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应答游戏:大痴法师《数息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27:04

                數息觀

               大痴法師

 

    很高興今天能和在座的各位一起禪坐。禪坐,這是一件極為殊勝的因緣。首先祝願大家,在這七天的夏令營期間能夠獲得殊勝的禪定覺受。
    今天晚上咱們講的主題是數息觀。
    數息觀,在印度話是安那般那,這是一個古老的法門。在佛教裡面,將數息觀和不淨觀合稱為二甘露門,這兩個甘露之門可以讓我們獲得禪定,同時,如法的思維可以獲得無漏的智慧,所以稱為甘露門。它也是我們漢傳佛教修行人修定的基本法門。
    在東漢時期,安世高法師把講解數息觀的經文翻譯過來,經的名字叫做《安般守意經》。到了三國時期,那時的高僧康僧會,曾經給這一部經寫了一篇序。
    他在序上講到,修安般守意從一數到十,然後再回來,重複一、二、三……,一直數到十,要唸唸分明,息息清楚。每一個出入息都很清楚,週而復始,不相錯亂,就這樣數下去,久久忘緣,即可入定。
    《安般守意經》對數息的方法介紹的很清楚,如果要是得定的話,小定能定三天,大定能定七天,定的狀態能達到三到七天,這就是修定。得定以後,如果能自在地入、住、出、定,這些可以自在的話,那就算修成了。
    我們人的心念活動很快,一剎那間可以有九百六十個念頭浮起,算起來一天就有十三億個念頭,這些都是雜念。雜念多,我們定心就定不下來,通過修數息觀可以把這些雜念沉靜下去,才可以入定。
    心不散亂,才能定止,這樣既可以祛病延年,也可以發起五種神通,又可以深入的觀察次第、十二因緣、諸法實相,這樣就能夠發起無漏的智慧,能夠超凡入聖,成佛做祖。
    我們今天晚上就修這個法。
    首先開始調身、調息、調心,這三條是一致的。
    我們先調身。先端身正坐,正坐就是半跏趺或雙跏趺坐。如果是半跏趺坐,把左腳放到右腳上,拉近身體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要用雙跏趺坐的話呢,也可以,如果你的單跏趺,可以盤半個小時的話呢,你可以上雙跏趺。在單跏趺的基礎上把右腿從下面拉上來。接著就是正手,就是左手放在右手上重疊起來,放在小腹之前。
    次正頭。平面正坐,頭要不偏、不斜、不低、不昂。不要太昂,也不要太低。然後閉口,唇齒相拄,舌向上顎。接著就是閉眼睛。眼睛微微閉上。有的人喜歡半睜半閉也行。這樣就是調身。保持身體的不寬不急。
    接著就是調息。息有四相:風、喘、氣、息。什麼是風相呢?就是坐的時候,鼻中氣息出入覺得有聲音。這就是風相,這是不調的,這個是不正確的。喘相,就是在坐的時候,息雖然沒有聲音,但是它被節制了、不暢快,叫做喘相。第三種情況就是氣相。氣相,在坐的時候,這個息雖然沒有聲音,而且出入也不節制,但是不夠細。
    風、喘、氣這三種情況都是不調相。第四種,息相,是調相。什麼是息相呢?呼吸既沒有聲音,而且很通暢,不節制,而且很細、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這個情況就是息相。
    在數息時達到息調相才能入定,守息則定。前面的不調相時,你要是呼吸聲音很大,那麼數息時會「觀風則散」,你的心則定不下來;「觀喘則結」,「觀氣則勞」,這個氣要是很粗的話,還不能觀,只能數。到了這個息相現前的時候才能夠守息,守息就能得定。
