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科英语作文:石湖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38:39

石湖的起点是石湖书院,只是很多人忽视了它。书院的门就那么默默地藏在黑瓦白墙的后面,似乎从未打开过。就连在苏州生活了近20年的我也不过34年前才知有这么一处院子。书院的主人是范成大,现在石湖巨资打造的范公堤,就是为了纪念他。

范成大是个不错的旅行家,一生到过不少地方。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45岁的他受命出使金国,六月“出国门”,“八月戊午”,渡淮出国界,十月“戊午”复渡淮归来,在金国境内逗留了两个月。归国后,他得到朝廷的肯定,但很快又因刚直而被黜,于1171年受命出任广西桂林的官员。在古时候,出任偏远地域的官员就是残酷的惩罚。1172年腊月七日,范成大从苏州出发,抬头看看天,一阵小雨飘过,浸润了他的双眼。他一路朝南,经过湖州、余杭,至富阳而入风景如画的富春江。到了余杭,不得不与远送的亲友道别,不能再送了,再送就送到桂林了。场面极其伤感。他还将重病的乳母留在余杭,为此写道:“分路时,心目刲断。世谓生离不如死别,信然。”想想也是,在交通极其不便的古代,这一次分手也许就是永诀,难怪送人要送出十里长亭。离开亲人的第二天就是除夕,下起了雪,还起了不小的风,每逢佳节倍思亲,更何况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亲人。范成大身披棉袍,头戴氊帽,在船头望着雪满千山、江色沈碧一派江南的清绝之景,心头波澜万千。但是有什么办法?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南行,溯富春江,经桐庐、兰溪入衢江,然后经常山县出浙江、入江西的信江,经信州(上饶)、贵溪、余干而到南昌,登滕王阁;入赣江,乾道九年元月十二日至临江军(樟树),过临江军后即入赣江支流袁水,过袁州(宜春)、萍乡进入湖南境内。泛湘江南下,至衡山,谒南岳庙,因病未登山,然后陆行经永州、全州,三月十日,入桂林。这一走,不知觉走了水陆路程三千里,历时三月。对于范成大这样长困书斋的文化人来,这种千里远足就像一次精神按摩,让他的视野和精神境界在长途跋涉中宽阔舒展了起来。他在诗中写道:许国无功浪著鞭,天教饱识汉山川。这种诗句与同期苏州诗人们在园林里赏菊品蟹的诗歌相比,其气魄和胸襟已云泥有别。

更有意思的是,范成大在异乡待了不到5年,得到宽赦,又顺另外一条路返回苏州,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回来的路似乎也快捷了很多。他沿岷江入长江,然后一路过三峡,经湖北、江西入江苏,从镇江转常州、苏州。与去桂林相比,归乡之旅让范成大心灵放松。他原以为贬谪异乡后要与亲人永诀,未想这么快就可回归故里。这一来一回,前后五年,却好似地转乾坤,沧海桑田,让他看透了世间风景,品尽了人间悲凉。范成大是乾道八年十二月从盘门出去的,到了淳熙四年还是从盘门进来,那时水陆盘门是进出苏州内城的关口,而要从外乡进入苏州,石湖是他避免不了的一个站点。一个赏过天下最奇绝风光的人最后选择石湖隐居,一定是这里的山水有别样的况味。我想,理由其实很简单。石湖是外界进入苏州的第一个入口。无论是行商坐贾,还是吴兵越将,都要从石湖坐着舟楫进入苏州。石湖成了苏州开向外界的窗棂,也成了外界通向苏州的门扉。范成大坐在烟雨石湖边,朝北望去,是一个天涯飘渺的世界,那是他年轻时闯荡的天下。石湖的背后,是黑白雅致的苏州,为他飘渺得接近广远的目光提供了一个温柔的依靠,使得这种投眸不会显得苍凉和孤独。心灵在远方,肉体在苏州,石湖竟然在范成大的远眺与居守中成为一个可远可近的处所。对于苏州城里人来说,它是远方。对于远方来说,它是家乡。这样的站点,既是范成大人生之旅的最后一站,也是他精神之旅的起点,在石湖,范成大写下了大量意远味隽的诗篇。中国的田园山水诗界,也多了一个叫石湖的地方。

范成大晚年隐居石湖,为石湖的品性与魅力做了最好的注脚。虽然苏州人不太远足,但对于这位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非常怀念的。1521年,在范成大逝世328年后,苏州人为了纪念他,在石湖边造了一处祠堂,取名石湖书院。里面没有书,不是读书的地方。但有了这样雅的一个称号,就使得每个驻足庭院的人,仿佛还能听到范成大在雨阶前的读书声。从石湖书院开始起步,石湖才真正有了一种文化的依托。石湖书院建成的这一年是明正德十六年,这一年的3月,一位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在首次环球航行中,从美洲横跨太平洋抵达菲律宾。这倒也正是巧合。两位不同国家的旅行家,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充满诗意的交流。当然,有一点遗憾的是,石湖书院的梅花少了些。范成大在旅行途中曾经路过芗林和盘园,特别喜欢里面的几棵大梅、古梅,晚年隐居石湖后,他全力经营石湖的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并专门著有《梅谱》一卷。但是现在石湖书院所在的上方山,种满了来自异域的樱花,听说还要开辟成长三角的赏樱胜地,独独少了梅花。哎,少了梅花,不知范成大这颗浪游的心能否找到真正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