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bye舞蹈教学:八大穴位治病应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17:03

八大穴位治病应验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八大穴位治病应验

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1、【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适用人群:主持人、广播员、歌唱演员、教师、公司领导、肩周炎、失眠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我有一位唱京剧的朋友,一天深夜打来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他干涩沙哑的声音,很不好意思地跟我说:"武医生,我嗓子疼得实在受不了,要不是明天有演出,不会这么晚来电话打扰您,您有什么好办法来帮我解决一下吗?"

  我在电话里简单地询问了他嗓子疼痛的情况,主要是问他嗓子干不干,他告诉我有干痛的感觉,并且说前两天感觉有点着凉,忽然间嗓子不舒服,肿起来了,声音变得沙哑,说话也很费力。

  听完他的苦诉,我让他坐在床上,把两只脚心对齐,告诉他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用力往下摁,并且神秘地告诉他:"摁的时候要闭嘴不能说话,等你感觉到有津液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咽下去,否则就不灵了,十分钟以后你再告诉我有没有效。"一会儿,电话就打过来了,他高兴地说:"您这一招真灵,我现在嗓子虽然还有点肿,但已经不疼了,改天请您喝茶。"

  演出结束后他特地来谢我,我有些不好意思,这只是一个医生的本分罢了。想到他还要经常用嗓子的特殊工作性质,我建议他在每次赶场演出前或熬夜演出后,如果感觉嗓子不舒服,就用手揉摁照海穴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嗓子干痛,并且还给他开了一个小方,每天用金环石斛10克泡水喝,长期坚持服用,可保嗓子无忧。

  为什么嗓子痛点揉照海穴就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因为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跷,与足少阴肾经交会,为八脉交会要穴之一,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既补益又清热。点揉这一个穴位既可以调理阴跷脉又可以调理肾经,可谓一举两得的妙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

  这里可以透露一个小窍门给大家,以便于更好地使用照海穴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就是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来说,点揉3到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古代修炼家都讲究炼津化精,津液升发多了,人体的肾精自然充盈,客观上也起到了滋阴固肾的作用,是真正调动了人体的大药。闭口不说话,并没有什么玄机,只是为了使升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阴跷主人一身的水液,交会于照海穴,既滋肾清热,又能通调三焦,所以揉按照海穴会激发肾中精气,引水液上行,滋润喉咙,虚火得到肾水的滋润则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在以后的临床中我逐渐发现,按揉照海穴不仅能治疗嗓子干痛,还能治肩周炎。一位50多岁的老大姐,刚退休,本来想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结果退休不到两个月,忽然觉得肩膀疼得很厉害,到门诊一检查是肩周炎。除了按照常规治疗以外,我还告诉她一个治疗和预防肩周炎辅助窍门。就是让她回家后坐在床上,屈膝,脚底平踏在床面,自己用双手拇指分别揉摁两侧内踝下的照海穴2~3分钟,刺激量以自己产生酸胀的感觉为宜,每天坚持按揉1~3次。

  没想到,这位大姐一周后就来到门诊找我,非常激动地说,她不仅肩周炎好了,多年的失眠症也好了,中医太神奇了。由此,我也得到启发,在临床中有意无意地使用这个穴位治疗一些经久不愈的失眠患者,居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后来我把它作了一个变通,建议有被失眠困扰的朋友,睡前揉几分钟照海穴,不仅可以滋阴降火,补肾益气,而且还可以让你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何乐而不为呢?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不调。

照海穴

 

  【定位】

  

照海穴

内髁尖正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肌腱处;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

  【主治】

  ①痫证、失眠等精神、神志疾患。

  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③小便不利,小便频数。

  ④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

  ⑤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1寸。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尿道炎、肾炎、神经衰弱、癫痫、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配列缺主治咽喉肿痛;配中极、三阴交主治癃闭;配肾俞、关元、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

  2、【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适用人群:寒性体质;中老年朋友;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一天,门诊来了一位病人,佝偻着肩背,歪歪扭扭地坐到我的面前。我仔细看了看他,只见这位患者脸上、两眼有些浮肿,额头上也湿淋淋的,一看就是典型的阳虚症状,瞬间我想起了灵龟八法中关于申脉的一句歌诀:"腰背屈强腿痛,遍身肿满汗头淋。"病人不正好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吗?

  经过仔细的问诊,病人告诉我,前几天他在去公园锻炼身体的途中因为突然变天受凉了,不发烧也不咳嗽,只是觉得胸口很闷,说话提不起气,开始他也没在意。结果两天后,全身一阵阵地出冷汗,尤其是早上起床时,脸部浮肿得厉害。诊断后,我给他开了一服发汗解表的小青龙汤,然后在他的申脉穴上扎了一针,一针下去,病人佝偻的身躯渐渐能伸直了,出汗也比刚才少了,感觉身体舒服了许多。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配上小青龙汤服用,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体内的寒邪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又能恢复自身的阳气。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祛寒回阳的妙穴。

  有的人会说,我又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穴位的妙用,也是纸上谈兵啊。其实,道家医学所讲的八脉交会穴,既能针又能灸,"针刺则治病,灸治则养命",使用起来一点也不复杂。针刺需要很系统地学习很多专业的知识,不可能人人掌握,灸法却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自我保健治疗方法,可以不拘时间场地地随时进行调养,及时补充我们耗损的阳气,同时祛除体内的寒邪、湿邪。

  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地灸一灸此穴。

  人老腿先衰,实际上就是阳气不能通达人体末端的表现,申脉穴通畅可以有效地延缓这一过程,有回阳保命之功。做儿女的可以有很多方法来孝敬父母,这个方法既安全又简单,回家后静心给父母灸上一灸,一家其乐融融,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实惠。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看似平常的一个穴位,如果我们能够时常用心来呵护它,真积历久,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常年的临床治疗,我深深感受到,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不关爱自己的身体,而是缺少关爱自己身体的方法。如果你身边的亲人体质虚弱,畏惧寒冷,腰酸背痛……那就用你手中的艾条来帮助他们开启这温暖身体的源泉吧!

  当身体受了风寒,点按申脉穴的时候会感觉有点酸胀,熏灸时身上有些微微出汗,是身体阳气升发祛除风寒的表现。

申脉穴

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

基本简介

  穴位取穴法: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申脉穴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怯寒症、增进耐性等。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实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名解

  (1)申脉。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

  (2)鬼路。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一是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二是昆仑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鬼路名意旨在强调穴内气血的经水部分,故名鬼路。

  (3)阳跷。阳,阳气也。跷,跷脉也。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性同跷脉之性,故名跷脉。

  (4)足太阳阳跷脉之会。同阳跷名解。



  3、【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我很少和我的病人或朋友谈及衰老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人人都怕老;其二,老之将至,人人都不愿坦然面对--当然,那些渴望成熟的年轻人不在此范畴内。也许这就是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的一个结,尤其是女性朋友,更是明显。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笼统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

  《黄帝内经》里记载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黄,发枯委,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耳。"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所以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我有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影视界朋友,整天为美容的事绞尽脑汁,有一阵子甚至动了打肉毒素的念头。我听了之后,赶紧劝阻她,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于是给她开了一个道家秘传的养颜方,并告诉她一个养颜美容的小窍门: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过了一段时间,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它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女人在生活工作里最容易受情绪左右,有些女性朋友过早出现衰老迹象,主要跟自己的心情有关。所以大家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点揉几分钟内关穴。那些爱美的人,或者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更要多按摩内关穴。调心养心、气血充盈才是真正的养颜之秘,用再名贵的化妆品也比不上自身气血足啊。

  内关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一些朋友可能会提醒我:"武医生,我听说按摩内关还可治疗心脏病,您说对不对?"没错,内关穴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必用穴,我在临床上也经常使用。对某些心脏病有立竿见影之效,比如说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发作时,用力不停点按内关穴,每次3分钟,间歇1分钟,就能迅速止痛或调整心律。但重症急性发作的心脏病患者,病情发作时应立即服药或去医院,以免耽误病情。

  说到最后,我不禁想起周末在公园里站养生桩,看到很多人在唱歌、跳舞,那些老人们身上洋溢出的生命活力深深打动了我。许多人都在寻找青春不老的秘方,却很少有人知道,帮助我们解开这个不老心结的,不是昂贵的化妆品,更不是滋补大药、保健品,而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内关穴,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前段时间,央视某著名播音员在播音时忽然打嗝,引起不少观众的非议,成为不大不小的一场央视"是非门"事件。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打个嗝本无可厚非的,但是在重要场合打嗝则难免有失礼仪。我想如果他要是事先知道中医有预防打嗝的方法,那么他就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发生。

  学生们跟我提起这件事时,半开玩笑地问我:"您有什么妙招能控制打嗝呢?"我说当然有啊!其实我以前都讲过,只是你们不留心罢了。

  打嗝是因为气逆造成膈肌痉挛引发的。打嗝算不上病,但是嗝起来还是挺难受。想必大家都受过打嗝之苦。这就关系到内关穴的另外一个妙用了,我们知道内关穴有益气安神、治疗心脏病的功效,却往往忽略了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这也是内关穴治打嗝灵验的奥秘所在。

内关穴

内关穴

内关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它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打嗝是因为气逆造成膈肌痉挛引发的。打嗝算不上病,但是嗝起来还是挺难受。想必大家都受过打嗝之苦。这就关系到内关穴的另外一个妙用了,我们知道内关穴有益气安神、治疗心脏病的功效,却往往忽略了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这也是内关穴治打嗝灵验的奥秘所在。 

  一、定义

简介   内关,内在之关要,在《灵枢?经脉》中又称为“两筋间”。因位于腕臂内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内关穴  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寸处取穴,手厥阴之络由此别出沿本经通过肘关,肩关上行系于心包络。穴归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主治本经经病和胃、心、心包络疾患以及与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有关的脏腑器官、肢体病变广泛应用于临床。

得名由来  内关。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被关卡阻挡一般,故而得名。

  

