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晴衣品:中国经济会否硬着陆 王东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36:06
  (2012-02-04 11:46:31)   春节聚会多,是中国的传统,不足为怪;但今年有一点不同,往年朋友聚在一起多是嘘寒问暖,喝酒打牌;而今年大家则大谈特谈经济形势。而且明显的感觉,多数人都担心今年的经济会硬着陆。说实话,本人虽不敢盲目乐观,但也没有那么悲观。这里就来说说我自己的看法,一家之言,对或不对读者尽可悉听尊便。

 

我不认为今年经济会硬着陆,当然不是说经济增速不会降,肯定的,今年经济增长比去年会低一些,但不会低太多,准确地讲不会低过百分之七点五。何以见得?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政府希望今年的经济增长能放慢点,以保持百分之七点五为宜。这是说,如果政府今年想“保八”,“百分之八”也能照保不误。作此判断的理由容我暂不说,卖个关子,还是先回顾一下历史吧。

 

一九九八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史无前例,中国一下子两千万职工下岗。就在这年三月,国务院提出要“保八”,当时很多人认为不靠谱。更有海外研究机构危言耸听,说中国不仅不能保八,而且会破五。不想此言一出,举国皆惊。可结果呢?年底各地汇总起来的数据却超出百分之九。国务院压掉一些水分,最后对外公布百分之七点八。人们还是不信,在记者会上有人问朱总理“七点八”有无水分?朱总理回应,说我们今年的GDP有水分,但去年的GDP也有水分,水分年年有,只要今年不比往年多,七点八就是真实的。答得妙!的确,增长率是当年的GDP除以上年的GDP,分子分母都有水分,约掉后自然就没水分了。

 

无独有偶。就在三年前(二零零八年),美国又发生了次贷危机。远隔太平洋,然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国6.9万家中小企业关门;2000万农民工下岗返乡。为保就业、保民生,零九年初国务院再次提出要“保八”,当年四月,全国工商联召开经济分析会,会上又有学者对“保八”质疑,并用PPT演示大量的数据图表,言之凿凿证明不可能“保八”。而我则在会上表示,担心不能“保八”是杞人忧天。果不其然,那年经济增长是百分之九点七。

 

说实话,我历来不信数量经济派搞的那种“预测”。经济学不是物理化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怎可用数学算得出?当然,不是说经济学不可以推测,但推测需要约束,要依托理论框架。否则,无视约束的“预测”就无异于望天打卦,江湖游戏而已。大前年我说中国能“保八”,也敢说今年不会低过“七点五”, 这不是预测而是推测,此推测是基于对中国体制约束的认识。主要有两点:

 

一是干部体制。当下中国的干部体制,外人不容易明白,而我们自己却清楚。干部提升得有政绩,政绩是什么?对地方官员来讲,政绩有多方面,但看得见而又可作横向比较的还是GDP; 尽管政府高层三令五申不搞GDP崇拜,可地方政府却没人敢掉以轻心。所谓“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干部”,反映的正是这种体制。若体制不变,中央说GDP要保几,地方就一定会保几。从无例外:一九九八年如是;二零零九年也如是。

 

二是投资体制。经济学说,GDP是靠“投资、消费、出口”三架马车拉动的。众所周知,目前欧洲因为主权债务焦头烂额;而美国经济复苏又明显乏力,由此看,今年的出口估计不会太乐观。消费呢?政府有意提振消费,但消费却决定于收入,短期内若老百姓收入无明显提高,消费对GDP的支持也不会有大作为。这样一来,现在能指靠的主要还是投资。有数据显示,中国以往投资对GDP的贡献占50%,出口占40%,而消费仅占10%。

 

于是问题就来了。政府最近明确表态,今年的国债要缩减;同时稳健货币政策要保持不变。倘如此,那么投资从哪里来呢?我的看法,缩减国债并不等于减少投资;而稳健货币政策不变也非绝对不变。道理简单,政府要稳增长,若“七点五”一旦稳不住,央行必调整货币政策。有先例。九八年政府曾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皆从紧,但年中不仅发了一千亿特别国债,还借了一千亿配套贷款;零八年政府也说要防过热、防通胀,可年底前便改弦易辙,推出了 “四万亿”扩需计划,并扩贷5万亿。

 

是的,货币政策会不会变,不好一概而论,央行得见机行事。前年央行说“宽松”政策不变,可不多久(10月底)银行就加息,跟着去年又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四次加息。为何如此?因为出现了通胀,央行不可能墨守成规。同理,虽然央行说今年“稳健”货币政策不变,但若CPI回落而经济继续走低,货币政策怎会不变?可观察到的数据是,去年CPI全年5.4%。7月份最高,为6.5%;然后一路回落,12月份降至4.1%。而GDP呢,增速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按弗里德曼的分析,从货币变动到物价变动大约是12—18个月,那么今年CPI还会往下走。为保就业,我推断二季度定有“宽松”政策出台。

 

回头再说投资。前面我讲缩减国债不等于减少投资,其实这里有个前提,是政府得加大减税。我多次说过,积极财政政策不只是发国债,发国债是积极财政政策,但减税也是积极财政政策。要知道,发国债支持的是政府投资,而减税则是增加企业投资。如若今年国债少发1500亿,而政府再多减税1500亿,此消彼长,投资规模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