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演过的电视剧图片:“方韩之争”胜负已分,韩寒绝对人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26:50

 

 

原以为网友挑起“方韩之争”是对韩寒进行围魏救赵、围点打援式的政治报复。可阅览了相关文章后,我改变了看法,韩寒绝对是人造的。

有些人的人生充满了传奇,可韩寒的人生充满了离奇,比如他的人生就是从一场奇遇开始。韩寒是因为在1999年上高一时参加上海《萌芽》杂志社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而一举成名。比赛分初赛和复赛两阶段。据称,当时韩寒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错过了复赛,举办者得知具体情况后,决定给韩寒一次补赛的机会。举办者惜才给韩寒补赛的机会,这无可厚非。但是韩寒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多少有点令人生疑。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常听说有人没有接到录取通知书而错过上大学的机会,但这种事放到全国,那就是概率很小的事,就算每年发生一次,那也是几百万分之一。这种事只能算是离奇,有些事可就是离谱。

说两件韩寒离谱的事。

一个全国作文大赛获一等奖的人,竟然语文成绩差,尤其是作文差。据韩寒父亲韩仁均回忆:“中考前是初中生最‘黑暗’的一段日子。尽管韩寒‘恶补’了几个月,而且数学还考到了114分(满分120分),但终因语文作文扣分太多而只得90多分等原因,总分只考了460分……”最后韩寒是作为体育特长生(曾得过金山区中学生男子3000米长跑第一名)上了松江二中的。上了高中后,韩寒的语文仍然经常不及格。最后因为七门功课不及格、语文只得40多分而退学。这事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还有,按韩仁均的说法,韩寒是在他上初二时才突然开发出了文学潜能,没有任何的征兆,仅仅是因为看了少儿报刊后觉得别人写得不怎么样,于是自己写起来。但是这次的创作激情只持续了一个月(1997年3月),在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韩寒一口气写了十多篇小说、散文,投稿即中,发表在江苏《少年文艺》、广东《少男少女》、上海《少年文艺》等刊物上,还被评为优秀少儿习作、好作品奖。这些作品被评为“思想开阔,想象丰富,随手拈来,左右逢源,辛辣老到,冷峻犀利”,完全像是成人作家的作品。然后韩寒就突然罢手不写了,据说是为了准备中考。这事真够神奇的,一个此前没有表现出文学才能,也没有经过练笔阶段的初中生,在一个月内突然创作出十多篇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然后又停了下来。难道在那一个月他得了神助?(摘自方舟子《“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

我也偏科,英语不好,但语文成绩从小学三年级(我不会拼音)到高中一直很好,高中作文成绩几乎每次都是全班最高分。虽然高中毕业十几年没有写作过,可去年8月才开博发表文章,虽说写得不太好,也不至于到丢人现眼的地步。

韩寒父子的许多解释不合常理,有些甚至自相矛盾。

比如,为什么韩寒的语文成绩、作文成绩如此糟糕?韩仁均的解释是,韩寒因为对语文考试形式不满,故意不答题,或故意不按要求写作文。你信吗?反正我的疑虑是更加深了。

再比如,关于成名作《三重门》是公开还是秘密创作问题,不但父子说法不一,韩寒一个人说法也前后矛盾。

韩仁均说,韩寒写这部书的时候是“偷偷摸摸”,“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

“一部《三重门》,20多万字,也真是难为了一个高一学生。试想,就是认真地抄一遍也得多少时间?更何况要构思,要‘偷偷摸摸’地写。”“可再粗心的人,也有心细的地方。比如,他上高中后写长篇小说《三重门》,这期间要经过寝室、教室、家里,还要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所回避,500格稿纸,400多页,竟然没弄丢一页。”

而韩寒在回应质疑时的说法却是:

“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三重门》这么(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

公公开开,明目张胆地在教室里写的,同学们都知道,还有同桌为证。这又与韩仁均的“偷偷摸摸”说法不符。韩寒作为作者,我们应该更相信他的说法,问题是,此前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中,亲口对鲁豫说他当时是在无人的时候写作的:

鲁:成功的作家都有一个写作的习惯,你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

韩:没有,……但是我旁边不能有人看,我最烦的就是我在那里写,旁边有人看。(同上)

现在,给予韩寒致命打击的,是《求医》一文。截至我完稿为止,方舟子专门分析此文的文章就有四篇,还转载了网友两篇。韩寒现在别说是求医,就是求神都没用。《求医》是韩寒在1999年上高一的时候给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寄去两篇文章之一,韩寒的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说,这篇文章是韩寒根据自己得疥疮的一次真实经历写成的。可我读过此文后,断定故事不可能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

文中有这么一段:揣着病历卡去找皮肤科,不料一路走去全是会议室,从第一会议室到第N会议室。开会时饮茶过多,不免上厕,所以会议室旁边都是厕所。寻觅半天,不见皮肤科。于是我问一个大夫,那大夫态度冰冷,看都不看一眼,往屁股后面的一堵空墙一指:“那儿。”他踱出几步,良心发现,告诉我皮肤科和外科并在一起。

我有两次住院的经历,前一次大约在1987年左右,记得是春节前,是因为高烧不退;后一次是在1996年元旦左右,是因为得了甲状腺肿瘤。前一次是在乡医院,后一次是在县医院。无论是乡医院,还是县医院,没有一路走去全是会议室的。甲状腺肿瘤是外科,需要开刀,但不见皮肤科和外科并在一起,记得门诊部一楼都是各科室。难道上海大医院(文中也是“大医院”) 的医疗条件还不如我山区小县的医院?

为了证明《求医》所写是真实情况,韩仁均在微博上贴了当时的就诊记录。该记录是韩寒在1999年1月11日18点50分在上海市金山县中心医院看皮肤科急诊的记录。而《求医》的故事情节告诉我们,那是一次普通门诊,而不是急诊。真不知道韩叔是证明儿子清白,还是证明儿子有错?