掌中观想诸供品,供养一尊佛陀前,供养诸佛亦复然,仙人等境仍如是。”《华严经》中也有相同描述。
再观想自己与六道之无量众生以胜妙之供养:上妙珍馐、轮王七宝、华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麦彭仁波切云:“等持意供者,以信心与恭敬心为基,由等持幻变无边之供云,以智慧了知彼无自性者也。”
由此可见,与其为供养上师、佛陀而以欺骗手段造作恶业,还不如以清净心意幻供养为妙。
供养乃为令诸佛菩萨欢喜之法,“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每位佛子之本分。但如果为供养佛菩萨而伤害其他众生,实为去本趋末之颠倒行为。
如果每天利用片刻时间,以观想自性清净力之缘起,而修持意幻供养,定会获得无边功德。
众生能依靠如此之多的方便法积累二资,真是令人欢喜。
壬午年二月初八
2002年3月22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6#
发表于 2007-6-8 17:33 |只看该作者
价  值
哈哈!
曾有一个人五年中在上师前听闻了如海一般的显密佛法。离开上师一年后,就把所听闻的一切教言忘得干干净净,只是牢牢记得供养给上师的500元钱。
其实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很多人都不明白,在具德上师前听闻佛法时供养的功德,凡夫是无法衡量的。为听闻佛法作再大的供养也是值得的。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转世为月亮王子时,为听闻四句偈子的佛法,供养了4000两黄金。父王得知后说:“你为法舍弃的财物太多了吧!”月亮王子说:“佛法是十分珍贵的,就是舍弃王位及国家所有的财产也值得,更何况4000两黄金!”
月亮王子所求的只是显宗的一般法门,若在具德上师前得灌顶、密法,其恩德更是金钱所难以衡量和报答的。在《贤愚经》中也有佛陀为听闻四句偈子的佛法,曾在身上点千灯的公案。
即使是世间的智慧,也是以金钱难以衡量的。
曾有一位叫尽见的大臣,国王给了他500两黄金,委派他去购买别国最好的东西。他走了很多国家,一直没有买到。
一天,他遇见一位老人在街上喊着:“卖智慧了!谁要买智慧?”
大臣心想,这个东西我们国家没有,就问道:“怎么卖?”
“五百两黄金,要先付款。”
大臣交出黄金后,老人字正腔圆地说道:“这可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一共12个字,你务必记住‘缓一缓,再生气。想一想,再行动。’”大臣听后心里直喊冤枉,后悔不迭,认为500两黄金可惜了。
回到家里,已是深夜。进到卧室,见妻子身旁躺着一个人,不由得心想:“这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居然敢红杏出墙,背着我与人通奸!”想到这里,就气不打一处来,立即抽出宝剑向妻子刺去。忽然,他想起了那12个字,就一边念一边仔细察看,才发现那人竟然是自己的母亲。原来,今天妻子生病了,母亲是特意来照料她的。
大臣这才醒悟过来,这句话的确是真正的智慧啊!500两黄金岂能与妻子和母亲的性命相比!
世间很多令人后悔之事的发生,都是因为缺乏智慧的缘故,可见不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智慧都是无比珍贵的。
壬午年二月初九
2002年3月23日
四  力
我们知道藏传佛教无论格鲁派、还是宁玛派等其他教派,忏悔时都依四对治力。修习汉传佛教的有些人却以为这是藏地修法,没有必要采用,这种见解实为井蛙之见。
其实,这也是藏传佛教将佛经窍决灵活应用于修法的具体体现。四对治力在《大藏经》的经论中多有记载。如《宣说四法经》云:“弥勒,菩萨若具四法,则能压制所造所积之一切罪。何为四法?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即若行不善业则多生悔心;现行对治力即虽作不善业但也极为精勤行善;返回对治力即真实受戒后获得不再就犯之戒;所依对治力即皈依佛、法、僧三宝与不舍菩提心。”
不仅仅是四对治力,包括金刚萨埵心咒,也不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忏悔咒,在《三猛厉调服经》中对此也有详细记载。
现在的众生往往只知道造作恶业,具足智慧而厉行忏悔的人却微乎其微。《弥勒狮吼声请问经》云:“愚人造恶业,不知忏悔罪,智者忏悔罪,不与业同住。”
所以不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若依四对治力忏悔,即能遣除无量罪障。如果因前世习气难以更改,不能完全断除杀生、妄语等恶习,但如果能每天诚心念颂金刚萨埵心咒,也会有不可思议功德。
但愿人们在散乱之余,不要忘了忏悔。
壬午年二月初十
2002年3月24日
安  忍
多部经论都认为安忍是六度中最难修持圆满的。《入菩萨行论》云:“罪恶莫过瞋,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在世间也有“忍字头上一把刀”的说法。尤其面对无缘无故的侮辱,无中生有的诽谤,很多的修行人都难以作到如如不动,视若虹霓。
本师释迦牟尼佛曾转世为一外道仙人,名忍力,他发愿永远不对任何众生生瞋恨心。当时有一恶意魔王为摧毁忍力的安忍之法,就幻化出专门毁坏别人安忍功德之一千人,用咒语诅咒忍力,用妄语肆意对忍力横加诽谤,还在大庭广众之中用常人难以启齿之言词羞辱他。这些人还于忍力行、住、坐、卧之时加害于他,如此等非理之行竟持续长达八万四千年之久。
当仙人前往城市之时,这些恶性众生竟用不净粪浇洒在仙人头上、所捧钵孟中以及衣服上,还用扫帚猛击其头部,但他根本没有生起丝毫的瞋恨心与报复之意。不管别人如何待他,他从未想过以牙还牙,从未怒目相向,从未恶口相加,甚至诸如“我到底做错何事”之类言词都未曾说过。并且心中暗自发愿:为难以调伏之众生利益,我誓修无上菩提,一定要首先度化此等众生。
日本的白隐禅师也以修安忍而著称于世。曾经有位姑娘与一男子有染而生下一子,姑娘怕虔信佛法的父母谴责,就告知父母乃白隐禅师所为。因其父母对白隐禅师一直尊敬有加,以为此法可免父母责难。这可害苦了白隐禅师,不明真相的父母听信女儿谗言,抱着刚生下的婴儿,扔给白隐禅师并说道:“你这个败坏佛门清规戒律的假和尚,以前我们没有看清你的丑恶面目,蒙受你的欺骗。没想到你竟然作出如此禽兽不如的勾当,这是你的儿子,你拿去吧!” 白隐禅师淡淡地说了声:“是这样吗?”就默默地接过孩子。姑娘的父母更以为没有冤枉白隐禅师,便将此事到处传播。人们一刹那间都知道了白隐禅师的“丑恶行径”,纷纷白眼相视。
白隐禅师抱着虚弱的婴儿,到刚生过孩子的人家乞求奶水,那些人家都说:“哼!要不是看在可怜孩子的份上,才不会给你呢!”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姑娘的良心倍受痛苦的煎熬,她不能再看到人们对白隐禅师的不公正待遇,终于向父母坦白了一切。当姑娘父母万分羞愧地来到白隐禅师面前忏悔时,他仍然是那句话:“是这样吗?”
这是多么普通的一句话啊!但要能以平常心说出这句话,绝不是“未经一番寒彻骨”之凡夫所能为之的。这些先辈们高义薄云之安忍品德,什么时候能真正融入我的相续?
壬午年二月十一日
2002年3月25日
长  久
修行是一项旷日持久的艰苦过程。无垢光尊者说:“修行不能仅靠几天的努力,需要长期的奋斗。”如果能长期坚持不懈地精勤,既可磨练意志,又可积攒资粮。
记得小时候有一位叫扎拉的阿姨,不仅年轻美丽,而且诚信佛法。她曾跟随村里人一起到拉萨朝圣。30年前,她曾在上师前发愿,每天磕头100个,念颂极乐愿文1遍,金刚萨埵心咒10000遍。当时尚处于宗教受到严重摧毁的恐怖时期,念经颂咒尚可默默完成,但磕头就有很大困难。除了在家里,她常在放牧时偷偷到一山洞里磕头,并叮嘱我为其放哨。常常趁没人之时,我就提醒她:“你该磕头了!”
时光荏苒,30年时光匆匆流逝。其间我经历了读书、出家等一系列变故。去年7月,我在老家碰见她,她的脸上已刻满了历经沧桑的痕迹。想起当年磕头的经历,连忙问她:“您还在继续磕头念咒吗?”她回答我:“从来没间断过,即使生了大病,病后仍然补上。现在时间更多了,可以念更多的咒子。”“那这么多年您一共磕了多少头?念了多少咒?”“没统计过,我想只要好好修持就行了,没有去统计什么数量。”
我在心里为其保守地算了一下。这30年她至少磕头1,095,000个,念颂极乐愿文10950遍,金刚萨埵心咒109,500,000遍。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不着啻为天文数字。扎拉是藏族中极其普通的一位教徒,既没有名声,也不算最精进。但她能30年如一日地以磨杵成针的毅力锲而不舍地修行。实为难能可贵。
现在有的人修完一遍50万加行,就四处炫耀,唯恐他人不知。扎拉却能默默无闻,从不间断,的确令人叹服。反观自己,虽然在上师前发了愿,却没有如法行持,虽然被别人称为法师,却不如一个普通人,真令我汗颜。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果每个修行人都能有此精神,有一分付出,就一定会有一分收获的。
壬午年二月十二日
2002年3月26日
可  惜
现在的人们往往无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痛苦,一旦丢失钱财,名誉受损,便如丧考妣一般。只有修行获得一定境界的人,方可断除贪欲。真是可惜啊!
藏传佛教竹巴噶举派的大成就者藏巴加惹瓦(1161-1211),被人们誉为智慧金刚。他在24岁时依止善知识,孜孜不倦地精进修学。学成后于后藏江孜地区修建龙多寺、日隆寺等许多寺院,并精勤不懈地广转*法 伦。当地的人们为其熏染,纷纷修习竹巴噶举之修法,并舍弃世间财富,视祈祷、观修为财,最后都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果位。故当地有“人半竹巴,竹半乞丐,丐半证师”之美传。竹巴噶举在当地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盛况,成就者的美名也家喻户晓。
他留给后人最殊胜的教言是:“具修证者之门房,幸福快乐已困躺,饕餮之徒难寻访;对治士夫之门房,看破尘世已困躺,具贪瞋者难寻访;断根源者之门房,舒心愉悦已困躺,具希忧者难寻访;知餍足者之门房,富贵荣华已困躺,具贪念者难寻访。”意思就是说,在具有修证的人眼前,幸福快乐早已经具足,只可惜贪图吃喝的人却没发现;依靠智慧来对治烦恼的人,看破红尘早已如运诸掌,只可惜具有贪瞋之念的人却没有发现;舍弃世间法的人与快乐时刻相随,只可惜心存希忧之人却没有发现;知足少欲的人财富常伴左右,只可惜欲火中烧的人却始终难以发现。
现在的人们为声色犬马、功名利禄所诱。整日为一箪食、一勺饮而忙忙碌碌、殚精竭虑,却常令自己深陷痛苦忧虑之境地,不能不令人深感可惜。
舍弃世间吧,欢乐将与你长相厮守!
壬午年二月十四日
2002年3月27日
月  光
夕阳收尽了西边的最后一抹余晖。四下沉寂,我等待着“林竹翳如”的夜幕降临,使我得以在黑暗中独享南方春夜的悠然。然而,我徒劳了。一轮皓月悬挂虚空,清幽的月色给房屋、树林、花园,镀上了一层银白。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池塘中、脸盆里、甚至下雨积下的水坑中,都无一例外地盛着那圆圆的、光亮的脸,仿佛捞之可得。难怪世人有“猴子捞月”的传说了。
的确,无论地上有多少水器,只要水面平静,水质清净,皆能显现皎洁月影。同样,无论多少人,若能以净心观想佛陀,佛也会立即来至彼前,为其加持,排其苦恼,令其安乐。
《宝积经》云:“何人作意佛,能仁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可见如此作法有很大功德。《三摩地王经》曰:“散步安住站立卧,何人忆念能仁尊,本师恒时住彼前,彼者将获广大果。”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何佛陀会在转瞬之间来至我们面前呢?其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心无丝毫垢染,加上智悲尊者的大悲力显现而致。《大圆满心性休息》云:“观想彼临极应理,此为自性清净力,智悲尊者大悲力,佛说如意成所愿。”
如果一个佛教徒,每天一次也不观想释迦牟尼佛,应该感到惭愧。我们应思维经典中的金刚语,这样对我们消除魔障、获得信心、增加智慧,均有无边利益。当然,如果信心的器皿倒扣,则永远也不会显现佛光月影。
壬午年二月十五日
2002年3月28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7#
发表于 2007-6-8 17:36 |只看该作者
无  穷
有些人认为,佛教中说一切众生皆作过自己父母之理,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且不论是否有前世,即使有,但世间众生如此之多,如此之喻如何得以穷尽?
然而,以一般世间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来衡量之结果并非正量。《三昧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彼等为量,圣道复益谁?”只有究竟之智慧,方可照见世间万事万物之本性。若未依甚深佛智,仅依凡夫之分别念,实难彻见纷纭繁杂的现有表象之本质。
无始的概念,一般凡夫的六根是很难揣度的。《亲友书》云:“过去一一生身骨,辗转积若妙高山,地土丸为酸枣核,数己形躯岂尽边。”无始以来,每一众生流转轮回的次数,世间的数字是无法表示的。为业力所转而互为亲怨的数字也同样难记其数。《圣者涅槃经》中云:“此大地土抟成豌豆许丸用以衡量一有情为自父母之数,则可数尽,然一有情为自父母之数却不可胜数。”
所以,在未对佛经进行精读、思维前,切不可对佛教之说法妄加评论。对经论进行精研以后再下结论乃为智者之所为。
壬午年二月十六日
2002年3月29日
无  求
夏吾巴格西(班玛香秋)是噶当派的三大弟子之一。他一生舍弃世间法,精进修持,终于获得大成就。示现圆寂时身体化为舍利,留与后人,在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在对弟子的教言中说道:“如果相信我的话,立时就可获得安乐。实际上,即使相信我,也没有其他的高招,没有其他的诀窍,就是令其舍弃今生。”又说,“使我们今生来世蒙受痛苦的一切根源,就是对今生的贪执,所以必须削减对今生的贪执,如果丧心病狂地追求今世的安乐,其心就绝对不会快乐,即使忙忙碌碌、东奔西跑、疲惫不堪也于事无补。甚至痛苦、罪业、恶言也会不约而同地降临。因此,应当将泛滥成灾的贪欲之念驱之门外,如果能将贪念赶尽杀绝的话,幸福安乐的生活将从此拉开帷幕。因此,若想让今生来世都获得快乐,至少应从心底生起什么也不贪求、什么也不蓄积的心念。不欲获得是最殊胜的获得,不念名声是最殊胜的名声,不趋赞誉是最殊胜的赞誉,不求眷属是最殊胜的眷属。如果诚心想修法,就必须让心依于贫穷,贫穷乃至死亡。一旦生出此种念头,则无论天、魔、人都不能侵犯,如果不遗余力地算计今生,则只能自取其辱,不但自己品尝自己酿成的苦酒,还要承受他人的讥讽,来世还须奔赴恶趣去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基确巴(名森丹华,潘地加扎法王的弟子,精通教法,证悟圆满,创建果莫亚寺,度生事业广大无边,培养造就了雅得班钦等一大批名声卓著的大弟子,被人们尊称为基确法王。)云:“若以风扫此生念,即可称为厌离者,何亦不需念头生,美名广传遍大地,为修法故舍身寿,和风吹送称赞语。”
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调服自己的心,希求太多,只能为希求所累。所以,要想成就大事业,无欲无求极为重要。
壬午年二月十七日
2002年3月30日
记  住
藏地近代的依科金刚上师(秋央让卓),是公认的证悟大圆满的瑜伽师。据说他是布玛目扎的化身。他平时对弟子要求十分严格,常常示现威严身相。想拜见他也十分困难,除非特殊开许。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曾在15岁时见过他。
晚年时,他在色达的翁达镇附近的山上修建闭关房,并为100多位闭关者宣讲佛法。弟子圆寂时都相继示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之相。
一次,弟子索朗彭措曾向他求最殊胜的法,他说:“将吾等大恩上师观于头顶,时刻祈祷并受四灌顶,将心与智慧融为一体。平时将外面一切色相观为上师的身体,一切声音了知为上师的语言,一切分别念抉择为上师的智慧。总之,一切器情之显现皆为上师相。吃饭的时候,将上师观于喉间,进行饮食甘露供养,可遣除罪障,令饮食之举成为会供;睡眠的时候,将上师观于心间,上师身体所发之光明周遍一切世界,自己化光融入上师;临死的时候,不要焦急万分,手忙脚乱,而应平静地将上师智慧与自己的心观想为无二无别而安住。这是一切往生法的根本。即使你们依止我一百年,我也没有更殊胜的教言了。希望你们能牢记!”
