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的名句:教育复兴:从“授人以渔”到“有教无类”(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05:09

孔子的多元文化和哥大的“有教无类”

孔子的办学原则是“有教无类”,三千弟子来自鲁、齐、秦、楚等国,打破了夷夏之分,贵族与平民,甚至父子都能同堂。

现代教育把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校园,看作教育的优质生态环境。

哥伦比亚大学招生办执行主任弗达先生说:“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念:无论是课内或课外,学生之间能相互学到许多东西。因此,由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组成的群体能给校园带来巨大的贡献。而这些不同的经历是无法通过考试来核查的。”

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崇尚的多元文化的校园学术生态环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什么孔子最重要的著作的头三句话,竟如此平淡浅显?被Miami大学任命为孔子学院的院长,在揭牌仪式上,我对这三句话进行一番提问式剖析:

为什么“近邻”不行,非得“远方的朋友”?

“远”的意义何在?

为什么“时常”向“远道而来的朋友”“学习”是愉快的事情?

为什么“不愠”别人的“不知”才是“君子”?

……

要回答上述问题,你一定会思考如下答案:

“远”会带来许多差异,因而要“时常学习”;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所以不要近邻,而要远方的异色;

古时没有e-mail,也不知地球多大,从鲁到秦就是“天下”。人们的语言、服饰、饮食、习俗均不同,愈远差异愈大;

后来,以为印度是“西天”,就去“取经”。所谓“取经”,不是被动地等“有朋自远方来”,而是主动走出国门去“学习”。那是后话。

“远”带来好奇,这是学习的动力,所以“不亦说乎”;

“远”带来差异,因此“诸子百家”互相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也因此要像“君子”一样“不愠”别人的“不知”。故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所谓“杂交出良种”,隔得越远,越“不亦乐乎”。

对我的非“注、疏、解”的提问式发言,美国同仁均大摇其头又大点其头,摇头是感叹,点头是认同。

我把孔子这三句话说成多元文化,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有演绎之嫌。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不排斥任何人,而不是刻意去营造多元文化的教学方略。但因招生的“无类”,客观上形成了学生的背景、特点、经历的多元化。“文革”结束后,中国曾经有过77、78级“藏龙卧虎,五花八门”的校园文化,尽管当时禁止谈恋爱,但大伙儿侃大山就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现阶段中国的学校没有把营造多元文化校园作为一种办学方略;而是以分划线,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在一起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大学以考分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结果不是“无类”,而是学生仅此“一类”,同质的太多,连优点和缺点都相似,如此“一类”校园文化,学术生态不健康。没有了有教“无类”,只能欲哭“无泪”。

最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校园。为此哈佛把165个“高考状元”拒之门外,却收了一个流浪女;普林斯顿拒绝了许多名校的尖子,却收了一个卖了大量童子军饼干的黑人女孩;伯克利在众多申请者中青睐一个流浪汉……

校园的多元生态结构,对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是全新的。它是“教育复兴”的思想基地。

孔子的“10条腊肉”和哈佛的 Need-based

本来,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更能体现教育公平,但高考撑起教育公平的大伞,让中国的素质教育走入了一个套中套的怪圈。“有教无类”,是孔子对教育公平的最早探索。

孔子的“公平教育”有个小小的前提:交10条腊肉作学费。也有人说:“束”不指腊肉,而指可行“束”之礼者。似乎不收学费才彰显有教无类的情怀,否则像个开补习班的老师。我倒觉得“10条腊肉”,不仅表现孔子的坦诚,而且表现了他的经济头脑:10条腊肉乘以三千弟子,等于一辈子衣食无忧。虽然在“10条腊肉”面前人人平等,但孔子的招生原则打破了当时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不平等状况。沉重的历史车轮,被孔子和三千弟子推动了。

