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若男被迟小彪把衣服:写长篇小说的作家怎么把故事情节写好写全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00:37

最初的故事作为口头文学的一种,就是讲给别人听的,传播的方式是听和说,听的人可能会受感动,可能会受启发,但这些都是通过情节来实现的,你可以在中间加一两句抒情或者点评,但听的人最要听的还是情节,有好的情节吸引他,他就会目不转睛,不能吸引他,他马上就会走神儿。所以我经常建议作者把自己的构思讲给别人听,比如讲给家里人,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你可以比较容易的知道自己的这个故事是不是吸引人,具体哪里吸引人,哪里不吸引人。二是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讲述的方式和语言与书面的表达有很大不同,从而可以按照更口语化的方式来表达,这一点,谈语言和叙述方式的时候,我们可以再探讨。
既然情节对于故事如此重要,在写故事的时候,要尽量把情节突现出来,这一点,也是故事和小说在写法上一个重要的区别。小说往往要把情节线索隐藏起来写,更多地刻画人物形象、心理活动,更注重侧面描写,而故事一定要把情节突现出来,所有的人物和细节都要围绕着核心的情节线索来写,人物之间的矛盾也要围绕推动情节发展来展开。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把故事写成“某某二三事”是肯定不行,故事的主角上情节,不是人物。曾经有位作者写了一篇中篇故事,语言挺不错的,情节也有可取之处,但整个故事是围绕一个人写的,故事的题目就是主人公的名字,后来经过讨论这个故事还是没有用,或者同样的题材,构思之初作者就把它从情节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以人物为线索,或许会更符合故事的要求。
我们常常强调故事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核,我理解的故事核就是指情节核心。在情节核心上有欠缺的故事有两种:一是缺少一个集中的、明确的情节核心。二是有情节核心,但这个核心本身不是很能吸引读者,或者是因为不够曲折,或者是因为缺少出人意料之处。这个问题,值得仔细讨论一下。
怎样的情节才算曲折?最好的情节是那种分量比较重,比较厚实,同时又不断地有情节逆转的。
但为什么有些故事篇幅也很长,情节也不断在发展,却不是很好看呢?故事的篇幅长并不意味着情节分量重,有时候故事在一个地方迂回,或者在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地方花了太多笔墨,这个问题我们或者可以在讨论叙述方法的时候再谈。
但为什么有些故事情节不断发生变化,还是不很吸引读者?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本身去推动的,就是说情节的发展要自然合理,有铺垫,而不是由叙述者的意志决定的。
有的时候,我在回复中提到“故事的编造痕迹比较重”,作者会很认真地告诉我,这是生活中的一件真事,我当然相信他的话,我所说的编造痕迹也不是说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是假的,而是说故事给你假的感觉。故事是可以虚构的,而是好的故事都有很到成分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是有生活基础的,我们常说文学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这个意思。读者不会在意你这个故事本身是真的还是假的,而是更在意情节的合理性,这个“理”指的就是“艺术真实”。事实上,一般说这是个真事儿的,大部分是比较一般的故事,因为仅有“生活真实”是不够的。
所谓“出人意料之处”也是指一种情节逆转,故事要合情合理,但不能顺理成章。我们常说的故事的尾巴要“翘一翘”,也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意思。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缺一不可。不能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故事往往会显得平淡,而不能做到“情理之中”,就会让人感觉情节生硬,为了作戏而作戏。
那么为什么有的时候作者写故事的时候觉得情节已经千变万化非常曲折了,而编辑仍说情节不够好呢?我想或者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情节的转折始终按照常理发展,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大家都能想到,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二是情节的发展始终按照讲述者的意愿进行,给读者的感觉是不是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自然发展导致了情节的发展,而是写故事的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样的情节曲折同样是没有吸引力的;三是缺少有特点的细节,缺少细节的情节永远是干瘪瘪的,一个故事若能有一两出有生活气息的、有特点的或者是有趣的细节,情节立刻就会饱满起来。四是情节没有围绕一个统一的线索发展,情节虽然曲折,但写得不集中,写到另外的事情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