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x帆板:教育心理学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5:09:28
博客登錄帳號為:105373@cersp.com
溝通與理解推薦文章 教育篇
教案篇
健康篇
愛情篇
學習篇
娛樂篇
其它
我的作品 我的教育心得
我的讀書筆記
我的教學實踐
我的心情記錄
我的作業作品
團體康樂輔導
其它
友情鏈接 子實的教育世界(許錫良老師)
水邊的伊甸園(育才)
三江源(銳輝)
姚霖:渴望純真(姚霖)
藍靈911的博客(偉紅)
我的大學(書銘)
tigera—805的博客(妙瓊)
教育敘事研究
雙生樹
愛智之旅(鄺紅軍老師)
學校管理園地(閻德明老師)
玫瑰有約(竇桂梅)
余秋雨的BLOG
玉玲瓏的博客
岐江小學教育咖啡
語文,永遠的星空
愛琴海MM
吳雄飛
水淡有茶香
史韻梅香(淑梅)
銳婷
晴晴學堂
群組博主還未參加任何群組! 最近訪問者分散文章博主還未參與分散研修活動! 好友文章存檔2008年7月(6)
2008年06月(1)
2008年05月(8)
2008年04月(5)
2008年02月(4)
2008年01月(7)
2007年12月(29)
2007年11月(30)
2007年10月(20)
2007年09月(3)
2007年08月(3)
2007年01月(3)
2006年12月(14)
博客首頁 我的最新 留言 管理 永不永不說再見 讓我們在一起找尋幸福
您的博客地址為:http://blog.cersp.com/index/1080494.jspx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你「教育的藝術」     2007-11-22 23:16:00, 玲玲, 35696, 0/170, 收藏 , (0)      老師們,讓我們一起用「心理效應」來教育吧!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教你「教育的藝術」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作者:劉儒德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年4月

 

大學期間,我學了幾科心理學,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在我印象中,這些理論書籍都很枯燥無味,而且又沒有實踐的教育經驗,所以更加難以理解。而我最近看的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卻讓我眼前一亮,我如飢似渴地連續看了幾天就看完了,差不多三百頁的書。我覺得,以前我學的心理知識已經不記得具體有哪些理論、觀點了,那不就等於白學了?應該不至於此吧。但總覺得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中得到的收穫更大。如果大學教材都像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那樣通俗易懂就好了。——用真實故事、材料加以詮釋,並輔以具體可行的指導方法,那麼我相信大家都會很喜歡,也能達到真正教育的作用。

我好像把這本書描寫得很神奇厲害。其實它也只不過是一本書而已。在這本書裡,一共介紹了64個心理效應,而作者不僅把這些心理效應的來源闡述得非常清楚,而且還用了很多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加以說明,讓我們在現實中感受這些效應。最重要的是,作者就這些心理效應,在教育、教學、管理中給予了我們很多很好的建議及方法,這些都是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參考、學習,是教育的一份寶貴經驗。

現把這64個心理效應用書中的案案簡單地介紹給大家。

(教學中)

1.         U形記憶——系列位置效應

「張傑!背誦一下上節課學過的課文《匆匆》。」

張傑慢慢騰騰地從座位上站起來。唉!講完了一課就要背誦,煩死了!背誦對他來說真是天大的難事。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樹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有再開的時候……再開……的時候……」

才流利地說了幾句,張傑的舌頭就開始打結了,他緊鎖著眉頭,撓著後腦勺使勁回想著。唉!怎麼又忘了?昨天還會背來著!每次都是這樣,開頭之後就忘記了!

老師皺著眉頭看著他。

「老師!我會最後一句!」突然,張傑興奮起來,接著,他的嘴就像上了膛的機關槍一樣,嘟嘟嘟地噴出「珍珠」一串串: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老師!完了!」最後,他大聲報告說。

看著他滑稽的樣子,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系列位置效應告訴我們,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開關和結尾的部分。

* 老師在課堂的開始和結尾要講重要的內容,處理重要的事情。課堂中會發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但要記住,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佔據最重要的時間。

* 學生要重視一節課的開頭和結尾。上課前準備好相關學習用具,不要讓上課的前10分鐘在找練習本的過程中度過,也不要讓快下課的後10分鐘在想像課後如何玩耍中度過。

* 背誦文章、單詞時變換開始位置。背誦單詞或文章,在正背之後適當的從中間開始背,克服正背時由系列位置效應引起的中間部分記憶率低的問題。

* 每次學習的時間不宜過長。學習時間過長,中間部分就相應增多,學習效率就會下降。

* 合理安排學習材料的順序。同一學習材料學習時間不要過長,前後兩段時間中學習的材料要不一樣,這樣可以避免材料之間的相互干擾。

 

2.短時記憶的容量有多大?——7±2法則

請你讀一遍下面的一行隨機數字:

71863945284

然後合上書,按照原來的順序,儘可能多地默寫出來。

現在再讀一遍下列隨機字母:

HJMROSFLBTW

然後用上述相同的方法來測試自己的記憶。

 

假如你的短時記憶像一般人那樣,你可能回憶出7個數字或字母,至少能回憶出5個,最多回憶出9個,即7±2個。

 

3. 解密過目不忘——專家記憶優勢

大家一定看過那些下棋高手的表演,他們對棋子的位置記憶力超強,甚至能下盲棋、下快棋(10秒走一步)或同時與50個人對弈(在這個棋盤上走完一步,馬上就要迅速地考慮另一盤棋)。他們怎麼能那麼神呢?他們的腦子究竟與我們的有什麼不同呢?心理學的研究,能幫我們解決這個疑問。

