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孕乳房为什么软软的?:结构性“用工难”如何缓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2:45:28
2012年02月05日 07:29:43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大中小】【】【纠错】

“世界袜都”的节后“用工荒”
2月3日,3位刚招入厂的女工在大唐镇一家袜子企业的包纱车间接受岗前培训,背后是仍未开工的纺织机器。这个车间只有三分之一的机器在运行。被誉为“世界袜都”的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春节后遭遇“用工荒”。记者走访了解到,当地袜子生产企业的员工的到位率只有不足40%,大多数企业只能一部分车间开工赶制订单,同时四处派人在劳动力市场尽力招揽人手。一些小企业甚至因人员短缺而闭门停工。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背景
最近本报等媒体报道,安徽、山东、吉林、河北等地节后相继出现结构性“用工难”。
春节期间,阜阳市举办大型农民工招聘会,400多家企业提供8万多个岗位,然而应者寥寥。1月31日,长春市举办节后首场招聘会,1800元月薪难招服务员。
“用工难”在最近几年已成春节后很多企业面临共同难题。种种迹象表明,结构性“用工难”已从沿海蔓延至内地,并正从年初“季节难”演变成“全年难”。
春节过后,安徽省宿州市某鞋企人力资源主管林先生便忙于在皖北各个市县间奔波。他不得不穿梭于各种类型政府搭台的招聘会、用工对接会,以期在春节期间“将回家过年的部分农民工截留下来”。几天下来,林先生说他的“腿快跑断了,心却凉了半截”,因为没完成企业交给他的招工任务。
“招工难”在最近几年已成节后很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种种迹象表明,这个难题在今年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有加剧倾向。安徽省人社厅2月1日公布的一项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报告称,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人社部门重点监测的500户企业,共有用工缺口16503人,平均每户企业缺工数达30多人。
达成就业意向率仅17%
宿州市位处皖北,本是劳务输出大市,“招工难”现象却并不比安徽省其它地市有所减弱。宿州市人社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整个2011年度,宿州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总体情况都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去年第四季度,全市用工需求人数为23406人,求职人数为14178人,缺口近万人。
安徽省发改委就业和社会保障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全省绝大多数地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用工缺口,从季节上看,“用工难”正逐渐从每年年初的“季节难”演变成“全年难”。
无论在皖北城市淮北,还是在皖南城市黄山,春节后各种规模、形式多样的招聘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安徽,春节期间首场大型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的举办地不是在工业比较集中的皖中和南部城市,而是在农民工输出大市阜阳。从1月14日开始,阜阳市连续三天举行农民工专场招聘会。这已是该市连续第五年举办类似招聘活动。
有统计数据显示,此次招聘会吸引了包括合肥以及安徽省外部分城市共400余家用工单位。面对总共8万多个就业岗位,4万余农民工在招聘会上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意向。不过,合肥市一家电器生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所在企业虽然参加了此次招聘会,“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在省会城市合肥,记者春节后在若干个人才市场采访时均发现,用人单位一改以往“坐在椅子上等应聘者上门”场面。很多用人单位都印制了大量招聘广告,对前来招聘会现场应聘的求职者主动散发。“现在招员工不能像以前一样坐在那里等人,要主动出击。”一家餐饮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安徽省人社厅公布数据,截至今年1月29日,全省共举办各类大型招聘会93场,提供岗位21.12万个,15.8万劳动者入场求职。与这些“光鲜”的数据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在所有招聘会上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的仅3.6万劳动者,与招聘会上提供的岗位数相比,达成就业意向的比例仅为17%。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就目前各地举办的招聘会而言,最终实际签约比例比达成就业意向比例还要低很多。
待遇成供求双方“关键词”
在各地政府年后如火如荼举办各类招聘会同时,宿州市一位名叫“佛坠六道”的网民在当地论坛上发的一篇论及当地“招聘市场之怪现状”的网文引发众多网民热捧。
文中批评了政府将宿州所谓劳动力成本优势,即“本地工人工资低于沿海发达地区30%~40%”和“工作满两年给买社保”等作为条件来招商引资和吸引农民工“家门口就业”的做法。
对于目前部分企业出现的“招工难”现象,文章分析认为,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在为生产线开工率不足、熟手员工流失严重而绞尽脑汁想办法,只能说明他们对企业薪酬体系信心严重不足。“当一个企业沦落到用小恩小惠或损招,而不是规范的制度招人留人时,预示着他们已留不住人了。”
这篇网贴发表后,不少网友表示赞同,并呼吁政府“重视这个看法”。
同样,在新一轮“用工难”来临之际,很多用工单位已注意到“福利待遇”对招聘员工的重要性。
节前在阜阳召开的安徽省最大一次农民工招聘会上,五险、包吃住、班车接送、过节费等描述福利的内容占据了一些重点企业招聘信息的不小篇幅。有些企业甚至打出“提供免费的英语培训”、“参与公司分红”等颇具吸引力的条件。
2月1日,在合肥市体育馆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某知名电器生产企业明确表示,普工做得好的,月薪可拿到6000元。合肥某企业人力资源部柯主管说,企业之间岗位工资相差无几,“拼福利”堪称当下抢人才最有效的方法。
企业用工环境需规范改善
对于坐拥劳动力输出大市资源的宿州市来说,劳动力市场上全年性供不应求现状显然令当地政府感觉尴尬。按照宿州市政府相关规划,宿州市要利用其区位、交通和人力资源优势打造中国中部鞋业生产基地。根据该规划测算,未来5年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制鞋企业用工需求将达20万人。
在分析目前企业出现“招工难”原因时,宿州市人社部门在指出市场因素、劳动者自身因素及政府因素的同时,直陈企业自身因素是关键。