    我先把調息的這四種情況給大家講了一遍。現在身調好了,怎麼去調息呢?熱氣起心,當我們的心很細的時候,這個息也就細了。息調好後,眾犯不生,息心亦定。
    調的方法有三種:一個是安心,就是將你的注意力先放在肚臍下面二指,在腹部的中間,就是肚臍稍微下一點,先把心安在這個地方。接著全身放鬆,放寬胸心,然後觀想,氣息遍入毛孔,出入無障。
    這三種情況做好後,你不要著急,氣息自然慢慢地就調勻了,你的呼吸就很自然了。
    這個呼吸一定是很自然的,不要去控制呼吸,調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丹田的部位,把身體放鬆,全身心放鬆;當然也不能太鬆,太鬆容易瞌睡。
    身體不能垮下來,要自然挺起,然後觀想氣從遍身的毛孔出入無障,你的呼吸就像毛孔在呼吸一樣,只是「就像」,這是「像這樣」,這是你的「觀想」。這樣你的心就會漸漸細下來,這就是調息。
    調身和調息、調心是一致的,在講話中稍微有一點次第,但其實是一致的,是同時的。我們調心時,這個心要寬急得所,不要太放鬆,心要是太放鬆的話,容易昏沉。如果心的念力太精進的話,容易緊張。心既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太鬆懈、不要太懈怠。心要不寬不急,這是心調相。
    這樣,就把調身、調息講完了。
    我講到這裡你就基本調好了。就按剛才的辦法開始數,從一數到十,返過來再數,週而復始。心粗的人數息,很快就能做,只要能夠守住就行。
    有的人數到三、數到五就雜亂,那又返回來,很多人數不到十就返回來了。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心太浮。也有的人,曾經修過定,一守就能守住。
    如果從一數到十不會跑的人,你這樣數上十來次之後都不跑,這樣你可以觀息就行,不用數,看著它就行,這樣心就細了。
    好,我們現在就正式地坐半個小時,下面就止靜。半個小時以後開靜。
    (止靜)
    (開靜)
    我這裡先把出定的方法講一下,別著急,以後不允許這樣子一開靜馬上就下座。當然今天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沒定住,是不要緊的。一旦定下來,太倉促出定的話,容易出問題。
    放在丹田部位,把所有身上的冷熱麻脹、大小輕重等種種禪定過程中的感受都收回來,或者觀想從毛孔放出去也可以。這樣身體內部細的氣氛就會收聚,或者散出,都沒關係。
    然後再徐徐地、慢慢搖動身體,漸漸適應出定的環境。然後搓手,把兩個手心搓熱浴面,然後再徐徐睜目。看看周圍,瞭解我現在在哪,回到當下。
    下座的方法也作為一個系統的一部分介紹給大家。今天數息觀要作一堂課講的話,它是一個系列。
    首先講修禪基本要求的資糧,其次講修禪的外方便,然後才能進入到內方便開始修了,其次講下座出定的辦法,再講下座以後保任的方法。這才是一個系統講授。
    禪修的資糧有五條:
    一、廣行佈施。廣行佈施能夠積聚你的福報,有了福報你才能修,不然你每天忙於生活沒時間修。
    二、嚴持淨戒。如果你持戒不清淨,或者你不持戒、沒受戒,往往為這些惡孽和障緣障礙我們修行,沒法修定。所以要持戒清淨。
    三、恭敬三寶。有三寶的庇護才能排除很多空見的障緣。
    四、孝敬父母。你有了孝敬父母、敬順師長的德行,人、天、非人等才會不干擾你。
    五、讀誦聽學。你應該懂得修禪定很多的知識。
    這是我們修禪要有的五種資糧。
    藕益大師講到禪修的外方便:具五緣,訶五欲,息五蓋,調五事,修五法。
    這是一個系統。具五緣,是哪五個因緣呢?
