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举重69公斤现役:大乘起信论导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7:32:05

大乘起信论导读

2012-02-02 09:57:34
时间:2012年1月8日地点:武汉市隐形人咖啡馆讲述:吕真观纪录:甄不弃  《大乘起信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论,总共只有一万多个字,义理却讲得很明白又很深入。因为这个缘故,它很容易让人读懂,接受的人会非常赞扬它,不接受的人就会极力毁谤它。如果你一直被佛经隐晦的语句所困扰,找不到下手处,《大乘起信论》是很好的入门书。我等一下会介绍《大乘起信论》重要的义理,但今天要先从求知的方法原则开始讲。  求知的方法原则就是因明学,相当于现代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语意学等学问。正确的方法原则是世间智者共同认许的,它可以让你避开丧身殒命的地雷区,也可以让你在知识的迷宫当中很快找到出口,终能契入胜义谛而分证解脱。  有的人学佛法一段期间,觉得自己已经懂得佛法,但如果你问他佛法是什么,他可能会跟你讲:「佛法就是一切放下嘛!其他的就没有了。」你只要讲的东西跟他不一样,他就会生起气来:「那个不是佛法,佛法就是放下就好了。」有的人会说「佛法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或者说「佛法就是缘起性空」。很多人就是这样,死抱着一句话,以为自己懂得佛法。主要的问题不在那句话对不对,而是他求知的态度。他不知道,这种态度是会出大问题的。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禅宗祖师船子和尚讲:「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合头语,就是让人听了以后觉得「这句话很合我的味口,我觉得佛法就该是这个样子」。一个大劫是好几百亿年。古代用驴子、骡子、马等牲畜当运输工具,客栈外面都会有系牲畜的木桩子,那个木桩子称之为系驴橛或者拴马桩。你以为某一句话代表全部的佛法,拒绝再去学其他的佛法,结果就永远超越不了那句话,这就是「万劫系驴橛」。所以你要知道这个东西(见取)的严重性,千万不要以为:「某一句话我接受就好了嘛!再去学那么多干什么?」这样你就把自己绑在那里,无法解脱,也没有办法增长智慧。佛法非常深奥,如果你记住一两句话就能解决人生的困惑,世尊又何必说法四十九年,讲那么多的经典。所以你要知道哪一些是佛法的概略语,哪一些是佛法的精要语。更重要的是,你必须现前观察,用事实去做比对,确认它是不可推翻的命题,这才是你的现量。  上次的讲座,有人问我:「你觉得佛法是信仰的成份多一点,还是哲学的成份多一点?」我跟他讲:「佛法不是信仰也不是哲学,佛法的核心部分是科学。」科学是可以验证的。佛法的核心义理是一组命题,这一组命题可以和现实比对,谁都推翻不了它。只要符合事实,就不是合头语,合头语是别人讲的话,你没有验证就接受它。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如果有人迷信佛教,随便找一句话来安慰自己,说「佛法就是这样子」,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烦恼,他不是把佛法拿来当鸦片烟抽吗?  如果你不想这样迷信,请你一定要用理性的态度来解决人生的困惑。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昌明的时代,你应该更加注重科学,要用科学的方法原则。佛教在方法论上特别强调四依跟三量,这完全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四依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三量是现量、比量跟正教量。现在因为时间不多,只讲三量。现量、比量、正教量  所谓的现量,现是现在的现,量是度量衡的量。量这个字相当于知识的来源,现量是现前观察所得的知识;或者某些知识虽然不是现前观察所得,却是依逻辑归纳法或演绎法得到的结论,这也属于现量,因为你对于这个知识的肯定跟现前观察所得没有两样。  什么叫比量呢?比量就是你有相当的证据,可以做八九不离十的推测跟研判,却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这就是比量。比,是相邻的意思,也就是跟现量相差不远,所以叫比量。  另外一种叫正教量。古代的经论定义,佛所说的经典,或者圣弟子所说的论,都可以当成是正教量。但是我们会给它一个比较符合现代观念的定义:从有现量经验的人那里听闻而来的知识,叫做正教量。我们的知识大概可以分成上面这三种。  自命科学的人,你跟他讲话会觉得很累,因为他喜欢把自己不曾验证过的知识当成科学。听闻而来的知识,如果以三量来区分,顶多是正教量。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会要求到现量,而不会满足于正教量。自命科学的人却把书本或者网络查来的资料当作科学,然后很武断地陈述他所谓的科学看法。我们学过物理、学过化学,可是我请问你:「你亲自验证过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到底有多少?」除非你是专门学科学的人,不然大部分的科学知识一定是看来的,你并没有亲自去做实验,对不对?比方说化学式,你怎么知道水是由两个氢原子跟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你怎么去验证它?也许当初你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曾经叫你去烧氢气,氢气燃烧会跟氧气化合成水蒸汽,你从这上面得到一些知识。可是,就算你曾经做过这个实验,也只是比量而已。为什么?因为你只知道氢和氧混合在一起烧会变成水,但是里面哪一个成份占多少,你还是不晓得。你受过科学的教育,应该更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你应该有科学理性的态度,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随便下断言。  所以,我们在接受佛法的时候,你要检查它是否符合事实。有很多命题我们暂时验证不了,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你非要把它搞清楚不可:三界轮回、因果报应到底是不是事实。如果你不把它弄清楚,万一它只是一场骗局,最后你会说:「我信仰宗教,严守戒律,不断做好事,但是后来发现死掉以后什么都没有,早知道这样子的话,我还不如吃喝玩乐过一辈子,那多好!」所以我跟大家讲,你先要去找证据,看轮回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六道轮回  我花了不少时间,找了很多跟轮回有关的材料,放在《实证佛教导论》里面,你可以去看看。另外,有一位匿称「方舟水手」的朋友搜集「真实转世案例资料集锦」,大家不妨去看一下。我上次提到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阳乡,那里人口不到八千人,但是出现了一百多起的案例,这些小孩子记得过去世的事情。一个小孩子不但记得过去的事,耳后还有一个像是印章的胎记,上面有他前世父亲「龙章贵」的字样。这是山东卫视播放的节目,这个视频也收在「真实转世案例资料集锦」。那个胎记已经消失掉了,但是他的小学老师在讲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是斩钉截铁地作证,她亲眼看到他耳朵后面有一个胎记,并且用手画出胎记的样子。  有些自命为科学的人会否定这些证据的效力,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这些人的否定,你就以为这个不可信。所谓的科学应该是实事求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而不是看到自己认为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就直接说「那个不可能」,或者说「那个只是碰巧」,不看证据就直接否定事实,这个不是科学的求知态度。  