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信用卡异地激活:李志刚《向脾胃要健康》 (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05:05

人人都应该精神百倍——亚健康从脾胃调治之法(1)

  有人做过统计,大约有90% 的白领人士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与他们过度用脑、工作压力大、无规律的饮食、无法保证充分的?眠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中国的文字一直都是很有意思的,就拿“疾病”这个词来说,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就是疾病,是一个对象。但是中医里把“疾病”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疾”,另一个是“病”,是具有不同含义的两个对象。

  在中医里,“疾”指的是不容易觉察、不容易发现的小病。可能你本身已经感觉到了身体不舒服,且局部出现不健康的颜色等很多细微变化,但是在西医那里通过各种检查仪器却又检查不出来是什么问题,此时你的状态就是“疾”的状态。

  如果你不重视“疾”,不对此采取有效的措施,“疾”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那就是真实的“病”了。很多人都知道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吧,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说他有“疾”——“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蔡桓公没听他的话。扁鹊第二次见到蔡桓公,说他有“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这时的“疾”已经发展成“病”了,蔡桓公最后也死于病。

  这种患“疾”的状态,现代医学管它叫“亚健康”或“第三状态”。前面我们说过,“上工治未病”,中医里的“未病”就相当于现代的亚健康。亚健康的人常有这些症状:浑身感觉没劲儿,特别容易疲劳,头脑不清醒,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感觉头?、耳鸣,常失眠,不爱吃东西,或吃完了肚子不舒服,胃痛,经常便秘……

  有这样一位高级白领,在北京一家外企作高管。她属于典型的工作狂,平时加班熬夜是常事儿,饮食一点儿不规律。仗着自己年轻体力好,平时也没感觉什么问题。可是当过了35岁后,她就感觉自己一年不如一年了。平时总是觉得很累,吃什么都没有胃口,脾气也越来越差,经常对下属发火,晚上还常失眠。刚开始她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病,可是去了几次医院也没检查出什么结果。说没病吧,她又感觉全身都不舒服;说有病吧,又找不到具体的地方。

  她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亚?康状态。像她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大城市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特别多。有人做过统计,大约有90% 的白领人士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与他们过度用脑、工作压力大、无规律的饮食、无法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很大的关系。

  亚健康从中医来看有很多种类型,今天我就一些常见类型给大家讲讲如何调养。

◇◇ 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的调养

  在各种亚健康人群中,以肝郁脾虚型亚健康为最常见。

  亚健康的人多情绪不好,因为亚健康本身属于心身性疾病,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即亚健康多为情志所伤,我的一些患者中就有很多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病人。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典型的现代版林黛玉。平时做事小心谨慎,遇事也比较敏感。每次因工作的原因被老板批评了,都会抑郁好几天。而且同事间的关系也处理得不好。跳了几次槽后,感觉还是这样。此后不久,她就感觉自己浑身无力,休息后也没有缓解;有时望着窗外独自黯然神伤,常无缘无故地叹息;经常感觉两胁胀痛、胸闷腹胀,平时也不怎么爱吃东西。多次去医院检查无果。找到我后,我为其诊脉后发现其脉沉细,再看舌,舌边有齿痕,苔白。

  像她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肝郁脾虚型亚健康。我们说过,情志与肝关系密切,肝脏是主情志的重要脏腑,具有疏达气机、调畅情志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经常抑郁,就会影响肝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了就会横逆犯脾,致使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出现上述情况。

  她这种情况在调治上应以疏肝健脾为主。我建议她平时多从肝经上的太冲穴向行间穴进行按摩,再加按足三里穴、中脘穴。平时还要多吃一些舒肝健脾的食物,并保证心情快乐,这样慢慢就会调理过来了。

人人都应该精神百倍——亚健康从脾胃调治之法(2)

  ◇◇心脾两虚型亚健康的调养

心脾两虚型亚健康也是一种常见类型,这种情况多是由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如果我们平时?注意饮食,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就会损伤脾胃之气,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精血化生无源,就会出现心血不足。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平时过度劳累,过度思虑,就会劳伤心脾,耗血伤神。

  心脾两虚型亚健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两个方面: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心烦失眠、记忆力下降、心悸胸闷,晚上容易做梦且容易醒来,有时候还会出现心律不齐的症状。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会出现脘腹胀满,浑身无力,不爱吃东西,即使吃也吃不多。脾虚不能统血,女性朋友就会出现月经过多、月经淋漓不尽等问题。

  对?这种情况的亚健康,我们在调治上应以健脾养心为主。选穴上,我们可以取中脘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以及心经上的神门穴和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平时我们可对这几个穴位分别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没事的时候就按按。

  在药物上,我们可用归脾汤、天王补心丹进行调补。

◇◇ 肾虚精亏型亚健康的调养

  亚健康与肾虚也有关系,此型的亚健康多表现为腰膝酸软,浑身无力,情绪低落,伴有腹痛,脾胃消化不好出现恶心、呕吐等问题。男性朋友还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女性朋友则会出现性欲减退、白带异常等症状。