 

組塊是秘訣

 

4.虎頭豹尾——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小弟要外出工作,哥哥教導說:「要好好幹!學勤快些,特別是在剛開始時,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即使以後有時偷懶,別人也會想:誰都有想休息的時候啊!最初就給別人一個懶惰的印象,即使以後變得勤快了,人家也會撇著嘴不屑一顧地說:懶蟲一個!還裝什麼裝!」

 

「隨便考上一個學校,該沒什麼問題吧?雖然錄取率那麼低。」

「雖然錄取率那麼低,總能考上一個學校吧?」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伴隨轉折和機遇的到來,在教育中給我們的啟示是:

教育者要儘量避免因首因和近因的影響面而對學生產生偏見,要全面瞭解學生;

在與學生初次接觸時,力爭給學生一個好的第一印象,以便為以後實施有效教育奠定基礎;

在教學中,設置好課堂導入和課堂小結,力圖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注意溝通的藝術。注意安排語句的先後順序,儘可能使它產生積極的近因效應,避免消極的近因效應。

 

5.不要等牆倒塌再來造牆——遺忘曲線

初三(1)班正在召開學習經驗交流會。

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被同學們稱為「小神童「的小雪神采奕奕地走上了講台。

「大家都說我聰明,其實不然,我和大家一樣,我的學習靠的是不斷地複習和練習,沒有學習秘訣,只有熟能生巧。只不過是我的學習方法和大家略不一樣而已。」

她頓了頓,接著說:「就拿英語來說吧,大家每天早晨都會在早讀課上背單詞、課文,學哪一課,就背誦哪一課,但是一下課就把什麼都忘了,考試時還要加班加點,複習以前的全部內容。」

「很多同學都很奇怪,我用來背誦單詞、課文的時間可能比大家都要少,為什麼我能記住所學的內容,並且不容易忘記,考試前也不用費很多精力複習就能取得好成績?」

「其實,我的方法很簡單,只有四個字:及時複習。就拿英語來說吧,在一節課就要結束的時候,我會用幾分鐘的時間大致總結一下本節課的內容,做到基本上理解所講的內容,能記住多少就記住多少。晚上睡覺前我會用大約5—10分鐘的時間背誦當天學過的單詞或課文,第二天早上我會再用5—10分鐘的時間試圖回憶並背誦這些內容。到此,兩個10分鐘並不很長,但我已經完全掌握了所學的新東西。到晨讀的時候我會進一步複習,直到背得滾瓜爛熟。兩三天之後、一星期之後、三星期之後,我都會再一次複習這些內容。同學們可能會很吃驚,複習這麼多次數,該要用多少時間啊!其實,每次複習只需用幾分鐘的時間,學習起來就很輕鬆。就這樣,重複的次數多了,自然就不會忘記了。」

 

總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到及時複習,不要對知識的學習總是從零開始。

 

6.給學生留點「空白」——超限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裡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過了十分鐘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一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裡偷了兩元錢。

 

教師在任何方面都應注意「度」,如果「過度」就會產生「超限效應」,如果「不及」又達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這樣,才能「恰到好處」,才能避免「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超限效應。

當向學生或者孩子講述某個知識、道理以及佈置作業時,在時間以及任務數量上要注意不要超過學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則不僅達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會適得其反。

 

7.邁好眼前的一小步——高原現象

常常有高考生問個不休:

在開始複習階段,我感到學習效率高,收穫大,進步也快。但隨著複習的進一步深入,雖然與原先同樣甚至更努力地學習,卻覺得自己所獲得的知識越來越糊塗,原來記住的概念、定理,在頭腦中也不再清晰。有時一點都學不下去,直走神,一點辦法都沒有。從而使得成績停滯不前,甚至下滑。這是為什麼呢?

 

高原現象並非是極限,並非是不能再進步的代名詞,相反,它就像是黎明前的黑夜,只要突破這一關,我們獲得的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更何況創造性的成果也往往發生在高原期之後,我們就更沒有臨陣脫逃的理由了。

 

8.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維定勢

「小明的爸爸有三個兒子,老大叫大樂,老二叫二樂,那麼老三叫什麼?」

你的答案是什麼呢?三樂、小樂還是小明?

毋庸置疑,正確答案應當是小明,因為問題裡面明明寫著「小明」的爸爸有三個兒子。

 

一次特殊的面試

有家公司準備招聘既懂業務又頭腦靈活、看問題全面的總經理助理一名,人事經理在斟酌挑選後,近30人有幸被通知參加筆試。

試卷上試題是這樣寫的:

 

綜合能力測試題(限時兩分鐘答完),請認真閱讀試卷。

1.在試卷的左上角寫上姓名;

2.寫出三種熱帶植物的名稱;

3.寫出三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4.寫出三座外國歷史文化名城;

……

14.寫出三句常用歇後語;

15.如果閣下看完了題目,請只做第一題。

 

9.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歸因偏差現象

舊時有一位私塾先生,自詡文章高明。他與自己的弟子們一道連續幾屆參加科舉考試,但每次都是弟子們中舉,自己卻名落孫山。一次,主考大人宴請社會紳士名流,會上談及此事。主考大人問他這是什麼道理,他憤憤然吟詩道:「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說罷,揚長而去。

 

在學校中,教師也主要存在兩種歸因偏差。

第一種偏差是教師容易把學生出現的問題歸結於學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師方面的因素。

第二種歸因偏差是教師對優秀生和差生的歸因不一樣。當優秀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績時,教師往往歸結為能力、品質等內部因素;而當差生同樣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績時,卻往往被教師歸結為任務簡單、碰上了運氣等外部因素。相反,當優秀生出現問題時,教師往往歸因於外部因素;而差生出現問題時卻被歸因於內部因素。

歸因偏差危害如此之大,所以作為教師,應當瞭解歸因偏差的原因,在進行歸因時要慎重了再慎重,考慮了再考慮。

 

10.要一個,還是兩個?——沉錨效應

有兩家靠街緊鄰的賣粥小店,生意均很紅火,每天顧客川流不息,然而晚上閉店結算時,左邊小店比右邊小店多出百十元,天天如此,這是何故呢?右邊店的張老闆百思不得其解,為此甚是苦惱,如何提高該店的營業額?