其实这一类的案子,五十几年前就有一位学者伊安?史蒂文生做了系统性的研究,他专门研究儿童的前世记忆,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叫做《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也就是《二十个与轮回有关的案例》。到他2007年去世之前,他调查过的案例将近三千件,其中两百多件,除了有前世记忆之外,还有生物学上的巧合。有一个纽约警察在执勤的时候因枪击而死,后来他的女儿生了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心脏就有缺陷。这个孩子很调皮,有一次他妈妈准备动手打他,他突然间跟妈妈讲:「你小的时候也很调皮,我从来都没有打过你,你现在不能因为我很调皮就要动手打我。」(他讲的时候还是童言童语的,他妈妈学得很像。)这段话是在宣称自己就是死去的外公来转世的,妈妈觉得非常奇怪,找验尸报告来看,才发现这个孩子的心脏缺陷跟外公的致命伤是在同一个位置。这一类的例子总共有两百多件,书名叫《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也就是《轮回与生物学》,这表示经过了五十年的研究,史蒂文生的研究团队已经肯定这些案例是跟轮回有关的。不但记得上辈子的事,而且连先天性的缺陷都跟上辈子的致命伤吻合,如果这个是不小心蒙上的话,那个机率也太小了吧!要是只有一个案例,你还可以忽视它,但是他们找到两百多个案例。所以我们不要否认自己国内发生的案例,硬要把它当成迷信、错觉、巧合或是谎言,这样子根本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跟轮回有关的案例很多,举证到这里就好,因为我们今天重点不是在这里。解脱的原理  为什么讲这个呢?因为我要跟大家讲,佛法的实证一定要以事实作基础,离开事实就会变成信仰,你就没有办法转凡成圣。我讲过,宗教徒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是一旦到了利害关头,很多宗教徒还是会认为「我先拿到这个好处再说」,是不是这样子?他可能会想「我现在只要稍微动一点手脚,白花花的钞票就可以进口袋,也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你说他干不干呢?我们不讲别人,想你自己就好,你完全不违背戒律吗?你有时候还是会觉得「虽然这样不太好,我还是宁可这么做」,对吧?  这是因为你不觉得做坏事一定会发生重大的烦恼,只要因果关系不明显,你就会有怀疑,不会每次都遵守戒律。所以,你如果想依靠信仰去得到解脱,这个叫做缘木求鱼,根本不可能。因为你心里老是在那边怀疑「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在这种状况之下,你怎么可能循规蹈矩地去做善事。你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衡量:「我这样做值得吗?对我自己大有好处的时候,我把它拒绝掉,是不是太傻了?」这样子,你能期望自己变成一个圣人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必须放弃以信仰安慰自己的方法,转到实证这个方向来,你必须发现真相,才能解脱烦恼。  真相的范围非常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现也是真相,只不过它们是片断的真相,只能解决片断的烦恼,所以你必须探求核心真相。核心真相可以浓缩成两个部分,你只要能够证明这个义理的正确性,就是佛教所谓的开悟或见道。见道分成三种,声闻见道、缘觉见道跟菩萨见道。见道就是见到真理跟方法,声闻见道可以让你修到阿罗汉果,缘觉见道可以让你修到辟支佛,菩萨见道可以让你究竟成佛。这个是三乘见道的差别所在。佛法的基础架构  学东西要掌握它的架构,才不会迷乱,学佛也是一样。整个佛法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能够出生三界万法的第八识,第二个部分就是被第八识出生的三界万法。第八识又称为自性清净心,还有很多的别名,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你先记住它的功能,它能够出生三界万法。有的人会把它形容成造物主,但是它跟一神教的造物主不同,它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自性清净心。  虽然佛法可以浓缩成几句话,但是你要知道,第八识所出生的三界万法根本算不清楚有多少,必须把一切法的功能差别统统都搞得清清楚楚的,才能证一切种智而成佛。不要以为观察第八识如何出生三界万法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人参几十年都参不出来。三界万法的范围太大,《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是告诉我们,入手的时候要从五阴开始观,因为五阴就在你身上,可以观察得很清楚。  世俗谛所有的法,不外这两种,从这里你可以再去分类,渐次实证深细的佛法。声闻见道的「五阴非我」,五阴是被出生的法,「我」(第八识)能出生五阴及世间万法。缘觉见道的十因缘法,第一支「识」(第八识)能出生三界万法,其它九支──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则是被出生的法。声闻见道者和缘觉见道者可以知道「我」或「识」确实是存在的,但是不知道它具体的功能。大乘见道者知道第八识如何出生万法,之后修习百法明门,至初地而得圆满,依序修学二地菩萨的千法明门、三地菩萨的万法明门……十地菩萨的不可说诸法明门,乃至究竟佛的一切种智,都不会违背这个基础架构。最重要的戒律  有的人听到真观的说法,可能会很惊讶,因为别的学者和弘法师不是这样讲。但是我建议大家,当你听到不一样的说法的时候,不要马上做判断。你不需要去冒这个险啊!比方说你到一个标示为地雷区的地方,你相信还是不相信?你宁可信其有,不然那个后果太可怕了,可能没走几步路就被炸死了。同样的道理,当你看到一段经文被人家解释成不同的意思时,你要多花点脑筋去想。要是你轻率地说「你那个解释不是佛法啦」,如果讲对了,算你运气好,如果讲错了,就是毁谤正法。《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五无间业虽感重苦,而不可比毁谤正法,谓彼闻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毁谤拒逆,言:『此般若波罗蜜多非真佛语,不应修学,非法、非律、非大师教。』由此因缘其罪极重。」这是说,毁谤正法的果报超过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学佛是为了要解脱烦恼,要是不小心毁谤正法,就得承受可怕的果报,这样不是很遗憾吗?  就好像你到了一个化学实验室,药瓶上面有一个骷髅头和两根交叉的大腿骨,表示这个很危险,你要相信还是不相信?你会不会说「这个没有关系啦!这是很好吃的东西,把它吃下去会很香很甜」?我相信你不会这么做。同样的道理,当你看到不同的说法时,你不要冲动地说「这个不是佛法」、「这个有毒」、「这个是邪见」,或者批评人家「那个是邪魔外道」。  我上次讲: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轻易地下结论。所有的戒律,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因为这一条可以让你避开毁谤正法的恶业。一般人不知道什么叫做正法,所以他即使同意「不要毁谤正法」,往往还是毁谤,所以要在方法原则上施设戒律: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轻易地下结论。佛法的修证是发现真相解脱烦恼,你一旦下了结论,就不会再去找真相,所以一开始就要很小心,不要随便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主张。