  肾和脾是?后天之本的关系,先天之本是需要后天之本来温煦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可以通过养脾胃来调治肾虚精亏型亚健康。

  肾虚又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分,对于肾阴虚者,可多按摩关元穴、太溪穴,并加按足三里穴、中脘穴,以健脾补肾阴;药物上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吃六味地黄丸。对于肾阳虚者,我们可多按摩或艾灸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以养肾阳,同时加按足三里穴和中脘穴,以健脾补肾阳;药物上可选择金匮肾气丸。

  从脾胃调养亚健康,还要避免我们人为因素损伤脾胃,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于嗜好五味食物导致脾胃元气受?;平时还要保持心情愉快,少忧思,多开怀,少抑郁,多快乐。

脾胃差容易与感冒结缘——感冒从脾胃调治之法

  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元气充足,人的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

  身边总有一些朋友经常感冒,后来我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一个易感因素就是体质太差。从中医角度来看,有些人体质不好与他们脾胃功能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体质的好坏是“禀受于先天,充养于后天”的,而脾胃是后天之本,体质雏形一旦构成,内结脏腑经络,外联四肢百骸,只有源源不断地得到后天之本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的供养和补充,才能逐渐发展为皮坚肉满、血脉和调的健壮体质。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盖脾胃盛者,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者,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所以命赖以活,病赖以安。”因此,我们说,脾胃与体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体质不好的人,免疫功能自然低下,尽管一个人的免疫功能不完全决定于脾胃功能的强和弱,但是脾胃功能不好,就会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再加上现代人饮食无规律,工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本来已使免疫力长期处于低下状态,再染上感冒之后,不能让体质得到真正的恢复与调养,从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出现反复感冒的问题。

  一般来说,脾胃虚弱会造成气虚体质,而气虚体质的人比较容易感冒。气虚主要是元气虚弱。免疫力依赖于人体的原动力——元气,元气充足,人的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

  气虚体质的人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短气乏力,不愿意说话,特别容易感冒,感觉劳累。这些气虚体质的人会经常性的感冒,每次感冒了都要去医院打几次吊瓶,打完针后当时好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又感冒了。

  可以说,气虚感冒是感冒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此类型感冒发病后恶寒重,发热轻,体温一般在38℃以下,骨节酸楚,肌肉疼痛。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脾胃气虚都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气虚感冒主要在于脾胃不足,卫阳不固,最好的办法是以补脾益胃,升举阳气,

  兼以疏散外邪。我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补中益气丸来治疗此病。

   不管是脾气虚所引起的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类型的感冒,我们都可以取风池、列缺、外关、

  大椎、合谷诸穴进行治疗。

  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取穴时,用拇指、食指从枕骨粗隆两侧向下推按至枕骨下缘的凹陷处,用力按压有酸麻感,即为此穴。

  顺便在这里多说一些,我在临床上也曾单独使用此穴治疗感冒。方法很简单,就是在风池穴上贴蒜片。把新鲜的蒜头去皮,切成3毫米的薄片,然后将左?两个风池穴处擦洗干净,涂上凡士林油,把蒜片贴在穴位上,然后用纱布固定好。 个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一般三五天就能见效。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有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的功效。此穴善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症,四总穴歌中便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

  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位,它在前臂背侧,腕背上2 寸处。

  大椎穴是督脉上一个重要的穴位,又是手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有“诸阳之会”之称。大椎穴在第7颈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时,把头低下,在脖颈上能看到一个特别突出的骨头,此处的下部凹陷处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因此大肠经上的穴位可以治肺的病。

  这几个穴位是治疗感冒的基本穴位。平时感冒了,我们可以找这几个穴位进行辅助治疗。每天对这几个穴位分别按揉,每个穴位按揉 3~5 分钟,以有酸麻感为宜。
 

高血压并不可怕——高血压从脾胃调治之法(1)

  很多人认为高血压很可怕,需要终身服药,其实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并发症。对于高血压本身,我们只要规律用药,正确使?穴位,并做到生活有规律,血压是可以控制的。

当人们感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到了医院后医生们会先给我们量一量血压。很多人可能从没问过血压究竟是什么呢?量血压有什么用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流动着的河水会不停地冲击两边的堤岸,这时河水就会对堤岸产生一定的压力。而我们体内的心脏和血管共同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心脏和血管推动血液在这个回路中不停地流动。当血液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动时产生一定的速度和压力,这个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医学上称之为“血压”。心脏收缩时的血压叫收缩压,心脏舒张时的血压叫张压。

  通常我们所说的血压都是指动脉血压。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血压应低于140/90 毫米汞柱。在清醒安静状态下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单一或均超过以上值,则说明我们患上了高血压病。

  中医里并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结合其症状分析应归属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临床上将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常归于肝肾,然而我们发现有些常见脾胃病导致高血压,经用调理脾胃等方法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调养