經過瞭解才知道,原來左邊小店每進來一個顧客,服務員都會問:「本店的煎雞蛋外黃裡嫩,味道很好,您是要一個煎蛋還是兩個?」愛吃雞蛋者會要兩個,不愛吃的也會要一個,當然也有不要的,畢竟很少。

而回想自己粥店的情景,她們的說法與左邊店則有些小小的出入:「本店的煎雞蛋外黃裡嫩,味道很好,您要不要嘗一嘗?」結果,有的說要,有的說不要,大概各佔一半。

 

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既需要利用這種沉錨效應,又需要預防沉錨效應。例如上課的時候,如果學生遇到了難題解決不了,需要給個「錨」,也就是與這道難題相關或相類似的,但又稍微容易一些的題,這樣學生就容易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語文教學中好的作文範文,是一個「錨」,可以給學生很多的啟發。但是這也可能會形成思維定式,限制學生的思路,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情況,因此在這時候又需要預防沉錨效應。

要想繞過「沉錨」陷阱,就需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不要一味依賴你的第一想法。在向別人請教前,先自己考慮一下問題,不要被別人的意見左右。集思廣益,尋求不同的意見、方法,以開拓自己的思維,打破原有的條框束縛。

 

11.小步子,大目標——連鎖塑造

有一對恩愛的夫妻,丈夫從不願意做家務事,每天下班後,妻子還要拖著疲憊的身體做飯,她非常苦惱。但是有一天,她受到了啟發,用一個聰明的辦法徹底改變了她的丈夫。一天,上班前她把米洗好,放進電飯煲裡,一切準備就緒,只要插上電源就行了。下班後,她故意晚回家一會兒,打電話對丈夫說:「我現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電源,我們就能及時吃到晚餐了。」丈夫覺得這很簡單,就爽快地答應了。妻子回家後熱烈地擁抱丈夫,誇獎他說,我們能及時吃上這晚餐,全都是因為你的這一偉大舉動——插電源。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妻子把米洗好,但是不放進電飯煲,要求丈夫把米放進電飯煲後插上電源。丈夫覺得這並不比以前麻煩太多,於是回家後還是好好地把飯煮上。慢慢地,妻子留下的工作越來越多,而且妻子每次都會因為丈夫的小小的進步而給予一番誇獎。於是,丈夫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自己對做家務的態度,每天回家做飯就成了他的一種習慣。

 

小濤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每到自習課,他總愛離開座位在教室裡走來走去。老師發現小濤在離開座位之前,一般能在座位上待5分鐘。老師和小濤談了一次,告訴他,如果他能連續5分鐘都待在座位上就可以得到一個小獎品,而且時間要從上課開始,每隔5分鐘他都有機會獲得獎勵。一週以後,老師告訴小濤他做得很好,現在要求不濤必須連續坐在座位上10分鐘才能得到獎勵,但是,這次的獎勵要比以前更多。又過了一週後,老師告訴小濤連續坐在座位上15分鐘才能得到獎勵,而且他會更喜歡這次的獎勵。在這個階段中,小濤表現得很好,在自習的30分鐘內,小濤沒有擅自離開座位一次。

 

連鎖塑造對於教學也有一定的啟示。「跳一跳,摘果子」表達了教學中的最近發展區思想,連鎖塑造為學生學習複雜的、較難的知識提供了實現「跳一跳,摘果子」的方法,那就是分解學習目標,通過設計小的步驟,讓學生「跳一跳」後就能摘到「小果子」,「小果子」積累多了,就實現了大的目標。

有些人可能認為,我們人類的學習能力那麼高,不需要連鎖塑造就能掌握很多新行為、新知識。然而,一個人的習慣行為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不良的習慣行為不會一下子就消除;健康的行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教育中,教師和家長一定要有對孩子進行長期連鎖塑造的觀念,有意識地一步步培養與鞏固孩子的行為習慣。

 

12.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鍋——詹森效應

我的孩子平時考試,成績非常好,但一到大考,成績就下來了,這是什麼原因?有什麼辦法解決?

 

在學校教育中,如何使學生避免詹森效應呢?

