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邻居的女儿磁力:顾彬:不发表就发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24:27

        德国汉学家顾彬在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批评中国当代作家耐不住寂寞。这位自称为中国文学的后卫的德国学者,被媒体塑造成一个德国怪老头的形象,仿佛头上顶着角到处乱撞,其实顾彬是一位非常平和的老学者。




    顾彬60出头,稍显老,他感叹自己实在太累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不久前出版。与他年龄相仿的中国学者,很多已经停止了学术思考和研究,“我觉得现在开始写,正正好。”顾彬的房间里,到处摊着翻开的书,前一天他刚完成了《中国戏曲史》,“写《中国戏曲史》算我倒霉。”

    房间的一角滚着一只皮翘起来的破足球,它是随着顾彬四处游学的“行李”。顾彬指着卿云楼外的足球场说,来复旦的4个星期,下午没事就会和复旦的学生踢球,“我在德国能踢2个小时,现在踢1个小时就要休息,是他们体力不行,不是我不行。”顾彬在足球场上的位置是后卫,球队后卫,赢了没有功劳,输了被球员指指点点,顾彬在国际汉学界也恰恰是这样一个角色。

    被媒体制造出来的这个德国怪老头,头上顶着角到处乱撞。《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发式结束后,上海一位作家说,没想到顾彬是个这么平和的老头。

    顾彬谈中国白话文运动:“作品应该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中文”。

    早报:作为一名德国人,这些年来您对中国当代文学固执地批评着,这个角色让我联想到不少曾经在中国执教的外国足球教练,他们大部分都是失败的。

    顾彬:这个比喻很有趣,我也曾用过足球这个比喻来讲中国当代文学。球员不掌握技术的话,他踢不好球。语言就相当于足球的技术,作家就好比球员,所以,对于一个球员或者作家来说,技术是首要的。作家应该为了文学而写作,作家最为关注的应该是语言而不是读者。他应该通过作品告诉读者,什么才是好的中文。

    早报:作家李锐也曾说过,中国的白话文运动自五四以来尚未完成,也就是说中国的语言至少写作语言还在摸索、变化中。

    顾彬:我赞成这种观点。16世纪初,德国老百姓开始使用一种很怪的德文,文人用的是拉丁文。马丁-路德创造了我们的德文,过了200多年之后,歌德才开始用德文创作,这是第一次德国人用比较好的德文写作。现代德文从诞生到被用来写作经历了200多年,中国白话文运动的过程还需要很长的过程。

    早报:莎士比亚之于英语,歌德之于德语,伟大文学家塑造了一种语言和书写方式,中国的白话文是否也需要这样的伟大人物呢?

    顾彬:好像是这样的。从这个意义上,鲁迅算是最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物的,但他没有成功。有人告诉我,鲁迅的文章离当代人太遥远,当代中国人不再关心鲁迅的作品和他的观点,鲁迅也不能帮助当代人建立他们的语言和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没能完成莎士比亚、歌德式的使命。

    早报:他的作品有些是超越时代的,但他写了太多政治性杂文,杂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时效性的,语言也不够精致。如果在当时,他能多写诗歌和长篇小说,鲁迅对我们的语言的影响可能更深远。

    顾彬:我非常同意您的看法。虽然我不是预言家,但从英国、德国的经验看,白话文的成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想补充的是,我最钟爱的德语作家是托马斯·曼,但我无法用现在的语言标准衡量他,同样我也无法用1949年以前的文学、语言标准评价中国当代文学,我想说的是曼和鲁迅都忠实于语言,他们都不断在丰富着各自的文字,中国现在需要这样的作家。

    早报:这个过程可能有许多探索的方式,比如李锐等作家,他们对语言的探索是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您怎么看?

    顾彬:把中国的传统作为写作的资源和基础,我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恢复用古汉语写作是不可能的。我认为,至少中国的美学还没有落伍,中国传统的一些美学形象、概念、思考方式都能丰富一个作家的写作方式。我创作的时候,也经常使用中国美学的形象和概念。但我很害怕的是,中国作家古典文学的素养不够,据我所知不少中国知名作家的古典文学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我对中国作家的最大希望是,他们懂外语,又有比较好的古典文学基础。我觉得文学不应该为市场服务,当然我说的是严肃文学。严肃文学更应该关注语言而不是讲故事。

    19世纪法国的一位作家曾说,如果您想成为好的作家,您要沉默20年。他的意思是说,写完了,要放在抽屉里,20年后再看看是否还有价值出版。中国作家们写完之后不愿意等,马上就拿到市场上去卖。每个作家应该不断地写,但他也应该把他的作品放在抽屉等一些时间再发表。作家不要急于发表,要不断地写,比如在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格拉斯和瓦尔泽,他们都已经超过80岁了,但他们的创作生涯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

顾彬:不发表就发霉

来源: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2008-10-14 

作者:石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