  我们先来看看肝阳上亢型高血?是如何从脾胃入手来进行调养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头痛,心悸,失眠多梦,或腰膝酸软,舌质较红,舌苔黄干或薄少,脉弦紧而长。前面我们说过,“治肝者当先实脾”,治疗肝病当先使脾气充实,因为肝气过盛会克制脾土,导致脾出问题。因此,对此型高血压我们应以清肝泻火、健脾益气为主。

  要清肝泻火,我们可取百会穴、太冲穴、风池穴、肝俞穴、肾俞穴、行间穴、侠溪穴;健脾益气我们可以取足三里穴、三阴交穴、中脘穴。

  百会穴属于督脉,与手足三阳经、足厥阴经相交,古人称之为三阳五会之所。头是诸阳之会?刺激百会穴可以醒神开窍,可减轻高血压带来的头昏、头痛等症。百会穴位于头顶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太冲穴作为肝经原穴,它能够调动肝经元气,疏肝理气,平降肝阳。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要穴。“风池”有“蓄风的池子”之意,凡是跟风有关的病症(高血压与风邪有关),都可以用它来治疗。

  肝俞穴属于膀胱经,是肝的背部俞穴,有疏肝利胆、降火退热的功效。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 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侠溪穴也是足少阳胆经上的要穴,主治头痛、目眩等问题。它位于足背外侧,当第4 、第 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三阴交穴是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风云际会的重要穴位,而这三条经都与高血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而肾藏精,精又生血。因此,治疗高血压选此穴一点儿错都没有。

  以上穴位我们平时多进行按摩,用手指或按摩棒、笔帽等分别对每个穴位进行按压3 ~5 分钟,天天坚持。

高血压并不可怕——高血压从脾胃调治之法(2)

  ◇ ◇痰湿阻滞型高血压的调养

  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里,肝气盛夹肝阳上亢已得到公认,而脾的运化失调造成的痰湿阻滞则常被忽视。

  我们知道,肝火过旺克制脾土,脾胃被克制后,饮食的消化、运输就会发生障碍,造成水湿内生。临床上则表现为头晕目眩,胀重疼痛,心悸胸闷,失眠多梦,不爱吃东西,呕恶痰涎,或见脚部出现浮肿,舌胖大,苔白腻。

  水湿夹热,时间长了就会生痰;肝木克脾土太过,久了就会导致气滞血淤。痰湿热积滞于血管就会使血管变硬,肝气太旺夹肝阳上亢则交感神经紧张度高而使血管挛缩,两者互相作用共同引起了血压的持续升高。

  我们在选穴调养时, 应以中脘穴、内关穴、丰隆穴、解溪穴为主。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 一般的胃病它都能治; 内关穴主治胃、心、胸的病; 丰隆穴是专门化痰的; 解溪穴是胃经要穴, 有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的功效。它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取穴时,先用大拇指按这个交接处,然后抬一下脚尖,马上就会有一条硬筋把手给弹开了,硬筋旁边的窝即是此穴。

  以上几个穴位平时多进行按摩或艾灸,每个穴位按摩 3~5 分钟或艾灸15~30 分钟,天天坚持才会有效果。

  很多人认为高血压很可怕,需要终身服药,其实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并发症。对于高血压本身,我们只要规律用药,正确治疗,并做到生活?规律,血压是可以控制的。

脾胃失调惹“脂”上身——高脂血症从脾胃调治之法

  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非常危险,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这是因为它发病时不易被察觉,人们稍不注意?会惹“脂”上身。

  我们平时所说的“血脂”是血液中各种未与脂蛋白结合的脂类(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和各种脂蛋白的总称。其中,对人体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那什么是高脂血症呢?它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的一种的全身质代谢异常的一种病,它也叫“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非常危险,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这是因为它发病时不易被察觉,人们稍不注意就会惹“脂”?身。

  高脂血症在中医里同样也没有此病名,从中医“补土派”的观点看,脾胃失调是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这包括两个原因:一是现代人经常吃一些肥甘厚腻的食物,二是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思虑过度,伤及脾胃,两者使脾失健运,转化为痰浊。我周围也有很多高脂血症的朋友,他们多是因为平时饮食不节,情志不舒所致。我为他们进行过针灸治疗,但是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饮食和情志,所以病情也是时好时坏。二是中年以后肾气渐衰,肾之阴阳虚弱,相火妄动,致使肝阳上亢,肝木太旺克制脾土,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失调,?热郁结,内生痰浊。因此,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

  不管是以上哪种原因,高脂血症的直接原因都是脾胃失调,致使内生痰浊。这种情况多见于肥胖者,平时经常感觉头晕、胀痛,胸脘痞闷,严重的还会呕恶痰涎,浑身沉重、没劲儿。我们在进行经络调养时,应以健脾化痰为主,可选中脘穴、脾俞穴、内关穴、丰隆穴、足三里穴。

  中脘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它有健脾和胃,加强体内运化的功能,因此是降脂的首选要穴。

