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幸福了吗:加强改进舆论监督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3:41:00
加强改进舆论监督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召开的“破解舆论监督难”研讨会发言摘要(上)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编者按

  今年2月11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在省委、省政府举行的省会新闻界迎新春茶话会上,就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向省会新闻界提出“要努力破解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的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的要求。

  为了落实卢展工书记的指示,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6月8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召开了“破解舆论监督难”研讨会。来自全省新闻界、理论界、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党委、政府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就如何认识和理解舆论监督,破解舆论监督难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报现将会议发言及部分书面发言摘要刊出,以飨读者。⑩8

  让舆论监督成为正面报道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朱夏炎

  1983年,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得知郑州长途汽车站发生恶性案件并存在严重问题,我经过深入艰苦的采访,在河南日报一版发表了《郑州长途汽车站究竟是谁家天下?》。这篇报道刊发后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全省正在开展的企业整顿工作。该报道还荣获了全国最高新闻奖。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今天,有可能会遇到一些压力和干扰……如今舆论监督不好搞,大家都有切肤之感。

  怎样搞好舆论监督?我认为,关键是要认真领会好卢展工书记关于“破解舆论监督难”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不能一说舆论监督就认为是负面报道、反面报道,只要舆论监督真实,对人对社会能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就是正面报道。”

  舆论监督是正面报道,理解起来并不难,但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运用好,却非易事。从社会环境来说,舆论监督往往涉及一些权力部门和干部。好的舆论监督是一剂“良药”,但却“苦口”。现在一些干部平时听惯了“溢美词”、“顺耳话”,要求他们在公众面前“晒晒”,做到“闻过则喜”,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的干部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习惯于“见真章”、“听实话”、“尝良药”,学会在民主与法制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当然,如今的干部问责机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年我写过许多有影响的舆论监督稿件,地方党委和主管部门大多数是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举一反三,改进工作”的态度,对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一监督就“一票否决”,一曝光就“摘掉官帽”,干部当然害怕舆论监督,出了事情千方百计地捂、堵。要让干部能正确对待舆论监督,需要改变这种过于简单的工作方法和形左实右的思维方式,不要过于强调归咎其责,而是重在是否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并以此作为对干部考量和问责的依据。

  从媒体方面来说,让舆论监督成为正面报道,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怀着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胸中有大局,心里有热情,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抓住那些人民群众关心,党和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为切入点,着眼于推动工作、着眼于加快发展、着眼于社会和谐。

  舆论监督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具有建设性和操作性。责任和公正是舆论监督的生命线,媒体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负责任地炒作所谓“热点”。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舆论监督更要把握好“火候”、“时机”、“节奏”、“分寸”,注重报道的时宜性,对于一些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以及有关民族、涉外的问题,决不能不负责任地随意“引爆”。同时,舆论监督不能过于集中频繁,不能只说问题,不讲对策,不能为此产生负面效应,更不能让人觉得整个社会“一团糟”、“没治了”。

  舆论监督要取得积极的效果,必须有始有终,注重结果。我们搞舆论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如果批评之后没有下文,最后不了了之,这种虎头蛇尾的监督是不成功的。媒体不是纪检部门,不是执法机关,不能越俎代庖,但可以通过持续的公开报道,督促有关主管部门尽快处理事件。此外,还可以与他们联手,共同打造舆论监督平台,形成监督的合力。问题解决了,工作改进了,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就显现出来了。⑩8

  做到“一个结合”、“四个满意”

  □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丁世显

  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必须做到“一个结合”、“四个满意”。 

  “一个结合”就是党委、政府重视和媒体自觉要紧密地结合起来。首先,这里面有个正确的政绩观问题,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能够听得进去意见,听得进去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的反映。第二,其实还是一个能不能够坚持执政为民的问题。要把舆论监督真正看成是我们国家监督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看做是了解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听取群众意见的一个好的途径。第三,党委、政府必须支持、鼓励媒体勇于开展舆论监督。 