    一、持戒清淨。有的人違犯戒律,犯之後懺悔清淨才行,否則不能修。
    二、衣食俱足,和前面講的有點相似。衣食要具足,你才有這個條件去修。
    三、要得閒居靜處,不受雜事干擾。
    四、息諸緣務,即把平常所作事情放下來、處理好。
    五、近善知識。
    具五緣和剛才講的五種資糧基本上是一類的。
    訶五欲。因為修禪人貪慾太重也不能修。
    他講到的五欲有:
    一、色慾,指眼睛看到的美色。
    二、聲欲,耳朵聽到的美妙之聲,這兩者都會生起攀緣之心。
    三、香欲,聞到的香味。

    四、味欲,就是口味,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等等,這叫味欲。
    五、觸欲,這個主要指的是男女身體的輕柔細滑這類的感觸。
    這五種慾望,要訶斥它、遠離它。
    藕益大師講到的第三個是棄五蓋,摒棄五種濃垢、障礙、妨礙我們清淨心的五種障礙,我們要去除掉。
    第一個,棄貪慾,這指的是男女的貪慾,慾火燒身啊,身體都能燒掉,何況你的善法呢,都被燒掉了。所以要遠離,棄捨貪慾。
    第二個,棄捨嗔恚,嗔恚是不善的根本、法樂的冤敵,要有嗔恚的話,禪定修不起來的。
    第三個,棄睡眠。睡眠太多,昏沉心暗,這可不行。
    第四個,棄掉悔。掉就是散亂的意思,悔就是憂惱覆心。你的心很散亂,就沒法修定,另外也不能心中有憂惱,憂惱覆蓋著你的心,這就是悔,悔心如劍,這樣子也不能修行得定的。
    第五個,棄疑蓋,棄疑惑,疑自,疑師,疑法,這都是疑惑,它都是覆蓋我們心的障礙,不能得定。
    藕益大師講的第四類就是調五事。
    第一個調飲食。飲食不能過飢,不能過飽,過飽的話身體內感到很脹,氣流不暢。太飢的話也不行,身體虛弱、心懸,也不能修行得定。調飲食要以身安為主。
    第二個調睡眠。睡眠不能太多,太多昏沉。太少呢,神虛。這都不能修,要適當。要保持神智清白,心念明淨。三調身。四調息。五調心。
    這五調就是「調五事」。你把這五事調好以後,這才能夠上座。
    藕益大師也講到「行五法」,這就是修禪的人,不是今天在座上修修就罷了,而是每天要修。上座要修,下座也要修,要行五法。
    五法中,第一個是要有自願得禪定的慾望,要有這種心態。第二個要精進,你有得禪定的慾望,還要發起精進心,不能只修一座就不修了。拿出七天時間來,甚至一七、二七、三七,三七二十一,乃至七七四十九天,專門拿出時間來修,這是精進。
    第三個是要念,念什麼呢,要念欲界之無常、苦、不淨、無我,念禪可貴,你才能夠不厭煩修禪。第四個是巧慧。要有善巧的智慧。第五個得一心。在座上你要觀息,下座也是這樣的。
    曾經有一個人,他是農民,白天干活。他就在數,一、二、三,邊幹活邊數,顧不得想其他事。回來晚上沒事他就數息、觀息,時間一長以後不用數,無論在幹什麼,走路、說話、辦事、睡覺,他都能瞭然觀察到自己的呼吸,這樣他的心就很細了,已經得到充分的定的狀態,他行住坐臥都能夠看到自己的呼吸。當然這個人應該是上個世紀的人,遺憾我們現在見不到了。
    修行要一心,一心專注在這個上面,你才能得定。這些是修禪的外方便。
    在具體修的過程中,我們要選擇修定的場所。這個場所,不要當風,不要在風地裡面修,不要有過堂風,不要潮濕,同時不妨礙他人。你不妨礙他人,他人就不妨礙到你,包括一些非人。有些山洞裡面有非人住,你要住,人家不讓你住,那都不行,你這個地方要找好。
    你在家裡好辦,但是你在家禪修,不要有過堂風,不要門窗對流。坐的地方光線不能太強,太強心散亂;太暗的話又昏沉,這個也不行。
    要是雙跏趺的話,座位要平坦,它的軟硬要適度;如果單跏趺的話,你可以在後面稍墊高二寸。但絕對不能前面高,後面低,那個不行。
    在上座之前你要辦畢事物,謝絕外緣,心無罣礙。雜事提前就要做好,該上廁所的上廁所,該干的什麼事幹好、做完,謝絕外緣,有的人在門上貼個條,你的心中不再罣礙這些事情了,一心修定。
    在上座以前還可以祈求三寶的加持,在佛前可以修種種供養、懺悔、發願,以便在修定的過程中不出現障礙。