这个教言真是很珍贵,世间的如意宝也难以比拟。任何人听了这段凝聚着智慧精华的语言,都应该有新的感悟。如果没有,则此人心中可能有“心结石”。
壬午年二月十八日晚
2002年3月31日
法  乐
世上最可靠、最稳固的安乐是通过修学佛法而获得的大乐。它与世间安乐有很大的差别。藏地的无著菩萨,是《佛子行三十七颂》与《入行论释》的作者。任何人只要读诵他的著作,相续中都会自然而然地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他在对弟子的言教中,曾将世间安乐与法乐进行了一番深入透彻的比较:“以智慧而生存所能感受之胜法妙用,以享受饮食、女人、歌舞所获之乐受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享受饮食等所获之乐受,不能周遍全身;需要依外缘而获得;不能恒时随心所欲而得,只是暂时性地偶尔获之;并非遍布三界;其后不能获得圣财;享受之后即消耗殆尽;怨敌等能从中作梗;不能携往来世;依之不能究竟满足;并且滋长今生来世之一切痛苦;犹如麻风病人瘙痒之乐一般仅仅是将息灭痛苦冠以快乐之名而已。由此衍生贪欲等各种烦恼,造作杀生等种种恶行。而享受妙法所获之乐受,可以周遍全身;可以随时获得;遍布三界;其后能获得圣财;享受之后不但不会穷尽,反而日益增上;怨敌等不能从中作梗;可以携往来世;依之能究竟满足;并且不会滋长今生来世之一切痛苦;并非仅仅冠以快乐之名。且能摧毁一切烦恼及恶行。由此可见,佛法是极为殊胜善妙的。”
由此可知,法乐乃为安乐之上品。经云:“如若贪诸欲,欲念反将弃,若舍诸贪念,将获胜妙乐。”断除贪欲,是获得极至安乐之唯一途径。
壬午年二月十九日
2002年4月1日
失  败
世间的人,不管是市井白丁还是朝廷命官,人人都希望为一己之利而拼搏。凡事务求一帆风顺,经不起半点挫折。其实,失败也未必一无是处。有一句古训说得好:“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汉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是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才子,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真可谓风流倜傥,才华盖世。出家后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绚丽至极而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他在《闽南十年之梦影》中说道:“我的心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和不完满,这才使我发大惭愧,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养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无论什么事情,总希望它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我特别喜欢背诵这段文字,这种有悖常人的思维,正说明了法师的谦逊与大智大悟。
无垢光尊者在《窍决宝藏论》中的最深要诀之一即是:“灭除我执恒自取失败。”郎日塘巴尊者也有“亏损失败我承受,胜利利益奉献他”的遗训,与弘一法师的话相比,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怕失败,敢于失败,真为大丈夫之胆识。
关于如何面对失败,世间也积累了不少以辨证的眼光看问题的格言,如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且,有不少的世间人,也懂得迂回的路必有其收获。作家罗兰曾说过:“在人生途中,你每走一步,就必定会得一步的经验。不管这一步是对还是错,‘对’有对的收获,‘错’有错的教训。绕远路,走错路的结果,你就恰如迷路走入深山,别人为你的危险焦急惋惜之际,你却采集了一些珍奇的花果,获得了一些罕见的鸟兽。而且你多认了一段路,多锻炼出一分坚强与胆量。”
若能勇敢地面对失败,则将尝到其中的甘甜滋味。
壬午年二月二十日
2002年4月2日
转  变
诚心向佛的修行人,其心态与行为往往会与以前的世俗生活判若两人。因为具有佛法之智慧宝剑,一切世俗烦恼之桎梏、红尘牵挂之羁绊,均可迎刃而解。
奔公甲大师(赤诚加瓦)是藏地以对治烦恼而著称的大修行人。他曾以强盗行径为生,性格粗暴,不拘小节。后来幡然醒悟,并与土匪生涯一刀两断。毅然出家后,采用各种对治方法,舍弃一切恶行,严于律己,常观己过,终于令自相续生起了极大的欢悦。
博朵瓦曾意味深长地说:“修行人在今生中也应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我是在家人的时候,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所无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的进项。雍瓦谷的堪龙巴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和名望,世间无人可出其右。龙修的金厄瓦也是快乐无比。这一切都来源于如法修持的结果啊!”
作为修行人,一旦通过精勤修持,让佛法在相续中生根发芽,就会因洞彻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彻底打破以往固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并与往昔的世俗生涯逐渐背离。
如果自己的思想不再继续封闭在追求今生的狭窄思路中,被世间八法所束缚,并将以前所追求的丰衣美食的物质享受视如敝屣。就会打开一片开阔的视野,目睹到芸芸众生的艰辛困苦,瞻瞩到广袤法界的清澄蔚蓝。
只要具备信心与毅力,即使对尘世的贪恋之心已经根深蒂固,佛法也犹如一柄锋利的铁铲,能够以所向披靡的气势刨开功名利禄的泥土,将世俗牵缠连根铲除。
作为一名修行人,我是否也有了很大转变呢?
壬午年二月二十一日
2002年4月3日
净  观
很多佛教徒,常常有自己超胜于其他众生之念。尤其是见到那些行为颠倒、见解错乱、烦恼增盛、种姓低劣的众生,就更容易生起此念。
很多独自修行的人,在稍微生起一些觉受,或是根本连觉受也没有,只是象雪猪一样独自待了一段时间,就生起强烈的我慢,以为自己已是当代的米拉日巴了。对周围的人不屑一顾,认为他们都是追求世间八法的愚人,或是修显宗的钝根,惟有自己才是修金刚乘的利根。殊不知,这种想法已让他陷入了罪恶的深渊。
诸部经论中都曾宣说过,诸佛菩萨为度化众生,而显现各种形象。《涅槃经》等诸契经中记载:“佛在地狱以地狱形象利众;在饿鬼界以饿鬼形象度生;在傍生道以人熊、鸽子、蛇、牦牛、龙、大鹏、乌龟等形象行菩萨道;佛在人间以屠夫、杀狗宰鸡者、渔夫、魔法师、外道、令人增上贪、瞋、痴之对境,不信因果、不孝父母、不敬长老、嫉妒、吝啬等烦恼深重者等各种形象度化有情。”看到这些,实在令我们这些薄地凡夫难以置信。在《白莲花论》中也记载了很多佛陀在因地时,以这些形象利益众生的事迹。《富楼那请问经》也云:我变仆人为人端屎、到尿、扫地、割草。所以,即使见到扫地的,也不可轻慢,而应生尊敬之心。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也写道:“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於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也说:“不应见人过,自谓最尊胜,骄恣放逸本,莫轻下劣人。”
因此,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见谁都礼拜赞叹,但如果在见到他人造作恶业而无法制止之时,应生起也许是佛菩萨化现的念头,继而内观自心,则绝对于己有利无损。
壬午年二月二十二日
2002年4月4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8#
发表于 2007-6-8 17:39 |只看该作者
胡  思
一说到清明节,便会想起那首妇孺皆知的歌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是清明节,是汉族传统祭拜祖先,抚慰英烈的日子。街上的人们手捧鲜花,携家带口,络绎不绝的出城为祖先和先烈扫墓。
而我却独自一人,在医院排队等候检查身体。无情的病魔侵扰着我,在我不堪一击的体内大行烧杀掳掠之恶行,令我焦急难耐。但无论是谁,得病也只能自己承受,别人是代替不了的。没生病的时候没有切身的体会,生了病方知生老病死的苦楚。
在缴费处熬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我了。单验血一项就需260元,看着周围很多衣衫破旧的人,心想:他们如何负担得起这些昂贵的医疗费用啊!难怪西方有一种说法:“是穷人就不要生病,否则医院的门槛是很高的。”没钱治病,只能眼睁睁地等死。唉!这些可怜的众生。
为了等待检查结果,我坐在一棵据说有150年树龄的榕树下休憩。实在难以想象,它的年龄居然超过了我的高祖父。但高祖父早已弃我们而去,而这棵树却巍然依旧。人的寿命竟然不如一棵树,即使没病也活不了多久,无常真是可怕啊!
得到检查结果,坐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座巨大的建筑物,听说其产权归属于一耋耄之年的老人。想到不久于人世的老人,与坚固依然的大楼,实在为那些作着长期打算的人们痛心。
整整一个上午,就这样胡思乱想。既未看书,也没念经。
——清明午时于阳台
壬午年二月二十三日
2002年4月5日
寻  法
作为一个修行人,为了寻求正法,而舍弃一切,持头陀行,是理所当然的。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世为喜法婆罗门,为了获得一个偈子的佛法,毫不顾惜自己的身命,纵身跃入火坑。那个佛陀以“抛头颅、洒热血”的沉重代价换来的偈子就是:“恒苦行布施,常守清净戒,尽力持善行,以智修胜法。”
佛陀还曾转世为一婆罗门,那时正值遇无佛出世之际。婆罗门在一帝释天化身的罗刹前,听闻了八个字的法后,将偈子写于岩石、墙壁、树木之上,留与后人。为报答帝释天化现的罗刹赐法之恩德,毅然从树上跳下,以身殉道。以其求法的清净心,圆满了十二大劫的资粮。那八个佛陀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字就是:“生后灭尽,寂灭即乐。”
这些佛陀以“舍身忘死求正法”之发心求得的偈子,凝聚了先辈的广大悲心,包含了三世十方诸佛的加持。哪怕是片言只语,我们也应该认真地受持读颂,并为众生传授。
记得法王如意宝在传讲《白莲花论》时,讲到这些事迹,禁不住老泪纵横,用哽咽的声音告诫我们:“释迦牟尼佛为了浊世众生,不惜舍弃生命寻求正法。如果我们不好好修持,真是可悲可叹!”
如今我们值遇了与佛陀无别的大恩上师,并为我们传授了如海般的精妙佛法。若不珍惜,真是“枉来世间走一遭”了。
壬午年二月二十四日
2002年4月6日
厌  世
真正的修行人应一心向佛,厌弃世法。否则,要想成功简直是白日做梦。
无著菩萨长期在寂地闭关,很多人想拜见或向他求教,总是吃闭门羹。他在关房门外写着:“胜法以及今生计,二者无法同时成,若能共成则必定,自我欺骗无怀疑。与我会晤无他言,期望各自勤修善。”
萨迦班智达也说:“一个人一边成办即生兴盛事业,一边求永久安乐,是愚痴卤莽的行为。我们应当舍弃世间法。”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也云:“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心一住,好营世务于法无损。”
《修行入门》中也描述过宗喀巴大师亲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赠送的一段至理名言:“如果开初没有对轮回产生出离的厌恶心,纵然孜孜不倦地闻思修行,也完全不会超越轮回及恶趣的因。应当将生圆次第等高深的法暂时束之高阁,精勤修持出离心,直至生起出离心为止。”
有的人会想,不是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吗?佛法和世间法应该是不矛盾的啊?其实,这种说法有两层密意,一是为了调柔刚入佛门的世间众生,迎合他们不愿抛弃世间之念的一种权巧说法;二是针对已证悟的成就者的无二境界或利众事业而言。作为凡夫,只能脚踏实地地舍弃愦闹,如经所说:“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不要中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诡计,迷醉于世间名利,好好把握住自己吧!
壬午年二月二十五日
2002年4月7日
解  疑
在《贤愚经》或《本师传》等经论中,时常有描述帝释天为了考察释迦牟尼佛的发心,在其行布施时作大违缘的情节。有人对此表示疑惑,为何帝释天要如此为难释迦牟尼佛呢?
其实,这是因帝释天的发愿力所致,在释迦牟尼佛初行菩萨道时,为了释迦牟尼佛能迅速圆满资粮,帝释天与提婆达多一样发愿成为佛陀布施忍辱的殊胜对境。因布施其他东西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作到,但布施身体的却寥若晨星。如果不如此示现,世人也难以了知佛陀的伟大之处。
又有人提出,为何佛陀时常在行布施时,为了圆满资粮,而将妻子、儿女布施与吃人罗刹,这样是否危害了其他众生呢?
首先,佛陀的这一作法,只会圆满妻子、儿女的资粮,而不会对其造成伤害。其次,这一作法的发心非为自利,而是为了早日成佛,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有情。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心。《入菩萨行论》中说:“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又说:“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在具有殊胜发心的前提下,可以开许身语之不善业,《观察三增上品》中云:“于大菩萨开许七种不善。”《大密方便经》中也有类似教证。
为了更多众生的利益,大悲商主为令其从无边轮回中得解脱,可杀短矛黑人;乐行童子为避免他人因贪己而死而可行不净行。所以,发心极其重要。如果没有清净的发心,表面行持善法,恰如缘木求鱼。
壬午年二月二十六日
2002年4月8日
修 女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些人会感到不解。作为一名佛教徒,怎么忽然间对外道感起兴趣来了呢?但今天我要赞美的这位修女,决不能用单纯的宗教来界定她的信仰。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活生生的佛菩萨。她,就是驰名全球的修女——特蕾萨。
她出身於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的南斯拉夫家庭,从小受到天主教的教育,十八岁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在一所拥有漂亮花园的修道院内,过着安定而舒适的欧洲式生活。
当她有一天发现修道院高墙之外人们的凄惨遭遇时,她再也不愿安于往日平静的生活,面对一双双渴望关怀的眼睛却熟视无睹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她,使她不顾周围人的极力反对,单枪匹马地走入贫民窟,勇敢地将世人的悲惨背在自己身上。用一双柔弱的双肩,挑起了拯救贫民的重任。
当一个从没有人关心过,没有人知道他死活的老人,孤寂地躺在床上等待着死神造访的时候,特蕾萨走进了他的房间;当一个被人殴伤的酗酒者醉卧街头、无人问津的时候,特蕾萨挺身而出将他救起,并送到她所创办的怜悯之家;当浑身蛆虫的伤者遭到路人的厌恶和唾弃的时候,特蕾萨精心地为他包扎伤口,并用温暖的怀抱去迎接那颗濒临绝望的心……。她的足迹穿越了大半个地球,加尔各答、也门、伦敦、墨尔本、纽约,甚至包括中国。她先后成立了一百多个替穷人服务的处所,在仅仅6年的时间里,就收留了61273个弃婴。
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同。1979年,她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和平奖”,也使她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她除了将所有的奖金都用于慈善事业以外,还特别请求诺贝尔委员会,取消例行的授奖宴会。委员会为她的精神所感动,将准备用于开支宴席费用的7100美元,赠送给了她所创办的“仁爱传教修女会”。
尽管她已成为名人,却仍然过着拮据寒碜的生活。她只有三套衣服,不穿袜子,只穿凉鞋。在电脑等先进电器极为普遍的时代,她的住处除了电灯以外,惟一的电器用具就是一部电话。她将教皇赠送给她的一部林肯轿车拍卖,并用所得款项开办了一家麻风病院。
虽然特蕾莎修女是天主教修女,却绝对尊重别人的宗教,每一位病人去世以后,都会遵照他的宗教信仰举行安葬仪式。
她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向世人娓娓道来:“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才会极度痛苦。”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都在切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在今天的世界中,肺结核或麻疯不是可怕的疾病,心灵上的贫乏才是最严重的病症。”
“我上天堂不为别的,我是为了大众而上天堂,因为大众净化了我的心。”
“从细微的小事中体现博大的爱。我们要以挪威为中心,将爱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战争远离我们。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婴儿就会欢叫着来到人间。我们把自己变成传播世界和平的火种,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将会真正是献给和平的厚礼。”
“我们感到所作的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从个人做起才是重要的。”
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滴水,才能汇成一股涓涓细流,给干渴的人送去一丝湿润;
一支纱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支纱,才能织成一片布,给身处寒冷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一粒米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粒米,才能煮成一碗薄粥,给饱受饥饿的人增加一些能量。
让我们像特蕾萨修女一样,放弃那些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吧!
壬午年二月二十七日
2002年4月9日
珍  贵
古代的很多皇帝,在富贵荣华圆满之后,都会想方设法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结果虽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然而后人并不会吸取教训,仍然执迷不悟地步其后尘。因为对于世间人而言,寿命实在是太珍贵了!世间的任何财产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然而,作为修行人,为了佛法而舍弃生命也应在所不惜。《教王经》云:“我为护身舍财产,为护生命舍身财,为护正法可舍弃,财产身体与寿命。”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世为净梵施主,为了听受一个偈子的佛法,不惜舍弃十二年积累的金银财宝。他说:“我于十二年积累了如此之多的财宝,却从没有得到过善说法宝。辛辛苦苦积聚此等石头有何意义?善说才是真正的财宝,舍弃生命用来交换也值得。”
世尊还曾转世为噶写勒波,在身上挖千孔,点千灯。终于得到那句“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的教言,至今仍是我们修习无常的经典教证。
不仅佛教徒,中国著名的孔子也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令自他解脱于轮回的精妙佛法,舍弃生命又何足惜!