  媒体要做好舆论监督,做好的标准就是“四个满意”: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被监督对象满意,我们媒体自身也满意。做到了这“四个满意”,就能够很好地总结经验,提高监督的勇气,为更好地开展舆论监督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作为媒体必须有大局观念。媒体搞监督,决不是图自己一时痛快,也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乱作一些评论、评说。

  第二,必须深入实际,掌握实情,努力做到客观准确,绝不能道听途说。一定要沉下去,把事实搞清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如果监督效果有出入,哪怕是不太大的出入,被监督者也会不服气。

  第三,要注重监督效果,监督就是为了帮助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在工作中少出偏差,少走弯路,少做错事,维护群众的利益,尊重群众的意愿。舆论监督的效果如何,也影响着监督的影响力、监督的吸引力和媒体的公信力。

  第四,要改进改善监督的方式方法,监督的方式方法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只会是一种两种的。要根据监督事件事实的性质,分析报道出来它对社会的影响,然后研究不同的监督方法以取得好的监督效果。比如,有一些可以通过内参的形式,直接报送相关的领导;有一些在事实搞清楚之后,要把这个事实及时地告知被监督的单位,并提出整改的具体要求;当然也还有一些由于时效性的要求,必须及时发现,及时揭露的,就要进行及时的报道。有时候,如果把事实通知到被监督的单位,被监督单位能够高度重视,及时整改,及时反馈,媒体予以落实,再对这个事件进行报道,同样也能够实现这“四个满意”的效果。⑩8

  破解舆论监督难之我见

  □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  赵 钢

  卢展工书记在今年省会新闻界迎新春茶话会上,针对我省新闻工作的现状,提出了破解新闻宣传“四难”的要求。这“四难”中,如何破解“舆论监督难”尤其引人关注。

  “舆论监督难”难在哪里?我想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的领导同志不能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积极意义,不重视舆论监督,不会或不善于借助舆论监督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甚至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而唯恐媒体批评。另一方面,也在于我们有个别媒体滥用监督或监督失当,甚至以舆论监督之名行负面新闻炒作之实,使得一部分基层的同志闻监督色变,不敢去接触记者和直面监督。因此,要破解舆论监督难,除了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使之提高对舆论监督积极意义的认识外,就我们媒体来讲,也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分清舆论监督与负面新闻炒作的区别,开展积极的舆论监督,摒弃消极的负面新闻炒作。

  积极的舆论监督和消极的负面新闻炒作的区别在哪里?我认为,最起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

  第一,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积极的舆论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督促党和国家的政策得到落实,为了使人民群众的困难得到解决,为了使工作得到推动。而消极的负面新闻炒作,则是只是为了引起轰动,全然不关注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

  第二,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积极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查摆问题、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有时尽管可能会有阵痛,但痛后可以使肌体更健康。消极的负面新闻炒作则是为了揭露问题而揭露,只关注问题本身,不综合考虑可能造成的后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在为某一个群体谋取权益的同时,可能伤害更大范围、更多群体的权益。

  第三,是否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积极的舆论监督无论是出发点、监督的进程还是最终效果,都始终考虑党和政府的形象,考虑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负面的新闻炒作,则往往不考虑事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不考虑事情本身的国际国内背景,盲目开炮,一味指责,其结果往往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伤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我们应当开展积极、健康、向上、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摒弃消极的、破坏性的负面新闻炒作。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使舆论监督的环境得以改善,真正地使舆论监督不再难,从而充分发挥舆论监督正面宣传的作用。⑩8

  舆论监督要回归本原和本质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 喻新安

  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政治治理范畴,监督的主要对象不是公众,而是公权,是政府及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备,无论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都还远未到位。就政治治理来说,体制框架内对公权的约束还不是闭环的系统,监督机制很不健全,存在普遍的所谓“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现象,存在大量监督的盲点、盲区和真空地带。人们看到,在体制内监督失效的时候,我们的新闻舆论监督也是“缺位”、“失语”的,在许多情况下,媒体没有发出应有的声音,扮演应有的角色,起到应有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当下舆论监督的“缺位”和“失语”已成为我国政治治理的“短板”。