在《实证佛教导论》里,我举了很充分的理由说明《杂阿含经》讲的「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那个「我」是指第八识,我们今天时间不多,请你自己去看这本书,网络上可以下载部分档案,这是免费的。你看完以后,觉得有道理,再去买这本书。  花了半个小时讲这些,还没有进入正题,因为这个太重要了。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原则,抓到正确的方法再去学,就不容易出错。胜义谛与世俗谛  刚才跟大家讲佛法的基础架构,现在就用《心经》跟《大乘起信论》来证明它。《心经》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注意看这个地方,是不是把那两个部分都讲出来了?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在我们出生以前根本就没有五蕴,是出生以后五蕴才具足的,死的时候五蕴统统都消灭掉,下辈子的五蕴跟这辈子完全都不一样,所以这个五蕴是被第八识所出生的法。第八识,就是「五蕴皆空」的那个「空」。因为三界万法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的,所以你也可以把三界万法都看成是第八识所显示出来的法相,这就是《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  《心经》这里显示佛法的两个层面,胜义谛和世俗谛。什么叫做世俗谛呢?比方说我现在拿起这个杯子(手举着茶杯出示大众),你眼睛看得到它,知道这是杯子,这个就是世俗谛。世俗谛一定会具备三个条件,相、名、分别。这个杯子有一个形状,能够被你的眼睛所看到,对不对?这个就是它的相。然后我们会帮它安立一个名,替它取个名字叫做杯子。第三,你用什么东西去察觉它?用你的觉知心,用你的分别心去察觉它,这叫分别或觉想。这样子就具备了三个条件:相、名、分别。觉想或者分别,就是你的觉知心所起的分别作用。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就叫世俗谛。刚才我们讲的佛法架构也是世俗谛,因为那也不离相、名、分别。  什么叫胜义谛呢?胜义谛离开一切的语言文字相,乃至离开一切的法相,包括凡、圣,是、非,男、女等等相对待的法相。离开一切法相的境界叫做胜义谛。《心经》的「诸法空相」可以让你从世俗谛转到胜义谛。因为你知道五蕴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既然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它就是「唯是一心」。「唯是一心」是《大乘起信论》的用语,就是整个都是一个心,包括能取和所取,能取就是你的分别心,所取就是六尘万法。能够分别、作主的心跟可以被你认识的世界,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统统打成一片,这就是「唯是一心」。这样,你能说「有一个杯子被你看到」吗?你看到杯子的心是第八识,被你看到的杯子也是第八识,这叫「唯是一心」。既然唯是一心,就没有能认识的主体,也没有被认识的客体,这就是胜义谛远离一切法相的境界。《大乘起信论》说这种境界叫做「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别的经典说这个叫「一真法界」或「不二法门」。答复质疑  讲到这里,我已经把佛法的基础架构全部讲完了。但是我刚才讲过,佛法一定是根据事实,你必须要经过闻、思、修、证的次第,刚才我这样讲,如果你听懂了,最好的状况之下也只是思所成慧,如果你能够把这个义理放在心里面,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地把它拿出来对治烦恼,你会产生轻安的心境,这叫做修所成慧。但是,你到最后一定要证。证个什么?你必须要观察到第八识如何出生三界万法。大乘法的开悟就是要观察到这一个事实。禅宗的开悟也是一样,必须要观察到这个事实。有一位化名为奶茶茶奶的朋友,在真观豆瓣日记〈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的方法〉下面留言,不承认这是开悟。真观用禅宗六祖惠能的公案来证明,同时答复他的质疑。  五祖弘忍有一天跟大家讲:「你们每一个人写一个偈子过来,我来看看你们修学到什么地步,你如果修学得好,我就把衣钵传给你,让你做下一代的祖师。」神秀写了一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请人家帮他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部分的人都以为这是开悟的偈子,其实不是。你如果以为这句话是开悟,就是「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你会一直绑在这上面,翻不了身。翻不了身还算好,如果你跟别人讲「我开悟了」,这麻烦就大了。未悟言悟是大妄语,如果你不是故意的,至少也是增上慢,你很容易就会毁谤正法。《六祖坛经》记载,五祖弘忍拿起鞋子把它擦掉,讲「亦未见性」,这句话是实话。如果说当时他已经开悟,五祖弘忍需要半夜三更去跟他开示吗?不需要了嘛!等五祖跟他讲《金刚经》的时候,惠能才突然间开悟,惊讶地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大乘见道。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表示他所认识到的那个自性能够出生万法。能生万法的东西,不会说自己叫什么,所有的名字都是我们给它的,所以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你要注意的是它有什么体性,有什么功能,有什么特征。这个自性能够出生三界万法,显然就是第八识。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讲第八识一向都安住在胜义谛境界,这相当于《心经》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大乘见道之后,你的七转识随学第八识的清净性,也能够转依在胜义谛上面,成就解脱功德,才不会动不动就生气,或者有利益就动歪脑筋去争取,这样就是一个凡夫嘛!如果你的开悟完全无法转变你的心态和行为,请问你要这个开悟干什么?  禅宗开悟或者大乘见道以后,虽然不是马上就成为圣人,却是转凡成圣的起点,因为他发现了核心真相,心态和行为取向会因此全面改变,自然趋向于清净。我上次用电影来做比喻,大乘见道者会发现整个三界万法原来都只是第八识播放出来的影像而已。我现在这样讲,你可能会很怀疑:「你说那是影像,可是我摸自己,可以碰得到,捏下去也会痛,为什么你说它是假的。」如果你看过电影《黑客帝国》(台湾译为《骇客任务》)你就知道,看得到摸得到不必然就是真相,所有的感觉它都可以模拟给你,这是让人很震撼的。哪一天你开悟,如果既不会感动也不惊疑,那是很奇怪的事,除非你过去世曾经开悟,此世定力又很好,不然的话你在开悟的时候心情一定非常踊跃,很多人会激动得哭出来。  除了奶茶茶奶以外,还有很多人也认为《心经》的「空」是指空无,所以看到真观的解释会觉得很惊讶。我在讲《心经》的时候,是举龙树菩萨的《中论》作为教证。其实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也用「空」来指涉第八识:  【依于一心有二种门,所谓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真如者,依言说建立有二种别:一、真实空,究竟远离不实之相,显实体故。二、真实不空,本性具足无边功德,有自体故……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  「心真如门」相当于胜义谛,「心生灭门」相当于世俗谛。在心生灭门当中,马鸣菩萨很直白地定义,所谓的心就是阿赖耶识(第八识),这个识能生一切法。在心真如门当中,以语言文字描述真如,可名之为「真实空」,这个「真实空」不是指空无,而是「究竟远离不实之相,显实体故」;也可以名之为「真实不空」,因为它有自体、有无边的功德。  