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真空泵厂有限公司:阴阳学及五行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8 14:40:07
(2009-05-15 06:32:12) 標籤:哲學 養生 醫學 文化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係,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並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係。
  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五行解釋陰陽

    陰陽哲學研究的是天地變化之道,萬物運行的法則,生命變化的規律,生命內部的制約和支持關係,生命力的源頭。這五點是對《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陰陽五行理論內容的提煉:

  第一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天地生成和變化。中國古代認為在混沌之後,清陽上浮為天,濁陰下沉為地,所以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又認為地氣上升為云,天氣下降為雨[《黃帝內經陰陽應像大論》:「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如在人體上:「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黃帝內經 陰陽應像大論》)]。而這一過程和天地生成過程構成了天地之間的物質循環。

  第二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萬物運行的法則。陰陽用來闡述運動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結果[如在人體上:「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黃帝內經陰陽應像大論》)]。

  第三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變化規律。中國古代用生、長、收、藏來說明生命的變化形式和過程,而推動這一過程實現的力量就是陰陽[「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黃帝內經 陰陽應像大論》)]。

  陰陽用來說明生命變化形式的「生、長、收、藏」。推動了生命過程的「生、長、化、收、藏」,形成終而復始的運動,這正是五行理論的內容之一。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論是用來解釋和落實陰陽理論的。

  第四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內部的制約和支持關係[這種關係是用五行理論來表達的,具體可以用以下三句話來說明:「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張介賓:《類經圖翼》卷一《五行通論》);「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生害。生剋循環,運行不息。」(同上);「蓋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張隱庵:《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八《六微旨大論》)]。

  第五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能力的源頭。在中國古代,道家和醫家都是用「神明」來描述生命的生滅現象和能力[「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長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傷而物亡,此之為神明。」(《淮南子泰族訓》)]。陰陽正是這種生滅現象發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來理解生命現象的。

  上述五個方面代表了中國古代對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被《黃帝內經》歸結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陰陽應像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