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美牙齿看年龄:美国人研究淮海战役如何评价国共军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2:30:23

美国人研究淮海战役如何评价国共军队

2011年02月28日08:31 领导文萃

本文摘自《领导文萃》2004年第8期,作者:[美]盖瑞·J·伯奇,原题:《美军如何研究淮海战役》

研究淮海战役对美国陆军来讲变得越来越重要。半个多世纪以前,在遥远国度的一个地面战场上,发生了一场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都产生深刻影响的战争。有人认为从现代战争的角度看,淮海战役几乎不具有代表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深入了解淮海战役,对于美国陆军迎接未来挑战的意义尤为重大。

美国陆军上校劳恩·C·爱德华兹

在西方国家,早有人关注到解放军与《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罗伯特·里格就是其中之一,他曾于1945年-1948年担任过美国驻华陆军武官。在其1951年出版的著作《红色中国的战斗群体》中写道:“孙子对毛泽东以及解放军的影响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孙子的思想已经影响到高级将领在实际战斗中的行动与反应,甚至渗透到了某些营一级的指挥官。对解放军而言,《孙子兵法》提供的是指导精神,而不是硬性的军事条令。”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就向中央军委建议“乘胜”发动淮海战役。这既体现了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的精神,也符合《孙子兵法》中用“势”以达到最佳效果的准则。另一方面,粟裕计划在国民党军防守薄弱的京杭大运河和海州(连云港)之间进行机动作战,与《孙子兵法》中“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的思想相当吻合。由于解放军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所以他们能够一方面探知对方的部署,另一方面又能隐藏自身的部署与作战意图。而战场上的被动,迫使国民党军分散了兵力。粟裕这种在运动作战中制造战机的方法,体现了《孙子兵法》第6章中有关“实”与“虚”的思想。

火力与机动孰优孰劣

美国陆军最新版《作战纲要》FM3-0认为:军队的装备、人员等要转化成实际的战斗力,就要结合战斗力元素这一概念。战斗力元素包括机动力、火力、防护、信息和领导能力。指挥官只有善于运用这些元素,才能在增强己方打击能力的同时,削弱敌人的战斗力。以战斗力元素为标准,对国共双方力量进行定性的分析。不难看出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队是如何失去原有优势,而共产党又是如何获得如此重大的胜利。

火力是战斗力元素之一,国民党在火力的数量和应用上都具有优势。他们大炮数量多,机械化、摩托化的程度高,而且还有空军。然而,在淮海战役这样一个广阔战场上,国民党拥有的装甲力量不足以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而将坦克分散使用又降低了其冲击力。此外,缺乏全面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降低了空军的火力投送能力。如徐州地区的国民党空军并不受徐州“剿总”的指挥,这就给空地协同带来极大困难。由于这些弊端的制约,使国民党军不能发挥火力的优势。相反,由于频繁运动并且能够集中使用数量较少的炮兵部队,使得解放军在淮海战役的主要战斗中都掌握着火力优势。

在机动性方面,国民党军队并非一无是处。首先,国民党方面可以通过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来快速运送部队、装备和补给;其次,国民党军的机械化和摩托化水平都比解放军高。此外,国民党空军还可以从空中快速运送有限的部队和补给品,并且可以在战场提供快速的火力支援。然而,这些潜在的优势在实战中并没起多大作用。国民党军队过分依靠铁路运输,就要分兵沿线保卫;而当道路状况不佳时,又使机械化或者摩托化部队难以发挥作用:此外,缺乏现代化的机场也限制了空中火力打击和空中运输的能力。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成立以来,机动(运动战)就一直是他们作战条令的重点部分,长期以来,解放军在兵员数量和火力上都逊色于他们的对手(国民党军及二战期间的日本军队),因此解放军一直依靠运动战来保存自己并寻找战机,并总结出了16字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粟裕在淮海战役中依靠的依然是部队的运动战能力。通过部队的运动战,粟裕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并且赢得了精神上的优势。粟裕相信快速、大范围的运动战,才能确保黄百韬的第7兵团被彻底消灭,而不是依靠强大的火力。

为了满足部队大范围的运动战,解放军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措施。首先,建立了极为高效的情报网络,能够提供有关国民党军队部署和移动的详细信息。其次,解放军的指挥结构十分明晰,有助于部队之间的协调。最重要的是,解放军建立了一个庞大而且严密的后勤运输系统,为大规模作战行动提供支持。淮海战役总共有500万人以上的支前民工。尽管这种运输大多依靠人力或畜力,速度很慢,却很灵活。作战部队到哪里,物资就会通过运河、公路、河流、小推车甚至人拉肩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本质上,这种人力运输系统的速度,是适应解放军的运动速度的,并且使解放军具有在全国进行运动作战的能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庞大运输系统,在取得全国胜利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陆军上校劳恩·C·爱德华兹