  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是脾的背俞穴,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功效。它位于背部,当第1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丰隆穴可健脾和胃、利湿化痰、升清降浊,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中的脂含量。我们在临床观察通过针刺丰隆穴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尤其是降甘油三酯的作用更强一些。

  足三里穴能统治脾胃的一切疾病,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壮脾胃。

  内关穴有明显的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而且对心功能作用有明显的效应。我在临床实践中,通过针刺内关穴后复查,发现血脂大都趋于正常。

  对这几个穴,我们可以用按摩的方法来对身体进行保健,每天每穴按摩3 ~ 5分钟,天天坚持,会有一定的化痰降脂功效。

  我们还可以对足三里穴、神阙穴、悬钟穴进行艾灸,以化痰浊。悬钟穴是胆经要穴,是身体的髓之会穴。人体有8大会穴,即由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8个穴位。悬钟穴是髓之会,骨髓在这里汇集。悬钟穴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穴之一。此穴在小腿外侧下部,外踝尖上3 寸,腓骨前缘。取穴时,正坐屈膝,从外踝尖向直上量取3寸( 横指),腓骨前缘处即是此穴。

  对以上3个穴位,每穴每次用艾条温和灸15 ~ 30 分钟,每天或隔天灸治1 次, 7~10 次为1 疗程。

  当然,高脂血症发病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简单地一个药方?几个穴位就能治好的。这几个穴位无非是巩固效果的,是起辅助作用的。此外,要改善血脂状况,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不可或缺的。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糖尿病从脾胃调治之法(1)

  糖尿病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病,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糖尿病终将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

  生活中我们要是听说某某人得了糖尿病,肯定都是瞪大了眼睛,满脸的吃惊与同情,好像得了癌症似的。其实,根本没有这么夸张。

  糖尿病本身是血糖高,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它的并发症而已。但我们若是及时控制住了糖尿病,不给并发症发作的机会,那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我看过这样一则信息:就是说有个人被诊为糖尿病,他因此非常害怕,整天茶不思饭不想,就想自己死了怎么办;后来这个人真的死了,怎么死的?因为耽误了治疗,再加上情绪极度抑郁,后来真的发生了并发症,人就这样完了。在我看来,这个人是被自己吓死的。如果他能正视这个病情,摆正心态,也不会有这个结果了。

  糖尿病在中医里属于“消渴”范畴,我们古人对此病早有论述,《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这是黄帝与岐伯的一段对话,意思是,黄帝问岐伯:有的病人口中发甜,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岐伯回答道:这是由于食物的精气向上泛滥,病名?“脾瘅”。正常情况下,饮食到了胃以后,经过初步的消化,再由脾运化至全身。如果脾有热,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则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产生口中发甜的症状。这是因为饮食过于肥美所诱发的疾病。得了这种病的人平时大都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厚味使人生内热,甘味使人胸腹满闷。因此食气上溢出现口甜,时间长了就转成消渴了。

  在这里,“脾瘅”类似于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前期,即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发展成消渴,即临床期糖尿病。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糖尿病从脾胃调治之法(2)

  ◇◇ “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主要表现为口渴多?;中消属胃,表现为多食善饥;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因此,糖尿病便具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1.多饮

   早期的上消,主要表现为口渴,平时多喝水才会感觉舒服一点,这是肺热津伤所致。

  我曾接待过这样一位病人,他的餐前血糖高达18.7,平时他的饭量倒还正常,就是爱喝水。他说自己感觉口渴,每天最少要喝两暖壶的水,晚上排尿也比较多,整天感觉全身无力。像这位病友一样,很多糖尿病病人也会出现口渴多饮的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我常用针灸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等穴来进行调节。

  肺俞穴虽属于膀胱经,但它是肺的背俞穴,是肺气聚集的地方, 对于调节肺脏有很好的功效。找肺俞穴时,先低头,脖子后面正中有一个骨性的突起,此处是第7颈椎的棘突,往下数3个这样的突起是第3胸椎棘突,再往两边1.5寸处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

  鱼际穴是肺经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大约相当于第1掌骨中点桡骨的赤白肉际处。

  平时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对血糖有很好的调节效果。

  2.多食

  一旦肺燥热,它的输布津液的功能受损,便会引起胃燥津伤,脾阴虚耗,中焦脾胃?运化就会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中消症状。

  消谷善饥是中消典型的症状。什么是消谷善饥呢?它是由中焦热盛所致的胃内食物消化快的症状,也就是说你不停地吃,但老觉着饿。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燥热伤胃、胃火炽盛所致。《灵枢?大惑论》载:“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

  此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身体减负,调理身体,修复疲惫不堪的脾胃。这时你的主食不能吃得过少(主食应当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和体重等具体情况而定);平时要少食多餐,可将每天饮食总量分配到4~5餐中;也不要因为怕油腻而单纯吃素,要做到荤素?配。

  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的方法进行辅助治疗。其中,脾俞、 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都能很好地调节脾胃功能。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各自对应的脾和胃的功能。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穴在背下部,于第12胸椎棘突下,自正中线向左右两侧用食指、中指并拢量取2横指处即是此穴。

