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安老公哪里人:涉县更乐村文物古迹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3:03:31

更乐村文物古迹考

李金明 赵火榜  考     顽石  文

更乐古称上党,唐开元时(公元713年—741年)便“户三百,太行之巨村也”(清嘉庆《涉县志》载)。元末明初为抵御寇乱,周边七村又陆续迁聚于此,村庄便更为庞大。后取更居乐业之意,改名更乐。现常住15000口人,据传是华北乃至中国北方最大的自然村。

更乐的文物古迹颇多,考证这些文物,也是在整理更乐的历史,其折射出的传统人文不仅是更乐人,也反映着涉县乃至更大地域内古时人们的生活原态与精神面貌。

九门

更乐原有九门,“明末崇祯六年,为避寇乱,筑城,挑壕,安置九门”,“东三门、西三门、南二门,北一门,方圆十余里”(池西巷观音堂碑记)。可见,更乐曾是一座城墙森然,碉楼巍耸的城堡。

碑又记:“崇祯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大营上涌,齐来屯占,井店、下庄以北十一村,房屋灰烬,尸骨如山,井店杀绝者四五百家。我乡防守严密,屡攻数日而城池无恙,到二十七日,起营南渡黄河,大乱一十二年,拨黄河水冲毁汴梁,又回河北,堕毁北京,李朝登极。后关东吴总兵统领清朝入主中国矣。”这是一次抵御李自成兵乱的防御战的记载,更乐城墙之坚固,竟可抵御闯王的大军,真是一个奇迹。更乐人因此躲过一场血腥屠杀。

又上巷赵氏家谱记载:“赵秉谦,襄办县吏,(处事)谨慎,时值明末不靖,盗寇蜂起,扰乱居民,各地受害残酷,莫名三思,考虑防御为本,惟建碉堡,保卫民生,邀集乡人,筑城兴工,不违农时。城堡落成,贼寇来袭,意盘踞尽力围攻,我村守城,主义坚定,杨将救围,全部牺牲。潞安副将乃是曹公,与匪对敌,卷甲出城,迎头痛击,鹤唳风声,共同追击,古台战胜,将匪肃清,始得安宁。”这里记录了修筑城堡的原由过程和一场抗击匪寇的歼灭战。

冷兵器时代,城堡具有的显著的防御功能,无可替代。

传说筑城之时,为显更乐村之大,便设九门。“九”是阳数之最,村东又有两丘眉山(后改名神山、神丘)横卧,眉山与北京紫禁城后煤山谐音,如此便和北京城的建设有点相似,故更乐又有“小北京”之称。崇祯皇帝听说后十分恼怒,下旨查办。这可吓坏了更乐人。为应付皇帝检查,就在池西巷(村西南)再加建一座南门,以示和北京城有别。未及查办,李自成已攻陷北京,崇祯吊死煤山,“小北京”之事也便不了了之。后来加建的南门就未正式确立,俗叫“南楼的”。

岁月悠悠,风雨侵蚀。如今古城墙早已荡然无存,城壕亦渐踏为道路,断断续续,非耄耋老者不能辨也。九门现止存四门,下西门和下南门尚保持原貌,南门和东门改建。尤其东门,东巷村1999年投资96万元重建,琉璃彩瓦,赤柱飞檐,细细观赏,居然与天安门略似,蔚为壮观。

关帝庙

更乐村分为十二个巷口(池口、上池南、南池东、下池、大东巷、小东巷、池西、下街、红街、又上、后街、上巷)。

九门皆附建关帝庙,以赖神力相助,守城护民。其中上池南巷之南门内西侧关帝庙最具规模,有正殿、献殿、山门,建筑较为完整。

下池巷之下南门,城门顶上建北向戏楼三间,关帝庙则相对于戏楼,建在门内骑街石券顶上,适时唱大戏与关帝老爷看。与关帝庙背靠背朝北建有观音堂,二庙合建在同一座券上,守门、济民各司其职;上巷的上东门的关帝庙、观音堂的建筑和下南门一样。

又上巷的北门城楼为关帝庙,亦供奉着比干丞相、赵公元帅的神位,文武三位财神还肩负着佑民发财的职能,故此庙又名“三财阁”。

下街巷的西门城楼,四面飞檐出厦,楼内设二庙:真武爷面西,镇鬼驱邪;文昌阁朝东,钟灵毓秀。关帝庙则建在门内北侧,亦供比干、赵公,称三财庙。

池西巷的下西门楼内,除供关老爷外,还有刘备、张飞二位尊神,此庙称作“三结义”庙;大东巷之东门城楼是关帝、真武爷庙。

后街巷的上西门顶上,建孔圣楼,真武爷庙。关帝庙前置于门外路之北侧,有别于其它各门,这就有主动出击之意了。

南池东巷的下东门顶上建献殿,关帝庙位于门内路北小东巷地界,正殿、献殿、山门齐整。

除上述依附于九门所建的以关帝爷为主的神庙外,更乐村十二个巷口每个巷口还建有一座观音堂,惟池西巷两座,小东巷没有。因此,更乐有句顺口溜:九门九关像,一十二座观音堂。