    上座前還要行香。應該在上座前要活動活動,下來之後也要活動活動。
    師父們在禪堂裡坐禪,都有巡香的,剛才我們有幾個師父手裡面拿著香板,那就是巡香,巡香就是看有誰打瞌睡了,要打香板子,警醒昏沉。但是剛才,咱們在坐的時候我觀察了一下,大部分人坐不住,不停地換腿,覺得難受,沒有一個打瞌睡的(眾笑)。
    其實,我告訴你們,在師父的禪堂裡坐禪,打瞌睡的比較多,為什麼啊?因為師父們的腿不痛,用功的時候心一細很容易接近昏沉。
    你們想讓你們睡也睡不著的,為什麼?因為你腿痛,你的腿痛啊,你的心亂啊,心很亂腿很痛,就沒法入定,你好不容易才能夠坐在這個地方……哎,如果是比方說,我講修禪,我說好大家往那一坐,不到十分鐘,你遇到昏沉的狀態,打瞌睡,說明你還是有工夫了,你知道吧?(笑聲)
    那真是有工夫啦,你問他疲勞吧?他不疲勞,他不是疲勞地打瞌睡,而是他的心細以後,身上沒有任何的感受,稍微不注意的話就容易進入「昏沉」,輕昏狀態。如果突破這個輕昏狀態,不進入那個輕昏狀態,就很容易得定。
    我們一般大部分人都是散亂,就是心定不住,那就差得很遠。所以在禪堂裡面必須要警醒昏沉,拿香板打,按規矩呢,這些換腿的人也要挨打。但是,大家都是初學嘛,所以換腿就不打了,這些就是上座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情況。
    還有這個時候包腿要包好,現在這個時候正是夏天,稍微好一點,禪修都要有包腿布,腿都要包起來,包嚴了,不能著風,後面也不能有風,不能戴帽子,不能把頭捂起來,這些都是打坐的基本常識,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
    下面大家來提問題。
    營員:我曾經有過一個經歷,就是站樁,然後被狗給嚇著了,請問如果打坐的時候被驚嚇了怎麼辦?
    大痴法師:打坐是修定和氣功那一套是不一樣的。
    遇到驚嚇的情況,在坐禪時受了驚,怎麼辦?
    坐禪以前首先要有些準備,儘量不要讓自己容易被什麼東西驚嚇,選擇地方要注意一些。雖然有時候有突發的事件,但坐之前注意這個問題,你要讓自己放心,哪怕就是天塌下來,任何的響動,都不會驚擾到你,你有這種思想準備的話一般都不會有問題。即便有什麼響動,也沒有什麼。
    雖然心特別空靜的時候,容易受到驚嚇,就比如氣功的修法,特別容易受到驚嚇,但是如果用寺院裡師父修禪的方法,我的體驗是絕對不會受驚嚇的,因為不怕驚嚇。
    這個寺院裡面,師父們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個是參話頭,就是要參「唸佛是誰」?這個狀態中,不管是多大的聲音,都干擾不到他,他並不是那種無記的定。另一個是數息,也是一樣的。
    禪定不是頑空和無記,禪修者的心念、觀察力很敏銳、很細,並不是什麼也不知道。所以從數息觀的角度來講,你在數息,就要對自己的呼吸很清楚、明了。
    那個心是不散亂的,而且你的觀察力很敏銳,不會進入到那種什麼也不知道的狀態。那種狀態是頑空定,那是無記狀態,禪宗裡面把這叫做「死水不養活魚」。
    參禪,參話頭也是這樣的,好像懷疑坐在這裡的是誰啊?能夠有感知的這個是誰啊?他有這個疑情在,所以是不怕驚嚇的。當然儘量不要有驚嚇,即便有,也是障礙不大,因為他的心本身上座前,就已經放下了很多。不管你是什麼,都不會干擾到我,所以你即便聽見了,不會怕的。
    我看過很多學氣功的人被驚嚇,他這個原理呢,實際上裡面有很多問題,在這個地方我不願意去講太多,你修這個的時候,你就要去注意,要把地方找好,儘量不要在公共場合,公共場合容易被人驚嚇。
    剛才那個同學說的情況,如果遇到了,怎麼辦?可能你的第一個念頭是:把你嚇了一跳;第二個念頭,你就是:無所謂,不動,把心先定下來。也許你被驚嚇之後,全身的毛孔可能轟然一下。
    我以前受過驚嚇,有過那種感受、不知所措那種狀態,但你不要理它,你第二個念頭就是:沒關係,不理它。這樣你的心慢慢就靜下來,慢慢恢復原來的狀態,就沒事了。最怕的是一驚嚇之後,一著急,你馬上就著急出定,就出事了。所以要注意不要被驚嚇。