  3.多尿

  肾功能不好导致的糖尿病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多尿,我们可以通过多按摩肾俞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来调节肾的功能。

  4.体重减少

  由于胃的无序工作,盲目地快速消化食物,必然增加脾化血的工作量,导致脾热。胃热、脾热使人体代谢加快,导致人体消瘦、乏力。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原因——糖尿病从脾胃调治之法(3)

  ◇◇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本,调理脾胃才是治病之本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赖以生存之本。

  如果脾之气阴不足,则脾气不升反降,气虚下陷,运化失权,水谷精微无以化生,则上不能奉心肺则燥热,下不能滋肝肾则阴虚。阴虚燥热又可伤及脾阴而不能化生津液,成为消渴。李东垣也指出:“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

  可以说,糖尿病的根本病机是阴虚燥热,而阴虚燥热是由于脾气虚弱不能像平常一样运化水谷精微,失去“游溢”与“散精”的作用,使食入的水谷郁而化热,又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胃阴不足,从而导致阴虚燥热。所以,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典型的病症表现就是渴饮多尿。

  综上所述?我们说糖尿病的发病之本在于脾虚。因此,我们要养好糖尿病贵在调理好脾胃。在经络方面,我们可以多按摩上面所提到的几个穴位。使用时,你可以看自己“三消”症状哪个更严重。

  比如说,经常口渴多饮的,就可以多按摩肺俞、合谷、鱼际、三阴交等穴;经常感觉饿的,就要多照顾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经常多尿的,可按摩肾俞、太溪、三阴交等穴。

  此外,治糖尿病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穴位,叫胰俞。它在第8胸椎的棘突下旁开1.5寸,在背部的膀胱经循行线上。根据近部取穴原则,它对控制糖尿病病情很管用。

  在饮食上,糖?病人由于是脾肾俱虚,平时还要多吃补益脾肾的食物,像荞麦、玉米面、燕麦片、大豆及豆制品和新鲜的绿叶蔬菜等;还要远离生冷、甜腻之品。

  总的来说,糖尿病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病,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糖尿病终将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

胃不和则卧不安——失眠从脾胃调治之法(1)

  “胃安则眠宁”,只要我们将脾胃调理好了,使脾胃的运化如常,那么想获得优质的睡眠就真的不是梦了。

  失眠几乎是现代人最常遇到的问题,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点失眠问题。正常情况下,因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环境不适而出现的偶尔失眠并不算是失眠的病理范畴。只有经常性的睡不着,才 能称之为失眠症。在中医学里,失眠属于“不寐”的范畴。

◇◇ 脾胃不和导致的失眠的调养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白领一族容易出现失眠症状,多是因为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不和造成的。俗话说得好,“胃不和则卧不安”,一个人的脾胃不和,晚上怎么能睡好觉呢?

  我有一位白领朋友,按理说他平时工作压力不是很大,天生是一个乐观派。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饮食上无规律,平时不爱吃早餐,喜欢吃寒凉的食物,经常参加各种宴会活动,难免会暴饮暴食。没多久,他开始失眠了。他说自己这几天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觉得排泄道不畅、肚子总是胀胀的,有时候还感觉胸闷、心跳加快,这样他就整晚整晚的睡不着,白天没精神,工作没效率。像他这种情况就是因为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失和而引起的失眠。

  脾胃不和为什么会引起失眠呢?脾胃不和,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水湿滞留在体内,体内便湿气旺盛,湿盛而化痰,痰热上扰心神,人便会失眠。脾胃不和的人,往往会出现胸闷、腹胀、口苦、痰多等问题。

  对于由脾胃不和 引起的失眠,我们可以选神门穴、内关穴、百会穴、安眠穴,以养心神,再加上中脘穴、丰隆穴、内庭穴,以养脾胃。

  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心主神明,心藏神,因此神门穴通治各种神志疾病。神门穴在手腕部,手腕掌侧横纹的尺侧一端,尺侧的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取穴时,可以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鱼际上角有一个突起的圆骨,从圆骨的后缘向上用手按,能按到一条大筋,这条在筋的外侧缘与掌后横纹的交点即是此穴。

  安眠穴是经外奇穴,是治疗失眠的经验要穴。它在项部,翳风穴和风池穴之。取穴时,先找到耳垂后下方的凹陷处的翳风穴,再找到项部大筋外侧缘的风池穴,用手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线的中点处即是此穴。

  对这几个穴位,我们可以采取按摩的方法,每天坚持按摩各穴位3~5分钟,或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20分钟。

胃不和则卧不安——失眠从脾胃调治之法(2)

  ◇◇ 心脾两虚型失眠的调养

  中医认为失眠“病位在心”,是心出了问题。别看是心出了问题,但也与脾有关。心与脾是母?关系,心火生脾土,而且心的功能活动也依赖于气血的濡养,而脾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虚则化源不足,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失眠的问题。《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这种失眠属于心脾两虚型的,往往会有多梦易醒,且伴有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证。