壬午年二月二十八日
2002年4月10日
最  妙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若不好好把握,空耗暇满,实在可惜。时刻珍惜前辈大德留下的珍贵遗产,将之融入心相续,检点自己的行为,增上自己的见解,始为佛子之正道。
无著菩萨谆谆教诲弟子:“使心调柔与法相融是最好的积资;忆念死亡不定是最好的智慧;断恶行善是最好的才智;顶戴众生是最好的地位;知足少欲是最好的富裕;心无贪执是最好的快乐。”
臧巴加惹也告诫后人:“舍弃今生必须具备十一种誓言:不随顺他人而独处;背井离乡、抛舍故土;厌弃一切妙欲;恒处卑位;不护他人情面;恒时纠察以行对治;不在意他人说三道四,而认为一切理当如此;即使珍爱之物被风吹散,也不生丝毫痛苦;犹如乞丐死亡一般舍弃今生的苦痛;猛厉不断地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牵鼻绳。如此这样,美妙的修行功德就会如云般聚集。”我们应将这11个准则牢记于心。否则,即使再有智慧,也成为佛教油子之因。
壬午年二月二十九日
2002年4月11日
散  乱
无垢光尊者有一句教言令我推崇备至,虽然自己因恶劣习气所驱,并没有时刻遵从,但也不妨说出来与道友分享。
那句至理名言就是:“时时刻刻应观察自心,若实在无法避免散乱,则应精勤于顶礼、转绕等与善法相应的散乱,切莫造作恶业。若居静处时,应当修持禅定等胜义善法,不能于浑浑噩噩当中度日。”也就是说,不要让毫无意义的散乱占据了自己的宝贵时光。任何心情、任何环境下,都应与佛法相应。
一些好的修行人,即使居于闹市,也能把握自己。表面上看来很懈怠,常睡懒觉。其实却躲在被子里看书、念经、修行、甚至修习梦光明,象骏马一样远远超胜于整天忙于吹嘘自己的人。更登却培于印度时翻译的一些零散佛经中也说道:“放逸之中未放逸,睡梦之中已觉醒,犹如骏马之智者,远远超离平凡众。”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也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使把家安于闹市,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一旦心静下来,环境自然会随之而安静。身体所在的环境,往往会随因缘而变更。心若调服了,周遭的环境自然不会对自己有所侵害。哪怕是身居喧哗,也能如如不动。心远了,“地”自然就偏了。
壬午年二月三十日
2002年4月12日
追  逐
站在都市五光十色的街头,我看见世间八法的彩虹。
透过红灯绿酒,映出人们的一脸倦容。为了五花八门的目标,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潮汹涌的股市上,推杯换盏的酒桌上,尔虞我诈的生意场上,……到处都是寻求的身影。世人对金钱和妙欲享受的追逐,已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
骑自行车的向往摩托车,有摩托车的渴望汽车,然后是沙漠王子、奔驰……;住一室一厅的想换五室二厅,住五室二厅的又野心勃勃地为别墅而奔波,拥有别墅的,更梦想着,春天,推开窗户就能欣赏东京街头千树万树樱花开的盛景;夏天,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阿尔卑斯山的习习凉风;秋天,在自家的花园里,便能观赏日内瓦湖的清凉月影;冬天,走出房门便能踩在夏威夷海滩细软的金沙上面……;对金钱的贪婪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一万想十万,然后是一亿,反正是多多益善……。
追求的方向令人眼花缭乱,追求的对境也是令人难以企及。然而,却从未有人考虑过贪欲的副作用,不知道这一切完全是作茧自缚。要知道,欲望的沟壑永远也无法填平。只能令自己为之所囿。忙忙碌碌,徒增烦恼。然而,不论如何苦心经营,风光一世,到头来也不过“一抔净土掩风流”而已。
《圣经》中也记载,亚当因为有了欲望而不得不离开伊甸园,以辛勤劳作维持生计。夏娃不得不付出生孩子的痛苦代价。可见痛苦是人们咎由自取的结果,没有欲望也就没有痛苦。
心宽何需室大,智渊何求财多?千百年来,为了追逐享受,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实在应该记取这一惨痛教训。
无垢光尊者在600多年前就知道人们的这一病患,留下了《大圆满心性休息》,希望精疲力竭的人们能依此而得以休憩。前辈大德凝聚着智悲精华的教言,如何不被我们白白浪费,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壬午年三月初一
2002年4月13日
——书于一落英缤纷之樱花树下
杂  感
为了配合治疗,也为了更安静地翻译,我到厦门居住已经110多天了。
一直都很幽闲自在,没有大量的公务要处理,也没有成群的信众要接待。直到几天前,忽然在街上被人认出。又不得不恢复堪布的头衔。
今天有人邀请前往南普陀素餐馆吃午饭。很久无人问津,也许是耐不住寂寞吧,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路上看见很多即将被宰杀的蛇、飞禽,也买下一起带上,算是不枉此行。
将蛇与飞禽放之山林后,便赶往南普陀素餐馆。餐馆里环境幽雅,令人身心舒畅。这里听不到众生被宰杀的凄厉惨叫;闻不到血肉混合的血腥气息;看不到如母有情的无言挣扎……。厨师和服务员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五颜六色的菜品引诱着人们的食欲;就餐的人们也没有因贪食血肉而呈现的狰狞面孔,表情平和,神态轻松。整个餐厅弥漫着一种祥和的气息。
有一厦门大学的教授同桌共餐,他感慨道:“以《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为指导,打好修行基础特别重要。华智仁波切在上师前都听过25遍,更何况我们?现在我看了5、6遍,对于消除烦恼,对治日常生活的矛盾十分有力。以前总是想到处求灌顶、求大法,分别念十分厚重,找不到修行次第。现在才知道,没有比这个更高深的大法了,依此次第修行,一定会得成就……。”
听了他的话,心里十分高兴。并不是因为他对我的一再赞叹,而是因为没有去过学院的汉地众生也能因《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而得宜。而且能有很高的见解,十分难得。在藏地寺院,常常以《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作为每年必讲之课程,对此非常重视。如此传统能深入汉地,实在可喜可贺。
看来,这个居士不仅具有世间学问,而且具有出世间之大智慧。
壬午年三月初二
2002年4月14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9#
发表于 2007-6-8 17:44 |只看该作者
离  亲
既想获得不退转之菩提果位,又希望能常伴亲友,很多人都打着这种两全其美的如意算盘。
然而,从古至今,坐在自己家中,尚能获得成就者,恰如凤毛麟角。我等凡夫若想达此目的,更是异想天开。
若居于家中,则时时有各种因缘困绕。今天婶婶家出事,明天舅舅家需要帮助,后天姑姑又下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悄悄地从身旁溜走。修行之事也就这样一再拖延。
《修行入门》中讲道:“虽然在行为上弃离亲友,心里却不能舍弃众生,而应当对他们生慈悲心,但必须断绝身体、受用的牵连。否则,修法就会一败涂地。要斩断牵连,若能得到父母的欣然应允最好不过。即便他们百般加以阻挠,大发雷霆、大失所望、怨气冲天,自己也不能退缩。自往昔的释迦佛开始,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亲友们的依依不舍、泪雨滂沱中抛下一切的,这是一种特定的缘起规律。”
无著菩萨也说:“亲友等以爱心相敦促:操持今生圆满当勤苦。本欲利益反成损害行,彼即逐今生利之愚夫。为解脱故当看破今生,精进修习深广之妙道,为彼胜义今生皆放弃,前往静处勤修极关要。富贵之时匿遁亦追逼,衰落之日投靠却逃逸。儿子尚会轼杀亲生父,至爱亲眷何者可赖依?当面喜笑颜开和气状,背后种种恶语相中伤。利济反以损害相回报,凡愚伴侣纵亲定相欺。盛时媚笑阿谀且谄曲,权施巧计令自财物离;颓时颦蹙争斗无毫利,护养亲友悉皆为鲁迷。众亲兴盛联合摧他众,各自分离内部起贪瞋。紧要关头弟兄相残杀,亲友能成利乐实罕稀!”
前辈大德们已为我们列举了亲友的诸多过患,速速从此羁绊中逃离,已成为浊世修行人的当务之急。
壬午年三月初三
2002年4月15日
假  象
世间的所谓圆满之事,虽然表面看起来美满无缺,但详细观察却常常是痛苦的因。
龙猛菩萨曾说:“佛说世上圆满事,难信如同木鳖果。”也就是说世间的事情,表面看起来象木鳖果一样色彩鲜艳欲滴,令人联想到其果肉也一定如同甘饴。吃后方知是毒药,但已悔之晚矣。
世间的事情常常是这样,最鲜艳的蛇往往是毒蛇,最绚丽的蘑菇常常是毒蕈,最美丽的女人大多是祸水。倾国倾城的海伦导致了特罗依战争;沉鱼落雁的陈圆圆,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因为美丽的女人,而引发绵延不断的争斗,导致无数人深受其害。可见,一切表面美好的东西,都不要为之迷惑,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
藏地大德根登群培也说:“若详细观察,世上的一切所为都是痛苦的事,能熄灭其因的惟有佛法。深深地思维,人人都能感受其中的滋味。”因此,了知佛法对治痛苦的方法十分重要。
壬午年三月初四
2002年4月16日
忠  告
如果有些修行人,在寂静山林中修行,我们应尽量提供方便、帮助和安慰,使之千万不要离开。这样不仅功德很大,而且很有必要。供养修胜义善法之人的功德,一般的凡夫难以衡量。但若制造违缘,后果也不堪设想。
很久以前,在一座山里住着一只山兔和一位修行人。一次,很久没下雨了。修行人为之所困,不得不准备离开,到城市去。山兔得知后,再三劝阻,却不能打动他。最后不得不跳入火坑,为其讲诉静处的功德,城市的过患。终令修行人为之感动而留了下来,并最终获得成就。
世间的人们却往往不如一只山兔,真是令人惭愧。所以,即使我们不能为那些修行人提供顺缘,但也千万不要制造障碍。
作为修行人也应明白,只要真心修行,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博朵瓦曾说:“即使纷纷扬扬下了九天九夜的大雪,云雀也能寻觅到栖身之地。同样,即使整个国土动荡不安,正法衰落隐没,如果孜孜不倦地策励修习,也必能找到隐藏容身并促进修行之胜地。”
违缘往往是成就的先兆,不要埋怨外境,应向内观。
壬午年三月初五
2002年4月17日
战  争
没有智慧的人,妄想通过战争而获得快乐与平安。但自古以来无数的惨痛教训,都足以证明这种念头是荒唐的。
的确,如果战争仅仅是口头的谈资,或电视上的消遣新闻,人们是不会有切身感受的。但是,如果亲身饱尝了战争之苦的人,一想起战争,就会为之战栗。悲心强烈的人,更会有切肤之感。
战争给每个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给美丽的河山,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痕迹;给历史的白纸,留下了猩红的篇章……。
战争使无辜百姓长期忍耐不得安宁的生活,遭受家破人亡的巨大痛苦。巴以战争已持续了二十三年,四千万难民无家可归;阿富汗战火纷飞,致使无数人流离失所;抗战八年,无以计数的家庭妻离子散……。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些人掠夺财富、争夺地盘、获取地位的目的。
愚痴的人妄图通过战争获得暴利,殊不知可怕的果报即将降临。
大至国家之间的冲突,小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争论,都是智慧匮乏的表现。尤其是修行人,应远离争执。拉喇曲则仁波切在无垢光尊者传记里引用佛经说道:“何处有争执,离此百由旬。”因此,我们应当远离一切战争及争执,到寂静的地方,为世界和平而祈祷。
壬午年三月初六
2002年4月18日
莲  池
闽南佛学院大殿前有一泓宽阔的莲池,晚春临近,池中的荷花也相继开放。一场春雨过后,霁日从云层里露出笑颜,照着花瓣和叶子上凝聚着的晶莹雨滴,使之散发出五彩的光芒,将白色的花儿映得分外妖娆。翠绿的荷叶,如凝脂般地透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将莲池装点得生机盎然。蜻蜓、点水鸟穿梭其间,肆无忌惮地享受着花叶的芬芳;放生的鱼儿遨游浅底,向莲茎诉说着自由的舒畅;岸边的树木新绿荡漾,为归燕谱写出春的乐章;往来的僧众步履悠闲,是否已体会到“春在枝头已十分”的境界?
这令人陶醉的春色莫非是佛菩萨的化现?身临其间,不仅身心通泰,更令我体会到“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的深刻含义。
修建莲池的法师,可谓具有真知灼见,在修建莲池之初,即在四周建造了围墙,使这里远离了世间的喧嚣,为修行人提供了一个寂静的场所。难怪连一墙之隔的厦门大学的学子,也喜欢到此温习功课,享受这佛门独具的幽静。
想起曾见过的一副对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五天击钟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若能将之题于大殿,也许也能给人以一些启迪吧。
在如此的环境里修行,真是令人惬意的事。我多么希望喇荣圣地也能有这样的一汪莲池啊!
壬午年三月初七
2002年4月19日
书于莲池畔
钱  财
城市里的人们,脸上都挂着疲倦和痛苦的表情。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我的详细观察,发现大多是因为钱财。
众生耐以生存的这付臭皮囊,如果不幸降临于都市,就时刻需要钱财的支撑,否则就会轰然坍塌。也许有的人会说:“不可能吧?”但在都市里,你会处处感觉到钱财的重要性。无论吃饭、穿衣、看病、睡觉,甚至上厕所,也离不开钱。真的应了那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没有钱,都市人的一切生存活动都不得不停滞。为了五蕴所构建的这部机器能正常运转,人不得不象奴仆一样,为这部机器的能源——钱财而搏斗。我时常在想,如果人能象蚯蚓一样吃土也能生存该多好啊!但现实无情地告诉我,城市人要寻求生存的因是异常困难的。
所以,城市的人只有忙忙碌碌。不论他是谁,都会感受为钱财奔波而带来的痛苦。以前以为城市人过着天人一般的日子,现在方知,他们更是倍受煎熬啊!
这一切,令我想起山里的修行人。在山里,除了食物,不需要为更多的事操心,生存的因自然具足。同样是1000元,在山里,就是腰板挺直的大富翁;然而在城市里,却有捉襟见肘、相形见绌的感觉。
作为修行人,就是应当以积累圣者七财为荣,积累世间钱财为耻,视清贫为最好的伴侣。噶当派大德们最推崇的教言就是:“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富贵荣华足以使人痴迷,而贫贱却足以使人睿慧。
汉地也有“一等和尚轻飘飘,二等和尚一大包,三等和尚压弯了腰”的说法。
一位藏地的大德,在英国作学者期间,每月发工资前,就将上月的节余全部布施,自己却穿着破旧的衣衫。很多慕名而去拜见他的人,都难以将眼前这个外表寒碜的人,与修证圆满、学富五车的藏地著名大成就者的名称联系在一起。这种行为,实在令人赞叹。
无数的大德们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实应心无旁骛地依止于贫穷。
壬午年三月初八
2002年4月20日
歌  声
很久以前,有一美丽绝伦的舞蹈师,叫无喻姆。她的舞蹈曼妙轻盈,她的歌声恰似天籁。给人们带来了美妙的享受。
她的一首歌词,更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自心常依正法者,谁愿造孽趋恶道,驱遣暗夜明灯亮,再入歧途诚可惜。”听了这段歌词,散乱的人们陷入了沉思;欲杀国王的大臣抑制了恶念;苦行的出家人断除了还俗的欲望;痛苦不堪的众生消除了烦恼……。她的歌声,令国王和国民都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
这一切并非编造,是确凿的事实。当时的人们业障浅薄,即使是简单的歌词,也能警醒世人。
然而,现在的人们整日为一些无意义的事所缠绕,即使是殊胜的窍诀,也充耳不闻。对这些忠告,更弃如敝履。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解脱之法也是五花八门。对一些看似肤浅的言教,千万不要轻视,哪怕是看来浅显的法门,若认真思维,专注法意,即使一个颂词,也能断除烦恼。
如今,我们值遇了难得的具德上师,闻听了通往解脱之路的甚深之法。如果于此光明之处,尚误入歧途的话,实在可惜。
现在的人们贪恋撩拨情欲的歌舞,认为那才是美妙的享受。其实,在这古老的歌声中,才包涵了丰富的养分,能从中汲取精华,方为智者之所为。
壬午年三月初九
2002年4月21日
顶  峰
人生的道路坎坷跌荡,解脱的津梁蜿蜒崎岖。
怯弱的人,畏惧困难,永远不敢仰视高山;坚强的人,身披精进铠甲,向着修行的高峰勇往直前。
山上的游客心态各异,穿着五颜六色,来自天南地北,走向四面八方。然而,只有抵达顶峰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攀登解脱高峰的勇士,如果具有坚定不移的发心,百折不挠的勇气,一定不会因半路的险阻而退却,也不会被亲朋的悬崖峭壁所隔阻,更不会被违缘障碍的荆棘所吓倒。一定会沿着此路,毫不犹豫,毫不动摇地一直往前闯。最终,也必将会到达向往已久的顶峰。将山上山下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方可领略“一览众山小”的美好境界。
在爬山的过程当中,有的人(邪见者)会迷失方向,前往茂密的森林;有的人(失信心者)会退失信心,掉头退回原地;有的人(小乘行人)因疲劳懈怠,半途停滞不前;有的人(求世间法者)为湖光山色所引诱,去往别的地方;有的人(修密宗者)乘坐缆车,轻而易举地抵达……。
无限风光在险峰。
然而,险峰是属于勇于进取的人。决不会让缺乏信心资粮、好逸恶劳的人轻易抵达。
壬午年三月初十
2002年4月22日
于厦门五老山
枇  杷
厄尔尼诺现象使仲春的天气如同盛夏,天气异常闷热。
忽见街上一人肩负竹篓,里面装满金黄的果实,在几片叶子的衬托下,晶莹饱满,令人垂涎欲滴。从未见过如此之物,向人讨教,方知是枇杷。剥开一颗,放之嘴里,清凉鲜美的汁液溢满口腔。如此美妙之果莫非是天人享用之物?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以不菲的价格换得几十余颗。赶快捧回家,作为佐书之“菜”。
翻开《白莲花论》,书中曰:“世上有谁能永享快乐?又有谁会永远受苦?未曾感受痛苦的人有多少?得到快乐永远享受的又有几人?”的确,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既会有快乐,也不乏痛苦。无论何种身份,皆会尝尽酸甜苦辣。只有胜不骄,败不馁,坦然面对人生百味,方为具智之人。法国哲学家拉罗申福科说过:“幸福后面是灾祸,灾祸后面是幸福。”古代也有“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的说法。可见一切都是相对,一切都是无常的。
无论快乐还是痛苦,当产生强烈的苦乐感时,都应观其本面。这是最有力、最关键的修行方法。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忘了吃枇杷的事。但我在书里尝到了比枇杷更鲜美的滋味。这才是世上最鲜美的枇杷,且经久不腐,即使历经百年、千年,也可永久享用。
壬午年三月十一日
2002年4月23日
答  疑
闽南佛学院的法师今天问我:“佛陀成佛后能否见众生?”这是学佛之人常有的疑惑。有人说,佛陀成佛后已无我相、众生相,自然不能见众生。又有人说,不能见众生又如何度化众生呢?