内关穴的位置

二、在人体的位置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灵枢经脉篇>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阴气盈盛于内与阳气相背,失于协调,心暴痛,胸部烦闷、隔中满、本穴用之效也,故以内关名之一说,本穴是心包经之络穴,与三焦经相通,三焦经的络穴名外关、内关者乃相对而言,备考<玉龙赋>"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百证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上,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位置。

 

三、主治症状

症状

  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月经痛等。

治疗机理

  内关穴可以疏通经络治疗心包经及前臂诸疾,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包与心本同一体其气相通、心包为心之外膜、络为膜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络是心脏所主的经脉、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而为病,凡邪犯心包影响心脏的神志病和气滞脉中心络瘀阻所致病征皆取本穴。情志失和、气机阻滞而致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以及气滞经络,气滞血瘀等病征亦属本穴主治范围,内关通于阴维脉,阴维脉联系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阳明经相合,以上经脉都循行于胸脘胁腹,故内关又善治胸痛、胁痛、胃痛、心痛、结胸、反胃、胸脘满闷、胁下支满、腹中结块以及疟疾等

 

四、临床应用举例

   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率突然增至每分钟120次以上,患者自觉心悸、眩晕、头昏眼花等。针刺两侧内关穴,取中等刺激,平补平泻。使针感在经络末端应答,以治原发心疾,使心率得平。

  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每分钟心率在40~60次以内,患者自觉头晕、胸闷、心悸、气短,针刺内关穴可使心率增快,针用平补平泻,刺激不能过强以免反而抑制心率。

  心绞痛:

  当心绞痛发作时,若身边无药可针刺内关穴。取双侧穴位,用较强刺激同时行针,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

  高血压病:

  舒张期血压升高的患者,伴有头昏、胀痛、颈强、胸闷痛等症状,而动脉硬化尚不太严重者。针刺内关穴治疗效果很好。用较强刺激可使舒张压下降。

  胃痉挛:

  发作时胃痛剧烈,针利内关穴同时配用足三里,双侧同时进针,取强刺激.具 有明显的解痉止痛作用。

  呃逆、呕吐(胃寒型):

  针刺双侧公孙、内关,行捻转泻法,强刺激,并保持针感。以行气降逆,温胃散寒 2.7梅核气:与合谷、少商组合,能明显地开郁化痰,消除梅核气。

  癔病:

  本病多由情志所伤或精神过度紧张所致,其症状悲伤欲哭、心中烦乱、睡眠不安,重者不言、不食。针刺内关穴强刺激,重者配人中针刺。

  阴虚火热

  与合谷、少商、三阴交、太溪组合,可使津液上输咽喉,达到润燥作用 。

  胸胁痛

  与太渊、合谷相合,同时配合局部推法,能消除疼痛

  眩晕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症多因肝旺脾虚,痰湿中阻,气逆犯窍。用内关与天枢、太冲组合,内关理气和胃,降逆化浊为主,天枢醒脾化湿,太冲平肝降逆为辅,三穴相合,一补一收,一化一运,一降一和,配伍精当,故能全收。

  胃脘痛(寒邪犯胃):

  针双侧公孙、内关,快刺入,强刺激,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咽喉痛:

  与合谷、少商组合有良好效果,尤其对急性患者甚佳。

  胸胁痛:

  与太渊、合谷相合,同时配合局部推法,能消除疼痛。

  落枕

  以内关透外关,两穴相透,交通气血,调补阴阳,故病可愈。

  痛经(气虚血亏型):

  取 双侧内关用捻转补法.三阴交、素髎均用平补平泻法.三穴共用可理气养血,活血止痛,升阳固脱。

  治疗上半身疼痛:

  以指压“外关”和“内关”最有效。

  发生晕车时:

  可用大拇指掐在内关穴,可缓解症状。

 

五、治疗心脑血管及消化系统疾病

  内关为常用特定穴,亦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其穴络属于厥阴心包经,对心、胸、胃、神经性疾病均有效。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等。在平日的养生保健中,可以经常按压,舒缓疼痛症状,解除疲劳。

  按摩方法:

  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

  按摩治疗的种类

   内关防治疾病甚广,是多功能、高效用、适应范围广的重要腧穴。

  对呼吸系疾病的效果:内关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甚效。

  对循环系疾病的效果:治冠心病及心绞痛:当心绞痛发作时,用双内关,较强刺激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治心律失常:内关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整均有良效。治高血压病及对高血脂病人均有一定效果。

  对消化系疾病的效果:

  治呕吐有良效,尤以神经性呕吐有效率为97.5%。治胃肠疾病,对急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急性肠梗阻均有效。

  对神经及精神系疾病的效果:

  治神经衰弱、失眠、癔病、癫狂、痫症。治中风及后遗症。

  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治疟疾,急性咽炎,落枕,手指麻木,昏厥抽搐,青霉素过敏休克,肋间神经痛,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效果。

 

六 、按揉内关穴巧治胃病

  一旦感觉胃不舒服,就轮流用左右手的拇指按揉另一只胳膊的内关穴,经常是在胃疼得要命的时候,通过按揉内关穴,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保养胃其实特别简单,就是经常按揉内关穴。可以利用坐车或者看电视的时间按揉内关穴。内关穴在腕的横隔纹上中间2寸凹陷处。一定要以自己手的中指第2个关节为“1寸”,千万别拿尺子量,穴位找不准,是不会起作用的。

  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樊永平点评: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是手厥阴经的络穴。文中作者用的是中指同身寸取穴法,即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此法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准确定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内关穴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对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针刺可以直刺0.5~1寸,用手按压同样有效。按时要用力,否则就难以达到治疗作用,同时,还要揉,揉按如同针刺的行针,以加强刺激,增强效果。每次按压的时间在15~30分钟左右。按压时间太短也会影响疗效。通过按揉内关穴治疗急性胃疼,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平时经常按揉内关穴,对胃起到保养作用,完全符合针灸学的原理,简便易学,值得推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配合揉按足三里穴防治胃病,因足三里穴也是胃

 

七、相关穴位:合谷穴、足三里穴

简介

  312经络锻炼法的创始人祝总骧教授推荐的简单易行有效的按摩方法。主要是按摩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

  左图:合谷穴 右下:足三里穴

所谓“312”,“3”指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的按摩;“1”是意守丹田、腹式呼吸;“2”是两下肢下蹲为主、适当的体育活动。

  合谷穴取穴:左手四指并拢,虎口撑开,然后右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在拇指中间有一条指横纹,把指横纹放在左手的虎口处,这时大拇指往前弯曲,指尖所指的穴位就是合谷穴。

  内关穴取穴:略。

  足三里穴取穴:把一只手的四指放在膝盖骨的下面,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去按压与小指的交界点,这里就是我们所要找的足三里穴。这个穴位自古以来就是长寿保健穴。

方法与功能

  3个穴位按压每两秒一次,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分钟。(应该不成问题,坐公交或者排队无聊的时候可以按摩一下手上的穴位)。

  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大脑和全身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使全身尤其腹部9条经脉血气运行得到改善,是一种比较缓慢的经络锻炼,对于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失眠症都有特效。这3种病和腹式呼吸的关系也各有不同,高血压病的原因是肝阳上亢,肾气阴虚,做好腹式呼吸,可以使肝阳下降,肾阴上升,一般需要延长时间到10分钟,并放慢呼吸频率到每分钟4次甚至更慢可更为奏效。而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脾、胃经功能失控,腹式呼吸有利于这两条经脉的血气活跃,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腹式呼吸能够控制失眠,也在于安静状态下思想集中于丹田,使9条经脉包括肝、肾经的阴阳达到平衡而入睡。

  两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也是经络锻炼,这是因为经脉是以一种立体结构和肌肉联系在一起,当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必然带动有关经脉的组织结构活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天然的激活经络的方式。有助于全身各器官功能的增强和疾病的控制。

  健康身体,从年轻开始。

  按摩内关穴防治疾病甚广,按摩方法是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穴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

  治冠心病及心绞痛:当心绞痛发作时,按摩双手的内关穴,较强刺激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

  治心律失常: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均有良效。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治呕吐有良效,尤以神经性呕吐有效率为97.5%;对急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急性肠梗阻均有效。

  对神经系统及精神类疾病的效果:治神经衰弱、失眠、癔病、癫狂、痫症,治中风及后遗症。

  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治疟疾、急性咽炎、落枕、手指麻木、昏厥抽搐、青霉素过敏休克、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效果。

 

八、相关的激光治疗仪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位于腕横纹上两寸,掌长伸肌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刺激内关穴可以主治的病症是:心悸、心痛、眩晕、头痛、失眠、胃痛、呕吐、呃逆等。大量的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内关穴对心脏具有以下的调整作用:

  (1)对异常窦性心律的双向调整作用。过速的心率可使之减慢,过缓的心率可使之加快。

  (2)增加急性心肌缺血时冠状动脉血流量。

  (3)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2.内关穴在腕部,与桡动、静脉紧邻,而且也是百姓大众熟悉的穴位之一。根据病情,需机器增强照射效果时,取穴非常方便。

 

九、按摩内关穴治疗婴儿呃逆

说明

  婴儿吃奶后呃逆的发生率高达40%左右,严重者伴有吐奶;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婴儿可因呛奶阻塞上呼吸道而窒息,故不能忽视。常规用喝糖水或温开水以刺激胃肠协调蠕动达到止呃的目的,其特点会降低婴儿对母乳的需求量。因此,我院在1993年创建爱婴医院期间,为有效地实施母乳喂养,在有关中医针灸学理论指导下,采用按摩婴儿内关穴治疗呃逆,取得良好效果。

治疗方法

  采用我国传统的中医推拿手法中的揉法对患婴进行穴位按摩[1]。取婴儿内关穴(掌后距腕2厘米的两筋间)[2],用大拇指放在穴位部位,呈螺旋形顺时针方向重复按摩,用力均匀。按摩次数和力度应根据呃逆轻重而定,轻者按摩婴儿单手内关穴10~15次即愈,未愈者换另一只手继续按摩10~15次即愈;轮换按摩双手不愈为重症,须加大力度按摩,让婴儿啼哭并哺乳少许。

