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玉公主之真心真爱1: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瓷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02:43:03

流光溢彩 精美绝伦: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瓷器

 

                              景泰蓝瓷坛 可能来自于中国北京,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        景泰蓝瓷坛介绍:        坛身和坛盖有明显的龙和御印的装饰        中国明代的工匠采用拜占庭工匠的景泰蓝制作技巧,并于15世纪早期改进了这项技术。通过瓷坛颈部的题字可以看出这个瓷坛是御用匠师们为宣德皇帝打造的。明代景德镇的工匠们制作的青花瓷,其形状和装饰与皇家工厂出品的瓷器一模一样。宣德皇帝很可能下令在紫禁城内使用这种瓷坛。色彩亮丽的景泰蓝瓷器在宫廷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世界上只有两个像这样有盖的景泰蓝瓷坛,一个在大英博物馆中,另一个则是私人收藏。景泰蓝瓷器的制作耗时且费用高昂。工匠用金属丝在青铜器皿上勾勒出矫健的龙和云纹后,再用玻璃浆填充。用景泰蓝工艺标记的六字标识是宣德瓷器的特征。
  
       背景资料
  英国是世界上博物馆最多的国家之一,大约有2500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对公众开放。英国人本就喜欢收藏,当年英国雄立“日不落帝国”,称霸全球,更给他们提供了收罗世界文物的机会。
  大英博物馆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中国展厅也是这里屈指可数的特别引人注目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进入中国展厅,即刻就看到迎面墙壁上有几十平米的敦煌壁画,走近壁画细看,还能见到它被当年所谓的“西方探险家”切割的伤痕,但壁画色彩依然艳丽诱人。
  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囊括了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陶瓷以及45卷《永乐大典》等珍贵国宝,可谓门类齐全,时间则跨越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
    

 大维德花瓶 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元朝,公元1351年

 

          这对花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它们是为道观祭坛而造的,其价值在于龙纹上方、瓶颈一侧的注明了日期的铭文。这也许是我们现在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刻有铭文的青花瓷。
  铭文记录着,公元1351年一位来自玉山县名叫张文进的男子将这一对花瓶和一个香炉(下落不明)赠送给位于星源(现在的婺源县)的一间道观。玉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距离景德镇东南部120公里,这对花瓶就产自玉山县。这段铭文证明了早在公元1351年青花瓷就已在景德镇生产。最初花瓶的形状仿青铜器。在象头形状的瓶耳上附有瓷环。
  瓷器最早于公元600年左右产自中国。这种将普通粘土巧妙地制作成精美物品的制陶术吸引了历史各个阶段的人们和全世界人们的目光。这些制作精美的瓷器在当时是为皇宫、国内市场而造,或用于出口的。中国的制陶术直到今天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这对花瓶为大威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公元1892-1964年)所有。他拥有世界上最重要的私人中国瓷器藏品。


 

                           

                      鸟纹抱月瓶  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

         抱月瓶的瓶身扁平、圆润,瓶颈呈管状,瓶耳为卷形云朵。它的设计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与为永乐皇帝(公元1403-1424年)于景德镇首次制作的瓷制扁壶有关,但其颜色的描绘和工艺技术是在雍正年间得以革新的。
  在抱月瓶的一面,两只白头翁(字面意思为白头发的老人)鸟站在白色和粉色花枝的枝头。在抱月瓶的另一面,一对白色的鸟栖息在不同的开花树上,一对蝴蝶则在蓝紫色的翠菊上震动着双翅。图画的细部描绘非常美妙,反映了这件物品是由宫廷委托,在景德镇的御窑制作的。每一簇树叶都由四种不同的绿色阴影构成,盛开花朵的阴影也勾勒得非常巧妙。
  新的色彩采用了新的上色方法,包括翠菊的描绘运用了取代釉下青的青珐琅,鸟翅的描绘运用了白珐琅,鸟腿和鸟嘴用了深褐色。白头翁鸟形成一幅画谜(以画中的视觉双关语代表了字词或部分字词),寓意白头富贵。