对此问题应如此回答,佛陀成佛后于如所有智前,一切平等无碍,无相无众生;而于尽所有智前,能照见一切众生之起心动念,但无迷乱相,无有执着。
近代藏地著名大德沃巴活佛,曾得弥勒菩萨摄受,法王如意宝曾于其前听闻过佛法。他于《辩宗派见解论》中引用荣素班智达的教义举例说:如同两人于一房中,其中一人做梦,另一人具他心通,而得知其梦境,但因知其为梦,而不生执着。若此时做梦之人因梦中遭遇恶境而生大苦恼,清醒之人可用神通入其梦境,令其消除恐怖直至苏醒。同样,佛陀也了知众生之境现及分别念,但无相执。却能以方便法,令各种根器众生逐渐趋入解脱道。
如来的智慧、功德,即使得地菩萨也不能如实了知,凡夫之分别念就更难以揣度。法称论师云:“如来智慧不可思。”
对于如来之究竟智慧,应以信心与教证了知,绝非以分别念思维推理所能决断。
壬午年三月十二日
2002年4月24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10#
发表于 2007-6-8 17:46 |只看该作者
按  摩
遵照医嘱,我必须每天接受按摩。
由于每天接触,这个按摩师已和我混得很熟。他不但手艺高超,而且十分健谈。
我刚一躺下,他就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讲演:“你们学佛的都说因果报应,我观察了很多,真的是不爽啊!你看美国,整天欺负别人,结果世贸大楼就被人炸了。阿富汗塔利班去年毁灭佛教,打碎不少佛像,结果也遭到报复。看来,因果这东西叫人不得不信。我隔壁的主人不孝父母,结果老婆跟人跑了。我也不知前世造了什么恶业,今生变成瞎子。但也不知造了什么善业,让我拥有这份手艺,可以衣食无忧……”
他的话让我沉思良久,世间身体健全的人往往不如一个盲人。他们不知因果,造作恶业。遭遇厄运时,怨天尤人。殊不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切善恶因果,皆是自己所为。如果人人都能象这个按摩师一样相信因果,我想世界也会因此而多一些美好,少一些丑恶。
想着想着,忽然感到背上被人很很地打了一下,痛得我叫了起来:“你可不要乱摸啊!”按摩师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把您当成美国人了。不过,天下都已经大乱了,我又为什么不能乱摸、乱说、乱想呢?”一句话,说得我哈哈大笑:“在藏传佛教里,有位十分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说:‘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你虽不是佛教徒,但这句话对你也会有益的。你可要作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啊!”“谢谢您的忠告,我一定照此行持。”
今天我挨这一下,也是因果显现。若能因此而让他明白一些道理,那也是值得的。
壬午年三月十三日
2002年4月25日
交  谈
闽南佛学院后面有一座小山,其高度虽不能与雪域的名山相提并论,但于此地也可算是登高望远之绝佳胜地,当地人称之为五老山。登上山巅,整个厦门市区一览无余。令人顿生“登五老而小闽”之感。
山上树林繁茂、绿草丛生、鸟儿啁啾、春虫呢喃,真乃一修行之好去处。
半山腰有一“那兰若处”,为当地人时常拜望之胜地。我与济群法师的交谈处就选择于此。济群法师培养了大批僧才,其培养的僧尼与知识分子已遍布各地。为广弘佛法所作之努力,也受到同道的认同。与之交谈,深感惬意。
一边品着闽南人最喜欢的“功夫茶”,一边交流心得。我谈到了藏地依止上师的方式、传统以及前辈大德依止上师的感人事迹。感人之处,不免令其赞叹不已。我又谈到了闻思修行不可偏废的重要意义。他感慨道,在五浊兴盛之今世,通过闻思修行建立正知正见,消除烦恼非常重要。他的观点令我有“伯牙子期”之感。的确,佛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消除烦恼,若不能将佛法运用于实际生活,融入自己的相续,其他一切形象上的建道场、造佛像都是空谈。只可惜人们往往不明其理,真是令人叹息。
不知不觉,日已偏西。我不得不起身告辞,但愿此生我们还能有缘再次促膝长谈。只怕世事无常,此愿难遂了!
壬午年三月十四日
2002年4月26日
离  贪
欲界众生除了圣者以外,都有难以对治的贪欲。世上无论男女都对异性的身体十分执着。
世尊在因地时,为度化众生而化现为一嫖客。第一天,他赐予妓女价值昂贵的珍宝。第二天,他给了妓女黄金作成的饰品。第三天,却赏给妓女白银作成的饰品。妓女不服,告到国王处。世尊说:“她所出卖的身体,本为充满过失之物。所谓的娇躯时刻都在变质,价值当然一跌再跌。如同陈旧凋谢的鲜花,蜜蜂也会舍弃。世间众生的感情也会变质。清晨韶华之时,肉体可作性欲工具。衰败老朽后,自然也会废弃。众生哪个不是喜新厌旧?一切有为法均为刹那生灭。年少翩翩,最终也会被衰老磨蚀。而寿命终会被死亡日日侵夺。万法说到底竟皆无常。那些不知老病死等痛苦,毁坏自己肉身之愚者,所迷恋之女人身躯,无非筋络下面一堆骨架而已。对此等骨肉生贪,痴迷不拔,岂非太过愚痴?有智之人哪个不知贪恋女人身体有诸多过失?”听了这番话,国王赞叹不已,妓女从此也停止了卖笑生涯。
如今世上也有许多贪欲旺盛之人,若深深思维这些话的涵义,也会有很大利益的。
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其身体都无非是一堆不净物。其感情也是倏忽变化,飘摇不定的。沉湎其中,实在愚蠢之至。
壬午年三月十五日
2002年4月27日
诀  窍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弟子,直品单比尼玛是青海班玛县人。他在8岁时就能将《入行论》讲得十分精彩。他时常手拿与身体高矮不相上下的书夹(藏地以竹、木所制,用于搁放经书之夹板,长的约2市尺),为别人传讲。令多年闻思之人也咂咂称奇。
华智仁波切对此感慨说:“多竹仁波切(直品单比尼玛的别名)8岁为人宣讲佛法,看来宁玛巴的教法正值辉煌时期,前途无量啊!”
直品单比尼玛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诗歌,以及大圆满、大幻化网等方面有如如意宝般的典籍宝库。今天我从中采撷一束,与大家共勉:“平时喜欢观察的寻伺者,想了达自然本智有一定障碍。因此应当常时恭敬祈祷上师,精进修持,才能证悟心的本面。自己通达之后,不离观心性的同时,翻阅《七宝藏》等经论,自己的觉相、妙观察智会越发增上,必将有很大收获。”
因此,如果能够一边观心性一边看书,或一边念咒一边看书都非常殊胜。江直仁波切说:“边看书边念咒有很大功德。初学者不能同时施行,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了。”
学院的许多堪布都是这样,通过这种方法,多年来完成了数目惊人的念咒数量。
然而有的人却自视高明,既不看书,也不念咒,将宝贵的岁月白白荒废,真是枉为修行人了!
壬午年三月十六日
2002年4月28日
心  宝
宁玛巴的很多成就者们留与后代的世间财产,虽然不能与所谓的富翁同日而语,但他们以智悲精华凝聚而成的智慧宝库,却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令世间富翁们望尘莫及。只要有信心的钥匙,在此宝库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欣喜若狂的珍宝。
今天,我到拉喇曲则仁波切的宝库里逛了逛。里面的宝物不可胜数,让贪婪的我一阵阵狂喜。但因力气有限,难以全部背负而出。只有选择一段认识心性的教言,忍不住想翻译过来,分享与人。希望没灌大圆满顶的道友不要偷看,否则护法会惩罚的。
“略说直指之心宝:一切万法依心而显现,观察起心动念之心,却无有所得。观察自己之心,其颜色形状皆不可得。无始之心乃为分别念所假立。真正寻觅‘我’与‘我心’,皆为空性。除此之外,毫无实质,这是中观的见解。自己的心无有寻觅,自然安住于空性与显现不灭,自明自知的境界,这就是大圆满的境界。于此境界中不随外境而散乱,不被细微分别念所染污,以正知正念护持明然了然之心。如河流之相续般长期修持,极为重要。此外,以修皈依、发心、上师瑜伽,断恶行善等世间善法为助缘。我宁玛老人索郎钦则(拉喇曲则仁波切的名字)平时所修持的惟有这些。愿其成为有缘者之心宝。”
如今,我们得到了如此珍贵的心宝,实在应当珍惜。
也有一些人,自以为是大圆满的根基,不修皈依、发心、上师瑜伽,断恶行善等世间善法,认为那是下等根基的行为。难道他的根基超过了传承祖师?
前辈大德们交付与后学者的教言心宝,已经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只有逐字逐句地思维,并融入自己的相续,认识心的本性,并长期修持,才能无愧于上师三宝的大恩加被。
壬午年三月十八日
2002年4月29日
还  俗
十分不想写下这个标题!但在这个五欲增盛的浊世,还俗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与其避重就轻地逃避这个题目,不如勇敢地正视它。
今天,听到一位出家十几年的人,为烦恼所缠,已还俗好几个月了。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象吃了一只苍蝇般不是滋味。记得在他出家初期,也可算得上是闻思精进,戒律清净,智慧日益增上的典范。他曾说过:“我只要活一天,决不还俗。让我还俗,还不如死掉。”这样一位下了很大决心的人,却食言还俗,十分令人痛心。
他在电话中闭口不谈佛法,却无休止地言及他的生意。当问到他生意如何时,他象饱含了一大堆苦水,忙不迭地向我倾倒:“如今的生意太难做了!每天8小时,却挣不到十元钱。想起以前出家时无忧无虑的生活,真象在天堂一样啊!唉!!”听了他的苦恼,我真不知该如何应答。
不过令我庆幸的是,他的见解至今尚未改变,对三宝的信心也没有退减,忏悔心恒时不离左右。虽忙于生意,却不离念诵。
拉喇曲则仁波切曾有一位很有名的弟子因故还俗,但别人毁谤他时,仁波切却说:“毁谤别人是错误的,他的身体虽然还俗了,心却没有还俗。”
佛经云:“宁可毁尸罗,切莫坏正见。”《中观四百论》中也说:“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如果见解毁坏,不行忏悔,反而责怪上师三宝,即使身体没有还俗,其内心却已无可救药了。
壬午年三月十九日
2002年4月30日
离  家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在家修持,极易为贪瞋痴的外境所转。即使自己想安住,也会因亲朋的打搅而生烦恼。所以,离家修行是上上之举。
佛经云:“何处生烦恼,须臾不得住。”
博朵瓦也说:“远离故乡与亲友,如理作意弃散乱,此等之人趋解脱。”
臧巴加惹的修行语录中也有这样一段话:“烦恼因外境而生,不舍弃故乡真是愚痴;修行需对治烦恼,不依对治者真是愚痴;听闻佛经依因缘而得,不筹备因缘真是愚痴。若远离故土,即使谣言四起,也不后悔;心依止上师,即使饥饿而死,也不后悔;若通达心性,即使短暂依师,也不后悔。若远离家乡,即有了对治烦恼的好缘起;不贪图乐果,即已产生正信的好缘起;舍弃世间法,是发布施的好缘起。不舍弃故乡,贪瞋是不会间断的。因此,首先离家极重要。世间琐事不能舍弃,就无时修持;世间财物不能放下,就不能斩断亲友的牵连。”
看来,故土家园的过患确实无穷。大智者应难舍能舍,难行能行。
远离家乡和财务的纠缠,依止静处时,才能深切感受到诸大德教言的胜妙之处。
壬午年三月二十日
2002年5月1日
看  戏
在这个人心陷溺、物欲横流的世上,只要有点时间和金钱,人们就喜欢到娱乐场所看戏、听音乐,美其名曰艺术熏陶。沉醉其中却没有丝毫的反省和犹豫,仿佛忘了死之将至。
世尊在因地的时候曾转世为铁室王子,在过水莲节的时候,人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歌舞表演活动。看到周遭的人们喜笑颜开,王子深感悲切地说:“呜呼!世间烦恼众,不稳无喜乐,然此水莲节,反觉乐稳固,此等凡夫众,无惧真稀有。死主遮生路,无虑贪欢乐,老病死怨敌,时时横眼前,定趋来世道,智者谁欢喜?”