《心经》讲「空」,又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这个「空」正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实空」。《心经》的经名则是显示全经所说皆是「心」,「照见五蕴皆空」相当于「心生灭门」,「诸法空相」一直到「无智亦无得」相当于「心真如门」。所以,经名的「心」是指第八识,经文当中的「空」则是与「心」相应的「真实空」。  虽然今天是讲《大乘起信论》,但我们要讲的东西太多,所以我概略解释一下就好。请大家仔细比对这段文字,你就会知道真观解释《心经》全都符合《大乘起信论》的义理。  奶茶茶奶也质疑以《心经》义理驱魔的有效性。我上次说:「只会念诵《心经》的文字,不懂得意思,是闻所成慧。你用闻所成慧去驱魔、驱鬼,它会有效果。如果你懂得意思,是思所成慧,会更厉害。修所成慧的效果更强,因为你的心会一直住在《心经》的法义上面,当鬼怪来的时候,你把它当成这个也是第八识所显现出来的,祂也是诸法空相,就这么简单。」这个可以在《大乘起信论》当中找到依据:「或有众生善根微少,为诸魔外道鬼神惑乱,或现恶形以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若为诸见烦恼所乱,即便退失往昔善根,是故宜应审谛观察,当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业障厚重,为魔鬼等之所迷惑。』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如是思惟剎那即灭,远离诸相入真三昧。心相既离,真相亦尽,从于定起,诸见烦恼皆不现行,以三昧力坏其种故,殊胜善品随顺相续,一切障难悉皆远离,起大精进恒无断绝。」文字并不是很难,我就不解释了。令人惊疑的佛法  另外有一位朋友,也在〈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下面留言,他说:「我读《金刚经》的时候不会惊惧,但是我看到你的解释非常惊讶。」这段留言已经被他自己删掉了。他很有分寸,对于不同的说法不会立刻毁谤,只要他能保持这种理性的态度,我相信他不久之后就会找到符合三量的解释。现在我要告诉这位读者:真观把《心经》隐藏的道理告诉你,所以你才会惊讶,但这还不算是真正的秘密。如果有人直白地把大乘见道的真相讲出来,九成九以上的人都会惊疑,就像佛陀在《金刚经》警告的那个样子。  有人讲:「《金刚经》很简单啊!就是缘起,每一个法都是其他的法假和合而成的,所以『所谓法,即是非法,是名为法』这个公式可以贯通整部经。比方说『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因为众生是五阴的假和合,根本就没有常住相可得,所以说众生非众生。反正每一个东西都是这样。」他按照这个公式解释《金刚经》,似乎都解释得过去,他就觉得:「《金刚经》我统统都懂了!」我想问大家:「你在读《金刚经》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好像就是这个样子,是不是?」你们不讲话,我就当你们也是这样子啰!(大众笑。)  如果你真以为《金刚经》就是这样子,这是因为你还没有把经文好好地精读过,迟早有一天你会发现某一句经文解释不通,必须把原来的想法放弃掉,再去寻找合理的解释。这个事情是很重要的,哪怕整部经只有一句经文解释不通,你就要把它放弃掉,重新找一个合理的解释。就好像一个警官负责侦办一个凶杀案,他会依据已知的证据建立一种假设,缩小搜证的范围,如果发现某一个证据会把这个假设推翻掉的时候,他会建立另一种可能的假设,然后再去求证。  《金刚经》讲:「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大家读过这句经文吧?(有人回答:读过。)你如果承认这句经文,我现在就要施设一个问答来考考你了:「这句经文的『如来悉知』是指什么呢?」如果是指佛陀的意识能够了知众生的心行,那会非常的麻烦。假设你已经成佛,你是如来,我们现在不要讲那么多众生,只要这屋子里面每一个人的想法你的意识统统都知道,你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肚子饿,你要知道我肚子饿。我很高兴,你也要知道。我很生气,你也要知道。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你就不能入二禅以上的禅定,因为二禅以上是无觉无观的禅定,必须守在一个不触外尘的定境里面。你已经成佛,却不能入二禅以上的禅定,岂不是连俱解脱阿罗汉的证量都不如?甚至你也不能睡觉,因为睡觉的时候意识断掉,你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你只要持续了知一、两个众生的心行,你就要发疯了,如果所有的众生你统统都知道他们的想法,那还得了!你根本活不下去了嘛,对不对?然后,你再想一想:刚才用「所谓法,即是非法,是名为法」的公式理解《金刚经》,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吗?如果不行的话,你是不是该放弃原来的想法?  再者,须菩提听到《金刚经》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你有没有想过:「须菩提是何等人物,他在听《金刚经》的时候痛哭流涕,感动得不得了,为什么我读《金刚经》的时候却没有这样的感动?」世尊又警告:「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这就更让人不解了!你有看到哪个善男子、善女人怀疑《金刚经》吗?好像很少,似乎佛教徒统统都能够接受《金刚经》。既然这样,佛陀又何必慎重其事地警告大家?如果你细心的话,你会发现经文有「我若具说」四个字,这已经告诉你,佛陀并没有把最重要的部分明白地讲出来;佛陀知道,有些佛法一般人受不了,惊疑之下会造作毁谤正法的恶业,所以不把它直白地讲出来。由此可知,须菩提的痛哭流涕是有原因的,随后那段话是在讲:善知识开示第八识体性的时候,如果有人接受「心」(第八识)的本性清净,没有怀疑,就能产生实相般若的智慧,这个人已经成就第一希有的功德,因为他已经大乘见道,将来必然能够成佛。换句话说,《金刚经》讲的仍然是第八识,这个第八识能出生三界万法。  用第八识来贯通《金刚经》,你可以看看合还是不合。比方讲,你的色身是第八识所出生的。你过去世造善比较多,应该出生为人,色身是你的果报,这个果报是依照善恶业而现起的。你过去世造善造恶的时候,第八识帮你记录起来,然后在每次生命终结的时候,来一个总结算,你该有什么色身,它就出生什么色身给你。所以世间人说「你是一个人」,但是在大乘见道者来看,你只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所以他认为你「非人」。为什么大乘见道者也说「你是人」呢?这只是为了沟通的方便,随顺世俗谛而说。这样就可以简单地说:「所谓人者,即是非人,是名为人。」第一个「人」是随顺世俗谛有法而说,接下来的「非人」是按照胜义谛空法去讲,这样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就是大乘见道者所认识的「人」。  第八识即是自性如来,所以「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是指第八识了众生心行。真观《实证佛教导论》第七章第一节:【第八识有酬偿因果的功能,所以它必然能够了知每一个有情过去的心行。例如一个人过去世经常礼拜诸佛塔庙,他的果报就是「有所发言,人皆信伏」,实际上这个人拜佛的时候,别人并不在场,但是此世听他说话的人,却会对他产生莫名其妙的好感,愿意相信这个人所说的话。反过来说,如果这个人过去世经常轻慢诸佛塔庙,别人就会对他产生莫名其妙的厌恶,不愿意相信他所说的话。这是因为第八识能够了知众生心行,所以别人会在初次见面时,便由第八识流注种子,影响第七识,产生相应的态度,达到酬偿因果的作用。】  唯识经典说,第八识能够了别种子。第八识透过种子而了别众生的心行,所以不会引生烦恼。每一个有情的第八识,都能了别无量众生的种子,这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禅宗讲明心,就是明白第八识,这要透过它的缘虑(了别根身、器界、种子)和集起(积集种子,生起现行)的功能去认明。今天没有办法讲太多,有兴趣的话,请你参考《实证佛教导论》。