  对于由心脾两虚造成的失眠,我们可以选神门穴、内关穴、百会穴、安眠穴,再加上心俞穴、脾俞穴、三阴交穴。

  心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经穴,是心的背俞穴,像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等证,都可以通过它来治。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 突下,旁开1.5寸。取穴时,正坐或俯卧,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

  每天坚持按摩以上各穴位3~5分钟,或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20分钟。长期坚持,对改善睡眠状况很有效。

  正所谓“胃安则眠宁”,只要我们将脾胃调理好了,使脾胃的运化如常,那么想获得优质的睡眠就真的不是梦了。

肌无力多是脾虚惹的祸——重症肌无力从脾胃调治之法

  重症肌无力主要是因为脾胃虚损所致。脾主肌肉,脾有了问题,肌肉自然会出问题。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很多人可?不明白,其实这种病比较常见。它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日重暮轻,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本病一般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朋友要比男性多,但是到了晚年后发病者又以男性居多。此病多侵犯眼肌、咀嚼肌、咽喉肌、面肌与四肢肌肉等。

  重症肌无力在中医里属于“痿症”范畴,“痿”即痿软无力。本病主要是因为脾胃虚损所致。脾是主肌肉,脾有了问题,肌肉自然会出问题。

  《灵枢?本神》载:“脾气虚则四肢不用。”《难经?十六难》也说:“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因此,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生主?是由于脾胃虚弱所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统血、主肌肉、四肢。脾胃虚损,运化无能、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养而成为痿症。

  很多人以为脾胃有问题多是小问题,事实上重症肌无力属于顽固的慢性病,病情缠绵,经常反复。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小患者,得病那年15岁。这个孩子的父母平时上班都很忙,也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孩子自己来做。这个孩子也非常懂事,一般简单的家务活都能自己做,从不用父母操心。有一天,这个孩子突然觉得自己的右眼皮好像总往下垂,没劲儿。当时孩子的父母也没注意?小孩子也没说。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孩子感觉自己的两侧上眼皮都抬不起来了,眼球转动也不灵活了。上午好一点,到了晚上就感觉难受。后来,父母发现孩子最近不爱吃东西了,而且孩子吃点东西还感觉肚子胀。父母感觉问题很严重。于是,他们急忙找到了我来诊治。

  听了孩子的自述和家长的介绍后,我又为孩子进行细致的检查,发现其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最后诊断为眼肌型的重症肌无 力。他这种情况多是由脾气虚弱所致,所以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我取脾俞穴、中脘穴、血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并配攒竹穴、鱼腰穴、太阳穴、四白穴,为其进行针灸治疗。经过几个疗程后,病情总算控制住了。

  脾俞穴是脾经经气输注的地方,刺激此穴可以健脾益气;胃的募穴中脘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施以针刺或艾灸,可使脾阳得健,运化有权;刺激三阴交穴可健脾助运;血海穴有补气活血的作用。

  脾俞穴、中脘穴、血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四白穴、攒竹穴,这几个穴位我们前面介绍过了,那么鱼腰穴、太阳穴在哪儿呢?

  鱼腰穴是经外奇穴,具有疏风通络的作用。它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取穴时,正坐或仰卧,在瞳孔直上,眉毛中。

  太阳穴也是经外奇穴,它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取穴时,我们可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连一条直线,从直线的中点外往后外方取1横拇指处即是此穴。

  重症肌无力恢复期者,可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每次每穴位按摩3~5分钟;或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也可以,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

  重症肌无力虽与脾虚有关,但是由于五脏是息息相关的,脾胃虚损会进一步累及他脏。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辨证施治。

补脾以治咳嗽——咳嗽从脾胃调治之法(1)

  《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各种原因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不能运化水湿,生为痰浊,痰浊上乘,蕴贮于肺,出现咳嗽。

咳嗽是现代人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中医里讲,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因为发病时往往既有声音,又有痰液,所以合称为咳嗽。

  一说到咳嗽,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它与肺有关。肺是一方面,因为肺主皮毛,外邪侵入人体,首先通过皮肤、毛发侵犯肺部,使肺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外感咳嗽。但咳嗽还有内伤的原因,内伤咳嗽的发生与其他脏腑是息息相关的。

  咳嗽本身既是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且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时,常会使内?伤于肺,出现内伤咳嗽,因此《素问?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 脾胃与肺息息相关

  那么,咳嗽与脾胃又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从经络及五行来说,肺与脾有母子关系。肺属金,脾属土,脾土能生肺金,因此说脾是肺的母亲,肺是脾的儿子。当脾胃出问题时,脾土不能生养肺金,就会导致肺气不足,皮毛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而引发感冒、咳嗽等。

  从气血方面来看,肺是主呼吸之气,又主一身之气,而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肺主一身之气是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前提的。