另外还有一座关帝庙位于南池东巷的池坪路口跨街石券顶上(靠背面东是真武爷庙),面西镇守池坪,这里有一个可供全村人饮用半年的蓄水大池和一大片空场,是更乐村的中心——乡民的集会、娱乐之地。

最重要的集会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祭香大会。其实质是已演变为游行表演的一种军事演习。由十二个巷口约一千余人组成枪社、棍社、旗社、伞社等十二道社,全村游行完后在此破阵(由下池巷负责,用三尺高小旗摆成八卦阵、天门阵、八门九锁阵、九曲黄河阵等)。是时,神枪(一种装填火药点燃炸响的焰火用具,响声巨大,人不敢近前)动地,杀声震天。阵破后,鞭炮齐鸣,老幼欢呼。场面十分壮观。可见,古时更乐人彪悍尚武。抗日战争开始后,祭香大会逐渐停止。

神山、神丘建筑群

神山原名眉山,因与崇祯皇帝吊死的煤山谐音,就成了不祥之名。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更乐乡民,就把二郎担山撵太阳的神话故事巧妙延伸,让那两座小山落在了更乐,将眉山改名为神山、神丘。既为神来之山,就在神丘顶上建起了天仓庙;神山顶上北端建娲皇庙,南端建文王庙;中建起一座文峰塔。每年冬至日出时,塔尖的影子就落在村中池坪的大水池中,谓之吸墨;夏至日落时,影子搭在村东的大石桥上,谓之搁笔。此并非事先设计,纯属巧合,便具神秘色彩。更乐能出秀才文士,“全凭”这绝佳风水。文王庙前原有隋建石塔一座,小于文峰塔,俗叫小塔。神山山腰,北有三层楼的奎星阁,南有灵官庙。山脚之北有山神庙三间;之西建有马祖庙、叭腊庙,二庙规模一致,均建正殿、献殿、山门、戏台各三间。

叭腊庙之北,筑有房屋十一间,名为“接官厅”,是古时县、府等上级官吏来村公办的落脚之地,有时也在此审理案件。

这座曾经香烟缭绕的小山丘,如今已面貌迥异。替代古庙石塔的是天铁电视台、工人休养所、微缩长城、草坪凉亭……只剩下新翻修的叭腊庙,尚延续着一缕袅袅仙气……

吕祖祠

位于更乐村东南约两公里的台科山前,始建于清康熙一十三年(公元1674年),占地三十五亩,建筑八十六间,石碑二十一通。因传说吕祖一粒丹药医好池口巷李鉴之哑疾,又名“一粒祠”。庙院座东朝西,左有一山似龟,右有一山似鹤,故谓:左有神龟护卫,右则仙鹤回还。

建有正殿三楹,前为献殿,悬“安四方”匾额,两侧墙上石刻“蓬莱仙境”,笔体游龙翔凤,气势不凡,拓自邯郸黄粱梦,相传是吕洞宾神笔亲书。献殿前有石砌鱼池,池内游鱼,池上拱桥,精雕细琢,小巧玲珑。传说吕祖在此仙迹徘徊,屡屡显灵,因此闻名遐迩,慕名远来求医问卜者络绎不绝,遂成一方旅游胜地。

庙后建起“八仙聚”五楹,南北配殿十楹,主殿梁、檩、斗、拱等主要物料拆迁自原探花赵鸿举二哥赵鸿逵、四弟赵鸿胪之府舍。雕梁画栋,作工考究。

灵泽王庙

俗称大庙。位于更乐村中央,占地728平方米,是一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正殿三楹,木结构,硬山顶,五脊六兽,有前廊,是大庙之主建。殿内正中供灵泽王,左右为黄龙王、泰华龙王。左配殿供碧霞元君,右配殿奉都司龙王。前有献殿三楹,献殿前为月台,之南是戏搂和山门。院内东北隅建圣人楼,东南隅是火神庙,西南方有广生殿。东西均建厢房。形制规整,庙貌庄严。是传统的香社社址,古时乡首的办公之地。

洪福寺

明嘉靖《涉县志》载:“洪福寺在更乐村,开元(公元713–741年)中建……”。佛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四大天王殿、罗汉殿、大佛殿、千佛殿;西侧,南有伽蓝殿,北有阎王殿;东侧为僧人院。另外还有钟楼、厢房等配套设施,占地面积约二万五千平方米。鼎盛时期,僧人数百。