有法及法  以上讲的都不是闲话,它也是《大乘起信论》的义理,因为佛法本来就是法同一味。现在来看《大乘起信论》的文字。《大乘起信论》分成五品,作因、立义、解释、修信、利益。最重要的部分是立义和解释。  立义,相当于建立宗旨,也就是把全部的义理用简短的文字叙述一遍。「云何立义分?谓摩诃衍略有二种:有法及法。」摩诃衍是梵语,就是大乘佛法。它讲大乘佛法有两个层面,一个叫做「有法」,一个叫做「法」。什么叫做「有法」呢?就是你观察到的一切,包括第八识在内,统统都是「有法」,这相当于世俗谛或心生灭门。什么叫「法」呢?唯是一心,统统都打成一片,这个叫做「法」,这相当于胜义谛或心真如门。  「所言法者,略有三种:一,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在染在净,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故。」它说这个「体」非常大,大到什么地步?没有任何边界,所有的东西统统都是第八识,没有一个东西不在第八识的范围。「在染在净」是说你用世俗谛去观察,会有清净的有情,也有污秽的有情。但只要是有情统统都有第八识,不管是在圣人或凡夫,乃至地狱道的众生,就第八识来说,都没有染净的差别相。所以它讲「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故」。你看这里讲的「无增无减」是不是跟《心经》讲的「不增不减」意思一样?「在染在净,性恒平等」是不是跟《心经》讲的「不垢不净」意思一样?  「二者,相大,谓如来藏本来具足无量无边性功德故。」这相当于《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因为第八识能生一切法,所以它以一切法为显示的相。因为全体皆是一相,不生不灭,所以用「如来藏」来称呼第八识。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于此入佛地故。」事实上,一切法皆是第八识所生,不是只有善法而已。但是恶法不与如来藏的清净性相应,所以此处不说它。  第八识的体、相、用皆函摄一切,所以单用一个「法」字来形容它。这是胜义谛心真如门。不生不灭  《心经》讲「不生不灭」,《大乘起信论》则说「心本性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跟生灭相对,表示它不是生住异灭的有为法,而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的无为法。无为法是永恒的存在,所以《大乘起信论》说「真心常恒不变」。  基础佛法的架构,分成两类。一类是三界外的第八识,一类是被它出生的三界万法。三界万法是有为法。但是第八识很特别,它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和合。第八识能够按照众生过去造作的善业、恶业而现起果报,它既然有这个功能,某个部分一定是不生不灭。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无始无终,所以它也必须无始无终。  刚才讲过,色身是你的果报,从你过去造善、造恶到现起这个色身,要经过一个期间。第八识既然能够酬偿因果,它是不是在因果现起的期间之内不能坏灭?请大家先确定这一个逻辑推论对不对。(有人说:对。)就好像硬盘,你输入的资料,下次开机的时候还能够把它调出来,这中间硬盘不能坏掉,所以硬盘存在的时间必须要比资料保存的时间更长。同样的道理,如果第八识能够按照因果报应的法则去现起三界万法,显然它必须在每一个果报之前就要存在,但是上辈子往前还有上上辈子,上上辈子前面还有上上上辈子,你可以不断往前追溯,找不到起点。佛经讲「无始以来」,这表示佛教不承认有某一个时间是所有事件的起点。既然这样,表示这个东西无始以来就得存在。那往后会消灭吗?经典讲,佛可以一直度众生,无穷无尽地度下去。那这表示什么?因果报应永远都不会停下来。第八识往前不需要出生,往后也不会消灭,这样不就是不生不灭吗?真妄和合  但是你要知道喔!第八识既然能够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它就应该有两个部分,像这个杯子装了水,里面的水可以增加或减少,也可以装别的饮料,但是杯子不能变来变去,不然就没有办法装水。同样的道理,第八识积集种子记录业行,所藏的种子一定会不断改变,但是能藏的心体,也就是能够存放种子的容器,必须不生不灭。因为这个缘故,《成唯识论》说第八识不断不常,也就是心体不会断灭,种子念念变迁。  《大乘起信论》说得更明白:「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不生不灭的心体,这里称之为如来藏,相当于《成唯识论》讲的「能藏」,也就是能藏种子的容器。八个识都必须依附于如来藏,才能够显示它们的生灭作用,这个部分实际上就是《成唯识论》讲的「所藏」,也就是所藏的种子。所藏的种子会现起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种种的功能差别,包括八个识的了别作用,也是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这些都是此处所谓的「生灭心转」。(生灭的)种子必须依止于(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才能运转,二者和合,无法分割,合称为阿赖耶识。一般所说的阿赖耶识是单指第八识,但此处的阿赖耶识是广义的,八个识的生灭作用全部都包括在内。  以上这段话非常有名,一般称之为「真妄和合」。真,是指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妄,则是指生灭心现起的作用。很多学者以为这是《大乘起信论》新创的法义,实际上这可以在《杂阿含经》找到依据。真妄和合的法义比较难,但是请你花一点时间把它搞懂,才有办法闻思成熟,进入修所成慧。有了修所成慧,只要时节因缘一到,立刻就能大乘见道。  如来藏,就是不生不灭的心体。如来藏里面有一些生灭的种子,种子流注出来就产生一切的功能体性,这都是生灭心的功能。生灭心必须依附在一个不生不灭的心体,它才能够运转。譬如车轮不断地转,但是车轮的轴心不能动。又譬如硬盘,储存的资料虽然不断改变,但硬盘的外壳必须不变,不能像沙子那样松散。阿赖耶识就是这样,有一部分是不可改变的,另一部分是可以改变的。这两个部分和合在一起,叫做阿赖耶识。  为什么说它们非一非异呢?这是讲阿赖耶识的能藏和所藏,一个是常住法,一个是生灭法,二者体性不同,所以说它们非一;二者和合,无法分割,所以说它们非异。大乘见道之标的为真心,也就是能藏的心体如来藏,但是你必须认明阿赖耶识的生灭作用,才能推论出如来藏的存在,因为二者非异,我们不可能离开阿赖耶识去认明如来藏。  《成唯识论》讲能藏的时候,说它「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讲所藏的时候,说它「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不管你做了什么事情,它都会马上记录下来,造成种子的改变,流注成果之后,原来的种子就失去感果的功能,这也会变更所藏的内容,就好像硬盘的资料一定要不断地改变才能记录资料。  《大乘起信论》后面这段话很重要:「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此识就是阿赖耶识(第八识),它「能生一切法」,所以也可以把一切法当成它的功能体性,这就是「能摄一切法」。这段经文正好符合前面所说的基础架构,有能生一切法的第八识,也有被出生的一切法(三界万法)。因为第八识能生万法,所以它就能摄一切法。《心经》讲「五蕴皆空」,这是因为五蕴皆是「空」(第八识)所生,所以「空」可以含摄一切法。本觉  《大乘起信论》讲本觉,有人毁谤,说「这是外道思想」。实际上,本觉就是第八识的了别性。第八识能够了别根身、器界、种子。根身,是指有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的身体。器界,就是物理世界,包括山河大地、桌子、椅子。种子,就是能够产生功能差别的东西。它相当于电脑的资料,可以储存在硬盘里面,也可以输出到屏幕和打印机。种子储存在第八识的时候没有作用,一旦流注出来产生作用,就是三界万法。  有的人质疑:「在原始佛教的《阿含经》里面并没有讲到唯识啊!」