 克拉克瓷碗  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明朝,约1600–1620年。

       这只瓷碗上绘有四个纹章盾,盾上有一只长着两个人头和五个怪兽头的多头蛇。盾两旁的飘带上印着一句拉丁格言“Septenti nihil novum” (知者知其不知)。其余的装饰图案都属中国风格。
  这种西方设计的确切来源还不得而知。人们曾拿瓷碗上的多头蛇与卡米洛·卡米利(Camillo Camilli)的作品“Impresse Illustri”(作于1586年,维也纳)中的印刷插图里出现的多头蛇,以及澳门圣保罗大教堂石头外墙上所雕刻(1620-1627年)的多头蛇作比较,然而,这些多头蛇都没有出现在盾牌上,也没有拉丁格言。
  这种特别的设计大约在17世纪的葡萄牙、荷兰和伊朗出现,这表明,明朝晚期特许商品的销售范围更为广泛。在葡萄牙里斯本的桑托斯王宫中,与此藏品有相同图案的一个盘子组成了棱锥形天花板的一部份,天花板上以明朝瓷器作为花饰。
  葡萄牙国王胡安·曼努埃尔一世(Don Manuel I)(1495-1521年在位)及其继承人的收藏品中,仅有一件是带有欧洲图案和铭文的中国瓷器。
  1638年,威廉·克莱兹·海达(Willem Claesz Heda)(约1594-1681年)将一只相同的瓷碗画进了后来的荷兰静物油画中。17世纪下半叶在伊朗仿制的一只瓷碗与这件藏品极为相似,现存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中。

 

          青花如意耳抱月瓶 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

 这件抱月扁壶或朝圣瓶瓷器采用蓝色釉下彩,两面都描绘有开花结果的荔枝枝条。
  青花如意抱月瓶的底部周围有白色装饰波浪,丝毫不受底边的限制;颈圈处有一对如意耳,瓶颈上伴有荷花垂饰;边缘和手柄都经过装饰。考古学家在景德镇珠山东门头的永乐地层出土了类似的优质抱月瓶。
  这件抱月瓶的造型由早期的外国船只演变而来。汉唐时期的瓷器仿制品受到皮包或“朝圣瓶”的启发。近东地区的玻璃也采用这种造型,叙利亚传统的低温烧制瓷器也采用这种外形。
  荔枝树在中国南方广泛种植,但由于气候的影响,不能在北方生长。荔枝树一年四季常绿,春天开非常小的花朵。在这件瓷器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开花不久后结出许多红色的果实。
  明朝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人们饮用用荔枝酿制而成的酒。据大受欢迎的浪漫主义明朝戏剧《牡丹亭》(1598年作)记载,钦差大臣的侍从在一次演讲中曾提到荔枝酿酒。
  因为这件抱月瓶是用来赠酒和盛酒的,所有它有可能曾经盛过荔枝酒。荔枝也是吉祥的象征,代表喜得贵子的美好祝愿。


 

                                                              一组抱月瓶藏品

   广州海滨地区西方贸易办事处的大酒碗 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清朝,约1780-1970年

 这件大酒碗的外部图案描绘的是建在广州珠江河畔的外国贸易站的景象。在画面中,仓库之外有6个国家的国旗,在各个国家租用的标志性建筑的高大柱子上飞扬,包括荷兰、英国、瑞士、法国、奥地利和丹麦的东印度公司。
  中国商船停泊在码头,中国和欧洲商人在码头进行商业交易,欧洲商人可以通过他们的三角形帽子和礼服大衣辨别。大酒碗内部是一个花篮,装饰有鲜花图案。
  1715年起,中国政府将广州设为唯一的开放港口,与西方进行官方贸易往来。这里展示的工厂建在城墙和珠江河畔之间的狭窄土地之上。尽管工厂的正面都比较窄,但每一栋建筑向后延伸约300米。这些建筑被欧洲人称为“hong”,因为广东话“商行”的“行”发音为“hong”,因此,这些酒碗在西方也被称为“hong”碗。
  因为欧洲商人不允许正式进入广州城,所以他们在交易季节(大约6月至12月)居住在这些租来的贸易站里,并在此办公。在欧洲商人停留期间,他们的船只都被卸除武装,停泊在黄埔岛。小型中国船只将货物和商人从浅水区运送到码头。
  中国翻译人员最开始是用葡萄牙语与外国商人沟通,之后使用洋泾浜英语。人们认为直到18世纪末英国人才掌握了汉语。
  1760到1800年,广州海滨地区多次出现在油画、水彩画和雕刻作品中,由此记录了广州海滨地区不断变化的景观。因此,这些重建于1743年具有西方风格的仓库的建筑细节也表明了这些变化景观的具体时间。
  尽管有的酒碗采用早期的非当代绘画和版画设计,但旗帜的外观或残缺的特殊旗帜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精确地找出这些景观所处的年代。
   这些大碗所描绘的贸易站的建筑细节也出现在收藏在大英图书馆的8米长画卷中。该画卷在中国完成,由一位匿名中国画家于1760到1770年间为西方市场绘制,展示了从黄埔到广州城的景象。