  成年人呃逆西医认为系胃肠功能紊乱而致膈肌痉挛引起。中医认为系气机逆乱所致,胃气冲逆而上,呃呃连声而不能自止的结果。而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吸吮和吞咽动作不协调,致胃囊中吸入空气存留而刺激膈肌痉挛、胃气冲逆而上引起呃逆。因此婴儿打呃发生率远比成人高。

  按中医针灸理论,穴位经络联系各脏腑,脏腑病症可在体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治疗[3]。内关穴属于手厥心包经,始于胸中,出属心包经,下行至横膈膜,有宽胸利气、利膈、止痛、止吐的作用。因此,揉法按摩穴位,气随经络至膈肌,可解除膈肌痉挛、宽胸顺气以达治疗呃逆的目的。

  揉法按摩是推拿疗法中推、拿、揉、掐、按、运等手法之一,由于此法接触面较大,易选准穴位,故治疗效果好。操作时注意避免损伤婴儿皮肤,必要时可用婴儿粉、润肤油等涂于按摩部位。

 

十、应大力推广按摩内关穴治病

  按摩内关穴,其部位暴露易于取穴,不受时间、季节等条件限制,且操作简单,便于普及,疗效好;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人人均能掌握使用,故值得大力推广。

 

十一、在体育方面的应用

毫针刺激对运动后的恢复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不受环境场地的限制﹐可以做为辅助恢复疲劳的方法之一。因此毫针刺激内关穴可视为一个安全﹑简单﹑经济的恢复疲劳的方法﹐可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教练﹐帮助选手做为保健与辅助恢复疲劳的方法。

  4、【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动车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坐飞机出差的朋友,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感到两耳发闷、疼痛,有鼓膜要被穿破的感觉,听到的声音也会变小。这是因为飞机升到一定高度,大气压会对人体产生一种压力,导致听力陡然下降造成的。

  我自己也曾遇到过如此的困扰,由于每次旅途都很匆忙,从没有细想这个问题。后来一次温习《针灸大全》,有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外关治耳聋、耳鸣或耳内痛痒",于是我在坐飞机感觉耳塞的时候,就试验性地点揉了几分钟外关穴,感觉听力缓解了很多。

  后来我又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老师,他肯定了我的方法。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外关"顾名思义,"外"指外部;"关"指关卡。外关通阳维,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是手少阳与手厥阴脉气相通的部位。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这个穴位瘀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老师顺便还告诉我一个中医耳科里的方法:就是先深吸一口气,捏住鼻子,闭住嘴,然后用力向两个耳朵的方向鼓气。此时耳朵里会"轰隆"一声,这是塌陷的耳膜回复到正常位置时产生的声音,瞬间听力就恢复常态了。后来,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总是轻轻拨动这个"开关",引导阳气贯穿全身,再结合鼓气的动作,基本上就可以解除空中"失聪"之忧了。

  平时坐火车、汽车旅游,也可能会感觉耳朵堵得慌,揉一揉外关穴也会缓解。还有的人身体虚弱,反复感冒,有时感冒好了以后也容易造成耳膜塌陷,耳朵出现暂时性的听力下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调理,免去吃药之苦,另外点揉外关穴还可以预防老年人的听力下降。

  外关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我经常将它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他一次弯腰捡东西,起得比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动了,稍微一动就疼痛难忍。去附近医院经过药物治疗三天后,不但没有减轻,病情反而有所加重。后来被家人抬到我的诊所就诊,诊断为急性腰扭伤。考虑到一般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大,我采用针刺和推拿来治疗。我先用手法来帮他放松局部僵紧的肌肉,然后在双外关穴针刺,同时让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转活动,十几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活动如常,随后这位病人步行回家。临走时我告诉他回家后在扎针的地方,也就是在外关穴进行点揉,以巩固疗效。

  有人觉得很奇怪,腰痛却从手上来治,其实这正是我们祖先高明的地方。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外关通于阳维脉,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所以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最好的方法,往往是偶然之中得来的。既然生活中难免遭遇到不经意的病痛与麻烦,那么就让我们用简单易行的小方法来为身心保驾护航吧,这样,收获的永远会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

  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内关穴,一个外关穴,它们之间有什么微妙的联系吗?传统武术里还有一个很好的单操训练方法,叫做"双关并打",就是两只手腕交替击打内外关部位,外关打内关,内关打外关。这样既能治外关的病,也能治内关的病,还具有防身的作用。

  不过,取这两个穴位治疗疾病时,要先看看体质。如果体质比较虚弱,我不建议用单纯的按摩穴位的方法来治疗,而要先补脾胃,再行穴位疗法。使用外关穴时,最好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手自然地垂下来,这样按揉下去就能让气血运行顺畅,使三焦经的阳气分布于人的体表,功效更佳。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本文所讲的听力下降是指暂时性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耳聋,属于非器质性病变。如果耳科方面发生器质性病变,还请尽早去医院检查治疗。

外关穴

      

概述

  外关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

  

 

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外关穴乃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取穴方法

  【定位】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穴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

  在尺骨与桡骨之间,深部有小指伸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布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骨间后神经分布。

详述

  【主治】

  ①头痛、偏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热病。

  ③胁肋痛,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间神经痛。

  ④瘰疬。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高热、神经性耳聋、肋间神经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等。配太阳、率谷主治偏头痛;配足临泣治疗耳聋、目痛、颊肿、项强、肩痛;配后溪主治落枕;配阳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备注】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外关主治】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热病,胸胁痛。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三焦经上传于支沟穴,二是别走心包经,三是上行于天部并交于阳维脉。

  【功能作用】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

  列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

  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落枕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苦不堪言。落枕还是颈椎发生病变的一个前期信号,经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时调理预防,多半会导致颈椎病。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效果。

  现在颈椎有病变的人已经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也是跟现在的脑力劳动增加有关。上班族多半颈腰椎有问题,只是仗着年轻不太在意,到40岁之后,颈椎病发作了就悔之晚矣。我身边有不少年轻的朋友,时常抱怨上一天班后脖子发僵,去医院也查不出什么病来,往往也就不当回事。这样最容易积劳成疾。

  人的身体可以说是一部最精密的仪器,自身就具备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一般的小病通过休息,自己就能调节过来。但是在发生病变之后,自身的修复系统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个外在因素来启动它。

  老子说:"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一团和气的婴儿是没有病的,人的先天本来健康,病都是后天得的。成人之后,后天生长中的各种不良因素,导致自身修复机能发挥不出本能作用,疾病就会乘虚而入。经络穴位按摩是帮助人体启动自身大药的方法之一。人体这部机器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某一部件出了问题,一定有一个相对应的修复部件。这也是中医治疗的奥妙之处。

  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它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如下图)。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列缺穴的功效只有我们平时亲身体会过才能发现它不同寻常之处,信手拈来,您也会爱上这种随手是药的感觉。

  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列缺穴

列缺穴在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它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在该穴处按摩,除能治疗腕臂部病变外,还有助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证,故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流传。

基本简介

   寻找方法:取此穴位时患者应正坐或仰卧,微曲肘,侧腕掌心相对,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症状:列缺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取穴方法: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疾病: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穴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列缺穴,络穴,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童玄,腕劳。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

  名解(1)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巨石)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2)童玄。童,少儿也,与老人相对,少为阴,老为阳,此处代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水液。玄,带赤的黑色也,即暗红色。赤为火之色,为热,意指穴内气血特点有温热之性,黑为肾之色,表示穴内气血为水液。童玄之名所指乃穴内气血为温性水液,即是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血。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即血),性温热。

  运行规律:本穴的气血走向有三支。第一支经水流向任脉,第二支经水流向大肠经,第三支经水循肺经主干道而下行于经渠穴(当肺经经水量大并超过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时,肺经经水则循脾部溢流)。

  功能作用:将肺经经水分穴流于任脉、大肠经。

  治法:任脉不通则向内直刺多提插捻转,表里不通则横向外刺,本经受阻则循经而通。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皆无灸,灸亦无功。

临床应用

取穴方法

  

列缺穴

(1)握拳,掌心向内,手腕微微向下垂,腕后桡侧可见一高骨突起,此即桡骨茎突。该茎突的上方在用力握拳时可见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2)两手虎口张开,垂直交叉,食指压在所取穴位侧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之处,于赤白肉际,有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按摩方法

  (1)按法:用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逐渐用力,作深压捻动。

  (2)掐法:用拇指指端甲缘按掐列缺穴处,作下掐上提的连续刺激。

  (3)揉法:用拇指指端揉动列缺穴。

  (4)推法: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作有节律而缓慢均匀地推动。

养生作用

  (1)治疗头面部疾病:在列缺穴处按摩,有助于治疗偏头痛、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等头面部疾病。

  (2)治疗上肢病变:手肘、腕无力及疼痛,半身不遂,可在列缺穴处按摩。

  (3)治疗肺经病证: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咳喘等肺经病证,均可按摩列缺穴。

说明

  (1)按摩时,患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

  (2)按掐时,列缺穴处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者为好。
  6、【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们;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有一位外地的学生告诉我,当地有位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中医名家,每次给病人治疗时,都会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扎上几针,然后贴上一种特制的膏药,最后在后溪穴上扎上一针。有些经年不愈的重症患者,经过这番治疗,短时间内就恢复健康了。他觉得很老先生的膏药很神奇,准备拜老先生为师,学这个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绝招。

  听了他的描述,我跟他说,"这种绝活儿我也会,而且比他还简单。其实在腰部局部扎针、贴膏药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辅助疗法,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后溪穴上的那一针。扎针有个小窍门,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腰部。"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作滚揉后溪穴。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以前工作繁忙时,我每天在电脑前的工作时间也有十一、二个小时,但多么多年来我的视力、颈椎都没有问题,靠的也正是这个方法。



  其实二十多年前,我初行医的时候,颈椎病是四十岁以后的人的专利,但现在不是了,二三十岁的颈椎病患者到处都是,我甚至见过的颈椎病的小学生!原因很简单:伏案久了,压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调理,所以颈椎病提前光临了。不仅仅得颈椎病,长期伏案的白领、职员或者搞文字工作的,老早就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眼睛也花了,脾气也糟了,未老先衰,没有足够的阳刚之气。这是当今多数人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看到这些问题,很多人都说,这是脑力劳动的结果,脑力劳动也是很消耗人的;人们以为近视仅仅是由于眼睛离书本或电脑屏幕太近所致。其实不尽然,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人体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眼睛也需要靠阳气来温煦,仅仅是眼睛疲劳,可能不能导致近视;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在缺少阳气温煦的情况下过度疲劳。

  这一系列问题,出于同一原因,那么,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我们说的后溪。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凡是到我这里来看颈椎病、腰椎病的人,我都建议他们这样去用后溪穴,效果都非常好,很多病人反映,这样做比去按摩院按摩颈椎腰椎要管用得多。有位三十岁的白领对我说:"本以为骨骼已经定型慢慢要生驼背的,但最近感觉背明显比以前直了。"我说,当然,年轻人驼背不是因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节一节的,是活动的,怎么可能随便定型呢?关键是你背上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才出现驼背的迹象的,一旦这个气机通畅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来了!