第一,摒棄心中的非理性觀念。許多考試焦慮、緊張的學生經常對自己或別人說:「我要重要考試中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證成功。」「如果我在重要的考試中失敗,我就會沒有價值,別人就會看不起我,我會很沒面子。」「如果考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毀了。」這些話縱然能增強他們考好的決心,但也容易引起焦慮,不利於正常水平的發揮。要想避免詹森效應,在平時就應當注意矯正學生這些不正確的想法,使他們養成以平常之心對待考試的良好習慣,減少緊張情緒,更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水平。

第二,加強綜合訓練,提高考試策略。平時小考針對的是部分知識,大考往往著眼於前後知識乃至各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學生需要加強對各種知識的整合理解和靈活應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有效的應對綜合問題的策略。此外,還需要對以往大考表現進行反思,發現問題,尋找對策。

第三,家長保持平常心。對於家長和教師來說,期望過高也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壓力,所以他們應當調整過高的期望。

 

13.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普雷馬克原理

用高頻活動獎勵低頻活動

峰峰已經是初一的學生了,可是在許多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學習不用功、作業總是拖拖拉拉、挑食——愛吃肉不愛吃蔬菜、練小提琴不能持之以恆、作息時間不恰當等等。這些問題令大家非常苦惱,但是媽媽發現峰峰也有自己的愛好,他喜歡玩遊戲、上網、踢球、看動畫片、喝飲料。於是媽媽想出了一個辦法,列出了下面的這個清單,並將它貼到靠峰峰寫字檯的牆上,這樣他就可以時常受到提醒:

首先完成:當天的家庭作業,然後可以:玩遊戲;

首先完成:打掃自己的房間,然後可以:出去踢球;

首先完成:洗自己的襪子,然後可以:看動畫片;

首先完成:吃蔬菜,然後可以:喝飲料;

首先完成:練習20分鐘的小提琴,然後可以:出去玩;

首先完成:早睡早起,然後可以:週末去遊樂場;

首先完成:期中考試取得好成績,然後可以:買電腦;

首先完成:期末考試取得好成績,然後可以:上網。

當然,在旁邊還有一張時間表。

峰峰的表現是:第一週完成得比原來好一些,但也有完不成的情況;第二周比第一週要好……到了期末考試時,就已經做得不錯了。

 

學校、老師和家長們可以利用「普雷馬克原理」教育孩子。具體過程就是:首先觀察學生在有機會選擇時究竟選擇什麼樣的活動,然後按選擇的可能性把這些行為排列出順序。由於人的觀點和信念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這個順序不是永久不變的。更何況任何強化物,如果經常使用,都會導致饜足,使反應的可能性下降。所以教師需定期觀察學生,對他們的喜好進行重新排序,以便更有效地進行強化。要注意在制定行為計劃時,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預先確定在情景中哪個強化物可能最有效。除了觀察,還可以和學生商量,看看他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14.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情境相似性

你看到一個人穿過擁擠的房間,你知道你認識這個人,但卻怎麼也想不起在什麼地方認識的。終於,在經過了一段時間還算禮貌的凝視後,你記起了他(她)是誰——你意識到問題在於這個人完全待錯了環境,幫你遞送郵件的這位女士或者警告過你的這位警察出現在你最好朋友的聚會上幹什麼?

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與此類似的現象,俗話說「觸景生情」、「睹物思人」,在一定的情景下,人能聯想起在這一情景下所發生過的事。故地重遊,不禁聯想起上次同來之人、同遊之事。有詩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山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當信息的提取情境與學習情境相同或相似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情境中的信息提示線索,這些線索幫助我們回憶曾在此環境下發生的事情以及學習的內容。當面臨新的提取情境時,因新情境與原來情境有差異,在我們走進新情境的剎那間,便會啟動與新情境相聯繫的相關經驗,從而達到對新情境的理解,消除陌生感。

 

情境相似性以及生理狀態相似性能給我們的複習以什麼啟示呢?我們不妨考慮分別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緒和生理狀態下進行複習,以求回憶時(如考試)的情境與情緒、生理狀態和複習時相似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回憶時的情境與狀態你是無法預料的。假如你在晴天、陰天、下雨天都複習過,在每個教室、圖書館、實驗室都複習過,在清醒、乏困、感冒、緊張狀態下都複習過,那麼,就能保證考試時的情境和狀態與複習時的情境和狀態相似的概率大一些。例如,剛好考前由於緊張複習,幾天未睡好覺,暈暈乎乎的,又連下幾天雨,好幾個監考員走來走去,令你緊張不安,儘管如此,這時你仍能獲得一定的相似性。

此外,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在考試時,當你無論如何也想不起來所學習過的某個內容時,你便挖空心思地回憶你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學習的這個內容?老師當時講這個內容時穿了什麼衣服、他(她)是把內容寫在了黑板的左上角還是右上角?甚至你也會回憶這個內容出現在書上的哪一頁,是在這一頁的上方還是下方?正在你冥思苦想時,突然眼前一亮!穿著這件淺藍色上衣的老師不正在講台上站著嗎?於是你彷彿回到了當時老師講課時的情形,老師的每一個表情、動作,甚至眼神都是那樣的清晰!於是你終於想起了老師所講的內容!也許當時你並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你還在納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就是神奇的情境作用,以後你會利用了吧!

 

15.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頭腦風暴效應

有一家公司面臨這樣一個嚴重的問題:嚴冬季節,美國北方密密麻麻的電線網絡上積滿了冰雪,以致壓斷線路,造成事故。依照事先定好的討論規則,有人提出設計電動清雪機,有的提出用電流或者振盪術除雪,而有人卻提出可否用直升機帶上幾把大掃帚去掃雪,這一方案乍一聽令人失笑,但有一位工程師卻受到啟迪,想出了用直升機螺旋槳攪起的風掃雪的點子。後經論證,這恰恰是簡單、高效、成本低廉的最佳辦法,於是久懸的難題迎刃而解。

 

臭皮匠協定

不許評價!——要到頭腦風暴會議結束時才對觀點進行評判

異想天開!——說出想到的任何主意

越多越好!——重數量而非質量

見解無專利!——鼓勵綜合數種見解或在他人見解上進行發揮

 

頭腦風暴效應在群體的氛圍下,一般是10—12個人中能產生最大的能量。教學中的許多活動都非常適合進行這樣的活動:班級討論會,進行探究學習,合作作文等等。只要把握住「協議先定、評價後行」的原則,好點子就能在每個人的頭腦中颳起風暴。這種非評價、發散性的思維也同樣適用於個人,只要你願意,按照上面的規則,現在就可以嘗試七下頭腦風暴帶給你的奇妙體驗!