其实《阿含经》是用很隐晦的措词讲唯识,一般人看不出来。因为在结集佛经的时候,有很多阿罗汉和菩萨,他们不愿意让其他人轻易得知佛法的内涵,所以把机密的佛法用隐晦的方式去说。已经证果的人看到这些隐晦的说法,还是能够明白,但是凡夫外道就会对经教产生误会。结集经典的人希望大家能够依止证果的人学法,所以才这么做。但现在证果的人已经很少,所以不得不公开声闻法和缘觉法,不然佛法就要提前灭亡了。  《阿含经》在什么地方讲第八识?《阿含经》讲五阴「非我、不异我」,这句话里面的「我」就是第八识。你可以看是不是解释得通。五阴非我,意思是说,五阴不是第八识。为什么呢?五阴是被出生的法,第八识出生五阴,它们的体性不一样,所以说五阴不是第八识。五阴不异我,意思是说,五阴不异于第八识。「非我、不异我」,这两个「我」都是指第八识,但是它们的意义有微妙的差别。「非我」的「我」偏指能藏的心体,能藏的心体常恒不变,所以与念念变异的五阴不同。「不异我」的「我」偏指所藏的种子,所藏的种子和五阴互为因果,所以说它们不相异。所谓的互为因果,是说第八识流注种子会形成五阴,而五阴的造作则可以熏成种子。  另外,《阿含经》在讲到识的时候,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是识阴,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另一个意思就是第八识。玄奘译《缘起圣道经》,是从《杂阿含经》当中,单独译出来的。这个小经非常重要,那是佛陀自述过去世修证的经过。菩萨先从老死往前追溯原因。老死代表附属于人生的一切忧悲恼苦。为什么有老死?因为有生的缘故。菩萨一直往前追溯,追溯到名色,再往上追溯就是识,他没有讲这个识是什么,只说:「我齐此识,意便退还,不越度转。」这一句《杂阿含经》译成:「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这是说,追溯到这个识就是最后一支了,没有办法再上去。然后他再从识,按照时间顺序观察因果关系。因为有识的关系,所以有名色;有名色的关系,又有六入;有六入的关系,就有触,然后一直下来,乃至因为有生的关系,所以有老死。他做完十因缘法的逆观和顺观之后,又再度起观。可是第二次的观行和第一次有显著的不同。虽然菩萨也是从老死开始往前观察,但追溯到识的时候,又往前追溯到行,再由行追溯到无明。然后他又按照时间顺序观察因果关系,因为有无明的关系,所以有行;有行的关系所以有识;有识的关系,所以有名色……到最后又有老死。细心的人会发现,第一次逆观到识的时候就上不去了,第二次逆观却从老死一直追溯到无明。其实这两个观行是不一样的法门,第一次是十因缘法,第二次是十二因缘法,这两个法所讲的「识」意思不一样。意思不一样,却用了同样的「识」字,所以一般人看不懂这个经教真正的意思。十因缘法的「识」是第八识,第八识是根本识,它是一切法生成的根本,所有众生的第八识都是无始以来的存在,找到第八识当然就找不上去了。十二因缘法的「识」则是前六识,前六识是因缘所生法,他当然可以往前找它的前缘。  这里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什么从名色可以往上推出第八识的存在?在没有佛法的时代,能够观察因缘法的人,只有两种,辟支佛和菩萨。他们过去世已经修习很久,虽然生在无佛之世,但根器都很猛利,能够成就禅定功夫,并且发起宿命通,知道自己和别人过去世的业行。所以他会知道五阴(色、受、想、行、识,也就是身心的总和)其实是善业、恶业的果报。假设有一个人出生的时候缺了一只右手,有宿命通的人去观察,发现过去世他是一个将领,答应人家「你投降的话我保你毫发无伤」,人家投降以后他却把人家右手砍断了。从这个地方就可以推论,一定有一个东西在记录善恶业,然后根据过去的善恶业去现起色身。  胎生和卵生的动物,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受精卵,由一个受精卵分裂成很多细胞,最后成长为完整的生命体。受精卵的分裂是很惊人的事情,如果你用一个细胞去做组织培养,它只会生成许多同样的细胞,而不会变成一个生命体。人的身上有两百多种细胞,胚胎的分裂极为复杂,它怎么会知道某个地方要有神经细胞,某个地方要有皮肤、胃、血管和各种不同的细胞,而且配合得天衣无缝?  有宿命通的的人知道,色身是我们的果报,这表示在制造色身之前,有某个东西已经先了别他的业种,然后将色身造成相应于善恶业的样子。这个人过去世违背诺言剁掉人家的右手,第八识透过种子了知他的业行,按照业行造出他的色身,让他缺少右手,以酬偿因果。显然在造身的过程当中,第八识随时都要看这个色身是不是跟业种一致,好像一个建筑师按图施工,要看建筑蓝图,也要随时注意建造中的房屋。所以,菩萨和辟支佛从色身逆推成因的时候,他找到的「识」是第八识,而不是六识身,因为只有第八识才能够了别根身和种子。  佛法所讲的果报有两种,一种叫正报,正报就是五阴。像色身的种类,一只狗跟一个人的差别非常大,健全跟缺陷差别也很大,所以它是正报。识阴也很重要,如果你很聪明,你就很有办法,如果说你特别的笨,这也是果报。五阴是正报,其他的东西是依报。最重要的依报是环境,也就是器世间,包括山河大地,乃至地球、太阳、月亮统统都包括在内。《优婆塞戒经》说,如果有一个众生杀生,那个业力会使得全世界的农产品减产。你大概没想到会有这种事吧?这个叫做共业。众生偷盗、邪淫、大妄语、酗酒,也会造成类似的共业效果。这表示环境是我们的果报,而且这个果报是由大家共同的业力去造成的。地球上的动物、昆虫和各种有情,它们的第八识统统都会影响到地球的环境。第八识依据众生的共业形成器世间,它必须了知众生的业种,也要了别器世间,器世间才会相应于众生的业力。  第八识能够了别根身、器界、种子,这个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讲的本觉。本觉只有大乘见道者才知道,所以这也是大乘见道的内涵。《大乘起信论》说:「始觉者,谓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说有始觉。」如果你能够知道本觉,这就是开悟(始觉),因为凡夫和二乘圣人都不知道(不觉)。但是,大乘见道者对于第八识的了别性,知道得并不多,所以他必须继续观行,直到究竟成佛的时候,才能全部了知,这时候才称之为究竟觉。三轮体空  这个法门的关键,是要从世俗谛转入胜义谛,因为整个打成一片,就远离一切的差别对待相,《大乘起信论》称之为「唯是一心」,整个就是一心。因为没有能取、所取,所以不分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甚至也没有你、没有我,也没有真如、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的相、名、分别──这就是胜义谛。  我上次讲,有般若正见的人被骂,他会知道:「骂我的人是第八识,被骂的人也是第八识,所以这是第八识在骂第八识。」那时候我少讲了一点,骂这件事情也是第八识。所以,某甲骂某乙,就是第八识(某甲)、第八识(骂)、第八识(某乙)。我们讲过《心经》的「空」就是第八识,按照刚才的语言逻辑,某甲骂某乙,就是空、空、空。这个叫做三轮体空。把它套用在布施上,布施的人是空,受施的人是空,布施这件事情也是空,所以也是空、空、空,都是三轮体空。既然都是空,你何必一天到晚念它?你可以不要念啊!  明白以上的道理,就是思所成慧,接下来只要经常做以上的想念跟思维,没多久你就会成就修所成慧,你会经常处在轻安的定境里面,这个时候你大乘见道的因缘就随时可能发起。所谓的大乘见道,就是明白第八识如何现起三界万法。大乘见道的实际内容,一向列为绝对机密,禅门的「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和《法华经》的「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都是指这个,你只能靠自己去把它参出来。觉得自己懂得佛法的人请注意:如果你不知道第八识如何现起三界万法,就是没有开悟,请你要早一点认清这个事实,不然的话你会因为增上慢而原地踏步,甚至可能造作毁谤正法的恶业。  三界万法的范围很广,初悟的人所知很有限,初悟的人到底知道什么,是不能说的秘密,但是你可以先把参究的范围限缩在五蕴上面,这个是《心经》已经告诉你的。参究不出来,你会觉得很苦,所以最好先发起修所成慧,在轻安的定境当中参究,才能持久。这是以正智缘真如而修,称为真如三昧。