“有教无类”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成为今天的“义务教育”——由政府筹措“十条腊肉”请学生去尽其学习的义务。这个义务是强制性的,必须完成。从个人权利到个人义务,教育经历了质的飞跃。

然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不管穷富,统统收“10条腊肉”,看似平等,实则不公平。大学四年的费用于富豪不过九牛一毛,对贫困者则是天文数字。

以单一标准看,公平的不一定合理,合理的不一定公平。比如,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A比B低两分,B淘汰了A。公平乎?合理乎?如果A是学生会主席,做了大量社会工作,很有领导能力,参加许多文体活动,平时成绩也很好;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B高考偏偏比A高两分。这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结果是公平的,但不合理!

哈佛的“有教无类”不“一刀切”;从录取到收费,既公平又合理。哈佛采取“三合一”(高考成绩+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的招生原则。如上例,录取的肯定是A,因为“三合一”使得A的条件远远超越B。这个结果更公平、更合理、更科学。更重要的是,在“三合一”的指挥棒下,基础教育必然推行素质教育。

另外,哈佛还实行更人性、更公平、更合理的Need-blind的录取政策和need-based的收费政策。Blind指摸黑、不透光;Need指入学经费需求。招生时绝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仅用“三合一”来筛选人才。因此,录取的可能是穷得叮当响的小子,也可能是比尔·盖茨的千金。录取名单送到资助办公室后,才来“秋后算账”——是否需要资助?需要多少资助?如父母每年只能提供1,000美元,而上哈佛每年需要50,000美元,缺口为49,000美元,这就是Need-based,学校需要补足的缺口。当然,超标的富家子弟,一分钱也不能少。

哈佛的“有教无类”可分解成两部分:“有教”是“三合一”和Need-blind的录取政策;“无类”即Need-based的收费政策。哈佛曾自豪地声称:给家庭年收入低于60,000美元的学生提供免费教育,这种学生约占招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哈佛实行的是“劫富济贫”的有教无类。为贫困孩子免掉的巨大款项从哪来?校友捐款,向富人征集。也有一种永远无法得到证实的说法:如实际费用为40,000美元,则收50,000美元,多收部分匀出来给贫困的优秀生。

难怪在“三合一”的指挥棒下,美国的素质教育生机勃勃。

不管是哈佛的“因材施教”,还是哥伦比亚的“有教无类”,或是美国小学四年级“因材施教”地“以渔”……都有我们的影子,但又都已升华为全人类的财产。“教育”这个好东西,我们曾经有过,可以失而复得。

欧洲有文艺复兴。中国是不是应该来个“教育复兴”?

(作者为教育学者)

从上海火车站 到上海理工大学复兴校区如何坐车? 从肇嘉浜路复兴东路到世纪大道乘什么车? 教育的目的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这种主张是什么意思?谁能具体结实一下? 不是有教无类吗?为什麼初级教育入学要考试?(小学) 我想问大家现在办教育的精神还是有教无类吗? 中国足球从衰变到复兴的道路上还有什么‘绊脚石’。 从斜土路,鲁班路到复兴中路1号,申能国际大厦怎么走啊? 从复兴村到地质大学,只转一道车。么昂坐? 从复兴西路(近华山路和常熟路)怎样乘公交到虹口足球场?最快 从乳山路福山路到复兴中路1199号乘什么公交线 从六里桥出发座几路车可以到复兴路乙11号梅地亚中心写字楼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最早复兴奥运会并以奥林匹克的名义举行运动会的是什么人? 从东方电视台到市禁毒教育馆怎么去? 联合国教育文组织宣布从哪一年设立以中国人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 请问从北京火车站到复兴路甲15号有什么公交路线,打的的话要多少钱?谢谢了 从南头窑\复兴路、小西关 以一个故事来教育人的文章 902路什莫时候人最挤(从桂林路算),(从桂林路上车,到复兴庄方向)(具体时间)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到向"的办学方针 论文急+++++++ 有教无类,乐学致远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