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井健三邹凯:许氏的姓氏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36:28

许氏的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许由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逝世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其后人在许由逝世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氏。

许由,亦称许繇,尧帝年老后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避而逃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后来尧帝又请他出来作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据说,许由之所以这样做,是受了古代隐士巢父的影响。尧帝先是想请巢父接替自己的君位,巢父不接受。尧又想让位于许由,巢父便教许由隐居躲避。

该支许氏族人以高阳(今河北高阳旧城)为郡望,他们都是许由之后裔,读音作xǔ(ㄒㄩˇ)。许氏族人大多尊奉许由为得姓始祖。

本书按:

上古高士许由传略:

许由公,唐尧时上古高士,字武仲,又字道开,叔真公之子,生于唐尧时代,阳城槐里人也,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后隐居于沛泽之滨。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不受,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而我犹代子乎!吾为名乎?名者实之也曰:“吾将为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奚谓邪曰:夫尧知贤人之有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也。夫唯外于贤者知之矣,由于是而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尧为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于池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子处高崖穷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世间,欲闻求取其名誉,非吾友也。”巢父牵犊不饮而去之,牵犊至上流饮之。

后许由殁,墓葬在箕山之巅,在阳城之南十余里。尧因就其墓,号曰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世世祭典奉祀,至今不绝也,后人名其山,号称曰许由山。

许由亭考:《咸淳临安志》曰:在昌化县晚溪。去县西九里,旁有箕山;旧傅巢许隐此。卡令见《图经》云:以许远游尝居此山,遂有此名。盖得之矣。

许由庙考:《昌化县志》曰:在箕山之上。张芬《甲子山记》云:自许云庙西经牵犊山而北,有岭焉,名曰长风,相傅为许由舒啸处。汪玮《迥风庵记》云:吴昌诸山最胜在西北道,曰千顷。由麓三十里许,上有龙潭,广可数百亩,隐然巨浸,与他山殊别,或曰:许由故其居也。

许由山考:《名胜志》曰:在遂安县东十里。宋朱子访詹仪之于此,至今日为朱墩。

许由世次考:《左傅》曰:“夫太岳之胤也”,故曰:自炎帝其后傅至勾龙已有一十五世,勾龙生三子:长子帝垂公、次子伯实公、三子仲段公。长子许垂公二子:长伯常、次伯阳,伯常公子伯夷,伯夷公子仲子,仲子公生子明,子明公子墨如,墨如公子墨胎初,墨胎初子仲右,仲右公生叔真公,叔真公生许由公,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公不受,避遁而耕于中岳,颍水之阳之箕山,常居山巢,称巢父,河南登封县箕山是也。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周成王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许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姜姓与姬、媙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甫申、吕、纪、许、向等姓。

据史籍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在史籍《水经注·阴沟水篇》引《世本》记载:“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

相传炎帝是上古部落首领少典的儿子,少典娶娇氏而生炎帝。由于炎帝居于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他本人也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后来炎帝向东发展,势力达到中原地区,这样就与黄帝的势力发生冲突,他们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部)进行了一场战争,结果炎帝战败,于是便退出了中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即神农氏,传说他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时代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神农氏用木制作未、耜,教民从事农业生产。他还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据载,炎帝的后世子孙伯夷,是唐尧时期的四岳,他的姜姓裔孙文叔参与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西周在周成王时期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殷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文叔因功被封于许(今河南许昌),世称许侯,亦称许文叔,建立了许国,是西周在中原的诸侯国之一。

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日渐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如在周惠王姬阆二十三年(公元前654年),楚成王芈頵(熊恽)出兵伐许国,许侯无力抵抗,遂肉袒谢罪,楚国才退兵而去。楚成王在位时,又一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肉袒谢罪,使其退兵。在这种情况下,许国所能做的惟有迁徙,以避其锋芒。

在周简王姬夷十年(公元前576年),许灵公姜鄦(许鄦)被迫南迁叶地(今河南叶县),成为楚国的附属国;周景王姬贵二年(公元前543年),许悼公姜买(许买)又被迁城父(今安徽亳州谯城区);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又迁荆山(今湖北武当山);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复迁叶地;周敬王姬丐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再迁容城(今河南鲁山),几乎每三~五年就被迫迁徙一次,可见当时其所面临的局势之险恶。