真如三昧  《大乘起信论》说:「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加趺坐,端身正意。」这是说,刚开始的时候用打坐去修习。不打坐也可以修,后面它会讲。  「不依气息」,依气息而修,例如数息法,那是共外道的禅定。「不依形色」,像意守丹田、观想,或者看线香的火头,都算依于形色,这也是共外道的法门,可以修成禅定,但是没有办法见道。「不依虚空」,你也不要存想物理世界的虚空或观想的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也不要存想固体、液体、动能或热能。「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也不要缘觉知心去起修,例如有人叫你忽略「所取」而关注「能取」,能取就是觉知心,你要是这么修就不是真如三昧。  「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这是安住于胜义谛而修习的定境,离开一切的分别想念,也不把「离开一切的分别想念」的想法放在心里面。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原本就是无相,这符合见道者的现量观察,所以不需要「想」,自然就会有这种如理作意。在大乘见道以前,必须依靠正教量修习真如三昧,即使没有语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个意思,这也是「想」,因为这个缘故,所修的只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必须等到大乘见道才有办法修习真正的真如三昧,但是对于未能现观的法,仍然要依靠「想」,所以在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没有办法随时安住在真如三昧之中。  「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要是你觉得有境界的存在,马上要起作意「境界相也是第八识,也是空」,你就把境界相给舍掉了。  「后念依心,复舍于心」,这个心是指七转识(觉知心),接下来你要注意,自己是不是以为七转识真实存在,如果是的话,你马上要起作意「七转识也是空」,这样就把心相给舍掉了。  「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这里是在总结前面的话,意思是说,当你察觉七转识正在攀援外境,只要把「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的般若正见提起来,就能让七转识不再攀援外境,此时你仍然会察觉到七转识的心相,只要再把般若正见提起来,就可以把七转识的心相灭掉,因为全体都是一真法界,没有哪个东西能够离开真如。比方说你听到外面有一个声音,声音就是外境,你马上起一个念头「外境界就是空」,这样你就把散乱心摄回来了。然后你再作意「我现在能够听到声音的这个心它也是空」,这样就把心相也舍掉了。  这个地方讲的「真如」是指第八识跟三界万法都打成一片。我上次说胜义谛像是电影的荧幕,世俗谛的一切法就像是荧幕现起的影像,有哪个影像能够离开那个荧幕?统统离不开。这个就是「离真如不可得故」。你看电影的时候可以说「我没有看到影像,只看到荧幕」。电影只是一个譬喻哦,真如比这个譬喻更进一步。看电影的时候,还有一个看电影的人在荧幕外面,但是真如却包括一切法,连能够了别的觉知心也是第八识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所以整个都是第八识,「唯是一心」,离开这个真如没有任何一法可得。这样会不会?  真如三昧可以在打坐的时候修,但是我希望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你把今天讲的内容仔细地思维,把义理全部贯通,这样叫做闻思成熟,你就可以开始修真如三昧。例如你听到楼下讲话的声音,你就起作意:「讲话的声音就是空,就是第八识,就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作意是一种没有语言文字的世界观。现在为了让你听懂,必须把它讲出来,实际上修的时候,你只要把这个意思提起来就行了。刚开始的时候,心里会有语言文字冒出来,这没有关系,以后慢慢就会形成没有语言文字的作意。要是一直有语言文字相,就没有办法离开世俗谛,所以你只要知道这个意思就好了。听到声音,你的心里面知道「这个就是」,然后「能够了别声音的耳识跟意识也是」,你不用把「空、第八识、一真法界、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这些名词念出来,心里不要有语言文字,知道这个意思就好了。就这样,整个住在这种境界里面。人家来骂你也是一样,骂的人、被骂的人、骂的这件事情统统都是。吃饭也一样,吃饭的人、被你吃的食物、吃饭这件事统统都是。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这么修,用这样来发起轻安的定境,这样叫做真如三昧。  「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它是要求你一直这样子修下去,当你这么修的时候,世俗谛的分别还是有。我们讲过,世俗谛的分别跟胜义谛的不分别同时存在,就好像电影的荧幕从来不会动,但是上面的影像一直在起起灭灭,这两个完全不会互相妨碍。同样的道理,你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了别一切相,但是又同时住在真如三昧当中,《六祖坛经》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就是这个意思。  你要是没有很重的邪见和慢心,很快就可以明白佛法的基础架构和修习的方法,但是你不要以为佛法那么简单,因为在世俗谛去观察第八识如何出生万法,要三大阿僧祇劫,到究竟成佛的时候才能够把观行全部成就。三大阿僧祇劫是非常漫长的时间,因为你要观察的法太多,必须渐次去成就。  「究竟折伏一切烦恼」是讲真如三昧可以究竟折伏一切烦恼,相当于《心经》的「度一切苦厄」。「信心增长,速成不退」,意思是说,修习真如三昧可以让你证果。未证果的人才有信心增长的问题,因为证果的人已经亲见,见地不会退转,不需要依靠信心。大乘见道以前修的真如三昧,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但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也有折伏烦恼的效果。  我以前修《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个时候不懂得般若,所以只观有为法,没有观无为法。如果有般若正见,它就可以跟真如三昧相通。境界相和觉知心都是有为法,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现起以后虽然如梦幻泡影,但仍然是第八识,仍然是空。你安住在这个作意里面,就会现起轻安,发起如梦如幻的觉受。以前有人问我:「如梦如幻不是很不实在吗?」我跟他讲:「不实在才好。难道你要很实在的痛苦吗?生活当中的烦恼那么多,觉得如梦如幻,你就不会很痛苦了。」修所成慧降伏烦恼的效果已经很好,一旦大乘见道,更不得了──你会知道「原来佛菩萨都没有欺骗我们,果然五阴和三界万法统统都是第八识所出生的」,马上就可以自知自作证。你会对未证的佛法产生无比的信心,知道自己一定可以究竟成佛。  「若心怀疑惑,诽谤不信,业障所缠,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你要是怀疑、诽谤的话,就没有办法进入佛法的实证之门了。至少刚开始要稍微信一下,你可以说「你讲的好像有点道理,但跟我知道的佛法不一样」,不要一下子就整个把它否定掉,你要看看经教是不是这样子写的,你再去观行看看:「说不定他讲的是有道理的。」《实证佛教导论》不只是解释经教,还有一些是可以让你立即验证的,这个请你去看书。另外,心高气傲的人和懒散的人也没有办法成就,所以你要降伏慢心,也要精进去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的起点  还有一件事,你应该会感兴趣:成佛要经过三个阿僧祇劫,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马鸣菩萨说是从信成就发心起算,而不是从大乘见道起算。