在西方国家,早有人关注到解放军与《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罗伯特·里格就是其中之一,他曾于1945年-1948年担任过美国驻华陆军武官。在其1951年出版的著作《红色中国的战斗群体》中写道:“孙子对毛泽东以及解放军的影响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孙子的思想已经影响到高级将领在实际战斗中的行动与反应,甚至渗透到了某些营一级的指挥官。对解放军而言,《孙子兵法》提供的是指导精神,而不是硬性的军事条令。”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就向中央军委建议“乘胜”发动淮海战役。这既体现了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的精神,也符合《孙子兵法》中用“势”以达到最佳效果的准则。另一方面,粟裕计划在国民党军防守薄弱的京杭大运河和海州(连云港)之间进行机动作战,与《孙子兵法》中“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的思想相当吻合。由于解放军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所以他们能够一方面探知对方的部署,另一方面又能隐藏自身的部署与作战意图。而战场上的被动,迫使国民党军分散了兵力。粟裕这种在运动作战中制造战机的方法,体现了《孙子兵法》第6章中有关“实”与“虚”的思想。

火力与机动孰优孰劣

美国陆军最新版《作战纲要》FM3-0认为:军队的装备、人员等要转化成实际的战斗力,就要结合战斗力元素这一概念。战斗力元素包括机动力、火力、防护、信息和领导能力。指挥官只有善于运用这些元素,才能在增强己方打击能力的同时,削弱敌人的战斗力。以战斗力元素为标准,对国共双方力量进行定性的分析。不难看出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队是如何失去原有优势,而共产党又是如何获得如此重大的胜利。

火力是战斗力元素之一,国民党在火力的数量和应用上都具有优势。他们大炮数量多,机械化、摩托化的程度高,而且还有空军。然而,在淮海战役这样一个广阔战场上,国民党拥有的装甲力量不足以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而将坦克分散使用又降低了其冲击力。此外,缺乏全面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降低了空军的火力投送能力。如徐州地区的国民党空军并不受徐州“剿总”的指挥,这就给空地协同带来极大困难。由于这些弊端的制约,使国民党军不能发挥火力的优势。相反,由于频繁运动并且能够集中使用数量较少的炮兵部队,使得解放军在淮海战役的主要战斗中都掌握着火力优势。

在机动性方面,国民党军队并非一无是处。首先,国民党方面可以通过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来快速运送部队、装备和补给;其次,国民党军的机械化和摩托化水平都比解放军高。此外,国民党空军还可以从空中快速运送有限的部队和补给品,并且可以在战场提供快速的火力支援。然而,这些潜在的优势在实战中并没起多大作用。国民党军队过分依靠铁路运输,就要分兵沿线保卫;而当道路状况不佳时,又使机械化或者摩托化部队难以发挥作用:此外,缺乏现代化的机场也限制了空中火力打击和空中运输的能力。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成立以来,机动(运动战)就一直是他们作战条令的重点部分,长期以来,解放军在兵员数量和火力上都逊色于他们的对手(国民党军及二战期间的日本军队),因此解放军一直依靠运动战来保存自己并寻找战机,并总结出了16字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粟裕在淮海战役中依靠的依然是部队的运动战能力。通过部队的运动战,粟裕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并且赢得了精神上的优势。粟裕相信快速、大范围的运动战,才能确保黄百韬的第7兵团被彻底消灭,而不是依靠强大的火力。

为了满足部队大范围的运动战,解放军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措施。首先,建立了极为高效的情报网络,能够提供有关国民党军队部署和移动的详细信息。其次,解放军的指挥结构十分明晰,有助于部队之间的协调。最重要的是,解放军建立了一个庞大而且严密的后勤运输系统,为大规模作战行动提供支持。淮海战役总共有500万人以上的支前民工。尽管这种运输大多依靠人力或畜力,速度很慢,却很灵活。作战部队到哪里,物资就会通过运河、公路、河流、小推车甚至人拉肩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本质上,这种人力运输系统的速度,是适应解放军的运动速度的,并且使解放军具有在全国进行运动作战的能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庞大运输系统,在取得全国胜利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