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梦之队:大伯公与华族民间信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6:14:26
updated: 17/05/2002 15:27:37作者:骆静山
华族民间信仰是以古老的“泛灵信仰”为基础,再融合懦、释、道3教而成。“泛灵信仰”是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附有精灵或灵魂的存在。这古老宗教具有“灵魂不灭”和“死後再生”的信念,主要包括了亡灵崇拜、自然崇拜、庶物崇拜以及巫术禁忌等。
自然崇拜渊源於人类对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的惊异、畏惧、感恩和依赖等心理。大伯公即居於自然崇拜中的地祗,也就是土地神。道教的(土地经)说:
“吾在山中为之山神土地.吾在乡中为之田园土地,吾在人间为之住宅土地,吾在寺院为之伽蓝,吾在宫殿为之真君,吾在州县为之城惶。”
关於这一个在大地上无所不在的神灵,本邦华人所熟悉的名称有“福德正神”、“大伯公”、“伯公”、“本头公”、“土地公”以及“本宅土地”等。至於“拿督 公”,原是以前巫族所膜拜的一种“圣地之神”(Datuk Keramat),许多华人也把它当作“番土地神”来拜。老虎是山中土地神的脚力,所以往往跟土地神同祀、守护坟墓的土地神则被称为“後土”。
古代,人们往往以为小丘、大树和怪石等是土地神的化身,而加以膜拜。开战的时候先要拜土地神,甚至抬着它上阵,直到本世纪初年闽南人械斗的时候,多少还存 有这种风俗。1847年,闽南人在槟榔屿创立的“建德堂”,便是以膜拜大伯公为纽带的一个从事械斗的秘密会社,它被一般人称为“大伯公会”。
公元1810年,客家人在槟城市中心的大伯公街建立“福德词”,它成为清朝末年客家五属的活动中心。到1890年当局开始取缔秘密会社以後,槟榔屿漳泉人 的领袖还组织了“宝福社”,来照顾“建德堂”奉祀的“大伯公”。今天崇祀大伯公的组织遍布槟城各街区,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大伯公在本邦华族民间信仰 中的重要
性,可见一斑。
《札记?郊特性》说道:“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华族讲求实际,所谓“现官不如现管”,上级的神权愈大,离百姓愈 远。百姓平时所亲近的只会是地方上的守护神。而在地上群神中,大伯公崇拜的历史最为悠久。在佛道3教盛行以前,华族最重视的神只是大伯公。它的祭礼最为隆 重;民间的大伯公,实际上溶合了周朝以前的“社稷”,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土地和五谷是农业社会生活的凭藉。古代称国家为“社稷”,其崇拜可与祖 宗崇拜相提并论。正如《札记?祭义》所说:“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它所受崇敬的隆重,非其他神只所能比拟。
《搜神记》提到神山崇拜时,称泰山为“群山之粗……神灵之府。”中国古代帝王的“封禅”大典都在这里举行。所谓封,即登泰山筑坛祭天,“禅”即在山南辟基祭地,即祭拜大伯公。
公元1世纪以後,社稷信仰溶合为土地神崇拜。中国各地社区,不拘州县乡镇都以土地神为守护神。举凡官员就职、人民生育、成年、结婚、丧葬或天灾等,都要到大伯公神坛前祭拜,其内容包括宣誓、祈雨、求福和谢恩等。
古代一般农家在阴历二月二日大伯公诞辰时举行“春祭”,祈求五谷丰收。八月十五日再拜一次,称为“秋祭”,藉以感谢大伯公赐给人们的丰收。早期仰韶文化的出土文物显示,春秋二祭是华族最早的一种宗教活动。
民间供奉的大伯公,手持金元宝,一副福相,状若财神。过去一般商家都在每月初二和十六日祭拜大伯公,祈求财源广进,生意兴隆,闽南人称为“做牙”。二月初二为大伯公祝寿,称为“头牙”,而与阴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对称。
商家在尾牙时,为求保佑新年利市,其祭拜大伯公的仪式,较农家盛大得多。牲醴中不可缺乏的是雄鸡,它象徵生意兴隆。当晚,东家大宴雇员,以犒平日之辛劳。 如果对某位雇员不满,来年不想续聘,就把筵席中的鸡头接向即将解聘者,以作暗示。有句俗语说:“食尾牙面忧忧,食头牙捻嘴须。”头牙与尾牙,一喜一忧,不 可同日而语。
做尾牙,祭了大伯公,还要在门口供五碗日常饭菜拜地基主,即以前住在家宅的孤魂。一般居户也有“食尾牙”的习俗,主要食料为一种特制的“润饼”。“润饼”是用薄皮卷包煮熟的豆芽、红萝卜丝、笋丝、豆乾片、蒜末、肉丝、蛋皮等而制成,其名称是取其能富润家庭之意。
此外,在元宵节时另有“弄土地公”或“弄元宵”的风俗。那就是把大伯公安置在神明轿,以壮丁抬到商家门前“迎弄”,商家便燃放鞭炮,以示欢迎叩谢,相信能够带来好运。
自封建制度崩溃,神权统治结束以後,大伯公的地位虽然不像以前那麽显赫,然而在华族民间信仰中,它的神坛仍然遍及穷乡僻壤,成为劳动人民经常膜拜的场所。
(应砂华文化协会之邀,顺序在92年5月15、16、17日讲於古晋,诗巫和美里。)
取自:知识份子与社会文化(本书增订本全文将在2002年初由孝恩文化基金会在网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