  我还要特别把这个方法介绍给正在读书的小孩子。这些孩子很可怜,从小学到高中,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么沉重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不希望他们一辈子戴上近视眼镜,更不能让他们在沉重的压力下失去朝气,成为小驼背。作为一个被人称作养生治病的大夫,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

  其实我也是受益于后溪穴的。很久以前,我就养成了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也会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很舒服,甚至很潇洒。这时候,别人在着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无穷。一不起急,二不发火,精神振奋。这么一来,有时候居然觉得堵车也堵得很值!

  从颈椎病的致病过程来看,预防它最主要的方法还是避风寒。有的人喜欢把办公室里的空调调到最低,结果出门以后便浑身发僵、脖颈发紧,慢慢地也会形成颈椎病。所以天冷的时候,我们出门要戴个围巾,保护好我们的风池、风府跟风门,不要让风寒轻易地袭击到人体,这也是预防颈椎病的方法。

基本资料

操作

  直刺0.5~l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耳聋、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配天柱主治颈项强直、落枕;配翳风、听宫主治耳鸣、耳聋。

实用小技巧

  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或学习的朋友,每过一小时把双手后溪穴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三到五分钟,可以缓解调节长期伏案以及电脑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备注】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7、【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适用人群:有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很少有人知道黄帝叫什么。《史记》记载,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此穴以黄帝的姓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统治四方之意。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与冲脉相通。脾主土,在人体的正中央,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是人的后天之本,谙合统御之道。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冲脉有"五脏六腑之海"之称,《灵枢经》说,冲脉乃"十二经之海",是人体的"血海"。

  我以往进行养生讲座时,多次谈到过公孙穴的妙用,重点是治疗胸腹的众多疾病。温故而知新,慢慢地我发现这个穴还有其他的重要作用有待于发挥。比如治疗痛经。

  我们平常形容女孩子漂亮好看时常会用一个形容词,就是"美丽动人",但近几年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发现,尤其是时髦的女孩痛经高发,究其原因,大多是冻出来的,漂亮女孩美是美丽了,只是这种美丽并不"动人",而成了"冻人"。

  痛经是妇科发病率很高的一个病种,这种病大多为后天不良的饮食和着装习惯造成的。现在很多时尚女孩穿衣服只讲究漂亮,衣服多紧身短小,更有的露脐露背,很不注意保暖。

  有很多有痛经经历的女孩都知道,痛经目前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治疗,只能靠吃一些止痛药来缓解。不仅不能根治病痛,还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得不到很好的调养,那么很有可能对怀孕生子带来一个很大的隐患。道家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不调,更应该首先调胃。脾统血,主运化。痛经时血色发暗并伴随有血块,两三天血块排出后疼痛的症状就会缓解,但每月都会复发。小腹受凉或贪吃冷饮导致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

  为什么公孙穴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在中医里,公孙穴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调理公孙穴,等于是对人身上十二经的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我建议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再喝一点女儿红(不是酒,"用之有道"有介绍),治疗痛经效果更好。

  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

  公孙穴堪称我们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只此一个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们需要去医院吃药打针之苦。平时只要我们对公孙穴多多关注,必定能养足自己的后天之本。

  女儿红配方:红糖50g、姜粉5g、胡椒粉2g,泡温开水喝就可以。主治小腹发凉、全身怕冷、手脚冰凉型的痛经。因为痛经基本上都是寒症,红糖色红养血,味甘甜,姜辛温发散,入脾胃,胡椒粉辛辣祛寒。阳虚偏寒的都可以用它来治疗。这个方子还可以做加减法:有腰酸的加枸杞;脾虚、大便稀的加红枣;行经量多时加乌梅,而加黄酒则可以温经、活血、暖胃。

  8、【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临泣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四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适用人群:湿热体质者;中老年人;喜欢足疗法的朋友。

  主要功效:可治疗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等症。

  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叫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有治疗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之功。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大药,就是足临泣穴。

  足临泣穴往往被历朝历代的医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视这个穴位。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的意思。泣,就是泪。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从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临泣。

  道家认为少阳胆经之气是人的原始祖气,主升发。阳气升发不足,人体的气血就不能正常地供应全身,从而引发很多疾病。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



  我有一个70多岁的老患者,早晨起床后感觉口苦咽干,我给他开了小柴胡汤,并告诉他每天睡觉前点揉足临泣穴三五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复诊时,他告诉我口苦症状基本没有了,而且走路时也感觉轻盈有劲了,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岁。他好奇地问:"您这方子里也没有补药啊?怎么就好了呢?"我说:"方子里是没有补药,但是让您点按那个穴位,是启动了您身体里的大药啊。"说罢两人开心地笑了。有上述症状的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近几年流行足疗,说明足底按摩确实对人体保健效果不错。经过一天的工作,大多会感觉浑身皱巴巴的,做做足底按摩,能够有效地缓解疲劳。但是足疗需要去专业的机构,费时费钱,不是人人都可以作为日常保健之用的。对于没时间做足疗的朋友,我建议睡前不妨点揉一会儿足临泣穴,很快就通体舒泰,一身的疲劳就缓解了。身体有湿的朋友,还能通过点揉此穴起到祛风除湿的效果。因为足临泣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经常点按会比专业的足疗效果还好。

  在学中医的人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天,老师对弟子说:"去采一种不是药的草回来,你就可以毕业啦。"弟子以为不难,沾沾自喜地领命而去。谁知几天后却空手而归,哭着脸对老师说:"看来弟子是不能毕业了。"老师问他:"为什么?"弟子回答说:"我看遍了山上所有的草,但是我没有找到一种不是药的草,所以难复师命。"老师笑了:"你已经学成,可以走了。"

  因为这个学生明白了中医的至理,所以眼中遍山河大地,草木金石皆是药品。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生来就蕴藏着各种大药,善用者用之。

  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的功能。平时点按足临泣穴,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少阳病,体内有热,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颗粒配合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足临泣

定义:

足少阳胆经穴。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足少阳胆经的输穴。

 

  

  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大成》:乳肿痛,足临泣。 《图翼》: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 《金鉴》: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痹证;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配丘墟、解溪、昆仑,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配风池、太阳、外关,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乳根、肩井,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穴。

  足临泣穴 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穴义〗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2)胆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4)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

  〖功能作用〗运化风气,冷降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取穴方法

  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主治疾病

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八脉交会穴

定义: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特定穴。即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

  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与阳维脉相

八脉交会穴

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相关歌诀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

基本分类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 : 合于心、胃、胸

  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从上面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四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四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第三组后溪配申脉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四肢腰背部位的病症,第二组临泣配外关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关节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阳穴,主治部位为头面五官及四肢、关节的病症。同样,第三组穴位也可以与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口腔、五官、运动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谓之“四阳同治”。

  临床运用时,对于“四阴同施,四阳同治”的原则可灵活选穴。如左上配左下,右上配右下,左上配右下,右上配左下,或左右上下共同施针。

  我国古代的医典对八脉交会穴的记录是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归纳法。而“四阴同施”、“四阳同治”则是利用演绎法对配穴组合加以扩大。本篇仅就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针刺取穴的探索思路,这种取穴法是否优于传统的配对取穴法,还有待于做大样本临床对照观察才能印证。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下肢公孙配上肢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上肢列缺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的取穴方法,其实也是根结本标的临床应用。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

 

4个部位要“春捂”


新闻来源:互联网  阅读数:   更新时间:2010-2-9 9:39:28  进入论坛

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

 

  手腕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位置: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

    中医小贴士:

  神门穴的主治病症: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神门穴保健方法: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

 

  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

  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肾俞穴位置: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中医小贴士:

  肾俞穴的主治病症: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肾俞穴保健方法: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作36次。意守肾俞穴。每天按揉此穴,具有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等作用。

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

 

  小腿 有些人在寒冷天气中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中医分析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

  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中医小贴士:

  足临泣穴主治病症: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阳辅穴主治病症: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脚气,瘰疬。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

 

  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

  另外还建议在中脘穴,即肚脐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或艾灸,有助胃肠保暖。

    中医小贴士:

  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神阙穴的保健方法有三。

    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其二是聚气法: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空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

    其三是意守法:放松,盘坐,闭目,去除杂念,意念注于神阑,每次半小时以上,久之则凝神入气穴,穴中真气发生,胎息则慢慢启动。

 

 

 



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1、【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适用人群:主持人、广播员、歌唱演员、教师、公司领导、肩周炎、失眠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我有一位唱京剧的朋友,一天深夜打来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他干涩沙哑的声音,很不好意思地跟我说:"武医生,我嗓子疼得实在受不了,要不是明天有演出,不会这么晚来电话打扰您,您有什么好办法来帮我解决一下吗?"