 

16.我學故我優——學習對大腦的可塑性

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以及使之成長的具體條件,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把他們隨意地培養成各類行家——醫生、律師、藝術家、機械師,甚至乞丐和盜賊,不管他們父輩的才華、嗜好、秉性、能力、職業和種族有何差異。

                                          ——華生

 

根據長期的觀察和研究,心理學家指出了一些心理現象的關鍵期:

感覺關鍵期:出生到5歲,這時,兒童不僅能有選擇地注意周圍的環境,而且開始建立並完善各種感覺功能;

秩序關鍵期:1歲至4歲,這時,兒童能夠理解事物的時間和空間關係並對物體進行分類;

細節關鍵期:1歲至2歲,這時,兒童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事物的細枝末節上;

行走關鍵期:1歲左右,這時,似乎有一種不可抗拒的衝動驅使幼兒去行走;

語言關鍵期:出生後8個星期到8歲,這時,兒童對人的聲音產生興趣,然後對詞產生興趣,最後才對語言產生興趣,並逐漸掌握複雜的人類語言。

 

我學故我優,能力雖然生來有高低之分,但能力並非一成不變。所以,任何時候學習都不晚。有這麼一則故事:國外某大學一群即將畢業的工程系大學生們滿懷信心地走進考場,參加他們自認為十分簡單的一場考試。然而3小時後,他們當中仍然沒有一個人能回答試卷上的任何一個問題。最後,還是他們的教授打破了考場的寂靜,他說:「這正是我預期的,我只是要加深你們的印象,即使你們已完成4年工程教育,但仍然有許多有關工程的問題你們不懂;要記住,雖然你們是大學畢業生,但你們的教育才開始。」是啊,他們的教育才剛剛開始,活到老,學到老,我們要把學習當成一項終生的事業。當有一天世界上還只剩下一個東西在轉動,那不是地球,而是我們的大腦。

 

17.你聽到了你要聽的——雞尾酒會效應

當人們處在雞尾酒會上時,情形總是這樣:觥籌交錯,人聲嘈雜。但是如果你正專注於和一個富有魅力的小姐交談,即使周圍噪聲很大,但你耳中仍然能聽得到對方的輕言細語,周圍的各種噪聲都覺察不到。這種情況下,你對周圍人談些什麼是聽不清的。但假如哪個角落突然傳來你的名字,你馬上就會警覺起來。有時候,你還能聽到某個熟人似乎也來到酒會了,不由自主會朝那個方向看一下。呵呵,你的耳朵似乎能夠過濾聲音啊!

 

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課要注意生動性、直觀性、語調的抑揚頓挫和身體語言的豐富,如此才能長時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注意對象,不讓自己成為學生交頭接耳的注意背景。還可採取個別提問的方法,使自己成為學生的直接交流對象。此外,教師瞭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熟悉與他們有關的事物,比如當前流行於學生們中間的歌曲、衣飾、娛樂,就能很快成為學生的朋友,成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人,而不是凌駕於他們之上的權威符號,就能變成學生過濾不掉的聲源。

如果你當過教師,在進入一個新班級後,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拿到班級名單,並盡快對號入座地認識班上每位同學,這是融入班級最關鍵的第一把火。每個人的名字都是自己最熟悉最親切的一個符號,學生往往會因為教師很快認識自己而心存感激!

熟人的聲音之所以能被聽到,是因為熟悉的信息激活了記憶中現有的相應模塊。也就是說先前經驗的豐富性影響了聽話者的注意力。所以,教師要利用好與學生本身有關、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因勢利導。

 

18.情令智昏——情緒判斷優先

奶奶對小孫孫說:「你再不聽話,狼外婆就來了。」

母親對小兒子說:「你要再吃糖,牙齒就會壞掉,拔牙可疼了。」

環境保護者對大家說:「如果再亂伐樹木,綠地將變成沙漠,連喝水都困難。」

通常,在聽了這些話之後,小孫孫會不再調皮,小兒子不再吃那麼多糖,人們也開始關注環境保護。原因就是這些話喚起了他們的恐懼,從而引起了態度和行為的改變。

 

情感投資

喬伊·吉拉德是美國汽車推銷大王,他認為在推銷中重要的是「要給顧客放一點感情債」。他的辦公室通常放著各種牌子的煙,當顧客來到他的辦公室忘記帶煙又想抽一支時,他不會讓顧客跑到車上去拿,而是問:「你抽什麼牌子的香煙?」聽到答案後,就拿出來遞給他。這就是主動放債,一筆小債,一筆感情債。一般顧客會感謝他,從而建立友好的洽商氣氛。有時,來訪的顧客會帶來孩子。這時,推銷大王就拿出專門為孩子們準備的漂亮氣球和味道不錯的棒棒棒糖。他還為顧客的家裡人每人準備好了一個精緻的胸章,上面寫著:「我愛你。」他知道,顧客會喜歡這些精心準備的小禮物,也會記住他的這一片心意。

 

相類似的,在學校裡我們也應當重視情緒和情感的這一重要作用。例如,如果某一學生和同學之間的交往不盡人意,就會非常難過、孤獨,不願意去上學。如果老師的激勵措施不公平也會影響到學生的情緒,從而影響到他們學習動機的強弱。如果在正式講課前,老師講些與所學內容有關的有趣話題,就會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從而激發學習動機。