刘备在临终之际,为使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创下的蜀汉家业,不至于功亏一篑,谆谆告诫儿子刘禅:“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先父走后,刘禅早已将忠告抛之脑后,整日寻欢作乐,企图在前人栽种的树荫下乘凉,最终遭致大好河山被人掠夺的结局。当他被软禁于他国之时,仍不知好歹地一边看着宫女的表演,一边厚颜无耻地说道:“此间乐,不思蜀。”丝毫不知亡国之恨,真是令人感慨万分。
有的修行人也一样,终日沉迷于歌舞升平的生活,毫不察觉死主将临,实在与刘禅无异。
你在台下看戏,殊不知自己也正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如何使之更加丰美、更加完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大问题。
壬午年三月二十一日
2002年5月2日
竣  工
今天对我来说,十分值得纪念。我自认为一生中比较大的工程——《白莲花论》的翻译完成了。动笔之初是在2001年12月25日,当天,全厦门的人都在以各种方式欢度圣诞节,我也自我安慰地将外面的喜庆场面,当作该翻译工程的奠基大典。
作为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从因地初发心直至最终示现成佛,行持六度万行的事迹可谓感人至深。每当阅读之时都为其打动,多次发愿将之翻译与道友们共同分享。今天总算是如愿以偿了。
翻译之初,恰值住房对面一幢高楼奠基动工,动工之时,人头躜动,彩旗飞扬,听说仅设计费就用了几十万,建筑工人也上百名,再加上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十分风光。而我们的工程除了校对打字的以外,没有强大的人力物力作为后盾,与其比较,显得寒碜之至。然而我们所具有的却是令他们自愧不如的,对佛祖至深至诚的信心。仅凭这点,就足以使我们成为精神上所向无敌的贵族。
历经100多天,如今大楼已经断水,即将竣工。我的工程也圆满结束,开发商一定认为自己对社会、对人类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觉得我的工程也许更有意义。相信几百年之后,由水泥砖瓦修建的高楼将荡然无存,而作为精神财富的世尊传记,却不会被飞逝的时间和地理版图所囿,仍将继续利益百千万代、五湖四海的后人。使其因此而对佛陀生起信心,并逐渐趋至解脱正道。
留给后人最好的遗产,不是高楼大厦,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遮蔽无明风雨的精神大厦。
壬午年三月二十二日
2002年5月3日
五  四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年们早已不必再为反封建、反压迫而战,他们以各种形式庆祝着这一节日。
我也加入了一帮有很多青年人组成的行列,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放生活动。三艘船承载着饱受死亡恐惧的海底居民,浩浩荡荡地驶往深海,除了厦门本地的信众,来自各地寺院、佛学院的出家人、福州、台湾、香港等地的居士约200名道友,都参加了这次放生活动,出家人的红黄僧衣,在家人五彩缤纷的各式服装,在蓝色大海的衬托下,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在我身居其中的四个月期间,每当午餐和晚餐之时,窗户外面时常会漂来宰杀海鲜的血腥气息,使这座沿海城市纯净的空气受到了玷污,更使来自藏地的我和同伴食不下咽,将这些可怜的鱼虾从屠刀下解救出来一直是我们未了的心愿。虽然今天解救的生灵与整个城市的杀生数量难以相比,但也能让我们稍感欣慰。
记得曾有一县令名曰潘公,在他上任期间,制定县规命令百姓不得入江湖渔捕,犯者加罪。当他后来去任时,水中发出号呼之声,如丧考妣。当地人听到后,莫不叹异。不知道什么时候厦门也能有这样的好县令,也能使这些生灵免受刀俎之苦。不过,此地的放生之风还算比较盛行,听说是一位居士发心印了一万册《放生功德文》,广为结缘,才使此风日益兴盛,继而流传下来的。
据说这是当地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放生。不管规模大小,至少,这也是我们为这些生灵反对压迫而举行的一次抗议。善无大小,惟贵久长,日日增之,月月累之,但愿百年以后,生灵涂炭的悲剧不会再上演了。
壬午年三月二十三日
2002年5月4日
自  利
实修的人先应调服自己的烦恼,获得一定境界,不为环境所转后,方能到人群当中行利他行为。这是佛教的必然规律。
如果自己烦恼未调,自己还处于“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阶段,又何谈利他呢?如果以利他为借口,心里却是希求财产、名声,即使表面看来是利众,实际上却毫无意义。发心不纯正,即使是讲经说法也不开许。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云:“虽勤利众若为私欲缚,终成骗子危险当谨慎。”又说:“无有神通利益他众难。”
卓衮巴大师也说:“对修行人而言,应当身着缀满补丁的衣衫,手持诃子(藏青果)念珠,门口印满清晰的鸟迹(形容足不出户)。在修行之时,无论是谁为懈怠懒散之人讲经说法,都绝对没有利益。格西是不会欢喜的,我也会将此人视为精神癫狂者。”
藏巴加惹也告诫后人:“没有春天的播种,而希冀获得秋天的果实是饿鬼(的痴心妄想);时机没有成熟,而企图度化众生实在是徒劳无益。”
博朵瓦也叮嘱我们:“修行人应当厉力调服自相续,首要之举就是如此。以他利为主的行为并没有开许。只须在心里想着利益他众,除此之外,身语不一定亲自而为。”
布顿大师也谆谆教诲弟子说:“过去众多佛陀未调化,所有大力菩萨亦未调。苛责怀恨称赞生骄慢,于强生嫉均者相比拼,傲视低卑执持粗暴心,纵宣法语亦作贪瞋行。如此凡夫愚众于现今,吾无力化故当调自心。利他乃法根本之密意,当观所调化者之根器,知其随眠多寡前后际,不贪自利能调方调御。己尚追寻名利及乐赞,不具神通若欲行他利,犹如无翅妄想遨蓝天,他利未成自利衰败因。纵言讲闻乃为持胜法,必依净戒无伪出离心,应为公正求义聪睿者,智士方宣胜藏乃密意。虽聚追逐今生名利眷,无信无欲纵演殊妙法,亦不实修徒生贪瞋因,此类听闻实乃轮回绳。”
当然,如果因为可怜众生,并没有自利之心,即使没有调服相续,而向人宣说佛法,也只有功德,没有危害。
壬午年三月二十四日
2002年5月5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11#
发表于 2007-6-8 17:47 |只看该作者
安  然
不管是王孙公子,还是平民百姓,不论身份高低贵贱,生活在世上的人们,在未得究竟境界之前,都会有时欢乐有时痛苦,时而无缘无故地生起悔恨、疲劳、痛苦、憎恨、厌倦等各种烦恼,仿佛全世界都成了生起烦恼的因。时而又欢欣鼓舞,精神焕发,喜不自胜,无忧无虑,浑身洋溢着幸福,仿佛太阳也是为自己而生存的。无法把握自心的人们,就这样被轮番交替的酸甜苦辣所驱使。
作为修行人,应知道这一切都不过是颠倒梦想而已。“万法本闲,唯人自闹”,面对世间的变幻,应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态。每天的心情不应变化太大。
学院堪布罗桑群培,在此方面堪称典范。家里的陈设十几年前与现在几乎没有变化。小钢炉、转经轮、经书、佛像,数得清的几件用品,整洁地一一摆放,令人不禁油然而生敬意。他时常正襟危坐于床上,不是看书就是修法念经。任世间风云变幻,永远以从容的姿态对待。
而象我这种人,从刚到学院向别人借房子,然后修草皮房、板皮房、再到圆木的两间房,消耗无数精力于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为这副臭皮囊所累,为暂时寄居的客栈,进行着无休止的装修。我时常在反躬自问,何时自己能安心于小小的木板房,端坐于卧榻之上,沉浸在修法的快乐之中呢?
世间的人们常常是今天与白衣人唱歌,明天与黑衣人跳舞,后天又与红衣人泡吧……;今天到寺院打禅七;明天去念阿弥陀佛;后天又想灌大圆满的顶……。美其名曰“禅净密三修”,结果一事无成。
真正的修行人应当面对世俗繁华,视若过眼云烟。如《菜根谭》中所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卷天外云卷云舒。”即使身居人声鼎沸的闹市,也能保持若入无人之境的心情。
壬午年三月二十五日
2002年5月6日
莲  藕
同伴买回几节白嫩的莲藕,放在桌上,勾引着我的食欲。见我很感兴趣,他便将莲藕生长的因缘、功效一一向我传授。听后方知藕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益血,安神健脑,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和这种见多识广的人在一起,真的很愉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从他那里的确学到不少知识。
藕生于污泥而一尘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代表其谦逊的品德,“外直”代表其正直的个性,“不蔓不枝”说明其不具分别念,不向外攀缘的特点。所以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世间的很多名流都很喜爱它,诗人韩愈曾有“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之赞。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有“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青藻,嘴嚼菱藕”的记载。
同时,莲藕也是前辈许多修行人苦修时的食品。
《世尊广传》中曾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世为一婆罗门,当他在山上苦修时,主要的食物就是莲藕。
莲藕真是好东西,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吃它,对身体有帮助;学习它的精神,对心有帮助。可谓一举两得。世上还有什么食物比它更好呢?今后,我要多吃莲藕,因为它是佛陀曾加持过的食物。
壬午年三月二十六日
2002年5月7日
永  恒
在我从少年到成年的记忆里,最佩服的人就是依罗喇嘛。
他身材魁梧,永远手持念珠,口颂经咒。他的脸上有一疤痕,是因年轻时走路去拉萨,途中遭遇强盗所致。这不但没有影响他的形象,反而使他显得更加可爱。
读小学期间,我一直住在他家。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开始起床,一边念咒,一边磕头。饭后,就开始看书和念颂一天的功课,下午坐禅,晚上念经。十几年来,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当时我以为,作为修行人本来就应当这样,所以不足为奇。如今,当我意识到我和我周围的人大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情好的时候就精进,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散乱的情形,才知道他的毅力的确值得赞叹。
到87年他去世,已念了五亿多心咒。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和他的精进相比,实在令我惭愧。
《大乘阿毗达摩经》云:“诸资粮道修行人应精进闻思,诸根调柔,饮食适当,上、下半夜不入眠(意为只睡中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时的勤奋不算什么,一生的勤奋才是最重要的。
壬午年三月二十六日
2002年5月8日
书于春光明媚之清晨
空  难
厦门度过了幽闲而有意义的四个月,这里秀美的风景、宜人的气候,为我和同伴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我得以完成《世尊传》的翻译工程。今天,我恋恋不舍地告别椰风荡漾的鼓浪屿、告别清凉宁静的五老山,离开厦门回到成都。
前天,一架从北京飞往大连的航班于大连附近的海域不幸失事,一百多位男女老幼在此次空难中丧生。这一消息惊动了全世界的人,也使我和我周围的人感到不安。
机场显得格外冷清,人们都尽可能地取消了出行计划,仿佛这样可以避免死神的牵制。飞机上的人也显得忧心忡忡,仿佛事到如今,才明白自己的命脉攥在死神的手里。
其实,不论在天上还是地下,人的生命都非常脆弱,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一个活鲜鲜的生命,可能在一刹那间化为碎片。
佛经云:“老少贤愚等,各各向前行,向死威力境,各有死在前。或空或在海,或在山谷中,皆不能避死,死无处不侵。”如同这次遇难的人一样,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生活于不同的环境,性别年龄各异,却因为相同的业力而同时丧命于太平洋上空。看来,太平洋上也不太平啊!
当大限来到之时,即使你拥有南瞻部洲所有的财富,却买不通铁面无私的狱卒,即使你构筑了铜墙铁壁,指令重兵把守,却逃不脱死神的魔掌。
我们这些侥幸活在世间的人,看着别人面临死亡威胁时的种种无奈,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如何为必将到来的死亡作点什么?
壬午年三月二十七日
2002年5月9日
独  立
城市里的人时常会对出家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结婚吗?不结婚怎么行呢?不孤独寂寞吗?”仿佛世间的一切安乐都必须通过结婚方能领略。
记得一位在家人曾向我倾诉婚姻生活的种种苦恼:人人都知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一旦结婚,恋爱时仅存的一点浪漫也灰飞烟灭,只剩下无止境的责任和矛盾。首先是生子,如果不生,别人会认为你身体或心理有问题。一旦生下来,就要为他的成长发育操劳。等他读了书,就要为他的学习操心。然后是他的工作、家庭、儿子,从此仿佛套在一副永远不能卸下的纤绳上,直至离开人世。
是啊!人人都自以为这样才是在为社会尽责,但历史的车轮却永远也不会因你的婚姻生活而停滞。细想起来,婚姻生活又有何用呢?
其实,出家的生活才是最潇洒、自在、快乐的。安乐不一定要在人群当中获得。天上的月亮,因为具有独立的品德而傲视群星;山涧的松树,因为具有不挠的精神而参天屹立;洞里的行者,因为具有快乐的源泉而获得大安乐。
博朵瓦说过:“现在的人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筹划未来,他们不懂得,一个修行人要耐得住寂寞,独立自主很重要。”臧巴加惹也说:“如果想幸福快乐,就应选择独处。食物丰盛的时候,就可以尽情饕餮,无须与人分享;如果(食物)匮乏,也怡然自得,不必担忧有谁需要养活,当然快乐无比。即使挨冻受饿,也由独自承担,所以十分幸福。”
喀巴格西也说:“顽冥粗暴易怒自利者,增长有漏眷仆无则妙。吾之眷属乃智慧精进,成办一切所需无疲厌。”
最后,再将巴瓦的一段言教赠与大家“具有财富名望之时,惟命是从随声附和;无力损害利益之时,以恩护养也相轻凌。恶时眷属极难有利,独自烹调世人皆知,不离亲眷乃自妙手,无须欺诳诈现威仪。独自享乐悠闲舒畅,苦行饮食无穷无尽。独自生计何处皆觅,独自衣衫怎样皆暖。绝地妙火炽热十分,独自安住何等亦胜,无我茅棚逸然温馨。”
壬午年三月二十八日
2002年5月10日
积  苦
世间的人往往以聚积财富为乐。象辛勤的蜜蜂和蚂蚁一样整日忙忙碌碌地劳作,永远没有终日。最终,蜜蜂积聚的蜂蜜会被人取走,蚂蚁建造的蚁窝也会遭水冲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积聚的结果只能带来无边的痛苦。
无著菩萨曾说:“利养是束缚的因,应断除妙欲;名声毫无实义,应断除贪执。如果没有知足少欲的心,聚积财富只会增上苦恼。安乐和善法增上的窍诀是知足,依之恒时获得快乐。因此,彻底舍弃希求今生名闻利养之心,恒常精进无散修持,才是对死亡真正有利的正法。”
基确巴云:“若于幻财不知足,精勤积攒终遗留,独自积累他人享,此乃心语当牢记。”
至尊仁达瓦也云:“除三法衣以及钵盂等,自己生存必须资具外,黄金珠宝等等其他物,芝麻毫许自己亦莫持。”
智者旬呢哲云:“身语矫诈生长邪命因,过享信财善行减退缘,应当根除美味之贪欲,衣食弃置墙角岂非理?”
不要再为积聚而辛苦了!自在地生活吧!
壬午年三月二十九日
2002年5月11日
真  乐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贪财的人认为财富是真正的快乐;逐誉的人认为名声是真正的快乐;恋欲的人认为情爱是真正的快乐;有智的人认为修行是真正的快乐……。真可谓五花八门,各说不一。
其实,如果善加分析,以世间名利妙欲为目标的人,是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的。
麦彭仁波切说:“被分别念波涛冲卷的人,修行得不到快乐的机会。”
侨居美国的噶罗仁波切也告诫西方人:“你们西方人财富如同天人一般,其实就象睡在荆棘上面,无论如何翻身,也始终没有快乐。内心烦恼没有熄灭的人,是毫无快乐可言的。”
世间的所谓快乐,不过是轮回的因。对这种如幻之乐越贪执,只会被轮回旋涡裹得越紧。
只有彻底放下我执,方能获得永恒之真乐!