  我在电话里简单地询问了他嗓子疼痛的情况,主要是问他嗓子干不干,他告诉我有干痛的感觉,并且说前两天感觉有点着凉,忽然间嗓子不舒服,肿起来了,声音变得沙哑,说话也很费力。

  听完他的苦诉,我让他坐在床上,把两只脚心对齐,告诉他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用力往下摁,并且神秘地告诉他:"摁的时候要闭嘴不能说话,等你感觉到有津液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咽下去,否则就不灵了,十分钟以后你再告诉我有没有效。"一会儿,电话就打过来了,他高兴地说:"您这一招真灵,我现在嗓子虽然还有点肿,但已经不疼了,改天请您喝茶。"

  演出结束后他特地来谢我,我有些不好意思,这只是一个医生的本分罢了。想到他还要经常用嗓子的特殊工作性质,我建议他在每次赶场演出前或熬夜演出后,如果感觉嗓子不舒服,就用手揉摁照海穴来进行预防和治疗嗓子干痛,并且还给他开了一个小方,每天用金环石斛10克泡水喝,长期坚持服用,可保嗓子无忧。

  为什么嗓子痛点揉照海穴就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因为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跷,与足少阴肾经交会,为八脉交会要穴之一,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既补益又清热。点揉这一个穴位既可以调理阴跷脉又可以调理肾经,可谓一举两得的妙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

  这里可以透露一个小窍门给大家,以便于更好地使用照海穴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就是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来说,点揉3到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古代修炼家都讲究炼津化精,津液升发多了,人体的肾精自然充盈,客观上也起到了滋阴固肾的作用,是真正调动了人体的大药。闭口不说话,并没有什么玄机,只是为了使升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阴跷主人一身的水液,交会于照海穴,既滋肾清热,又能通调三焦,所以揉按照海穴会激发肾中精气,引水液上行,滋润喉咙,虚火得到肾水的滋润则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在以后的临床中我逐渐发现,按揉照海穴不仅能治疗嗓子干痛,还能治肩周炎。一位50多岁的老大姐,刚退休,本来想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结果退休不到两个月,忽然觉得肩膀疼得很厉害,到门诊一检查是肩周炎。除了按照常规治疗以外,我还告诉她一个治疗和预防肩周炎辅助窍门。就是让她回家后坐在床上,屈膝,脚底平踏在床面,自己用双手拇指分别揉摁两侧内踝下的照海穴2~3分钟,刺激量以自己产生酸胀的感觉为宜,每天坚持按揉1~3次。

  没想到,这位大姐一周后就来到门诊找我,非常激动地说,她不仅肩周炎好了,多年的失眠症也好了,中医太神奇了。由此,我也得到启发,在临床中有意无意地使用这个穴位治疗一些经久不愈的失眠患者,居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后来我把它作了一个变通,建议有被失眠困扰的朋友,睡前揉几分钟照海穴,不仅可以滋阴降火,补肾益气,而且还可以让你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何乐而不为呢?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不调。

照海穴

 

  【定位】

  

照海穴

内髁尖正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肌腱处;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

  【主治】

  ①痫证、失眠等精神、神志疾患。

  ②咽干咽痛、目齿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③小便不利,小便频数。

  ④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

  ⑤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1寸。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尿道炎、肾炎、神经衰弱、癫痫、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配列缺主治咽喉肿痛;配中极、三阴交主治癃闭;配肾俞、关元、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

  2、【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适用人群:寒性体质;中老年朋友;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一天,门诊来了一位病人,佝偻着肩背,歪歪扭扭地坐到我的面前。我仔细看了看他,只见这位患者脸上、两眼有些浮肿,额头上也湿淋淋的,一看就是典型的阳虚症状,瞬间我想起了灵龟八法中关于申脉的一句歌诀:"腰背屈强腿痛,遍身肿满汗头淋。"病人不正好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吗?

  经过仔细的问诊,病人告诉我,前几天他在去公园锻炼身体的途中因为突然变天受凉了,不发烧也不咳嗽,只是觉得胸口很闷,说话提不起气,开始他也没在意。结果两天后,全身一阵阵地出冷汗,尤其是早上起床时,脸部浮肿得厉害。诊断后,我给他开了一服发汗解表的小青龙汤,然后在他的申脉穴上扎了一针,一针下去,病人佝偻的身躯渐渐能伸直了,出汗也比刚才少了,感觉身体舒服了许多。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配上小青龙汤服用,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体内的寒邪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又能恢复自身的阳气。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祛寒回阳的妙穴。

  有的人会说,我又不会扎针,虽然知道这个穴位的妙用,也是纸上谈兵啊。其实,道家医学所讲的八脉交会穴,既能针又能灸,"针刺则治病,灸治则养命",使用起来一点也不复杂。针刺需要很系统地学习很多专业的知识,不可能人人掌握,灸法却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自我保健治疗方法,可以不拘时间场地地随时进行调养,及时补充我们耗损的阳气,同时祛除体内的寒邪、湿邪。

  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地灸一灸此穴。

  人老腿先衰,实际上就是阳气不能通达人体末端的表现,申脉穴通畅可以有效地延缓这一过程,有回阳保命之功。做儿女的可以有很多方法来孝敬父母,这个方法既安全又简单,回家后静心给父母灸上一灸,一家其乐融融,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实惠。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看似平常的一个穴位,如果我们能够时常用心来呵护它,真积历久,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常年的临床治疗,我深深感受到,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不关爱自己的身体,而是缺少关爱自己身体的方法。如果你身边的亲人体质虚弱,畏惧寒冷,腰酸背痛……那就用你手中的艾条来帮助他们开启这温暖身体的源泉吧!

  当身体受了风寒,点按申脉穴的时候会感觉有点酸胀,熏灸时身上有些微微出汗,是身体阳气升发祛除风寒的表现。

申脉穴

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

基本简介

  穴位取穴法: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申脉穴

  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怯寒症、增进耐性等。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别名:鬼路穴,阳跷穴。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实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名解

  (1)申脉。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

  (2)鬼路。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一是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二是昆仑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鬼路名意旨在强调穴内气血的经水部分,故名鬼路。

  (3)阳跷。阳,阳气也。跷,跷脉也。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性同跷脉之性,故名跷脉。

  (4)足太阳阳跷脉之会。同阳跷名解。



  3、【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内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之功。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我很少和我的病人或朋友谈及衰老的问题,有两个原因:其一,人人都怕老;其二,老之将至,人人都不愿坦然面对--当然,那些渴望成熟的年轻人不在此范畴内。也许这就是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的一个结,尤其是女性朋友,更是明显。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笼统说是更年期综合征,或者亚健康,没有什么特效药和好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

  《黄帝内经》里记载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黄,发枯委,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耳。"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所以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我有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影视界朋友,整天为美容的事绞尽脑汁,有一阵子甚至动了打肉毒素的念头。我听了之后,赶紧劝阻她,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于是给她开了一个道家秘传的养颜方,并告诉她一个养颜美容的小窍门:平时多按揉内关穴,坚持下去,自然会有奇效。她得到之后如获至宝,每天坚持服药并认真按摩这个穴位。过了一段时间,皱纹明显减少,气色也好了很多,每天心情都很舒畅。

  内关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它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实际上,我给她开的养颜方就是从补益气血上入手,但补气血只是个"药引子",妙就妙在让她按揉内关穴,帮她打开内心的结。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越是心情抑郁、烦躁、爱发脾气的人衰老的迹象越明显。女人在生活工作里最容易受情绪左右,有些女性朋友过早出现衰老迹象,主要跟自己的心情有关。所以大家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点揉几分钟内关穴。那些爱美的人,或者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更要多按摩内关穴。调心养心、气血充盈才是真正的养颜之秘,用再名贵的化妆品也比不上自身气血足啊。

  内关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一些朋友可能会提醒我:"武医生,我听说按摩内关还可治疗心脏病,您说对不对?"没错,内关穴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必用穴,我在临床上也经常使用。对某些心脏病有立竿见影之效,比如说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发作时,用力不停点按内关穴,每次3分钟,间歇1分钟,就能迅速止痛或调整心律。但重症急性发作的心脏病患者,病情发作时应立即服药或去医院,以免耽误病情。

  说到最后,我不禁想起周末在公园里站养生桩,看到很多人在唱歌、跳舞,那些老人们身上洋溢出的生命活力深深打动了我。许多人都在寻找青春不老的秘方,却很少有人知道,帮助我们解开这个不老心结的,不是昂贵的化妆品,更不是滋补大药、保健品,而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内关穴,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前段时间,央视某著名播音员在播音时忽然打嗝,引起不少观众的非议,成为不大不小的一场央视"是非门"事件。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打个嗝本无可厚非的,但是在重要场合打嗝则难免有失礼仪。我想如果他要是事先知道中医有预防打嗝的方法,那么他就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发生。

  学生们跟我提起这件事时,半开玩笑地问我:"您有什么妙招能控制打嗝呢?"我说当然有啊!其实我以前都讲过,只是你们不留心罢了。

  打嗝是因为气逆造成膈肌痉挛引发的。打嗝算不上病,但是嗝起来还是挺难受。想必大家都受过打嗝之苦。这就关系到内关穴的另外一个妙用了,我们知道内关穴有益气安神、治疗心脏病的功效,却往往忽略了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这也是内关穴治打嗝灵验的奥秘所在。

内关穴

内关穴

内关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它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打嗝是因为气逆造成膈肌痉挛引发的。打嗝算不上病,但是嗝起来还是挺难受。想必大家都受过打嗝之苦。这就关系到内关穴的另外一个妙用了,我们知道内关穴有益气安神、治疗心脏病的功效,却往往忽略了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这也是内关穴治打嗝灵验的奥秘所在。 

  一、定义

简介   内关,内在之关要,在《灵枢?经脉》中又称为“两筋间”。因位于腕臂内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内关穴  肌腱之间,腕横纹上2寸处取穴,手厥阴之络由此别出沿本经通过肘关,肩关上行系于心包络。穴归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主治本经经病和胃、心、心包络疾患以及与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有关的脏腑器官、肢体病变广泛应用于临床。

得名由来  内关。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被关卡阻挡一般,故而得名。

  

内关穴的位置

二、在人体的位置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灵枢经脉篇>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阴气盈盛于内与阳气相背,失于协调,心暴痛,胸部烦闷、隔中满、本穴用之效也,故以内关名之一说,本穴是心包经之络穴,与三焦经相通,三焦经的络穴名外关、内关者乃相对而言,备考<玉龙赋>"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百证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上,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位置。