  舆论监督的“缺位”和“失语”,是由于舆论监督难。难在哪里?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难在保障舆论对公权监督的制度缺失,是“制度性缺陷”,譬如我们现在还没有保障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法规。二是难在媒体的行政化、官员化。现在的主流媒体都有行政级别,都在体制内过日子,对公权只有服务的义务,难有监督的权力。三是难在一些领导不开明。现在一些地方领导习惯于“报喜不报忧”,把舆论监督看做是“找碴”、“找事”、“添乱”,采取不欢迎、不支持、不配合的态度。四是难在监督的火候、尺度难拿捏。五是难在监督效果难评判。有的舆论监督群众拍手称快,干部愁眉不展,功过是非,难有定论。

  破解舆论监督难,首先需要根本的、系统的制度安排。要深化有关方面的改革,使舆论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客观的刚性的标准,不受个别人好恶的左右。其次,创造有利于舆论监督的生态环境,包括在体制机制方面为舆论监督提供保障,对媒体履行舆论监督职责授权、松绑,多支持,少干预。再次,媒体要端正认识,提高本领。要根据时代的要求,选准舆论监督的切入点,提高舆论监督的话语权,使舆论监督回归本原和本质。⑩8

 

  上下共识 内外有别 冷热有度

  □省广电协会副会长、黄科大新闻学院院长  杨诚勇

  我认为舆论监督难,难在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的弱化、新闻媒体对舆论监督的矮化、主流媒体的缺位和非主流媒体的越位这四个方面。

  领导部门或主管部门对舆论监督的弱化,是近年来舆论监督不作为的症结所在,因为领导不开明,监督难推行。

  舆论监督难,难在媒体自身对舆论监督的矮化,降低了舆论监督的地位和功能。媒体一直在混淆一个概念,就是把一般的社会批评和舆论监督混同起来,其实,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大众媒体对政府工作最公开的监督,社会批评是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批评,两者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如果我们把舆论监督的镜头只是对准一些不孝的子女、不讲公德的民工等社会现象上,那只能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舆论歧视,谈不上对社会公权力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难,难在主流媒体的缺位,并由此带来的非主流媒体的越位。舆论监督本来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事业,但现在的主流媒体却对舆论监督避之不及,少有作为,不敢进行旗帜鲜明的舆论监督,甚至连相关的栏目都没有,这就产生一个新问题,就是非主流媒体对舆论监督的越位。

  怎样破解舆论监督难?我认为,关键在三点,就是上下共识、内外有别、冷热有度。

  上下共识,是指主管部门、媒体和媒体记者对舆论监督的认识能够形成共识,把舆论监督看作正面报道。领导对舆论监督一要开明二要包容,否则媒体难有作为。我们判断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标准应该是看报道产生的最终效果,如果报道的效果是差的,那是“隔靴搔痒赞何益”;如果是一针见血,针砭时弊,那就是“入木三分骂亦精”。

  舆论监督要内外有别,遇到问题,我们要赢得话语权,赢得时效性,把握新闻报道的尺度和对象。进行舆论监督还要冷热有度,冷热适度。作为媒体,不要在一定时间内总是针对一个地区进行铺天盖地的监督,要帮忙不能添乱,要转化矛盾不能激化矛盾,要降温不升温。⑩3

  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要统一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董广安

  为人民负责的执政党和政府,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舆论监督的关系。舆论监督正是为了让各级党委、政府更好地执政为民,帮助树立党委、政府新形象。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关键在于把握舆论导向。

  穆青同志一生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他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很有启示意义。

  一、舆论监督意义重大,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舆论监督事关党和人民的利益。穆青同志谆谆告诫新华社记者: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就必须敢于坚持真理,批判错误。舆论监督不力,党与群众沟通不畅,政策宣传也就质量不高,党的政策自然无法贯彻,这种逻辑关系充分说明舆论监督是加强党与群众联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舆论监督要着眼于建设性,要讲究方式。