壬午年三月三十日
2002年5月12日
绝  情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绝情是不合常理的。有言曰:“非亲有意应可敬,是友无情不可交。”然而,真正看破红尘的修行人,不顾及情面,远离恶浊之熏染,是非常有利的。
普穹瓦(1031-1109),曾依止种敦巴11年,是噶当派三大格西之一,也是噶当派口诀系的开山祖师,他曾说过:“如果孜孜不倦地实修,则如同铠甲上的鳞片,一旦掉落下来,就再也不能拼合复原。同样,真正修持正法的人,也不可能再与贪婪今世之凡夫俗子同流合污了。如果对迎合曲从之行深恶痛绝,就会与世间那些为魔所牵引的人格格不入。他们不高兴、不满意,是他们自己的事。即使他们诽谤讥讽,也决不低眉逢迎。哪怕除了一星半点的口粮之外,别无所剩,在此期间也应安闲从容地修持善法。如果善法增上,自然可利益他众。”所以,我们平时没有必要看别人的脸色,对别人唯命是从。要有自己的主见,小范围暂时的顾及情面,只会影响究竟的修法。如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就不划算了。
亲友、眷属、财物、威望,这些世间人苦苦追求的目标,究其本原,都是痛苦的虚假幻象。臧巴加惹说过:“贪瞋的根源是故乡;痛苦的根源是家庭;贪欲的根源是财物;散乱的根源是顾情,这一切均应舍弃。”克怎巴针对眷属之过患曾感慨道:“侍者、厨师都是令善法散乱的因,今生不应交往其他人,顾及情面的墙应彻底坍塌。”巴瓦也说过:“威望越大苦越多,敬上护下事不断,关爱平等积财富,接送痛苦无了时。万物具备难得乐,以厌离心依静处。”
作一个“绝情”的人,即使亲朋好友想不通,也只会对他们有利,而不会对他们有害的。
壬午年四月初一
2002年5月13日
伏  藏
一说到伏藏品,很多学佛的人都认为是宁玛巴特有的,这种想法完全是孤陋寡闻的标志。
佛陀在显宗的《现行等持经》中云:“一旦吾趋入灭尽,遗体法宝留于世,诸佛菩萨受持后,缮写装入宝箧中,藏入佛塔地与岩,交付天龙等众生,此等经典恒不灭,如同天人之净戒,未来因缘成熟时,无论种姓之大师,依佛菩萨言开取,如愿利益诸有情。”《正法摄持经》也云:“阿难,何人为正法长久住世,将法书于纸上,隐藏而供养,能获得四利。何四?得佛眼……”可见佛陀早已明示伏藏之由来,只是我们翻阅的经论太少,才会有此误解。
不论怎样,伏藏品在末法时期的利益实在无法估量。伏藏大师班玛朗巴说过:“此法度化浊世多数众,甚深无缺无障义广大,仅依部分教言也解脱,是故苏醒佛性有缘者,忆念死亡精修伏藏法,一生必将获得解脱道,浊世伏藏法有信心者,曾经已见莲师并发愿,皆为有缘善根者当喜。”
关于伏藏的功德、道理、辩论等解疑,在班玛朗巴撰著的《伏藏大史》中有详解,有兴趣者不妨一读。
壬午年四月初二
2002年5月14日
气  球
澄净的蓝天上,时常漂浮着各式各样的气球。它们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大小不等。小的若粉拳,初生之婴儿即可把玩;大的若房屋,可以承载若干彪形大汉。有的是为了欣赏,如节日喜庆等活动;有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如悬挂广告标语之类。但不论如何千变万化,有智之人均知其内在实质——只不过是一团虚空而已,一旦遭遇不利外缘,即当下破灭。
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名声再大,财富再圆满,眷属再多,除了诸佛菩萨应世化现以外,均与气球无异。当居于高位之时,众人趋之若骛;潦倒之时,则如树倒猢狲散。世人说:“猫儿得势雄胜虎,凤凰落魄不如鸡。”名利实在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卡巴格西说:“名声是魔王的诱饵;利养是束缚的绳索;福报是善法的违缘,不应将这些毒品当成药。”
《世尊传》里描述一群修行人互相诅咒时就说:“愿他具有大福报。”或“愿他成为国王。”可见,具有所谓福报的人,反而会有解脱之障。
丹巴桑及的大弟子丹巴刚噶曾在上师前祈求五个悉地:“愿我成为无家可归的人;愿我成为无有财物饮食之人;愿我成为没有亲友的孤寡之人;愿我成为何人也见不到之人;愿我不要有芝麻许的世间福报。”发愿之后,就前往寂地精进不懈地修持,终获不共之等持。
《富楼那请问经》云:“自身不谋诸资财,即使获得也舍弃,今起唯求深佛法,护持清净之戒律。”真正的智者应唾弃名利,崇尚佛法与净戒。如果一个修行人仅仅具有世间名利,那即与气球一般,无有丝毫实质。世事幻象不过是镜花水月,“功名一枕黄粱,佳人一堆白骨。”只能成为流转的因。
壬午年四月初三
2002年5月15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12#
发表于 2007-6-8 17:48 |只看该作者
金  语
听说红原的根敦堪布不顾年老体衰,专程从几百公里以外赶至成都,前来看望法王如意宝,我连忙赶到他下榻的农机招待所407房。
那是一间十分简陋的双人房,除了两张陈旧的木床,一张摇摇欲坠的木桌以外,房间内别无长物。尽管如此,他老人家却满脸洋溢着如处天境般的笑容,虽然年界七十,脚不方便,却显得红光满面、精神矍铄。
我曾在学院于其坐前聆听了《宝性论》、《中观庄严论》等13部大论,他对我恩德至深,我永远也忘不了他手拿长长书夹的瘦小身影。
他年轻时曾在各地求学参访,精通显密经论,但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当时在学院的住房离我的木屋不远,时常在深夜两三点,当我一觉醒来时,他的窗户已透出了昏黄的灯光。每次我蹑手蹑脚走近偷看,他都是在全神贯注地钻研经论。记得那年上师从新龙回学院,熙熙攘攘的迎接人流中,惟独他仍手捧经书沉浸于书的海洋之中,显得那么卓然独立。他的精神影响着我,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时时以他为榜样而不敢懈怠。
我们倾心交谈了很久,他一直用和蔼的目光看着我,使我感到一种深切的温暖。他说他现在一直假装生病,对一切外事不闻不问。整天待在家里,一心一意只管念咒,十分悠闲。侍者告诉我说,上师自去年到北京高级佛学院传授宁玛教法回来,直至前几天,一直闭关止语。他在门口写着:“我病得非常严重,请勿打扰。”他们准备明天上山,后天又开始闭关。虽然我不知道他修什么法,但估计应该是无上大圆满。
他的现状令我异常羡慕。如今的我常常不得不受制于外界环境,但虽然身在城市,心却时常驰往寂地;虽然口中胡言乱语,心里却渴望着止语;虽然内心恒时起心动念,却向往安住的境界。不知晚年能否遂愿,可以像他那样静心修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精力充沛时应博学多闻,一旦法融入心以后,就应象他那样实修。如果一直停留在表面修善的分别妄念中,何时才能安住呢?
壬午年四月初四
2002年5月16日
爱  箭
藏族有句谚语:“草地上中了箭,很容易拔除;心中了爱箭,就难以自拔了。”
爱欲,是会给人带来痛苦的利箭。佛在《出曜经》中云:“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难怪西方人也将爱情比喻为丘比特的箭,虽然无数文人用美文嘉言赞叹褒颂过它,但只要是箭都会有危害的。《本师传》云:“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离爱无怖畏。”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恋是产生痛苦的根源。且不论爱别离苦,即使形影不离的恋人,也会因彼此执着而引生无穷痛苦。美色如霞转瞬空,弦歌似水弹指灭。世间情感如同朝露,转瞬即逝。深陷爱河而难以自拔,只会徒增烦恼的牵绊。
如何才能得以逃脱呢?佛经中的一段公案将此答案告诉了我们:曾有一驯象人将千辛万苦驯服的大象献予国王,当他与国王骑着大象去到森林里时,大象因嗅出母象气息而狂奔不已,国王责怪驯象者,他回答说:“它的贪心增长,铁钩及绳索皆无能为力,我只能调服它的身体,却不能调服它的心。”“那么此等众生的身心何人皆能调服呢?”“惟有佛陀!”
的确,牵缠俗缘溺爱河,惟有佛陀拯救之。《楞严经》也有“入大爱河,令汝解脱”之说。要逃离爱河,免中爱箭,解除怖畏,惟有修习佛陀的教言。
苏轼也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欲救众生于轮回之苦海,必须先斩断儿女情长之束缚。
在漫长的人生中,遭受爱箭痛苦的人有多少呢?
壬午年四月初五
2002年5月17日
勿  扰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时光飞逝如电,一去而不复返。从获得暇满人生,至命归黄泉,匆匆几十年,转瞬即逝。世人也有“尺璧非宝,寸阴是金”的说法。对于修行人而言,爱惜时光更是极为重要。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生为一婆罗门,在一静处修炼,帝释天为其所感,欲赐悉地,婆罗门回答说:“我没有其他愿望,如果您要赐,就赐予我您不来的悉地吧,否则我会因您来而导致散乱。”由此可见,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不打扰他是对他最大的恩赐。
有位居士也曾告诉我,他最怕别人上门或打电话,特别耽误时间。
学院的一位堪布也说:“为了怕别人趁上门办事之际,谈论没完没了的话题,我宁可走很远的路到别人家里,办完即归,不致耽误时间。”
真是这样,对时间无所谓的人,感觉与人交谈是一种享受。真正了知生命无常,暇满难得的人,却宁可舍弃财富也不愿空耗时光。
那公巴大师说过:“人们与其谈论许多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不如拜读诸佛菩萨的传记,了解彼等从当初直至后来是如何实践的。只有这样,才是极为善妙,不会被诓骗的啊!”
世间的文学家鲁迅在《门外文谈》中也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岂不是无异于谋财害命?”所以,即使你不能自己修行,也千万不要谋害其他修行人的生命财产!
壬午年四月初六
2002年5月18日
表  演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舞蹈者。他们的舞蹈有的精彩非凡,扣人心弦;有的却平淡无奇,索然寡味。什么是最优美的舞姿,世间与出世间的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在国际舞台上可谓辉煌一时,他曾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在联合国一手持枪,一手持橄榄果为和平而宣誓。虽然世人对他的举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他也算得上是风云一时的人物了。
如今72岁的他,虽然已经被关押在战火飞扬,濒临倒塌的房屋里。仍然十分珍惜时间,十年来一直坚持晚睡早起,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为他的“和平”而战。甚至不愿意为刮胡子而耽误时间。他说:“每天用15分钟刮胡子,一个月就是7个钟头啊!”且不论他的努力是否有价值,他的观点是否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现在的人,白天忙忙碌碌地在人群中打滚;晚上迷迷糊糊地在被子里昏沉;中间罗罗嗦嗦地在闲谈中度过。一天有多少时光用于修行?若能每天早起1个小时,晚睡1个小时,一个月就节约了60个小时,舞蹈者为了跳出动人的舞姿,都不惜勤学苦练,一个修行人没有珍惜时间的概念就太不合理了。
修行人也应慎重选择自己的角色,不要做表面的修行人。仁达瓦说:“通过精进闻思并断除今生贪执而修,除此之外,再没有令诸佛菩萨欢喜之事了。”
生、旦、净、末、丑,不仅仅囊括了世间之人,也包含了各色各样的修行者。表面行善,实无修持的人,只能成为徒增笑料的丑角,甚至不如丑角,至少丑角可以给人带来愉快,而这些人不但于己无利,也祸及于人。
在扮演一个修行者的角色之时,是表演外在千姿百态、哗众取宠而内容空虚的舞姿,还是内在实修实证但外表却平淡无奇的舞姿?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壬午年四月初七
2002年5月19日
常  乐
如果一个人的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痛苦自然可以转化。遭遇任何违缘和障碍时,让心放松是得快乐的秘诀。藏巴加惹说:“心若精进地去执着,痛苦和贪瞋永无间断,若了知令自心放松的方法,快乐将永不分离。”
恰尔卡·多吉大师是藏地有名的大修行人,他精通显密,相续中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创建了恰尔卡,并摄受了900多位僧人,住世75年,他曾对弟子告诫道:“恒常令心快乐,时时刻刻观修心,一切祸害的根源就是我执,对一切众生有报恩之感,这就是修行的殊胜窍诀。”修行人应随时随刻都保持一颗安详的心,行住坐卧都应观心的本性,遇到痛苦不怨天尤人,遣除我执,修习四无量心。即使作了噩梦,也应观修空性,没有必要想方设法遣除,对一切都应不执着。
卡巴格西说:“若不知取舍,所作所为永无快乐之时;了知取舍的智者,遭遇违缘也会成为助缘。”所以,要获得快乐,必须要有正知正念,要了知取舍。若不知取舍,一切皆是徒劳,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增上苦恼。
朗日塘巴格西说:“在寂地朴素无华地生活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积资;昼夜行持善法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寻找亲友;在卧榻之上调服自心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随顺他人;令师生喜以修行供养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寻求利养;以布施的方式保护即可,放弃徒劳无益的念诵猛咒。”
心动神疲,知足常乐。如果具足正念,即可在有生之年的活动半径里,散播出快乐的心雨;制造出安详的氛围;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壬午年四月初八
2002年5月20日
重  要
所有的大恩上师,无论是集体开示、还是单独传授时,都非常重视并再三强调增长善根的唯一窍诀——三殊胜。
华智仁波切曾谆谆告诫弟子:“修持善根无论大小,若以方便摄持,称为加行发心殊胜;善根不被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能令此善根日日增长,称为结行回向殊胜。一切善法以这三种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曾叮呤后人:“加行发菩提心离小乘;正行灭实执知无自性;后行道用三轮净回向。”《大圆满心性休息大疏》中也说:“无论作任何善事都应以加行菩提心殊胜、正行无缘无相智慧殊胜、后行如梦如幻回向殊胜摄持,应当了知若与三殊胜相联,即是所谓的随解脱分善,成为佛道之因,相反,若未以三殊胜摄持,则是所谓的随福德分善,获得一次各自之善果后便会穷尽。”
所以,如果想获得佛果,平时在行持善法,如:念颂、供养、看书、放生、顶礼等以及行持哪怕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善法,也应当以三殊胜摄持,此善根将如同滴水汇入大海,乃至菩提,永不枯竭。回向菩提,十分重要。《中般若经》云:“须菩提,此善根唯为成佛而作回向,莫为获声闻、缘觉果及其他果而作回向。”
可惜虽然我常常这样给别人讲,但自己在行持时却常常忘记。真是很惭愧。喇嘛钦!
壬午年四月初九
2002年5月21日
谨  慎
在密宗修法里,恭敬上师,对上师有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第八世噶举慈悲仁波切(1507-1554)是藏地政教合一的大领袖,也是修行圆满的大上师。他曾说道:“不管什么样的上师,即使没有信心,也不要观他的过失,更不能说他的过失。如果别人说的时候,也最好不要听。即使听了也不要认为是真实的,哪怕真是这样,也要想这是上师的密意。并且随喜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增上信心。”又说:“平时应观察自己的相续,若无悲心和证悟空性的见解,即使是上师要求自己造恶业等非法行,如果暂时放弃,也未违背上师教言。一些人说只要依止一位上师即可,不需其他任何上师,这种说法是被着魔的颠倒非理所染污的表现。历史证明,无数的大德依靠多位善知识,以种种供养、承侍、积资的方式而成就。此种事例不胜枚举。”
萨迦班智达也说:“如果没有依照佛法,即使上师的话也可以不与理睬。”宗喀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也有类似说法。
不过我们也应提醒自己,上师的密意无法揣测,所做之事是造恶业还是利众实在难以断定。认真思维,方可抉择。千万不要轻易舍弃上师,因为上师是严厉对境的缘故。舍弃上师,必然遭致金刚地狱的严惩。谨慎为妙啊!
壬午年四月十一日
2002年5月22日
钥  匙
不论开启任何宝库的大门,都需要钥匙。
开启佛的语言大宝藏,也需要智慧的金钥匙。否则,不论你如何念:“芝麻芝麻开门!”宝库的门也绝不会为你洞开。
大慈大悲的佛陀,无论说什么话,都有内、外、密,直接、间接等不同层次的含义。各种意乐根基的众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种特异的语言表达能力唯佛具足。其他的人,不论你是智慧渊博的学者,学富五车的专家,闻名遐迩的智者,甚至断除烦恼的阿罗汉,也不可能具有如此通彻万物的语言。
因此,佛陀针对无边无量的众生,也会有开许和遮止,一说多,多说一,决定非决定,显现与空性等看似矛盾的多种说法。有智慧的人详细分析,不但不矛盾,而且有很深的意义。《赞佛语颂》云:“开许或遮止,汝说一或多,有时说决定,有时说不定,相互皆无违。”了知此义后,便会用智慧抉择佛的金刚语,抉择了义不了义,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
开启佛语宝藏的钥匙,就藏在遍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疏》第八品的字里行间。
只怕现在的人们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去寻找。
壬午年四月十二日
2002年5月23日
口  红
偶尔在杂志上读得一文章,叙述一女工每月工资500元,却用300元买回一支名牌口红,令我感慨不已。且不论她本月开销如何支付,以如此高价买如此之物实在可惜。
对于浓装艳抹,我向来不以为然。世间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之说。为区区一只口红,花费300元,真不如用来放生、供养或者买书,要知道,世间粉妆玉琢的一切,终将烟消云散。无论你如何将自己粉饰得“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终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使红润的容颜转为枯槁面容,乌黑的头发变为星星白发,如苏东坡在《秋声赋》中所云:“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到头来,仅落下一堆白骨。
任何一个具智之人也不能使自己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惟有增长自己的智慧,修正自己的品德,才是世上最庄严之饰品。将时间和金钱用于修饰外表不如闻思修行,谁不对举止闲雅的僧尼生起敬重之感?谁会觉得鸡皮鹤发、慈眉善目的老者有碍观瞻?如果通过修行发现自心的本来面目,才是令人视而不厌的美。不辨真正的美丑,实为当今世人之悲哀。我多想告诉世人:“应当放弃毫无意义的修饰,寻找真正的美。”
壬午年四月十三日
2002年5月24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13#
发表于 2007-6-8 17:49 |只看该作者
建  议
如今,许多高僧大德们在汉地建立了许多佛学院。无论是两年预科,还是四年本科,甚至研修班等,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这些学院戒律清净,教学有序,教学内容涵盖面很广,涉及显宗的各大经论。为各地寺院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僧才,实在值得随喜、赞叹。
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当中往往将世间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作为学习的主要课程。实在令人遗憾。的确,为了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应该学习世间理论。藏地佛学院也有大小五明学科。但如果将世间知识放在首位,实在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而且,很多教学都只讲理论,不谈实修,许多出家多年的僧人,尚不知如何调服烦恼,更遑论调心。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弊端。
另外,很多佛学院都聘请在家人担任法师。使我不得不看到在家人坐在高高的讲台上,出家人恭敬地坐于下端的情形。让分别念厚重,执着心很强的我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当然,有许多在家人知识渊博,修证很高。维摩诘就是以在家人形象度化众生的。但为什么不能培养一批出家人胜任此担呢?这也更符合佛教的历史传统。我想,即使改革创新,也没有必要抛弃这一规矩,汉地也不至于人才匮乏到如此地步吧!