  从气机升降来看,我们知道脾胃升降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如果一个人经常咳嗽,肺气就会上逆,这样就会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而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脾胃失调,一方面会使肺的气机更加紊乱,另一方面脾土不能生肺金,就会使得肺的宣发肃降失常。这时咳嗽越来越不容易好,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我们想要调理好肺气,一定要先调理好脾胃中焦之气。

  中医认为,在“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理过程中,痰占十分重要的地位。痰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或邪热伤津,炼液而成的。脾虚易生痰。脾是主运化的,《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各种原因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不能运化水湿,生为痰浊,痰浊上乘,蕴贮于肺,出现咳嗽。

补脾以治咳嗽——咳嗽从脾胃调治之法(2)

  ◇◇ 脾虚易生痰,补脾以治咳嗽

  脾虚容易生痰,所以我们通过补脾来治疗咳嗽。

  有这样一位患者,有一年冬天里发?了咳嗽。治了几次,虽有效果,但咳嗽还是反复发作,咳声低沉而粗重,痰也比较多。而且当痰咳嗽出来之后,就不咳嗽了。吐出的痰多黏腻或稠厚成块,颜色发白。如果在每天早晨吃完饭后或吃得有点多的时候,痰就会变得更多。平时吃了太多的油腻食物也会加重病情,有时还会感觉胸闷脘痞,恶心想吐,不爱吃东西,身体也没有劲儿,大便溏薄。我发现其舌苔白腻,脉濡滑。我判断这是痰湿蕴肺所致的咳嗽。

  像他这种情况多由于平时贪食生冷或肥甘厚腻的食物,使得脾胃受损所致。脾胃本身是运化水湿的,脾胃功能失调就会使水湿停 聚,内生为痰,上渍于肺,阻塞气道,影响气机出入,因此出现咳嗽反复发作的症状。为什么早晨痰多呢?这主要是因为夜间的痰常留至早晨起床时排出。为什么吃了甘甜油腻的食物也会使得痰多呢?这是因为甘甜油腻的食物本身就不易消化,而脾胃不能很好地进行消化,就会聚湿生痰,越聚越多,使得病情加重。

  对于由痰湿蕴肺所致的咳嗽,我们在临床上以健脾化湿、调补肺气为主。按摩选穴主要以太渊穴、肺俞穴、脾俞穴、太白穴、丰隆穴、合谷穴为主。

  太渊穴是肺经原穴,能大补肺气,它是肺经中原气聚集最多的地方。此处就相当于肺经的源头,肺气由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全身各处。刺激此穴就相当于深挖井一样,把肺气源源不断地挖出来,并输送到全身。

  太渊穴配肺的背俞穴肺俞和脾的背俞穴脾俞,可以健脾化湿、补益肺气。再加上胃经上的丰隆穴和大肠经的原穴合谷穴,可以调和胃气,使气行津布,以化痰补肺。如果是咳嗽兼有喘的人可加定喘穴。定喘穴是经外奇穴,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作用。取穴时,正坐低头或俯卧,此穴就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定喘穴就在旁开0.5寸的地方。如果有胸脘痞闷的症状,可加足三里穴和内关穴。

  以上穴位我们平时可以多进行按摩或艾灸,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或艾灸10~20分钟。

  除了多刺激穴位外,咳嗽病人平时还应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内正气,注意保暖;饮食上要少吃辛辣厚味的食物,一定要戒掉烟酒。工作上,要少劳累,多注意休息;情志上,要远烦恼,少生气。


痰为哮喘的“宿根”——哮喘从脾胃调治之法

  哮喘缓解期,应注意固本,以培补身体的元气,防止疾病复发,这时应侧重健脾,助其运化能力,以消除痰浊内生的根源。

  就如同咳嗽一样,哮和喘虽然连在一起说,但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哮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声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为主症;人之所以会发出哮鸣,是由于呼气受到了阻碍、挤压,进而产生了高频的尖锐的声音。喘是指吸气节奏加快,就像是我们跑完步后呼呼带喘那种感觉。《说文》中的解释是:“喘,疾息也。”哮和喘同时发作,合称为哮喘。

◇ ◇哮喘的“宿根”是痰

  中医认为,哮喘有“宿根”,这个“宿根”就是痰。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哮喘的病因以痰为主,为宿痰内伏于肺,遇到外感因素就会被诱发。

  产?痰的原因有很多,像平时我们饮食不注意节制,贪食厚味肥甘,酗酒,损伤脾胃,脾虚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则水湿内生,湿聚成痰;经常吸烟的人也会生痰。痰伏于内,胶结不去,于是这就成了哮喘的宿根。《医宗必读》载:“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凝聚为痰。”《医方集解》也认为:“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痰以成者也。”

  脾和肺是母子关系,脾为母,肺为子,脾胃虚弱,土不能生金,会累及肺气不足。肺主皮毛,外邪侵袭身体首先会侵犯皮肤和毛发,肺虚卫外不固,正气虚弱,就容易感受外邪,外邪与痰?相搏,自然会诱发哮喘。