发心,就是发菩提心。信成就发心,表示发心的人还没有大乘见道,他是凭信心而发起菩提心。大乘五十二位阶,最前面是十信位,等到你信心满足发起菩提心,就是信成就发心,进入初住位,起算三个阿僧祇劫。我希望今天讲完的时候你能够成就信成就发心。你千万不要因为三个阿僧祇劫很久,就不想发菩提心,你从无始以来流浪生死,不知道经过几个阿僧祇劫,还是在六道里面打转。信成就发心是一张飞机票,让你起飞,开始成佛之旅。三个阿僧祇劫虽然极为漫长,只要能够开始,总有抵达的时候,你一定会究竟成佛。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当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习善根力故,深信业果,行十善道,厌生死苦,求无上觉,值遇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修行诸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  十千就是一万。印欧语系的数字用三位分节法,梵文讲十千,就跟英文讲ten thousand是一样的。十千就是一万,一万个大劫信心才能够成就。刚开始当然是「依不定聚」,你对佛法没有那么讨厌,不会否定正法,才有可能发心。然后你要修很多善法,要相信因果报应,到最后你会觉得「老是在六道轮回的痛苦里面打转,实在是太无趣了」,你就会发菩提心。  真观在豆瓣网贴了几张图档,是深圳求职大会的照片,密密麻麻的人群,估计有上万的人在谋职。你如果还没找到工作,只得参加这种角逐。有工作的人,可以暂时喘息一下,但要是公司倒闭,或者人家把你裁掉,这些手续又得重来一遍。这辈子忙完了,还有下辈子。你不但要找工作、求偶,你还要生孩子、买房子,照顾年老的父母,人生所有的烦恼都要重新经历一遍。这个就是生死苦。而且,这个是太平盛世的烦恼,如果碰到战乱、饥荒,或者不小心沦落到三恶道,会更加的痛苦。  久而久之,你会觉得「老是待在六道里面轮回,冤枉受苦,实在不是办法」,你便会追求解脱。这个时候「值遇诸佛及诸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是诸佛。诸菩萨就是大乘见道以上的修行人。「承事供养修行诸行」,你要亲近诸佛菩萨跟他们学法,经过一万个大劫,终于信心成就。信心成就的时劫,长短没有一定,有的经讲一个大劫到十个大劫,最长的是一万个大劫。所以,你可以想办法让它快一点成就,承事供养诸佛菩萨,修行诸行,尽量认真去做,就不用等那么久。  「从是已后,或以诸佛菩萨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将欲坏灭,以护法故而能发心。」就是以各种因缘发起菩提心。今天也是很殊胜的缘,因为你来听《大乘起信论》,趁这个时候赶快发起菩提心,不然要等到何时?  「既发心已,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发起菩提心,便是成佛的种性,成就殊胜的因缘,直到究竟成佛,都不会退转。  「或有众生,久远已来善根微少,烦恼深厚覆其心故,虽值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唯种人天受生种子,或种二乘菩提种子,或有虽求大菩提道,然根不定或进或退。」有的人善根种的不多,他碰到了佛菩萨,佛菩萨劝他「成佛是最好的」,但是他还是觉得「成佛太遥远了,我不要成佛,我只要学人天善法,我想将来做个国王」,甚至有时候他的心都没有那么大,他觉得:「我开一间大公司做个大老板,像比尔?盖茨,这样子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众生心量很小,三界人天导师他不做,偏偏要去做老板,或者「我修未地到定,到他化自在天当天主好像很不错」,或者「我修四禅八定以后往生到色界或无色界更好」,这是求天界的果报。人天的果报再好,难道比得上佛吗?当然是比不上啦!可是他的心很小,只想去人天受生。或者说「成佛太遥远了,我还是赶快取证无余涅槃,就不用在六道当中受苦。」他看那些菩萨很可怜:「我才不要做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到处这样跑来跑去的,累死了!」还有的人讲:「佛是三界人天导师,众生所有的痛苦都要跟他投诉,一定累得要命,那我才不要。我还是赶快取证无余涅槃吧!」这种人就是二乘人。这种人没有成就信发心。还有的人虽然发了菩提心,但是却退转到二乘菩提,这也不是信发心。  信发心的条件有三个:「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你注意一下哦,很多人不懂得大乘法,只在那边发愿「我要成佛、我要度一切的众生」。这种发心不入三大阿僧祇劫,因为不符合「如理正念真如法」的条件,真如法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  「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除了知道真如法,所有的善行你都要尽量去做,不能像市井小民那样自私自利「有好处我要先得,有责任义务我要先免掉」,这样子就没有办法成就信发心。  「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你还要发心度一切众生成佛。  信发心成就,三大阿僧祇劫以后一定会成佛。除此之外,还有不堕三恶道的功德。有些经典讲,发菩提心之后,还是有可能下堕三恶道,但是马鸣菩萨说,这是为了要让初学者精进修行才这么讲的。他说,如果你能够符合刚才那三个条件,尚且不用担心会退转到小乘,又怎么会堕入恶道呢?所以能有这样的功德,是因为你对「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槃」有坚定的信心。  三大阿僧祇劫是极为漫长的时间,中间会碰到很多困难与挫折,但是你不用害怕,只要有修所成慧,就可以降伏大部分的烦恼。用修所成慧跟人家讨论佛法,一般人都不是你的对手,因为你可以引经据典,全都通达无碍,所有的经教绝对不会违背这个道理。修所成慧住久了,自然就会大乘见道。大乘见道者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究竟佛证无住处涅槃,中间统统不离涅槃,《楞严经》说这个叫做「一路涅槃门」。你可以从《阿含经》贯通到《般若经》,再从《般若经》贯通到唯识经典。这些经典都不会跟这个违背,你说这个有多么地了不起!你可以用心真如门胜义谛修习三昧,用心生灭门世俗谛修习观行,一路修到究竟成佛,这是最好的方法。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大众鼓掌。)延伸阅读  马鸣菩萨造,实叉难陀译《大乘起信论》,吕真观标点、分段及注释。https://skydrive.live.com/redir.aspx?cid=f095a47257580ae2&resid=F095A47257580AE2!1294&parid=F095A47257580AE2!1292  吕真观《实证佛教导论》部分档案(简体字):https://skydrive.live.com/redir.aspx?cid=f095a47257580ae2&resid=F095A47257580AE2!187&parid=F095A47257580AE2!149  吕真观〈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的方法〉(简体字)http://www.douban.com/note/192678149/  吕真观〈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的方法〉(正体字)https://skydrive.live.com/redir.aspx?cid=f095a47257580ae2&resid=F095A47257580AE2!1296&parid=F095A47257580AE2!369  方舟水手集「真实转世案例资料集锦」http://tieba.baidu.com/p/119044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