今天于此胡言乱语一通,有否价值还望有智者思维。
壬午年四月十四日
2002年5月25日
烤  肉
偶尔听得一新鲜吃法,实在令我瞠目结舌,据说此为日本人发明的“烤肉”。先将待毙之牛捆严,再以一木板很击其臀部,直至其肿胀至每一毛细血管均充满血浆。取其臀部之肉,用于烧烤,其味鲜美无比。说此之人津津乐道,唾沫飞扬,仿佛已闻到牛肉之“芬芳”。我想,那些在享受烤肉的人们也一定红光满面,神采飞扬。何曾想到牛之惨状?
想起不久前于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消息。日本人发明了一种“盆景猫”,将年幼之猫置于玻璃瓶中,上面以玻璃管导入营养液,下面以玻璃管导出排泄物,猫长大后,充满玻瓶,便形成各种形状的“宠物猫”,据说,该“宠物猫”一上市,即供不应求。有谁为可怜的猫将在狭窄的玻瓶内度过余生而生起一丝悲心呢?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不知白居易的这首诗能否唤醒一些麻木的心灵。即使世人看来低贱的动物,也同样具有感觉器官,同样拥有妻室儿女。为何这些人竟没有一丝恻隐之心?而且,因果报应不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顾死后即将面临之下场,实乃愚夫所为。
我实在无意贬低日本人,但如此发明实在令人遗憾,为何人类的历史总挥不开干戈的阴影?为何互相残杀的悲剧总是周而复始地上演?“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也是众生之共业所致。如果前世没有亏欠,也不致遭如此果报,自食其果,实在无法抱怨。但冤冤相报何时了啊!我奋臂疾书,望世人能明鉴此理。
壬午年四月十五日
2002年5月26日
梦  影
身居荒僻山野的人,向往城市的车水马龙。
而久居城市的我,却怀念山间的清净生涯。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关掉台灯,闭上眼睛,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
在梦境中,我住在一个寂静山洞里。洞内简朴整洁,洞外花繁树茂。飞鹰在空中翱翔,微风在山间吹拂,松鼠在林间窜动,溪流在丛林欢腾……。格桑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绽放着动人的色彩;树叶在朦胧的雾中,淌滴着晶莹的露珠;我象无忧无虑的孩童,了无牵挂地生活着。
日子一天天地飞走。一天,一只小猴出现在我面前。我赶紧拿出最好的食品,款待这唯一的来宾。吃完后,它却怎么也不愿离开。也许,是和妈妈走散了;也许,它妈妈被猎人捕获了……。总之,我不得不收养这只可怜的小东西。
在我不厌其烦的调教下,它学会了磕头、供水、供香……。每当我看书、念经时,它就在一旁玩耍,从不捣乱。偶尔不听话时,只要我一吓唬,它便老老实实地去顶礼。我们吃着同一口锅煮熟的饭,在同一块石板上休憩。无论我到哪里,它都形影不离。它给我的修行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从未扰乱过我的心。
一天,我到山下去背粮食,命令它看守我们那并不需要看守的家。它可怜巴巴地蹲在门口的石板上。当我走了很远,回头眺望,仍能看见它孤独的身影……。
忽然,梦醒了。山洞小猴都不见踪影。因为担心无人照管的小猴,也因为怀念山洞的清净生活。我努力想再睡着,回到梦中,但怎么也无法入梦。
《世尊传》里曾有一公案,讲的是一寂地修行人,养了一只大象,遭到帝释天严厉苛责。看来修行人是不能养宠物的。但不知为什么,我还是十分怀念那只梦中小猴,它可能正在耐心地等待我呢!
壬午年四月十六日
2002年5月27日
感  慨
不管是出世间的大成就者们,还是世间的大智者们,往往在生前会遭遇无人理睬的尴尬。仿佛他们的功德在临死之前并不存在似的。
一次,智悲光尊者在山上静修,在见到无垢光尊者的幻化身时,不解地问道:“全知大尊者,我多年来一直祈祷,为何您今天才现前呢?”尊者回答说:“你们现在都说我是全知,我在世的时候不要说是全知,连基本的吃穿也很困难啊!”
的确是这样,一个具德上师生前常常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在摄受弟子时,弟子也并不知晓上师的功德,一旦上师辞世,方忆念起上师的伟大,但却再也见不到上师的身影,只留下无穷的追忆与悔恨。
大恩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也曾说过:“我死了以后,你们对我的信心会增上。不仅仅是我,许多人都是同样。”
世间也是这样,常言说:“良马易得,伯乐难求。”在智者尚未被人发现之前,其生活状况都是异常窘困的。
贝多芬——这位连接古典和浪漫乐派的音乐巨匠,生前却遭受了诸多不幸,疾病缠身,经济困难,以致于写下《一文钱随想曲》,其手稿上写有:“为丢掉一文钱而愤怒,以随想曲的形式发泄”的字迹,可见其当时困顿交加的状况。舒曼曾为此感叹,而写下了一篇精美的散文。
写下千古名著《红楼梦》的曹雪芹,生前也是过着“划羹为食”的穷酸生活。
古往今来,能象刘备那样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又有几人?无数的英雄们都留下了怀才不遇的哀鸣。
生前不予重视,死后即使大肆渲染其丰功伟绩又有何用?
尤其是修行人,更应当在上师在世之时,意识到上师的珍贵。
壬午年四月十七日
2002年5月28日
二  谛
很多对佛教一知半解或一窍不通的人,都喜欢摇头晃脑地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当问他什么叫空,什么叫色时,却一问三不知。最多以为色就是颜色或者女色,空就是什么也没有。
掌握“色空不异”的道理十分重要,不论声闻、唯识、中观还是密法,都离不开二谛正见。
《中观根本慧论》曰:“正见是胜义,世俗是虚妄。”法界基的本性是觉空双运,什么皆不成立当中,什么都可显现。众生因无明障垢,徒生戏论,而致流转生死。若能对明空双运法界本性,生起真实信解,获得甚深安忍,则会现前清净的大光明境界。
藏传佛教对此非常重视。 辩论的课题也大多围绕此论点而展开,对胜义世俗二谛的分析也十分透彻,宁玛巴的大德们在认识二谛方面,留下了大量殊胜的教言。
龙钦巴在《心性休息大疏》中说:二谛并非如同牛的两角般分开存在,见到世俗谛实相时,犹如水中所现月影,月影显现为世俗,月亮无实有为胜义,此显现与空性无二,称为二谛双运。
不仅中观,无上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与任运自成也是对二谛双运的进一步阐述。《胜乘宝藏论》云:“从世俗显现分称为任运顿超,从空性胜义分称为本来清净。所谓二谛,并非异体,是同一本性,不同反体的关系,如同一人既是婆罗门,也是具戒者。”荣素班智达也说:“证悟二谛无二,能了达法与法性无别,此人可称为具大圆满见行者。”龙钦巴与荣素班智达这两大车轨的大圆满祖师的诀窍,相信对于具备信心与智慧的人来讲,是十分珍贵的。
智慧是成就的因,善法是成就的助缘,修道时,于胜义谛中修持般若智慧,世俗谛中勤积如海善法,福慧二资不得偏废,须互相摄持,方能成就无上之菩提。
壬午年四月十八日
2002年5月29日
离  世
窗外肆无忌惮地灿烂了一个春天的花朵开始凋零,满地落英缤纷,被车轮碾作泥、行人踩为尘。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那么短暂,一瞬、一刹那、一眨眼间就飞逝而去。春花萎落、秋叶飘零,示现了宇宙的无常;红颜易衰、青丝成雪,示现了人生的无常。
如果我们不能从大自然所昭示的真谛中预知死亡的无常,在如露如电的人生中,空耗暇满,为无明绳索所缚,贪执世间财物及亲友,对死亡毫无准备,一旦死亡来临,就会有千变万化的丑态上演。如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因执着于多点了一盏灯而死不瞑目。
如何安度人生、迎接死亡,佛陀为我们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只要择其一而不懈,条条道路通罗马。
若能通达生死涅槃本自平等,诸佛不生不灭,心佛无二无别,念念安住实相,心心契合佛意,以佛知见,观自心性,则能越诸瀑流,永断无明,究竟解脱。
对于没有修持至如上境界的薄地凡夫,麦彭仁波切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言:“如没有以上境界,仅依随念释迦佛一次,也能往生极乐刹土。”所以,无论释迦牟尼佛还是阿弥陀佛,只要有信心,临死之前强烈祈祷,就一定会往生。但是,如果强烈地贪恋世间的财物、亲人,即使你多年持咒,也将功亏一篑。
壬午年四月十九日
2002年5月30日
人  海
拥有各种肤色、言说各种语言的人,汇集成了无边无涯的海洋。有的人熟知水性,成为风口浪尖的弄潮儿;有的人随波逐流,成为淘汰的沉淀。看人海波涛汹涌、潮起潮落;观世间几度沉浮、无终无尽。总是在不停地忙碌奔波,随业流转。令我不禁望洋兴叹:唉!可怜的世人!
大善知识桑莫瓦大师是修习《那诺六法》的成就者,他精通显密,具有神奇莫测之神变神通。并创建拉普寺,培养了大量传人。可谓心德流播于天下,法雨沐浴于四方。他说:“世间八法对于我们世间众生而言是极为普遍的。其中,对快乐的追逐更是普天率土之众生的共同行为。于此大地之上,所有的众生都在为自己所希冀的快乐而东奔西跑、昼夜颠簸。
其实,一切快乐的根源都潜伏着痛苦。所以,我们不应该面对快乐就欣悦开怀,值遇痛苦就灰心丧气。如果为了今生的快乐,而花费大量心思,甚至不择手段,势必埋葬自己的来世。如果象这样贪图快乐幸福,则无论是修法还是做世间的任何事务,都是追求今生、沉溺于世间八法的鼠目寸光之徒啊!大家应当深思!后人也应以此为借鉴,审慎思维,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劳碌身心所追求的一切,却如水纹般稍纵即逝,克怎巴云:“若未究竟舍离贪欲念,此生琐事则如水波纹,一波方平诸浪又兴起,身口之行寡少非理乎?”萨迦班智达也云:“心思繁杂则令散乱众,事务接踵而至恒忙碌,诸等皆需渐次受诱惑,如此虚耗人生可知晓?”
可见,不论你在人海之惊涛骇浪中如何搏击,终将被击得体无完肤。一个明智的人应远离事务的束缚,如《虚空藏》所云:“抛弃家庭与依靠,逐利琐事极寡鲜,行于寂静之深山,俨若野兽般生存。”
不要希求在茫茫人海中作一朵耀眼的浪花,速速逃离才是明智的。
壬午年四月二十日
2002年5月31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14#
发表于 2007-6-8 17:50 |只看该作者
六  一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看着街上天真活泼的儿童们,令我想起我曾度过的儿童节。
在十五岁之前,因为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正规教育,从没有人告诉过孤陋寡闻的我世上还有儿童的节日,直至我十五岁上了小学。
记得那天的天气格外晴朗,我这个已经称不上是儿童的“儿童”,混迹于一群真正的儿童当中,唱着歌,等待着附近的牧民送来我们渴望的酸奶。因为我的年龄太大,我的个头几乎和老师不相上下,却不得不装出“儿童”的模样。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滑稽。后来,我转入了宗塔中学,也意味着我“儿童”时期的结束。
如今,我已迈入不惑之年,了无牵挂、无忧无虑的赤子生涯已成了一个遥远的梦。令我庆幸的是,我已跨入佛门,并得遇良师,使我在有生之年能时时沐浴佛法的甘露。
不知儿时的伙伴如今怎样?他们是否也如我一般幸福?眼前的这些孩子们又有几个能享受佛法的甘甜?答案一定不会尽如人意。很多儿童因缺乏正确的引导,终如其父辈一般,为业惑烦恼所牵,空耗暇满。
我永远不会忘怀自己曾在一个佛教国家度过的一次儿童节,那些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能蒙受佛法甘露熏陶的儿童们,在舞台上用自己所学到的佛教理念演绎着佛教故事和佛教常识,尽管稚嫩,却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种下了善根,使他们不至于迈上通往恶趣的生活轨迹。如果这种过儿童节的传统能发扬光大,传遍全球,那该多好啊!
壬午年四月二十一日
2002年6月1日
弘  法
在当今时代,能够弘扬佛法并具有实修实证的高僧大德十分匮乏,一些没有弘法能力的人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投入到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去。其实,弘法也并非象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必须在具有前世的发愿,自己的修证已经获得成就等种种因缘具足的条件下,方可利益众生。
最近听一法师说,在他所住持的寺庙,很多修行人都因别人的挑拨而离去,心里十分伤心。听了他惋惜的感叹,我多想告诉他,弘法也要随缘。如果具备能力,拥有道场及所化众生,在外因内缘具足的情况下,当然应该尽心尽力以智慧明灯驱散无明黑暗,延续佛陀慧命,宣讲如来教法。如果因缘暂时不具备,则独善其身,向内观极其重要,不一定要强求什么表面上的弘法利生
当然,在这物欲横流、正法凋零的时代,作为荷担如来家业的佛弟子,敷演大乘佛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人认为需有一定成就的人才能弘法,薄地凡夫是没有资格弘法的。其实不然,只要对某种传承或某部经论,比如《俱舍论》很精通,有一定感悟,契合佛意,即使在其他方面没有修证,在断除自利心的前提下,也可以为别人将自己所知所解的显宗教言灌输于人。而且,大成就者也不一定显现成就相,也许,在你我的周围,一些看似平凡的众生,正是大菩萨乘愿而来。在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中,不是也有示现为下劣种姓的吗?
“未成菩提先度人,此乃菩萨初发心。”弘扬佛法也不一定要建道场,并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有缘的人,令其相续中对佛法生起哪怕一丝一毫的信心,其利益也是无量的。
壬午年四月二十二日
2002年6月2日
风  灯
见解不稳固的修行人,对三宝的信心,犹如风中之灯,随时都会熄灭。在遭遇违缘时,往往会退失见修,甚至生起邪见,频造恶业。所以在修行之初,依止善知识,通过闻思,生起八风吹不倒的稳固正见堪为当务之急。当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修,以殊胜智慧断除分别念,安住真如境界的修行者,更是稀有难得,值得称道。
德巴堪布是我初入佛门的导师,他传给我的前行修法,是我进入修行大海之明灯;他传给我的大圆满法,是从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前辈祖师处传下来的无上至宝。每当看到他那瘦弱的身躯,总是让我信心倍增,他从小依止善知识,精进闻思修行,不仅精通五部大论及甚深密续,而且通晓音律、擅长工巧。
在他28岁至40岁时,正值动乱期间,他虽然被迫放牧和干木匠活,甚至被关进监狱,仍然不间断地闻思修行。放牧期间,他的腰间总是藏着经书,一到寂静地,就展卷苦读;做木工期间,他白天辛苦劳作,夜晚紧闭门窗,于灯下攻读至深夜。
我12岁时第一次见到他,当时他穿着灰色的衣服,他告诉我说,在此形势下,作为佛弟子,心里对三宝的向往不能舍弃。若想在狂风暴雨中也能护持正念,使信心之灯不致熄灭,必须一心祈祷上师三宝。说完此话,一缕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了进来,照在他红润光滑,没有一丝皱纹的脸上。使我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83年政策缓和以后,智慧渊博、慈心广大的德巴堪布,就利用他在上罗科玛镇的木工房,开始为大家传法,我的五加行也是在此期间圆满的,并最终在他和日嘎喇嘛座前,披上了出家衣,踏上了一条通往解脱的不归路。
作为修行人,我能否也象德巴堪布那样,在任何艰难岁月,都能护持佛法之灯长明不灭呢?
壬午年四月二十三日
2002年6月3日
遍  知
遍知无垢光尊者是普贤王如来的化身,他的教言字字千金,有缘见闻者实为无量劫所修福德所感,应当生起大欢喜心。
将扬罗珠江措曾说:“在印度、西藏,虽然有很多智者高僧,但所造论典绝没有超胜于无垢光尊者的。” 无垢光尊者本人也说过:“我所讲教言实在难得,从中很容易得到广深成就法门。”
华智仁波切也殷殷教诲道:“其他分别念所造论典,越看越增上分别念;而无有造作,超越意识的论典,即使听闻一句,也会无勤生起等持。具寻思分别的论典,学了也是徒劳。无垢光尊者的言教如同如意宝,使人永得平安快乐。所以,他的言教即使是听闻、受持、修持一句,也与如来的言教具有同等的缘分与功德。奇哉!奇哉!感谢三传承上师,见之有缘、修之有福。所谓本自具佛,实在真实不虚。”
现在很多人整日沉迷于分别念所造的、增长三毒的书籍,为何不多用一些时间,到龙钦巴以其出世间之胜义智慧所开采的智慧宝藏中去浏览浏览呢?