 

三、主治症状

症状

  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穴道指压法治疗风湿疼痛、治疗月经痛等。

治疗机理

  内关穴可以疏通经络治疗心包经及前臂诸疾,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包与心本同一体其气相通、心包为心之外膜、络为膜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络是心脏所主的经脉、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而为病,凡邪犯心包影响心脏的神志病和气滞脉中心络瘀阻所致病征皆取本穴。情志失和、气机阻滞而致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以及气滞经络,气滞血瘀等病征亦属本穴主治范围,内关通于阴维脉,阴维脉联系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阳明经相合,以上经脉都循行于胸脘胁腹,故内关又善治胸痛、胁痛、胃痛、心痛、结胸、反胃、胸脘满闷、胁下支满、腹中结块以及疟疾等

 

四、临床应用举例

   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率突然增至每分钟120次以上,患者自觉心悸、眩晕、头昏眼花等。针刺两侧内关穴,取中等刺激,平补平泻。使针感在经络末端应答,以治原发心疾,使心率得平。

  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每分钟心率在40~60次以内,患者自觉头晕、胸闷、心悸、气短,针刺内关穴可使心率增快,针用平补平泻,刺激不能过强以免反而抑制心率。

  心绞痛:

  当心绞痛发作时,若身边无药可针刺内关穴。取双侧穴位,用较强刺激同时行针,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

  高血压病:

  舒张期血压升高的患者,伴有头昏、胀痛、颈强、胸闷痛等症状,而动脉硬化尚不太严重者。针刺内关穴治疗效果很好。用较强刺激可使舒张压下降。

  胃痉挛:

  发作时胃痛剧烈,针利内关穴同时配用足三里,双侧同时进针,取强刺激.具 有明显的解痉止痛作用。

  呃逆、呕吐(胃寒型):

  针刺双侧公孙、内关,行捻转泻法,强刺激,并保持针感。以行气降逆,温胃散寒 2.7梅核气:与合谷、少商组合,能明显地开郁化痰,消除梅核气。

  癔病:

  本病多由情志所伤或精神过度紧张所致,其症状悲伤欲哭、心中烦乱、睡眠不安,重者不言、不食。针刺内关穴强刺激,重者配人中针刺。

  阴虚火热

  与合谷、少商、三阴交、太溪组合,可使津液上输咽喉,达到润燥作用 。

  胸胁痛

  与太渊、合谷相合,同时配合局部推法,能消除疼痛

  眩晕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症多因肝旺脾虚,痰湿中阻,气逆犯窍。用内关与天枢、太冲组合,内关理气和胃,降逆化浊为主,天枢醒脾化湿,太冲平肝降逆为辅,三穴相合,一补一收,一化一运,一降一和,配伍精当,故能全收。

  胃脘痛(寒邪犯胃):

  针双侧公孙、内关,快刺入,强刺激,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咽喉痛:

  与合谷、少商组合有良好效果,尤其对急性患者甚佳。

  胸胁痛:

  与太渊、合谷相合,同时配合局部推法,能消除疼痛。

  落枕

  以内关透外关,两穴相透,交通气血,调补阴阳,故病可愈。

  痛经(气虚血亏型):

  取 双侧内关用捻转补法.三阴交、素髎均用平补平泻法.三穴共用可理气养血,活血止痛,升阳固脱。

  治疗上半身疼痛:

  以指压“外关”和“内关”最有效。

  发生晕车时:

  可用大拇指掐在内关穴,可缓解症状。

 

五、治疗心脑血管及消化系统疾病

  内关为常用特定穴,亦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其穴络属于厥阴心包经,对心、胸、胃、神经性疾病均有效。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等。在平日的养生保健中,可以经常按压,舒缓疼痛症状,解除疲劳。

  按摩方法:

  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

  按摩治疗的种类

   内关防治疾病甚广,是多功能、高效用、适应范围广的重要腧穴。

  对呼吸系疾病的效果:内关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甚效。

  对循环系疾病的效果:治冠心病及心绞痛:当心绞痛发作时,用双内关,较强刺激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治心律失常:内关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整均有良效。治高血压病及对高血脂病人均有一定效果。

  对消化系疾病的效果:

  治呕吐有良效,尤以神经性呕吐有效率为97.5%。治胃肠疾病,对急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急性肠梗阻均有效。

  对神经及精神系疾病的效果:

  治神经衰弱、失眠、癔病、癫狂、痫症。治中风及后遗症。

  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治疟疾,急性咽炎,落枕,手指麻木,昏厥抽搐,青霉素过敏休克,肋间神经痛,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效果。

 

六 、按揉内关穴巧治胃病

  一旦感觉胃不舒服,就轮流用左右手的拇指按揉另一只胳膊的内关穴,经常是在胃疼得要命的时候,通过按揉内关穴,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保养胃其实特别简单,就是经常按揉内关穴。可以利用坐车或者看电视的时间按揉内关穴。内关穴在腕的横隔纹上中间2寸凹陷处。一定要以自己手的中指第2个关节为“1寸”,千万别拿尺子量,穴位找不准,是不会起作用的。

  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樊永平点评: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是手厥阴经的络穴。文中作者用的是中指同身寸取穴法,即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此法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准确定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内关穴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对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针刺可以直刺0.5~1寸,用手按压同样有效。按时要用力,否则就难以达到治疗作用,同时,还要揉,揉按如同针刺的行针,以加强刺激,增强效果。每次按压的时间在15~30分钟左右。按压时间太短也会影响疗效。通过按揉内关穴治疗急性胃疼,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平时经常按揉内关穴,对胃起到保养作用,完全符合针灸学的原理,简便易学,值得推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配合揉按足三里穴防治胃病,因足三里穴也是胃

 

七、相关穴位:合谷穴、足三里穴

简介

  312经络锻炼法的创始人祝总骧教授推荐的简单易行有效的按摩方法。主要是按摩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

  左图:合谷穴 右下:足三里穴

所谓“312”,“3”指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的按摩;“1”是意守丹田、腹式呼吸;“2”是两下肢下蹲为主、适当的体育活动。

  合谷穴取穴:左手四指并拢,虎口撑开,然后右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在拇指中间有一条指横纹,把指横纹放在左手的虎口处,这时大拇指往前弯曲,指尖所指的穴位就是合谷穴。

  内关穴取穴:略。

  足三里穴取穴:把一只手的四指放在膝盖骨的下面,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去按压与小指的交界点,这里就是我们所要找的足三里穴。这个穴位自古以来就是长寿保健穴。

方法与功能

  3个穴位按压每两秒一次,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分钟。(应该不成问题,坐公交或者排队无聊的时候可以按摩一下手上的穴位)。

  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大脑和全身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使全身尤其腹部9条经脉血气运行得到改善,是一种比较缓慢的经络锻炼,对于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失眠症都有特效。这3种病和腹式呼吸的关系也各有不同,高血压病的原因是肝阳上亢,肾气阴虚,做好腹式呼吸,可以使肝阳下降,肾阴上升,一般需要延长时间到10分钟,并放慢呼吸频率到每分钟4次甚至更慢可更为奏效。而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脾、胃经功能失控,腹式呼吸有利于这两条经脉的血气活跃,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腹式呼吸能够控制失眠,也在于安静状态下思想集中于丹田,使9条经脉包括肝、肾经的阴阳达到平衡而入睡。

  两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也是经络锻炼,这是因为经脉是以一种立体结构和肌肉联系在一起,当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必然带动有关经脉的组织结构活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天然的激活经络的方式。有助于全身各器官功能的增强和疾病的控制。

  健康身体,从年轻开始。

  按摩内关穴防治疾病甚广,按摩方法是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穴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

  治冠心病及心绞痛:当心绞痛发作时,按摩双手的内关穴,较强刺激可使心绞痛很快缓解。

  治心律失常: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均有良效。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效果:治呕吐有良效,尤以神经性呕吐有效率为97.5%;对急慢性胃炎、肠炎、胃溃疡、急性肠梗阻均有效。

  对神经系统及精神类疾病的效果:治神经衰弱、失眠、癔病、癫狂、痫症,治中风及后遗症。

  对其他疾病的治疗:治疟疾、急性咽炎、落枕、手指麻木、昏厥抽搐、青霉素过敏休克、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效果。

 

八、相关的激光治疗仪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位于腕横纹上两寸,掌长伸肌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刺激内关穴可以主治的病症是:心悸、心痛、眩晕、头痛、失眠、胃痛、呕吐、呃逆等。大量的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内关穴对心脏具有以下的调整作用:

  (1)对异常窦性心律的双向调整作用。过速的心率可使之减慢,过缓的心率可使之加快。

  (2)增加急性心肌缺血时冠状动脉血流量。

  (3)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2.内关穴在腕部,与桡动、静脉紧邻,而且也是百姓大众熟悉的穴位之一。根据病情,需机器增强照射效果时,取穴非常方便。

 

九、按摩内关穴治疗婴儿呃逆

说明

  婴儿吃奶后呃逆的发生率高达40%左右,严重者伴有吐奶;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婴儿可因呛奶阻塞上呼吸道而窒息,故不能忽视。常规用喝糖水或温开水以刺激胃肠协调蠕动达到止呃的目的,其特点会降低婴儿对母乳的需求量。因此,我院在1993年创建爱婴医院期间,为有效地实施母乳喂养,在有关中医针灸学理论指导下,采用按摩婴儿内关穴治疗呃逆,取得良好效果。

治疗方法

  采用我国传统的中医推拿手法中的揉法对患婴进行穴位按摩[1]。取婴儿内关穴(掌后距腕2厘米的两筋间)[2],用大拇指放在穴位部位,呈螺旋形顺时针方向重复按摩,用力均匀。按摩次数和力度应根据呃逆轻重而定,轻者按摩婴儿单手内关穴10~15次即愈,未愈者换另一只手继续按摩10~15次即愈;轮换按摩双手不愈为重症,须加大力度按摩,让婴儿啼哭并哺乳少许。