许国被迁到容城后,虽然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但是当时东周王室衰弱,无力阻止诸侯之间的纷争,象许国这样的小国仍不能避免被吞没的命运。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许国被郑国所灭,许悼公之子许男斯(姜斯)被夺去君主称号。

十年后的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楚昭王熊轸、陈湣公媯越等协助姜斯之子姜成(许成)恢复了许国,是为许元公。到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夏季,许元公病逝,其子姜结(许结、姜季加、许季加)即位,是为许实公。

许实公在位不到一年,许国就在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终于被楚惠王熊章所灭,王族和国人被迁于容城,国室宗亲四散逃走,他们虽散居异乡,却不忘故国,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许氏,读音作xǔ(ㄒㄩˇ),史称许氏正宗。

许国灭亡后,国人子孙分散于冀州高阳北新城县都乡乐善里,故许氏子孙皆宗“高阳”。

许氏嗣合主要分为六支:

1.高阳许氏:始自秦朝末期(公元前207年),隐士许猗之十二世裔孙为西汉大司农许据。许据之子许允,曾任曹魏中领军镇北将军。许允生许武、许奇、许猛三子。许猛为晋朝幽州刺史。许猛生子许式,为晋朝平原太守。许式生子二:许皈,为晋朝司徒掾;许迈,为晋朝东海太守;从二人开始,许氏分为大江南、北二支之祖,而南支尤盛。

2.安陆许氏:起自高阳南支许皈之子,许询之五世孙许君明,曾任南朝梁国楚州刺史。许君明生许宏周,许宏周生许法光,许法光生许绍。许绍为唐朝陕州刺使,通守夷陵,治有思,流户自归数十万,卒有劳于唐,赐爵安陆郡公,从此显赫。许绍生四子:长子许善,随宣城郡主簿;次子许伯裔、三子许智仁,为右屯田将军、怀州剌使,后封许昌公;四子许圉师,宽博有器干,别自封平思侯,与许敬宗俱为龙朔中宰相。许善生子许力士,为洛州长史。许力士生三子:长子许钦叔,万岁中率师当契丹,为所败,执以如安东,使誽守者降。至安东,曰:贼今圯且破灭,公勉守、旡忘忠也,契丹即杀之。是岁,二弟许钦亦遇杀。许钦明为凉州都督,安西大都护,案行,卒与突厥遇,亦执使降。至灵州,顾为廋言,告守者所以破贼。兄弟将兵、一旦同以身殉边鄙,贤者荣之;三子许钦淡,生二子:长子许辅德,宕州剌使;次子许辅干,右金吾大将军光禄卿。许钦明生三子:长子许戎言,大仆卿右武卫大将军;次子许戎非、三子许戎惑,部官郎中鸿胪少卿。许钦淡生子许叔冀,许叔冀生子许孝常,许孝常生许子仲容。许仲容生子二:长子许志伦,监察卿使;次子许志雍,兼监察卿使。许辅干生四子:长西许谏,河南丞;次子许论,监察卿使;三子许诜,归州剌使;四子许讽,监察卿使。许戎言生子许条。许戎惑生二子:长子许房、次子许季常。许季常生子许端,为岳州剌使。许圉师生三子:长子许自牧、次子许自遂、三子许自正。许自牧生子许上悦,许上悦生子许坑,许坑生子许焕,许焕生子许起岩,许起岩生子许宇,许宇生子许犁,许犁生子许富,许富生子许德江,许德江生子许明亮,许明亮生子许文雪,许文雪生子许和福。许和福生三子:三子许霆,迁居茶园杨安埠为杨安埠一世祖,从此显赫,安陆,即今湖北应山。

3.汝南许氏:以西汉许商及东汉许虔、许劭著称,汝南人誉为平舆渊二龙,好核论人物,时称“月旦评”。许据之父许德,在东汉时期曾官汝南太守,亦居平舆。此支与高阳一支有密切关系。

4.太原许氏:即是汝南许,因官居太原而落籍。

5.晋陵许氏:起源待考,汉朝时期有徐州刺史许圣卿。晋陵,在今江苏武进。

6.中山许氏:起源待考,邓名世作安陵,谓汉有许博,著《大博经》。中山,即今河北定县,而安陵则在河南鄢陵西北。

本书按:

该支许氏实际上与上列第一个渊源为同源,不过为了更详实地进行阐述,因此予以摘分。

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分析:“许由公子许犍,为夏启司徒,许犍公子许辉,许辉公子许远,许远子许明,夏孔甲无道,去夏入商,即匏巴,善鼓琴而鸟舞鱼耀,许明其子许敏,其孙许广,其曾孙许平,其玄孙许原,许原公许孙,许孙公子墨胎氏,墨胎氏子许兴。商武丁时为司徒,伐蓝夷有功,列为吕侯附庸国许国。许兴公子启叔,启叔公子威克,威克公子孤竹君,孤竹君子三:长伯夷、次伯仲、三叔齐。伯夷公子文献,诀献公二子:长文叔公、次文敬公。自炎帝以至武王追封太岳之胤,封其裔文叔公于许国,历经三十九世矣。从此子孙散布天下绵绵无穷尽矣。”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文公之子姬其许,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卫国君主文公姬毁生有公子姬其浒,亦作姬其许,后出任卫国大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

姬其浒辅佐父亲卫文公实施减赋税、少刑法,与民共苦的政策,使卫国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并迅速强大。姬其浒的哥哥就是著名的卫成公姬郑,曾被大夫元咺一度废黜,后在春秋霸主晋文公姬重耳的帮助下恢复君位。

卫国大司徒姬其浒留给后世最称道的,就是从他开始有了“司徒”这一复姓。

在姬其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春秋战国时期,“浒”与“许”二字通假,故而亦称许氏,但读音作hǔ(ㄏㄨˇ);而更多的姬其浒后裔则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徒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顺布鲁氏,满语为Sunbulu Hala,世居哈尔敏(今吉林浑江),后多冠汉姓为许氏。

⑵.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为满族著姓之一,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许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满族许氏读音皆作xǔ(ㄒㄩˇ)。

  

第五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宋、元之际广东饶平巫许氏,属于单、复姓繁简互置为氏。

广东省饶平巫许氏是饶平地区唯一的复姓,巫许氏的产生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种现象。

饶平巫许氏的开基祖为许大安,南宋末年时世乱,饶平澄海县隆都镇樟树下人许大安避居饶平县浮滨镇五祇巫厝姑丈家,娶谢氏。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居住在五祇巫厝姑丈家的许大安迁徙至饶平县澎溪(彭溪)乡(今坪溪镇上小区),许大安念念不忘姑丈养育之恩,为子孙立姓“巫许”,成为复姓巫许氏渊源。

巫许氏的后裔派衍今坪溪大厝、后厝,尔后裔孙分姓巫许氏、巫氏、许氏三姓,不通婚,世代相传,以遂祖意。

后裔有十一世巫许可宗,他由坪溪新厝迁黄冈,改姓氏,其后裔终也有改许氏者。

这一支巫许氏、巫氏、许氏三氏的分衍主要有:

开漳副将许天正→许天正第十二世许烈→派分潮州胜前乡→许烈又五世为宋朝驸马许珏→许珏又八世许君辅→派分澄海县隆都镇樟树下乡→许君辅又五世即许大安。

坪溪巫许氏后又分许氏、巫氏。二氏族人目前主流在坪溪共村,有不少族人迁往台湾省的桃园、黄岗:

潮州府饶平县元歌都大榕社坪溪乡迁台:十二世许天锡,原巫许氏,于清康熙末年迁台,后裔居桃园县杨梅镇富冈里大瓦屋、观音乡仑坪村、平镇市山仔顶,改姓许氏。

潮州府饶平县元歌都大榕社坪溪乡迁黄岗:十一世巫可宗,原巫许氏,由坪溪新厝迁黄岗,改姓巫氏;十二世巫大亦,原巫许氏,于清乾隆年间迁台,垦台湾淡水,今后裔多住中坜,改姓巫氏;十三世巫河赞,原巫许氏,于清乾隆年间迁台,垦台湾淡水,今后裔多住于新竹竹东瑞丰里,部份移住于台北,基隆市等,改姓巫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以后,在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土司、黎族、瑶族、彝族、土家族、阿昌族,以及北方地区的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许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许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许由、许实公(许结、姜季加、许季加、姜结)、姬其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