  首先,舆论监督要着眼于建设性,新闻舆论无论什么时候都具有巨大的威力,它可以教育群众发挥积极的因素,也可以因自己的不慎而散布一些消极的影响。尤其反对不顾实际情况、不考虑社会效果进行舆论监督。其次,舆论监督必须讲究方式,在进行批评报道时,必须讲究批评艺术。批评报道是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进行批评报道时,必须讲究批评艺术。一是“抓矛盾、抓问题”,二是“摆事实,讲道理”,三是“要分轻重缓急”。

  三、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应该统一起来。

  所谓新闻舆论引导,就是新闻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和宣传手段,依据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对社会舆论进行反映、影响和组织。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应该统一起来,那么,二者如何统一起来呢?一是大局意识与贴近群众的统一。二是批评报道与舆论引导在社会效果上的统一。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舆论引导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健康发展,二者殊途同归,共同统一于良好的社会效果之上。⑩8

  敢说早说会说 不失语不乱语

  □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 曲昌荣

  人民日报社张研农社长曾经说过,对《人民日报》而言,政治“晴雨表”作用或许淡化了,但社会“风向标”的使命必须承载,主流舆论的旗帜依然要扛,主流舆论首席代表的责任仍然要担。其实,这些话不仅是针对《人民日报》,对地方媒体而言,也是这样。

  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在舆论监督上,我们的体会是,党报记者要敢说话、早说话、会说话,不失语、不乱语。

  如果党报不敢说话、不早说话,发言权就会交给别人,公信力也就会逐步丧失。在此基础上要做到不失语、不乱语,就需要站在维护党和人民群众利益高度,站在有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高度,站在反映各界声音、主动化解矛盾高度,做到“会说话”。

  要钻研新闻规律,遵循受众的接受规律,做到说出话,让人信,令人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动占领舆论引导主阵地。

  主流媒体在很多时候抢不到突发事件的“第一落点”,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抓“第二落点”。到现场后发现,“第二落点”经常有“猛料”,因为“第一落点”有时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只抓一点,不及其余,报道往往不够全面、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我们在对事件的定论出现以前,一定要给当事双方以充分的发言权。要出于公心,报道公平,评论公正,就要深入采访,舍得下大力气一层一层剥开事实的真相,这对记者的调查能力和宏观大局的把握能力要求极高。

  舆论监督的目的何在?就是要起到举一反三的警示作用,希望此类问题不再发生。对敏感问题,不慎重处理就公开报道出去,容易影响社会稳定,我们就采用专报或内参的形式予以报道,这样往往能更好更快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人民日报》在舆论监督时,还要求把握一点,就是不能以个人恩怨,图一时之快,而是要就事论事,以宣传教育为主,不扩大打击面。舆论监督之后,党和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被监督对象服气,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就能树立起来。⑩3

  充分认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宇豪 

  破解舆论监督难首先要解决如何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问题。

  首先,从本质上讲,舆论监督是新闻规律的一种客观存在,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社情民意客观、真实、公正的反映。当前在我国,舆论监督既是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非公正、不合理现象采取批评和揭露的重要手段。

  其次,破解舆论监督难必须将舆论监督与正面和负面新闻报道区分开来。毫无疑问,舆论监督是建立在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基础之上的最广大民意的反映,它所揭示的是对人们在社会行为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违背或损害社会利益的现象和本质。而新闻报道仅仅是对公共事务或私人领域出现的、为其他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客观存在的描述。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真实描述就是正面报道;反之,那些歪曲客观存在的描述或评论即是负面报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将舆论监督与正面或负面的新闻报道简单等同或联系起来。

  第三,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在参与社会事务过程中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以及传播范围广等突出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自身以及社会公众都必须恪守起码的道德准则,不能利用舆论监督作为达到自身目的的工具。

  第四,对于党和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所有公务人员来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应该成为研判民意或舆论监督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政府公务人员对舆论监督还没有形成一个正确认识,往往会出现以稳定和大局为由人为阻滞潜在或已经形成的舆论监督,导致严重社会后果的出现。

  总之,破解舆论监督难的关键问题就是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舆论监督及舆论监督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