 

「恐懼喚起」可提高勸說的功效,但太強的恐懼也可能使效果適得其反。因為太強的恐懼會引起被勸說者的防禦機制,他們甚至還會拒絕相信這種危險。

 

再者,就是在處理學生特別是初中生之間的衝突時,應當等彼此之間的情緒穩定下來或者引導其用正確的方法發洩完之後再進行解決,否則容易弄巧成拙,甚至會導致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正面衝突。因為一般情況下情緒是優先於理性思維的,應當先讓情緒說話。

 

19.一時遭蛇咬,十年怕井繩——厭惡實驗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華生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前,可憐的只有11個月大的小阿爾伯特很願意同一隻白鼠玩耍並敢用手撫摸它。實驗開始後,每當他用手撫摸白鼠時,實驗者就在背後用鐵錘猛擊鐵板使其發出較大的聲響。沒多久,他就形成了對白鼠的恐懼,一看到白鼠就露出害怕的表情。繼而,這種恐懼反應又泛化到別的東西身上,如白兔、帶絨毛的玩具、毛皮大衣。可以想像,這個可憐的小人兒長大以後,儘管知道這些毛絨線的東西並沒有什麼好怕的,也會莫名其妙地厭惡、排斥。

 

華生的學生瓊斯曾做了一個經典的治療實驗。34個月大的小男孩彼得患有恐懼症,害怕有毛的物體,尤其害怕兔子。治療中,瓊斯先給彼得一些他喜歡吃的食物,然後把一隻關在籠子裡的兔子逐漸移近正在津津有味地吃東西的小彼得。如果移近的兔子使小彼得表現出不安,就把籠子移遠一點兒,等他平靜下來再做進一步的嘗試。其目的就是要在愉快刺激(好吃的食物)與所害怕的兔子之間建立一種聯繫,從而減弱或消除恐懼反應。瓊斯的治療實驗成功了。彼得不僅對關在籠子裡的兔子不恐懼了,就是兔子從籠子裡出來也不在乎了,最後,甚至變得很願意與兔子一起玩耍了。

 

研究者還發現,能通過形成厭惡的方法避免某些我們不希望出現的行為。約翰·加西亞和他的同事就利用這種方法成功阻止美洲小狼吃綿羊,他們把用羊皮包裹的有毒羊肉漢堡放到羊圈四周,吃到這些羊肉漢堡的狼都生了病,出現嘔吐,並立即對羊肉產生了厭惡。後來,它們一看到綿羊就噁心,躲得遠遠的,再也不攻擊綿羊了。

 

形成厭惡也不用一定與嘔吐等不良的生理反應相聯繫。一位心理學家就利用了鏡子進行厭惡治療,也解決了大問題。當時紐約的一棟摩天大樓的電梯按鈕總是壞得很快。人們雖看見電梯按鈕已經亮了,還是要再按一下才安心,好像別人按的都不算,非得自己的「魔術指」按一下,電梯才會來。老闆在電梯旁貼很多告示,都沒有效,最後一位心理學家在電梯門上裝了一面大鏡子,輕易解決了問題。只要人們一站到鏡子前,原先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鏡子前都成了紳士、淑女,耐心等待電梯。真的是鏡子的功勞嗎?心理學家笑笑說:「因為誰都希望呈現在別人面前的是一個美好的形象,很少有人會故意地做出某些惡形惡狀。他們出現這種惡形惡狀,只是苦於不自知而已。」這就是鏡子的妙用。

照照鏡子,看看自己,這實在是個很好的教育方法。這個方法也可以拿來用於家庭教育。當孩子蠻不講理髮脾氣時,你可以在事後把他們的行為模仿給他們看,把他們當時說的話再說給他們聽,當孩子知道自己當時的形象後,他們的良知就可能促使他們去改正。

厭惡實驗雖然只是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它產生的效應卻遠遠超越了實驗本身。特別是在教育中,學生們許多行為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道理,對積極的行為給予鼓勵,對消極的行為給予厭惡的懲罰,就能很好地塑造學生的行為。

 

 

20.弄假成真的謊言——認知失調

著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實驗中,先讓兩組人從事重複乏味的任務1小時,然後讓他們告訴別人任務是有趣的。這兩組人的惟一差別是,第一組的人得到1元錢的報酬,第二組人得到20元的報酬。最後問這兩組人對任務的真實感受。結果發現,第一組報告說任務有趣、有意義,第二組則報告說任務乏味無意義。

 

戰爭中歷來講究心理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空城計」正是利用了認知失調這種心理效應。三國時期,諸葛亮失街亭後,司馬懿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但司馬懿來到城下卻看見諸葛亮坐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城門大開,裡外有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吩咐全軍撤退。他二兒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來犯的敵人以為攻擊對象會嚴陣以待,至少會格外警惕。這是他們舊有的經驗和慣常的思維邏輯。但是他們看到的事實卻完全是另外的樣子。這與他們邏輯和先前經驗是完全相違背的,於是,認知不協調就產生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心理壓力會驟然增加,為瞭解決他們心中的這種壓力和不斷增加的疑惑與恐懼,他們選擇了與舊有觀念和行為完全相反的舉措——退兵。

 

解決認知不協調有三種途徑。

第一,改變行為,使行為符合想法。如有些班主任指認一些調皮搗蛋或愛講話的學生當紀律委員,就是讓他們有角色意識,在想法上覺得自己有必要帶頭遵守紀律,為了避免行為與角色認知的不協調,這些孩子就會改變自己過去不遵守紀律的做法。