 

                                                                  一组之一(正面)
  

                                    汝窑酒瓶 来自中国,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北宋,公元1086-1125年

        清凉寺是河南省宝丰县主要的汝窑生产地,陶工于公元1086年至1106年或1125年的20-24年间在此生产了精美的青瓷釉瓷器。考古学家在清凉寺出土了类似的酒瓶。
  曾在南宋朝廷任职的官员周密描述,在高宗皇帝(公元1127-1162年)的一次寻访中,他曾敬献给高宗皇帝许多弥足珍贵的礼物,其中包括16件汝窑瓷器。而周密列举的清单上就有和这件一样的汝窑酒瓶。汝窑瓷器首次生产,其地位就明显高于其它大部分瓷器。
  这件酒瓶瓷釉颜色让人想起在中国备受欢迎的古代玉的外观。据宋朝的作者描述,汝釉含有玛瑙粉,玛瑙粉在本地开采,然后运送到清凉寺烧窑。这种釉呈现精致的蓝色,因为采用了溶解的铁氧化物以及少量的二氧化钛。
  汝窑陶工似乎还熟练地在面积狭小的椭圆形窑内用木材烧制瓷器,而此时中国北方大部份的窑都用煤烧制瓷器。
  汝窑瓷器的瓷身为浅灰色,比较薄,用低温火(1200至1250摄氏度)烧制,并加上一层较厚的青瓷釉。陶工密切地监控烧制温度,而清凉寺烧窑出土的火照(火温检测器)证实了这一点。同时,工匠还在烧制瓷器的烤箱中的瓷器上涂抹了一层耐火泥釉,将火温保持在内部。

                                                                              全套正面


                                   陶瓷罗汉 来自中国北部,河北省,易县,辽朝(公元907-1125年)
       
       佛祖的弟子
  这尊陶瓷罗汉像制作于辽朝,沿用了唐朝(公元618-906年)发展起来的雕刻传统。人们认为这尊陶瓷罗汉像与另外七尊罗汉像都是是在中国北部的河北易县山洞中发掘出土的。目前除了一尊罗汉像外,其它所有罗汉像都收藏于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中。
  罗汉(梵文:arhat)是佛主的一名弟子,拥有神奇的力量,获得永生,以弘扬佛法。在中国,罗汉通常以“16罗汉”出现。
  整套罗汉像一般沿寺庙入口处的侧墙排列,或两个一组列于主佛像的两旁。为了表示对佛法中的人性和慈悲的尊重,罗汉像通常造型不一,各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这尊罗汉像面相平静、严肃,也许代表了有教养人士渴望获得启迪的愿望。
  这尊罗汉像采用唐三彩上釉。黄色僧袍上的袍带表现出僧人所穿的杂布衣服是一种谦逊的象征。

 


唐朝(618-907)执壶 带浅褐色花纹的黄釉陶器

 

寿星 康熙年间 德化白瓷

       “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痰盂 釉上彩绘 明朝正德年间                    

                                                        清朝康熙年间 德化白瓷 透明釉瓷器

           

          花瓶 带有青花装饰的黄釉瓷器 乾隆年间(1736-1796 )                     

                                                          关帝 德化白瓷 明朝 17世纪

     

                                                                           梅瓶 磁州窑 14世纪

     磁州窑介绍资料: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花瓶 (1271-1368)磁州窑

        
钧瓷
         钧瓷介绍材料: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