院内老树古柏,阴郁森然,晨钟暮鼓,经声幽远,居涉县八十三座佛寺之首。然社会动荡,世事变迁,抗日战争时期,主殿被日寇焚毁;解放后,寺院逐渐被解体为民居、学校;一口钟口直径两米的大铁钟,融化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炉火之中。现止存枷蓝殿,已然残瓦颓墙。洪福寺终于香烟不再……

除以上较大庙宇建筑外,村内还建有献殿9处(正月十五放焰火,把供在村外的神请回来看焰火时的临时供奉之所,包括下东门顶上的献殿);奎星阁、府君庙、文昌庙、天神庙、龙王庙、五谷神庙、财神庙、土地庙、三官庙各1处,天地庙3处,孔圣庙2处,广生庙2处(庙址参看“更乐村内文物古迹分布示意图”)。

村外建有山神庙5处,分别位于韩歧、潘院、旁西、土岭岭尖、董家峪、小岭的。

村外还有,黄龙庙位于韩歧、

天神庙位于白马爷河、

碧霞元君庙位于奶奶河、

荤山昭懿庙位于北洞、

九龙圣母庙位于南洞、

旱魃王庙位于董家峪岩的沟、

九华奶奶庙位于直南、

三仙妹庙位于铧尖洞(与井店村交界之处,同玉林井合建),各一处。

府第

清武探花赵鸿举,是清代涉县有记载的最高级别的出仕之人,至今仍被老一辈涉县人津津乐道。以探花府为代表的更乐的府第建筑,赫立于贫苦乡民的泥墙土屋之间,不仅昭显着封建社会官吏、富豪之家的威仪与气派,也有不少奇异生动的故事留与后人茶余饭后传说——

探花府:赵鸿举(1820年—1889年),字雪堂,号轩然。1845(清道光二十五年)中一甲三名武进士(探花),历任御前侍卫、游击、参将、总镇、加封提督衔。载淳皇帝赐其“振威将军”;光绪皇帝下旨将其生平战绩宣付史馆立传,诰封其妻张氏“一品夫人”,并追封三代。

赵鸿举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皇帝,是四朝元老。一生生活俭朴,平易近人。回乡探望父母,立马于村外,徒步进村。命人撤酒宴,而食小米土豆饭,藉此教导子孙,被乡人广为传颂。

其府第坐落在又上巷三财阁过街楼外大路西侧,门楼三间,向东,俩门礅是一整块青石雕成,后端是门礅,前端是子母狮,口含石球,胸挂串铃,身上缕缕毛文曲直有序。门中间挂道光皇帝所赐、河南省总督李鹤年书写的黑底金边“探花”大横匾,左右间挂“泰邱德望”,“德威维畏”横匾。还有道光皇帝亲赐“御前侍卫府”金字红底五条金龙拱边的立匾。门前有八字墙,中间路面是七行细青石板铺成,路两边各蹲一只七尺多高大石狮子。狮子外前方有竖棋杆的两个五尺见方的大石礅,旗杆上飘绣龙旗,十里可见。曾有一面旗弃用后,缝了四个被面。府内建有老院、南院、后南院、小南院、楼院、前楼院、后楼院、大北院、小北院等九座独立宅院。不幸于抗日战争时期,被侵华日军烧毁。现止存探花府门楼骨架。

郡马府:董全忠,更乐大东巷人。原为举人。清初吴三桂西征路经涉县,董全忠随吴三桂从军。因其相貌英俊,作战勇猛,深得吴三桂器重,便将三女许配与他,招为郡马。后来吴三桂自立为王,即改称驸马。郡主曾回乡省亲,便于上巷董家圪阶南端路西建郡马府,主房为上下月台院,西上房,出厦,前墙皆格扇。为显郡主身份高贵,又另建一座别具特色的二层楼房——梳妆楼,并配有花园。为更乐一景。

后清廷削藩,吴三桂叛乱,郡主、郡马再没回乡,客死云南。其族人为免遭牵连,竭力遮掩。故,董全忠在更乐名望不显,少为人知。

月台院:清朝前期,更乐村巨富李廉溪,人称李老廉,池西巷油坊到老爷楼的街以北的三道街和下街巷李家胡同两侧都是他的府第。有多少座宅院?说是把各房门上的吊环拧下来,就够其子孙们一辈子的生活费用。

何为月台院?主房地基高于其它配房许多,主房前筑一高台,三面皆有台阶登台,曰月台。传说李老廉在大庙看戏,拥挤中被一年轻人踩了一脚,便大声咤怪年轻人。年轻人不知深浅地回敬道:你在你家我还踩了你的脚。李老廉很生气,回去后就在自家的月台上搭了一个戏台,请名戏班来唱戏。李老廉搬把交椅坐在大门口,请全村的乡亲们都来看戏,只不准踩过李老廉脚的年轻人入门。其院、台面积之大,尽可想象。由此可窥其巨富一斑。