  中医认为,哮喘缓解期,应注意固本,以培补身体的元气,防止疾病复发,这时应侧重健脾,助其运化能力,以消除痰浊内生的根源。

  在哮喘的缓解期,我们可以选尺泽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丰隆穴进行保养。

  尺泽穴是肺经的合穴,合治内腑。尺泽穴在肘横纹上。取穴时,把手掌朝上,肘部微微弯曲,先在肘弯里摸到一条大筋,该条大筋的桡侧缘肘横纹的交点即是此穴。

  内关穴有宽胸理气、宣肺平喘、降逆止呕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补脾胃的要穴;丰隆穴是专门化痰的,与痰有关的病都可以找它来治。

  哮喘病人在缓解期可多按摩或艾灸以上穴位,每穴位每次可按摩3~5分钟,艾灸可进行10~20分钟。

◇◇ 哮喘病的穴位贴敷法

  哮喘病人还可以使用穴位贴敷的方法进行调养。在临床上,我常在三伏天用穴位贴敷来治疗哮喘,这就是中医里常说的“冬病夏治”。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按照时令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即为三伏的第一天(头伏),这个时候阳气达到顶峰,是一年中最炎热、最潮湿的季节。可以这样认为,“伏”就是天气太热了,人们宜伏不宜动。三伏天虽热,但也有个好处,这段时间是治疗哮喘的最佳时机。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在三伏天保养好身体的阳气,使其充沛可以预防控制冬天哮喘病的发作,这也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

  如果是哮喘,且痰多咳喘上气者,可将天南星30克、白芥子30克研成细末,过筛,然后再用姜汁把药末调匀成糊状,贴在涌泉穴 和中脘穴上,并用纱布固定。

  如果哮喘时,面色发红,喘气粗大,鼻孔总感觉有热气,可取芫花100克,桃皮80克,浓煎取汁,然后用一块纱布放入药汁中泡一会儿,取出贴在膻中穴(在胸部,身体前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的中点)和定喘穴上。等药干了以后马上再换1块,在这两个穴上轮换浸渍,每次4~5小时。

  治病要治本。痰为哮喘的“宿根”,只要我们把痰制服了,哮喘的问题就会从根子上解决掉。

让中气每一天都固护好胃——胃下垂从脾胃调治之法

  胃下垂是因为脾气虚,中气因而下陷,中气虚则不能升提,使胃体下垂。艾灸对脾胃有明显的强健作用,可增强胃的张力。

  什么是胃下垂?就是和正常人的胃相比,位置低了一些,如果胃下垂到肚脐2~3指处,我们就称之为胃下垂。生活中,有些人吃饱后,常常解开皮带扣子,让肚子放松放松。其实,这样不好,会造成腹腔内压的下降,导致胃下垂。

  一般来说,从事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容易胃下垂,像教师、售货员等。此外,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胃肠疾病进行性消瘦的女性朋友,也容易得这种病。

  有这样一位女士,人长得很漂亮,就是太瘦了。为了保持现在的体形,她仍然节食减肥。就在最近,这位女士感觉自己的胃有点不舒服,有时还有恶心、头晕、胃部下?的感觉。来到医院一检查,结果是胃下垂——因为过度节食所致。过度节食导致胃肠功能差,中气下陷,进而引起胃下垂。

  从中医角度来看,胃下垂是脾出了问题。我们说过脾有升清的作用,此外它还有一个升提的作用。所谓“升提”就是说脾气有维持人体内脏在一定位置上的功能。因此,脾气健旺,方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果脾气下陷,就会出现腹部胀坠、内脏下垂、脱肛久痢等现象。胃下垂就是因为脾气虚,中气因而下陷,中气虚则不能升提,使胃体下垂。

  临床上,我常采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有一位女性患者,是?名教师。她自诉一年来,经常感觉腹痛、腹胀,当时也没注意,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有时还伴有腹泻或便秘,不爱吃东西,感觉身上没劲儿,头晕,失眠。后经胃肠钡餐透视提示是胃下垂。我发现其苔白脉沉无力,为中气下陷所致。后来我取百会穴、气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为其进行艾灸治疗。

  其中,百会穴属于督脉与三阳经交会穴,灸此穴能使阳气旺盛,有提升固摄之力;气海穴总调下焦气机,可 培补元气;足三里穴能调理脾胃以助运化,使胃收缩加强,增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中脘穴对胃部的功能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灸之可使胃下缘升高,胃蠕动增强。

  艾灸时,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15分钟,以得气为度,如出现酸、麻、胀、蚁行感等。共治疗3个疗程,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敷脐法也可以改善胃下垂的情况。可取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然后将二者捣成泥糊状,贴敷在肚脐上,每天早1次,隔4天换药1次。一般敷药6次左右就有明显的改善。

  胃下垂患者平时还要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食物以细软为主,减少辛辣食物的刺激。平时还可以通过按摩胃脘部的方法以提升胃。按摩时,张开手掌,掌根放在胃底部的下缘,手指用力深按,由下而上,慢慢地向上托举,动作缓慢?均匀,每次托举5厘米左右,并逐渐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