有关部门在该市去年第四季度供求分析报告中指出,“现有工业企业大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在招聘时一般都抛出较丰厚工资待遇吸引眼球,但实际拿到这个数额工资的只有极个别员工”。报告同时指出,一些企业对法律框架内规定的内容,比如各种福利、社会保险等落实不到位。报告还称“企业用工环境需进一步规范和改善”。据调查,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备的科学用工管理体系,有的企业甚至采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用工方式,员工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
据宿州市人社部门调查报告称,劳动者考虑就业的前提条件就是选择到薪酬待遇较高和收入稳定企业就业。一般工种工资要求每月1500元以上,技术工种每月2000元以上,工作日不超过8小时。一般情况下,职工不愿到经常加班的企业以及季节性很强的生产企业工作,希望进入大中型企业或较有名气企业,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工资待遇和较好的工作环境。遭遇“用工难”企业多数为食宿、环境卫生等条件相对较差、人文环境欠佳的企业。
宿州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人社部门在相关报告中明确提出,应发挥企业用工主体作用,解决企业用工难、留工难问题。“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新企业只有注重研究劳动者心理渴望与诉求、找准员工逐利做工的规律,调整用工与留工策略,才能招到满意的员工。”该负责人说。
对话江永红教授
江永红,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科学对待劳动力供需比变化
问:针对“招工难”现象,媒体还有种提法叫“用工荒”您怎么看?
答:每个关注用工市场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即普通劳动者工资越来越高。比如装修工人,现在日工资约150元。三年前,他们的工资还远低于这个数。这说明什么?
价格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机制的结果。如果一定说“用工荒”这个提法有夸大事实的成分,那么更加严谨的表达方式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比已经较早年有了很大变化,早年供大于求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尽管各地在统计口径上或有所差别,但谁都不会否认存在这个变化的事实。
问:有人认为当前结构性“用工难”的存在未必不是好事,你怎么看待?
答:从近年发展趋势看,出现招工难的企业逐渐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这从客观上反映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新增就业人数已普遍低于新增劳动力需求。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这个现象就比较明显。
的确,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比变化,首先给劳动者收入带来明显变化。在之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代,劳动力价格被压得很低。现在这种变化会使劳动力价格逐渐恢复或接近于劳动力真实价值水平。
其次,从整个国际竞争看,长期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获取市场利润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势必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加速淘汰一批落后企业。这对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是有帮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工难”持续存在有积极意义。
问:面对愈演愈烈的“用工难”,各方应如何应对?
答:政府方面,首先应做好服务这个角色。像安徽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想让农民工留在家门口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就必须在公共服务上多下功夫,以创造很好的教育、培训、社保、住房等各种环境来吸引他们。企业方面,要主动转型升级,以应对劳动力成本提高的事实。劳动者自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将来的转型发展。
对话穆光宗教授
穆光宗,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统筹规划应对劳动力供应萎缩
问:请从人口学、经济学角度分析当前结构性“用工难”的根本原因?
答:“用工难”表面看是劳动力供不应求,自2004年以来,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净增长量都低于新增加劳动力需求量,两者之间差距逐步扩大。但还有几种情况:
一是数量供应型短缺。一些低收入、重体力的工作岗位往往缺劳力。新生代农民工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和“儿女独、不放手”的现实结合在一起会降低新增劳动力的流动性。我国长期低生育率的劳动力供应萎缩效应逐步显现。
二是供求错位型短缺。这是结构性短缺。典型如技工荒,一般劳动力找不到工作的同时,有技术含量工作岗位却虚位以待。
三是需求过旺型短缺。持续的经济增长导致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链拉长,各地都出现大量新增就业岗位。很多外出讨生活的农民工也可在家乡谋取工作,甚至可用多年打工积累资金和经验创业。一方面是新增劳动力有限供给,另一方面是新增就业岗位急剧扩张,从而形成供求不平衡。
问:如何破解,有无良策?
答:首先要意识到人口亏损的时代已拉开序幕。从长远看,由于中国持续的低生育率注定未来劳动力人口供应的萎缩。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数量供应的周期性萎缩,这是人口萎缩的队列效应。换言之,“用工难”问题会愈演愈烈。因此,中国从现在起需要考虑调整生育政策,通过适度提升生育水平,为未来储备人力。
其次是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以待遇和希望留人。用工单位要在共建共融共享的价值体系中赢得职工青睐,例如,为新老员工统一上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等做法。
再次要提高用工效率。一些企业可通过提高收入待遇等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过去两三个人做的事,现在一个人也能完成。
第四是用机器替代人力。某些行业由于技术含量高,所以节省人力的可靠途径是用机器替代人力。
第五是延聘、招聘一些已退休但身体尚可的高龄劳动者,发挥退而不休的作用。(记者 王瑜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