    營員:法師,我們怎樣判斷自己是否入定?入定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大痴法師:什麼狀態算你入定,目前在我們國家來講,稍微有點爭議,一般的認為你的心止了,你的心停止了種種攀援,就可以了。你能定在那裡不動,是你的心不動,但是知覺在。
    還有定的深淺不一樣。有的人定了以後,他的全身心起了一種輕安,那就是一種定中發起來的輕安。有的人呢,定了以後全身有樂,你看那個一禪、二禪、三禪、四禪,離生喜樂,他心中離開了生滅,進入一種定的狀態,然後他生起一種喜樂。
    還有一種三禪時離喜妙樂。有的人坐的時候他只感覺到自己的頭在,身體沒有了,覺得頭還在,身上好像沒有了。他其實那時候已經是定住了,他眼睛還睜著呢,他的覺知都在,這也是種定的狀態。但有的就認為,這僅僅是定前的種種狀態,沒有到定,沒進入定。
    智者大師認為,得定以後,他有發八觸。我也問過一些大德,他們講有的不一定要發八觸,有的發一觸也算是得定,有的雖然不發觸,但他也是得定的狀態。這個定呢,不一定是要什麼都不知道了,不是這樣的。
    營員:我們平時修禪的目的是什麼?
    大痴法師:修禪的目的有世間法的和出世間法兩個。
    世間的目的,從你表面來說,是讓這顆散漫的心安住於三昧正受。三昧就是正受的意思,心不散亂。
    它有兩種功德,一種是世間的功德,就是我們世間、凡夫界,三界內的功德,修禪定,如果能得禪定的人,他的身體好,還能夠祛病、延年,身體好而且沒有病,壽命長,這就是真正得定的人。
    但是這個定不能退,我們現在有很多人修定,得定以後由於懈怠的緣故,那個定又失去了。因為得定以後又失去了,所以沒有起到延壽的作用。但是當時的那一段得定的時間,你的身體就比較好,這就是去病延年。另外定的程度較深的話,還能夠發起五種神通,這都是世間法。
    那麼出世間法呢,修定,心安住以後,你再去思維四諦法,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出離聖諦,思維這個。乃至十二因緣,或者是觀察諸法實相,你在定的狀態下去觀察呢,就很容易發起決定的、無漏的正見,發起無漏的智慧,使你能夠超凡入聖。
    因為我們這些凡夫,在心很粗的情況下,即便法師將佛的經典中的四諦法講一遍,將順逆觀、十二因緣法都給你講上一遍,什麼叫諸法實相也給你講一遍,你聽後會感覺到確實很妙,但是你不能得到決定、不退的正見。
    如果你要有禪定工夫的話,在禪定中靜慮、觀察。禪又叫靜慮,在印度叫禪那,翻譯成中國話叫靜慮。在清靜的狀態下去思維法,所謂的法,一般指的就是咱們這個四諦法、十二因緣法、諸法實相。
    因為這個時候你的觀察力很敏銳,能夠觀察到法的真實內涵,能夠觀察到諸法實相,這樣你就能發起決定的見解,你的正見就會不退了。
    所謂的「決定」就是不退了。比方說「法無我」,你在禪定的過程中思維「法無我」、「四大本空」、「五蘊無我」,然後按照那個法的教授來修行,你這麼思維一遍,你就真實感到這個五蘊實無我、確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唯一的、能夠主宰的我。這個固定不變的、唯一能夠主宰的我,是沒有的。
    當你得到這個體驗以後,現量地體驗到實際上確實無我,而不是我跟你說:無我。你會懷疑,這是無我嗎?你根本沒有體驗到。或者說,我相信你,相信是無我的,但是呢,我感覺不到無我,這個就是沒有決定。如果你在禪定裡去思維的話,你就會感覺到確實無我,這個就叫「決定見」。
    什麼叫諸法實相呢,經書上講了很多,有人開始參禪,參了很久,一直都不知道諸法實相什麼意思。無相無不相,實相無相,實相一相,一切法不二,聽起來挺有道理,實際上不知道什麼道理。
    等你參禪時間長了,你就這個問題老在腦子裡面去觀察,忽然一下,你感覺原來是這麼回事,說明你懂了,那個時候才叫作獲得了決定的正見,開悟了,超出凡流進入聖流了,這就是禪定的作用。
    營員:我覺得數息應該是禪定的一種途徑,請問法師除了數息還有其他的途徑嗎?