  成年人呃逆西医认为系胃肠功能紊乱而致膈肌痉挛引起。中医认为系气机逆乱所致,胃气冲逆而上,呃呃连声而不能自止的结果。而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吸吮和吞咽动作不协调,致胃囊中吸入空气存留而刺激膈肌痉挛、胃气冲逆而上引起呃逆。因此婴儿打呃发生率远比成人高。

  按中医针灸理论,穴位经络联系各脏腑,脏腑病症可在体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治疗[3]。内关穴属于手厥心包经,始于胸中,出属心包经,下行至横膈膜,有宽胸利气、利膈、止痛、止吐的作用。因此,揉法按摩穴位,气随经络至膈肌,可解除膈肌痉挛、宽胸顺气以达治疗呃逆的目的。

  揉法按摩是推拿疗法中推、拿、揉、掐、按、运等手法之一,由于此法接触面较大,易选准穴位,故治疗效果好。操作时注意避免损伤婴儿皮肤,必要时可用婴儿粉、润肤油等涂于按摩部位。

 

十、应大力推广按摩内关穴治病

  按摩内关穴,其部位暴露易于取穴,不受时间、季节等条件限制,且操作简单,便于普及,疗效好;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人人均能掌握使用,故值得大力推广。

 

十一、在体育方面的应用

毫针刺激对运动后的恢复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不受环境场地的限制﹐可以做为辅助恢复疲劳的方法之一。因此毫针刺激内关穴可视为一个安全﹑简单﹑经济的恢复疲劳的方法﹐可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教练﹐帮助选手做为保健与辅助恢复疲劳的方法。

  4、【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动车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坐飞机出差的朋友,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感到两耳发闷、疼痛,有鼓膜要被穿破的感觉,听到的声音也会变小。这是因为飞机升到一定高度,大气压会对人体产生一种压力,导致听力陡然下降造成的。

  我自己也曾遇到过如此的困扰,由于每次旅途都很匆忙,从没有细想这个问题。后来一次温习《针灸大全》,有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外关治耳聋、耳鸣或耳内痛痒",于是我在坐飞机感觉耳塞的时候,就试验性地点揉了几分钟外关穴,感觉听力缓解了很多。

  后来我又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老师,他肯定了我的方法。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外关"顾名思义,"外"指外部;"关"指关卡。外关通阳维,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是手少阳与手厥阴脉气相通的部位。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这个穴位瘀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老师顺便还告诉我一个中医耳科里的方法:就是先深吸一口气,捏住鼻子,闭住嘴,然后用力向两个耳朵的方向鼓气。此时耳朵里会"轰隆"一声,这是塌陷的耳膜回复到正常位置时产生的声音,瞬间听力就恢复常态了。后来,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总是轻轻拨动这个"开关",引导阳气贯穿全身,再结合鼓气的动作,基本上就可以解除空中"失聪"之忧了。

  平时坐火车、汽车旅游,也可能会感觉耳朵堵得慌,揉一揉外关穴也会缓解。还有的人身体虚弱,反复感冒,有时感冒好了以后也容易造成耳膜塌陷,耳朵出现暂时性的听力下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调理,免去吃药之苦,另外点揉外关穴还可以预防老年人的听力下降。

  外关穴在临床上还有另外的妙用,我经常将它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他一次弯腰捡东西,起得比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动了,稍微一动就疼痛难忍。去附近医院经过药物治疗三天后,不但没有减轻,病情反而有所加重。后来被家人抬到我的诊所就诊,诊断为急性腰扭伤。考虑到一般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大,我采用针刺和推拿来治疗。我先用手法来帮他放松局部僵紧的肌肉,然后在双外关穴针刺,同时让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转活动,十几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活动如常,随后这位病人步行回家。临走时我告诉他回家后在扎针的地方,也就是在外关穴进行点揉,以巩固疗效。

  有人觉得很奇怪,腰痛却从手上来治,其实这正是我们祖先高明的地方。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外关通于阳维脉,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所以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最好的方法,往往是偶然之中得来的。既然生活中难免遭遇到不经意的病痛与麻烦,那么就让我们用简单易行的小方法来为身心保驾护航吧,这样,收获的永远会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

  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内关穴,一个外关穴,它们之间有什么微妙的联系吗?传统武术里还有一个很好的单操训练方法,叫做"双关并打",就是两只手腕交替击打内外关部位,外关打内关,内关打外关。这样既能治外关的病,也能治内关的病,还具有防身的作用。

  不过,取这两个穴位治疗疾病时,要先看看体质。如果体质比较虚弱,我不建议用单纯的按摩穴位的方法来治疗,而要先补脾胃,再行穴位疗法。使用外关穴时,最好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手自然地垂下来,这样按揉下去就能让气血运行顺畅,使三焦经的阳气分布于人的体表,功效更佳。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本文所讲的听力下降是指暂时性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耳聋,属于非器质性病变。如果耳科方面发生器质性病变,还请尽早去医院检查治疗。

外关穴

      

概述

  外关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

  

 

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外关穴乃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取穴方法

  【定位】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或当阳池穴与肘尖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

  在尺骨与桡骨之间,深部有小指伸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布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骨间后神经分布。

详述

  【主治】

  ①头痛、偏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②热病。

  ③胁肋痛,上肢痹痛,肘部酸痛,手臂疼痛,肋间神经痛。

  ④瘰疬。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高热、神经性耳聋、肋间神经痛、落枕、急性腰扭伤等。配太阳、率谷主治偏头痛;配足临泣治疗耳聋、目痛、颊肿、项强、肩痛;配后溪主治落枕;配阳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备注】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外关主治】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热病,胸胁痛。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三焦经上传于支沟穴,二是别走心包经,三是上行于天部并交于阳维脉。

  【功能作用】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

  列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

  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落枕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苦不堪言。落枕还是颈椎发生病变的一个前期信号,经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时调理预防,多半会导致颈椎病。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效果。

  现在颈椎有病变的人已经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也是跟现在的脑力劳动增加有关。上班族多半颈腰椎有问题,只是仗着年轻不太在意,到40岁之后,颈椎病发作了就悔之晚矣。我身边有不少年轻的朋友,时常抱怨上一天班后脖子发僵,去医院也查不出什么病来,往往也就不当回事。这样最容易积劳成疾。

  人的身体可以说是一部最精密的仪器,自身就具备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一般的小病通过休息,自己就能调节过来。但是在发生病变之后,自身的修复系统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个外在因素来启动它。

  老子说:"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一团和气的婴儿是没有病的,人的先天本来健康,病都是后天得的。成人之后,后天生长中的各种不良因素,导致自身修复机能发挥不出本能作用,疾病就会乘虚而入。经络穴位按摩是帮助人体启动自身大药的方法之一。人体这部机器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某一部件出了问题,一定有一个相对应的修复部件。这也是中医治疗的奥妙之处。

  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它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如下图)。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列缺穴的功效只有我们平时亲身体会过才能发现它不同寻常之处,信手拈来,您也会爱上这种随手是药的感觉。

  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列缺穴

列缺穴在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它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在该穴处按摩,除能治疗腕臂部病变外,还有助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证,故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流传。

基本简介

   寻找方法:取此穴位时患者应正坐或仰卧,微曲肘,侧腕掌心相对,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症状:列缺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取穴方法: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疾病: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穴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列缺穴,络穴,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童玄,腕劳。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

  名解(1)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巨石)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2)童玄。童,少儿也,与老人相对,少为阴,老为阳,此处代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水液。玄,带赤的黑色也,即暗红色。赤为火之色,为热,意指穴内气血特点有温热之性,黑为肾之色,表示穴内气血为水液。童玄之名所指乃穴内气血为温性水液,即是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血。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即血),性温热。

  运行规律:本穴的气血走向有三支。第一支经水流向任脉,第二支经水流向大肠经,第三支经水循肺经主干道而下行于经渠穴(当肺经经水量大并超过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时,肺经经水则循脾部溢流)。

  功能作用:将肺经经水分穴流于任脉、大肠经。

  治法:任脉不通则向内直刺多提插捻转,表里不通则横向外刺,本经受阻则循经而通。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皆无灸,灸亦无功。

临床应用

取穴方法

  

列缺穴

(1)握拳,掌心向内,手腕微微向下垂,腕后桡侧可见一高骨突起,此即桡骨茎突。该茎突的上方在用力握拳时可见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2)两手虎口张开,垂直交叉,食指压在所取穴位侧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之处,于赤白肉际,有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按摩方法

  (1)按法:用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逐渐用力,作深压捻动。

  (2)掐法:用拇指指端甲缘按掐列缺穴处,作下掐上提的连续刺激。

  (3)揉法:用拇指指端揉动列缺穴。

  (4)推法:拇指指端按在列缺穴处,作有节律而缓慢均匀地推动。

养生作用

  (1)治疗头面部疾病:在列缺穴处按摩,有助于治疗偏头痛、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咽喉炎、牙关紧闭、齿痛等头面部疾病。

  (2)治疗上肢病变:手肘、腕无力及疼痛,半身不遂,可在列缺穴处按摩。

  (3)治疗肺经病证: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咳喘等肺经病证,均可按摩列缺穴。

说明

  (1)按摩时,患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

  (2)按掐时,列缺穴处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者为好。
  6、【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们;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有一位外地的学生告诉我,当地有位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中医名家,每次给病人治疗时,都会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扎上几针,然后贴上一种特制的膏药,最后在后溪穴上扎上一针。有些经年不愈的重症患者,经过这番治疗,短时间内就恢复健康了。他觉得很老先生的膏药很神奇,准备拜老先生为师,学这个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绝招。

  听了他的描述,我跟他说,"这种绝活儿我也会,而且比他还简单。其实在腰部局部扎针、贴膏药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辅助疗法,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后溪穴上的那一针。扎针有个小窍门,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腰部。"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这个简单的治颈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作滚揉后溪穴。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以前工作繁忙时,我每天在电脑前的工作时间也有十一、二个小时,但多么多年来我的视力、颈椎都没有问题,靠的也正是这个方法。



  其实二十多年前,我初行医的时候,颈椎病是四十岁以后的人的专利,但现在不是了,二三十岁的颈椎病患者到处都是,我甚至见过的颈椎病的小学生!原因很简单:伏案久了,压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调理,所以颈椎病提前光临了。不仅仅得颈椎病,长期伏案的白领、职员或者搞文字工作的,老早就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眼睛也花了,脾气也糟了,未老先衰,没有足够的阳刚之气。这是当今多数人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看到这些问题,很多人都说,这是脑力劳动的结果,脑力劳动也是很消耗人的;人们以为近视仅仅是由于眼睛离书本或电脑屏幕太近所致。其实不尽然,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人体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眼睛也需要靠阳气来温煦,仅仅是眼睛疲劳,可能不能导致近视;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在缺少阳气温煦的情况下过度疲劳。

  这一系列问题,出于同一原因,那么,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我们说的后溪。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凡是到我这里来看颈椎病、腰椎病的人,我都建议他们这样去用后溪穴,效果都非常好,很多病人反映,这样做比去按摩院按摩颈椎腰椎要管用得多。有位三十岁的白领对我说:"本以为骨骼已经定型慢慢要生驼背的,但最近感觉背明显比以前直了。"我说,当然,年轻人驼背不是因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节一节的,是活动的,怎么可能随便定型呢?关键是你背上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才出现驼背的迹象的,一旦这个气机通畅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来了!