第二,改變想法,使其符合行為。一個學生認為自己比別人都笨,而期終考試時一門功課考了全班第一,他就會改變對自己原先的消極評價,認知到自己還不差,這樣認知達到協調,學習動機無疑會得到極大提高。

第三,引進新的想法,改變不協調的狀況。一個學生認為自己比誰都聰明,而期末考試時有好幾門功課都不及格,他就會改變自己原先的想法,發現自己只是個在班上表現平平的學生。如果他不承認這一點,他就會努力去尋找理由,如「太貪玩,沒用心」,從而為了改變糟糕的表現而變得努力。

教育要講究策略,聰明的老師們不妨讓學生打破舊有的不良協調,產生認知失調,然後通過調整失調,使其達成新的良好的認知協調。

 

21.為何工作?——德西效應

在一座宿舍樓下放著一輛廢棄的卡車,夏季的中午,一群孩子老是在車上蹦蹦跳跳,鬧得家家心煩意亂,無法休息。居委會大媽責罵、轟趕全沒有用,孩子們反而越轟越蹦得起勁。大家拿他們實在沒有法子。

住在該區的王老師主動請纓,願意盡力將這件事處理好,但有一個條件:這幾天不得干預自己的行動,並請大媽做好附近居民的工作,暫時忍耐幾天。

王老師召集這些孩子宣佈:「今天起每天組織你們比賽,誰蹦得最高誰得獎,今天的獎品是這個!」王老師高高揚起一把漂亮的玩具手槍,孩子們歡呼雀躍,競相蹦跳,累得筋疲力盡,其中一人得獎。第二天王老師宣佈:「今日的獎品是兩塊巧克力!」孩子們看到獎品檔次降低很多,興趣銳減,牢騷也有了,但他們還是繼續參加蹦跳比賽。第三天王老師說:「今天的獎品是一包花生米。」孩子們一聽,牢騷大發,紛紛抱怨:「不蹦了!不蹦了!累得要死,真沒勁!不如回家看電視。」

宿舍又恢復了安靜。

 

家長們都喜歡用各種各樣的物質獎勵來激發孩子們不斷「奮發圖強」。可是「有錢能使鬼推磨」真的是無需檢驗的真理嗎?

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項專門的心理實驗給這所謂的真理以致命的一擊。

他讓一些學生解答妙趣橫生的智力難題。開始,對所有學生都不獎勵。接著把他們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學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難題就給予一定的獎勵;另一組學生不給任何獎勵。然後在兩組學生的休息或自由活動時間裡,實驗者觀察發現:儘管獎勵組學生在有獎勵時解題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動時卻只有少數人在繼續自覺地解答;無獎勵組的學生卻有更多的人熱衷於尚未解出的智力難題。總的來說,獎勵組的學生對解答難題的興趣減少,而無獎勵刺激的學生對解答難題的興趣比有獎勵刺激的學生更濃厚。從結果可以看到,進行一項愉快活動,如果同時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也就是說當外加報酬和內感報酬兼得的時候,人的工作慾望不僅不會增加,有時反而降低,甚至變成二者之差。這種外加報酬抵消內感報酬的現象,稱之為德西效應。

獎勵的給予實際上蘊含著深刻的學問。教師在獎勵和表揚學生時,應該運用「獎勵內部動機為主」原理,使學生更關注自己的成長,引導他們朝自我成長的方向發展,而不要引導他們僅僅去謀取一些物質上的「蠅頭小利」。

 

(教育中)

22.布媽媽的啟示——依戀心理

越來越多的父母在抱怨說,自己整天在公司沒日沒夜地工作,目的就是希望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環境,這樣就能送孩子上更好的學校,給孩子買更多的資料,準備更先進的電腦。父母們含辛茹苦,似乎有充足的理由證明自己做得有多麼稱職。可為什麼孩子就是不領情,覺得父母根本不關心他們,不在意他們,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父母們,反思一下吧。你到底給了孩子什麼?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肯定的微笑、一次善意的提醒、一份無條件的理解,還是一個自動洗衣機、一個自動售貨機、一個自動提款機?就像小猴子不喜歡只能提供食物的「金屬媽媽」一樣,孩子也會回應你說:爸爸、媽媽,想說愛你不容易。

這不僅對孩子的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或者任何的教育工作者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以及一直流傳的將老師比作慈母的比喻——教師,很多情況下或多或少在學生的心中其實也扮演著類似於父母的角色。那麼,老師們,你們是否也是只關心學生的學業,而對學生的其他的情感上的各種需要置之不理呢?

對學生的普遍調查發現,他們最缺乏愛和自尊的需要的滿足。有的孩子為了得到老師的關注,甚至不惜故意違反紀律,使得老師能夠注意到他。而有些孩子報告說他最喜歡某某老師,是因為他每次回答完問題,老師都會輕輕地拍拍學生的肩膀,這讓他覺得自己非常地幸福。難以想像吧,輕輕地拍拍學生的肩膀,這不過是舉手之勞,給學生帶來的心理觸動會是這麼大!