    大痴法師:有。禪定不止一種途徑,數息法只是其中的一種。修習禪定有很多方法,佛最初講的是不淨觀,就是對治眾生的貪慾,修不淨觀,然後呢,又介紹了數息觀。
    當時佛陀在世時就只有這兩種法門,稱二甘露門——兩種甘露之門,通過修這個法能夠獲得聖者的受用,能超凡入聖,證得四果。
    貪慾重之人修不淨觀,能夠得定,證道。
    心散亂的人,修數息觀,就能夠讓你的心安住,也能夠得定,證道。
    另外,有的人比較愚痴,執著很重,怎麼辦呢?修因緣觀。因緣觀就是通過順、逆反覆思維老病死苦、憂悲苦惱,從哪裡來?從生來;生從哪裡來?生從有來;有從哪裡來?有從取來;取從哪裡來?取從愛來;愛從哪裡來?愛從受來;受從哪裡來?受從觸來;觸從何來?觸從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來;六根從哪裡來?六根從識來;意識、名色,從哪裡來?從我們的造作,行來;造作從哪裡來?從無明來,就是從「不明白諸法實相」而來。
    這是逆著推上來的。再往下推,你就會發現,原來我們的這些無明,是因為不明白諸法的實相,不明白五蘊無我,不明白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緣故,所以起了一種造作的心。
    這個意是行,就是無明緣起,這個行的意思是什麼呢?是造作的意思,或者是執取的意思。無明導致了造作、執取的狀態。
    本身我們人的覺性就有這個功能,你一執取、造作,就會入胎,受生,進入名色——眾生入胎後的狀態。
    名色緣六入,你漸漸地在胎中長大,眼耳鼻舌身都具足了,六入緣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了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觸緣受,你接觸後,有種感受;這個受就緣愛,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然後就有老病死苦,憂悲苦惱。這就是眾生的苦惱,你觀察這個就能悟道。
    還有一種呢,有的人嗔恚心很重,應該修慈悲觀。熄滅這個嗔恚心,得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得持三昧,也能得定。
    第五種,也是障重的眾生,可以修唸佛觀,唸佛的功德,唸佛的相好,來滅除你宿世以來的罪障,漸漸地讓你的心安住,不為罪緣所障。
    這就是五種修定的方便,叫五停心觀。即五種停止妄心的觀法,讓我的心安住,安住就是定,或者叫止,停止虛妄的浮動,這是在上座部佛法裡講的。
    在漢人來講,叫外凡的初位。有了定以後,再去修「四念住」,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就是外凡的三賢位。得了定後,你才能生起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善根,這就進入到內凡四賢位,很快就可以進入到初果,就開悟了。
    所以必須修禪定,才能進入。頓教門下講的方法是對上根人的,他不是通過先行禪定,而是直接從智慧入。
    營員:打坐時,可以用右腿壓左腿嗎?因為那樣對我來說比較方便。另外,打坐時,腿很麻。
    大痴法師:咱們教你左腿壓在右腿上,你這麼做就好。不過,右腿壓左腿也行。打坐時腿很麻很正常、也很普遍的現象。「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氣脈還不通,剛開始也不習慣,剛坐下來有點發麻,不要怕,你堅持,心不要管腿的事情,你就一直數息,一、二、三……
    如果痛得很厲害,你就很堅定的數;如果你的心力很堅定,過一會就不麻了,它會痛,等痛一會後,也不痛了。等這個痛過了以後,可能還會出現痛,第二次再痛時,你可能就忍受不了了,那就可能要下坐了,不能忍受那麼長時間。
    營員:法師您好,您說打坐的益處就是能抵禦住色、聲、香、味、觸等外界的干擾。但是我在坐禪的時候,我發現,由於感覺非常地敏銳,所以對這些外界的干擾反而會更加的敏感,這個情況怎麼辦?