壬午年四月二十四日
2002年6月4日
书于翻阅《法界宝藏论》时
比  赛
世间的人们总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比赛,从国家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到体坛的世界杯、奥运会,再到个人的荣辱得失,无论是扭转乾坤的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习惯性地与对方较劲。虽然没有真枪实炮,却处处弥漫着硝烟的气息。名义上是比赛,实质与战争无异。
为业力所牵的人们,整日为竞争而奔波,不但搞得自己疲惫不堪,而且常常因此而将目标定得遥不可及,预定的目标难以企及,从而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痛苦当中。当看到周围的人升迁、发财、出国甚至买一件衣服,都会生起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并千方百计超过对方以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引发经济犯罪率不断上升,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实在是得不偿失。
最近听一位去拉萨朝圣的人讲,在桑耶附近的亚玛龙,有一位叫雷工的修行人,他已念了一亿莲师心咒,他告诉去看他的人说,这里山青水美,山洞里冬暖夏凉、山泉清澈甘甜、吃糌粑也能品出甘露的味道。真是无忧无虑、悠闲自在。想起那些忙忙碌碌的世间人,为五斗米而折腰,整日劳作却烦恼增盛,真是可怜。
其实,一些名相上的修行人也喜欢观看和参与比赛,承受比赛所带来的痛苦,却不喜欢独自修行的快乐。常常奔波于一些表面的所谓善法,内心却为名利所诱而躁动不安。
作为修行人,我能否也象雷工一样,舍弃世间名利,安住法乐。任世界万千变幻,永保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呢?
壬午年四月二十五日
2002年6月5日
酸  奶
一到夏天,酸奶就成了草原上最美的佳肴。家乡人常爱说一句话:“如果夏天没有酸奶喝,草原上的美景都仿佛缺了颜色。”谁家因为没有牦牛而喝不到酸奶,将是令人沮丧的事。
同所有牧场上的人一样,我对酸奶也情有独钟。因为远离家乡,来到汉地,前几天还心想:这个夏天可能喝不到酸奶了吧?没想到,今天一位居士给我送来了汉地制作的酸奶,居然味道和草原上的酸奶不相上下,有的还在里面加上了水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上师一起吃酸奶的情景。
那是在2000年6月28日,当时法王如意宝正在南山闭关,并为部分藏族喇嘛传讲大圆满。我带领一群来自美国、新加坡和大陆的四众弟子前去拜见法王。当我们的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跋涉到南山顶时,满车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太美了!”的确,上师的小木屋在满目的缤纷花朵和蓝天的衬托下,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是一幅绝佳的风景图。
我们就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拜见了上师。那天上师也显得格外高兴,他让人拿出酸奶,在我们每人手上分了一份,他自己也分了一份在手上,并告诉我们说:“这是我年轻求学时最好的食物,今天也分给你们尝尝,这里没有碗,但作为修行人,要不怕艰苦,我们以手为碗,一样可尝出酸奶的美味来。”说完,他就带头津津有味地吃着手里的酸奶。我一边吃着酸奶,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如涌泉般喷薄而出。
至今,那天的情景仍象昨天的事情一般清晰。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再跟上师一起坐在草原上品尝酸奶的美味。
壬午年四月二十六日
2002年6月6日
佛  法
如今,能够真正了解佛法并如理行持的人实在寥若晨星。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对佛法不但没有系统的认识,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具备,却口口声声宣称自己在行持佛法,岂不贻笑大方?
在佛教历史上被称为第二佛陀的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曰:“佛教有两种,教法与证法,以说取教法,以修取证法。”也就是说,以听闻讲说的方式获取教法,以修持的方式摄取证法,教法与证法,涵盖了佛法的一切内涵。
为了佛法能长住于世,必须借助于经论,《天子如意请问经》中云:“诸法经论两种摄,善说乃其密意释,以之于此世界中,佛法能得长久住。”无数的前辈,为受持弘扬佛法,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三藏教法,使我们得以闻听佛性之义,而得了悟:众生因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境界,当体本空,以致由惑造业,因业受苦。
如果没有教法的指引,则如同没有日月灯光作为航标,使我们只能无休止地辗转于轮回生死苦海之中;也使我们如同没有向导的盲人,只能在三有的荒漠中徘徊,即使精疲力竭,也永无出期。
当了悟轮回原由之后,就应当实修实证,令戒、定、慧三种证法与心相融,以之消除惑业,增长福慧。
佛性虽然本具,却如同矿石中的黄金,木柴中的火焰,稻谷中的稻芽,如果不经过一番冶炼、钻磨与种植,则永远不能获得其成果。如果了知其理而不实修,终如说食数宝,不能得其受用。于长劫轮回苦海中,轻易地将千载难逢的解脱大舟放弃,始终不得解脱。
教法与证法,二者不得偏废,通过教法获得正见,并在此基础上实修证法,才是真正的行持佛法。
壬午年四月二十七日
2002年6月7日
木  碗
诺尔巴堪布在厦门植物园的木碗专卖店,买了一个木碗送给我作为礼物。木碗本来就具有一种天然的木质纹理,在表面刷了一层本色清漆之后,更显出一种古朴意趣。我特别喜欢它,一直用它吃饭,好象什么东西盛在里面就成了甘露一般。随着贪执木碗之念的日益增盛,令我想起华智仁波切的一段故事。
将扬钦则仁波切在德格的时候,华智仁波切正以乞讨的方式四处云游。他有一个木碗,伴随他同甘共苦,浪迹天涯,走遍了多康的山山水水,因此,华智仁波切也十分喜爱它。
当他去拜见钦则仁波切时,见到上师的周围眷属云集,房间富丽堂皇,宛如宫殿,里面装满了各种金银财宝,心里想着:原来上师也很喜欢财物,这满屋的珍宝他也一定很执着吧!钦则仁波切以神通照见了他的心思,便一语中的地高喝道:“华智,你不要想得太多!我对这室内室外财宝的执着,远远不如你对你那木碗的执着!”一句话使华智仁波切心中豁然开朗,他恍然大悟:修行人并不一定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放下执着。
作为我们这些普通的修行人,更应抛弃对娑婆尘世一切名利的贪执。前人曾教诫云:“不结良因与善缘,苦贪名利自忧煎,岂知住世金银宝,借汝权看数十年。”如果不结下与佛法的善妙因缘,只是因苦苦地贪恋世间名利,而枉自担忧,备受煎熬。殊不知,一切自己所拥有的金银财宝,不过是让你暂且看守几十年而已,又何必执着呢?萨拉哈巴也说:即使芝麻许的贪执,也是轮回的因。
所以,我们应以如出囹圄、如弃枷锁般的厌离心,抛弃一切贪执。否则,不论你如何精进,终将徒劳身心。
壬午年四月二十八日
2002年6月8日
会  死
无等塔波仁波切的首座大弟子秋雍,是藏地公认的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听闻其美名,特地前来拜见,他向成就者供养了布匹后,便乞求传法,成就者什么也没传。经过再三的请求,成就者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就这样重复了三遍,并告诉修行人:“上师的教言没有别的,我也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窍诀了。”康巴人听完后,依此教言精进修持,终获成就。
作为修行人,应时常忆念死亡,印光大师在他的禅堂里,挂着一副很大的“死”字中堂,并时时告诫后人:“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可见这些成就者们对死亡的重视。
前辈的成就者们,为生死之大事,历尽千辛万苦,以坚固的信心、勇猛的精进心,朝如斯、夕如斯,方得明心见性。
只可惜现在的人,对世间的一切事无不斤斤计较、绞尽脑汁,对死亡之大事却置之不理,仿佛以为死神已将自己忘却,这实在是掩耳盗铃的自欺之举。我等无始以来,因由二取执着,而迷失本来面目,原有光明被妄想覆盖、尘劳缚着,以致长期流转生死苦海。人生若不悟禅道,难越生老病死关。如果想重见光明,永脱生死,必须下一番功夫,“宝剑砺从锋芒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放下一切,时刻忆念死亡,苦苦修习,方能嗅出本有的菩提芬芳。
壬午年四月二十九日
2002年6月9日
知  否
德巴堪布的著作已整理完毕,一共有四函。其中的教言囊括了修行的各个次第,今天我想把其中的十三个“知道吗?”翻译出来与汉族道友分享:
“我为曾经所造的业力相同,如今之迷乱显现相同的朋友讲述此教言,无论是谁,只要有信心,都可以听闻:
1.茫茫轮回大海,利用短暂一生即能超越的是珍宝人生,但人年老之后会满脸皱纹,您知道吗?
2.器世间与情世间、官员与随从、上师与弟子、城市与寺院,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老师,不会停驻很久,您知道吗?
3.上半生为人宣讲佛法,守持清净戒律,下半生身在俗家,被自己所生养的孩子所围绕,如果没有舍弃今生,即会显现内在真相,您知道吗?
4.口中宣讲大乘佛法如狮子吼,内心却着了自私的魔,尚未圆满菩提心力而高声空吼,如同老狗的狂吠,您知道吗?
5.无论是否认识都依止为上师,无论是否熟悉的上师前,都接受密法,却未修无偏清净心,终会成为地狱的因,您知道吗?
6.口中时常念叨这是魔法时代,自己行持着浊世的恶劣行径,即使当地国法森严,因果也不能改变,您知道吗?
7.有人说一切皆为空性,从而轻视因果。轮涅虽空,缘起显现却真切不虚,您知道吗?
8.在没有证得等净无二境界之前,若以密法为借口,轻易违越戒律,自己极易坠入深渊,您知道吗?
9.自己尚未证悟境界,却肆意享用信财、亡财。在阎罗殿里,就必将会用自己的血肉偿还,您知道吗?
10.可怜的人死后,浊世毫无境界的修行人整日筹划着超度仪式,这样的超度实为毁坏自他的象征,真正的超度是需要具足智慧和方便的,您知道吗?
11.有人口口声声地宣称:我现在已皈依佛法,并自认为超胜他人。但是,在傲慢的铁球上,是不可能萌生功德果实的,您知道吗?
12.我们是具相上师摄受的道友,轮回中所感受的痛苦快乐,必须在自己所了悟的境界中平等行持对待,您知道吗?
13.以上所说的问题并非观察别人过失的眼睛,而是照见自己善恶的镜子,您知道吗?”
壬午年四月三十日
2002年6月10日
静  住
如今科学领域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在尽情享受现代化所赐予的各种方便的同时,却从未抽出一丝闲暇,思考如何让自己如狂象般飞驰的心得以休憩。人们的希求越来越高,总是为永不满足的欲望而奔波于仕途经济。许许多多的修行人,也为外境所转,为了自我安慰、自我陶醉,整日忙于一些毫无意义的散乱之事。
作为修行人,应甘于寂寞,远离喧哗场所,调柔三门,时常安住一处。
记得阿底峡尊者曾说:“如今五浊之恶世,非为装模作样时,乃为策励精进时;非为寻求高位时,乃为置于卑位时;非为摄受眷仆时,乃为依止静处时;非为调化弟子时,乃为调服自心时;非为随持词句时,乃为思维意义时;非为到处游逛时,乃为安住一处时。”意为在五浊猖獗之今日,那些自心尚未调服,仅仅背诵了一些事相名词,根本没有理解其深刻含义,为了寻求高位,却装模作样,打着度化众生的旗号,到处游逛、摄受弟子、眷仆的行为必须舍弃。
《楞严经》指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不应做这样的邪师,而应当如噶当派前辈大德一样不依外缘,依止静处,策励精进,自视低微,反复思维佛法的深刻含义,一心一意调服自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正法真正融入自相续。
在许多人乐于栖身的城市,到处充满了蛊惑的能量。若没有修持到一定境界,就应到旷野无人之境,“身体恒时不离心,床榻恒时不离身”,直至证得真如境界。如果身为一名修行人,却乐于在人山人海的大城市中毫无意义地闲逛,那就完蛋了!
壬午年五月初一
2002年6月11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7853
精华
0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89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1-4-25


管理员

15#
发表于 2007-6-8 17:59 |只看该作者
尊 者
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法王,在成都363医院内科13床住院已一个多月了。今天,来自锡金的多竹钦仁波切前来看望上师。
仁波切未到之前,上师特意嘱咐,一定要给仁波切安排法座。
不一会儿,在一位侍者的陪同下,八十多岁的仁波切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他婉辞了为他预备的法座,只坐在一张小凳子上,便与上师拉开了家常。他首先祈祷上师长久住世,又谈到了印度、中国的佛教发展状况。天南地北、教内教外,谈话的主题不断翻新,他们却始终兴趣盎然,不见疲惫之相。
上师问仁波切从国外回来带了多少侍者,仁波切回答说:“一个也没带,我单独一人回来的。”“那太简单了,一路上谁照顾您呢?”“走时有人送,到了有人接,人多太麻烦,别看我年纪不轻,照顾自己还是足够了。”看到这位藏地公认的大德如此地不讲排场,与一些没有修证,却侍者眷属如云的所谓“成就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进行了倾心的交谈,并发愿住世度众。离开时,仁波切为我们一一加持,然后由我陪同他回到了蜀都大厦宾馆26层的房间,里面已经有很多来自各地的眷属在恭候他。
即将分手时,他特意入定片刻并嘱咐我,为祈祷上师长久住世,消除上师弟子们的违缘障碍,应念“十八罗汉祈请文”一万遍、“四面佛母心咒”一亿遍、“无垢忏悔续”十万遍。我将他的话牢牢地记了下来,希望与道友们共同努力,为上师及各位成就者长久住世,消除各种违缘障碍而认真祈祷。
壬午年五月初二
2002年6月12日
忍 辱
今天在一家星级宾馆看到了一幕令人难忘的情景。一位顾客暴跳如雷、怒发冲冠,硬硬的拳头几乎挥到了女服务员的身上,但女服务员却始终保持着职业性的微笑,令我钦佩不已。
在六度中最难守持的即是忍辱,作为佛教徒时时熏习的也是要对一切众生修习安忍,佛经云:“持戒及修定,安忍为主因,一切诸善法,因安忍增长。”然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佛教徒却比不上这位服务员。世间的服务员为了前途和饭碗可以将忍辱修到如此地步,作为大乘佛子,为了自他的究竟安乐,却为什么在修持忍辱方面反而不如一位服务员呢?这不能不令我生大惭愧。
从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众生因各自业力而感受苦乐,遭遇瞋恨对境,应归咎于往昔之恶业,而不应抱怨外境。无垢光尊者曾讲:“众生感受各自之业力,为了父母等亲友、眷属不应生瞋,甚至为了堪布、阿阇黎、上师、三宝等也不应瞋恨他众,如果有受害的宿债,是无法避免的,如果没有宿债,则不会受害。并且,仅由他人的赞毁,也不能造成重大利害。”
对于打骂我们的人,我们不应象世间人一样视其为冤家,而应将彼视为善知识,世间的人不明因果,但依眼前是非,而为恩怨友敌。这位服务员能将安忍修到如此境界,实在难能可贵,将来也一定能感受安忍所带来的乐果。
佛经云:“安忍能断除,一切诸恶根,亦名能断除,责难诤讼者。”若能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修持安忍,将打骂视为消除宿债的良方,就一定能彻底根除恶根,得到究竟安乐。
壬午年五月初三
2002年6月13日
加 持
和很多人一样,我比较执着于加持品,也有几件十分珍爱的宝贝时常带在身上,如果不是十分亲密的好友,绝不轻易示人。
有人认为这种执着大可不必,万法皆如梦幻泡影,何为如此尘劳牵绊?的确,从究竟实相来说,一切皆为平等清净,但从缘起显现而言,加持品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
记得90年在不丹拜见顶果钦则仁波切,当时天气异常闷热。仁波切虽然赤裸着上身,却带着嘎乌盒和一些加持品,显得特别引人注目。他将嘎乌盒示于我们,并告诉我们在这只嘎乌盒里装着的文殊菩萨像,就是当年麦彭仁波切造论时,时常放光融入尊者心间的文殊像,说完就用嘎乌盒为我们一一加持,使在场的人和我都感到无上荣幸。
法王如意宝也是一样,他那装满宝物的嘎乌盒总是不离身,即使在沐浴时暂时取下,沐浴完毕也会立即带上。另外,象黑帽噶举派的那只著名的黑帽,也成为万人敬仰的无价之宝。连不着相的禅宗也有一件祖师传下的法衣。
既然这些成就者们都要向我们示现加持品的珍贵,可见加持品的不可思议缘起力,绝非我们普通凡夫所能了达。
佛陀在示现涅槃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佛像、舍利等加持品,令我们顶礼供奉。许多佛经中也有将加持品、佛像、佛经带于身上,邪魔外道不能侵害的记载。所以,在没有证得等净无二境界之前,千万不要轻视加持品的力量。
壬午年五月初四
2002年6月14日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引用
TOP

宁玛·嘉绒寺 (粤ICP备05026304号)|联系我们 |论坛统计|Archiver
GMT+8, 2011-4-25 14:21, Processed in 0.046220 second(s), 4 queries, Gzip enabled.
Powered byDiscuz! 7.0.0
© 2001-2009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