所以不論是為人母者,還是為人師者,請你們不要再吝嗇自己所能給予孩子的那舉手投足的溫暖,也許就是那點點點滴滴改變著孩子的一生。

 

23.頂著光環行走的人——暈輪效應

有這樣一則笑話。有一天,一個老師上課,發現兩個學生在睡覺,他們都把書鋪在自己的面前,結果老師把其中的一個差生叫起來批評說:「你看看人家(指著另一個睡覺的學生,平時成績很優秀),人家睡覺還看書呢,你倒好,一看書就睡覺。」

其實,很多教師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這一心理效應的影響,產生對學生認識上的偏差。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就會被認為是一個智力很高、聰明、熱情、靈活、有創造性的學生;而如果學生在某一方面表現不好,如成績不好或頑皮搗蛋,那麼往往就會被教師認為什麼都不行,一無是處。這種事情並不少見。比如說,老師往往讓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來擔當體育委員或者文藝委員等等,實際上,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並不一定文體方面也優秀。

為了防止暈輪效應帶來的不良後果,教師應實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學生的信息,切忌一葉障目。僅憑對學生的點滴瞭解而對學生作出的評價,往往與學生的實際不相符。只有全面瞭解學生的心理行為特點,才能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避免因對學生的不公平的評價而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同時教師應樹立學生發展的整體觀念。不管學生成績好壞,聰明或愚笨,聽話或頑皮,都是可愛的,都要教育他們進步,低分並不意味著低能。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承認既沒有十全十美的學生,也沒有一無是處的學生,學生是由性別、相貌、個性、品行、能力、素質等多方面構成的一個整體,他們在某一方面也許是差的,在另一方面卻可能是突出的、優秀的,即好學生也有不足之處,壞學生也有閃光點。教師不可能喜歡學生的一切,但必須承認學生是有價值的人。

教師也應該重視教師本身的積極光環對教育的有利影響。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很多時間是在學校裡,與老師接觸的較多,他們會有意無意地模仿教師的行為。愛屋及烏,如果教師在學生心中有一個好的形象,即有一個積極的光環,學生就樂意接近老師、信任老師,則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不足的完美——仰八腳效應

 

25.感人者莫乎情——南風效應

 

26.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成就動機

 

27.教育無小事——蝴蝶效應

 

28.催眠師的魔具——暗示效應

 

29.山裡的水真甜——安慰劑效應

 

30.真實的謊言——羅森塔爾效應

 

31.響雷之後必有雨——預期效應

 

32.轉態之間——知覺中的圖形——背景現象

 

33.3+1不等於5-1——心理加減法

 

34.天下英才未必個個是狀元——第十名現象

 

35.抽刀斷水水更流——禁果效應

 

36.帶著鐐銬亦能舞——強迫性行為

 

37.給學生一件有價值的「睡袍」——配套效應

 

38.獎勵的藝術——扇貝效應

 

39.腳踏兩條船的感覺——手錶定理

 

40.解讀算命先生的天書——巴納效應

 

41.絕望的體驗——習得性無助

 

42.不妨來點阿Q精神——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

 

43.晴雨在我心——情緒ABC理論

 

44.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齊氏效應

 

45.為了明天更美好——延遲滿足

 

(管理中)

46.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有餘——馬太效應

 

47.你喜歡他,他就喜歡你——互悅機制

 

48.自己人,什麼都好說——自己人效應

 

49.人際之間的蹺蹺板——互惠原則

 

50.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51.美麗的玫瑰花——霍桑效應

 

52.美味的肉湯——登門檻效應

 

53.拆掉屋頂還是打開天窗——留面子效應

 

54.課堂管理中的潛規則——80—15—5法則

 

55.想吃活魚怎麼辦?——鯰魚效應

 

56.心中的偶像——名人效應

 

57.最後通牒是不是拖沓者的剋星?——最後通牒效應

 

58.無孔不入的「偏見」——決策中的非理性

 

59.為什麼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邊際遞減效應

 

60.三人成虎——從眾心理

 

61.是皮匠還是和尚?——社會助長和社會干擾

 

62.淹沒的責任——群體去個性化

 

63.群體倍乘器——群體極化現象

 

64.囚徒的兩難選擇——博弈效應

 

(未完待續)

 

附:

¤ 大夏書系·教師專業發展

 1.《教師如何做研究》                  鄭金洲  著

 2.《今天怎樣做教師——點評100個教育案例(中學)》王曉春  著

 3.《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點評100個教育案例(小學)》王曉春  著

4.《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30位優秀教師的案例》張萬祥 萬瑋 主編

 

¤ 大夏書系·教育隨筆(第一輯)

 1.《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            鄭傑  著

 2.《不跪著教書》                      吳非  著

 3.《教育實話》                        陳桂生  著

 4.《教育所思》                        李鎮西  著

 5.《守望教育》                        劉鐵芳  著

 6.《教育碎思》                        鄭金洲  著

 7.《師道實話》                        陳桂生  著

 8.《教育的十字路口》                  張文質  著

 

¤ 大夏書系·教育隨筆(第二輯)

1.《堅守講台》                        商友敬  著

2.《玫瑰與教育》                      竇桂梅  著

3.《我的教育苦旅》                 高萬祥  著

4.《做一個書生校長》                  程紅兵  著

5.《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了》      薛瑞萍  著

 

¤ 大夏書系·教育藝術

1.《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劉儒德  等著

 


日誌評論 沒有找到評論! 發表評論 請稍候,評論提交中...
姓     名: * 請輸入您的姓名! 姓名的長度不能超過100個漢字! 個人主頁: 個人主頁的長度不能超過500個字符! 標     題: * 請輸入評論標題! 評論標題的長度不能超過100個漢字! 內     容: 請輸入評論內容! 驗 證 碼: 7797 看不清,換一張 請輸入驗證碼! 驗證碼錯誤!   驗證碼是為了防止惡意廣告信息的發布,如果給您帶來了操作上的麻煩,請您諒解,謝謝! 驗證碼不區分大小寫。
71 篇文章 |110 條評論 |10 條留言 |50,868 點擊數 Copyright (c) 駱鳳玲.
注意:中國教育資源服務平台對於博客中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