    大痴法師:坐禪要訶五欲,訶五欲是前行。所謂「訶」就是摒棄,摒棄這些欲。平常坐時,你心裡很散亂,不知道狀況,而當你往那兒一坐,忽然發現心裡的念頭很多。
    那麼平常怎麼沒發現呢?因為你平常很散亂,對這散亂的心你連知都不知道。一彈指間就有二十個剎那,一剎那間,我們就有九百六十個念頭,這些只有到進入禪定後,才可觀察到。
    平常由於我們的心很粗,心中的貪、嗔、痴非常嚴重,自己都感覺不到。當你定下來,心細下來就會發現怎麼念頭這麼多,這是個進步,說明你心細了,觀察到念頭多。
    第二,以前你可能對某些事情,比如很生氣的事情,你好像都是忍下來了,結果往這裡一坐,你卻忍不下來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心一細的緣故,把你不忍的嗔恚心給放大了,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
    有時候,覺得平常貪慾心本來很弱的,結果一坐下來後,反倒發現自己的貪慾心很重,這是因為你心細的緣故,觀察得比較清楚、敏銳,才發現這個問題很嚴重,否則你不會發現問題的嚴重性。這也說明你能夠細下心來,這個是正確的。
    這時候正是你需要用功,需要你進入到對治一些問題的時候了。比如說念頭很多,如何對治?辦法是不要管它,只管數息。無論念頭有多少,它都會自生自滅,與我無關。
    慾念起來了,也是這樣子的,感覺很猛烈,這是你心細的緣故,因為發現了自己粗重、猛烈的惡習,怎麼辦?知道了,你就可以安住,把息安住在上面,安住在鼻端,這些慾念很快就消失了,這是對治的方法。
    有的人在打坐的過程中突然起了嗔恚心,嗔恚心起來要怎麼辦呢?我們要思維這個事情不見得怪人家,很可能是怪我自己,我觸惱別人,別人才能觸惱我,這裡邊有很多觀法,在談慈悲觀的時候我們會講到,這裡就不細講了,我只能給大家提個醒。
    營員:我感覺內心的念頭是一個一個的,這是一方面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被周圍環境的干擾,比如說閃光燈,就會驚嚇或照著我不舒服,另外還有周圍動東西的聲音,他們換腿的聲音…
    大痴法師:你可能屬於特別怕干擾的人,在我修行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種人特別的敏感,也可能是以前修過其他的法,我不知道你以前是否修過其他的什麼法?
    如果是這種情況呢,你就不要管它。我在這個地方坐,外界的各種聲音,各種事情,都不會干擾到我們,沒有必要去怕它。你先做到心無罣礙,心都不要罣礙它,既不要怕,也不必怕被干擾,更不用怕什麼東西嚇你一跳。
    為什麼我們怕呢?比方說,你在這裡坐得好好的,突然閃光燈閃了一下,你嚇一跳,這裡的原因是人有一種本能的反應,你在這裡坐著,突然有個人出來拿手電把你的眼睛晃一下,這是人本能的一種保護,為了避免外界傷害自己而出現的一種驚慌狀態。
    那麼像你這種人上座的時候,你自己就要知道,任何境界、狀態,都不能干擾到你,既然不會干擾我,所以就沒有必要怕,你心裡可以想到你並沒有必要怕,天不會塌下來,地也不會震動,放心吧,沒有人會過來抓你的頭的,就把心給放下來了。
    即便是唐山地震,那麼怎麼辦?地震就地震了吧,反正你也管不了,你現在坐禪呢,也管不了,就放下來吧。心中也沒罣礙,這些都干擾不到你,而你心細下來可以聽到旁邊人的呼吸,這個很正常,那個心不要攀緣他,不要攀緣到外面去,外面的東西干擾不到你。
    營員:念阿彌陀佛可以使心裡清淨,我也唸過一段時間阿彌陀佛,可以去除一些妄想,那麼打坐的時候念阿彌陀佛算不算禪修嗎?