  我还要特别把这个方法介绍给正在读书的小孩子。这些孩子很可怜,从小学到高中,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么沉重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不希望他们一辈子戴上近视眼镜,更不能让他们在沉重的压力下失去朝气,成为小驼背。作为一个被人称作养生治病的大夫,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

  其实我也是受益于后溪穴的。很久以前,我就养成了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也会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很舒服,甚至很潇洒。这时候,别人在着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无穷。一不起急,二不发火,精神振奋。这么一来,有时候居然觉得堵车也堵得很值!

  从颈椎病的致病过程来看,预防它最主要的方法还是避风寒。有的人喜欢把办公室里的空调调到最低,结果出门以后便浑身发僵、脖颈发紧,慢慢地也会形成颈椎病。所以天冷的时候,我们出门要戴个围巾,保护好我们的风池、风府跟风门,不要让风寒轻易地袭击到人体,这也是预防颈椎病的方法。

基本资料

操作

  直刺0.5~l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耳聋、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配天柱主治颈项强直、落枕;配翳风、听宫主治耳鸣、耳聋。

实用小技巧

  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或学习的朋友,每过一小时把双手后溪穴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三到五分钟,可以缓解调节长期伏案以及电脑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备注】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7、【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适用人群:有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很少有人知道黄帝叫什么。《史记》记载,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此穴以黄帝的姓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统治四方之意。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与冲脉相通。脾主土,在人体的正中央,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是人的后天之本,谙合统御之道。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冲脉有"五脏六腑之海"之称,《灵枢经》说,冲脉乃"十二经之海",是人体的"血海"。

  我以往进行养生讲座时,多次谈到过公孙穴的妙用,重点是治疗胸腹的众多疾病。温故而知新,慢慢地我发现这个穴还有其他的重要作用有待于发挥。比如治疗痛经。

  我们平常形容女孩子漂亮好看时常会用一个形容词,就是"美丽动人",但近几年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发现,尤其是时髦的女孩痛经高发,究其原因,大多是冻出来的,漂亮女孩美是美丽了,只是这种美丽并不"动人",而成了"冻人"。

  痛经是妇科发病率很高的一个病种,这种病大多为后天不良的饮食和着装习惯造成的。现在很多时尚女孩穿衣服只讲究漂亮,衣服多紧身短小,更有的露脐露背,很不注意保暖。

  有很多有痛经经历的女孩都知道,痛经目前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治疗,只能靠吃一些止痛药来缓解。不仅不能根治病痛,还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得不到很好的调养,那么很有可能对怀孕生子带来一个很大的隐患。道家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不调,更应该首先调胃。脾统血,主运化。痛经时血色发暗并伴随有血块,两三天血块排出后疼痛的症状就会缓解,但每月都会复发。小腹受凉或贪吃冷饮导致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

  为什么公孙穴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在中医里,公孙穴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调理公孙穴,等于是对人身上十二经的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我建议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再喝一点女儿红(不是酒,"用之有道"有介绍),治疗痛经效果更好。

  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

  公孙穴堪称我们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只此一个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们需要去医院吃药打针之苦。平时只要我们对公孙穴多多关注,必定能养足自己的后天之本。

  女儿红配方:红糖50g、姜粉5g、胡椒粉2g,泡温开水喝就可以。主治小腹发凉、全身怕冷、手脚冰凉型的痛经。因为痛经基本上都是寒症,红糖色红养血,味甘甜,姜辛温发散,入脾胃,胡椒粉辛辣祛寒。阳虚偏寒的都可以用它来治疗。这个方子还可以做加减法:有腰酸的加枸杞;脾虚、大便稀的加红枣;行经量多时加乌梅,而加黄酒则可以温经、活血、暖胃。

  8、【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临泣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四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适用人群:湿热体质者;中老年人;喜欢足疗法的朋友。

  主要功效:可治疗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等症。

  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叫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有治疗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之功。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大药,就是足临泣穴。

  足临泣穴往往被历朝历代的医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视这个穴位。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的意思。泣,就是泪。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从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临泣。

  道家认为少阳胆经之气是人的原始祖气,主升发。阳气升发不足,人体的气血就不能正常地供应全身,从而引发很多疾病。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



  我有一个70多岁的老患者,早晨起床后感觉口苦咽干,我给他开了小柴胡汤,并告诉他每天睡觉前点揉足临泣穴三五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复诊时,他告诉我口苦症状基本没有了,而且走路时也感觉轻盈有劲了,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岁。他好奇地问:"您这方子里也没有补药啊?怎么就好了呢?"我说:"方子里是没有补药,但是让您点按那个穴位,是启动了您身体里的大药啊。"说罢两人开心地笑了。有上述症状的老年朋友不妨一试。

  近几年流行足疗,说明足底按摩确实对人体保健效果不错。经过一天的工作,大多会感觉浑身皱巴巴的,做做足底按摩,能够有效地缓解疲劳。但是足疗需要去专业的机构,费时费钱,不是人人都可以作为日常保健之用的。对于没时间做足疗的朋友,我建议睡前不妨点揉一会儿足临泣穴,很快就通体舒泰,一身的疲劳就缓解了。身体有湿的朋友,还能通过点揉此穴起到祛风除湿的效果。因为足临泣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经常点按会比专业的足疗效果还好。

  在学中医的人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天,老师对弟子说:"去采一种不是药的草回来,你就可以毕业啦。"弟子以为不难,沾沾自喜地领命而去。谁知几天后却空手而归,哭着脸对老师说:"看来弟子是不能毕业了。"老师问他:"为什么?"弟子回答说:"我看遍了山上所有的草,但是我没有找到一种不是药的草,所以难复师命。"老师笑了:"你已经学成,可以走了。"

  因为这个学生明白了中医的至理,所以眼中遍山河大地,草木金石皆是药品。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生来就蕴藏着各种大药,善用者用之。

  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的功能。平时点按足临泣穴,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少阳病,体内有热,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颗粒配合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足临泣

定义:

足少阳胆经穴。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足少阳胆经的输穴。

 

  

  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大成》:乳肿痛,足临泣。 《图翼》: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 《金鉴》: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痹证;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配丘墟、解溪、昆仑,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配风池、太阳、外关,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乳根、肩井,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穴。

  足临泣穴 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穴义〗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2)胆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4)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

  〖功能作用〗运化风气,冷降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取穴方法

  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主治疾病

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八脉交会穴

定义: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特定穴。即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宋子华之手,又称“窦氏八穴”,也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它是目前常用临床特定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

  八脉交会穴的主要内容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与阳维脉相

八脉交会穴

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其相通的意义,应当理解作是通过各穴本身所属经脉而通向奇经八脉。后来将这种相通关系说成“交会”,所以称作“八脉交会穴”。八穴始载于《针经指南》,《标幽赋》说的“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即指此八穴的治疗作用而言。

相关歌诀

  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三载有八穴的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

基本分类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 : 合于心、胃、胸

  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从上面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四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四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第三组后溪配申脉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四肢腰背部位的病症,第二组临泣配外关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关节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阳穴,主治部位为头面五官及四肢、关节的病症。同样,第三组穴位也可以与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口腔、五官、运动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谓之“四阳同治”。

  临床运用时,对于“四阴同施,四阳同治”的原则可灵活选穴。如左上配左下,右上配右下,左上配右下,右上配左下,或左右上下共同施针。

  我国古代的医典对八脉交会穴的记录是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归纳法。而“四阴同施”、“四阳同治”则是利用演绎法对配穴组合加以扩大。本篇仅就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针刺取穴的探索思路,这种取穴法是否优于传统的配对取穴法,还有待于做大样本临床对照观察才能印证。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下肢公孙配上肢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上肢列缺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的取穴方法,其实也是根结本标的临床应用。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

 

4个部位要“春捂”


新闻来源:互联网  阅读数:   更新时间:2010-2-9 9:39:28  进入论坛

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

 

  手腕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位置: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

    中医小贴士:

  神门穴的主治病症: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该穴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神门穴保健方法: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

 

  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

  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肾俞穴位置: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中医小贴士:

  肾俞穴的主治病症: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肾俞穴保健方法: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作36次。意守肾俞穴。每天按揉此穴,具有滋阴壮阳、补肾健腰等作用。

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

 

  小腿 有些人在寒冷天气中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中医分析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

  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中医小贴士:

  足临泣穴主治病症: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阳辅穴主治病症: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脚气,瘰疬。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

 

  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

  另外还建议在中脘穴,即肚脐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或艾灸,有助胃肠保暖。

    中医小贴士:

  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神阙穴的保健方法有三。

    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其二是聚气法: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空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

    其三是意守法:放松,盘坐,闭目,去除杂念,意念注于神阑,每次半小时以上,久之则凝神入气穴,穴中真气发生,胎息则慢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