进士府:清乾隆年间进士付帝命(在封建王朝,此名犯上,但付家家谱上确书此名,因此照录),其府位于上巷付家胡同,建筑为一般民居,门悬横匾“士林楷模”。其侄(家谱焚毁,姓名无考)为岁进士(岁贡生的别称),门楼上的横匾现保存完好,长1.03米,宽0.40米,上题:钦命提督河南全省学院日讲起居住官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三级嵩为——岁进士。

匪寨

更乐村东、南、西的山头土丘曾有四处匪寨。太平盛世匪散,动荡年代匪聚。现所知土匪皆明代之匪。更乐人筑城,即是为防御他们的劫掠烧杀。曾带给更乐人血腥苦难的匪寇们早已作古化泥,但那个年代的萧杀之气,金戈之声仍穿透时空,隐隐撞击着我们的耳鼓。

南天门油楼寨:位于村南三里燎的山上,相传为大王梁金的山寨。匪寇经常下山掳掠烧杀,乡民痛恨入骨。后为麦总兵带兵剿灭,活捉梁金,乡民剐其人,食其肉,以示痛恨。现在南天门上仍有石墙、石门存在。

峨眉山:村之西,约三里许的西河东岸,有一大土丘,四面土崖,传为梁金之妹的山寨。两寨成犄角之势,互为支援。有一天,其妹为试验信号灵与不灵,无事便擂战鼓,其兄带兵火速支援,相见后始知戏耍,可就涣散了军心。忽一日官军来围剿,困住了峨眉山,妹虽击鼓报警,兄以为又是戏耍,未来救援,妹虽奋力抵抗,终因兵力悬殊,既不能取胜,也无法突围,在水断粮绝的情况下,活活饿死在峨眉山上。后来的人就把峨眉山改称“饿妹山”,两名音近,双名并用,延续至今。

大寨垴:位于村东八里的大树沟口山头上,传为磁州饥民占此山为匪。池西观音堂碑载:“崇祯十三年寸籽不收……至十二月十五日,磁州饥民为寇哨聚东山等地,本乡贼人勾引入村,杀人放火,将骡马牛羊并装驮,杂粮尽都抢去。又到二十三日群寇伏来,住三日,掘窑搜财,杀掳男女,烧污糠菜,以毁村中,寸草不留”。现大寨垴崖壁上留有明崇祯十七年石刻文字,字迹难辨,大意是:山寨大兴土木,由赵世臣督工。疑为匪寇建屋筑巢所留。

小寨垴:位于村东北十里的马莲交北山顶,山高沟深,地势险要。现遗二十多座房基遗址,四周悬崖边上凿有十六个旗杆窖,寨顶及半山腰散落有粗糙陶片。更乐村牧羊老人李补顺等人曾捡到过铜箭头;李平香捡到过春秋战国时的一种兵器——弹弓用的铁弹子。

清嘉庆《涉县志》载:“……简子索卫贡五百家,欲归之晋阳,邯郸大夫午不从,遂杀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反。使籍秦国邯郸,又与荀寅、范吉射为难,寅奔邯郸,简子卒拨之。相传此其驻兵处也,旧有城址尚存。”

清代,县令杨以兼诗《涉署偶题》写道:“遗城传简子,叠阁祀娲皇”。张作肱作《涉县览古》诗云:“邑北曾守简子城,古墟漠漠雾交横”。

或许受以上记载影响,更乐、井店一带乡民一直将小寨垴疑为两千五百年前,赵简子奔袭邯郸,建立赵国之前的驻兵之所。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运用科技手段检测论证,小寨垴上的陶片等物,均为明、清时代物品,并非春秋之时遗物。试想,赵简子的千军万马岂是一个小寨垴能够盛下?更乐之东至井店一带方圆数十华里内应该全是他的营盘,是谓“简子城”。

因此,小寨垴也应是古时的匪寨,或也是近代兵乱时乡民的避难之所。

尾声

据统计,更乐共有城门9处;未确立城门1处;寺庙建筑群4处;村内庙宇84处;村外庙宇13处;府第、匪寨9处,计120处文物古迹(遗址)。其中府第、城门等基本已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是的,太平盛世,城门何用?更乐村现在的高楼广厦,岂是古时府第能比?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从前构成历史的事物必将在历史的脚步声中销声匿迹;随着一辈辈的先人远去,古时事物也很难留存或复制在新一代人的记忆之中。不过,大多数神庙到是屡毁屡建,香火不绝。这种现象不能武断地全部归结为迷信,因为,祈盼平安、吉祥,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是每个生命的本能和永恒的追求。

但我们有责任用文字铭记那些已经或正在失去的事物——那是我们的根。我们可以顺着这些文字的方向眺望我们的根系的发生发展,亲吻养育我们的村庄以及先祖们那饱经风霜的脸庞……

是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