    大痴法師:也算。現在修淨土法門裡面,靠這個信願行,這是關鍵。在一些提倡禪淨雙修的人來說,一方面我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有無量的功德。我也發願了,我也相信了,同時他們也用阿彌陀佛這一念帶萬念。
    我現在只有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我的心就放在這一句佛號上了,那麼他的心也會定起來。實際上久了以後他也有定,他的行住坐臥都不影響,時間長了他也能定下來,他也能夠無意中觀察到別人的心裡在想什麼,也能無意中觀察到很多事情,這樣心定也可以的。
    營員:能不能把阿彌陀佛和數息觀結合起來呢?
    大痴法師:可以的,以前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都是拿個表看著,是不是不起念頭?如何做到一分鐘不起一個妄念?那都是很難的。後來我就把念阿彌陀佛和呼吸聯繫在一起,一呼一吸,念一句佛號,我就能做到五分鐘之內不起念頭。
    所以數息和念阿彌陀佛結合起來也是可以的。
    營員:請問數息的具體方法。
    大痴法師:這個數息的數法是一吸一呼數一次,比較難。如果一吸一呼數兩次,這好數,卻不容易定。一吸一呼之間拖的時間比較長,那個時候心念容易跑丟。
    有的人剛開始一吸一呼各數一下,也可以,但熟了之後就應換成一吸一呼數一次,要拉長距離。
    不要倒著數,太費勁,從一數到十就可以,到了十之後,再從一數。
    營員:在呼吸的時候,感到肚子漲氣,後來在胸口氣息不順,有痛的感覺,因為我聞到不好聞的味道,就閉了一會氣。
    大痴法師:這個特別要注意,以後在修禪定的過程中,你的心慢慢細下來以後,千萬不要出現閉氣的情況,或突然做什麼事。只要你往那一坐,就要坐的身心很輕、很靜。
    不要隨便去做其他事情,不要隨便下坐,不要隨便給別人講話,不要別人放了個屁,你馬上閉氣,千萬不要這樣。那個氣臭一點沒關係,但你要一閉氣的話,就不太好。
    你那個狀態雖然不是定,但和定相應,你身上基本上都處在一個很靜的狀態。你突然閉氣,會導致你某個地方的氣脈不通,就會出現痛。
    這時你就要靜下來,靜下來以後你心中作意,希望身上的氣脈能夠通暢,以前不通暢的地方都能夠通暢。然後你在下坐時作意,讓以前不通暢的地方都能夠通暢,把遺留下的細的氣氛放出或者回收,從毛孔中放出。
    有的人他的辦法是把所有的感受收回到小腹部,收回到丹田,然後把它縮小,縮小後就會變得「無」,這個辦法也行。
    營員:我的腿不痛,但是腰酸。
    大痴法師:這是正常現象。
    營員:我在電視裡看到有人這樣子手心朝上坐下來,是不是也是一種打坐的方式?
    大痴法師:在禪宗裡面沒有把手這樣放的,大概在氣功裡面有這種方式,藏地的佛法中有沒有我不清楚,我沒有考察過。氣功裡面這種手勢很多,在禪宗裡面沒有這種做法。我建議按照傳統的出家人修行的辦法,就是剛才講的辦法打坐。
    營員:我會覺得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念頭,以至忘記了自己在打坐了。
    大痴法師:如果有的人妄想太重而忘記了自己還在打坐,那叫妄想,不叫入定。有一種情況是這樣的,他坐了一會就感覺到他也沒打妄想,他在數息(其實數息也是一種妄想),他感覺到沒有這個身體了,只有頭在這裡,那就是你心靜下來了。
    你心中明白地知道,如果起了一個念頭,它會自消自滅的,不管它,妄唸起來不要管它,千萬不要在打坐過程中隨著妄念跑。
    心靜下來後,就思維法,凡是修禪定的人心中要有法,剛才我說的那些四諦法、十二因緣、諸法實相等。
    我們心中平常都是人我是非、愛恨得失,如果座上你心中思維非法,惡法,那麼不好的效果也會放大很多,所以不能非理作意。
    心靜下來後就會觀察到自己在打妄想,所以不要理它,自然就會滅了,你若理它,它就不滅,你去理會它,也是一種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